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一个漩涡。
年轻与年老面对时间的区别,大概在于距离漩涡远和近时截然不同的意识。
前者因为手里尚有大把时间可用来挥霍,于是一径麻木。
后者则逐渐有所警觉,所以他的心和眼睛如同寂静的房子,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深夜的月光照得雪亮。
他们也有相似。
相似在于无论快慢终有一日会被时间的漩涡吞没。
影片中的老人厄尔面对时间,不同于年轻人对时间没有足够的意识,也不同于更多他的同龄人,面对所剩无几的时间恐惧,焦虑,或者干脆撒手静等死神的来临。
所以他的生命成为了一个传奇。
他的传奇在于他既没有逃避时间,也没有刻意去战胜时间。
而在于他对时间的不卑不亢。
他与时间从容共处,既没有恐惧,也没有企图去扼制。
如同在跟死神跳一支华丽的舞蹈。
舞蹈中,他获得的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满足。
当然,厄尔并非生来就擅长这种处理时间的艺术。
他付出了代价。
或许是因为直到老年他仍然具有一种如同孩子般好奇活泼的天性。
属于那种容易追随一只蝴蝶而在不知不觉中迷路的类型。
所以差一点他几乎就被时间的漩涡吞没。
因为人在真正追逐自己的热爱时是对时间没有意识的。
很容易顾此失彼。
厄尔在园艺上有所收获,留给妻子和孩子的却是漫长的孤独。
如果真是那样的结局,他直到临终都不能挽回家人的爱,并且会因电商的冲击,园艺破产而一贫如洗。
而当他终于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得以反省,并重新调整他处理时间的方式时,他也并没有视时间为敌,企图扼住时间的喉咙,没有刻意远离那个即将把他吞没的时间漩涡。
他的方式并没有拒绝,也并不曾否认。
他一度遗失了时间,此时开始找回时间,并尊重时间。
他做好了准备要温和而平静地进入那个时间的漩涡,那对它来说不是一种死刑,而是一个拥抱。
悬疑,惊悚,犯罪,爱情,都可以是这部影片的标签。
但对我来说,最让我感慨的部分是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一个老人在他的晚年如何认知时间,并处理与时间的关系。
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妻子问他,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花上而不是家人。
他说,因为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它的生命极其短暂,开的瞬间几乎就达到生命的终点,值得用心对待。
显然这个回答如同孩子的眼睛一样清澈纯粹。
人的生命与一朵花并无不同,从某种维度来看短暂如同一梦。
用怎样一种方式才算用心对待了一生?
是无视时间,还是紧紧扼住时间?
或许都不是,无视时间或许会在一生庸碌中不知不觉滑向那个漩涡而不自知。
扼住时间,可能一生都变成了飞速掠过的风景,难免狼狈匆促。
所以从容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就像厄尔,命悬一线也不能阻止他坐下来从容地享受一个好吃的猪肉汉堡。
人从获得生命的最初就被抛入时间的汪洋中。
有的人一辈子被囚禁于海底,有的人发现陆地上的乐趣而再也不思回返。
厄尔既没有抛弃时间,也没有屈服于时间。
他是岸边踏浪的纯真的孩童。
时间所呈现的样貌和质感因人而异。
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时间意义非凡。
无论89岁高龄的东木先生是否藉此谢幕,他对生命和时间的表达已然圆满。
大概只有一个进入老境的人,一颗老的灵魂才会真正洞悉关于时间的秘密。
我看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子最早的作品居然是94年看的廊桥遗梦,当时上高中,讲真话,当时看了没什么感觉。
人到中年,却不敢去看了。
这老头,年轻时做演员跟着莱昂内的三部曲一飞冲天,从西部牛仔,到疯狂警探,再到90年代自己做导演后的十多部作品,居然一部比一部牛逼!
最近看他的一部作品是老爷车,同样牛逼!
克林特是电影殿堂里的一个个性化全才!
他导演的作品部部都很经典。
这部骡子,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最后一个养花的镜头结束。
在这慢条斯理的缓慢节奏中,居然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没有一个镜头会让你走神的。
结尾主题曲更是神来之笔,太具有画龙点睛作用了。
感慨老爷子啊,希望你和另外两个老怪,一个是雷德利斯科特,还有一个是斯宾塞斯都能多活几年!
这部电影就像打开的陈年茅台酒一样,太精彩了!
一部伟大的影片!
伟大的导演!
故事讲得很清楚,没有特效,没有刻意煽情的音乐,是漫长“无聊”的电影, 就像一个老人的悠长独白,对所有失去的最直接的叙述,对被置身于“咎由自取”的隔绝地带的困惑与反思。
在电影中这样的老人或也可以被定义成几个关键词,如:固执,绅士,共情。
他怀有青年人一般的不甘碌碌无为,一心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方式的信念,不被事业,婚姻,子女教育困扰,这也许十分洒脱,同时也是深入骨髓的对自由定义的偏执。
这样的“老者”绝非是个人,他不但绝对分存在与现实中的与互联网所代表的时代进步的具体事物特征或者社会意识形态的脱节的年长群体,电映中是厄尔,是哪个被杀的头目。
同时也代表了每个个体中所具有的“老者”元素,这在正常不过,但唯一区别在于 时间 。
如果以直接的青年,中年,老年划分我们的时间,当我们拥有绝对的时间,反思留给我们无限的机会,弥补,开拓,似乎会有下一个,下一个阶段,这是十分美好的过程,而厄尔没有时间了,所以他格外的“惨”。
影片导演也是自导自演了,加上是真实故事引发的灵感(唉),其他电影背后的细节我不清楚,这也许是恰当灵感素材:主线 缉毒 老人贩毒 。
伍德也是老人,(勿杠)他产生共情。
导演使用无可奈何又最理想的表达方式来把握故事,节奏,场面调度.。
可以当成背景音乐的老歌,完全不惊喜的故事转折高潮,但对于追求兴奋点的不满大圆满的部分观众来说,甚至是套路,保守,寡淡。
客观的来讲这部电影的确存在技术、表达和塑造上的问题,这个我不动就不许叙述了。
《骡子》在我看来是部抽象性的自传电影,情节的讲述蕴含身为老者的私心,似乎是对事件主人公的心疼,对所有对时间真正意义上认识并意识到种种程度的人们的爱与心疼。
只是有点悲哀,有点沉重,一场对一生长河的告白、安慰与共勉。
老人们没有太多时间,所以他们在剩下的漫长日子中依靠生产诗歌来维持生命。
如果常看美国电影,容易知道,由于普遍不高的受教育程度、战争创伤及战后面对失业乃至重新寻找生活重心与价值定位所带来的心理困扰,美国参战归来的老兵是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他们认为自己为国而战,内心以拳拳忠义心为傲,但不断更迭的新世界与战后年轻人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却也在不断冲击他们固守甚至是引以为傲的价值观,这或许也造成了他们归国后容易迷茫却倔强的性格,或是为了逃避,或是为了得到肯定,他们拼命想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缓解这种矛盾和填补心理空洞。
男主就是这批人中最典型的一个形象,这或许也是他大半生与家庭产生龃龉的心理根源,尔后不懂沟通的直男性格与处理方式更是让他欲与家庭正常相处而不得,于是常年在外驾车赚钱,同时醉心养植解闷为乐,他可能固执地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在承担养家之责,但越是这样,他与家人的矛盾就越深。
最后就发展到了本片的开头,后来去给毒贩集团当驴子运毒赚钱也可以看成他前述心理的一种自然延续,我觉得这甚至可以理解是一种对焦虑的应对方式吧,他甚至可能明知道自己是错的,但就是无法坦然去结束这一切,这或许就跟遭遇应激创伤的人借酒销愁惶惶度日一样吧,他想逃避,不肯去面对,可能内心甚至有种种自欺的念头,比如散尽赚来的钱用在亲人朋友身上,都在佐证他似乎想得到一些道德上的自我宽解。
更具讽刺意味的地方,是他居然出面劝毒贩从善如流和缉毒警察勿沉于工作忘记家人,但从另一个层面,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他内心想说给自己听的话。
直至最后与妻子弥留前共处的时光,让他解开了心结,内心深处最大的焦虑与空洞也得到了抚慰与填补,于是他终于能坦然面对这一切,甚至可以说是妻子与女儿的爱让他有勇气去坦然结束这一切了。
于是最后那句“Guilty”脱口而出,全片也被推向最高潮,从更宽泛的层面来看,这个“罪”也包括曾经的他对家人所亏欠与做错的种种,如今认“罪”一刻,正如影片里所说,他获得了同自己的和解,也终于可以收获平静,最后安然在监狱服刑赎罪。
此外,影片也还有很多可能涉及代际与党派色彩性格梗之类的文化层面的有趣细节,比如他赶去参加外孙女典礼时,他妻子笑话他居然感谢上帝,可见他是不信教的;又如他厌恶手机和互联网,在路上遇见黑人夫妇抛锚时嘲讽这代人离开了网络啥都不会,甚至会本能地随口而出Negro,但能热心地停车相助又能反映他肯定不是真正的有歧视心,更值得玩味的是,新生代的那对黑人夫妇也能坦然自信地回应你可不许这么说老头儿,克制礼貌但也不乏警告味,都是极有意思的细节,诸如此类肯定还有人能看出更多。
总之,老爷子拍出了一个好故事,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满脸如雕塑般的刻痕和步履蹒跚的身影除了让人感叹岁月外,也让人对老爷子常年奋战在影视一线的硬核级劳模表现心生敬服。
祝老爷子健朗长寿,您绝对是好莱坞的一大传奇。
——————————————————————第一次写长影评,纯粹是些零散念头和有感而发,没什么条理,一些涉及心理层面的解读也很主观片面,想到哪写到哪,特别随意,权以为记。
期末考前夕,还是来看了一部电影。
凑巧的是这个星期是继上个星期看《贼王》之后,又一部的老人犯罪主题电影。
以老人为故事灵魂主体的,我想这在现代叙事长河里会愈加频繁。
现今人类平均年龄因为各种原因得到提升,这必然是好事。
可是年老也逐渐成为另一个生命议题。
在追新逐异的世代,许多老人在职场、社会,很多场域都达不到时刻在更新的理想。
退休、被刷新之后,他们才从数十年的稳定规律脱离,重新意识生活规律之外的事。
然而同时间,这个大环境却也对他们失去了耐心。
就如这篇要讲的《骡子》,男主角厄尔作为一个不愿意接受新世代新方法的人,在花行被排挤了。
于是他要在这个熟悉却迷茫的世界重新追寻自己,以群体会认可的方式。
在《贼王》是以证明才智,一群老年人以各种熟练的犯罪技巧和勾心斗角告诉大家:姜总是老的辣,不争不意味着争不起;《骡子》则是不断地在强调应该更珍视家人的主题。
就这样讲,《骡子》里有一段很有意思。
男主角厄尔(Earl)在参加泳池派对时,对一个一直以来监督他的年轻人胡利欧(Julio)说:“我给你个建议,你还是离开吧。
” 厄尔在做毒品运输时候,沉醉熟练的表情让人觉得这犯罪为他带来的财富,似乎很令他陶醉。
然这一段劝谏后生人的片段,一下子就提醒了观众,他还是理智的。
既然财富不是一切,那么究竟什么是?
那位年轻人回应说,是老大给他一个家,给了他实践价值的机会。
一听这位年轻人的理由是“家”,厄尔就不再劝了。
只因那也正是他踏入这趟浑水的原因。
胡利欧反驳厄尔这一点,其实同时也透露了在外社会种族歧视的问题,正是在因为所谓的正道,他无法拥有他在这个犯罪圈子里拥有的,那些再勤力也敌不过的肤色和国籍原因。
电影里有一段警官拦下两位负责监督厄尔运输的墨西哥男子,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对他们恶言相向,把他们当作犯罪分子对待。
这些情节都强化了社会对他们不友善,而使他们更不乐意也无法从善的悖论现象。
出面调解的是厄尔,他打开装满毒品的后车厢,掏出两罐爆米花给那位找茬的警官。
警官也不是没有搜查那一袋袋东西的权利,可是他还是捧着两桶爆米花走了。
两边态度明显不同。
《贼王》和《骡子》都一样,是老人犯罪。
而使这些老人犯罪的,几乎都是因为年轻力胜的过去。
《贼王》的一伙老头子都是本行专业老少不分的证明,尤其画面还穿插了不少过去他们干案的画面(而我特别想找这些画面);《骡子》强调的则是时间和对所珍惜的人的付出。
厄尔作为一个历经战争,深受异性欢迎又事业有成的男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尽责的丈夫、父亲和祖父。
他在社会交际是一个成功瞩目的男人,在家庭里却是一个失败者。
这些都是透过旁人对他的热忱和赞誉而透露的,像是妻子玛丽和他人对他的捧喝,还有小事物如在写有战功殊荣的车牌上。
不像《贼王》是主角年轻的过往穿插以,形象突显时光和事件的对比。
厄尔对年轻的探员科林(Agent Collin)在酒吧的一段话,呼应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家庭是我们应该珍视的。
一段老人唠叨的话,“家庭应该是第一的,事业还好,事业就让它第二吧。
” 并不是多少年轻人可以认同。
不过最后科林却对厄尔说,他认同了他的奉劝。
不论电影表达的重点内涵观众是否可以完全体会认同,我想这是克林特(Clint Eastwood)透过电影和厄尔一角色,对生命实现的一次回首诉诸吧。
《贼王》讲的是老当益壮,一种在群体里唤起存在感的内容;《骡子》讲的却是对个体生命定位的反思。
厄尔对花卉很热爱,甚至超越了对家人的付出,在被现代化的经营打败之前,他像是不怎么在乎家人的状况。
对家人的关心只表现在给孙女寄的许多明信片。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厄尔就是一个对任何实现自己比较注重的个体。
他并不完全投入种花,他还是有时间在退伍军人俱乐部社交、游走四十一州、参加各式的聚会,唯独不给家人时间— 女儿的洗礼、毕业典礼、婚礼,就连孙女的订婚还是因为收摊了才出席的。
厄尔的女儿和厄尔本身也对自己作了一个反问:作为一个这么热爱种植事业的活了近百岁的人,他对萱草(Daylily)的钟情为何?
值得他冷落家庭来投注所有。
他的回答使我想,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我觉得挺令人感触的意象— 活在当下。
他说,因为它们只活了那么一天。
值得任何的付出。
在玛丽床前说,“活到一百岁是九十九岁的人的愿望。
” 人不去奢求许多不能强求的东西,作为一个看起来已经九十岁的老头,其实他还想要追求什么更多的呢。
室友佳卉曾讲:“人会自私,是因为他有珍视的人事物。
” 同理于厄尔对钱的贪婪,是为了争取家人的再一次认可。
这并不是把人的自私和贪婪合理化而说,而是为深化在贪婪背后的,可能的苦楚和另一面善良的缘由发声。
在犯罪这一面,厄尔也拒绝辩护地认罪承担了惩罚,实现了情感和法律的平衡,完善地诠释了人性的弱点和补足。
生命要怎么实现,常常人在年轻时都会定义为怎么在最能证明自己的时候,做一个年轻有为的人。
可是人都会老去,会有同厄尔一样开始再度审视自己生命定位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会拥有什么,能拥有什么,希望拥有什么,可能真的会有讲不清的遗憾。
也许人就是如此,总有遗失和缺憾,纵使不论何时想着“活在当下”,还是会有的,那些不完美的一部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骡子》,所谓的“骡子”指的是“运毒的人”。
电影改编自美国缉毒史上最年老的落网者——里奥·厄尔·夏普的故事。
被逮捕的时候都快90岁了,出演这部片子的伊斯特伍德和他年龄相当。
电影里的厄尔,某种程度上也真是一个老混蛋。
运毒犯罪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不说,对待家人,他一直都很难说表现出了真正的责任心。
他很过分的,连亲女儿的婚礼都可以不参加。
他一辈子只是关心照顾他的农场、他的花,然后享受在社交场上的如鱼得水。
耄耋之年,在成为一名毒骡之后,他也混得风生水起。
在美墨之间穿行,他驾车平稳,面对着公路上的警察也能临危不乱。
别人不能想象的高压之中,他也能获得一份自在。
在运毒过程中,他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一顿美国中西部最好的手撕肉三明治。
他甚至得到大毒枭的亲自接见,在他的豪宅里,和他谈笑风生。
大毒枭以两个美女款待他,他也照样来者不拒,和她们一起胡天忽地,艳福不浅。
当然这段在引进版本里被删掉了。
面对不搭理、不原谅他的妻子女儿,虽然他口口声声说:很愧疚,自己很失败,只有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我觉得这些都只是敷衍——是厄尔的敷衍,也是伊斯特伍德的敷衍。
如果给厄尔再一次的选择机会,不用说,他仍会选择同样精彩的人生,头也不回地照样把家人抛诸脑后。
之所以说也是伊斯特伍德的敷衍,因为这部片子多多少少也有着他的自传性质。
他所表现的人物身上,自然有着他的诸多共鸣。
虽然在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的地位,但伊斯特伍德一直热衷于他的事业,对于家庭,他恐怕也是像厄尔一样的老混蛋。
在他以往的作品里,也很多类似的端倪。
另外,家庭的价值,几乎可说是绝大多数美国电影中“不二”的价值取向。
伊斯特伍德自然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往家庭价值上贴一贴,谋求个“政治正确”。
但尽管他嘴里说着,对不起家庭之类的,但电影里他根本到死都享受着他的放荡生活。
那几句忏悔的言辞,在他的实际行动面前,无比苍白。
与之相对的,却是厄尔的家人对他一直以来的深爱。
她的妻子在临死之前,见他终于过来看她,高兴极了,说:你来了,对于我来说就是全世界。
她还说:你是我一生的挚爱,也是我一生的冤孽。
在厄尔“我爱你,明天比今天更爱”这样的甜言蜜语中,她走得无比安详。
厄尔的女儿,也实在是好爱这位缺席的父亲。
结婚时厄尔不来,她简直伤心极了。
最后厄尔被捕,在法庭上宣判入狱,她比他更伤心,一点也没有怨恨这位父亲干坏事。
她还像是自我安慰地说:“我们会来看你的。
起码,这次我知道去哪里找你。
”妻子和女儿,对厄尔的爱,实在是太卑微了。
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中的一点一滴,都向观众展现着,这位老混蛋实在有他独特的魅力。
他参加过朝鲜战争,见识过战争的冷酷,经历过战争的磨练,是条十足的硬汉。
所以即便贩毒团伙用枪指着他,也威胁不了他。
他运毒,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诉求,用以维护自己心底最重要的价值,以独特的方式换取想要的自由。
即便是对待这样一份特殊的工作,他也要显示出他的专业性,把它做到最好。
在行车过程中,除了沉着机智,电影中的他具有人格魅力,连监视他的犯罪集团小青年也由一开始的敌意而受到他的感召。
电影中很多细节,比如厄尔在行车过程中惬意地哼着歌,监听他的小青年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了歌。
遇到一群机车女孩在修机车,他看了一眼不假思索就给她们支了招。
老头经历过嬉皮士的年代,摩托车啥的,估计都是人玩剩下的。
他还随口称她们为“拉拉”。
除了带上了性别议题,种族问题更是这部片子多处暗示的。
什么菲律宾人、墨西哥人、黑人、白人,电影里牵涉出美国社会关于种族肤色的鄙视链。
厄尔能在运毒过程中畅通无阻,实在有赖于他的年龄和肤色,电影中处处彰显了这种讽刺意味。
而厄尔本人是带着优越感的老白男,帮黑人夫妇换个轮胎,虽乐于助人但还要语出不逊,真的是个蛮贱的老混蛋。
电影中就连布莱德利·库柏饰演的那个正义警探,也和这个厄尔老爷子惺惺相惜。
电影中有一些细节,说明了这两个人的合拍之处。
比如,厄尔曾多次对手机、互联网发出感叹,而追捕他的这位警探也曾不经意地说青年人“好像离了手机就不能活”。
两人同样也都为了工作而忽视了家庭,错过了那些重要的纪念日。
重要的是,这两人都表现出了和现代社会的某种格格不入。
众多周知,伊斯特伍德是演西部片起家的。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至今还是“镖客”系列三部曲。
在这个“通心粉西部片”系列中,他带着牛仔帽身披斗篷的形象,真的很帅。
西部片对他影响甚深。
直到厄尔这个形象,我也觉得他就像一个老牛仔。
身上依然呈现着文明与蛮荒的对立,像中国的“侠客”一样难容于现代社会。
他们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有着致命的魅力,很容易叫人爱上,却从来都不属于家庭。
就像伊斯特伍德另一部重要的片子《不可饶恕》里呈现的,老牛仔即便结了婚,老婆也是要早死的。
这种男人女人千万不要沾上,沾上一辈子就完了——也许我说错了,她们也可能到死都心甘情愿。
《骡子》的结尾,我觉得最能表现出伊斯特伍德的硬气。
他真的和厄尔融为了一体。
在法庭上,厄尔放弃了辩护,承认自己有罪。
即便在这样的境地下,他依然要坚持自己选择的自由,不要别人来左右命运。
而在监狱里,观众看到了什么?
厄尔在养花,这不遂了他的心愿吗?!
什么家人,养花才是老头一辈子的事业,监狱其实也关不住他。
这也是伊斯特伍德向世人的宣言,人都说他老了,但他并不服老,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几十年前开始,他每拍一部电影,大家都说是谢幕之作。
这部《骡子》也是。
但人家的下一部电影,可正准备着呢。
据说是关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安保的故事,不知道老爷子还将带来什么样的奇迹。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片《骡子》,可以看到了,各位且看且珍惜,不晓得哪天就啥都不给看了。
这是一部老人作品,简洁,老练,舒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了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一个男人在外浪了几十年,对家人不管不问;最后回来了,老婆女儿外孙女都原谅他了。
据说,女拳们一看这样的故事就气不打一处来。
——谁说女人们只会可怜巴巴地等着浪子回家?
也对,浪子回头,这本身就是男性中心主义的。
但是,除此之外,电影还是很好看的。
因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特别会讲故事,故事拿捏的极其到位。
悬念、平衡感、平行剪辑啥的,丝丝入扣,非常之稳。
这其实就是一个浪子逐渐失去自由的故事。
浪子要的是自由,浪子回头就是回归家庭。
亲情必然扼杀自由。
爱与自由,二者不可兼得。
随着亲情越来越多,自由就应该越来越少。
失去与得到,此消彼长,这样的故事才平衡。
所以,一开始男主在外浪的时候,他没有亲情,但是有自由。
后来他慢慢有了亲情,也就慢慢失去自由,直至前妻去世,他大彻大悟后,被抓,彻底失去了自由。
电影在处理三条叙事线的时候,平衡感也非常棒。
警察与毒老大这两条线一开始很弱,男主线很强。
这个时候男主很浪很爽很自由。
随着男主亲情越来越重,在骡子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警察与毒老大两条线也越来越重,直到最后三线合一,压垮了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平衡能力,羡慕得我牙痒痒。
所以,伊斯特伍德虽够不上大师,但绝对是个好匠人。
好匠人虽然保守,但手上的玩意儿不孬。
知道哪里该胖,哪里该瘦;哪里该快,哪里该缓;哪里该重,哪里该轻。
奔九十的人呐,电影一部接一部,几乎每部还能保持在水平的高位上,相当之牛叉了。
值得我辈学习。
我相信每个人年老的时候,都会被年轻时候的很多选择所困扰,以至于觉得自己的一生慌慌张张却又碌碌无为,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两头兼失,每个人都憧憬越来越好的生活,却在时间的困顿中越陷越深!
一如电影中的老头,他年轻时潇洒自在,有自己养花的爱好,在公共场所纵横捭阖,驰骋在各色男男女女之中,却缺席了女儿的婚礼,缺席了和老婆的各种纪念日,最后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当他幡然醒悟的时候,一切看似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时间从来不会等着人变成熟,他只会摧残每个人的身心,直至半身入土!
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千帆阅尽方知终点就在岸边,是船总要靠岸,是人总要回归家庭,这可能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想要通过电影《骡子》告诉我们的道理吧。
我们谁又不是生活的骡子呢,负重前行,却丢失了好多好多……
“我可以用钱买下一切,唯独买不来时间”。
这是《骡子》的主人公厄尔在法庭上对自己的亲人们说出的话。
对于我们来说,类似的道理听到过太多,但当这句话从厄尔的扮演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口中说出时,仍然让人不禁唏嘘。
《骡子》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动物界的骡子,而是一个灰色职业的别称,所谓的“骡子”指的是那些帮毒贩运输毒品的人,他们大多身家清白,用自己的身体或交通工具帮助毒贩将毒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收取一定的佣金。
片中的主人公厄尔就是这么一个毒品骡子,但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直觉这是一个跟绝命毒师差不多的电影,但慢慢我却发现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虽然一开始也是为了钱,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能够感觉出,驱使着老厄尔一次又一次做毒品骡子的动力,已经不单单是钱,更多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在很多时间里,这部电影会给人一种公路片的错觉。
我们看到的不是老厄尔身处毒贩之间的紧张刺激,而是看着他在自己的皮卡车里,不停地穿行于美国各个州之间。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云密布,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厄尔开着皮卡“自由飞翔”的场景,他的车窗永远开着,收音机里永远会传来上个世纪的歌曲,老爷子就这么吹着风唱着歌,有时候还吃点糖豆或者汉堡,兴致来了就去见见老朋友,吃吃自己最喜欢的猪肉三明治,仿佛他运的根本不是毒品,而是一份好心情。
但老厄尔这种潇洒的背后,其实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那就是亲情。
虽然整部电影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厄尔散发着个人魅力,但仍无法掩饰他是一个“混蛋”,为了自己的那些虚荣,他跟结婚十年的妻子离了婚,并且错过了自己女儿从出生洗礼到婚礼的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日子。
但好在老厄尔浪子回头,在年近耄耋之时终于想明白了支撑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其实就是被他一直所抛弃的亲情,因此他才会开始自己“毒品骡子”的生涯。
从第一次做骡子时的心惊胆战,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厄尔赚的钱越来越多,他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希望用金钱买回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买回被自己遗弃的亲情,但事情并不如他的愿,虽然他越来越有钱,但妻子和女儿却越来越嫌弃和疏远他,反倒是后来他冒死留在妻子病榻身边的时光,换回了家人对他的爱。
我们都知道活在这世界上,钱非常重要,但比钱更加重要的,是时间与亲情,也许我们体会不到,但那个九十岁的老人,他用自己漫长的生命体会到了。
“不要重蹈我的覆辙,我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家庭是最重要的,事业也重要,但跟家庭比起来也只能排在第二位,我吸取了教训才明白这一点。
”“我觉得你该停下了,这些人根本不在乎你,你可以金盆洗手,去找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上面这两句话,一句是他对警察说的,一句是他对毒贩说的,这个付出了自己漫长生命代价的老人希望用自己的教训去告诫每一个他觉得还不错的年轻人,但如果不经历漫长的生命历程,谁又能听得进和悟得出这些道理呢?
除了亲情的宝贵,《骡子》这部电影还告诉所有观众,一个人在面对时代变化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力。
厄尔对互联网嗤之以鼻,但互联却在几年之后彻底击垮了他一生的事业;他讨厌手机,但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他自己也得靠手机工作;他是一个保守的白人老兵,却给拉拉骑手出主意、帮黑人修车、替墨西哥毒品集团卖命。
要知道,本片的导演兼主演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在现实中也是一个铁杆共和党人,因此无论从电影还是现实中,这似乎都透露着年近九十的伊斯特伍德对于时代的一种无力和迷茫。
一个年已耄耋的老人成为毒品集团的头号骡子,这部电影似乎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奇景,毕竟九十岁的人能走路就已经不容易了更别说是帮人走私毒品了。
但艺术总是来源于现实,片中的老厄尔其实在现实之中真的有原型,他叫Leo Sharp,是个二战老兵,他为墨西哥贩毒集团锡那罗亚运送毒品长达十年之久,2011年在用一辆破卡车运送价值300万美元毒品穿越密歇根州的时候被捕,当时他已经90岁高龄,最后被判入狱三年。
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在电影中,伊斯特伍德通过厄尔做毒品骡子向世人传达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迷思,而在现实中的Leo Sharp又是为什么一直做毒品骡子,恐怕答案就只有那些吹过他车窗的风才知道了。
作为一个把工作和社交看得比家庭更重要的男人,但要澄清的是,他心里并不是不在意妻子和女儿的事,只是他更看重事业吧。
在暮年妻子女儿都不理他且落得破产无处可去,可以说是过得很失败的。
伊斯特伍德完美地演绎了老人这种凄凉的境地。
唯一和他说话的孙女连婚礼酒水都出不起,老人为了帮孙女,顺便也为自己生计,走投无路情况之下只好选择运毒,虽然他的行为似乎能够获得观众同情,但是其实这并非唯一能选择的路。
犯罪的成本很低,但是付出的代价却要会很高(在影片结局中老人还过得很惬意没有受到太大惩罚)。
如果老人前些年更重视自己亲人和家庭,多陪伴他们相信会比今天要好。
唯一一点影片没有解释的是老人似乎没有足够动机继续运毒了,如果为了钱前几次应该赚够了,一直这样做似乎太贪婪?
还是想临死前多赚钱给儿女不得而知。
但实际上金钱并不能带给他幸福和妻子儿女对他的感情,只有陪伴和关怀才是。
很让人感动的是他和妻子的感情,虽然闹矛盾离婚分开了,但是最终还是对彼此的感情一直保留不变,妻子是没有遗憾离开的。
影片强调对家庭和亲人的爱,角色之间的对白 金句频出。
最后老人被抓,辩护人想为男人申辩,但被他拒绝了。
很佩服他能勇敢承担自己犯下过错的勇气。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人这种做法是极其自私和错误的,特别是运毒,虽然影片用同情的叙事方式。
事已至此,老人心里其实也很后悔当年自己的行为,如果时间能买或能回到过去,相信他会更重视和家人的时光。
90岁的伊斯特伍德依然活在自己一贯的人社中,说不清是可敬还是遗憾。电影很完整,故事也不错,但有耍帅的成分,且未逃开刻板印象式的情感框架。
没啥意思
明明是很亦可赛艇的故事,但被东木拍的温情又平淡,非常白人中老年直男的作风,不是很能GET到。
这个人物写得真好,演得更好,竟然有种天然无辜感。剧本层面或许冲突再打一点是不是更带感,一直觉得老牛仔的表演才华高于导演才华。
人生迟暮尽欢,连悔意也是和缓徒劳的 ★★★☆
7.8
我还真挺吃老爷子这种“管你mb说啥我就是要这样活(拍)”的死硬气质
讲他自己想讲的 但确实烂
自己给自己谢幕,表面上是主动退出时代舞台,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文火慢炖一般的犯罪片,东木浓郁的个人气质把这部贩毒电影拍出了新意。当然这份新意也是建立在剧情无味,线索单一,和情感层次看似厚重实则倔强而单薄之上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份倔强,甚至木讷,使得影片跳脱出了某种正邪的套路。它指引我们尝试去关注正邪之外人性的幽暗面。和一般的邪典电影美化暴力和重置正义不同,《骡子》暧昧地将善意,秩序,正直与冷漠,疏忽,铤而走险并置在一起,让人不禁思考这些涵义相反的形容词在现实中其实就在一线之间。
尽人事,知天命。不巧言善辩,亦不从善如流。最简单直接的影像,确是对旧日故人最坦诚的缅怀。
看爷爷颤巍巍的样子好心酸…最后靠法官靠自认就定罪量刑是不是太随便了(英美法不懂装懂…)
See, what you gotta do is take more time out, like this. Enjoy life. Like I do. - Maybe. Or maybe you enjoyed the moment a little too much. Had too much fun. That's why you are working for us now.
新世纪牛仔,美国版老炮儿。反正挺讨厌这种很作且不知道为什么作的人
2008年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自己导演的电影《老爷车》中担任主演,那时老东木表示这很可能就是他表演的谢幕之作——“这大概就是我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了”。那年,他78岁。如今十年过去了,这颗好莱坞的“常青树”依然屹立不倒,相继导演了《换子疑云》、《胡佛》、《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等十部作品(包括本片和《老爷车》)。人都说十年是一个轮回,老东木再次担任自己电影的主演,而并没有像十年前他所说的“过了表演的巅峰状态”。无论评论如何,年近九旬的老东木已经不需要向观众证明他的导表演能力了,我只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跌宕胜似天朝特供,中美果然一家亲。
这剧本也太弱了,也就东木吧,有资格这么倚老卖老、散淡随性地拍拍也能拿到3星+。要换个人来导和演,就只能1星好走不送了。
要跟上90岁的节奏 太难了
依旧是那个有着牛仔精神的东木,电影平缓中透漏着紧张,用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最终回到救赎这个主题。没有刻意煽情,却揭示了很多道理。东木89岁高龄了还在拍电影,还要亲自上场,老爷子的电影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希望自己90岁时还能像东木老爷子那样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