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贵族女子》,门胁麦和水原希子主演。
电影属于平淡如水的,但别有韵味的那一种。
门胁麦主演的华子小姐,是一个东京某个上层社会家庭的大小姐,单纯、文静,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嫁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士。
虽然她如愿加入了一个政治家家庭,但是却碰上了一个冰冷如铁的政治机器。
水原希子则扮演一个小城市,却考入了庆应大学的聪明女青年。
但因为家庭困难,她后来不得不退学并去夜总会工作。
两人原本毫无交集,但却因为男主角青木幸一郎(高良健吾饰演)而相互结识。
华子小姐认识到人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于是她开始追求自己希望的生活,并选择和丈夫离婚,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当剧情的背景从东京塔或者东京站闪过时,去过东京旅游的人们也会感同身受吧。
片子里最喜欢的两场戏都和自行车有关。
第一场戏是美纪和同乡好友在晚上骑着自行车,互载着对方,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城市的灯火洒在她们身上。
在镜头的空间对比下,她们看起来小小的,飘在半空,又笑容灿烂。
第二场戏,是华子在立交桥上对着两个陌生女孩挥手。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碎了一下。
这里真的很浪漫,因为它是完全陌生人之间的一个行为,不在生活节奏之内,也没有任何社会属性和身份。
本来我以为导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华子的孤立无助。
她孤零零地走在深夜大街上,遥遥望见两个女孩嘻笑着骑车嬉戏。
此时的华子在想什么呢?
她也有这样的闺蜜吗?
但这个时候,女孩们突然朝华子挥手了,然后华子也跟着挥挥手,笑容仿佛在哭泣,挥手的力度越来越大。
看到这里我突然好感动。
那一刻的华子就像在大海的船上,朝着对岸的人挥手,她正在靠岸。
门胁麦的演出很细腻,短短十几秒脸上闪现了孤独、迷茫、诧异、惊喜……各种复杂的情绪,最后露出的笑容很温暖,让我想起一句评价:「有着一张温和的脸,却满身伤痕啊。
」
无论什么阶层的女人,都在寻找爱与被爱着,最终发觉,只有靠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人,才会幸福,无关乎地位与金钱!
影片讲述27岁东京贵族女子,相亲多次未成,正当失去信心时,无意再一次相亲时,却遇到仪表堂堂家境优渥的男子,两人交往半年后举行婚礼,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而丈夫继承家族事业,走上官场仕途,几乎见不到人影,家已成为旅店,看似幸福美满的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孤独与落寞。
当察觉丈夫心中并没有她的位置,当初结婚也是其人生规则走向,因其贵族身份与门当户对,而唯独不是为了爱,当她明白后,则提出了离婚。
另一个乡下女孩考上东京大学,却因交不上学费而堕学成为东京陪酒女,凭着姣好容貌与阅历而进入大公司,实现留在东京打拼,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准备辞职与女友人合伙开公司。
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女孩因同一个男人而相识,没有针锋相对与指责,却成为彼此的朋友,在各自身上看到不同特质与生活轨迹。
不同圈层,无法超越也无法想象,生而为人,命运不同,即使在同一片天空下,却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
最不负责的人,大概就是那些倾尽全力给你制造幻梦、让你生活在幻梦里,却不告诉你幻梦如泡泡一样会破的人吧1 上流人家女儿的幻梦 华子作为一个上流阶级的女儿,有意无意地,华子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妻子,如华子初次见面就被婆婆问及是否留过学、英语好不好,似乎好好学英语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做一个符合幸一郎要求的妻子。
华子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第二条路、第二个选择,她的意识里似乎也只有结婚生子这一条路。
即便是工作,也不过是在毕业和结婚之间的过渡,对于她,工作并不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必选项,也不是证明自己、实现价值的途径。
她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妻子所做的准备,而她又被灌输了许多对爱情、婚姻的幻想(想想她第一次见到幸一郎的星星眼),带着这种幻想,她需要在现实世界寻找一个既满足她对伴侣物质条件要求,又满足她对爱情憧憬的男人。
这样的男人存在吗?
这样的男人大约存在吧。
华子的世界带着对婚姻的美好滤镜,所以当她遭遇现实的残酷,比如前男友在见家长当天和她分手、比如发现男友有个交往长达十年的炮友、比如跟丈夫永远无法心灵沟通、比如自己能不能工作也要征求夫家意见时,她显得懵懂又无力。
她的无力不是她可为而不为,而是不知道何为,因为从没有人告诉她现实是这样的,更没人告诉她该怎么应对这些事。
她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温顺、体贴,学习各种技能,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生子。
而理想中,这个男人高大帅气,对她温柔体贴。
她的世界里就没有男人会背叛、出轨、自己会失去自由的概念。
所有人给她造了一个梦,但没人告诉她幻梦背后的现实,以及这个梦会破灭、破灭的时候她会感到痛苦。
当梦碎了,华子面对的不仅是梦碎的心痛,更是猛然发现原来从小到大笃信的现实是梦、原来梦是假的、原来梦会碎所带来的幻灭和震惊。
作为有錢人家的女儿,华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当作预备妻子来培养,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没什么选择余地。
相比而言,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美纪不得不自己打拼,从而在经济上、精神上更独立、更有选择空间。
2 精英人设的幻梦无论是幸一郎还是华子,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别人早已设定好的轨道里,从没想过自己想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只是觉得应该这样生活,就下意识地在既定的轨道里运转。
他们好像生活得轻松不费力,但似乎并不快乐,也没什么活力。
因为他们的生活动力不是来自发自内心的渴望,只是来自别人的安排。
华子像个被精心打扮的洋娃娃,漂亮但不自由。
这大约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中华子很少开怀大笑,直到最后离婚后当了逸子的经纪人,她才表现出轻松快乐,因为她获得了自由、找到了自我。
相比之下,为生活奔波的美纪则更轻松快乐、有生命力。
至少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为想要的东西而努力奋斗。
这大概也是华子到美纪家觉得开心的原因吧。
美纪家小而杂乱,里面全是美纪的生活印迹,华子的新家大而空荡,没什么生机。
华子细细打量美纪家的一个个细节,为这种从心所欲的掌控感和自由而打动。
我想到了前几年常说的“空心病”。
空心病不就是一直按规定轨道运转到金字塔尖的精英在登顶后所产生的幻灭和虚空吗?
按照别人的意愿无意识地运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曾经高远的目标,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实现目标而快乐,反而因为实现了目标而迷茫,人生霎时变得虚空。
和华子的爱情梦类似,这是人为打造的另一款梦。
3 东京折叠华子到美纪家做客,两人在阳台上望着东京塔聊天,华子说她从没见过这种景色,美纪说就跟她老家的人遵循父辈的生活一辈子没出过小镇一样,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圈子。
我想到今天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从小在某个区(某市的富人区)长大,买房子从没想过买到这个区以外。
听了这话,我内心里只能“哇”一下,有种“想不到你居然是这样想的,但是你的想法又很合情合理”的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的感觉。
因为他有多年的海外经历,但他的思想好像并没有很开放(也许对他而言,离开他熟悉的生活区不叫开放),而他也没有炫耀的意思,就是很自然说出这句话,一瞬间我觉得似乎他、他的朋友、伴侣都在这个区长大、生活对他而言就是一件应该、合适的事。
这里的“合适、应该”就像幸一郎觉得他应该继承家业、华子觉得自己应该结婚一样,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的自然而然、无需思考的现实。
以前看《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的某一任男友就是生于东京核心贵族区、长于该区,他的妻子也只能来自该区,而从外乡来的女主就只有当情人的份。
当时觉得日本的富人阶级可真固化,今天这位朋友虽然并没大富大贵,但他的话里也带了这么点儿意思。
人都愿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可即便生活在自己长大的城市,连自己长大的区域都不愿意离开,还是挺有趣的(当然我尊重生物的多样性,或者我这种阶级的人理解不了别人的世界)。
也许这就是《北京折叠》里描述的平行空间的现实表现,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城市,不同阶级的人生活的空间、看到的景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生活体验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如美纪说她从没和妈妈一起出过门、长大后也没买过玩偶、一家人只一起过新年和盂兰盆节,而华子和逸子的妈妈从小就带她们去美术馆、音乐会,每年都要给她们买玩偶,还会一起过大大小小的节日。
华子得知美纪家不过圣诞节时,由衷地发出了“真不可思议啊”的感叹。
这不就是简略版“何不食肉糜”吗?
4 男性需求的模块化幸一郎并不是什么坏人。
他只是有一个固定炮友满足他的生理需求,他不在意她是谁、她是个怎样的人,即使认识了十年,他也不知道她是哪里人。
他很清楚他不会找这样的人当妻子,因为他的妻子需要和他来自同一个圈层,需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需要温顺,需要甘心安静地做一个家庭主妇、为他生育子嗣。
他对妻子的需求就像一个蛋糕模具,只要能套进模具的人就可以作为妻子的候选人供他选择。
他不怕他选中的候选人中途变卦退出,因为他的家世背景满足了女孩子对经济条件的要求,他知道他只需要稍加迎合,略微展现温柔和风趣,就能满足女孩子对完美爱情的幻想,那些女孩子就会服服帖帖地对他露出仰慕神色。
对他而言,这是太简单的一场游戏。
社会、女孩子的家人、朋友都在帮他教育、规训一个合格的妻子,他只需假意迎合两句,女孩子就会觉得他们很合拍,把他当作命中注定的王子。
所以当华子问他看没看过他们第一次见面聊到的那部电影时,不出意外地,他没看。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对妻子的要求以及妻子的功能,他的妻子就是他展现完满家庭、完成成家立业这一目的的装饰物,他对妻子没有倾诉苦恼、心灵沟通的需求,所以即便他很沮丧,他也不会跟华子倾诉。
男人的需求是多么模块化!
有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女人、有满足自己家庭和美需求的女人、有满足自己倾诉需求的人…由不同的人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
而女人被教育得太天真,心里总是期望着一个满足自己爱情、经济、精神等所有需求的王子,却不知道自己只是满足男性某一个或几个需求的“工具”。
5 华子的成长华子三次坐出租,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心境,也开启了她人生的不同阶段。
华子第一次坐出租是赶去新年家庭聚会,想着要向家人坦白被男友甩了,心情是沉重的,从那以后她在焦虑中不断相亲。
第二次坐出租是跟幸一郎第一次见完面,以为自己遇见了完美伴侣,心里充满了希望,并开始向结婚迈进。
第三次坐出租是婆婆带她从不孕不育诊所回来,那时她对这段完美婚姻的幻想已破灭,并在途中遇见了骑自行车的美纪,之后离婚开启了新的生活。
片尾的时候,华子与幸一郎相逢,华子已经摆脱了家人、社会给她造的幻梦,开始独立生活,而幸一郎还是背负着家族的期望,忙忙碌碌地继续竞选。
PS:水原的气质更适合富家女,而不是一个小地方来的自己打拼的年轻人,有点让人出戏。
1、日本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慢条斯理,但是却像是完整的透露了你的生活,映射了你的神经,似乎要在荧幕里寻找着一丝丝相似,虽然漫长,但是总能让你沉浸其中,一看表,呀2个多小时过去了。
2、没有像《火口的两人》那种名场面,没有婚前婚后的剧烈撕逼,有的只是安安淡淡的相互理解,对于未婚夫的出轨甚至是以前召应召女郎,轻描淡写用气质解决,对于接地气这个事儿,开始无法接受,后来慢慢地从贵族家庭逃离后,也有了自己的事业,远离了以前的在家绣女工逛美术馆的贵人生活,相反,离开了那样的贵人生活,天天与逸子疲于奔命,却看到了难得的笑容,看到了自信的笑容,那份自信是看着曾经想要依赖的男子依然昂首挺胸的自信,便是华子的重生。
此刻,她真正的从一个贵族变成了一个贵人,人格贵重的女人。
3、其实无所谓女权,这是一个人应得的尊重,不管是男的是女的,幸一郎跟着家里的安排继承下去这份”殊荣“也是他选择的路,但是他的选择却是为了贵族身份而成为跪族,自己的人格早已抛于两旁。
当自己的母亲亲手打了老婆一巴掌的时候,他没有挺身而出,而是为了家势与所谓的正义道理选择了沉默,当华子看着他时的那个眼神,便已了然,这个曾经觉得无比适合的男人也就如此,蠕弱如此。
4、好多好玩的地方,原来下午茶是用来看是不是贵族的,我数了数曾经的下午茶,吓出了一身冷汗,吾不配。
华子和逸子在开头河边吃汉堡时的镜头对切与推拉,明显把逸子在那时放于东京之外的地位,而把华子放于东京城内的地位,但是后来呢,城内的贵族也要有城外的逸子的扶持,或者说互相扶持,各自独立,也许是对开头两个探讨人生的稚嫩女生的作答。
还有华子单独被拍时的一脸单纯无邪与华子最后对视前夫的自信与淡然,对比强烈,这两厢对比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跃然而出。
华子刚刚开始见幸一郎爷爷时的拖跪式行走,与美纪的潇洒一对比,谁开心谁更不开心,也是溢出屏幕。
5、我们的女权总是要用言语去表达,要去抗争所谓男权,不激烈不痛伤就没有抵抗,像这样娓娓而来如行云流水的作品能不能有一些?
看完最后一段,总觉得有些别扭,于是翻了翻原著。
加上这一段可能更有助于了解电影后面的那一部分,电影里的男一应该是多少被美化了,女一的挣扎和痛苦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
仅供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能有兴趣看原著的人还有很多,帖子里贴出来一部分,vx读书里可以看得到。
(不是广告不是广告)
每次看完现象式的电影都让我对原有的世界感到绝望,同样是现象式电影《东京贵族女子》同样是以一种伪励志的手法告诉你,就算你和她都在不同的圈层,但是你还是能在你在的圈层愉快的活着。
一,小镇做题家贫困女美纪在老家觉得自己不像本地人,在外地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
刚刚考入大学的美纪远离小城市的时候是因为觉得外地会有更多的机会,而又想回小城市是因为看到大城市的机会都是属于年轻人。
像从小城市来的年轻女孩一旦被榨干了“年轻”这个剩余价值之后,剩下的都是糟粕了。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出来大城市工作多时的美纪。
在一旁独自喝酒的时候,身边坐下了一名偏油腻的同学。
“今晚不要回家了,我们在楼上开房吧,反正你在东京也是做这个的。
”美纪并没有表现到歇斯底里,而是一言不发的离开了。
对于美纪的情绪稳定真的可以说是叹为观止,她可以直面自己的过去,和面对现在人们还对他的偏见。
谁不是每天都在绝处逢生呢?
美纪知道在大城市中,因为自己和幸一郎有过同校的经验,作为他招之即去来,挥之即去的玩伴才能沾有他一辈子都无法触及的上流社会。
又因为接触了这些行业大佬,她才有了勇气跳出来了和同是“外部生”的同学一起创业。
“内部生”幸一郎同时面对华子的时候也没有发生场面激烈的抓情妇打斗,而更像是一场贵族小姐们听着商女说出自己的经历而已,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与温文儒雅。
从侧面看来,大家都知道大家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大家的身份,不是对立面也没有失态的必要。
二,傻白甜的富家女傻白甜本来就是有钱人的标准产物,试问一个家徒四壁的贫困家庭又是怎么样滋养出一个不用靠脑子的就能有饭吃的白痴?
拍摄相亲照的华子我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回乡下驱车到一个很偏僻的农庄吃饭,农庄的是由一对婆媳操持的,还有四个小孩子。
我女儿被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女孩气得连连向我告状,每一次我都和她说“无所谓,没事的。
”那个女孩子和我女儿的年纪差不多,虽然体态和我女儿差不多,可是从神态上便能看出比我女儿心智上老成很多。
我女儿看到小孩子们,尤其是同龄的小孩就想和他们一起玩,看到他们随意摆放在地上的儿童自行车,刚刚想开口问能不能让我骑一下,其中一个像大姐姐的女孩子就跑过来抢走她这个自行车并生气的和我女儿说道“这是我的自行车。
”在此之前女儿并没有做出冒犯他们的任何行为,我看到也意外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会做出如此粗辱的言行。
另外在玩农庄的提供的儿童设施中,又是同一个女孩向我女儿说“我是这里的老板。
”一种趾高气昂的感觉。
女儿就有点受不了了,一直向我抱怨。
我却又种司空见惯的和她说,“没事的,无所谓了。
”线下人的粗鄙和城市人的唯诺都是我司空见惯的。
也是华子姐姐司空见惯的,当华子给男友在年夜饭的家庭聚餐中放飞机,她对华子说“找一个普通人才是最难的。
”这句话就是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圈层,有些事情是无法身同感受的。
只是当时的华子还不理解。
美甲妹介绍的男子相亲,在人多嘈杂的餐厅里面,华子就已经有点不适应了,一部小心桌上的酱料还弄脏了她的衣服,让她有点逃脱的去了餐厅的厕所,而餐厅厕所的光景是吓到华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华子几乎是逃走一样的逃出餐厅,她迅速的上了的士车逃回了家。
应验了华子姐姐的那一句话,“找一个普通人才是最难的。
”日斗星移,姐夫给华子介绍了一个“雨男”幸一郎。
而在华子见“雨男”家长的那一幕,成熟有礼的在开门就跪着挪到座位上的举动,也打动了了“雨男”的家长。
他们知道也提前调查了华子的身家,门当户对。
华子的婚礼婚期就这样定下来。
本来以上的故事就是这样的结局,我想真实的结局就是这样。
王子和公主在一起。
农夫和农妇在一起。
他们都在各自的圈层好好的生活。
华子眼中的东京
美纪眼中的东京三,富家女和小镇女的映射分身《甄嬛传》里面主子的丫鬟就是主子的映射角色,富家女华子的映射角色是小提琴家,而小镇女的映射角色是大学同学。
小提琴家已经帮华子完成了婚姻外的生活,而小镇女的大学同学也活出了就算是没有幸一郎帮扶的创业生活。
华子和幸一郎的离婚是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华子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时间,本来她就是和幸一郎一样的初衷,到了合适的年龄遇见合适的人,他们是同类人怎么又会因为突然的不爽而推翻之前的一切努力。
我想只是导演为了满足观众的臆想罢了。
看完这部电影特别有想写点评论的冲动。
不是惊讶于电影本身的技术或者剧情,而是惊讶于两位主角的清醒,他们都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两位女主角中的贵族女子,知道自己想要自由,想要实现自我的价值。
所以,即使是她嫁入比自己出身更好的豪门贵族,在离开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留恋。
但前提是,她有这个资本,她有好的家世做底色,她可以自由的追求想要的生活而不被限制。
她没有体会过另一位主角住在狭小空间的感受,所以把她当成一种温馨甚至是猎奇。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主角,尽管男主角在和她相处的十年里都不知道她出身于何处,也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女子,但她仍然为他随叫随到。
因为她知道,这个男人身上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能给她介绍工作,能带她进入比自己阶层更高的社交圈层。
所以,如果不是那场三个女人之间的谈话,她应该不会离开这个男人。
但同时,她并不是猥琐阴暗的,她大胆承认自己和男人之间的关系,也坦承面对自己在男人面前扮演一个多么无足轻重的角色。
作文观众我甚至心疼,这个男人明明是豪门贵族,为什么每次跟她约会都在街边小馆。
但好在,她也是清醒的,甚至更清醒。
她没有另一位贵族女子的家世,一切只能靠自己打拼,会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稻草。
虽然她也是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并没有那么自由和快乐,甚至是带着苦涩和不得已。
面对这样的差距,很庆幸导演没有撒狗血。
生活就是这样,你接受它就好好过它,不接受就出局。
承受锦衣玉食,也要同时承受繁文缛节、男尊女卑。
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就要有苦逼当牛做马的时光。
电影虽然是女性视角,但脱离了女性惯常的感性视角,重新回归理性。
大胆认识到,即使自己只是别人和这个社会的养料,也无畏的乐观前行。
东京贵族女子,有公号评论说是“公主和灰姑娘同时发现王子是垃圾”,大概就这意思。
雌竞扯头花不流行了,现在流行妻子和情人成为好朋友然后都离开了男人。。。
拍得非常节制,可能过于节制了,对于很多尖锐的痛苦都只是点到即止。
清淡隽永有余味,但又觉得有点不够。
对于“公主”华子来说,不干净的公共马桶已经足以让她落荒而逃,她永远不用面对“灰姑娘”美纪的绝望——做妓赚大学学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退学。
这是阶级。
但在某一方面她们的痛苦是相通的。
华子被当作装点门面和生育继承人的工具,美纪被当作满足欲望和调节气氛的工具。
她们在同一个男人面前被“平等地”物化,这种空洞感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她们成为了朋友。
所以,别要男人了,和姐妹创业吧;崩溃也没关系,有姐妹可以倾诉就好。
恰恰好,两位女主角分别有一位靠谱的女性好友。
这结尾有点太轻飘了,“问题”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解决吗?
ps,我很喜欢华子的穿搭。
截屏收藏之。
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新年聚餐时,大家失望地发现,华子没有带男友出席。
华子沮丧地告诉家人们,婚事告吹了。
二十七岁的华子,容貌端丽,沉静温婉,是具有良好出身的“贵族女子”,又没有大小姐的脾气。
作为结婚对象,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将近三十岁的年纪,却依然没有可靠的结婚对象。
长辈们的担忧写在脸上,姐妹亲眷七嘴八舌地催问。
似乎自己未婚的身份,是一具不急于摆脱便会变得愈加沉重的枷锁,而成为“贤妻良母”,才能让她的人生变得更加圆满。
于是,“今年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也成了她自己的新年目标。
经过密集的相亲之后,她终于遇到了理想中的男人,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并且家境更显赫的“贵族男子”。
更让她欣喜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向她求婚了。
幸福真的来得那么快吗?
「小镇平民女子」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熙攘,回老家过年实在让美纪提不起精神来。
母亲忙忙碌碌张罗了一桌菜,父亲依旧酗酒、流连于赌博机。
他们似乎只关心美纪什么时候结婚,好让他们抱上外孙。
三十出头的美纪,从地方小镇考入东京,便在东京留了下来。
十几年的都市生活早已让她褪去土气,出落得精致出挑,变成令当年的自己最羡慕的模样。
当年,家中本来拮据,父亲又对女儿上一流大学的事不屑一顾,终究因为付不起学费而退学了。
在大城市的诱惑下,她靠着青春美貌做了几年的陪酒女郎,又凭着手中的人脉找准时机离开风月场,步入职场打拼。
内心还是保留着对婚姻的期许,只是目前,有个“贵族公子”作为一时的暧昧伴侣,似乎也不错。
「女人对女人的道义」两个阶层的女子原本平行的生活,因为同一个男人而有了交集,而“二女争夺一男”的俗套三角恋剧情,却没有发生。
逸子发现闺蜜华子的未婚夫幸一郎脚踩两条船,便约出了幸一郎的疑似情人美纪与华子在咖啡馆见面。
这个在一般言情剧里往往冲突最激烈的一幕,却被女人之间的互相理解而化解。
在逸子与美纪推心置腹的聊天中,她们清醒地意识到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困境,甚至发觉,女人之间的争斗是被这个社会刻意挑起的。
女人们被划分为“年轻女孩子”与“其他欧巴桑”,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
女孩在职场被当作花瓶,没结婚的“剩女”被各处冷嘲热讽。
在性别与年龄歧视的夹击下,女人对女人的道义,则显得尤为珍贵。
这大概就是《东京贵族女子》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
由山内麻里子的同名小说改编,女性导演岨手由贵子执导的电影版温柔细致地刻画了两位不同阶级与地域出身的女性在东京生活的不同境遇。
几位主演的形象与原著人物角色都极为贴合。
门胁麦饰演的榛原华子,一眼望去便是出身东京的温柔大小姐。
已步入三十的水原希子,也散发着同美纪一样成熟洒脱的魅力。
高良健吾饰演的男主幸一郎则比原著中更温柔一些,导演并没有着重刻画这个男性人物负面的一部分——对美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被她分手后却死缠烂打;对华子婚前温柔绅士,婚后却冷冷淡淡,把家事都扔给华子打理还挑三拣四。
电影中幸一郎的形象,则少了这些“片面的女性主观视角”,更顾及到了男性主体在生活中的难处——作为家族唯一男性继承人肩上的重担,工作的繁忙。
由此,他对于家事的无暇顾及也变得让人容易理解。
导演岨手由贵子一向擅长于女性题材的电影。
她自编自导的前作《美好条纹》描述了一对28岁的情侣从意外怀孕到结婚的一段历程,情侣之间的互动无比真实细腻,在琐碎中窥见生活与亲密关系的本质。
她的视角惊人地通透,也许正是因为通透,使影片的走向更趋于互相理解的和谐圆满,对于现实的批判则更为委婉。
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份委婉,她才能够用现存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讨论阶层、男女的不平等的话题,在男性主导的电影行业创作更多提供女性视角的电影作品。
毕竟,这个社会太需要女性创作者的声音了。
by 笑意
鹿特丹电影节导演专访采访:笑意、梦卿翻译:Flour、笑意校对、编辑:笑意公众号∶抛开书本电影是由《东京贵族女子》小说改编,小说的哪一点最吸引你?
这部小说表面上是围绕两位女性不同的生活的故事,更深层的内容上,有表达对日本社会一些现象的不满,包括针对制定社会规则的特权阶层和男权社会的一些批判内容也得到了褒奖。
在写剧本时就考虑在电影中反映一些社会问题的内容。
可以谈一下电影改编的主要难点吗?
不同于美国的富人阶层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并积极在社交媒体上与普通大众分享自己的奢侈生活,也许是文化差异的原因,日本的富人生活在自己的圈子,完全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塑造富人角色,第一次尝试接触日本的富人圈子,因为不会在社交媒体曝光自己,想要联络到他们并向他们取材真的是很困难的经历。
影片描述了贵族与平民,“外部生”与“内部生”,东京人与外乡人的差别,阶级或圈层之间似乎有着非常明显的、难以逾越的分界线,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差异?
我个人认为分界线是明确存在的,而且感觉这些阶级差距逐渐加大。
关于日本大学考试系统的外部生和内部生的差别实际上是出身贫富与否的差别。
比如外地考生就算得到优于本地考生的成绩也可能不会被录取。
总之,在这种制度下,一个人的出身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他的未来。
就像你刚刚的举例,大学的外部生与内部生,地方与都市等等之间的差距在目前的日本社会来看是愈演愈烈的。
电影也描绘了“东京人”与“外乡人”眼中不同视角的东京,比如华子在美纪家眺望东京塔,感叹自己作为东京人,以前从未在如此角度审视东京,你是如何理解她们之间视角的不同以及华子视角的转变的?
我在东京居住过15年左右,现在移居到农村乡下了。
常听到在乡下务勤的老公讲起工作的事情,印象深刻的是,同样一个案件的单价,地方与东京有很大差别。
十分能感觉到,虽然日本也有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但无论是教育还是社会与经济的建设,果然还是以东京这一具有诸多意义的大都市为中心。
但就个人而言,居住在乡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感觉不到任何不便,大概是因为网络科技的发达吧(笑)。
关于东京的看法。
在电影中确实多次出现了东京塔的镜头,到目前为止数不胜数的电影都是以东京为故事背景。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比东京塔更高的天空树更能代替东京塔作为东京这一大都市的地标建筑和代表符号。
但对于跟我同世代的人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辛苦和烦恼,可东京塔是一种憧憬,是一种幻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外地女孩美纪来说,只要能从房间眺望到东京塔的一角就可以令她十分满足。
但是华子却从来没有重新审视过东京塔,当然因为她一直住在东京,东京塔与她的距离就是东京与她的距离。
可以谈一谈对于“贵族女子”的理解吗?
这里“贵族”的意义似乎与我们原本认知中的贵族是不一样的。
我和小说原作者麻里子谈过,她总是用“贵族”这个词来讽刺特权阶层、上层社会的人,当然这里是负面的意义。
在电影里,我试着从一种更积极的角度来诠释“贵族”,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
“贵族”之间的婚礼影片中女性角色之间谈论“女性困境”的情况让人印象深刻,如美纪与相乐、华子在咖啡馆摊牌时的谈话(打破“女性为争夺男性互撕”的刻板印象)。
导演能谈一下日本社会下女性的现状与自己感受到的“女性困境”吗?
在咖啡馆那段情节确实包含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
以前在别的剧组关于剧本的讨论会议中,女性创造者之间想要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经常会被大家说“不要互相抬杠啊”(笑)。
的确,女性之间互相竞争或彼此憎恨的情况会经常出现,一种被挑拨离间的感觉很强烈。
假设,如果两个女人同时喜欢上一个男人会形成竞争关系,其实女性如果可以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话,就没有必要为一个男人去竞争。
在女性困境方面,女人不能结婚的话,就会被嘲笑和定义成“欧巴桑”。
在影片中,也有展现女性同样有独立人格和理想的宣言的场景,非常期待女性观众对这段的反应,如果可以成为引发女性观众的思考自身生活方式的契机就更好了。
电影中两个阶层的女子短暂“相遇”,之后还是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贵族女子华子是如何受到美纪影响而“重新认识自己”的呢?
影片中这个“影响”似乎并不明显,导演是如何设计这一段的?
华子与美纪见面后,见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生活的可能性,从而反省了自己的婚姻其实过得并不幸福,她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变得更独立,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所以会下定决心迈下离婚这一步。
所以在最后,当华子与幸一郎离婚之后再重逢,只是淡淡地相视一笑。
他们不再是夫妇关系,灵魂反而比以前更近了,因为他们都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为结尾的互相凝望➕半颗🌟,门协麦终于有了自己的高度,可以(近乎平等地)和那个男人对望了。开头是订婚还没敲定就急着辞职回归家庭,确实有了自己的成长。然而片子有点老套,穷人家女孩就一定要洒脱骑车被富家女孩看见羡慕,穷人家女孩起身就一定要打翻餐具表现窘迫,这种刻意又俗套的设计特别多。整个片子淡淡的感觉还挺好的,没有过于充沛的感情和过于drama的剧情
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各自的悲欢,有句台词很好:“女人和女人应该是同伴,而不是敌人。”
不,结尾那段给我掐掉,我要两对女uu快乐的在一起。
以女性困境为引子,讲了个简单但却可能是当下东亚年轻人共通的话题,虽有阶级前提但却具备普世意义,“东京”虽是多元包容的象征,却也是阶级分栖的缩影,“贵族”不取决于上流与底层的身份,“女子”更不该被单身或婚姻的标签所定义……唯一遗憾的是不觉得在处理两个女性角色的交集时有任何闪光点。一个观察是,说是主流观点也好舆论趋势也罢,自六七十年代以来近几年全世界电影对女性以及婚姻话题讨论的广度已经达到了空前饱满。
原本未抱任何期待,以为会满篇俗套,拍成好莱坞小妞电影的款式。谁知刮目相看。这个女导演落墨很克制,懂得“收”的分寸。台词、表演、情绪…样样点到即止。女孩间的友情戏处理得好干净,互相原宥着,默契地彼此提携着,温暖着,没有猜忌,不搞雌竞。女主在深夜大街上,遥遥望见两个小女生嘻嘻哈哈穿着睡衣骑单车嬉戏,那一刻犹如突破次元壁,东京向她打开了原本折叠的另一种面目。这场戏是神来之笔。真像从三岛由纪夫笔下借来的:三岛自述,曾在夜里偶遇一袭性感吊带透明睡裙漫步街头的小辣妹,形同在深夜的大马路上冷不丁目击外星人。这两个画面,在我脑海里瞬间贯通了。
影片开头情绪带入得非常好,观众易对华子产生同情心,避免了可能的距离感。比起浅显分析三角恋,作品更想说的应该是男性族群与女性族群吧。在男人历史悠久的结盟前提下,女性的确需要更团结了。影片在拍摄手法上比较中规中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造型定位的准确性,还有,格纹和红色(除了服饰且体现在道具上)的运用,整合了碎的情节,让电影更精致。影片中好多熟悉的spot啊……疫情快结束吧!P.S. 日本式的夫妻关系不管看多少次,也还是觉得震撼。
乡下姑娘说,我们是东京的养料吧;资深贵公子说泥土的味道好好闻啊,新贵姑娘说,想自己种一点东西。精神和经济独立要是真的是出路就好了。去德国拉小提琴拉出点水平,比挨豪门婆婆一耳光哪个苦,郎朗出来回复一下。石桥静河总演海龟姑娘,可答案不在美国也不在慕尼黑,一直都在我们波澜起伏的心里。
7.0 倒也不像围城,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都挺自得其乐的,倒是经济不独立的人一定会觉得无助,无论他家多有钱。片中的很多女生是独立女性该有的样子,力争经济独立,平和的对待感情,能理智的处理矛盾,有梦想,并以此奋斗。
故事清淡有余味,服装太美了,门胁麦的每一身都好看
看到一半出去看原作对答案,对水原希子的水商卖心路历程很是期待,但从结果来说,与其说是双女主W主演,不如说还是门胁麦是女主,穷人的生活轻轻松松,甚至水原父亲还多了条爱打柏青哥的设定,全都变成了衬托“贤良淑德无用论”的写照,以至于口口声声阶级阶级,最后看起来还是Girl Power友情百合赛高赛高。不过后半程倒是记录下了一些熟悉而又生活化的片段,骑自行车的两个普通女子,深知自己只是大城市的养分却仍然享受风和霓虹吹拂在脸上的感觉,特别淡然的神来之笔,而结局却又从生活化试图往烧女方向走,但可惜情感都是错乱的,平淡地按不到点上。为了几个还蛮喜欢的镜头,还是3.5归4吧。
非常平,辞职,被甩,安排相亲,相亲男稍微帅一点儿,开个破路虎,就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哪里像大小姐…傻白甜么?
太浅薄的女性主义。主题上还是“姐妹抱团没烦恼”那一套假大空,没有什么深刻见解。对不同出身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孩各自困境和决策,刻画得也都非常想当然。可能过于主题先行的作品,对还原现实多半都没太大兴趣,但是有些苦难,是无法被解决的,过于理想主义的结局只会显得狂妄和轻浮。
好看的!赶场时满头大汗非常暴躁,坐定后完全能进入这样静水流深的剧情。门胁麦演得非常好,“贵族”戏蛮有趣;Kiko很美,不同阶段气质不同。自行车少女也深得我心。美中不足是后端节奏可以再加快点,还有一些地方省去了,力度欠一点。回头一定要看看小说(不看就是幸一郎)。
说教女权电影
つまんね kiko just do me a favor dont try to be an actress anymore
是我2021的年度最佳。华子从美纪家里回来,高速公路对面两个年轻女孩对着她挥手,她也对她们挥挥手,就是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我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但它啥也没表达出来
门胁麦演大小姐真的好有说服力啊,其实男主也蛮可怜的,继承家业的工具人罢了。这部片关于女权的意味还是太温和了。
我寻思这个应该就是黑泽清之前说的那种「いろいろあったけど、よかったよかった」的片子。半吊子的阶级和性别批评、以及乏善可陈的剧作和拍法。
日本拍女性题材还是很在线的。以后老了,就去做下体永久脱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