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剑莹
主演:姚安娜,张太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简介:陨石撞击地球引发海底火山喷发,江边小镇随时有被海水倒灌的风险,人们纷纷逃离。念念在临行前一天,决定跟儿时好友告别,却意外跟小镇上的人们相遇,这座城市在记忆里的样子渐渐清晰起来。详细 >
喜欢嫁接科幻这个概念,比纯写实的大坝移民那种角度要喜欢,但是吧…我不知道导演啥背景啊…整部片弥漫着一种巨有钱的气质…让人想起前段时间曼仔说的那个上层阶级对基层关心的讨论,让我很难进入(我不觉得这种凝视有问题但这片让我觉得疏离)…也许是镜头自由却偏刻意的运动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富有🤣🤣🤣(结果一看片尾席冰的摄影组有15/6人之多你就算2天换一拨人…也没见你抬伸缩炮上废弃危楼啊杂用上这么多人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平遥影展看完 回来补评论,画面是三比四,摄影致敬的,装在瓶子里的褪色的鱼,坏掉的长亮的桥上的灯,放弃跳河得少女,整体的观感很好看。
还行吧
靠配乐把情绪拉满,拉出框架节奏。
光怪陆离的奇观,废屋青翠苔藓遍布,奶白雾气氤氲,满眼蓝绿。像是毕赣拍出来的无剧情电影,言之无物,路人说着生硬虚假不切合实际的话,唯有摄影、色调和氛围可圈可点,沁人心脾。长江山河光景宏伟秀美,又是潮湿,又是苔藓,又是金鱼,我到底要在多少部国产文艺片里看到潮湿和金鱼这种元素啊?又一部属于谄媚西方人的电影,太棒了,太好了,给它奖吧!
平心而论姚安娜这角色换谁都一样,她提供的就是她作为一个人成为这个构图中必要的存在元素。短片里这部毫不出彩,两颗星给构图和宜宾的山水。
没太看懂
另一种三峡叙事,姚安娜好呆
时过境迁
后疫情时代下所见最好的影像上的时代回应,story chen从《美人鱼》到此一直延续的母题即人对待命运的态度,相死而生却又浪漫如斯,游离群像之外的孤独个体,相当宿命论和东方的内核。但真正悲怆到人和土地命运的骨肉时,其实逊色于《地儿》,只不过在门槛上《海边》的叙事非常好沉入。运动长镜头下的东方末世很轻盈,反击国内这两年兴起的固定长镜头热潮(有点审美疲劳了),又有在影像区别于西方的,运动中的变焦这个点很好,但影像的连续性始终不是很能认同,始终感觉到剪辑太碎了,如果是二十分钟会是一个更好的版本。
#一部电影 还挺喜欢这个软科幻概念。陨石入海,海水倒灌淹没城镇,人去楼空,历史也像被抹杀般不复存在。入侵房屋的绿植和大鹅代表了自然界重新占据上风,破楼之中的透明电梯颇有赛博朋克之感。镜头始终处在运动的状态,有条不紊,犹如波浪裹挟着人流而去。“潮水袭来,请市民远离江边”,时间到了,要走了,重要的是如何带着记忆继续活下去。缺点也很明显,情绪没有一个合适的推动点,悲伤的诗意还是停留在浅浅的表面,并且女主的演技依旧有点问题。
2.5。四川话、搬走、江水涨潮。大约都能知道陨石是什么。但落到这样的前提下,多少有点虚。技巧有些些。就是好僵硬。(一千多条了还没评分?)
📍5.27 cannes salle debussy各种大景别的使用将姚安娜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换成哪个安妮安娜都没有影响,但仅仅的几句方言都没去学,诚意可见一斑。对比前作和第二场短片整场,完成度算是比较高,美术不错,运镜、特效、调色方方面面肉眼看得出的贵。但空空荡荡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所有的创作者都需要真正的生活。
因为预期够低所以反而有惊喜,影片一直强调一种对望中的情绪,几场主角直面水的戏都各有巧思。不过每次看内地创作者的短片,总是会无奈感慨这些作品总被演员的生硬与对白的矫情所累,这部也不例外,玻璃都碎了,城市像飞起来一样,其实也是在一个非常玄妙的角度强化对望,但是这句台词出现时整场戏完全垮掉。
匠气十足的镜头组成一盘为获奖量身定制的预制菜,食材很贵的那种
真的好莫名其妙啊,简直对塔可夫斯基的拙劣模仿。另外这短片剧组也太有钱了吧,头一次看到短片片尾字幕滚了这么久…
尽管自认为是个记性不太好的影迷,但这部短片的观影过程还是产生了许多奇怪的联想:毕赣从《地球最后的夜晚》影院醒来决定要拍一部科幻片,贾科长清晰地记得其实《三峡好人》就是一部科幻片——海边岩石上泳装群像插入性画面总想起章明的《秘语72小时》,整个气质也会联想到杨恒的电影,仿佛这一类记忆破碎的孤魂野鬼都遭遇一种被空间放逐的病...最后的剪接似乎还有点“创世”的野心,但前面很大一段感觉就是走到哪算哪
学院之毒
唯一可以玩通感的地方(戴泳镜),因为碎片化剪辑失效了。从这里基本可以看出导演的电影素养承自创意广告而非电影……她几乎不清楚视觉与蒙太奇之间的关系,突兀地切远景大海激浪让我非常不适。如此成熟的制作,天时地利人和,希望看到导演更好的作品。
其实中国有很多人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就是这个得奖,你告诉我!!!!!!!!!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喜欢嫁接科幻这个概念,比纯写实的大坝移民那种角度要喜欢,但是吧…我不知道导演啥背景啊…整部片弥漫着一种巨有钱的气质…让人想起前段时间曼仔说的那个上层阶级对基层关心的讨论,让我很难进入(我不觉得这种凝视有问题但这片让我觉得疏离)…也许是镜头自由却偏刻意的运动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富有🤣🤣🤣(结果一看片尾席冰的摄影组有15/6人之多你就算2天换一拨人…也没见你抬伸缩炮上废弃危楼啊杂用上这么多人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平遥影展看完 回来补评论,画面是三比四,摄影致敬的,装在瓶子里的褪色的鱼,坏掉的长亮的桥上的灯,放弃跳河得少女,整体的观感很好看。
还行吧
靠配乐把情绪拉满,拉出框架节奏。
光怪陆离的奇观,废屋青翠苔藓遍布,奶白雾气氤氲,满眼蓝绿。像是毕赣拍出来的无剧情电影,言之无物,路人说着生硬虚假不切合实际的话,唯有摄影、色调和氛围可圈可点,沁人心脾。长江山河光景宏伟秀美,又是潮湿,又是苔藓,又是金鱼,我到底要在多少部国产文艺片里看到潮湿和金鱼这种元素啊?又一部属于谄媚西方人的电影,太棒了,太好了,给它奖吧!
平心而论姚安娜这角色换谁都一样,她提供的就是她作为一个人成为这个构图中必要的存在元素。短片里这部毫不出彩,两颗星给构图和宜宾的山水。
没太看懂
另一种三峡叙事,姚安娜好呆
时过境迁
后疫情时代下所见最好的影像上的时代回应,story chen从《美人鱼》到此一直延续的母题即人对待命运的态度,相死而生却又浪漫如斯,游离群像之外的孤独个体,相当宿命论和东方的内核。但真正悲怆到人和土地命运的骨肉时,其实逊色于《地儿》,只不过在门槛上《海边》的叙事非常好沉入。运动长镜头下的东方末世很轻盈,反击国内这两年兴起的固定长镜头热潮(有点审美疲劳了),又有在影像区别于西方的,运动中的变焦这个点很好,但影像的连续性始终不是很能认同,始终感觉到剪辑太碎了,如果是二十分钟会是一个更好的版本。
#一部电影 还挺喜欢这个软科幻概念。陨石入海,海水倒灌淹没城镇,人去楼空,历史也像被抹杀般不复存在。入侵房屋的绿植和大鹅代表了自然界重新占据上风,破楼之中的透明电梯颇有赛博朋克之感。镜头始终处在运动的状态,有条不紊,犹如波浪裹挟着人流而去。“潮水袭来,请市民远离江边”,时间到了,要走了,重要的是如何带着记忆继续活下去。缺点也很明显,情绪没有一个合适的推动点,悲伤的诗意还是停留在浅浅的表面,并且女主的演技依旧有点问题。
2.5。四川话、搬走、江水涨潮。大约都能知道陨石是什么。但落到这样的前提下,多少有点虚。技巧有些些。就是好僵硬。(一千多条了还没评分?)
📍5.27 cannes salle debussy各种大景别的使用将姚安娜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换成哪个安妮安娜都没有影响,但仅仅的几句方言都没去学,诚意可见一斑。对比前作和第二场短片整场,完成度算是比较高,美术不错,运镜、特效、调色方方面面肉眼看得出的贵。但空空荡荡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所有的创作者都需要真正的生活。
因为预期够低所以反而有惊喜,影片一直强调一种对望中的情绪,几场主角直面水的戏都各有巧思。不过每次看内地创作者的短片,总是会无奈感慨这些作品总被演员的生硬与对白的矫情所累,这部也不例外,玻璃都碎了,城市像飞起来一样,其实也是在一个非常玄妙的角度强化对望,但是这句台词出现时整场戏完全垮掉。
匠气十足的镜头组成一盘为获奖量身定制的预制菜,食材很贵的那种
真的好莫名其妙啊,简直对塔可夫斯基的拙劣模仿。另外这短片剧组也太有钱了吧,头一次看到短片片尾字幕滚了这么久…
尽管自认为是个记性不太好的影迷,但这部短片的观影过程还是产生了许多奇怪的联想:毕赣从《地球最后的夜晚》影院醒来决定要拍一部科幻片,贾科长清晰地记得其实《三峡好人》就是一部科幻片——海边岩石上泳装群像插入性画面总想起章明的《秘语72小时》,整个气质也会联想到杨恒的电影,仿佛这一类记忆破碎的孤魂野鬼都遭遇一种被空间放逐的病...最后的剪接似乎还有点“创世”的野心,但前面很大一段感觉就是走到哪算哪
学院之毒
唯一可以玩通感的地方(戴泳镜),因为碎片化剪辑失效了。从这里基本可以看出导演的电影素养承自创意广告而非电影……她几乎不清楚视觉与蒙太奇之间的关系,突兀地切远景大海激浪让我非常不适。如此成熟的制作,天时地利人和,希望看到导演更好的作品。
其实中国有很多人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就是这个得奖,你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