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常用的推镜几乎没有了,整个影片看下来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过了一个多小时,毫无跳脱感。
大概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陌生与真实,半点深入内心的可能性几乎都没有。
场景由公园绿植、室内坏境、流水石头构成。
公园绿植让人放空自我,室内环境给人提供交流场所,流水石头营造一种真实日常。
电影讲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还有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
个人与群体从表达内心到肢体动作都是千差万别的。
法国女子伊莉丝来韩国教语言,她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挖掘内心感受来学会新语言”的新方式来授课。
第一位年轻女学生弹钢琴,表达弹奏感受是:快乐、觉得手艺不够专业、想要炫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很有趣的是第二位女精英弹吉他后,说出了和年轻女学生完全一样的想法。
她们看起来都是社会中发展较好以及即将发展的人,但她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却毫无新鲜的表达。
只是浮于表面,相似又普遍。
反观伊莉丝就是热衷探索内心世界,创造新的卡片教学模式,在群体中显得独特又显眼。
这大概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探讨内心、找到真正的自我是多么重要。
更有趣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呈现。
女学生认为父亲捐款在石头上刻下名字很好笑、男子喜欢喝米酒妻子却从来不知道、最离谱的是母亲对儿子从头管到脚却不懂儿子喜欢什么样的人。
这一切都由一个闯入者法国女子伊莉丝来揭晓。
当问题被揭晓,也仅仅只是呈现,还是按原样继续着,毫无更新的可能性。
我们也像是生活在这样类似的原生家庭、家庭生活、以及这样的亲子关系中,明明大家朝夕相处,可我们就是说不到一块去。
最最可笑的是那个精英女人,法国女子伊莉丝离开后,她在公园小径对着丈夫笑说:“她走的真快,就像个疯子一样。
”探讨内心的人,独特风格的人,反而成了坚守普遍信条人眼里的疯子。
形式上也结合内容,展现这个被普遍充斥的真实的世界。
影片两次通过物件来暗指独特与普遍。
两次的石头来代表刻板、而利用自由而灵动的诗来体现深刻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
这也是伊莉丝念诗后不自觉地感叹:“为什么要带走那么美好的诗人。
”“他为何离开那么早。
”电影人夫妇念诗需要找注解才能读出来,也很难说出对诗的感受。
倘若人连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会有机会走近身边人?
最妙的还有通过新的个人来区分个人的特立独行与群体的千篇一律。
导演通过法国人来韩国教语言争取旅行的费用的场景,以一个新的个体来凸显群体的相似性,一时之间便让人联想到自己,给人新的想象和决定。
另外从叙事上也是分别从与女学生、夫妻、母子进入,几乎遍及大部分的关系群像,从而引申到整个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让人有了新的联系。
说来说去都是探讨内心的电影,我们原本以为的内心充实也在影片的揭露下显得如此匮乏与单调。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如回味一下电影中的另一面,关于静谧宜人的绿树蓝天、悠然自得的露台闲聊、以及闲来无事的看小鱼游泳、还有自在的石头上的酣眠。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回归自我”。
#CurzonSoho#LFF 伦影节第一场,整体的质感还是蛮喜欢的,本身就比较喜欢留白较多的电影,比较失望的是对比最近的《在水中》《塔楼上》明显是少了时空上的变化,正序叙事的过程插入少许“过去”的镜头反而带来一点儿思考,她那一闪而过的演奏是他们相遇的开始,那她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尴尬”的点是否也是男孩开始跟她搭讪的形式的模仿呢?
与此同时也在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有什么么,两个角色有极大年龄差的爱情在很多电影中都有出现,而且两个角色再次也是初遇的阶段,于佩尔这个角色是否有导演洪尚的性转映射呢?
作为一位旅行者,这种教学阶段语言转化成的形式是否也可以理解成对于电影的讲述?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故事像是讲述他俩,又不像是一种关系的变换,从爱人变成家人么?
风格上,电影失去了空间和时间的跳跃整体看下来就非常的侯麦了,不论是自然主义的呈现,还是日常生活的表达,亦或者简洁的构图下的角色内心都很类似。
视觉上,大量的固定长镜头中规中矩,侧拍中景的景别和镜头选择也是他比较熟悉的对谈形式,摒弃了很多干扰同时空间也很稳定,摇镜头和Zoom也有出现,感觉整体的调整还是如初稳定。
色彩上,红配绿的呈现还是蛮喜欢的,感觉对比侯麦饱和度还是高了一些。
听觉上,台词就很尴尬,对于不存在母语羞耻的英语我都能感受到那份尴尬,不过现场收音的效果很好。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不知道从几何时“洪常秀”三个字成为了形容词活跃在国产文艺电影的评论区,常用作形容那些形式先锋酷爱对话的影视作品。
被说像洪常秀变成了对影片和风格的“嘉奖”,当然通常情况下这三个字也是用来阴阳影视作品的词汇。
洪导的作品也因为近几年平均一年两部的速度被冠以“洪氏vlog“的称号。
《旅行者的需求》在放映前一度被认为是金熊奖的有力竞争者,但看完大概只会劝洪常秀真别拍了…《旅行者的需求》主要讲述了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生活在韩国但由于没有钱或手段养活自己,她被善良的房东建议去教法语。
通过这种方式,她成为了两名韩国女士的法语老师…从简介来看,洪尚秀这次似乎会致力于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
然而正好相反,洪常秀只是把上述文字作为影片的背景。
从第一幕就露出了陈旧的气息,影片的开始便是经典的“洪氏vlog”固定镜头开场,于佩尔与她的学员开始聊天、谈话。
姑且不去谈论对话的内容,当然洪常秀的对话内容远没有林克莱特在《都市浪人》中那样后现代主义和天马行空。
但是连最起码的让剧中的角色讲的一口正经的台词都没有,洪常秀让韩国人和法国人用塑料英语对话,这种感觉恍如隔世,一下子回到了初中英语听力的年代,原来电影真的能造梦,造的还是童年的听力噩梦…尴尬虽然是洪常秀电影中的底色也是他讨好观众的利器,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塑料般的对话尴尬是目光和听力所及的真正的尴尬,场内观众的笑声也许是真的嘲笑和费解。
如果抱着期待来看一部喜剧电影,或许在这里已经足够回本了。
虽然没有幕的区分,但是洪常秀还是贴心地把影片分成四段。
在第一段把观众和电影中的角色都尴尬到后洪常秀也没有善罢甘休,接连摆出了剩下看似与第一部分形成照应的三个部分,且都与第一部分神似。
在余后的叙事中他甚至装都不装了,直接把大量的台词和人物间对话的方式照搬形成新的段落。
也许有人会为其辩解特意设计,但细想这些东西真的有必要吗?
内容形式表达几乎一样的四场戏或许是在表达社会化使人的个人感受消退,或者是异乡人如神秘幽灵般的松弛游离,又或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质和语言的探索…这些都有可能也都有迹可循。
但他是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表达什么?
一个半小时里他精心地设计了四场英语场景对话,没有任何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输出,全凭观众的臆想和猜测,这样的电影是否是真正的cinema,倒不如真正地像《房间》这样的烂片与观众直接物理互动,而不是靠猜测的精神交互。
他的电影状态给人一种等待的观感,有可能是等待角色的下一句台词又或者是下一个尴尬的地方。
又或则他大概也在等待电影之神的降临来告诉他这一段应该这么这么拍了。
可惜他在尝试了这么多年后依然等不到这一时刻,反倒是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早已找到了自己合适的舒适圈,多年来影像风格几乎没有变化,在他大举进军三大电影节的这几年他的作品风格从未真正迈出过自己的安全区,最多也是在技巧上下功夫(比如对近视眼友好的《在水中》)。
《旅行者的需求》就完全符合了他以往作品的特点,说好听点叫影像风格序列一致,说的不好听其实就是连续剧套路反复诈骗。
认为其无意义是真的,不理解也是真的…他是一个很“鸡贼”的导演,他展现出来的“Vlog”从来都是没头没尾的中间片段,角色间的互动对话也极具个人的目的性,他把不必要的全部剔除,让角色只讲设计好的话语。
这样虽然表面上形成一种虚假的现实主义纪实,但实际上做作的无法让人接受,尤其在这部中更是被无限放大。
消除“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般的毛边,留下做作尴尬的对白,不得不说洪常秀还是有“构思”的。
如果说该片是洪尚秀对自己无可救药的重复,那么于佩尔的表演便是一成不变中的闪亮光点。
她的这个角色非常特别,她有着异于其它人的灵活的肢体动作。
她为这部电影带来了一些生机,她在行走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轻飘飘”的奇妙感觉,她在完成某些肢体动作时(躺在石头,抽烟,戴帽子摘帽子…)极具神秘感和松弛。
在一众纸片人和尴尬人中显得格外的“可爱”,这不像是洪尚秀所能带来的力量,可能是在完全不知道人物背景和故事的情况下于佩尔阿姨自己向角色抑或者向观众传递的角色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最后只能对洪尚秀导演的作品给到一个“这很难评,我祝他成功吧。
”这样的评价,过度沉浸在自己风格和舒适区里的人是很难被拯救的,洪导好似找到了影展密码便自顾自的如法炮制宛如打游戏般的刷成就,却从未停下脚步去思索自己的表达方式。
换句话说,你永远也叫醒不了装睡的人。
熟悉的抽烟喝酒弹琴交流读诗好平淡的影像但看到最后摄影机固定,二人搀扶着走远,给我的情感冲击特别强。
可以看见真诚,高能量的独立个体,相处起来哪怕聊天有一搭没一搭,也不会觉得尴尬,我觉得是因为聊天的重点从言语表达的信息转换到了人与人的交流本身。
但也感受到大部分人很空洞。
洪尚秀说:“我的电影没有明确的讯号,暧昧性,歧义性很强,也没有什么漂亮的画面。
我能做的只有投身于这个没有意识先行的过程中,我将拾趣到的碎片拼凑融合成一个整体,你可能不喜欢这个结果,可能没有人喜欢。
我认为生命,生活中所有珍贵的事物,它们都是自由的,我试图谦逊地面对它们。
”很多电影我看完会判断”看懂了“or”看不懂“,但现在觉得有些电影,可以只是体验,感受一种情绪状态。
里面会有很多我下意识会觉得是哲学隐喻之类的东西,有点好奇但我不太想去了解,感觉一旦分析它们就被框死了。
差异,重复,不断变化的我们行为是重复的但发出行为的主体早已不同了,同样的对话通过上法语课的形式在不同人身上重复着,大家都是如此不同的个体,但问到弹琴感受或对父母的感情时,我们变成同一个人。
台词平实但很有力“他不是真的在像诗人鞠躬,而是对自己感到很抱歉”,这让我想到之前在普陀山时听不见念经声只有自己的愿望震耳欲聋,“拜的是佛还是自己的欲望?
”人总是用高尚的情感包装自己,洪尚秀可以把平凡的东西拍的高贵,也可以把高贵的动机说的可笑不堪。
不管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诗歌本身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让我觉得洪尚秀更像一个诗人。
“无论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绝对不要放弃你的诗“”拒绝沉迷于记忆的诱惑“在慢吞吞的时间里,确实有点无聊但我们的感知力也被放大了,具体体现在里面的饭看起来特别好吃,甚至可以感受到不同材质的鞋踩在不同地面上声音的差别。
感知被放大时美好也会放大,痛苦也有,但却是明亮的,很温和。
看完让我觉得人不只是一摊臭肉,有种刚洗完澡吹着空调的舒服感觉。
语言虽然是外国人但感觉交流并不困难,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的外语学习者,在使用非母语一点一点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感觉像是另一个人在探索自己。
维特根斯坦:语言的边界即使我世界的边界。
看第一部洪尚秀的时候会觉得门槛很高,巨高深,但莫名有很喜欢的点就慢慢看了比较多。
后来发现洪可能是最不把电影束之高阁的,他会让我觉得电影就在我身边。
影片中提到一个概念:活的充实和活的挚诚。
影片结束似乎啥也没说但他其实抛给观众很多思考的点,充实和挚诚虽然不冲突但其实是每个人要面临的选择吧。
第一个感觉作者电影超明显的导演固定的演员,像是老朋友但是看完这部觉得每个角色代表人心中状态,情感的隐喻。
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算饰演吗哈哈)象征着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一部分,“回家去吧”,“那里是我的家吗?
“ 我们可以简单的接受一个住处,但一旦思考到更深处,会有种无可避免的孤独。
母亲对仁国说你不了解法国女人的真实身份和过去。
《回归故里》:关系不能很成功地逃脱历史的负担:一对朋友,就是两段社会历史试图共存的过程。
6.5也不知道为何看完后脑子里一直浮现出这段东亚式的经典问答,这面镜子的投射,好笑得很真实。
而在洪常秀高产的影像中,《旅行者的需求》又在强烈的文化对比下将当代东亚人与人沟通的本质贴上了新的标签——机械、尴尬、质疑和无意义,而本片以随处共鸣的情绪展开,似乎也多了某种“圈地自嗨”的意味。
当回答被规训,真正的情感还能表达出来吗?
这也是该片带来的第一个有趣点,东亚的内敛通常也表现在面对文化差异的同时不主动展开话题,而通过一件实际发生的事、一个明确意义的物品引出话题。
就行片中的钢琴与吉他,在无话可说的时候成为一种交流的载体,随即有了于佩尔发出的关于“感受”的问答。
毫无疑问,“感受是什么?
”、“感到疲惫的态度”、“想要进步的目的”……带来的所有回答也都像是“How are you”一样刻在脑子里的近乎麻木的情感堵塞,而转念又能在已逝人的墓碑前诉说感激,忏悔落泪,仿佛放下真实呼吸带来的隔阂与戒备,才能拥有的内心的表达。
真好笑啊,我们不难想起自己考试的日子,提前背好的答案,哪怕语法、情绪,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用疑问……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刻在脑子里的知识让人说话不再过脑子。
产生尴尬,逃避尴尬如果说第一个故事侧重个人情绪的表达限制,那么第二个故事,一家人因为于佩尔突然的到来形成了夫妻的尴尬、母女的尴尬。
通过对话不难看出入赘的男主人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律师职业选择了为妻子打工,也不难看到女儿也早已对“才艺展示”这一项厌倦无语,交谈间不离手的米酒也没能缓解尴尬的氛围。
大笑声中微妙的氛围也伴随着“夫妻信任”这一话题戛然而止,很好的接上了男女主人吉他演奏的话题——和故事一近乎相同的一问一答。
户外墓碑的场景,男主人在跪拜中对自己放弃律师行业的feel sorry或许也是为数不多的隐晦情感,而女主人自认为清楚其中的意义。
“再喝一杯米酒吧?
”“已经足够了”。
第二个故事从打开话匣的“米酒”分享欣然展开,最后也同样由无法再分享的“米酒”尴尬结束。
有人说,东亚父母勒令子女的show off是种无法逃避的宿命,就像我们总在相互要求,相互不满中持续着尴尬的进程。
何必呢,换句话说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东亚母亲的自责,窒息永无安宁?
第三个故事的窒息感,同在大东亚的大家都可以说太熟悉了,该章节中,平时并不那么关心儿子的母亲对于儿子生活状态极度算计与盘问外,在发现家中住有“过往经历不明的年长法国女性”时大喊大叫中也是金句频出(真的非常真实压抑又好笑)。
模糊的关系界限,可以在于佩尔身上看到需要与支持,也能在男子表情语句里发现这是一种爱意的肯定。
对于母亲的癫狂,歪果仁是不理解的,文化输出到了这个程度也变成了崩溃的崩溃,不解的不解,就像暂时离开的于佩尔也只能无处可去,带上米酒随遇而安。
最后,“do you still love me as a friend”,她还是抛出了模糊的疑问,山坡上无所谓的环境与问题本身,和妈妈间的对话产生巨大反差。
旅行者的需求是什么呢?
是语言?
是感受?
是情感的依托?
文化的认同?
还是稳定的住所?
我不知道,我只看到了东亚人根深蒂固的情感与思维,比起短时间的需要与欢乐,旅行者实际带来的是不可言喻的“尴尬”与“入侵”,最后还是说回我们熟悉的感受的吧: 故作热情的礼貌、假装充实的生活、里外炫耀的交谈、以退为进的谦虚,一生都在规训中的东亚人还有真正的inside feeling吗?
作者 Jawni Han洪尚秀第31部电影的韩文片名有种微妙的含糊性,英文译为A Traveler`s Needs。
作为短语,여행자의 필요虽然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单独使用필요的名词形式来表示“需求”则相当少见。
起初看到这个韩语名,我不确定它的意思是“旅行者的需求”还是“需要旅行者”。
这已经不是洪尚秀第一次玩不同语言的片名游戏了,他2005年的影片극장전英文片名是Tale of Cinema,中文则是《剧场前》,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但여행자의 필요和A Traveler`s Needs之间的差距远不止游戏性这么简单。
电影究竟是关于旅行者——伊莉丝(伊莎贝拉·于佩尔饰),一个首尔法语教师的需求,还是关于她满足了身边当地人的需求,这是电影留给我们去想的问题。
剧场前 (2005)7.42005 / 韩国 / 剧情 爱情 / 洪常秀 / 李己雨 金相庆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伊莉丝在给学生上神经质的语言课。
她不用教科书,而是让学生详细讲演奏乐器、对父亲的想念、还有看到有人向石头鞠躬时的感受;然后她在索引卡上记下他们回答的法语单词。
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个名叫伊颂(金承允饰)的年轻女孩,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对她很受用,但她的第二个学生元珠(李慧英饰)是一个更年长的已婚妇女,她则持怀疑态度。
元珠问伊莉丝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她解释说,学习一门新语言真正的目的不是认识更多单词,而是由心去理解。
这些课都是用英语上的,而伊莉丝、伊颂和元珠都是“门外汉”。
影片中常出现通用且笨拙的英语对白,而这已是翻译和误译的产物。
在学生语焉不详的回答中,伊莉丝记录下,并将她对于这些情感状态的感想翻译成母语法语,这也是另一种翻译行为。
洪尚秀的电影中,我们对于他人感受的看法只能是近似的,印象式的,就像试图去理解彼此的话语一样。
每节课上,洪尚秀都会插入一个学生视点下略微失焦的镜头,似乎在表达,我们能够掌握的并非事物本身,而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
当然,翻译也是一种主观上近似的行为。
伊莉丝、元珠和元珠的丈夫(权海骁饰)参观了一座佛寺,他们发现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尹东柱诗文的前言。
尹东柱是朝鲜殖民地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冒着生命危险用母语写作。
丈夫用韩语大声读着这首诗,伊莉丝则在读她在网上找到的神学家权赫利严格直译的英文译版。
与此同时,英文字幕中的版本则是洪尚秀和字幕制作人达西·帕克特不那么生硬的翻译。
权赫利将前两行译为“直到死亡那一天,仰望天空/愿没有一丝惭愧”,忠于韩语中省略代词的普遍趋势。
而另一方面,洪尚秀和帕克特则译成“以便我仰望天空/无愧于我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引入第一人称独白,放大了原文的忏悔精神。
洪尚秀和帕克特的版本并没有否定权赫利的直译,但两种英文译本的结合让尹东柱的诗如雕琢一般,两种诠释均揭示了语句的不同面向。
两节法语课过后,伊莉丝回到了她和年轻诗人仁国(河成国饰)同住的公寓,他与她的关系既有浪漫柔情,还有师徒之情。
仁国妈妈(赵允熙饰)的突然造访打断了他和伊莉丝亲密的交谈,她只得赶紧离开了公寓。
妈妈开始盘问儿子和年长许多的伊莉丝之间的关系,此刻的对话是用韩语进行,两个角色用共有的母语交流,变得更加精准,出现了复杂的概念和更广泛的词汇,但却始终未能迎来共情的迷人时刻。
妈妈执意觉得仁国对伊莉丝几乎一无所知,还得出了一个具喜剧色彩的弗洛伊德式定论——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母亲。
他说他非常欣赏这位在“俗世中寻求启迪”且“真诚生活”的女性,他表达“寻求启迪”的韩语有着明显的佛教色彩,把伊莉丝说成了一个圣人。
听着儿子荒唐的回答,妈妈要他将“真诚地生活”与“充分地生活”区分开来。
在多次尝试用不同的语句表述自己的观点后,他最后只能露出困惑的表情。
仁国出来寻找伊莉丝,发现她睡在岩石上,失焦的特写镜头对准她的脸,这对于常用中景镜头的洪尚秀来说很罕见。
仁国似乎已决心止步于对伊莉丝的模糊印象。
没有打探她神秘的过往,他问她有没有喝马格力酒,是伊莉丝很喜欢的韩国米酒。
也许他所寻求的正是这种停顿且费力交流的启示性亲密,而这种交流模糊了需求与被需求之间的界线。
每当洪常秀推出一部新片,你都可猜想到这将是他标志性的、小体量(low-key)的电影制作风格的又一次变奏。
当然,他的电影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每次变奏所产生的效果。
他的最新作“Yeoheangjaui pilyo”(又名《旅行者的需求》)也是如此,本片在诸多方面都延续了洪常秀的一贯手法,同时又不乏一些令人满意的惊喜。
这部电影是对一位身处韩国的神秘法国女人伊丽丝不寻常的人物刻画,伊丽丝由传奇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
这是于佩尔与洪常秀的第三次合作,她显然在洪氏风格中非常自如。
伊丽丝被介绍给我们时,她正给礼貌、友善且有些天真的伊松(金承允 饰)上课。
起初,师生之间的对话很平常,但当我们见识到她非典型的教学方法——不使用教科书,而是靠抽认卡,以及记录和翻译伊松在谈论她父亲时的情感充沛的自白——这种对话很快就建立起一种离奇的能量。
在柏林电影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洪常秀回忆起为伊丽丝构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发现的过程相比直接学习更为重要。
伊丽丝与伊松的教学将让我们对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电影一开场这一点就很明显:伊丽丝的角色塑造和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处境被洪以一贯的自如清晰地呈现出来。
此外,她被塑造为喜欢在城市中漫步,喜欢躺在岩石上,还沉迷于马格利酒(一种乳白色的、起泡的米酒)。
实际上,酒和食物在整部影片中被用作各角色共同享用的一种基础,伊丽丝和韩国籍角色对马格利酒和特定文化菜肴的共同喜爱有助于他们更容易地进行对话。
伊丽丝特定的教学方法引发了她与周围人关系的裂隙。
李惠英所饰角色尤为令人难忘,作为伊丽丝潜在的客户,她对后者的每句话都以一种看似愉快、实则明显带有被动攻击的方式回应,同时她试图弄清楚自己是否被欺骗,被当成这位法国女人教学体系当中的小白鼠。
本片的一重关键张力涉及伊丽丝和一位年轻男子英九(河成国 饰),洪常秀利用两人聊天的一些精彩长镜头创造出角色之间爱慕而温情的时刻。
有趣之处在于,关于他们关系的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两人在附近的公园偶遇,当时她正坐在长椅上在吹奏竖笛。
这看似是一次甜蜜的邂逅,但也不尽然——他们是朋友关系,还是更进一步?
洪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欣赏两人之间肆意的的短期和谐关系。
与这段关系并列的是英九母亲延熙(由出色的赵允熙饰演)的来访,此次来访最终在一场令人难忘的、出人意料的紧张的场景中达到高潮,在这场戏中,母亲因儿子与一个他几乎一无所知的神秘法国女人走得太近而痛斥他。
此处,赵允熙将满腔怒火带进情感崩溃当中。
这场戏相当精彩,这部电影充满此类不同寻常又异常真实的交流,它们最终也因电影生活化的质感而得到提升。
即便在洪常秀小规模的摄制风格当中,你也能感受到每一次邂逅的影响,他擅长让我们品味这些细微的时刻,徘徊于情感爆发前紧张的情绪起伏之中,他的技巧一如既往地出色。
每一场景都建立在先前的场景之上,逐渐在没有出路之中迎来既带些诙谐又令人感伤的结局。
洪常秀在揭示和克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的主张是,真相往往藏在待说出口的话语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theasiancut.com/post/a-travelers-needs-movie-review-hong-sang-soo作者:Calvin Law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又是一场关于碰撞的实验艺术,很喜欢这一部,可能是由于伊莎贝尔·于佩尔(饰 旅韩老师伊莉丝)那种法式由内而外的随性。
由于陌生语言的隔阂,谈话就像循规蹈矩的钢琴曲,体面漂亮但仅有躯壳。
洪尚秀的慢镜头和演员演技的真实充分诠释了这种因隔阂而产生的漫长的局促感,音乐和凝视填补语言的间隙,穿越伦理、文化和教育的错位,迫使交流回到没有修饰的本体感受,语言仅仅是工具,需要挖掘的是表达的意义及其承载的美和感受。
伊莉丝乐于行走,浸入自然,双脚踏进水中的感觉,比触及客体的心灵还真实。
开头的年轻女孩和中间的中年女性,都在掩盖自身不完美的烦恼,和对缺失的父亲的矛盾情感。
最后出场的是伊莉丝最珍贵的青年朋友,一个温润有礼的男孩,实际却饱受东亚母子关系折磨,被迫压抑着负面情绪。
伊莉丝旅行漫步其间,尝试得到心的回应,而只能止于与自然的融合。
洪尚秀借助伊莉丝亦师亦友的身份,探讨阻碍真正交流的,究竟是语言的隔阂还是心的隔阂,再用母语记录下她望见的、以及用自身情感体验弥补出对方的心的形态,续写成诗。
01「我想让你们体会到自己能用这门外语,来表达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句子,它能真正打动你,然后你能在家自己念出来,在夜色中,用真情实感。
你会很喜欢的。
你会爱上用一门外语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这些句子可能很长、很难,有一天早上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吸收了这门外语。
」02「我感到不满,对自己感到厌倦。
总是想要去成为另一个人。
我身体里的这个人是谁?
让我如此疲惫。
」03「序诗 尹东柱直到死亡那一刻让我仰望天空心中没有丝毫愧疚树叶上轻轻拂过的风也使我心痛我是要以赞美星星的心去爱正在死去的一切去走指定给我的道路今夜风依然掠过星星」04「新路穿过溪流,朝着森林翻过山岭,走向村庄我的路,一条新路昨天走过今天再走花朵盛开,鸟儿飞翔少女走来,如风吹起我的路,永远崭新无论今天或明天穿过溪流,朝着森林翻过山岭,走向村庄」
在韩国导演洪常秀的最新作品《旅行者的需求》中,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一位名叫苏珊娜的法国女人,她因失去工作而来到韩国。
在首尔,她偶然遇到了两位年轻的韩国女性,并开始教她们法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娜逐渐融入韩国的生活,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节奏缓慢、沉思熟虑的电影,它探讨了迷失、寻找和自我发现等主题。
洪常秀的标志性导演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使用了长镜头、固定机位和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于佩尔为苏珊娜这个角色注入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她将苏珊娜的迷茫、脆弱和最终的坚强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他演员,包括金敏喜和李慧珍,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电影。
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观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让你思考和感动的电影,那么《旅行者的需求》值得:对语言和文化的探索: 影片中,苏珊娜学习韩语并教法语,这为她提供了探索韩国文化和思考自身身份的机会。
语言和文化是理解自我的重要工具,而苏珊娜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和蜕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情感也真挚动人。
苏珊娜与两位韩国女性的友谊、与房东的暧昧关系,以及与自己过去生活的纠葛,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对生活的思考: 影片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对话和生活片段来展现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思考涉及爱情、死亡、信仰等深刻的议题,发人深省。
总而言之,《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它没有华丽的特效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细腻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文/几何乡
男人的自负是见到尹东柱的诗文石碑就跪下凭吊,女人的自恋是看到儿子与熟女同住就断定是替代自己。把金钱当重要器官,才会认定法语课上的自己是小白鼠。把容貌当唯一价值,才会感叹美丽的诗人总是很快消失。大部分人只是努力生活,少部分人才是真诚地生活,她们把米酒当水,把篱下当家,把公园当世界。
唯一一位我既不喜欢、也不懂别人为什么喜欢的作者导演。看了十余部,没有一部能共鸣或欣赏的的,也许几个镜头有印象。不想让自己继续看他新作,毫无惊喜,对情侣间聊了什么实在没兴趣。
#2024Berlinale# -依旧是我看不懂的洪尚秀,但这次的观影体验比在水中舒适多了。可能是人同一性和社会化、可能是异乡人的游离、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质亦或者是语言的探索。但我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只能在他监控般的镜头和人物对话中找到笑点和一丝观影的轻松,大概就是这样吧📽️
知道他拍的很节省 也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但是他拍的这个东西 不是给亚洲人看的
透過域外人的視角去審視東亞族群的價值觀,還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畫地為牢比較舒服,經不起外來的衝擊,在自我陶醉的迷夢中繼續沈溺吧。拍攝手法不喜,枯燥乏味的佈景敘事,「旅行者」是什麼立場?
13排过道边上的两位女士 你们两个聊天真的十分惹人讨厌
一杯马格利酒淡淡的淡淡的
对不起 洪导这次我看倦了
第一段戏剧性就很强,第二段是完整的重奏,让戏剧张力进一步加强,第三段是变奏中的重奏,让人疯魔。小切口讲大事儿,自由的洪常秀,足够日常,又足够优秀。
补
作为外来语闯入者的于阿姨是一面镜子。的确很尬,正宗洪尚秀味。(真的真的不能再为洪尚秀花钱了!
#BJIFF14-02 一模一样的迟疑和回答、反复确认的“这是一个问题吗”,全场大笑。东亚人的迟缓、谨慎,或者说愚钝、刻板,笑完也看到自己。第一部洪尚秀,这种小聪明的戏谑不算讨厌。
又回到洪尚秀最擅长的多层级结构,前两个段落,法语教学与石碑做出明显的循环设置后,又在二三段落中,对诗文做了对称的镜像设定。但到了第三段的尾声,突然出现了层级关系的进出位置,于是此前牢固的连续时空被动摇了。回头看第二段的尾声,“她去了哪里”,便打开了第三段落的入口。非常巧妙。
于式尬演
本片榮獲柏林影展銀馬格利酒獎。
我的影节标配洪尚秀。知识分子流水账之你们这些不会爱的人连语言也降维了,感受也缺席了,连沟通也落入东亚范式了。洪导笑我照着模版表达,我笑洪导照着模版拍片,彼此彼此了:)SIFF@SHO
74. Berlinale_Verti Music Hall 会很好奇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如何理解这些场景、人物和台词。是那种清晰提示着「人与人之间并不相通」的电影。
尴尴尬尬我的心,想要一份真感情
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外来者闯入东亚社会,映射出东亚人只顾表面姿态而不贴近自己内心的社会现实。母子对谈也只因为反传统的情感关系而激化。太诗意太东亚了,大爱。
在东亚社会规范下被束缚的表达和被压抑的真实情感指向了语言的溃败、感受的无能、自我重复和自我欺骗。于佩尔作为一个在韩国教法语的旅行者,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外来闯入者,她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一下子在凝滞的东亚话语空间撕开一个口子,揭露出它的荒谬与空洞。人物在固定机位中被限制在狭小交际空间内,几组人物几乎总是占据整个画幅,直到一方终于忍受不住离开摄影机画面,交流中的压抑、窒息、局促扑面而来。最后主创交流环节也还原了电影里范式化的空洞语言,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