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难啊,真的好难啊。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即使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现在也只有25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合法,72个国家同性恋将被惩处,14个国家同性恋会被判14年以上有期徒刑,13个国家同性恋会被判死刑,OMG! 在19世纪,一个不信上帝、不想和男人结婚的修道院学姐和一个从小是孤儿没有家庭关爱的学妹,因为一场雨而结缘了。
为了逃避打击流言、为了能够一起结婚,她被迫穿男装,她被迫怀孕,假装一对“正常夫妻”,却也逃不脱世俗毒眼,被拆穿之后,她们被迫从西班牙逃到葡萄牙、阿根廷,还好在葡萄牙遇到一群善良的人。
受辱、坐牢、逃难、弃子...她女儿问她值得吗?
伊莉莎和玛瑟拉的爱情真的是羡慕不来的,她们那么忠贞、勇敢。
这样的爱情不是值不值得,放到现在,就算异性恋也真的没几个人能做得到她们这样,她们是先锋者,是伟大的。
电影非常诗意、唯美。
特别喜欢她们互念给对方信件那场戏,简直满满的爱意都要从信里溢出来了。
“写满了字的信纸、鹅毛笔和墨水将你我拉进。
”“我想亲吻你的痣。
” “我想象我们所有的信织成一张毯子,我们赤裸着身子躺在上面,好像我们写给对方的一字一句,保护着我们使我们不再寒冷,忘记人们的闲言碎语、忘记距离。
”“我好爱你伊莉莎。
”…太虐狗了。
导演采用黑白影像、圆景收尾,森林、海洋、马儿、蜗牛 、章鱼、海草、牛奶、床戏…真是情欲满满 “如果我现在死去,跟你在海里的那一刻,会是我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将来有一天我会买匹马给你。
”吻脸,这些情话简直太会了 。
“我身上长了很多痣”“有一天我可以看看吗?
” 微笑摇头,马上点头。
互生欢喜的情绪传递得非常到位。
总之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看到她们很难、很难过,但依然还是很受打动,为这样坚贞的爱情。
看到结尾,很多同性婚姻的画面以及那句“直到现在伊莉莎和玛瑟拉的婚姻仍未被撤销”,真好。
Love is Love.
影片开始的旁白完全没听进去,看完整部电影又拖回去看了一遍,才明白,这是安娜的声音,骑马的女子。
黑白,一下子把人拉到了1898年,一切发生的开始,雨水、花朵、教室、大海、两个诉说情话的女孩。
写信那一段,真是浪漫至极。
而三年后的重逢,情欲戏恰到好处,至于章鱼与海带,算是导演夹带的私货呗,情欲如水。
而一切反对的声音,不仅属于那个时代,看看如今伦敦公交车上的殴打事件,又有什么不同,她们当初的可以共存的空间几乎为零,也许就像M说的,出去有什么好,还不如待在监狱。
经历了三年分离、被嘲笑、借子、结婚、逃离、监狱、生子、送养,我以为勇敢无坚不摧的爱情会让她们在一起,就像她们一直渴望的一样,但是这惊世骇俗的爱情还是敌不过现实,送养女儿的M还是离开了。
尽管如此,她们的爱情一直是纯粹的勇敢的,这就是爱!
最后放出的真实照片更震撼,影片也做到了神还原,为爱勇敢的人,在一百多年前,值得我震碎膝盖,为爱鼓掌!
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风声、雨声,都是恋爱的味道。
“有一天我会送你一匹马。
”“你就是我的正常生活!
”
【3星】
1、两个女人在小屋前初次见面,东道主把瓶子松手了,瓶子里的水哗啦啦流出来。
东道主女人头发灰白(有白色头发了已经),另一个女人头发乌黑;东道主女人穿着黑色衣服,而另一个女人穿着白色衣服。
电影也是黑白的2、伊莉莎 与 玛瑟拉 第一次见面,前者为后者擦被雨淋湿的头发和衣服,前者活泼一些?
已经开始和后者开玩笑了
3、Elisa,没想到是玛瑟拉先有喜欢上伊莉莎的征兆——为了让伊莉莎给她擦头发,她故意不带伞淋雨。
爱情中的人真是傻4、全身有痣的是伊莉莎。
瘦小一点的是玛瑟拉。
他们三年后的相见,真是干柴烈火,太欲了
5、出现了好几次八爪鱼,章鱼🐙,有啥寓意?
6、纯一点不好吗?
女同就得恶心吗?
非要又是八爪鱼,又是牛奶的,还有舔手指之后互相自慰,真够恶心的
7、看完不赞同女同合法化
亲爱的玛瑟拉:我已经四周三天又九个小时,没有感受到你的气息了,在我梦里感觉你与我如此靠近,仿佛你是触手可及的。
身边的一切都让我想起你,一切。
孩子们,我阿姨跟修女们,太阳,雨水与大海,海砂,写满了字的信纸……鹅毛笔和墨水将你我拉近。
我常梦到你,玛瑟拉,即使醒着也是,我描绘你的样子,无论我望向何方总能看见你。
我好想你,好想。
我想亲吻你的痣。
永远诚挚的,伊莉莎
亲爱的伊莉莎:我刚读了你的信,咀嚼着你的话语就像触碰到了你的肌肤。
有时我会想象,你写信时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当你写信给我时,我看着你,我看着你每一个动作,你写给我的每一个字,我认真地注视着你的手,你的痣,注视着你每个停顿,你的慌张,还有我自己的。
我想象我们所有的信织成一张毯子,我们赤裸着身子躺在上面,好像我们写给对方的一字一句,保护着我们,是我们不再寒冷,忘记人们的闲言闲语,忘记距离。
每次收到你的来信,在打开前我都会将之拥入怀中,如我拥抱你一般。
你的字抚慰我的心,消除我心中因见不到你而产生的恐惧,以及有一天你不再写信给我的忧虑。
你字里行间的爱意深深渗入了我的肌肤,我觉得我身上的痣就是你的话语。
我好爱你,伊莉莎。
实在是一段很坎坷的爱情。
伊莉莎在森林里遭到袭击时,女孩子柔弱的身体被击倒在地,蜷缩起来承受着四面八方扔来的石头。
那一刻,我宁愿她们没有坚持。
曾经爱过就好了,一起放手各自怀揣这份温柔另外生活。
可是她们坚持到了最后,那一日,安娜问玛瑟拉值得吗?
伊莉莎骑马归来,她们都已经老了,她走向她给出从未动摇的答案。
我与你一起见过了大海,给你买了马,一起到达了海洋彼岸,一起相守了人生。
明明是在一起的圆满结局,可回想这一路还是觉得太苦了,如果她们中途放弃了我也会说那就放弃吧。
伊莉莎为了她抛弃女性的身份换上男装,玛瑟拉为她忍受心理厌恶得了一个孩子。
她们四处辗转,甚至监狱都成为了美好之地。
男装刚出场时把我帅晕了遇到最多善意的时候就是在监狱,法官竭尽可能地为她们谋划,监狱里的人都不介意她们的同性恋情并帮忙照顾怀孕的玛瑟拉,外界许多女性听闻她们事迹往监狱里给她们送东西。
甚至还能开玩笑最后两人在法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出于多重考虑玛瑟拉把自己的女儿留给了善良的法官一家。
问一句,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法官和他妻子是一对男同性恋恋人吗?
看到大家都说他们是形婚,但我觉得他们之间关系很好,动作很亲密。
这位夫人的样貌也很有男性特征,换装成男性绝对不会被怀疑那种。
她们的事迹登上报纸满天飞时也有人偷偷减下她们的照片贴在墙上。
前两天的妇女节,看到一个视频剪辑里面有一句话很喜欢:“当你前行在其他女人尚未走过的路,你不会知道,有多少女人将追随你而来。
”
玛瑟拉第一次去伊莉莎家,墙上有伊莉莎画的女子裸体图
这个超级可爱
这个超级甜
说实话前面黑白慢调,我差点没坚持看进去,但是一旦认真看进去,整个感情的进度线条还是很舒服的,循序渐进的感觉导演在慢慢的给我们阐述这个故事,一个根据20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结合故事的背景,特地去搜了一下当时那个年代的西班牙、阿根廷、葡萄牙,那个时候的LGBT的现状,去搜了一下现实的主角...带着些许了解来观看会感觉好很多。
影片里面很多相呼应的地方,比如最初镜头里玛瑟拉家里摆放的合照(我还以为她直婚了)到后来发现伊莉莎的外形转变。
很多个逐渐缩小的镜头像是在诠释她们的每个阶段。
关于x部分,有!
自己去体会吧!
当玛瑟拉说“我要离开的人是她(女儿)”当安娜问玛瑟拉“值得吗?
婚礼闹剧 入狱 抛弃”,我感受着她们那种要“在一起”的坚定,不得不说真的很佩服她们的勇气!
这一路的坚定不移让我很羡慕,一路的好不容易让我又觉得有点压抑,这个群体就算现在也要承受很多,对未来又有多少这么认真的坚定彼此并认真的计划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呼~
看完我整个人震惊了!
这样的故事是发生在1898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几个字眼都已经够震惊了。
虽然说人都是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人,情感都是自然而然无法压抑,事情阻碍也是在当时按一定的规律发生着,人自然要承担当时无法被承认的情感的后果,但是主人翁的选择真的需要勇敢,勇敢真的是一种很高贵的品质。
随着事情发展发酵,玛瑟尔从开始推开不知道是否是亲生父亲的手,到玛瑟尔说:“我的正常生活就是和你一起。
”再到后面伊莉莎说:“你可以留下来和我们的女儿一起,我等你!
”玛瑟尔说:“你还不明白吗?
我是留下我们的女儿。
”玛瑟尔都是如此的坚定。
坚定的让人震惊,让人质疑,这样的感情真的会存在吗?
有人说考验真挚的感情,看在有多个选项,会选择哪个!
玛瑟尔有选择,她可以在开始时选择留在读书的地方不再见伊莉莎,后面她可以选择安娜的精子提供者,她可以选择留下来陪伴安娜长大。
这些选择都是看起来对自己最有利益,让生活更好的选择。
可是她都没选!
从见到伊莉莎第一眼时,她就选择了不带雨伞,淋雨上学!
天啊,我真的为这样的感情折服,妒忌羡慕。
看到很多评语都说,一般,矫揉造作的拍摄手法,黑白,叙事散漫。
我是无法理解的,这样的故事能表达出来已经很了不起啦!
虽然说,精良的拍摄手法,浪漫的色彩,涤荡起伏的剧情是可以为电影加分,但是在这样的一段真挚的感情,已经无与伦比,无需再多的技巧。
导演构建了一段完美的爱情,其中的默契、勇气与牺牲精神,普通人几乎不可企及。
这段爱情太戏剧化,太不贴近现实,但偏偏电影开场就表明了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不可小看这一行字的魔力,有了原型的“备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艺术的欣赏与对真实故事的钦佩杂糅在一起,激发出更强的共情。
伊莉莎与玛瑟拉应该是一见钟情。
伊莉莎注意到了被大雨淋湿的玛瑟拉,以学姐的身份接近,主动帮她擦干头发。
镜头切到特写,伊莉莎温柔地擦拭玛瑟拉的湿发,女性的长发在此处构成了性暗示,抑或隐晦的性挑逗。
又一个雨天,玛瑟拉故意不带雨伞,浑身湿透地出现在伊莉莎面前。
这一次,伊莉莎擦拭了她的肌肤。
两次大雨,两次擦拭,电影开头干脆利落地交待了二人感情的跃迁。
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除了“玄学”层面身体与气息的相互吸引,还有什么加速了二人目光交错时的化学反应呢?
想要解读这段爱情,就无法绕开故事的时代背景。
在炽烈情爱与高压环境的对抗历程中,与其说电影歌颂的是爱情的力量,不如说导演实际上是抛出了一个关乎意识形态的问题:爱情与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西班牙,同性恋被坚决禁止。
爱情萌芽的地点是教会学校,同性恋在教义中被定为有罪。
与此同时,玛瑟拉的家庭氛围压抑,父亲暴虐强势。
政治、宗教与父权,构成了一个集权高压的环境,身处其中的女性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
对于还没有嫁人的伊莉莎和玛瑟拉来说,爱情就是高墙上被凿开的孔洞,是反叛命运的武器。
她们通过相爱,找到了自己在世间的维度,从而抵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在她们相爱初期,爱情与自由是高度统一的,爱情就是自由。
影片给了女性的裙子颇多镜头。
那个年代女性的长裙,累赘,繁琐,隐喻了自由的对立面。
玛瑟拉的父亲禁止她读书时,母亲悄悄来到房间,从层层叠叠的裙子里掏出一本书,说:“你父亲说的不对。
我经常趁他不在时看书。
”不自由的裙摆下,有一处狭小的自由的空间。
两个女孩在海边约会时,一层一层脱掉长裙,走进水中嬉戏。
在她们的记忆中,爱情与水密切相关。
而她们的爱情,是拥有自由意志的。
二人第一次床笫之欢,影像很细致地展示了她们褪去衣服的过程,腰带、长裙、衬裙、束胸……最终两具轻盈的躯体缠绕在一起。
在伊莉莎与玛瑟拉的故事中,你几乎看不到人物内心的挣扎。
在一个同性恋被严重污名化的时代,她们对自己的性取向没有丝毫疑虑,对伴侣和爱情本身没有丝毫疑虑。
全部的戏剧冲突都是两个人与外部环境的抗争。
这种处理呈现了一种没有瑕疵的爱情,但也使得故事略显单薄。
历经多年的分离后,伊莉莎与玛瑟拉重聚,并开始同居。
如何才能在虎视眈眈的环境中安享二人世界?
伊莉莎说:“我们必须按照他们的规则玩儿,才不会有人来找我们的麻烦。
”至此,她们的爱情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爱情与自由之间发生了悖论。
伊莉莎所说的“他们的规则”,实际上就是传统父权社会的规则。
在当时的语境下,两个人想要结婚生子,共同生活,必须是一男一女才行。
于是伊莉莎消失了一段时间后,女扮男装,改名换姓,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她放弃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惜以她反感的男性的方式生活。
为了混淆视听,一向鄙夷宗教的伊莉莎编造故事,欺骗神父,受洗,与玛瑟拉举办了一场天主教的婚礼。
她不仅要隐藏自己的性别,身为一个无神论者,还要假扮成虔诚的信徒。
“丈夫”和婚礼,还不足以堵住流言蜚语,她们还需要更强大的证据来佐证她们婚姻的合法性。
玛瑟拉表现出了令人瞠目的决绝。
极度厌恶男性的她,在结婚前夕,勾引对她有好感的男人发生关系,并成功获得了关键性道具——一个孩子。
两位主角如履薄冰。
爱情与自由形成了深刻的矛盾。
为了爱情,她们让渡了绝大部分自由,以为至少在自己的住所中,还能保留一小部分自由。
但很快,幻想破灭,计划流产,外界的质疑和辱骂很快侵入到家中。
在教会和警察的双重胁迫下,伊莉莎只好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锒铛入狱。
伊莉莎在监狱中与玛瑟拉重逢时曾说:“典狱长会帮我们的,他看起来是个好人。
”玛瑟拉道:“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好人。
”没有说出的后半句显然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社会。
监狱象征极端不自由的场所。
但讽刺的是,在这个场所中,导演渲染了一种外界没有的温情。
没有男性审视的女子监狱,仿佛是一个女性乌托邦,女人们和平相处,相互扶持。
伊莉莎与玛瑟拉不需要隐藏她们的关系。
其他人对她们二人没有异议,只有祝福。
监狱外,很多女性在报纸上阅读了她们的故事,纷纷前来探望。
在历史变迁中,面对“大逆不道”时,女性往往更加包容,因为“大逆”中隐藏着自由的契机。
在这种和平安宁的氛围中,爱情与自由的关系渐渐弥合,再度回归统一。
但玛瑟拉意识到,这种自由得益于这封闭的场所。
一旦出狱,曾经面对的那些压力将卷土重来。
一男一女一个孩子的传统家庭戏码,又能维系多久呢?
于是玛瑟拉做了一个壮士断腕般的决定:抛弃初生的孩子。
只有与父权中的一切彻底割席,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就这样,伊莉莎与玛瑟拉收拾好行李,登上去往阿根廷的邮轮,择一处隐居,度过余生。
遗憾的是,伊莉莎与玛瑟拉能够顺利出狱并抵达异国,到底是得益于“好人”典狱长,得益于男性的网开一面。
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冲淡这种割裂感,给典狱长安排了一个家庭地位颇高的强势妻子。
更让人感到多此一举的是,片尾字幕打出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在全球的现状,并附上了很多素人女同性伴侣的甜蜜合影。
但这真的是一部同性恋平权电影吗?
这部电影高呼的真的是“爱情至上”吗?
影片中原本激进的女性主义,到了这里就突然变成了温和的女性主义。
不得不说有讨巧的嫌疑。
或许导演也是在向什么妥协吧,正如片中的伊莉莎与玛瑟拉。
当理想与现实激烈冲撞时,适当的妥协,是她能想到的最佳解决办法。
看完科赛特三部片之后发了以上的观感,《伊莉莎与玛瑟拉》是第四部,也是科赛特2019年的新片,她用黑白影像表现了西班牙第一对(或许也是世界第一对)结婚的同性恋伴侣的故事。
为什么使用黑白色调的拍摄成为了和观影伙伴们探讨的热点之一,技术层面上来讲,黑白拍人物、人体,更利于表现线条,同时,本片有纪录片的属性,又让片子单纯、朴实、含蓄而有想象空间。
另一层面,通过黑白影像聚焦和排他,赋予同性恋身份的合法伦理,同时,科赛特也为同性之爱的社会责任找到一种解决办法,让看过的人觉得爱之普遍而给予理解。
对于科赛特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导演这样的说法一起看片的伙伴们都是认同的,科赛特的选题总是多样且且具备重点关注的特性,例如失恋、生死、战争、同性恋,在这些重点突出的问题中,科赛特用理性去呈现现状,让看的人明白其中的困难及残酷性,但每一次她总是能给出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早期的片子《我从不告诉你的事》《没有我的日子》告诉观者要自救,到后来《言语的秘密生活》出现了寻找对等的相同经历的人互助,一直到《伊莉莎与玛瑟拉》当中出现外部力量进行帮助。
我们同样认同的还有科赛特是温柔的,具有善意的,她常常用她特殊的角度为我们展现残酷的现实,又愿意给到一点温情。
《没有我的日子》不满24岁的清洁工安妮(Sarah Polley 饰)被确诊为癌症,只剩下两至三月的寿命 ,残酷的是安妮必须要面临的是死亡,但科赛特让安妮在影片中完成了所有想要完成的遗愿清单,并按照安妮的方式给到她一种证明自我继续存在的方式。
《言语的秘密的生活》汉娜不爱说话,隐藏着战争历史的阴影与个人的创伤的秘密,但她一开口,仅陈述事实就已经足够令人震惊 。
现在回想汉娜的故事依然让我压抑的喘不过气来,即使如此科赛特依然努力的传达善意,即使知道创伤无法愈合但让汉娜找到一个对等的人,让她愿意诉说,同样对方也愿意为她付出的人。
《伊莉莎与玛瑟拉》同性恋人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甚至触犯法律的,但又有非常多的人愿意站出来帮助这一对恋人。
同阿莫多瓦、密谭等这些地道的西班牙导演不同,科赛特的电影完全没有招牌的西班牙风味, 她17岁开始就周游世界,她在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工作、生活过,她说自己可以毫无困难地融入另一种文化。
相比较表现本国文化,地道的西班牙风味,科赛特会更愿意表现人类情感中有共通的部分以及我对人道主义的信心。
PS: 科赛特采访语: 1、”“我知道全球化是个糟糕的词,我也不喜欢在巴塞罗那或是上海看到星巴克,星巴克留在美国就好,如果世界各地都一样,那很傻。
如果在上海,我会喝茶,吃上海菜。
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中国导演的电影里有某种情感打动了我,会让我有一种分享的快乐,这说明人类情感中有共通的部分,从而让我对人道主义更有信心。
” 2、你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谁?
王家卫!我和他吃过饭,他说很喜欢我的电影。
我看《重庆森林》的时候,能感觉到和他在交流,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但有很多感觉却是共通的。
我还喜欢陆川,他的《南京!
南京!
》很有力,很震撼。
最近在柏林电影节上看了王全安的《团圆》,虽然演员讲的是上海话,下面打的是德文字幕,但是演得很好,电影里面的情绪我能体会,很真切。
电影里她们的婚姻没有被废除。
西班牙于2005年同性婚姻合法。
但,全世界仅仅25个国家同性婚姻合法,72个国家同性会被惩罚。
14个国家会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在13个国家会被处死刑。
太可怕了!
全球至今才仅仅只有25个合法而已!
又是用多少女性的生命一生奉献换来的婚恋自由?
最基本的自由而且是!!!
太能拍出成绩的一个题材了,然而导演把它拍得如此无聊。西方人的爱情里总是缺少两人各自的个性揭示,完全只真空似的拍摄两个人物之间没有下沉到生活细节的片段,只单纯的性吸引。所以我回回看西方人的爱情片,总是觉得主角莫名其妙就海誓山盟了,东西方拍爱情的思维真是完全不一样。后半程假结婚、入狱、逃离看着实在是心疼,但这个是原型故事的能量,不是这个片子本身的。导演自己编的前半段故事又臭又长,床戏更是满满地利用les噱头,看不到一点真心,一会儿章鱼一会儿海带,真想扇导演巴掌
其他人都爱你美丽的容颜,我却只爱你内心的温柔。其他人都只看到你的成败,我却独爱你看透生活的气质。看过最深情的女同片。
将来有一天我会买一匹马给你 难得见到义无反顾在一起的
温柔的坚定
#69th Berlinale# 影片虽然在[国际银幕]场刊垫底,其实并没有那么差!Netflix出品,但是导演想得肯定是大银幕,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摄影上面不仅使用了黑白,还有意通过控制布光和模仿默片构图来体现年代感。情欲戏完成得也不错,很有张力。
黑白影像让整部电影显得有点做作,尖锐的社会矛盾都被回避掉了,倒是猎奇的情欲戏很多,这让最后的警示文字也显得很没力量。
有點沉悶。女性胴體、歡愉方面倒是沒少拍,就算畫面漂亮,第三者章魚意圖使人聯想到日本浮世繪《章魚與海女》,這陽具的意象放在電影裡,當下就想導演是不是男的?這直男的凝望??(結果是女導演)也或許是我超譯文本了。
猎奇到以为是男的拍的。。。
小心思挺好。很喜欢看Greta Gerwig和莫文蔚的床戏。
還不夠力量去襯托最後的警示文字
说这部电影讲了政治我真的不赞同,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双方非常幸运的遇到了非常听自己老婆话的还有点良知男人,如此获得了被拯救的机会,所以真正的政治要看妇女参政论者,对女性平权的故事应该女性自己获取,男人只可能也只应该是辅助。说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是因为它如果不参杂宗教、政治,好像没法凸显两人的爱,真的好无味啊,我真的好喜欢女孩们,但是我真的不喜欢大量的情节堆砌大量的性爱。
摄影真的不赖其他的额。。又臭又长如果不是真事改编真的无法看下去。
相信不用过多解释《伊莉莎与玛瑟拉》当中的隐喻和符号,我们也能读懂科赛特这部复古新作里老调重弹的政治宣言。她大概想要告诉现代观众,这个书写于百年前的悲剧(政治迫害)仿佛就发生在昨日。是的,某种程度上歧视与排斥问题的本质都源自意识形态。然而大可不必在那些露往霜来的情欲里加入过多政治讯息,就让黑暗当中的《两束光》绘制出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不好吗?
相当美而诗意 某种意义来说在那个年代算是童话般的故事 床戏多得有些没必要 les电影里女性的处境比gay电影里男性的处境更恶劣 最后送孩子那段政治隐喻还蛮强的
啊啊啊啊啊…床戏看得我脸都红了😂爱情需要勇气,尤其是同性间的爱情更需要。而我在伊莉莎和玛瑟拉身上看到了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所绽放的无穷力量。
真实的唯美
结尾挺好。假结婚的办法还挺聪明的,伊莉莎女扮男装还蛮像的。路过砍柴男呸一口吐痰好细节。还好有典狱长和夫人这样的人。没想到最开心的日子,是在监狱。但是章鱼真是受不了!!!
又一部LGBT抗争编年史,黑白摄影,尺度床戏,肃穆而唯美;为少数团体发声的电影,似乎近十年来是一种默认政治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欧美的国家意识形态终被这些持续输出的艺术和文化产品所左右,但目前看来我更担心另一种情况——我固然支持“平等”天然应该是无关性别与国别的人人平等,但近些年总隐约觉得这帮欧美白左,正极力试图煽动一种少数凌驾于多数的优越感,用高举彩虹旗的名义隐晦的搞一些别的名堂——且当我是小人之心的阴谋论吧,再过几年让时间来验证。
如果这都不算爱,还有什么可以等待?最后安娜问她妈,这一切苦难,包括和女儿分离,值得么?妈妈没有说话,眼睛里只有骑着骏马的她的爱人,伊莉莎。嗯,竟然悄无声息的落泪了。两个女主间的感情戏拍的真动人。互相解开对方的紧身衣,打开了身体心灵束缚加分了。章鱼原来觉得很违和,但是据说当地主要的饮食就是章鱼,如此用来表现情欲,倒也合理。情欲戏拍的很美,很细腻,作为紧接下来两人要面对的各种磨难,身心的高度契合才是她们俩唯一的动力,所以相当重要。100年,平权的努力,才换来现在些许的松动。是谁给了那些人权力?
上映那一年碰上了大雾烧女图才会惨遭nobody kn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