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是什么玩意,再一次向我政治正确的三观发起毫无意义的挑战。
1944年9月9日,结束于1990年11月15日。
在此期间,保加利亚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由共产党长期执政。
再看看现在的你们被万恶的资本主义毒害成一个多么混乱的社会环境。
你们在抨击什么?
像我们这么和谐的社会存在的不公平?
不公正?
只能说那是是你们资本主义的毒瘤。
悲伤和滑稽的混乱交织在保加利亚生活凄凉的现实中,通过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看到城市里的生活,每个角色带来灼眼的经历,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实。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平衡倾向于后者,使它变得更难观察。
这是导演带给我从小在红旗下长大的正确政治意思的错误引导,哈哈,悲观主义就好像西方社会虽然有更优越的生活环境但依然惊讶的怀疑我们在电视里天天赞美着美好生活的乐观情绪从何而来,好吧,我也不知道。
悲观主义并不是说度日如年的痛苦生存,而是对未来的追求的探索,是增加生活信念的来源 ,而我们却是在养尊处优的逆来顺受。
一部展现普通人艰辛生活的故事,从而对你们现在的所谓历史独裁的叛逆观察,你们的片申部门可以让这样一部肮脏的影片上映,真是脑子被资本主义彻底瓦解了,这样的题材就应该不过,就应该多拍拍像我们动不动就几十亿票房的闲贫烂扯的“大制作”,你们那这些电影能赚到钱嘛,真是的。
电影里那个乘客把司机打了,还要带着去医院,那个被打的司机还要爬起来?
笑话,天朝的“碰瓷”应该值得你们好好学习一下。
影片开始就从政府的官僚作风和腐败说起,你们官员们的素质也比较差,不懂得委婉和玩阴谋嘛?
哎,都是资本主义的悲观主义和信仰太多的使然。
你们太脆弱了,小小的事情就要反抗,就要拍一部电影还讽刺社会,弄不弄就要上街,就要罢工,太过分了,不懂得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嘛。
我无法好好的把这部电影看完,如何毁我三观,想去厕所都要憋着,没办法,我就想看看你们到底想表达什么,像极了廉价版《撞车》的编剧形式,几个陌生的司机,几位不同的乘客最后交织在一起,是这个令人遗憾的社会中。
这部电影名字叫《方向》,而最后的寓意表现了毫无方向的社会,社会没有方向,老百姓能有方向吗,算了,我一宿没睡,必须用新闻联播把我再变回吃瓜群众。
出租车司机,每天穿梭于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这样一个普通到微不足道的群体,这部片的导演却通过他们的视角,拍出了社会的众生像。
一个出租车司机枪杀了银行家,银行家向他索贿,他提出申诉,可是监管委员会与银行串通一气令贿金翻倍。
从他的同事口中,可以得知这位司机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这样的人,被逼到绝境之后,绝地反击,连开五枪枪杀了银行家,那么他有罪否?
这个案件的结果是他导致的吗?
这从开头就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引起我的思考。
由这个案件,本片的故事聚焦到出租车这个群体,他们默默无闻,每天拉客载人,我们的视角跟着他们车子在这个城市中游荡,看到保加利亚社会的各种现象。
枪杀银行家的司机,他载过一位未成年做妓女的学生,出于正义和善良,他拒绝拉她到酒店,并把她带回学校。
晚年丧子的老人,载过一对偷情的情侣,老人诉说自己的丧子之痛,情侣却无动于衷。
他看见和儿子一般大的小青年沉溺泡妞享乐,善良的老人规劝他们“保重身体,这很重要,小伙子”却被青年暴躁的回道“根本到没什么该不该的,尽情享乐就是了。
”到了目的地,小青年还不愿意支付车费,最后才勉强给了钱。
孤独的老人最后只能和路边的一只流浪狗倾诉。
中年男司机,女友弃他而去,他对搭载的女乘客有好感,跟人家唠了半天,也没得到交往的机会。
在天桥上他遇见一位正要自杀的教师,教师因为在学校受到学生的侮辱觉得没脸面对家人想结束生命,好心的中年男司机,以自己是他叫的司机为由,一直和他聊天,询问他自杀的原因,耐心的开导他,最终说服他放弃轻生的念头。
唯一的女司机,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的机会,却因为当时的大学党委始终不批准,人生急转直下,抑郁,吸毒,无法怀孕,只能做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二十年后这个党委恰好坐了她的车,她想杀了这个夺走了自己美好前途的人,却因为对方女儿的一通电话心软最终放弃了报仇。
满脸胡茬的胖司机,脾气暴躁,看不惯上来的律师客人,故意把他的车费报高了二三倍,两人因此打斗,搏斗中律师伤了他的头,在律师带他去往医院的路上死去。
伴随整个故事的是电台热线里传来的对于司机枪杀银行家案件的各种议论,有认为司机的反抗是被逼无奈,司法程序无法给予公正的解决,人们只有通过暴力的手段自己解决。
更有人提到移民是一切问题的元凶,而这些都是欧洲国家的尖锐社会问题。
最后的牧师司机,搭载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客人,移植给他心脏的正是片头那位枪杀银行家后自杀的司机,路上两人因为信仰产生了争执,客人说当蒙受苦难,社会腐败,青年堕落,贫富差距过大的时候,上帝明显是不存在的,就像他说的“上帝已离开这个国家很久了,和那三分之一的(保加利亚)人口一起离开了,我们逼迫他离去,现在留给我们自己一片狼藉”而未来的方向究竟在哪儿呢?
这是本片想要探讨的问题。
本片的每个故事都反映了社会的各种矛盾点,导演的格局很大,他用这部影片在思索保加利亚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这个积怨已久的国家,在这个缺少强劲有力心脏的环境,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都已经见不着了,也许只有乐观主义才能够活下去。
2017年的电影,距离现在也并不遥远,但是展现出保加利亚的社会现实像是还在上个世纪,腐败、堕落、权力、移民、暴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影片中的保加利亚萧条落后,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大多数场景都是在晚上,手持相机和长镜头,没有惊心动魄的商业片剧情,却神奇的扣人心弦,个人觉得是一部好的社会题材电影。
看完带电影后,上网去查保加利亚,更多的是旅游推荐和网络热门,从中很难找到电影中的社会的影子,让人怀疑什么才是真实的,当然,每个城市也有不同的侧面,每个人能看到的也不一样,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优秀影片《方向》,类似于《天注定》和《出租车司机》。
影片通过六名出租车司机和他们顾客的遭遇,来反映保加利亚的社会现状,反映各个阶层的腐败和迷茫,也反映了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
第一个出租车司机是中年男司机,原来开了一个店,因资金紧张关闭,向银行贷款,被贷款顾问勒索,被威胁不给贿赂就不给他贷款,让他流落街头。
他选择开枪击毙货款顾问,并自杀。
第一个司机的顾客是女儿学校的女学生,谎称奶奶有病去医院,而实际是赶去酒店卖淫。
第一个司机得知真相后,不顾她反对,选择把她拉回学校。
第二个司机是中年女司机,30年前大学毕业打算移民意大利,因为官二代的从中作梗而泡汤。
30年后,当她再次见到官二代,她举起了枪,却并没有开枪。
第二个司机有两个顾客。
她的第一个顾客是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做完最后一个手术就要移民奥地利。
女司机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国家换个心脏,他说这个国家无药可救。
这个国家只剩下乐观的人,因为悲观的人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她的第二个顾客就是当年的官二代。
这个官二代移民到了奥地利,可是还是要经常回来做生意挣祖国的钱。
在他眼里这个国家的穷人,之所以穷,全是因为懒。
当第二司机拿起枪质问他30年伤害自己的行为时,他吓尿了裤子。
第二个司机说不杀你也行,去单杠上做15个引力向上。
当年是运动员的官二代,如今,一个引力向上也做不了。
第二个司机没杀他,而选择开车离去。
第三个出租车司机是个老人。
上帝敲错了门,带走了他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他看到街上有条流浪狗时,他将自己的披萨分给了狗,并向它诉说自己的事。
第三个司机有两拨顾客。
第一拨是两个偷情的男女,没有礼貌也没道德。
第二拨顾客是三个寻欢作乐的男孩子,同样,没有礼貌也没有道德。
第四个司机是个中年男人。
本片最正能量的人。
他的第一个顾客,是个女演员,他调戏女演员,女演员下车前问多少钱,他说一个吻,看起来有点坏。
他的第二个顾客,是一个要自杀的老师,其实也不算他的顾客,这个老师并没叫车。
老师桥上要自杀,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却调转车头,选择去救下轻生的老师。
这个老师,巴黎大学博士毕业,会七国语言,只能在一个高中教哲学,交不起暖气费。
第五个司机,应该是个非法移民,不但偷调计价器,还向顾客推销死人衣服、鞋子。
他的顾客是一名律师,平常都是他勒索别人,却被这个司机勒索,情急之下,拿石头砸死了司机。
一个律师,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却只能用暴力保护自己,蛮讽刺的。
第六个司机是个中年男司机,白天做神父,晚上做兼职出租车司机。
他的顾客是一个需要心脏移植的面包师,他的心脏来源是第一个出租车司机。
他看到神父说,我不信你,天天说上帝,当我们遭遇各种不幸时,上帝到底在哪呢?
影片在一片雪地的场景下结束,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当遭遇不公时,第一个司机选择开枪,第二个司机选择不开枪,不同的选择,能改变方向吗?
第一个司机开枪后,他的女儿将幼年丧父。
与第三个司机老年丧子一样,是不是都是悲剧?
第一个司机死后,他的女儿会不会像她同学一样沦为妓女?
第一个司机的心脏移植到第六个司机的客人身上,能不能改变那个客人的人生走向?
医生、官二代都是精英阶层,他们选择了移民,这个国家怎么办?
话痨式影片,几乎一个片段就是一个长镜。
惊叹演员在自由度如此之大的镜头里感情到位,收放自如。
每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看似随意,实则关联。
失去儿子的父亲,在客人冷漠地对待下,与流浪狗倾诉。
被欺骗伤害的女司机,在经历吸毒,入狱之后遇到曾经的人,选择放过。
杀了银行家的出租车司机的心脏进入了新的绝望的人的身体。
一个一个平淡的片段构成了这个社会整体的样子。
出租车司机 一种跟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职业 从这样一个随处可见又常常忽视的群体出发 窥探着这个国家的病症 从被逼杀死银行家的司机 到为了快钱的未成年应招女 从逃离国家的高收入群体 到不得不沉沦于现实的女司机 从贪图于一时之享的衣冠禽兽 到怀念逝子对狗诉衷肠的古稀老人 从过失杀人的律师 到心怀不善而一命呜呼的愤怒司机 从因生活如履薄冰且被学生羞辱而欲自杀的高中老师 到风情万种却心地善良地年轻司机 从对世事失望而拒绝信教的等待换心的中年男子 到为了补贴而开夜车的牧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上 而且 导演特别爱用长镜头 手持摄影镜头会有些抖 一种不是特别舒服但真实的感觉 私以为故事的核心还是从底层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怎么了 加入欧盟却没有经济飞速发展 努力工作的人的工资水平也很低 有能力的人想着要离开 移民问题严重 正如开篇所讲 国家要消亡了 满满长夜发生了这么多故事 希望我的夜晚还是安宁吧@美嘉三里屯
青天白日下的街头枪声:西装革履的银行家死于潦倒出租车司机之手距离那么近,自恃掌握一切的人不能改变子弹的轨迹他说冷静,他说不要这样,太迟不愿意死的人倒下,求死的将枪口对准自己“自杀未遂”,广播里机械声般的新闻播报那是一件很难的事,不信你去问最终没跳下天桥的哲学老师孩子们不关心生命和永恒,当然啦人们都不再在乎道德、正义、上帝自杀率越来越高了,那些成功的人,被归类为 abnormal成为统计学数据被分析生活太艰难,生活很苦悲怆的曲调也不足以描述年轻的生命被剥夺——毫无理由而杀人偿命却是更天经地义的借口未遂的自杀由将遂的他杀完成跳动的那颗将被移植的心属于一个好人吗,还是一个暴徒那心中是不是装有上帝呢它是否真的不能被用于救活一具死尸
最近深思了一下,发现三个职业想象中最有意思。
图书管理员,出租车司机,殡仪馆客服。
是能想象到的最近人生的三种职业了,图书管理员面对的是微缩的人生,出租车司机面对的是人生的细节,殡仪馆客服面对的是人生的终结。
保加利亚是个对中国人还算有名的国家,连我这个地理近白痴也知道曾共度过社会主义,加入欧盟后会面临的思维转换。
这个国家应当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素材。
于是回到影片,节奏简直堪称完美。
起点即是爆发事件,抓住了观影人的心,并且事件贯穿始终,将一条条破碎的事件链接在一起。
社会百态以缩影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贫穷,政体,死亡,保守,激进,善良,懦弱。
每一条路都有选择,可以岔出无数条线。
即为方向。
印象比较深的几句台词这个国家该换个心脏了每当这种时候,所有人都想假惺惺的怜悯一下保加利亚人都是乐观主义者,其他那1/3都跑了当…上帝在哪儿但,这并不是一个空喊,抱怨的影片,也不是个博眼泪,争政治正确的影片。
这里没有绝望,只有方向。
it's life。
it's choose。
Ever one can choose or not choose。
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越来越多人民对国家感到失望并移居国外、底层人民生活贫苦并感受不到幸福感、国内法律制度腐败的历史背景下,几位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发生的不同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指向一个内核,即不同阶级人民在这个国家的不同现状以及因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下人民的不同选择。
一个国家如果连人民的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且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与过大的贫富差距,那么人民的幸福感就得不到保证,人民逐渐积蓄的不满情绪也会有爆发的一天,并因此滋生出暴力行为甚至发展成社会动乱。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有一个指向人民美好未来的明确方向,人民也更需要在迷茫的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前进方向。
国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国家最需要考虑的是人民。
而对于人民而言,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向,但这些方向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点——方向不是停留在口头的祈祷,而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另外,影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点就是,整部电影大多是由长镜头组成的,且里面的近景长镜头能让人感到提着摄像机的摄影师正在跟着电影中的人物活动,有很强的写实感。
出租车载着这些好坏参半的社会群像,一如装下整个国家,徐徐往前,找寻方向。
出租车从来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
跑遍大街小巷的老司机是活地图,不论地址多么复杂,总会准确达。
上面还有风土人情,不论乘客身份各异,总会留下形色的故事。
史帝芬·柯曼达瑞夫深谙其道。
[方向]中,他让六台出租车飞驰在保加利亚首都。
©[方向]中的出租车寒冬料峭,乘客和司机各怀心事。
车内空调升温,将一趟冰冷的行程,温热成一段故事。
卯足了马力的出租车,穿梭在城市车流里,车辙之间,绘出整个保加利亚的画卷。
说到底,出租车和私家车就差了个计价器。
于是,受节拍器启发,1875年,一位音乐老师发明了计价器,但那时汽车还没普及,出租车是马车。
©当时的计价器设计图和出租车二十多年后,汽车商业化,马车逐渐退出市场,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将计价器改良装在了汽车上,第一台现代出租车出现。
©1897年,第一台出租车被命名为“戴姆勒”,右为戴姆勒本人鉴于汽车在当时还算奢侈品,出租车的出现,给平民提供了体验机会,很快便风靡整个欧美。
那会,出租车里配备有真皮沙发,空间高档又私密,加上十分新潮,很快超越咖啡厅,成了年轻情侣幽会的好去处。
1908年,作曲家杰罗姆·科恩便在歌曲《出租车遇见她》中赞扬道:“把她带到一辆出租车里这才是该做的,她和你在一起。
你可以用最温柔的语气说话。
如果你想要一个迷人的,兴奋的约会,去坐双人出租车吧!
”这歌后来被收录到百老汇歌舞剧《蓬松褶边》。
©杰罗姆·科恩和《蓬松褶边》美国记者索菲·艾琳·罗伊比也曾盛赞道“出租车是轮子上的私人宾馆”。
©索菲·艾琳·罗伊比这或许是当代车震的源头,但无论怎样,诞生初期的出租车俨然成了高档会所,诱惑着年轻男女们跃跃欲试。
除了谈情说爱,还可为国争光。
1914年,马恩河第一次战役,为把士兵送往前线,法国军政长官约瑟夫·加利尼曾临时调用六百辆巴黎出租车。
其也不负众望,仅在2一天内便运送约6000名士兵,虽然这些士兵在正面战场没派上用场,但这次行动成了法国军方和公民团结的象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时的法国政府不但为此买了七万法郎的单,更是立了个“马恩岛出租车国家纪念碑”,右为当时正在上车的士兵至于出租车跑进银幕里,是1932年的事了,这一年,一部关于出租车司机的黑帮电影[出租车!
]上映。
©[出租车!
]多年过去,人们已失去刚开始的新奇,出租车恢复本质,成了常见的交通工具。
所以,[出租车!
]里,即使银幕上全是出租车,吸引观众的,还是黑帮故事。
电影里的出租车几乎全是黄色。
即便1932年的[出租车!
]是黑白电影,但里面的出租车实际仍是黄色。
因为,其在纽约拍摄。
而在1912年,只因妻子喜欢黄色,纽约一家出租车公司老板便把旗下所有出租车涂黄。
他妻子可能旺夫,在车流里,黄色最为显眼,很快,他的出租车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1924年,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车消息传开,后来者纷纷效仿,一时间,黄色出租车不止充满纽约,更是流行全美。
甚至在1950年,还有了部单独的电影[黄色出租车司机],尽管其还是部黑白片。
©[黄色出租车司机]海报真正让黄色出租车闻名世界的是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
该片不仅揭示了越战后美国社会的迷茫,更将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开进了观众心里。
留着莫西干头,身穿飞行夹克,当特拉维斯开着那辆标志性黄色出租,迷不迷惘不再重要,帅就够了。
©[出租车司机],值得一提的是,特拉维斯后来成了美国青年约翰·欣克利的模仿对象,后者在1981年真的行刺了总统里根当然,不能忘了[虎胆龙威3]。
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警长带塞缪尔·杰克逊穿越中央公园,硬是把黄色出租车开成了超跑,仿佛低配的[速度与激情]。
©[虎胆龙威3]中的黄色出租车布鲁斯·威利斯或许是美国电影里最会开出租车的人,两年后,他不仅将出租车开到了未来,更开上了天,[第五元素]里,出租车虽然不走陆路,但依旧是黄色。
©[第五元素]中的黄色出租车保加利亚的出租车显然深受美国影响,[方向]里索非亚街头的出租车,清一色的黄。
©[方向],黄色出租车毕竟,据2017年一项调查表明,黄色出租车因为醒目,事故率比非黄色出租至少要低9%。
黄色安全,辨识度高,尽管全世界的出租车五颜六色,而银幕上,只有那一抹艳丽的黄。
跑的越远,见识越广出租车司机最了解城市的文化生态。
国内有句行话:“想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夜生活,就去打一辆出租车。
”虽出入声色犬马,但终究只是过客,杯水车薪加上日夜兼程,司机们工作压力可见一斑。
尽管1930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车载收音机,但比起听广播,他们最喜欢的排压方式还是和乘客互动。
乘客的故事与司机的见闻,让逼仄的车内成了都市的情感驿站。
2011年的电影[带我回家]里,出租车司机是工作失意被房东扫地出门的青年,乘客是刚得知丈夫出轨的女人。
车上两个失落灵魂少不了碰撞,旅程结束后,所有悲伤都在车内消解。
©[带我回家]还有柳飘飘,尹天仇家过完夜,出来听到那席话,不敢面前流露,只能躲在出租车里放肆地哭。
©[喜剧之王]里,柳飘飘在出租车上终究没憋住情感宣泄之下生长出故事,接地气的故事多了,出租车不再只是情感驿站,也成了一幅芸芸众生浮世绘。
1991年,吉姆·贾木许的[地球之夜],五个国家,五辆出租,五个故事。
同样的夜,不一样的故事,而故事讲完,乘客司机仍是寂寞,如同夜色。
©[地球之夜]多年后,阿根廷人模仿贾木许的午夜出租车,拍了[出租车上的遭遇],行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出租车,拉了一晚上的客。
每一位乘客在车上吐露衷肠,构成了城市的秘密。
©[出租车上的遭遇]2015年,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则充当了那个出租车司机,行驶在德黑兰的街道上,乘客来者不拒。
互动式的提问和粗糙的摄影,打破电影[出租车]的虚实边界,观众也如同上了车。
而乘客的答案中,藏着伊朗的精神风貌。
©[出租车],该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贾法·帕纳西却因其被伊朗政府通缉而[方向]里,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六辆出租车上,有暗调计价器的司机、背叛妻子偷腥的有钱人、未成年的援交女生,腐败的律师。
也有为寒风中的狗而停车的失孤老人,挽救自杀教师的司机,劝诫援交少女的中年男子,为病患祈祷的牧师。
出租车载着这些好坏参半的社会群像,一如装下整个国家,徐徐往前,找寻方向。
保加利亚夜色灰蒙,出租车鲜黄刺眼,街头还是很冷,车内依然炽热。
-作者/夭夭酒
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租车经过的几个小区都恍惚以为自己住过。
有、单薄
《生命的圆圈》式的数据库叙事,用散点视角+长镜头构建出了一个极其真实的保加利亚社会群像,并用广播节目串联起来,基本上是把保加利亚能说的问题都说全了。看起来朴实的长镜头实际上非常难拍(虽然拍的基本都是车内空间对话戏,但本体却是以城市为舞台的超级大调度!),整体还蛮惊喜的。
稍迟出现的标题即剥夺之前角色主体性仪式。"非主体性"在此后的文本中于诉诸"广播"媒介中存在。在网状叙事与若干相对"独立"的戏剧冲突下,影片存在着潜在的暴力与未明示的关联,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如未盖棺定论的"英雄",所有在敌意的外界中人都需要面临自由选择焦虑,希望,上帝介于肯定与否定间
emmm……像是去当地旅游了一圈,毫无特色的社会问题活报剧。
超低配版地球之夜
丧版<幸福在西方> “移民一定不会幸福 但肯定比继续生活在保加利亚体面 这个国家已经死了” 东欧真是盛产这种自我嫌弃 跟着出租车一路夜行 看得人觉得生活在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例如中国简直幸福。一个案件引发的讨论 分段手持 后程无甚新意略乏味。
欧洲人需要苦难不需要去中国印度和南美,欧洲的苦难也一言难尽。带枪出门的出租车司机,17岁做应召女郎的高中生,在高速路自杀未遂的哲学老师,晚上开车赚钱的神父,换心的男人……好一副魔幻现实风情画。果然出租车司机才是人间疾苦的第一目击者。
戏剧性太强
保加利亚版天注定,出租车司机群体视角切入严峻的社会议题,冷暖百态的一个个故事拼凑出一幅衰颓景象,最后从人世升到宗教信仰的崩塌,要拯救依然靠的是自己。结尾留有些许希望。不过有的部分过于直白和扁平了些 #2018SIFF3/19百美汇静安嘉里中心
地球之夜(保加利亚版
我总是对勇气以及思想表达的自由,感到敬佩与欣羡。移民、难民、贫富、阶层、偏见、愚昧、道德、信仰等万般共通问题,戾气与苦闷逐渐蚀骨,幸有救赎与宽恕点亮一二。让找不到方向的出租车司机指代方向,让心脏更换来期盼并嘲讽某种信仰和希望,转个头,一路散珠串起。前路茫茫,各自珍重吧。
有故事有技巧又归于情感。长镜头拍得朴素,故事讲的看似清淡但风起云涌。刻意有之,但不过火。
又是一部贫穷小国揭社会伤疤的电影,保加利亚被称为欧洲最穷、幸福感最低的国家之一,破败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流浪汉,有点像《危楼愚夫》里的俄罗斯。本片的剧情和立意都不错,唯独跟拍镜头是个败笔,总能让人感觉到摄影师的存在,弱化了影片的代入感。
一种关注佳作。人才流失、阶层分化、价值危机、共产遗毒、信仰崩塌、极右翼横行……貌似跟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很像,其实无论是结构、内涵还是拍摄手法都有很大区别。多线叙事巧妙,有一种蓝白红的感觉。导演在现场说这一部跟他之前拍摄所有电影都不一样,大概是有感于国内停滞不前的现状。
如果把痛苦都这么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为什么不搞个朗诵会呢!
接受无能,不喜欢
感觉开出租车的大佬们都是社会阴暗的另一面。
衰败的东欧国家,每个出租车乘客都折射出深深的社会问题。保加利亚的电影不挣钱,却仍然有人在坚持,再落魄的地方也有理想主义者啊。一个衰落的国家,怎样才能重振旗鼓呢?电影里没有答案,只有矛盾与悲观。
直接关切现实,这片子要是放中国,又会被批评揭露社会黑暗面贩卖苦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