本来听说这部电影是疫情电影并且分数是9.6,期待值很高的,但是真的是太拉胯了。
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问题:1.比较大的问题,事件特别散,本来两小时讲好一个故事就很难了,导演延伸出了四个故事,就导致每个故事都不完整,不深入。
2.故事情节很突兀,贾玲扮演的主角只因为救了朱一龙扮演的主角,就对他念念不忘?
天天刷朋友圈了?
爱情要是来的这么容易,我至于到现在还是条单身狗吗?
另外,贾玲扮演的人闯进小区这一行为,我觉得不太好吧。
3.黄渤和贾玲坐在一起照顾猫的那个片段,有什么意义吗?
感觉删掉之后也不影响剧情啊。
还是单纯为了凑时长。
4.这个电影讲了四个爱情故事,我觉得怎么说呢?
为什么把疫情这么大的题材通过疫情来表现?
其他的是编不出来吗?
家国大爱,亲情不能写吗?
普通人的不平凡不能写吗?
这部电影虽然黄渤是平凡的人,但是他的努力一点也没有叙述清楚。
比方说:如何筹集的人手以及物资等。
5.逻辑错误太多,医生为什么下车之后给黄渤口罩?
而不是上车就给?
捡到了手机后,为什么就直接进了别人的屋子……6.高亚麟扮演的那对夫妇,故事情节槽点太多,不想说了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好的地方:片尾曲挺好听的,演员演技还可以,其他的没有了。
标题还没出来,屏幕还没有亮起来,只听见此起彼伏的警报声,救护车声,钟南山的声音,我已经泪流满面。
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是怎么样一段悲伤的回忆,我们总不愿意接触这些,我们苦中作乐,我们饱受着大家的质疑和歧视……很多人不理解,不能get到电影里面的泪点,是啊,你们没有经历过一颗白菜一家人吃五天,你们没有经历过完全不会做饭的人被困在家里,你们不知道在那种恐慌的时刻,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会管你,你们不知道直升飞机在头顶上转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那种绝望我们甚至以为国家不要我们了,前期的绝望,只有经历过的才会明白,回过头看也许只有短短几天,但是当初身在其中的我们,看不见希望,看不见光明,我们想活下去,在那个时候,活下去已经变成了一个愿望。
很多人问我,疫情期间我是怎么过来的,我也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说,感谢老天,让我平安的活下来了。
但是国家速度是很快的,前期的慌乱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得到了很及时的物资,我们盼来了希望,我们看见了光明。
电影里在高速路口迎接物资的画面,我真的破防了破大防了我看着电影里熟悉的场景,是我每天看见的江滩,大桥,黄鹤楼,是我们美丽的大武汉,一个英雄的城市。
每个人都渴望美好的结局,对吧但是现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疫情没有过去,我们仍需努力,疫情是现实的,但是人心是温暖的。
希望我们可以穿过寒冬,拥抱你~
因为太爱叶子杨,我目前为止写的几篇影评诗词,基本都是关于叶老师的。
但其实,这部电影里的其他角色,也一样真实温暖有力量,令人难忘。
导演的镜头首先对准的,是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这里有侠气满满的快递员勇哥,有活泼开朗的小护士晓晓,有白发出征的产科医生谢老……他们虽然职业、身份、年龄各异,但在2020年的那个寒冬,却不约而同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挺身而出,正面迎战新冠。
在疫情来势汹汹、疯狂肆虐、而人类对它的了解还微乎其微的那个最令人忐忑的冬天,他们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虽然他们不是新冠疫情的直接救治者,却也是抗击疫情第一战场的勇士,直接或间接地为控制疫情、抢救患者做出了无私无畏的贡献。
电影里,勇哥无恙,谢老也最终转危为安,但我们知道,其实真实远比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残酷,许多医生护士甚至志愿者们如晓晓一般,永远留在了那个寒冬。
他们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人。
感谢薛导用温暖的笔调叙说了他们的故事,无论是晓晓的死还是谢老的生,都在令人潸然泪下的同时,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疫情防控背后的牺牲和付出,也更加理解生命被赋予的神圣价值和意义。
导演的镜头其次对准的,是一群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普通人。
这里有与妻子各自打拼貌合神离的超市李老板、有为女儿一心挣钱精神空虚的快递员武哥,还有偷偷恋爱不敢公开的粤菜馆老板沛爷……他们所代表的,是疫情下最真实的人间众生相,他们都不是完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
在疫情的最初,表现出的甚至大都是自私退缩的一面。
李老板私下囤着大量救灾物资,武哥不愿加入志愿者队伍一心惦记挣钱,沛爷只想守住爱人独善其身……但最终,他们都在封城之后的各自际遇中,被触发了内心深藏的善意和温暖,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防疫抗疫的大队伍中。
自私的李老板捐出了全部物资,爱钱的武哥成为了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只关心爱人的沛爷承包了医院科室的一日三餐……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态度?
是什么融化了人心的坚冰?
是什么温暖了最冷的寒冬?
是爱,是爱,是爱啊!
李老板,在与妻子的和解中敞开了心扉,顺手把他的爱也撒播给了这个世界;武哥,喜欢上了钢琴老师叶子扬,为了追随他改变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做了志愿者;沛爷,为了照顾爱人,把整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捎带照顾上了。
他们做善事的起因似乎都夹带着私心,好像不那么纯粹,不那么高大上,但谁说这样的爱,就不温暖、不热烈、不真诚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爱屋及乌、由己及人式的爱,甚至可能会比纯英雄主义式的爱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普遍性。
感谢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悲伤,也没有虚假神化人性,这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爱,让人在观影时就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这句话无论是放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放在疫情仍未结束的当下,都是极为适当的。
经历了疫情、经历了寒冬、经历了伤痛,我们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万众一心、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了。
大家,都是真正的英雄呢!
看得出又是任务剧,看得出导演演员都尽力了,看得出肯定是真实的故事,看得出疫情的苦痛和感动,但就是不觉得好看,是怎么回事?
明明我们因为这三年都抑郁了,有多少委屈,多少害怕想抱怨,有多少压力想诉说。
故事也是听的多的不行,都不知道哪个更感同身受。
当慢慢结痂,好像就不愿意再去触碰,回忆起那些触目惊心。
灾难片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来警醒,看完会庆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哪怕挽回一点儿也好。
可这真实发生的灾难片,反而无从下手,怎么拍都不够承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个冬天开始的死神纪元,好说歹说的过去了,尽管大萧条接踵而至,还是想庆祝一下,我们都好好活着。
——写在平安夜点映之后“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就会消融你头顶的云涛。
”12.20得知《穿过寒冬拥抱你》今晚有点映场时,没怎么犹豫就买了票,把周五晚上要补课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幸好因为教学楼封闭取消,否则今晚的电影一定看不成。
很久没有给出满分的电影评分了,但这一次,作为亲历者,我愿意给《穿过寒冬拥抱你》十分。
薛晓璐导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温柔,记录了2020年初的武汉,也致敬了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武汉人。
这不是一部刻意煽情、痛苦压抑的电影,它有笑有泪,即便我(或是我们)在影院里泣不成声。
电影采取的是平行叙事,阿勇、武哥、老李夫妻、叶子扬、谢咏琴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织就一卷属于小人物的温暖群像。
自发组织物资输送志愿队的小快递员阿勇,会为了几罐蛋白粉与接近两米的大块头打架(虽然输了),老婆虽然嘴上骂他瞎逞能是个“苕货”,却也二话不说拿出五千块钱支援、费尽心思给他买新鞋子;武哥一开始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后来在与叶子扬的相处中开始加入志愿队,骑着电动车穿梭武汉三镇送餐、开着大卡车去高速接物资;老李夫妻从貌合神离到相互支撑,一同经历了好友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叶子扬代表着疫情里居家教学的教师群体,也象征着居家隔离中努力追寻的“浪漫”(也许还隐喻着那些因为没能及时治疗慢性病而在居家中离世的人);谢老和沛爷因谢老重回医院拿起手术刀而中断、起伏的黄昏恋;充满活力与青春气息的实习护士兼美食博主晓晓最终在高强度的救治中献身……每一个,都只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普通人;每一个,又是这场战争里的大英雄。
诗意的表达,诉说了疫情之下的和解与温情。
阿勇做着志愿者往返医院,不敢回家生怕妻儿感染,只能在楼下望着,有一个俯拍的镜头里,他伸着头透过挡风玻璃痴痴望着家门口;大年三十的晚上,阿勇联系红星超市的老板老李被拒绝,车停在武昌江滩,他立在江水一侧,身后的礁石上环卫工人正在挥舞着小烟花,对焦从模糊到清晰,他们互道新年好;还是阿勇,送完医生夫妇之后夜里在长江大桥下转弯,有一个年轻女孩低着头静静立在寒风里,怀里抱着的是一束菊花;武哥背着突然倒地的叶子扬奔波了一家家医院,拥挤、吵闹、无助、惶恐席卷而来,晃动的镜头语言把无力的苍白无限放大;鹦鹉洲大桥上,沉浸在对叶子扬美好想象中的武哥淋着暴雨骑车赶路,陶醉于弹琴的手、大声给阿勇打电话喊着“B2的本子,开卡车的”,与此同时,从公司回来的老李夫妇正在破冰的初期,而出租车里受召回医院的谢老在沛爷的视频求婚中哭得不能自已;谢老重回手术室,温和坚定地进行消毒,掷地有声地说“外面无论多么危险,大家都不要害怕,在这件手术室里,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平安”,与沛爷隔着栏杆在樱花树下见面吃饭;谢老病危的电话打到家中,女婿僵硬地转向儿子,奔奔冲到阳台放声大哭,镜头拉远,一户户灯光亮起,一扇扇阳台门打开,男女老少们走出房间,静默地注视着痛苦的男孩儿;黄鹤楼脚下的老巷子里,武哥端着本来买给晓晓的一碗豆皮坐在电动车上边哭边吃,一个月前晓晓还在这里说笑逗趣,几个闪回的片段穿插其间,鲜活的身影已经成了黑白的遗像;阿勇和武哥根据处理垃圾时捡到的手机找到一只即将分娩的母猫,二人在猫爷爷的屋子里聊天,追溯各自为什么做志愿者,阿勇说“人这一辈子,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大的事了,这种时候不站出来,到老了要死了会后悔的”,武哥说“为了发朋友圈(引起叶子扬的注意)”,阿勇笑她“你这个理由蛮sán咧”,接着一窝小猫出生。
影片的最后,阿勇一家带着小猫一家去找病愈归来的猫爷爷,老李夫妇二胎李子出生、女儿李君一家平安归来,谢老与沛爷在江滩骑车,奔奔爸爸与谢老的主治医生米花终成眷属,武哥载着女儿行驶到本来与叶子扬相约拥抱的鹦鹉洲大桥上突然听闻叶子扬的死讯和捐献器官的决定——一切都回归正轨,渐行渐远的夫妻打开心结,妻子早逝的丈夫重获幸福,历经死亡的老人收获爱恋,本已疏远的母女相互理解,逝去的人用另一种方式回到人间。
残酷与浪漫,圆满与遗憾,死亡与新生,这才是疫情下真实的生活。
整部影片最戳中我的,大概是三个片段。
一是阿勇的功夫,他说“行侠仗义”,带着山东口音的蹩脚武汉话里,是武汉那一股“江湖气”,大江大湖、码头城市,说到底也不过是侠义的土壤,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好,平平无奇的我们也罢,总含着那么一分行侠仗义的江湖儿女气概,所以在方舱医院、在高速路口,阿勇带着大家学功夫才那么动人,儿子生日时阿勇教他功夫、疫情结束后儿子带着其他小孩儿打功夫,正是这种江湖儿女的精神在代代相传。
二是武哥与叶子扬的爱情(这一段前期贡献了大量笑点),叶子扬身上的情调和浪漫主义,是过去战疫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很少体现的。
他弹钢琴、写曲子、写诗,用尽全力在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多么凶险,总要好好生活(阿勇有一个送完猫咪回头给绿植浇水的镜头也是异曲同工(说起绿植其实也是一个隐喻吧,老李夫妇第一次回公司的时候镜头也特意给到了一盆枯死的吊兰))。
武哥在晓晓的怂恿下主动和叶子扬聊天,开始涂口红“为悦己容”,当四月八日她独身赴鹦鹉洲大桥拥抱之约却没有见到叶子扬时,她将口红扔进了长江,连女儿后来涂口红时她也训斥“小孩子弄这些做什么”,最后听闻叶子扬死讯时,武哥还是拿过女儿的口红,对着破旧的电动车后视镜仔细涂抹,发自内心地笑一笑——于是她看见叶子扬在大桥不远处回头冲她笑着招手,口红也正是晓晓送她的礼物——“昼夜交替之间,你想见的人就会出现”。
抛开线索设置的巧妙和情节铺排的用心,我们看到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生死、困顿,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三是谢咏琴重回医生岗位的那几个镜头。
从接到医院电话后利落地收拾行李、出示证件,到她换上手术服、披上白大褂、一丝不苟地完成一项项的消毒程序,再到后面她坐到电脑前和年轻医生一同看数据报告。
回医院前她与女婿的对话中,女婿说她“为了奔奔连医院的返聘都不去了”,但当疫情来临,谢咏琴毅然报名、毅然返岗,足见一种超越了个人与家庭的大爱。
我是武汉人,坐在他乡的影院里,听着熟悉的方言,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每一条街道都能叫出名字,每一幢楼都如此眼熟,每一件事都感同身受:空无一人的楚河汉界,充满赛博朋克意味的消杀现场,往返宁汉的汉口火车站;鹦鹉洲大桥、沿江大道保利小区、化名银潭医院(代表金银滩医院,但实景其实是一六一医院,我在这里出生)、“大金球”、东湖、沙湖大桥、长江隧道、轻轨一号线(后面还能看到我家所在的楼群)。
我们都是小人物,这不过是我们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穿过寒冬拥抱你》平安夜的点映场是我2021年在影院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果然也没让我失望,真是一部饱含人间温情的好片。
在2021年的最后,用这样一部有笑有泪的电影给这一年落下一个温暖的结尾,真的是对这一年最好的抚慰。
与之前那些聚焦英雄人物的抗疫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把视角投射到了普通人身上,他们本该过着平凡平淡的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天性淳朴善良而又乐观的他们,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彼此取暖,同舟共济。
电影正是用他们的故事来记录下在那个难忘的“寒冬”里,最质朴、最真诚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但换句话说,从寒冬中走来,哪个平凡的人又不是英雄呢?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电影聚集了华语影坛的群星阵容,全员实力派,各个有演技!
既有黄渤、贾玲这样的票房定海神针,也有徐帆、高亚麟这样的演技主心骨,既有朱一龙、周冬雨、刘昊然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也有吴彦姝、许绍雄这样的老戏骨。
他们把自己的人物刻画的生动而又细腻,让所有人物都在自己的情节里发光发热,而每一个角色的故事又彼此交织成一张温暖的毛毯。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而又刮目相看的就是贾玲。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贾玲作为第一女主角的电影,而贾玲的表现也是非常亮眼,极具烟火气的表演,让她扮演的跑腿外卖员的形象非常有说服力,她让整个故事距离我们的生活更近,甚至我们能在她的身上和周边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似乎觉得她曾经真的在某个夜晚在我家门口给我递上过一碗热腾腾的炒面。
她会为了家人而为了家人努力奔波、跑生活,也会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义凛然。
她身上闪耀的是每个努力拼搏的中国人的性格光辉。
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但我还是哭了,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的共情。
我们在黄渤的故事里流泪,是理解他在“大家”和“小家”之间矛盾的挣扎;我们在贾玲的故事里流泪,是体谅她失去爱的人后依旧坚强前行;我们在周冬雨的故事里流泪,是回忆起那些为了我们而返程的最美逆行者;我们在徐帆和高亚麟的故事里流泪,是后悔平日里对身边最亲的人的疏忽;我们在吴彦姝和许绍雄的故事里流泪,是感动于无论什么年纪都可以拥抱美好的爱情。
而每一次流泪,其实也是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流泪,疫情中的我们都曾经被温暖,也都曾经温暖过别人,有时候隔着口罩的一个微笑就是一次温暖的释放,就是安全距离下的拥抱。
电影里除了人物的线索,还有个静态的线索——鹦鹉洲大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长江把武汉分割成了三镇,而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上流动的不仅是城市的车水马龙,更流动着武汉人勇敢而泼辣的乐观。
大桥见证着城市的变化,更见证了疫情中的武汉人。
解封前的主角们在桥上匆匆的擦肩而过,解封后的主角们在桥下紧紧的深情相拥。
电影对于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和勇敢善良的普通人的描述也是非常的生动形象。
解封后去武汉旅游的时候,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他一路和我们回忆着这座城市是如何一夜之间变得空旷安静,又如何随着春天的脚步而一点一点苏醒,他回忆着自己在解封前是如何度过的。
现在武汉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他的语气中满满的都是憧憬。
而这样的胜利,也同样是无数个像他这样平凡的武汉人共同创造的生命奇迹。
他们面对生活有与生俱来的乐观,面对灾难有天性使然的勇敢,他们是乐于助人的小人物,是苦中作乐的平凡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守卫着平凡人的尊严,面对困境不抱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也是他们身上的平民英雄主义,即使看透生活本质却依旧怀揣赤诚的热爱。
疫情中很多网络上的视频里,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往往只会留下一句“我是中国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都是被疫情的寒冬所包围的一个人。
但是中国人不怕苦,平凡人不怕输,我们都站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可以穿越寒冬的一群人!
“穿过寒冬”就是春天,下一个春天就要来了,看完这部电影,我想现在就给朋友、亲人和爱人,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寒冬过后的春天里,我们一起珍惜当下,拥抱美好的未来吧。
长记萋萋鹦鹉洲 曾许诺 盼白头 佳期轻负 天人悲永隔 红尘往来如一梦 空念远 泪难收 夜来听雨三更后 宫商咽 动离忧 子扬何在 锦书终难托 别后重逢会有时 沐晨光 浴爱河
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总是有着女性视角的独特美感。
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人间的惨烈,而是从普通人视角带观众感受环境的冷暖。
快递员,钢琴老师,旅行社老板、医生以及护士等人物的刻画,每一段都非常真实,感情真挚,笑中带着泪,糖里藏着刀,非常好笑,也十分好哭。
我觉得能牵动观众如此丰富情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觉得应该是武汉方言的输出。
我是真的没想到,地道而日常的武汉方言,听起来这么有味道,说起来特别普通的一句话,用武汉话表达出来都会很有意思,而且特别有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种烟火气,实在好听极了。
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黄渤老师和高亚麟老师,他们俩都是我们山东人,我们山东话跟武汉话可完全不是一个调调,他们能表现这么好,真的是下了很多工夫的。
让人最惊喜的莫过于武哥和叶老师的故事了,简直承包了全场的笑点,我以前知道贾玲的戏很好笑,却不知道贾玲跟朱一龙搭配起来这么好笑!
他们从相遇开始就看点十足,订外卖遇上不接电话不开门的客户,这实在是太常见了,因为我经常办这事儿(坏笑),但我很幸运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武哥来砸门(举手投降),叶老师黝黑黝黑的皮肤,在电影院一出场,我差点没认出来是朱一龙,不过这样看起来十分符合电影里普通人的设定,给化妆师加鸡腿!
他给小朋友们上网课的样子实在是喜感十足,加上又说的是方言,简直不要太搞笑!
跪求朱一龙去演个喜剧吧!
黄渤老师饰演的勇哥和妻儿之间的互动十分逗趣,尤其是和儿子之间的,太自然了,我怀疑私下里渤哥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因为我们山东的爷们,总有那么股子侠义在身上的!
本来以为中年组企业家夫妇的表演不会有什么水花的,但没想到薛导这么会拍,俩人的互动也同样很有看点。
尤其雨中那一段对话我听了都有点受不了了,那是每个女性听了都会有共鸣的一段话,送给全天下的女性朋友!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爱自己!
要说前几对是负责逗趣搞笑的,老年组就真的是负责甜的!
我滴个神呐,想想他俩的黄昏恋,丝毫不输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不对,是年轻人根本比不了啊!
厨师爷爷真的是十佳男友,太羡慕医生奶奶了,虽然最后那一刀有点疼,但是结果多欢乐啊,最后奶奶那句粤语真好听!
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初投放在我们身边的重磅炸弹,给全世界的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稳,我们之所以可以安安乐乐过好我们的小日子,源于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真的应该庆幸,生在中国,真好!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要懂得感恩,也教会了我如何勇敢,以前的我真的很畏惧死亡,每次想到,都会像武哥给叶老师打电话时一样,脆弱而无力,可叶老师的话多么温暖人心啊,真的让我鼓起了心灵的勇气,我觉得,晨光一旦升起,一定可以消融我们头上的云涛,地狱和天堂,不过都是无尽的宇宙,心中有爱和勇气,我们终会在宇宙中的某一点相遇,续写不一样的人间温暖!
看到一半给的影评,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一个期待度这么高的电影表达出的东西,剧情七零八落,且这几段感情的结合实在让人想不到搞不懂,多条剧情线的穿插也很摸不着头脑,并且把疫情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主题明确但场景太假,真实的疫情防控最紧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传染病型病毒笼罩下的社会是这样的吗?
并且那段搞笑的剧纯属僵硬拼凑,真是笑不出来,当一般主旋律电影来看吧,坐不住了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
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
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
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
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
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
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用平原火锅退票换来的寒冬点映
新年快乐🍾️🎆,一般般吧。
又哭又笑。三个爆哭点,年三十晚女孩路中央手抱白菊花,琴奶奶被召回院支援,晓晓遗照。最好笑的是叶老师微信步数,真是小机灵鬼,哈哈哈哈。平常的细节最能引起共鸣,终于明白大家说导演的细腻,真的润物细无声。
没必要打着抗疫的幌子,赚钱起码也得用点心
任务电影的味儿确实很重,但是有那么几个点又有点打动人。如果能重点刻画疫情下两个恋爱中的女人(贾玲吴彦姝的演技真的很不错),以她们两为中心扩张故事,会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
几个不同的视角,一场共同的磨难。这些平凡的、不凡的人生在疫情里短暂的交互,去探索那年春节,武汉人共同的命运。比预想要好,比现实要轻。既然不能反映现实,关照一下现实,也算有一点价值。
年末最温暖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痛苦,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女性导演的叙事真是细腻又磅礴。
有穿帮跳戏的小镜头 但是爷爷奶奶那里还是特别特别打动我 十分
忘打分了,我爱叶老师(˘❥˘)
正能量可惜真的很无聊 看一半就出来了
感觉没有疫情,这片也能拍…………
我们总会忽视那些小温暖 一旦在意走心起来 绝壁是大感动大收获
一般般
真的很难看。。。莫名其妙的地方很多。。。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两位老人那段还行,其他的很难看进去
有段时间时间没看这么细腻的电影了,真不错。
人在影院 看了一个半小时 如坐针毡 只能说非常后悔
一星给周冬雨 一星给抗疫人员
演员演技都没毛病,就可惜在导演不会拍电影
致敬武汉那个最残酷、最寒冷的冬天,奋斗在一线的抗疫情人员!致敬最可爱的医生护士、志愿者、其他工作人员!愿这些美好的人平安健康喜乐一辈子!叶子杨老师最后的微笑太美好,周冬雨饰演的乐观开朗的抗疫情小护士,实在是太棒了!贾玲演的武哥贡献了很多幽默的点,勇哥也很伟大。好电影,温暖人心。
也许是因为我泪点太低,疫情背景下的故事总是能赚走我不少眼泪,尽管几组故事本身比较零散,且经不起推敲。比较喜欢那对老年人的爱情,老来的牵绊和挂念总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