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修好一次炸一次,最后只剩下六个人也拼尽全力把桥炸掉,真的很震撼,搜了水门桥的历史,也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冰雕连,直到被冻成冰雕也保持着战斗状态,致敬英雄!
“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我能打三十个水漂,是因为遇到了特别好的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特别好?
” 特别好的祖国!
特别好的中国志愿军!
战争巨制《长津湖》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之一,意义重大的题材内容,创纪录的投资成本、创作与制作规模,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最顶尖电影工业加持,都表明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大制作。
《长津湖》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将宏大历史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个体一群体一国家”三个维度阐释和建构了国族共同体想象,并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震撼的战争场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将中国战争电影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创作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在新中国战争片发展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是极其特殊的类别。
这一题材曾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铸就辉煌,又因种种原因经历了近四十年的相对停滞,直至2020年国家隆重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迎来创作的井喷。
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电影在内,抗美援朝战争片两年内已经达到12部,相当于此前63年创作总量的5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抗美援朝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长津湖》是第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
近年来关于抗美援朝的影像叙事,不论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还是《冰血长津湖》,逐渐使“长津湖”成为“上甘岭”之外最知名的关键词。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军第10军,在长津湖地带展开了惨烈的生死对决。
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击败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的东部地区,打出了国威军威。
毛泽东评价说:“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长津湖鏖战与西线的清川江会战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
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登上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也是迄今公映的第一部文献记录式全景叙事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过去的经典影片中,《上甘岭》是聚焦山头阵地作战的“战壕片”,而《英雄儿女》中王成英勇战斗的战役原型并不明确,影片旨在弘扬“向我开炮”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抒发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动人的“革命情感美与革命人性美”。
《铁血大动脉》讲述的是保卫补给线的战斗,而全景叙事的《北纬三十八度》因故未能上映。
新近影片中,《我的战争》中的战斗模糊虚置,《金刚川》虽有战役和人物原型,但影片仅围绕护桥之战的小切口进行叙事。
相比之下,《长津湖》建构了由高层决策指挥的宏大叙事线、基层连队官兵的微观叙事线、美军视角的他者叙事线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追溯了抗美援朝的源起与决策,现了长津湖之战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三条叙事线中,高层线和美军线的文献性特征尤为鲜明。
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及关键台词皆有出处,长津湖作战部署与实施亦严格参考了军史文献。
这一叙事线揭示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奠定了历史叙事的格局与高度。
美军叙事线有明显的突破。
从《上甘岭》到《我的战争》,美军多是面目模糊的群体“他者”,角色人物是缺失的,直到《金刚川》才首次出现了承担视点功能的美军飞行员,然其脸谱化的牛仔形象引起了不少争议。
而《长津湖》则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一条贯穿性的美军叙事线,以美军视角完整呈现了从轰炸中朝边境、仁川登陆到长津湖溃败、兴南港逃离的全过程,勾勒了狂妄的麦克阿瑟,盲目的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谨慎的陆1师师长史密斯等形象,纪实性重现了长津湖战役这一美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在微观视角的战斗叙事线中,《长津湖》再现了战役的惨烈与悲壮。
长津湖的胜利是在超出人类生存极限的极寒天气下,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极度悬殊情况下取得的。
参战第20军部队连日冻饿,冻伤减员高达40%,第27军第79师战斗伤亡与冻伤减员几乎达到1:1。
志愿军将士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而本片则重现了他们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饰)在已退伍的情况下骑车一百多里重返参战;雷公(胡军饰)告诉伍万里(易烊千玺饰)“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美军师长史密斯亦为之动容。
影片艺术性地再现了志愿军将士的血性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赞歌。
《长津湖》三线并置的全景叙事代表了一种“正史化”的规范叙事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事变》《南昌起义》等文献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横空出世,这一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决战》达到了高潮,并在后来的《建国大业》等影片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此阶段却正值抗美援朝电影创作的低谷期。
因此,《长津湖》某种意义上是对抗美援朝电影“正史化”叙事的一种补课,也是对全景式史诗影片《北纬三十八度》未能上映的弥补。
它尝试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文献记录方式再现历史,提供整体性的历史视野和叙事框架,揭示其中的历史必然律,这无疑展现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文化与政治自信。
《长津湖》是文献记录风格与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风格的整合形态。
主流价值与类型叙事、微观视角、情感驱动、视听奇观等商业电影元素的自觉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战争片创作的基本范式。
从世界战争片发展趋势来看,以《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莫斯科保卫战》等为代表的宏大全景叙事,早已被以《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敦刻尔克》《地雷区》《1917》等为代表的微观叙事所代替。
三条叙事线并置的《长津湖》,仅从篇幅来看,承担主叙事视点的还是伍氏兄弟及七连的微观视点。
这种“大背景、小人物”的微观叙事创造了更具亲近性和沉浸感的视点,也提供了更自由的艺术创造空间,个体叙事中包含的人性和人情也更易引发共情、共鸣。
《长津湖》由兰晓龙编剧的电视剧《冬与狮》改编。
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等作品极具作者风格,它们是军事题材,却有着跨越边界的超越性意义,是微观叙事,却有着宏大的精神指向。
兰晓龙自称“生存主义者”,曾用“个体一集体一国家民族”三者的生存及其统一来描述对于主旋律创作的理解,而《长津湖》或许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最新应用。
本片首先是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伍万里原是江边长大的顽劣少年,参军的目的只为让哥哥看得起,而他从军后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战场上活下去。
他从一个稚嫩少年,踏入战场后持续面对暴力和死亡的恐惧,最终成长为勇敢的战士,延续这支英雄连队的荣耀。
本片剧本一度被命名为《千里万里》,可见其曾主要是一个家庭故事。
伍氏三兄弟兄弟情深、相互扶持。
百里为掩护千里(吴京饰)而牺牲,千里则用性命护卫万里周全。
上部《长津湖》开篇千里送百里骨灰回家,下部结尾万里扶千里之灵归乡,家庭的香火得以延续。
而连队战友之间则是一种类家庭关系。
雷公像是父亲,而千里则将七连战友视为兄弟。
原剧本中千里其实是捡来的,而万里也是领养的,这也强化了兄弟关系的契约性而非血缘性。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指出,《士兵突击》中的军人有一种将次属群体转化为首属群体(血缘或类血缘的亲近关系)的倾向。
影片中的七连入连仪式,明确了其作为《士兵突击》前传的身份。
伍万里在入连仪式上所受的震撼教育,与50年后的许三多并无二致。
编号4956的许三多与编号677的伍万里之间,完成了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克劳塞维茨将军人集体荣誉感视为职业骄傲感,是激励军队的强大力量。
按照社会学理论,初级群体中的成员会形成更强的集体认同感和团体凝聚力,而作为基层战斗单元的连队,无疑是塑造初级群体的绝佳温床。
七连的入连仪式,赋予了士兵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了对军人身份、军队集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 建构了个体与军队组织之间牢固而紧密的共同体想象。
这种想象的进一步延伸,是更广阔和深沉的国族共同体想象。
抗美援朝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中国的正义之战。
强化国家认同和建构国族共同体想象,是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
区别于解放战争题材的革命叙事和阶级叙事,抗美援朝电影首先是一种国族叙事,构建的是一种共同体想象。
《上甘岭》里志愿军在坑道浴血奋战,歌唱的是千里万里之外的祖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长津湖》的微观叙事阐述的正是这种家国同构关系。
伍家三兄弟、七连战友的兄弟情,都有共同的指向即国家。
伍万里欲跳车时突然看见,夕阳余晖之中,雄壮巍峨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群山之巅。
作为国家民族象征的长城,其崇高的壮美瞬间震撼了所有人。
这个混沌而莽撞的少年,凭借本能和直觉便获得了精神升华,朦胧地建构起了与大我之间的联系。
影片下部结尾,归国的伍万里再次看到了长城。
他此时承载着一个家族、一支连队的血脉。
家还在,连队还在,长城还在,“个人一集体一国家”的“生存价值体系”,最终统一到了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想象当中。
当年的这场战争对于各当事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它是朝鲜民族不堪回首的内战,是美国“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金刚川》《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激昂阳刚的崇高美学,这与《太极旗飘扬》《高地战》《猪排山》等韩美朝鲜战争电影中,基于反思性、批判性立场描绘的历史悲情、政治乱局和人性幽暗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今天,《金刚川》《长津湖》等片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被期待发挥的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和社会动员功能,这些都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牢固传统。
《长津湖》是有着鲜明政治属性的献礼作品,也是一部体量巨大的商业大制作电影,这使其需要在政治影响、商业诉求、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
其宏大的史诗性全景叙事,既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电影关于这段历史的“正史叙事”的一次“补课”。
而微观的兄弟视角、紧凑的叙事节奏、强烈的动作性、震撼的战争场面等则显然受到了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影响,或者说是后者向抗美援朝题材领域的一次新拓展。
不同艺术策略的平衡或博弈或许也带来了某些不足:文献记实的客观、理性叙事,与商业类型的戏剧化和感官化之间或有“先天”矛盾,宏大与微观两条叙事线之间多少存在割裂感;按纪实风格的“沙盘片”标准,对战役的呈现还稍显模糊,战斗过程还需更精细化的设计与处理;战斗的残酷性参考军史描述还可再加强。
由于巨大的内容和投资体量,影片被拆成了两部,仅以上部《长津湖》观,其内容完整性及艺术表现明显因分拆而受到了影响,据悉影片下部相对更集中更具感染力,因此将两部作品作整体观或许更为适宜。
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长津湖》已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个新高点,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创作富矿,这一题材创作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较之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内容空白等待去开掘;要借鉴抗美援朝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建构基于中国立场的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的历史叙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完成对历史的正面讲述,避免主题建构、形象塑造的模糊与游离;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基础上,探索更具深度的战争观念表达,丰富历史叙事的多样性;要借鉴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成果,吸收世界战争片的有益经验,不断拓展与创新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美学范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精品之作。
实不相瞒,我一个女生,从没想过会看一部战争片看得如此上头。
如果拿水门桥和长津湖来对比的话,我会说长津湖让我们更快的投入水门桥,而水门桥则会让你会看长津湖收获更多感动。
有了前作的磨合与市场反馈,能明显感觉到在水门桥里,整部电影不论服化道还是细节部分,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首先在战争细节中,感觉专业性有所提升。
虽然我一介女流并不太懂军事层面的东西,但是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讲,战斗过程中他们打旗语的样子,还有二炸三炸时缜密详细的军事部署、分工合作,在我一个普通人看来确实“不明觉厉”,感觉是有精心研究过,认真打磨出的细节。
其次在服化道和置景方面,感觉剧组也投入了更大的精力。
冰天雪地的极寒氛围,加上水门桥纵深全景的压迫性视角,让整部电影的调性一下子就拿捏起来了。
风雪交加的冬日,大风肆虐席卷全军,战士们一个个冻到青紫的脸庞,迅速结霜挂珠的眉毛、睫毛、胡子,还有结痂硬冷的伤口,处处都写着不易。
这样的服化道视觉效果,再搭配上这场“从157人到1人”的惨烈战争全貌,那种悲凉和心疼感不自觉由内心最深处散发开来。
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是多年前那样一群人真实经历过的,甚至,他们所经历的可能比电影中更甚......正是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的这份安宁盛世。
我想我们要感谢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影院去认真感受一下先辈们所付出的一切有多珍贵。
也让身处盛世的我们能够明白,如今拥有的一切,何其有幸。
题材不多说 各个方面纯纯二流水平 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看的人已经对这类题材的反感 首先拍不出那种纯正的热血和感动 部分有些小尬 其次是带有私人色彩 还有最后那一幕在海边嘲讽美军 导演是蠢逼么 拍摄技术确实成熟 剧情方面简单易懂 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缺少了很多细节 转场细节 人物表情刻画啥的舒适有点刻意 这易烊千玺我是不知道加进来干嘛 好圈钱是一回事但看不出有什么剧情主导作用反而多了一些些影片的稚嫩 和一些老作品差的有点远 简单来讲现在主旋律就是bgm加壮烈加抒情 包括且不限于烈火英雄 战狼 中国医生 ….
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入我眼大概是觉得第一部个人英雄主义更突出但战争电影我更喜欢群像热血最后炸了水门桥又被敌军新一轮科技建筑修补好那时战争的无力感才达到高峰用鲜血换来的代价不过是别人一刻的停滞而已可纵是如此在那个战乱无依的年代有人会做 会明知是死也会做最喜欢的片段是平河卷入坦克下与连长的那几秒对视伤痛坚毅 不忍决绝更多的也有“躯体卷入深渊 国魂长存世间”在这一刻 无比感恩那些牺牲在战乱的英魂也无比庆幸 当下是这个和平安定的年代
电影5分,志愿军加3分,一共8分剧情太离谱了,美军指挥官在撤退的唯一路径上过圣诞节跟志愿军玩捉猫猫游戏,然后指挥部被自己的火箭筒轰击,引燃了炸药包,指挥部全灭?
水泵房那么明显的大管子没有人防守,然后设计了一个杀手暗中阻拦,最后第二次炸桥时吴京从山坡上滑板下来强行炸桥是认真的吗。。
不清楚水门桥实际战况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从电影最后七连,九连两个连队打到最后只剩伍万里来看,这场战斗的战斗过程大概率是遗失了,有可能只剩下一份战报,水门桥被炸了,美军修复了又被志愿军炸掉。
我猜测很可能是编剧也无法想象志愿军是怎么做到的,面对美军大大小小的塔楼地堡,轻重火力,喷火器,坦克,源源不断的撤退部队的到来,志愿军两个连队的兵力,在没有重火力的情况下,是怎么一次又一次的把桥炸掉的。
编剧只能设计让美军对唯一撤退路径的防守疏忽大意,但志愿军如此轻易的攻进水泵房里,再炸桥又太容易了,所以又安排了个杀手暗中出手阻止一下。
第一次炸桥后,面对美军援军的到来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怎么再次将桥炸掉,更加难以设计了,最后只能理想的让吴京一路从山上抱着炮弹滑下来把桥炸掉。
看到好多人喷这个,心里有点难受其实电影一开头就说了,中国为何要在贫弱的时候打这一场近乎“毫无指望胜利”的战争?
是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被卷入战火。
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美军最终进驻朝鲜,中国有机会在70年里发展成现在这样吗?
被卷入新的战争的,是我们的父辈?
还是我们?
70后,80后,90后,还有机会长大吗?
电影最初也借伍千里的口说了,我已经把能打的仗都打了,所以你不必再上战场。
因为伍万里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因为先辈的牺牲不会被战火席卷的我们。
伍万里活着,是传承。
老雷牺牲,老雷带大的伍百里牺牲,伍千里也牺牲了。
一代一代的牺牲,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有了最后的“活着”。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里面,志愿军为了炸掉这座大桥,可谓是拼尽了全力,九连和七连,打到最后损失惨重,最惨的还是七连,为了夺取最终的胜利,伍千里抱着一颗炮弹就冲上前去,而指导员梅生更是驾驶一辆装甲车往前冲,不顾一切就为了炸毁这座大桥,可以说,很多人看到这里都热血沸腾。
可是,相对于电影而言,其实如果你足够了解真实的历史的话,你就知道真实的水门桥打得有多激烈,别看电影里面,只是围绕一座大桥展开作战,事实上,在真实的水门桥作战里面,比电影里面展现得还要激烈,甚至连美军都在祈祷自己能够活着离开就行,完全不敢有任何其他的奢望,那么,真实的水门桥是怎么个情况呢?
这里的话,我先跟大家说一下背景啊,当时的美军在长津湖吃了大败仗,作为此次的指挥官,美军少将史密斯也不傻,赶紧下令让所有的美军全线后撤,可是,我们志愿军这边的情况也并不是很好,由于极寒天气,志愿军的作战部队十分疲惫,很多部队都出现了非战斗减员,甚至像著名的79师,冻伤减员比伤亡减员持平的情况。
此时,志愿军和美军的情况就是这样,一边需要赶紧跑路,一边需要阻击,但冻伤减员严重,面对美军撤离的情况,志愿军只能选择炸毁桥梁,让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没办法行进,要想撤离就必须放弃重装备,这就为后续志愿军部队的阻击创造条件,而电影里面是围绕一座大桥展开的行动,但是,在实际的情况是,志愿军愣是把长津湖后面的所有桥梁都给炸了。
水门桥是一个大坝,因此,围绕在这里的作战更加凶险一些,志愿军和电影里面一样,展开了多次的炸桥任务,但和电影不同的是志愿军在这里的炸桥行动,更多的是体现了美军的工业化,志愿军在水门桥周围部署很多的部队负责阻击,不像电影里面,美军的增援一下子能来,他们几乎都被志愿军堵在了半路上。
可志愿军的伏击和路障等,都被美军给清理了,这时候,因为美军强大的工业体系发挥出了优势,美军工兵部队直接清理掉了所有的路障,效率非常夸张,志愿军前两次炸桥,很快就被美军给修复了,而且美军还往这个地方空投了大量的桥梁建筑,直接把志愿军都看傻了,因为我军从来没有见过像美国佬那样的工业实力。
像电影里面,水门桥后续的战斗才是真的悲壮,因为双方工业实力的差距,志愿军士兵们的重武器只剩下了手榴弹了,唯一能支援的,也就迫击炮,而美军这边是天上飞机,地上坦克,中间还有各种火炮,志愿军拼死抵抗美军的进攻,也仅仅是阻挡了美军几个小时的撤离,再加上冻伤减员,志愿军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事情。
后来,志愿军眼瞅着水门桥被修复,索性直接将桥基都给炸了,可没想到美军的修复能力那么强,这就是工业国的强处啊,但美军也是很崩溃的,因为志愿军先后布置了很多的阻击阵地,让美军是接二连三被撕开了无数的口子,甚至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夺取阵地后,好家伙才发现志愿军只有几个人却阻挡住了他们很长的时间,搞得美国佬心态绝对爆炸。
向人民英雄致敬!
第一部长津湖还没看,我是从水门桥开始看的,一开始的装备对比就戳中泪点。
今年37岁,经历过物质匮乏到加入世贸生活好起来的过程。
中美也有过蜜月期,前些年怕中美关系弄差,反应朝鲜战争的片子很少,还不如我们小时候能看个上甘岭。
想起从小受的朝鲜战争教育都是在课本上,而且篇幅很小,现在终于搬上荧幕了,希望以后多拍些这样的片子,我们是有素材的,顾及别国太多,反而没拍出来。
希望以后多拍拍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给我们这代人和年轻人上上课。
我虽然不是当兵的出身,但中国人的热血还是有的,如果过几年收复台湾,同时和美日,五眼联盟对上而缺兵源的话,召唤我就行,虽然不再年轻,但是跑跑腿,当当后勤,战场上送送弹药补给还是可以的,我还能发挥点余热。
我和爱人也沟通过,到时孩子也大了,国家只要帮助我爱人养父母就行,就让更年轻的孩子们活着建设属于他们的未来!
建成更加强大的国家!
仅评价电影。
音乐渲染过多,战争的残酷不只是用死者的数量和姓名来体现。
节奏上把握较差,略显冗长,缺乏紧张感,因为这两年同类片子很多,血肉模糊或是死亡的桥段已经不会给观众那么大的冲击力。
处理得比较好的是眼睛逐渐模糊的指挥官,主观镜头可引起人的共情。
人们对死亡的静默和缄口不言胜过眼泪和言语,这一点的处理胜过上部。
融化的雪烧起了火焰,顺着山坡滑落下来,他亲眼看着千里又化成雪水。
喜欢结尾的少年视角,过去的战争,是我们可以望见却永远无法真正抵达的沉痛与创伤,他在万众欢呼中没有做声,回到战场抓起一扑黄土,又扛起枪回到了故土。
“特别特别好的石头……”这一段万里要是再多说两句,还向跟哥哥说话一样,“特别特别好的石头就是要XX”,贫嘴两句,那一刻他还是有哥哥保护的少年,没有选择隐喻或说教,然后再情绪递进“哥,我特别特别想你。
”最后转身,坚毅地走回家,更立体,又做回了那个已经成熟的人,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