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安东尼娜,柴可夫斯基之妻(港),Антонина,Tchaikovsky’s Wife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奥丁·兰德·拜伦,菲利普·阿德耶夫,叶卡捷琳娜·埃尔米什娜,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尼基塔·埃列涅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瓦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瑞士语言: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22
简介:美丽的少女安东尼娜某次在一场聚会上,被彼得柴可夫斯基指尖的美妙琴音吸引,并对他一见锺情。从此以后,“当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渴望,她不断写信、大胆表达爱意的行径终于得到柴可夫斯基的注意。饱受同志传言所苦,正面临财务危机的柴可夫斯基,在多方考察下,终于选择向这个疯狂迷恋自己、可提供庞大金援的女性求婚。然..详细 >
2.5 如果跟我说是乔·赖特跑到俄罗斯去拍的我真的会信… 就像是在《盛夏》和《彼得罗夫的流感》交叉的十字路口走向了将其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的那条路。
无与伦比的光线氛围,沉稳强代入感的运镜,沉闷悲痛的情感铺满整个画面。为天才唱赞歌的人太多了,为一只扑火飞蛾歌颂的又有几个?不疯魔不成活,当所有的情绪只用故事已经无法承载,那就用一场舞来演绎我内心的那把火吧。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大哥你真是个天才。
安东尼娜本来也有自己的名字…结尾的长镜头确实让人震惊。在这个时间点看一部俄罗斯电影,竟然有点历史和现实共振的感觉。
最后两场段落,电影才真正走进安东尼娜的心境:与丈夫和三个孩子一起拍全家福;类似现代舞的最后五分钟长镜。安东尼娜穿过重重叠叠的男性肉身,来到丈夫面前。他是和蔼的太阳,他在,光也来了,身旁都是暖色调的;他是暴躁的太阳,他走了,留下一地忧郁的蓝,拥抱无尽的暗。
高超的镜头调度水平搭配低劣的故事会营造优质电影的假象。很多人建议电影改名为“安东尼娜”为女性视角正名,不是的,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人。类似金发梦露里毫无梦露本人,这部电影同样可耻,只是被大量黑色的俄国服饰掩盖了。
还是觉得《安东尼娜》更适合做片名,女主角真正爱的未必是那个鼎鼎大名的柴可夫斯基。她偏执的爱只是一场绝望的独角戏。
每个人心中都对电影有他的定义,回看某个时代某个伟大的人物,伴随着他的成就,必然有其牺牲的一面,突然想起来,很多年前写的汤显祖,他在成为伟大剧场戏剧大师的同时,他的妻子遭受着什么?
1.谢列不是要将安东尼娜客体化。她的身份,正是她的阴影、她的心魔,她一切痛苦的因由,片名其实有着反讽的悲凉。2.近年的女性传记总会拍成片心理惊悚,像斯宾塞、金发梦露,拖拽整个时代截面凹陷进她的困境自然强烈,但当我们受邀走入其内心,也必然受限封于其视角(像本片就去掉了真实中天然的对照组梅克),人来人往尽成为控诉服务的符号。血泪史叙述是对复杂历史情境的一种本质抽象。主义虽不同,但我们的文艺素来精熟此道。真正的苦难不公,即便用深焦用复调,也不改其性质,而我们却能在激烈情绪之外,冷静沉思。3.当然心理惊悚的形式,正方便谢列玩弄将时间空间化的长镜魔术。但若无幽深细密的文本可供往来玩味,复杂精巧的调度也只是最不自然的动线,游历再多梦魇幻象,不过如观杂耍人玩火。4.白布裹好要变卖的钢琴从窗口吊出的镜头像吊棺下葬。
海报挺好看,剧情一坨屎。
好像通片都是她,但是没有讲到她
俯瞰的上帝式视角与回环的倒叙结构加强着宿命的表达 依然在过瘾地把玩着同一影像空间内部的时间变化 于是人物的行为 动作 反应被突出强调 而作为静态的状态则退居次位 也正由此 本身枯燥乏味的历史正统叙事变得充满活力
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在几年前因为先进的思想遭到政府软禁、禁止出境,戛纳电影节与柏林电影节强烈反对,但依旧无果,但导演没有因此放弃,去年又凭借新作惊艳四座,随导演进入了一个偏执的世界,是一个使人沉浸其中的梦境世界,当然他不在于剧情的优秀,而是每一个镜头的转场,每一个表演都是惊艳的,最后五分钟的长镜头一镜到底,连贯且流畅,让人进入了柴可夫斯基妻子的梦境世界
2022年作者维的最佳摄影。这简直就是“阴影下的鬼妻”,一个活人如何一步步变成了真正的鬼魂。对于现阶段的谢列来说还有什么技术层面的新挑战吗?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多次镜内无痕的时空转场早已不在话下,这片更是内外景全部棚拍了,制作层面几乎是所能见到的棚拍极致了,奥佩尔扬茨的摄影和谢列的调度太过惊人了,好几场戏都直接看掉下巴,最后一镜的长镜头更是从现实转至非现实再回到现实空间,从楼上到楼下,从室内再到室外,调度和编舞的完成度令人咋舌。毫不夸张的说技术上比《1917》还要好,是当世最高水平。techno-image本质上就是幻觉的,运动的幻象与纵深的幻象,摄影作为幻术,而谢列布连尼科夫用第一场戏就已洞穿了这一点。本片拿影后还是有点难度,人设不讨喜,厌女情绪也很重。奥佩尔扬茨值得连庄一个摄影的技术大奖!
5/10 恋爱脑到这种程度真够疯的
节奏还是不行,一剪剪出来俩小时半,还是都是干聊的情节,第三人称的人物传记也没有把握好叙事,影片代入感强,但不知道要代入什么
经过彼得罗夫的流感之后 导演好像没什么技可炫了 快结尾时一个时空转换的长镜头甚至想起了毕赣…但还是蛮好看的 工工整整的学院派 赏心悦目的古装大片
上一部拍精神史,这一部聚焦音乐巨人。仍然是炫技的,但也直观的,却也私密的视角,在镜头的移动中,从场景,动作,再到神情,观者被纤细的神经连接,沉浸在哀伤之中。从格林卡到五人集团,从门德尔松到鲁宾斯坦,被黄金时代新升的太阳一般的才华吸引,也被太阳吞噬。在这冬日之火面前不禁想问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卡娅,影片开始处的,是谁的葬礼。能不能拿金棕榈是一回事,但输给幼稚的悲情三角就是笑话一样。
怎么拍老柴的片子都tm神神叨叨的,就不能好好讲故事吗,俄罗斯?
令人作呕的时空把戏和人造烟尘。用长镜头拍出来的心理蒙太奇是现代电影最糟糕的发明,没有之一
感觉导演对这俩主角是一点感情都没有,只不过这个主题有戏唱罢了,技术控走到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