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历史背景不明,叙述者始终紧贴他的德国主人公,在描述主人公遇到的其他人物,尤其是苏联人和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时充满了种族主义的陈词滥调。
他们,“至少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孩童,有一种幼稚的残忍和乐于助人的习气”,在小说中,他们“消瘦、眼窝深陷,一副穷酸样,看上去卑鄙、可疑,就好像他们能活下来都要感谢绞刑架上断裂的绳子一样”。
战俘营中的一名苏联护士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既不能对任何德国犯人感同身受,也不像正常人类那样有情绪的起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个德国人,即使深陷困境,他们也能保持“教养”和人性,其中尤以昔日的军官最为出众。
直到几年前,巴伐利亚的一位广播记者才发现了“中尉福雷尔”的原型。
他综合了很多可靠的线索,证明了小说中叙述的故事从未发生过。
在故事发生的时间内,西伯利亚东端根本没有什么战俘营,而所谓“真实的”克莱门斯·福雷尔也早在1947年就离开苏联战俘营返回了慕尼黑,因此不可能辗转跋涉3年。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此书讲述的究竟是谁的故事?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部小说,而是类似的关于战争和战俘的作品的真实性都非常可疑。
在展开叙述的过程中,鲍尔不仅仅依托于对时代的见证者科尔内留斯·罗斯特(福雷尔的原型)的描述,其自身的丰富经历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鲍尔于1940年加入纳粹国防军,还参加过对苏联的战争。
他当时的出版商赖因哈德·皮珀,很早就曾表达过有兴趣出版一本关于他这段经历的书。
这与鲍尔的野心不谋而合,他一直关注着战争,开始勤勉地搜集资料。
“从我们第一天越过边境开始,直到今天,经历了无数伟大的、振奋人心的、可怕的和令人恐惧的事情。
”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伟大的经历从来都是战争,是我们的战士所打过的仗。
……苏联的风光千姿百态,无不美丽、灵动、震撼人心。
令人恐惧的是苏联人,22年的统治留下的痕迹远比战争中的他们更可怕。
我当时并未弄清为什么这一目标值得追求,但是处处都可以看出,灵魂的缺失、简单化、同质化以及所有对人生价值的贬低都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必须面对这一切令我感到恶心和仇恨……命中注定我要遭遇战争,对此我毫无怨言。
我很愿意再重新经历这一切,虽然辛劳,但我最终获得了成长。
危险并未大到无法承担的程度。
我相信,我会从这一切中受益。
”
这个德国人走了14000公里,经历无数磨难。
最终,就连一路追杀他的上尉都被他折服,在最后关头让他回家。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人的强大不仅在于你有权势的时候,也在于你人生低谷的时候,这股力量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蕴藏在一个人的心底。
而这个世界的善意,也总会向内心强大的人倾斜,而不是内心软弱的人。
所有压抑的情感在最后家人相聚的那一刻爆发,就为了这一刻就足以给五星。
对于一个普通的士兵来说,他才不晓得政治的内幕,他只是遵从上级的命令罢了,真正牵动他的心的,是亲人啊。
主人公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和钦佩的人,影片大量的篇幅用来描述逃亡回家那段14000万里的距离,其中莫文斯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源于他自身身体条件以及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那种无比坚韧的意志力。
再进一步,其动力来源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啊,是责任感,是为了恪守诺言。
细节处理的非常好,内容也很丰富。
一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充分展现了人性,有不堪入目的也有美好的。
穿过了空间,流逝了时间,经历了不同地域文化,不间断的危险与困难都一一解决,终于回到了只有在梦里和出现幻觉时才看得到的家啊,真的很令人感动。
另外,从德国视角看待历史,让我有一种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感觉,这段历史感觉得仔细研究一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复杂。
以此记录2019.02.11
非常优秀的电影……如果不是弥漫着浓郁的白左气息以及对苏联的讽刺看起来就舒服多了。
苏联对待战俘确实不咋地,但作为战争发起方的德国人在这里面却表现出了团结舍己为人的正面精神,而影片中呈现的所有苏联人都是狡诈冷酷恩将仇报的,为数不多帮过主角的还是犹太人(永远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和雅库特人。
老实说,导演似乎没太多反思的地方,反倒是不断揭示苏共的残酷,无处不在的斯大林头像没让人想起来几年前的希特勒么。
顺便说一下,这片子最震撼人心的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但我查了一下这个故事的原型克莱门斯·福雷尔1944年参军,三年后的1947年就已经回到了慕尼黑并且注册了户籍,1952年才到印刷厂工作,也就是故事中“他回到西德的时间”。
所以首先这“历时七年”就站不住脚。
另外,故事发生的杰日尼奥夫角劳动营实际上建成于1949年秋,也就是在原型已经到家的两年后,所以他不可能到过这地方。
历根据西德意志广播5台的说法,官方档案里真正从西伯利亚劳动应逃回家的德国战俘只有一位,叫做奥托·里纳斯,1945年被俘,但是仅仅一年后就冒充波兰人逃了柏林。
比起小说里的主人公徒步一万四千公里,里纳斯是不断换乘火车,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平心而论,抛开虚头巴脑的东西,这片子拍的不错。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看《极地重生》 《极地重生》是根据德国军官克列门斯.弗雷尔在二战时期真实经理改编的电影,同样是监狱题材的片子看有很多,象哈特的战争和第九日,但能表现出如此的勇气和毅力是其他影片不多见的。
影片中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 面对茫茫雪原,没有边际,似乎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无助与绝望,在那一刻扑面而来。
印象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
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
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
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 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
我快要成功了!
”记得从新疆戈壁滩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片几颗绿色的白杨树,为止感动。
生命同样能带来感动,特别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唤起对生的渴望和勇气。
印象三:哥夫对主角基文斯说:你离家不远了,只差1万公里。
一万公里非常遥远,但对于基文斯来说不过如此。
他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让他战胜如此艰难的旅行,何况只有一万公里呢。
主角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件事--回家。
在雪地中行走时,主角用数子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路程。
在极度寒冷的迪尼夫角一步一步向前走。
每一天很短暂,但把每一天都专注在一件事上,最终成就非凡。
缺点:主角在和雅库茨克居民中一位少女的故事,显得太过俗套,好像每一个英雄都应该和美女发生故事。
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片,德国人战俘的片,还是头一次看。
茫茫冰雪,对于我这个热爱冰雪运动的人来说,应该是福音,但是对于片中的主人公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
无数个好心人,对他无私的帮助,成就了本片的故事。。
我想在人的内心深处,或许都是善良的吧。。
战争对于敌对的双方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历经3年多,徒步穿越西部利亚,我想这对人类历史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奇迹了。。。。
它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一部讲述德国二战后的战俘从西伯利亚逃亡的故事。
当今大部分德国人对于二战的态度令世界人都很佩服。
仅从他们敢于承认本籍人之前犯的错。
曾经在德国的时候和一些德国年轻聊过二战,也去参观过德国拜仁州•达豪当时希特勒关押犹太人的监狱。
(监狱就是监狱,就是令人战栗的地方,无论他的历史有多悠久。
再加上那些介绍再加上历史图片。
更让人不寒而栗。
以及停尸房….看到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残忍,哎!
人性啊!
)转到这部电影。
镜头下没有任何战争场面。
刚开始,一个德国军官要赶赴战场,和妻女告别的场面。
妻子告诉他,要回来,等待下一个孩子的降生。
女儿告诉他,要回来,还要给家里寄明信片。
当然德国战败。
这些德国士兵以及军官被俄罗斯人押送到西伯利亚接受25年的劳改。
主人公(科利基文斯)刚到那里就想着怎么才能逃跑。
那里没有栅栏极少看守的军官。
在一次仓促逃跑失败并接受严厉的惩罚后,他依然坚持逃跑。
在一名德国医生的帮助下(这名医生已经计划好逃亡,发现自己身患绝症就把这个机会让给科力基文斯),拿上衣物,刀,酒精炉,一把手枪+12发子弹,两斤烟肉几斤干面包和一张手绘简易地图这样简易的全部行李出发了。
医生告诉他说:如果你逃亡成功的话,请你去拜访我的妻子,告诉她我在2月已经死了,随后想了想又说,告诉她我是5月死的吧,这样她就可以想象我的墓地上是一片繁华盛开的景象,她就不会那么伤心。
爱情何其伟大科利先是摆脱搜素,然后沿着北冰洋往西走,走到勒拿河再往南走。
接下来更是一步步的艰辛行程。
当他看到一颗小树的时候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到达陆地!
那种心情岂止一个兴奋了得。
这中间需要多少的毅力!!!
碰到的人一2个淘金者,当然刚开始的时候科利是不相信他们的。
但再一次碰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一起上路了,但是科利一直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真是的名字(科利的直觉是对的)。
他们穿越勒拿河时遇到急流,其中一个淘金者西蒙被冲到水里。
淘金者的同伴根本就没有想要去就西蒙的意识,还是科利把西蒙救起。
另一个淘金着也私自吞掉金子。
西蒙猜到了他的意图,就拿枪把它的同伴杀掉。
于是他就和科利一起上路了。
中途,西蒙说我好累。
科利说:我可以帮你背你的背包。
西蒙觉得是科力想趁此骗他的金子,于是就把科利打到山下。
哎!
信任何在?
二科力快要被狼咬的时候,一群土著救了科力的命。
并帮助他疗伤。
在走的时候赠送一条阿拉斯加狗和他做伴。
在一开始科利就告诉这些土著人自己的真是姓名,当然不难看出,这些土著人是真心实意的对科利好的。
爱是存在的。
三在森林里他们碰到了木头公司(好像是),这群人表面上帮助科利,但却在背地里告发科力。
在火车到达下一站之前,那个俄罗斯监狱的军官就已经派好士兵在等待着抓捕科利了。
那条狗为了就他,被那个军官杀死了。
科利再次艰难逃脱。
四走到中亚的时候科利已经和乞丐没有什么区别了,各种饥饿,但却身无分文。
一个卖饼的妇人看出了科利的饥肠辘辘就让自己的孩子给科利送去半张饼。
一个犹太人在街道上已经看到科利,并且跟着科利到达教堂。
犹太人给了科利最实在的帮助---衣服、护照、通行证、钱。
这就是犹太人对德国人的宽恕!
还是有人告发科利,那个监狱里的军官再次追击科利。
当那个军官到达犹太人家里的时候,犹太人的饼发作,在临死前对军官说:是的,我是帮助了那个德国人,现在会,以后也会。
终于,科利在护照,通行证协助下,顺利过关卡。
当他终于走出俄国的境地时,在那座桥上碰到了监狱军官。
军官可能是被犹太人的那句话感动了也或者是被科利的毅力折服了。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
当科利走出俄国时,竟被伊朗当成是德国的间谍!!
在监狱里呆了一段时间,舅舅都已经不认得他了。
舅舅拿来了家里的相册,科利给出了细节。
终于被释放。
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中,和妻子女儿生活在一起。
电影结束科利历时3年的逃亡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中。
我觉得这部电影教会人去爱。
也教会人要有毅力,恒心去做一件事。
描写这一段德国战俘的历史电影比较少,题材选的不错,我不在乎是不是真实改编,整体感觉拍得比较糙,男主运气值几乎是999,中途被抓,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是让他上火车,直接关起来等将军就是,被教堂门口的老头举报,说明他很显眼,但是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只有一个老头发现他显眼了?
关于犹太人帮助他,不予置评,一句话他们当年只是执行命令,你们被俘受的罪能和当年的集中营比?
欠债总是要还的,说得像他自己没作过一点恶似的,不关他的事,路上遇到的人都在帮助他,最后在边界桥上将军就不能一枪崩了他?
其实我也想不通将军为什么这么恨他,正常的反应是,跑了就跑了吧,这动机哪来的?
杀他家人了?
那狗死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想去帮狗一把,照拍的来看,将军拔不出枪的时间他不说抢枪杀了将军,起码可以帮狗一下,枉狗对他那么忠,看出男主很自私,哪怕可以拍成狗刚冲上去就被将军利索的一枪打死了也好,最后,放弃自己给你生机的医生托付你的事情你办了吗?
办了吗?
饭盒早扔了吧,地址简单的几个字应该铭记在心,时刻感恩,我看最后他也没想起来,或者是导演忘了这茬,哎。。。。。。
西伯利亚原住民伊莲娜送走利文斯基时,她的祖父在地上祈祷,音乐中响起女高音的独唱,真地感动的流泪了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最后利文斯基一家团聚的时候人的信念是多么的伟大那需要多么的坚忍,多大的勇气画风唯美
最后主人公历尽千辛,一家人团聚。
画风美的不可胜收。
画风唯美。
古老的仪式,不是传统,而是文明的传承。
俩人世界。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挺不容易的但是分数也不用那么高呀
真克星,帮他会死的概率真高,包括狗
如果是战争年代,我见到日本鬼子我一定干死他,我觉得无论他们遭受了什么什么都不值得同情,什么德国侵略时为了妇孺打死上司,牵强刻意; 还有蒙古女人跟他搞的那一段,西方人那一套也太明显了,恶俗的歧视
整體來說拍的可看性可以。真實性經不起推敲,幾年時間孤身徒步穿越西伯利亞,生存機率極低,連續有好人相救幫忙,好比連續中大獎一般,大概率不會發生。無條件救濟,女人獻身送狗,猶太人也捨命相助,不過是德國人的自我意淫罷了。
这一路是个奇迹
北极版肖申克的救赎
大自然严苛但纯粹,人类之间的互相攻讦更痛苦,但我们为了便利和活着,必须苟且在这社会里
本来这是一个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一个德国战俘从西伯利亚劳改营逃出来,徒步行走三年穿越蒙古、中亚、伊朗重获自由的史诗级故事,但实在拍得太糙了,又全程流水账缺乏重点,看得很痛苦。喜欢男主的一句话“丽莎,已是初春,我在归家途中,还剩一段路要走,西蒙说只差一万多公里。”
结尾太草率
前面很认真看,后面睡着了,呵呵
德国人终于不用反思自己,而光明正大地黑俄国人。但犹太人这关还是过不去。
烂片、这苏联人吃饱没事干,战俘最开始当蚂蚁一样杀,男主逃跑了一次居然都没被杀,就算男主是机械师,战俘营稀缺,不杀片里也没明确表示
所以人需要结婚、成家,不然,什么理由能支撑这么漫长艰辛九死一生的回家路?另,前苏联对俘军的态度很好,以怨报怨,彼此彼此,而天朝的以德报怨,到底是什么什么什么鬼!!!不要!
洋鬼子真是自信,又意淫洋男+亞女的組合
就是还可以吧,只是一部老片子,剧情还行,质感上有点不耐看了,逃出生天简直是开了挂,到处都有贵人。。。。
世界和平,糙了点
好像是索罗斯还是谁的父亲有同样的经历来着,没这么曲折。电影拍得普通,但能打动人。
万里归乡路。
编的痕迹太重,特别是最后不在家里相认,活生生的要跑到教堂。
一个人身体里只剩下求生欲望的时候,是最纯粹的人。科利基文斯在雪原上见到那颗孤零零的树痛哭失声的那一幕是最震撼人心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