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The Poet and Singer,Diamond Sutra

主演:陈永忠,谢理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贵州方言年份:2012

《金刚经》剧照

金刚经 剧照 NO.1金刚经 剧照 NO.2金刚经 剧照 NO.3金刚经 剧照 NO.4金刚经 剧照 NO.5金刚经 剧照 NO.6金刚经 剧照 NO.13金刚经 剧照 NO.14金刚经 剧照 NO.15金刚经 剧照 NO.16金刚经 剧照 NO.17金刚经 剧照 NO.18金刚经 剧照 NO.19金刚经 剧照 NO.20

《金刚经》长篇影评

 1 ) 时间线

看了一下豆瓣上大部分影评的时间线,感觉都不太正确,所以我想就影片里的主要画面理一下我理解的时间线,重要线索是手表和草帽。

影片分别出现了开头和结尾两处乘船(显示草帽)和中间一处乘船的画面(乘船有4个去向,去杀人,杀人后,去拿钱,拿钱后)开头的乘船是有草帽的,结尾的乘船是没草帽的,而二人一直都不戴着帽子,再综合种种线索,所以:时间线:结尾乘船(无草帽)去杀人→杀完人后,摘表,生火,慌忙,到河边,拿草帽→开头乘船(有草帽),打电话,去荡麦村→遇到老人,牙疼→乘船去拿钱,结束。

所以我认为导演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我们展现故事的结尾(见到花和尚,拿钱)。

杀完人不久之后,二人慌忙跑到刻有金刚经的木碑旁,摘下木碑的草帽,插上小刀当麦克风,开始“忏悔。

”很佩服毕赣能把时间结构完成这么一个让大家都分析来分析去的玩具,我认为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诗句的话,太容易影响我感受画面了,我认为可以少念点,有点压得慌

 2 ) 他注定成为中国最牛的艺术导演

毕赣导演学生时代的处女作《金刚经》多少有点《路边野餐》前传的意思,几位主角迷幻、冷暗、恍惚的人物从前者,延续到了后者。

如果说《路边野餐》是毕赣导演用时间写成的梦幻“诗”,《金刚经》就是他用空间造就的惊悚“诗”。

金刚经 (2012)故事很简单,两个杀手在杀人之后,沿着公路去取钱,路过受害人老父亲的院子却什么也没做,最终到达花和尚(买凶杀人雇主)指定地点的金刚经木桩边,取得酬劳,获得超度。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金刚经》的升哥在画外音中,如是说。

影片采取杀人和取钱两条时间轴来叙述整个故事,剪辑凌厉,跳跃,抛开技术性原因导致的镜头不完整和写意太强以外,两条线在20分钟以内,以极少的虚晃镜头就交代高度完成了叙事的完整性,技巧上是十分高超的。

导演以取钱为主线,闪回和插叙中展现了两个杀手被买凶杀人的经过,当两条线在被害人老父亲家里的时候得到汇合,观众瞬间在脑中自我完成了叙事的补充,这无疑是十分高明的。

毕赣在20出头花了800块钱,以极快的拍摄周期,完成了惊为天人的处女座,清醒的叙事结构和核心话术是常人所不及的。

影片亮点笔者认为有两处,除了跳跃剪辑的镜头,在高度凝练下完成的完整叙事以外,影片整体声音画面以及背景诗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首先在镜头叙事上,黑白晃动的镜头,带入了荒凉虚幻的飘渺感,而演员平静自然的表演、表现力极强的方言为影片增色不少。

其次,作者在此片中用空间的过度,写成了一首惊悚“诗“,用镜头语言在不同空间之间搭建了桥梁和通道,不同空间又连接着不同的情感色块,让人物在流动的状态下,越来越展现出特异的、真实的、细思极恐却恰合人性的人物形象,其对善恶的洞察力,闪现于构思巧妙的镜头中。

匠心永远不在于镜头的华丽与独一无二,而在于服务于角色灵魂的功能性与细腻程度。

影片可分为三个区域,地狱-人间-天堂,两个杀手在山顶洞口(地狱)杀了人,再由地狱出发,由死者老父亲所在的人间走向刻满金刚经的天堂,去取得杀人的酬劳。

这里连接三个空间的“桥梁”由不同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意蕴,两个杀手的形象也变得立体。

洞口杀人,两个杀手把尸体抛入暗河,跳跃着面无表情地穿梭在洞口的石壁上,画面左侧是洞口,从底部冒着汩汩雾气,右侧是弥补的山壁,好像地狱被撕开了口子,罪孽萦绕,虚妄丛生。

杀手是地狱释放入人间的恶灵,他们是罪孽的工具,镜头只看得到他们的背影,淡然冷漠得像没有灵魂。

按照时间顺序,二人启程去河边取钱,路过一条长长的公路,沿着斜对角线贯穿镜头,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两个杀手一黑一白一前一后一声不吭地向前走,这是从地狱通往人间的“桥”,两个恶灵踏上了人间。

画外音开始用平静清冷的方言念着似懂非懂的诗歌,字里行间强调着“痛苦”。

可显然,“痛苦”是什么,两个杀手还不知道,他反复把玩“痛苦”两个字,好像是皮肤上的封印,等待这次人间之旅层层揭开,此刻恶灵就是恶灵,他们身影轻盈,没有灵魂。

人间,受害人老父亲的院子,两个杀手被好心的老人拉进家里治疗牙痛。

中间看表、闪电、进屋疗伤、老汉讲述儿子遇害经历、儿子灵堂一组镜头,交代了杀手误被受害人家属打救的戏码,观众与两个杀手同时被事实震惊,二者的正面镜头增多。

观众看出杀手表面镇定,但是升哥和老歪的眼神明显晃动。

在院外上空俯拍杀手与老父的长镜头很精彩,它模仿了在天堂上儿子的视角,默不作声地监视着杀手的一切,保护着老父亲。

他无力无声,却让两个恶灵在人性的无形制约中动弹不得,一旦沾染了社会,人性就逐渐回落在杀手身上,恶灵的灵魂碎片拼凑起来。

然而这碎片是罪恶的,是囚禁的钥匙。

在老汉替老歪医脸的镜头里,升哥站在窗栏外面,好像被关在监狱内,又好像站在外面望向监狱里的老汉和老歪。

三个人互为地狱,丧子的怨恨和害人的悔恨让他们彼此囚禁。

画外音又响起来,“痛苦”还是“痛苦”,只是开始在皮肤上燃烧,烧到灵魂深处,火辣辣地疼。

由人间接受洗礼的恶灵,乘着竹筏,在青山绿水间,启程向“天堂”。

他们放松了身躯抽着烟,谈着如何抢小姐的钱,好像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片刻的闲隙让两个杀手恢复了常人的神态,有了交流的语言,人性逐步完整,我们要想,这两个杀手怎么跟常人一样笑一样有梦想呢?

善恶在这个镜头内,还能够区分得开吗?

他们轻松自若,好像要到天堂,殊不知彼岸的天堂,是自己终生的地狱。

天堂,刻满金刚经的木桩,河边,无人。

老歪害怕了,他感受到超度的亡魂的轻盈,他感受到自己灵魂的脉络,于是他害怕了。

升哥把刀子插在木桩上,让他唱两首歌发泄一下情感,就没什么怕的了。

老歪开始唱起了“痛苦的人”,投入地演唱,好像念诵超度的佛经,“万物皆痛苦,你我都不例外。

”升哥敛取脸上笑容,歪头看着远方的山峦。

这时候,没有例外,两个杀手不再是恶灵,他们的灵魂与普通人并无二致。

“痛苦”嵌入肌肤,痛入骨髓,通过歌声唱给万物生灵,世界啊,我的罪孽不比你多,也不比你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寻常的罪人,等待一场无声的超度。

导演用20分钟的电影诗,演绎出对于善恶与人性本质即为痛苦的哲理思考。

痛苦为善恶之交上开出的花朵,万物生长,唯一相同的就是同样的罪孽,和因罪而生的痛苦。

还是那句诗“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他者即地狱,一步一天堂,善恶瞬变,灵魂因为善恶的分辨而拥有重量,因为善恶的难辨而隐藏。

20分钟,两条故事线,4个人物,几句台词,善恶焦灼地细腻状态尽显,毕赣,在学生时代就展现了高度的作品完成度和深刻诡谲的个人风格。

痛苦,人间、地狱、天堂的时空转换也成为导演日后电影里长期探讨的母题。

没有这部《金刚经》,就没有后来的《路边野餐》。

而近期听闻,毕赣的最新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已经完成拍摄,希望它能再给中国沉闷的艺术影坛带来新的撞击。

2018,注定又是一个毕赣年。

原文刊载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他注定成为中国最牛的艺术导演》作者公众号 WW无证驾驶2018.8.17转载\商务合作、约稿请联系微信: wangjiay_4774 qq:602252469

 3 ) 我理解的时间线

我理解的时间线是这样的:1.杀人2.跑到河边摘稻草人草帽唱歌(结尾),此时获得了一部分超度(获得自我的原谅3.给花和尚打电话要结清尾款,花和尚要他们到荡麦村的金刚经柱子旁4.碰见死者的爹,获得另一半的超度(和死者有关的人的原谅),这也代表着花和尚(导演)让他们得到的结清的“尾款”欢迎大家指正~

 4 ) 人性?

人性的救赎?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阴影面,只有正视它才是真正的救赎。

在《金刚经》里,他们二人为钱杀死了一个跟自己毫无相干的人,这在生活中不也经常有嘛,为了自己的利益,呵!

最后还是会遇到那个自己不想面对的人,或许是与‘死者’相关,或许就是湖面中的自己。

《麦德姆》中姜戈这个人物,其实也是个阴影面特浓厚的底层人物,没有及时认识自己,正视自己,而不断做出一系列任性感性的过失,其实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不敢相信的事情也却有发生的,一昧的去证实,去寻找也是白搭。

不过好在《金刚经》中把这些所谓的现象都形象化了,简单又复杂,令人发思,而《麦德姆》则是用大长镜头和写实的剧情延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以此进行对戏剧的升华,比较耐人回味。

 5 ) 世界依靠衰老维持平凡

这片子的诗意充盈了每一毫秒的镜头,毕赣用缓慢的如泣如诉的腔调将两个杀人犯的紧张,害怕,迷惘,故作镇定娓娓道来。

一阵电闪雷鸣,立马将两颗脆弱的心从宁静的高山水涧强行拖回到堕落的地狱。

神经在颤抖,人们在喧哗,他们将自己的良心出卖给死神,又向佛祖祈求安慰。

毕赣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宏大的空间上,没有从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这部片子的解读永远都是多元的,也就是说毕赣的目的达到了。

期待他之后的作品。

 6 ) 一场惊心动魄的救赎之旅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救赎之旅——黑白两人,在“花和尚”的“佛意”引导下,从地狱杀人到人间治病,再到天堂畅谈梦想,渐而化身为诗人和歌手。

关于对痛苦的救赎这一命题,这部片子用了短短20分钟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一次诗性大胆阐释,凝练深刻,意味深长。

影片大量运用对角线构图,营造延伸感,从而体现“超度”意味。

另外,影片结构采用循环结构,将原故事删繁就简,只取精要段落,并重组顺序,片段缝隙不需明讲就能通过线索顺理成章,使结构在宿命感体现上极为玄妙。

对内容的理解:1.短片以凶手去领赏金路上遭遇被害者家属为主要情节,从上帝(如来)视角制造一场关于对凶手的轮回性惩罚,类似于将其堕入无间地狱。

2.片子是献给老歪的,即逝者(老人儿子),而凶手之一也叫老歪,也同样有纹身,两人长相也酷似,所以片子借了凶手的身份让老人儿子再回家看望亲属,弥补死前未能再见父亲一面的遗憾,顺便也让老人以医牙痛的方式对凶手完成一次救赎。

ps:这部短片是一座为逝者(老歪)所立的墓碑。

根据中国传统墓碑刻字礼仪,黑字代表逝者(影片结尾有黑字“献给老歪”),红字代表生者(影片片名以及最后工作人员名单全为红字)。

而影片画面取黑白色调,一则喻为遗照,二则喻为祭奠。

《金刚经》本为佛经,在此为题引申为超度。

 7 ) 金刚经

第一个镜头是船头的空镜,伴着画外音,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船头的空镜,少了原来那顶帽子,首位结构设计有趣。

帽子是两位主人公到了刻碑处取得的,而行船是整段旅程的开始,那一开始为什么就有了那顶帽子?

开场的空镜可能才是结尾,而结尾的空镜,也就是帽子消失的,才是开头。

有关开场空镜的画外音,时空上并不是一致的。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部短片也可看作一个穿越时空的旅程。

片中常常交错时空,如突然插入的闪电,如杀人场景的闪回,有时能分辨时间顺序的先后,有时这种分辨也没有了意义。

画外空间的使用颇有意味。

一开始行船时的交流,只拍船头的空镜,有一根竹子、一只草帽,伴着流水前行,画外是主人公交待交易任务。

卡车把两位主人公送到目的地后,拍卡车启动、远去,画外是两人的对话。

这两处都以运动中的空镜作画面,配以人物声音,也能传达出人物情绪和信息,富有诗意。

 8 ) 轮回,因果,和梦想

金刚经这个短片讲的还是很深刻的,有佛教里的轮回(开头出现的帽子和片尾的帽子)因果(去拿钱的时候遇到了死者的父亲) 梦想(杀人犯唱起歌对着木桩和荒野完成青年时的梦想,实现不了的梦想) 花和尚从来没有出现,似乎导演就是花和尚,让他们去杀人,去拿钱,去遭遇死者的父亲,完成内心的救赎,当然,最后没有拿到钱 坐船有渡人的意思,佛渡众人,那个划船的人就是佛,他一言不发,听着他们讲人世间扯不清的罪恶,和梦想欲望(一个人说想当辉煌的歌星,喜欢掌声,这就是欲望) 河的水面就像是一个镜子,可以看见真实的自己。

残忍暴戾的人也有平凡的梦想,希望获得粉丝的肯定,陈升总是给别人点烟,看起来很随和,背面却为了钱杀人抛尸,这就是普罗大众的底色,人性就是如此丑陋贪婪,又被困在无奈的生活之中,一切都在轮回 木桩上的红色也是血的颜色,或者红尘俗世,就像白先勇在十三邀说的,宝玉披着一袭红袍出家了。

影片黑白色调,因为黑白色是人生毫无意义的底色。

也可以说是白昼与黑夜的不断轮回,永不停息

 9 ) “凭着比鸟儿更轻巧的骨骼,追赶一条痉挛的公路”

——毕赣电影《金刚经》的一些个人解读电影叙事顺序: 黑夜(雨声,闪电,狗吠)——船上(帽子,绳,杆)——货车(车后陈升与两人相对,先是透过后窗拍摄,两人特写,拿出刀子(喻示杀人犯))——荡麦村(麦田与吟诵金刚经的声音,鸟鸣,)——过渡(陈升的诗朗诵)—村里,老人给狗超度,手表,指路十一点,三叉神经痛(闪电),蜘蛛网——过渡(陈升诗朗诵)——老人家里(老歪先玩铃铛,(陈升)先通过大门边看反光镜看到老人治病过程,后站在窗外,痛(闪电))——溪边(杀人后的毁尸灭迹),水汽的烟雾——过渡(诗朗诵与金刚经超度)——老人家里(手表,佛珠,老人阐释自己儿子的死)——过渡(诗朗诵)——船上(谈话)——过渡(诗朗诵)——岸边(刻有金刚经木桩,帽子,刀插木桩上唱歌)——诗朗诵河水声音配乐,唱歌,歌声逐渐被盖过消失,最后吟诵金刚经的声音,并回回到电影第一个场景故事的时间顺序: 花和尚让陈升和老歪杀了那个老人的儿子——在船上,花和尚在电话里叫他们去荡麦村的荡麦河边找一颗刻有《金刚经》的木桩上等他——陈升和老歪搭顺风车到荡麦村——在荡麦村遇到一个老人家在给狗超度,老歪去问路,老人家看了他的表说十一点钟方向,老歪突然牙痛,老人家带他们去家里给老歪治,之后,老人家吸着烟说老歪的表和他一个礼拜前死在一个洞边的儿子的表一模一样——在船上,老歪和陈升谈话(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这里与电影开头在船上是同一个场景,此时老歪和陈升还并未到达荡麦村,那么与接下来在有刻有金刚经木桩的岸边的这个电影就没有逻辑关系;第二种,在船上与花和尚打电话的时候,是陈升与老歪杀了人之后,进入荡麦村之前,而这里在船上的老歪与陈升对话的场景是,离开老人家或者说问完路之后,找到木桩之前,如果按第二种的解释,那么这里的衔接就是按时间顺序的叙事。

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岸边等待,找到刻有金刚经的木桩,老歪把插在木桩上的刀子当做话筒唱歌 黑白片,诗朗诵 多角度的人物镜 头(货车的后窗上,老人家的反光镜等)岸边,荡麦村边) 丰富的声音(雷鸣,雨声,现代诗朗诵,念金刚经,铃铛声,鸟鸣,流水声,歌唱声,鼓掌声等)刀 开头,当老歪在出租车拿出刀子摸了摸脸,喻示着他的身份——杀人犯。

最后,在岸边这个场景(带着帽子的那个木桩象征着就是一个人),老歪问陈升刻在木桩上的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虚妄”是什么意思,升哥说意思可能是埋在这里的不管是山山水水或者小动物什么的,等到风吹过就能得到超度。

老歪觉得有点恐怖,于是陈升把木桩帽子拿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并把刀插在木桩上(刀插木桩象征着杀人,杀人之后,把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陈升也变成另一个被杀者,谋杀犯可能是时间,或者其他人)。

刀插在木桩上就像一个话筒,升哥叫老歪唱首歌(老歪在船上说过自己的理想是歌手),这里变成一个舞台。

闪电 在船上的闪电——杀人 问路时的闪电——牙痛(在被杀者的父亲面前,这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审判) 拔牙时的闪电——回忆毁尸灭迹的过程 最后的闪电——电影结束,回到电影的开头手表 在老歪问路时,手表变成一种阐释空间工具,指针代表着方向,被杀者的父亲说,“十一点”,这个十一点,既表明了方向,也暗示了时间。

在这里,这个手表呈现了时间,又表达了空间(宇宙)。

治完牙痛之后,老人家说他一个礼拜前被杀的儿子有一块同样的手表。

这个巧合,由被杀者父亲的回忆所引发,并对这两人进行道德上的审判。

这个偶然,也让这个完美的杀人事件的裂开了一丝缝隙。

这个偶然,也是导演刻意让这部电影,裂开一个小口(高潮部分)。

透过这丝缝隙我们才能看见导演真正想要述说的(这个“看见”因人而异)。

 10 ) 渡的是谁?

短短二十来分钟的影片,可能需要来来回回看好多遍。

习惯了简单思维,直到末尾了才图穷匕见,了解了大概。

再来一遍,才能看出看似普通的人、事、物、场景都含有一定的意义。

两个混子,要去一个刻有金刚经柱子的地方拿钱。

途中偶遇了一个在给死去的狗念经超度的老者,一人跟老者问路,老者盯着这人手腕上的表看了好久。

一人说自己牙疼,老者是个牙医,就带他们回家治牙。

到此处,好像是一个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事吧。

拔完牙,老者说,他儿子也有一块这样的表,但是他儿子几天前被人杀死了。

镜头里,两人略显局促,甚至可能心生歹意,但最终什么也没干。

老人或许知道了什么,但也没说。

这时,才出现两人在一山洞杀死老者儿子丢尸水潭的场景。

伴随着洞里袅袅烟气,两个人走出山洞。

剧情至此,才恍觉,老人盯着手表,家里摆的祭坛、遗像,院中椅子凳子的摆法 ,监控式的俯拍角度…看似随意,实匀有所指。

才回味,拔牙过程中闪现的打雷天、山洞,或许是提醒观众将救赎与杀孽关联起来。

两人离开后,乘船去目的地。

在船上交流干过的坏事和梦想,而撑着者则如看客沉默不语。

片中穿插的旁白,晦涩缥缈。

两人无比平淡的说,拿钱办事。

到了目的地,对接人没有出现,对着柱子上刻的金刚经,一人说有点害怕。

然后他们以刀为话筒,以山水为观众,唱着伍佰的歌,算是践行他的梦想。

结尾没有等到对接人就结束了。

这是一本很好的短片,尽管我不尽懂,但值得推荐给更多的人。

《金刚经》短评

风吹过的时候,四周的一切将得到了超度。

10分钟前
  • 无动于衷计划
  • 较差

这是一部献给独立导演们的励志片。

13分钟前
  • 傅善行
  • 较差

看得出毕赣是挺有想法,感觉都在,如果制作经费到位,应该能拍出不错的作品。可是也应该做减法,放弃那蹩脚的方言诗吧, 非得要诗,可以选择做成字幕的形式,千万不要读出来,怎么听怎么别扭

17分钟前
  • 纯属巧合
  • 还行

【凯里宇宙 荡麦诗呓】系列,懂的都懂。小姑爹的朗诵尚不如后来在路边野餐里沉淀庄严、自如老成。

20分钟前
  • 龙标姑息者
  • 力荐

3.5。天啊我太爱陈永忠了。后半段为了强行接唱歌有点生,但镜头内部节奏一流,共情体验一流,诗般的时空逻辑,SO FUCKING HAUNTING. 毕赣很棒了。

25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推荐

诗意的时空一隅

28分钟前
  • 伏眠
  • 推荐

以闪电作痛,这创意真好

31分钟前
  • 费尔梅斯特
  • 还行

似乎看到了阿比查邦、卡普拉诺格鲁和帕索里尼。蛮多人吐槽里面的诗,我反倒颇为喜欢,没有这诗就不是毕赣那颗苍老的心所拍的东西了。

32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天空电闪雷鸣后就是颂诗…

37分钟前
  • DjanGo
  • 较差

隐约雷鸣,闪电照亮刹那夜空,油菜田间蝴蝶飞过的小路,诗人和歌手,杀人取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只不过杀人的刀插在金刚经上,歌手以它作为话筒,听众是山林和河流,以及亡魂。总觉得不对劲。回想当初看路边野餐那么激动,现在才觉得天真,如果说未来电影世界的中心会是在中国的话,那这条路还太远呢。

38分钟前
  • 寒草
  • 较差

把罪恶超度给野鬼和风

42分钟前
  • 川岛由纪夫
  • 推荐

800块,23岁,出这样的东西,很不错的,只是,里面很多的带着哲理的话也许有些过头了。

46分钟前
  • Daimao呆毛
  • 推荐

如果用画面本身来表现诗歌可能会更棒

47分钟前
  • Mr.D
  • 推荐

如果我从金刚经开始,再把野餐和地球看完,我想我会很高兴看到毕把他的电影世界逐步丰富但是最后才看的金刚经,忽觉得诗歌意识流至没有价值,黑白画面粗糙,杀人题材虚张声势,影像元素也有太多重复了。这样看后两部真的有些没有新意一点点失望

50分钟前
  • 甑皮岩古人类
  • 较差

毕导这是多爱自己写的诗啊,密不透风,本该有的缄默和留白,完全被诗歌的朗诵给糊住了,不透气儿。除此之外别的都不错,把金刚经埋在河边,“等到风吹过的时候四周将会得到超度”。

51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花和尚”

53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败笔就在于把被杀的人和老人儿子的身份对的太实了。和诗的轻逸,经的虚渺相反,显得结结实实。

56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𝓵𝓲𝓪
  • 还行

感觉是路边野餐番外

59分钟前
  • 糖酒粥
  • 推荐

刀当话筒,极具原创力。

60分钟前
  • 萨布齐恩
  • 力荐

毕导的诗和贵州话更配哦。

1小时前
  • 私房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