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蚂蚁》新奇有趣,视觉效果一流,虽然讲的是一个孩子和一群蚂蚁的故事,但谁也不能说这个故事就是给孩子看的,或者说就是让大人们看了一乐的。
蚂蚁王国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些被充分拟人化的蚂蚁们,很容易让人想到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里的小人国利立浦特。
就像《格列佛游记》实际上是一本讽刺小说,而不是纯粹的儿童读物一样,表面搞笑的《别惹蚂蚁》事实上在力图传达一个相当严肃和深刻的理念,那就是暴力和残忍往往来源于文化上的隔膜。
为了表现人类世界和蚂蚁世界的不同,《别惹蚂蚁》充分利用了人类视角和蚂蚁视角在视域和透视上的巨大差别。
在表现人类视角的普通镜头里,花园里的小土丘、水枪滋出的水花、爆竹爆炸时的微弱火光,都是些渺小得不值一提的东西,然而在表现蚂蚁视角的微距镜头里,它们竟然变成了庞大的地下宫殿、瞬间爆发的巨大山洪、拯救了整个蚂蚁王国的大爆炸。
《别惹蚂蚁》的出色之处还在于,拍摄“小世界”时不吝使用大量运动镜头。
比如在蚂蚁们袭击佐克卧室的那场戏中,微距镜头放大了极其微小的运动,一个奔跑的主观镜头最终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在地板上飞一般向前奔驰,四周景物快速划过,但是近在咫尺的目标却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应该说,这样的运动镜头要比静止的镜头更接近蚂蚁的真实感受。
《别惹蚂蚁》在表现人蚁眼中世界区别的同时,渐渐消除了人与蚂蚁之间的心理隔阂。
佐克满怀恶意踩踏土丘的动作,在大人眼中,顶多只是一个孩子不高明的游戏而已,《别惹蚂蚁》却安排了这样一组镜头,在仿佛哥斯拉一般的怪物袭击下,蚂蚁们瞬间遭受灭顶之灾。
很难说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佐克被小伙伴欺负,把所有的气撒在小蚂蚁身上。
影片用一个大仰拍镜头来表现那种高高在上、手握他人生死大权的感受,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善恶,看到的只是没有约束的权力如何激发人类原始的施暴欲望。
蚂蚁和佐克的强弱之势既然无法改变,那么要和平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强者到弱者中去生活。
佐克变小后到蚁穴里为自己申辩的理由是:“我怎么知道你们也有思想和感情?
”这种“不知道”,就是“隔膜”。
一旦消除了隔膜,我们的暴戾之气残忍之心就会自然解除。
《别惹蚂蚁》当然只是寓言,人类不同族群之间要和平共处,文化上的沟通和了解必不可少,这才是《别惹蚂蚁》真正要表达的。
《别惹蚂蚁》无缘进驻中国,但是仍有很多热爱电影事业的人在默默关注着电影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电影工业的需求,盗版业逐渐为我们所接受…不要不动脑子跟着别人的呼声叫喊“打击盗版”,试想如果没有了盗版我们将错失与很多好电影见面的机会。
蚂蚁谁敢惹?
记得小时候经常蹲在地上看着蚂蚁在我眼皮底下活动。
有时候突然有想欺负他们的念头;于是乎,拿起渍水枪对着蚂蚁洞…接下来在蚂蚁洞内的情景也许不得我们人类所知,但看了《别惹蚂蚁》后便知蚂蚁洞里即将发生的情景了。
也许现实和电影内容有些许的不一样,但大体上还是能想象的到的。
其实电影《别惹蚂蚁》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对于比我们弱小的群体不要瞧不起人家,不要“欺负”人家;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相煎何太急啊?
由此想到了前一阵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情景;大国欺负小国,人类仗着自己比蚂蚁强大,就因有先进武器渍水枪,且因为一个911事件受到精神上的伤害就要发泄一下,借此机会向全世界发表自己对恐怖主义的看法以及向本国人民呼吁“爱国主义”...我不禁对人类的本性(human nature)产生了些许的怀疑。
看了这部电影,又去了解了一下创作者的信息。
电影《别惹蚂蚁》是根据童话作家约翰·尼科尔(John Nickle)创作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的,讲述一个刚搬家,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家里又常被邻居恶霸欺负的小男孩卢卡斯,将被欺负后的不满情绪发泄在蚂蚁身上,用脚踩蚂蚁,用水冲垮蚁穴。
显然这电影是非常适合小朋友看的,可以给小孩更多教育。
教会他们勇敢与善良。
强欺弱,大欺小,这不正是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吗?
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卢卡斯遭到了报复,变成了曾经被他欺压的蚂蚁。
那么面对欺凌,孩子们该如何应对呢?
卢卡斯变成了蚂蚁后见识到了它们的团结与反抗,在和它们一起智胜马蜂群的攻击,团结一致抵抗灭虫员的杀戮后,他学到了蚂蚁的精神,变回了自己。
当又一次面对曾经欺辱他的邻居小恶霸时,卢卡斯面无惧色、有胆有谋,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赶跑了小恶霸,赢得了更多的朋友。
所以强者不能欺负弱者,弱者一旦被欺负要勇敢起来,团结一致进行反抗。
毫无缘由,无所顾忌的攻击我们 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攻击我们…… 有一种损人不利己毫无动机的伤害,叫“我能”!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明明自己各种小心翼翼做得很好了仍然会有毫无理由的苛责和打骂,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仅仅是因为大人比小孩强大太多,因为“具有伤害能力”,所以“去伤害”。
元规律: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决定规则的规则。
暴力最强者拥有最高否决权!
教训是:强大自己不让别人可以随便伤害我们!
坚决捍卫自己明确界线,犯我者虽强必战!
如果不是反感那些丑陋恐怖的节肢动物,和倒人胃口的鼻涕污物,那看《别惹蚂蚁》对我来说一定是个享受,而不是折磨。
客观地说,这部动画立意高,内容丰富,它向我们展示,做好一只蚂蚁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要会搭台阶、垂直攀爬、寻找食物、躲避敌人等等等等;不过偶尔吸食甜美的甘露,在夜空下看星星,也是惬意的。
以前我做过与卢卡斯同样的事情,仗着自己强大,便戏弄、残害蚂蚁。
我最喜欢把它们困在笔盖里,看它们挣扎无力地死去;或者用水挡住它们的去路;有条件时,我会一脚把它们全灭掉。
现在想来,顽童的心思真可怕,它们也是生灵,也是命啊!
不经意的谋杀算不得谋杀,可蓄意地破坏就是在滋生罪恶了。
看某某大师将圆寂,还感念蝼蚁,为它们留一条活路,对比一下,自己是多么邪恶残忍。
如果我是古代的王,面对弱民,谁能担保我不会草菅人命呢?
欺凌弱小,罪过啊!
这警示我要君子慎独——你的所作所为,蚂蚁看得见。
论坛上有人推荐这部片,特意下来等昨天晚上升级的时候,来打消漫漫长夜的无聊时光。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部动画片看的角度或许让大家觉得获得的东西也有许多不同。
对小动物,以后再也不会如此残忍。
对难题,以后再也不能轻言放弃。
对朋友,以后一定要倍加珍惜。
对强敌,以后一定要狠狠还击。。。。
值得大家用心看的小片子
蚂蚁是不是愚蠢的?
他们一个接一个搬运着食物,只是一字排开而已;相信队友的直觉,只要有蚂蚁发现食物,就义无反顾地一起去找;还有就是,电影里说的,丢下朋友不是蚂蚁的风格。
蚂蚁也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啊。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摆在桌子上的,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
又或者看到了忽略了,自以为我们都知道了。
“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相信小学生都知道,但是又有几个成年人会运用的?
社会人,都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的,每天都活在升职与看别人升职的生活中,忘了只有人多才能力量大。
工作都是为了什么?
难道就是为了升职?
其实就是为了生活,理想大点的大公无私点的,就可以说是为了公司好呢但是,要是太惹眼了,就要倒霉了,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啊。
电影挺简单的,但是,可以让我想很多,尤其是那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却不懂运用的道理!
呼吁我们都能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牵扯到社会上的东西,只能是有人发泄有人听,到时候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啊!
这部《别惹蚂蚁》也是童年时期在古装剧的间隙看的为数不多的动画片之一,虽然是以反抗欺压为主题但整部片子的画风超级乐观可爱~勇气,不要恃强凌弱,团队合作,一个半小时能告诉你的远超词语表达的意义。
而且虽然是要教给你什么,但是绝对没有居高临下之感,就是那种我就讲讲,你就随便听听好了,我希望你懂,但不懂还是可以慢慢来,真的让人非常受用。
整部电影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可恃强凌弱。
貌似让这部动画,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团结的力量,坚强的力量,蚂蚁让我很感动,所以一定要看!
错不了的。
本来以为美国的动画电影拍的都是很有新意,看来这部是个例外。
花生豆的经历尚且可以称得上离奇,但是情节并不新颖,人物没有什么创意(除了那个有点神经质的老太太)。
整体看起来比较俗套于是就成了这种电影的优点也是缺点。
看来黄金的配音班底没有带来票房的成功也并不是什么意外。
不过电影倒是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毁坏蚂蚁洞的劣迹,记得是小时候在姥姥家的院子里,那个时候老人家教给我的方法是直接用开水烫,现在想来的确是太残忍了啊。
蚂蚁的反击!
无语
这些蚂蚁太没公德心了,建蚁巢破坏人类的草坪,杀杀杀!!
这两年出的片,看过而已
我是萤火虫,我发光
小角落有大世界!
还没邋遢大王好看
真心不怎样,看过即忘
看了就忘,实在是不咋D
非常喜欢~~我怎么那么喜欢动画片啊。。。。。
我们小时候也许就是片中的坏孩子。
还行
这是美国拍的?
孩子 童年 一去不返
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虽然所有适合全家人看的片子都这样,但是惊喜如此少的。。。
飞机上看的
物竞天择 我不会欺负我打不过的东西~
有點類似毫髮人王國的劇情,只不過這次是大戰蟲蟲與殺蟲劑公司..
我想起一句老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典型的好莱坞动画,编剧没费脑筋吧:小孩受大孩子欺负,就只会迁怒于毁灭小蚂蚁;将小孩变成蚂蚁后,小孩学习到蚂蚁的团队精神、自我牺牲精神,联合蚂蚁的天敌蝗虫(?)赶跑了驱虫公司的人,在获得蚂蚁认可后恢复身体,即团结弱势小孩打败大孩子……画风也一般,说教味很浓,也就只能给小孩子看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