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思考一问题,你说为什么孙燕没跟马黎明上床呢。
评论里说,因为孙燕只跟喜欢的人上床。
可孙燕也喜欢马黎明啊马黎明奶奶走的那天,马黎明使出了浑身解数,后来孙燕也跟她姐姐坦诚了很久,描述了那天的场景,他说马黎明说了很多甜言蜜语,在她身边反复恳求。
剧里马黎明更是使出了聪明又爱骗人的男孩子的必杀技,马黎明说,燕,你能闭上眼睛么,我觉得你闭上眼睛特好看,我求求你闭上眼睛好么。
燕闭上了眼睛,马黎明在她脸颊轻轻亲昵。
确实只差一点,最关键的是燕善良,马黎明奶奶走了他有多伤心,燕知道,脆弱也特别打动人但燕还是走了马黎明诱惑又深情的说,燕,你就不想么,你真的不想么当然想了,说不定燕每晚睡前的脑洞小剧场想的都是马黎明呢可是有些人,像燕这种人,他们对关系有明确的定义,她们只会跟恋人或者配偶这种明确被定义过关系的人上床,而不是喜欢谁就跟谁上床燕从小和马黎明一起长大,拿落魄的马黎明打趣,被长得好看的马黎明诱惑,又反反复复的去找他没别的,燕就是喜欢马黎明,燕这种女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喜欢一个完美的人,更好的人,所以说她说自己喜欢张波,也去跟张波表白但不是,真不是,燕喜欢的是马黎明,以为自己喜欢的是张波,而最合得来的是树林那马黎明也不缺女孩子啊,为什么百般诱惑孙燕呢因为马黎明也喜欢孙燕啊,孙燕跟他一起经历了很多,像朋友,像兄妹。
茫茫人海,要骗他利用他的人太多了,而孙燕不会,就这份不会就值得10分怜爱了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的恋爱和婚姻。
这故事换做韩剧讲,那必定是漂亮坏姐姐抢了妹妹的青梅竹马,平凡善良的妹妹因祸得福遇上了高富帅,高富帅对妹妹一片痴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故事换做日剧讲,应该是漂亮姐姐看似放荡不羁,却被一个更放荡的男人欺骗,一蹶不振;平凡妹妹在历经几个男人后幡然醒悟,自己搞事业搞的红红火火,还帮助姐姐站起来,两姐妹相帮互助闯天涯。
到了国产剧这里,善良的平凡妹妹兜兜转转嫁给了当初的那个老实人,自私的漂亮姐姐也感受到了善良人的可贵之处,一家人其乐融融。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剧情。
但我非常喜欢陶虹的演绎,把妹妹那种卑微的恋爱观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相貌平平,渴望恋爱、婚姻,希望有一个忠诚老实的男人可以依靠,对待生活乐观豁达,对待别人赤忱亲切,可看似优秀的男人永远看不上这样的女人,一个一个只是把她当作所谓的好朋友知心人,这就是现实,可以说,发生在很多这样的女人身边。
姐姐呢,自持貌美,虽然自私自利,但男人永远对她念念不忘,虽然编剧硬是把她写抛弃了,但现实中,这样的女人总会有新的男人爱上她,会过得非常好。
我希望电视剧能在妹妹拒绝离异的潘树林、姐姐远赴美国那里就结束,任何女人的一生都不应该被绑定在男人身上、家庭身上,她们活着的意义也不是找对象、找依靠,人生苦短,半边天的人生也要照样精彩。
听说当年这剧也是万人空巷,在各地电视台重播了上百次。
可惜我生不逢时,没赶上好时候。
作为21世纪生人,我们这代人没有这类电视剧看,权当考古挖到宝了。
1、关于剧名——为什么是空镜子?
首集马奶奶提及晴雯,接着又开始嘀咕《好了歌》。
之后《红楼梦》成为全剧的间奏曲,借马家祖孙之口频频闪现。
用《红楼梦》解释《空镜子》,镜子里虚虚虚实实,红楼中的真真假假;我仅把空镜子看作生活的索隐。
剧中有大量强调标题的镜中戏。
细数一共四处景有镜子的元素。
姐妹闺房里的镜子
孙家姐妹的卧室潘树林家的水壶提手构成的镜框
前景是水壶的提手还有孙燕初婚和二婚家中各有一面镜子
第一次结婚
第二次结婚每一面镜子里都是孙燕当时看似牢不可破的稳定关系。
和姐姐守望相助的血缘关系,和潘树林渐入佳境的恋爱关系,两段婚姻中浓情蜜意的夫妻关系。
在“空”的语境下,无形的命运之手开始昭示故事的结局,孙燕与这三个人注定分道扬镳。
恋爱不欢而散,初婚以绝望告终,姐姐也远走异乡。
镜中人总是转瞬成空,她的爱恨悲欢成了世界盲目意志的一面镜子。
故事必然是个幻灭过程,一出跌宕的悲剧。
二、关于角色的争议和结局的改编——1、孙丽开放奔放但有序。
能肆意的拥抱情感,也能淡定的迎接代价。
这个人物贵在没有哭哭啼啼,她的每一步似乎都很坚决。
如果说情感独立热衷事业是大女主的标配,那么孙丽对女人X欲的提问 对男人性能力的质疑更是时下罕见。
姐俩无话不谈他不会为了真爱等待一个入狱的男人,也不会为了孩子放弃大好前程。
她永远不愿甘当客体。
当一个女人开始冲破丈夫和孩子,一批观众开始不适了,说她抛夫弃子,好高骛远,可试想留守在家的是她和孩子,一个奔前程的丈夫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她的问题在于对恋情和婚姻不忠。
当然诡异的还是在结尾,她居然为了外国小男友打电话回家哭鼻子。
一批大观众感叹孙丽恶有恶报,把那几滴眼泪放大成对她浪荡的惩罚。
而另一批观众看到的可能是悲凉,电话那头只是姐姐的一次情场失手,电话这头妹妹却已经在一段失败的婚礼里消耗完了整个青春。
如果这段剧情是孙丽浪荡的天谴;那对照孙燕委屈自己接纳了所谓的缘分,能算福报吗。
有钱无家皆为瞎混,相夫教子方为幸福,这恐怕是强词夺理。
妙的是,它给了不同受众不同发现的余地,故事的逻辑延伸至过去未来,再次与几代人接轨了。
2、马黎明【对不起我深受时下电视剧的毒茬已久,以为男二永远是忍辱负重,万年备胎。
】马黎明可太复杂了,他一往情深但绝非良人。
其实他才是全剧最不幸的人,幼年父母相继离去,青年入狱,人生充斥着动荡和爱而不得。
可他的态度是尽量舒坦的活着,和奶奶苦中作乐。
与已婚的爱人偷......很多人说,他和孙丽棋逢对手,相互背叛伤害,本质上是一样的人。
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彼此相似、相爱,但并不适合一起过日子。
出狱后,马黎明就活成了一位注视者,一种赤裸的酒神精神。
他参与故事,但不再影响故事走向;他依然游走在姐妹之间,但只是个旁观者。
他成了站在高处的局外人,是姐妹命定的遭遇和考验。
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生活的背面,那些在生存和欲望面前的无尽恐惧。
3、孙燕是个好女孩,但不傻【她就是生活本身,编剧把她献给了观众。
】他一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寻找一个最优解,但有一套严格的自我规训。
她的这套自我规训,严格但标准颇低。
结合下文的例子,总结三点:对自己的家人要好;人品没问题;对婚姻忠诚。
(潘树林曾对她姐无理;翟志刚后期人品稀烂。
江波婚内也是找了别人,这让她很破碎。
至于马黎明,她很了解,浪荡子第,忠诚信誉度为0。
)⑴和姐姐,孙燕肯定是爱姐姐的。
姐妹看似有比较有竞争。
但戏里不可动摇,她们是彼此最重要的人,交换秘密,无话不谈。
⑵和潘树林,一个老实男人的恋爱邀约,她没拒绝。
潘树林莽撞,她原谅了,但她没原谅潘树林对姐姐的无理。
⑶和翟志刚,一个喜欢了她多年的男人的结婚邀约,她没拒绝。
翟志刚不育且心胸狭隘她原谅了,但她没原谅翟志刚的险恶自私。
⑷和姐夫,孙燕觉得这个男人总归比潘和翟强,稳重大气有文化,而且肯定不羊痿。
她以为姐夫离婚了,她排队在第一位。
没料姐夫早就有了候选人了。
(孙燕第一次有了爱情受阻的感觉,之前的分手离婚她都思虑在先,但这次她没料到姐夫是她规则以外的人。
)⑸和马黎明,孙燕明确知道这是她规则以为的男人。
马做朋友还算义气。
做恋人肯定不够专一。
孙燕是要找过日子的人,她拒绝纯粹的睡觉邀约。
她总在考虑能不能,而忽略了自身想不想。
马奶奶说孙丽是王熙凤,孙燕是傻大姐。
但“王熙凤”是享荣华富贵的主子;“傻大姐”是个做粗活的下等丫头。
“刁”也并非“坏”;“傻”和“善”更不能混为一谈。
旁人总说孙燕是个好姑娘,这个“好姑娘”的代价是,利他不利己。
好人没好命的潜规则,让性格悲剧同样和命运悲剧一样不可规避。
姐姐的能力明明比她强,却每次都是她在帮姐姐。
给姐姐当约会的挡箭牌;帮姐姐秘密手术;帮姐姐照顾父母和带孩子.....在医院,自己流产了还在安慰责怪她的丈夫。
自己过得一团糟,却同情姐夫孤身一人,给人家免费当保姆。
直到最后,去努力当好一个后妈。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个孙燕,他们的运气似乎总不是太好,常常露出又傻又惨的笑。
大多数人都爱和他们相处,不经意提供的情绪价值,几次无关紧要的利用。
自私的说,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人。
如果世界的艰难有总和,这样的人会替我们承担更多。
如果我们把她的好,当成傻,那么我们就是纯粹的坏。
关于孙燕的结局。
孙燕和潘树林完成了破镜重圆吗?
我相信剧中呈现的结局不是真的,它不符合题意。
陶虹老师在一个采访上说,结尾是后来改的,为了温暖观众,关照当时的价值观,他们选择为悲剧蒙上面纱,向苦涩的现实发糖。
补充一下,孙燕和潘树林的复合历程,强调了飞鸟倦归林的宿命感,还有后妈成正果的社会认同。
这个凭借机缘搭建的结局,其实是很合理的。
只是企图用二婚偿还一位好姑娘的不幸。
我作为来自2023的观众,实在难以接受。
如果非要这种委曲求全的结局,我宁愿相信 故事只是在一场看似圆满的情境下掐灭,这不是happy end,是留白,是开放式结局;她和潘的结果,回归到“空”,我们终究不得而知。
电视剧《空镜子》里,空镜子是隐喻。
首先,人与人之间互为镜子,照见彼此。
一上来,就听到妹妹孙燕讲,姐姐孙丽多么漂亮、优秀、聪明能干,说到自己则是各种不足,能有姐姐的一半就知足了。
孙燕从姐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无是处,孙丽从妹妹这面镜子里看到了无所不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往上看她们的妈妈姜玉华,她一直活在另一个女人的阴影里。
在她的想象中,老公并不爱自己,而是爱另一个西藏的女人,和那个女人比,她觉得自己是输家,一无是处。
所以,她和女儿们的关系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会战胜所有女人的形象,投射给了孙丽,借助对女儿的理想化,她也感觉自己很好;而那个一无是处、输家的自己,则投射给了孙燕,总是贬低孙燕,排斥她不认可的自己,借此保持自己的完美。
两姐妹的关系,正好是姜玉华内心冲突的两面,她们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看到不同的自己。
孙燕觉得,只有成为孙丽那样,才能被父母-尤其是母亲-认可,姐姐就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凡事都要听孙丽的,甚至男友潘树林,因为姐姐的贬低,她选择了放弃。
因此,她总是很随和,招人喜欢。
也因此,她缺乏活力,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有一天,从小学同学翟志刚的镜子里,她看到了完美的自己,就嫁给了他。
他居然记得自己的生日!
连她自己和家人都忘记了,没人记得她,只有翟志刚!
她因此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她的镜子里,翟志刚也因此完美。
婚后走进现实,才发现不是这样。
后来,姐妹俩半夜打架,父母门口看见。
伴随这个部分的,是姜玉华内心的冲突,她也在面对,自己真的是输家吗?
也许他是爱自己的?
呈现在两个女儿身上,就是打架,也是整合,从不同的镜子里,看到多样的自己。
其次,人与欲望互为镜子。
从这个角度看,姐妹两个都活在妈妈的欲望里,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在别人看来,孙丽聪明能干有魄力,因为她要替父母争面子;而孙燕身上,别人也会看到很多优点,特别是传统的可爱、善良、谦虚、贤妻良母,她会努力表现出这些样子。
而妈妈姜玉华,则活在老公的欲望里。
她一辈子都希望被他认可,委曲求全,她的价值也随着老公的变化而起伏。
当她的欲望松动了,对女儿的欲望,也会因此而变化。
然后,是人与文化互为镜子。
两姐妹,分别呈现了妈妈与文化的矛盾。
孙丽是反传统的,背叛的,而孙燕是保守的,忠诚的。
或许因此,人们虽然欣赏孙丽,但更亲近孙燕。
马奶奶喜欢红楼梦,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象征。
而马黎明父母的缺席,隐喻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在最后一场听书,戏台上在讲红楼梦,马奶奶在听,马黎明在睡,他对传统文化一点兴趣都没有。
马奶奶从红楼梦里看见自己,也看见世界,而传统文化也因为马奶奶而存在、传承。
当马奶奶死了,没有人看戏了,镜头转到戏台上,说书的人也没了。
这里或许在说,鲜活的文化是靠人传承的,而不是书本和抽象的道理。
同时,也在担心文化的断裂,比如孙丽出国,张波要把儿子放进幼儿园全托,全然不顾一个孩子对依恋的心理需要。
后来又把儿子带出国,离开熟悉的文化,这对孩子来说,又是一次创伤经历。
这就像现在城市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疏离。
当文化断裂或缺失,人就会迷茫,看不见自己。
最后,来到一个“空”,从一个哲学的镜子看人。
正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和欲望,照见了人的样子,当欲望和文化消散,镜子里并没有一个人的影子。
这时候,人会去拼命抓住什么呢?
还是待在那个空里?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没有一个人的影子了,我们要去抓住另一个欲望,来照见自己,还是让生命的一些东西,开始浮现出来,叫做初心?
这部剧是我这个对影视剧极端挑剔的人也觉得很好看的,它适合在冬天有暖气的屋子里细细品味,整部剧让人感到有绵绵不断的暖意在四周流淌。
好电视剧为什么好?
现在很多电视剧为什么让人看不下去?
我经常在琢磨这个问题。
看《空镜子》时,我也不断在想。
是因为两姐妹和父母那朴实而又自然的对话吗?
那每一句,每一个反应都是那么真实,简直就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家常唠嗑一样,让你甚至觉得那都不是准备好的台词,全是他们真的在聊天。
是看似简单但总也猜不到下一步的剧情吗?
孙燕遇到树林,他们会结婚吗?
也可能会也可能走不到一起,果然无疾而终,翟志刚人还挺不错,对孙燕很好,她这次可要幸福了,慢着,这人好像性格有问题,完了,要出事,果然,唉,马黎明想和孙燕一夜情,可别上当啊,嗯,不错,没上当,哎呀,这次情绪渲染这么到位,时机这么好,孙燕逃不掉了,真没想到燕还是悬崖勒马了,不错,张波人真好啊,正派,理智,被孙丽伤了一次,离了才好,这次要是能和孙燕在一起,可真是两个好人的结合,一定幸福,可惜可惜,说喜欢人家笑,说人家好,就是不和燕在一起,太遗憾了,杨树林都幸福了,孙燕的幸福在哪呢,什么,老婆死了,这下好了,还是在一起吧,有个孩子也没什么,孙燕那么好,孩子肯定也能接受她,不过能想到这孩子肯定会排斥燕,果然,这样不行,非要在一起,以后和孩子很多矛盾也可能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算了算了,看看还会出现谁,真没了,好吧,杨树林和孙燕互相还是心里有对方的,这次能成吗?
终于终于,孩子接受了新妈妈,燕终于幸福了。
看吧看吧,貌似平平淡淡的剧情,其实也有那么多想不到,其实就像人生一样,平凡人的一生又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呢,可是它就是让人猜不到下一步。
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很多遍,还看了原版的小说,每一次都能被深深的打动。
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透着美好与温暖。
提醒我们每个人去珍惜身边的一切,像善良的小燕那样最终收货幸福。。。
这部剧也许是我虽然给出五星评分但对其表达的观点却不是那么认同的唯一一部作品。
原因何在?
说来话长。
初遇《空镜子》,具体时间久远得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但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是我记忆里的经典国产剧。
今年春节,心血来潮又回顾了一遍。
现在再来看这剧,它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我依然很喜欢这剧,喜欢杨亚洲导演不动声色、内敛又含蓄的镜头语言。
喜欢这剧独特的氛围、气场,以及对生活不灭的希望和热情。
或者说喜欢它因一个人内心不变的善良和单纯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因果表述。
孙燕在最后一集的独白,将简单生活收获朴实幸福的美好渲染到了极致。
然而,生活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这冬日阳光满溢、春节前夕的四合院里。
时间会带来自我的觉醒、成长的蜕变,伴随着刻骨的疼痛,我们每个人唯有不断得反思和前进,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自己的幸福。
结合琐碎冗长又辛苦的现实,我是怎么看待孙丽和孙燕呢?
按照原作者笔下老孙夫妇俩的个性,家庭氛围,我一直认为孙丽不该是那样的个性。
怎么样的个性呢?
嚣张跋扈,凡事以我为尊,不考虑他人的想法,习惯性无视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两个字总结——她就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孙燕是个极其晚熟的女子。
她的个性,恰是她姐性格的反义词,太无私了。
以致我重看时,真为她着急,这姑娘,怎么这么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呀?
两次失败的感情经历曾带给她很多痛苦,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才没有人爱?
我还能找到幸福吗?
然而恰恰是这些惨痛的经历让她沉睡的自我慢慢苏醒了,明白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需要什么,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换言之,没有之前的不堪回首,也就没有了后面的重生。
孙燕爸爸说自己为什么剪报、为谁剪报挺感动我的。
总的来说,两姐妹的父母都是挺简单单纯的人,孙妈妈是典型的北京老太太,她所谓的人生经验,不过也就是家长里短、社会新闻的浓缩版,带着世俗的偏见,功利的眼光。
有一集孙妈得知姐妹俩都离婚,伤心极了,对孙燕吼了一句“你和你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谁知道你安的什么心啊。
”说实话,我挺震惊的。
这不该是一个母亲对自己亲手抚养大的女儿说的话,这句台词太狠了。
可见编导对生活还原的力度还是挺彻底的。
母女有时会是对立面,甚至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生活的真相和残酷也正在此,越是亲近的人,伤害也越深。
责骂抱怨和逼迫已经完全走到了爱的反面,所以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所谓的爱控制,也不要因为爱,而去控制别人。
张波对孙丽的感情,在我看来,有点像爱上爱情。
以他对孙丽深刻的了解,他应该知道像她这样个性的女人是不会安分做一个旅行公司的职员、一个母亲和他张某人的妻子的。
那他为什么还要和孙丽结婚呢?
赌徒心理+当年太年轻吧。
而孙燕对张波的感情,多少有点盲目。
离婚后的她,在极度孤独压抑的心情下,被张波的男子气概、渊博深沉吸引是完全情有可原的。
然而,一厢情愿的孙燕只是渴望能有个伴儿,她并未想过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她和张波能有灵魂的交流吗?
这样的自己能给予张波力量和希望吗?
孙丽和马黎明,青春冲动时期身边有一个荷尔蒙同样强烈的异性,不发生点儿什么才是怪事。
他们的确有很多共同点,极易吸引异性的容貌、极度自私,不安分,渴望激情又没有足够的耐力和定力去维护一段感情。
马黎明比孙丽更缺乏安全感,更需要被照顾和关怀。
所以他是无法被期待的,无论在哪段感情里他都是被动的,他都在等待别人给他归属感和家庭的温暖,很遗憾,爱是双向的,安全感同样如此。
或者说,真正的爱情应该发生在灵魂、人格对等的人之间。
儿童时期的缺失注定马黎明不完整的自我,要先勇敢克服平衡好这部分,才能从容应对感情,应对它带来的风暴和失去。
他屡次刻意接近单纯的孙燕,说明他是多么软弱多么无助,但同时也映射出他的人品也是多么不值得信任。
翟志刚这部分没什么好讨论的,对他曾经的恶,生活给出了更尖锐的回击。
潘树林第一次去孙燕家就在集体照中认出了孙燕的父亲,这真是天注定的缘分。
潘的耿直鲁莽憨厚,正义感爆棚,对应孙燕的纯朴善良简单,真是再合适登对也没有了。
也许只有当我们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方才能收获今生的无怨无悔、圆满完整。
演员本身的个性也非常符合角色,两位的气场太契合了。
就孙丽去美国前后的剧情设置,我认为作者有点弱化这段经历对她个性的影响。
我觉得她去了美国后,整个人更狭隘了,对生活爱情的理解也更局限了。
不过是个通过婚姻换美金的人生格局而且还失败了。
对孙燕说出那样不可理喻的话,这书是白念了,这金也是没镀上去,付出的代价似乎也不值了。
当初那么急切得要出国,请问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孙燕的局限在于,对幸福的理解。
重复繁重琐碎的家务,今天干完明天还得接着干,日复一日,没有穷尽,那种深深的疲乏和生命力的消耗,绝对不是电视里看上去那么美好。
家人的笑脸,时间长了,也是不足以支撑漫长岁月的操劳和付出的。
更何况,孩子的教育问题,飞涨的物价房价,这变换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各种内在外在矛盾,家可以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有可能是冲突的聚集地。
在我看来,能抵御所有这些的,是你必须努力去实现自己家庭身份以外的价值,可以从工作上找,也可以在兴趣爱好上找,可以从参加社会活动中去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不断充实强大自己。
有句话不是说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照顾别人吗?
就最后一集最后一个场景来看,孙燕还沉浸在新组建家庭、母亲身份被认可的无尽喜悦中。
我祝福孙燕,但我也更期许一个勇敢看见自己、焕发出更多光亮和温暖的孙燕!
最近几天翻出童年时期的电视剧来看,也就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那时候看的懵懵懂懂,只记得马黎明太帅了,童年男神,牛莉好美啊!
时间过得真快,二十年过去了,再重温已经看懂了剧情,明白了其中的人生道理。
这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极品,散文、纪录片电影式的文艺范儿电视剧,隐而不发,耐人寻味。
这组演员戏骨级别,人物性格丰满生动自然。
这部剧放如今再看也能让我不放过每个瞬间,一集接一集的吸引我,没有冗长乏味单调和夸张。
编剧万方也是非常理性残酷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家,当然电视剧是以温情委婉结尾了。
好久没写影评了,多年没看到好的令我想写影评的剧,这个剧值得。
接下来打算继续重温童年经典国产剧,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粉世家》《别了温哥华》等等,都是小时候看的懵懵懂懂,现在打算正视的剧😂
老北京四合院发生的故事,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北京。
以至于长大后对白塔寺的情怀也是这部电视剧。
这是一部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矫揉造作和资本运作的佳作。
全员演技在线,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非常真实,仿佛就是身边的你我他。
每年冬天都会重温,孙燕的笑容在寒冷的冬天里多了一丝丝温暖,也是最喜欢的京味儿电视剧,没有之一。
“我开门相送。
无边际的夜色在静等着他。
他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在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
”“头脑里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
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
比起两位女儿过于脸谱化的人设,更喜欢妈妈演的东北老太太。
片头曲好恐怖
好像妈妈看过
小陶虹和姜武是绝配!
总觉得全剧有种诡异的氛围
孙燕真真是个好姑娘。最后的团圆看得人心暖暖的。妈妈演得最好。
两个问题 一、当时我还小 二、18也不小了 但是我比同龄人晚熟 很多情感理解不了 当白开水灌了
反正能让人从头到尾看完
处对象跟割韭菜似的一茬又一茬,可能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吧,所以看着有点残酷。不管男人女人,都很可怜,永远在找那个最称心的人,却永远也找不到,有的人就甘于现状凑合着过了,有的人还卯着劲拼命地找…
四集弃,如果是好剧时代局限性也太强
第一次到孙家的时候,只有潘树林找到了照片里的孙爸爸,张波和翟志刚都没有,所以其实只有潘树林才是孙家命定的女婿。你看,这就是命运的力量,它把一切都浇铸在岁月的点点滴滴里,由不得你不信,它就在那里。
因为许亚军想再看一遍了。。。
大概回顾了一遍,真实却看不下去。里面的姐妹的妈妈让我生气。不过总的来说比现在大部分国产剧良心多了。
川流不息
剧本写的好好。陶虹仿佛能把石头融化掉的笑容洋溢在瑟秋的情调里,伴着引人无限嗟叹的音乐,我陪她哭,陪她笑,陪她爱着,陪她活着。。。看到讨厌的姐姐,我想到,就是死,也要死在故土!这世界就是这样,男人明知道这女人如何不堪但也爱她,明明觉得那女人有多好,但也只看着。
不错,挺喜欢看这样的生活片.
老大不好,很不好
剪辑、构图都有用心之处,可手法还是陈旧、俗套,孙丽和马黎明互相批驳一场,好好的戏,演俗了。牛莉对人物理解太浅薄。自私的女人总有无尽魅力,善良的人却要受许多羁绊,因而软弱起来。镜头语言乏力就滥用配乐是国产电视剧通病。马黎明还是爱孙丽的,这是这个人物的亮点。
原先还有这么好的生活剧,家常得真实,接地气,也窝一口气
好 把我和姐姐都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