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失真的地方在于,在中产小资家庭上过度取材。
尤其是最后的退休养老部分,我想绝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没有老年大学的,都是孤独寂寞的,甚至是死了也没人知道的。
最喜欢的是残疾人那一集,看到残疾男孩独自一人努力转动轮椅只是为了努力跟上心意的女孩和她妈妈的时候,真的很心疼。
王绍军被儿子一遍遍地抱上汽车的时候,我们的公交车却需要跨越两个台阶。
大抵是因为我们是正常完好无缺的人,所以早已习惯觉得是理所当然,忽视了这一群体的感受。
诗歌那一篇不仅不喜欢王耀庆旁白的断句,也很不喜欢老师过于诗意的引导。
所有人都知道,这群孩子的未来最有可能的走向是什么,诗意过后,只会让他们反复品味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弊大于利。
记录第五集台词没有人说话,他们专注地,回答着用户提出的琐碎问题。
这些对话有时候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
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
这是,真正的平等。
一个周末的时间,刷完了《人生第一次》,十二个人生片段,见微知著,一生的历程都浓缩在里面。
1⃣️出生:关于孩子与父母和世界的人生初见。
2⃣️上学:当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时,一个小社会的生活就开始了,还有——什么是童年。
3⃣️长大: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刻,我就偷偷长大了。
4⃣️当兵:永远满怀激情和勇敢。
5⃣️上班:健全的人工作都难,何况是残疾人想要平等,想要以正常人的方式走入社会。
6⃣️进城:边远山区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在现实的穷困、没钱和家庭的团聚、孩子的教育之间,总要有所取舍。
7⃣️买房:北漂人渴求扎根买房,关于家的着落和心灵后盾。
8⃣️结婚:相信爱,因为爱走向婚姻。
9⃣️相守:当一方生病时,另一半的相知相守,患难与共。
🔟退休:退休后,去老年大学上学吧。
1️⃣1️⃣养老:大胆迈向养老院。
1⃣️2⃣️告别:如果忘记了衰老和死亡面前,总要计划安排后事和学着告别。
站在现在的生命节点上,人生的进程已然达到三分之一,也希望回望自己的时候,能坦然地说:我觉得我的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第八集买房子现在看已成恐怖片,但是掏空6个钱包是我一直觉得很畸形的,虽然我也一直很想买房,但是我真的做不到对自己这么狠毒。。。
现在才知道租售比和收入比,原来这么多泡沫啊,那没事了,难怪这么畸形。。
加杠杆加出来的,涨价去库存,我以前都不知道,给满分,昨天看一个视频说2015年人口拐点就到了,就说这上层的人有多恶毒吧,不敢想。。。
第一集,其他人爱生多生点!
贡献未来养老金!
90后不想面对35岁失业,还要延迟退休,遥遥领先了。
我不喜欢孩子,不能忍受痛苦都是女的承受,也不会生。。。
以前还觉得陪产很好,现在只觉得无聊,没有意义,反正男的又不会吃苦的,只需要在一边风凉就好了,女的还要被护士医生和家人pua,呵呵。
说妈妈伟大的我也无法共情,生是一步,养育才是关键,原生家庭窒息的直接要命,没必要出生 第二集,爸爸们又隐身了,呵呵 第三集没兴趣 第四集没兴趣 第五集10分钟弃,流水账 第六集,现在对结婚越来越没兴趣了。。。
婚礼不都那样吗。。。
弃了,食之无味的节目
我一直觉得,能让孩子爱上诗歌的老师是了不起的老师,或许不用老师教,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会写诗的。
小时候好像也会语出惊人,大了之后就把这样的本事遗忘在了角落。
失了好奇,失了摸索,失了表达……千万人在失去又有千万个孩子在拥有。
童年是什么?
是长大之后回首的那段记忆里剩下的东西,带着泪与笑,带着满足和不悔,带着怀念和憧憬。
现在打开电脑,打开社交软件,生活太幸福,再写不出那些“无用”的话语。
诗歌看似无用,不能教会我们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却从此改变,再泥泞的路,再漆黑的夜,都有了光彩。
昨晚睡前无意间看到一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被孩子们写得诗感动得起鸡皮疙瘩,一直到今天,脑海里还回旋着那句“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真的好美!
这样的诗句,成不了千古名句,却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等待春天。
好想做播撒种子的老师啊!
#人生第一次 第三篇长大|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B站上有一档央视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第一次。
从诞生开始书写,记录人生多个“第一次”的邂逅,医院、学校、军营……你在不同地方不同位置开启你新的篇章,它讲的,是人生这一首哲学诗。
这个概念真的特别好但,第一集就拍得很烂。
持续追踪生产前新爸爸妈妈的心理情绪,很干,恨不得直接把镜头怼到他们面前。
太过写实,写实到没有一点导演的安排,可能医院监控器都拍得比他好。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刚上学的孩子,小孩子身上的童言无忌活泼单纯真的很可爱。
初上幼儿园的哭闹大战也很真实,尤其是那个别人问他幼儿园老师怎么样,他说“都不错,都蛮凶的”的小柚子太可爱了。
而第三集,是我很喜欢的一集。
导演的镜头,想表达的主题,主人公和旁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感动观众的完成体。
我太喜欢这个导演了,他能捕捉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的魅力,并且不会让两者产生分裂感。
他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孕育诗歌。
第三集的镜头,聚焦在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孩子身上,校长在学校开办了诗歌课。
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应试条件下,诗歌,有什么用?
“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这集长大,大概就讲的这个故事。
漭水中学的孩子有一半考不上高中,他们会留在漭水,成为漭水未来的主人。
诗歌于他们,有什么用?
诗歌不能让这些孩子的家从深山搬到镇上,却可以成为解锁情感的密码,成为描绘内心宇宙的画布,是诗歌让无声的瀑布奔腾起来,是诗歌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带到篝火旁,写出山会记得,星星会记得的成长乐章。
我开始觉得“这宇宙不可没有诗”比偷偷长大更适合当题目,后来觉得,这一集要讲的,就是诗歌给漭水中学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给这些在大山里沉默的大孩子打开了怎样的窗口。
太喜欢这一集的导演了,把一切都拍得美好,也一直都在主题上。
PS:这档纪录片的主题曲《推开世界的门》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它的格局很大,透露出哲学韵味。
我一直想它能放在什么地方呢?
这档节目很合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哲学诗。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 而是遗忘”“很难想象 在这些告别的遗嘱里 有多少种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人实际上主要就是心态 你心态好 身体也健康”每个篇章记录着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生/成长/离家…到死亡,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和温暖。
文案写的太让人感动,平凡日常里的感动最抚人心
又到了每天的恐婚恐育时间3.13我没有想到“出生”背后是那些痛苦的母亲,我没有想到“上学”是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我没有想到“长大”是爱着浪漫诗歌的大山里的孩子,我没有想到“当兵”是那么厉害又那么艰苦的空降兵,我没有想到“上班”是屏幕那端的自立自强的残疾人朋友,我没有想到“结婚”是那么甜蜜又那么平凡的柴米油盐,是离别是选择是家庭的责任,我没有想到“进城”是朴实的农村妇女,在漂亮的城市里闯荡,眼睛里是坚忍和向往,我没有想到“买房”是奋斗半生也不过付个首付,却仍然向往扎根的感觉,我没有想到“相守”是平淡而真挚的爱,一直憋着的泪水在看到“爸爸,在天堂也要好好吃饭”这条弹幕时奔涌而出,我没有想到“退休”是半辈子的相守,相濡以沫,与子偕老,我没有想到“养老”是孤独了几十年仍乐观地努力地迎接新的生活,我没有想到“告别”是“此生安矣”。
第一次守着点追一部周更的纪录片,每看完一集写一句短短的话,下来也有快2个月了。
前段时间还觉得,最近看作品,看时事,看令人痛心的新闻,都麻木了,都习以为常了,都很难共情了。
直到今晚我哭得枕头湿了,才明白原来是一直没有最戳到泪腺的那个点罢了。
“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想到《朗读者》里董老师的一句“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是,好好告别。
”感谢这部最最最最优秀的纪录片陪伴我,从出生到告别,是这个难忘的冬春之交,最温暖的一束光。
爱书法的帅帅爷爷牵着爱诗歌的失明奶奶 2022年2月3日(大年初三)人的一生,按照重要节点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呢?
这部纪录片分为“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12个部分。
我这样的普通人可能还会觉得“高考、回乡、买车、恋爱、生子”这些节点也很重要,也许还有人要经历“离婚”。
每个人这一生的轨迹都差不多,只是这抛物线的高底点可能不太一样。
看“长大”这集,写的是读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被支教老师带留守孩子们去山里去写诗、看星星这里感动了。
老师告诉他们,他们会是这里未来的主人,让他们闭上眼睛,感受周围的风景。
那个刚上初一,回家就放牛的孩子写到,“我听见绿色的风”,多么美的意境。
让他们对着山的那头大声喊出自己的愿望。
我相信这个夜晚他们会一直一直记得。
那个10岁开始自己独居的小女孩,她多么渴望妈妈的爱,母女两人是多么羞涩而僵硬的表达着自己,她的笑容是那么干净。
带着谦宝把这一集再看了一遍,依旧感动。
想让谦宝看看这个世界,不仅有他向往的世界,还是别人向往他的世界。
独居小女孩是那么渴望爱,又是那么静静地努力生活着看“上班”这集,讲的是残疾人就业问题,这世上有很多人是后天因病、因意外残疾,曾经拥有过健全的身体,再不得不接受残缺的身躯,这是要多么坚定地意志力才能走过来,不敢想象。
可是有人通过自己的意志站起来了,还想要帮助那些在黑暗的人。
我这才知道许多客服工作人员是这样一群人。
疫情期间,我因为在网上买东西,几个月都没收到货,还不能退款。
每次打客服电话都要重述一遍问题,我几次都按捺不住愤怒,在电话里对客服态度极其不友好。
我想如果我提前看了这个纪录片,遇到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不会像之前那样不友好。
他们本来就是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的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工作了,在电话那头的投诉者是把他们当做正常人对待的,即使说的都是抱怨负面的话。
善待身边的人,虽然总是对自己说,可又总是忘却,总是需要这样的故事不断提醒你。
温柔地善待身边人。
看“退休”这集,被那位喜欢写书法,却一直陪着失明的妻子上诗歌课的爷爷感动了。
不管走在哪儿,他一定会紧紧牵住老伴的手。
结婚誓词里那句:“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到生命的尽头。
”也许只有到这个年纪才渐渐懂得这句话的浪漫与意义。
弹幕里那句:“好怕老了以后,没人牵我的手。
”是多少人的心声,能一直这样不离不弃走到老的实属不易。
看“养老”这集,那位丈夫离世40年,独自抚养儿女的79岁的奶奶,决定不给子女添麻烦,到养老院去。
搬家前,她在这个家里徘徊很久,回到自己的房间,再一次躺在床边的椅子上摇了摇,最后还是坚强地站起来,再看了看这间屋子,坚定地说:“离开这里,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站。
”搬家搬家,搬进去的真的是家吗?
看“告别”这集,那位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住在养老院,爷爷每天在家准备好水果,坐公交去看望奶奶。
爷爷一直毛毛躁躁,见到奶奶永远大声叫她的名字,问她:“我是谁?
”反反复复地问。
温柔地喂奶奶吃水果,当奶奶记得他的时候,跟奶奶说“撞撞头”,临走的时候会亲亲奶奶,就像小孩儿一样。
我想到了家家,她像这位奶奶一样,临走前的2年谁也不记得了,大概也是一样的病,因为她和爹爹两老一起住,爹爹一直照顾她到去世,也不知道她生病了。
家家也像这位奶奶一样干干净净,皮肤白皙,脸颊几乎没什么皱纹,很清秀。
她的头发本是全白,最后两年还渐渐变黑了。
爹爹一直在家就这样照顾家家,即使后来家家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他也很少麻烦子女。
子女麻烦父母总觉得理所当然,父母老了,却总是不愿给子女添麻烦。
毛躁的爷爷却总是很温柔地看着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看完12集,仿佛过完一生。
片尾那首“推开世界的门”,从此在我心里是一个有故事的歌。
纪录片里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上海和一些农村来拍摄,是大多数人生的缩阴。
看完这个,也许会思考你的人生处在哪个节点,怎样把未来的人生打理得更好?
初中的语文老师总是逼着我们背诵一些名人名言、逼着我们做摘抄,逼着我们背摘抄,逼着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
直到现在还记得那句老师逼着我们背诵的那句:“人生重要的只有那几步,只要走好了,就会轻松很多”。
只是当下的自己却总是当局者迷,难以拨开迷雾,作出最佳的选择。
最后那个画面,我们从剪开脐带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逐渐长大,又慢慢佝偻了背,不得不坐着轮椅上,可是我们还是记得那个走在路边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沉淀,慢慢接纳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只是希望自己的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纪录片里摘抄的一些句子:1、人生初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出生2、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
——当兵3、①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②我们有手有脚,走什么理由害怕过不好。
③歌曲: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上班4、①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②比喜欢多一点的是爱。
③爱永远不分时候(那位帅帅的爷爷牵着那位失明的奶奶)。
④年轻时好好努力,老了才有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退休5、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告别
看了两集 出生和上学 作为一个女孩子 确实有点害怕生孩子 本来的那种恐惧是莫名的 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事的具体 但就是怕 看了第一集后 这个怕变成了生动的怕 看到那么粗的针头戳进去 看到孕妈妈痛苦的表情 弱弱的呻吟 满头的大汗 沧桑的面庞 就是这种直面的“血淋淋”更有教育意义 不像单纯空洞的对话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话也是美的 但母亲承受的是真的难以想象第三集:成长 诗歌 山村 刚开始看到在这算是落后贫瘠的山村开诗歌必修课 我有些纳闷 不理解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 知识改变命运 觉得寒门的孩子更应该刻苦努力学习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技术 不说实现阶级的跨越 起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而诗歌更像是一种消遣休闲 但看到后面我好像明白些什么 山里的留守儿童 可能是性格的羞涩 也可能是家庭的苦难 父母的重担 他们不敢表达 不善表达 而诗歌就是他们舒缓的方式 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校长很有智慧
之前看着几集都觉得一般般吧直到我再次点开看到第七集《进城》,看见背负着一个家庭的母亲走出大山来到上海工作,看见在此之前有一屋子的男人都在指点劝说她应该留下,那时我只是想:有了家庭和小孩就是麻烦,想去哪都是一个束缚,最后好在好在她还是坐上了火车去往上海,我想不管怎么样,她会不会后悔,那也是她看见过体验过不一样的生活后自己的选择。
看见他们排好队,站在火车前听着我熟以为之的火车常识;看他们要坐三十多小时的硬座前往上海,对我来说三十多小时的硬座无疑是灾难,旅游时只为省钱而选择过一次硬座,只是短短三个小时从武汉到长沙,对于他们来说这三十多小时难受的硬座是从云南大山前往上海的距离。
到最后的歌词中真的很有感悟,她们推开世界的门,拥有一颗不计较的认真“路过你的时候 时间多残忍”“左眼的悲伤 右眼的倔强 看起来都一样 原来你就是我走私的地方”但她举起手机给山里的孩子看上海的霓虹夜景高楼大厦,我也想起我妈将我一手养到大学,她也是很辛苦很伟大的母亲,我想在我往后旅游时也该带上她一起看看这个世界,也希望我有能力让她选择她想要的生活。
典型的央视大惨感动叙事 感动中国了又 看完第一集更加恐育
有几集太过脱离普通群众了,都是有钱人的生活。诗歌这一集不错
日后对客服温柔一点儿【王绍军大叔一定要好起来啊
题材讨巧,视角独特,制作用心。难得的高品质纪录片。看完第一集第二集打了五星,但是看完隔靴搔痒又缺乏真诚的第三集,决定减一颗星。希望后面几集不要再出现第三集这么装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
上学,上班,进城这几集挺好,其他的一般,尤其是最后感觉拍的家庭条件都特好,现实生活中真没几个能住得起那样的养老院,老一辈的干一辈子的比比皆是做工人的退休金没多少钱,要是农民就算交了新农合每月能拿到也很少,还有上七十岁的好多都不识字,会写字的层次都不低,总体感觉就是蛮小资视角的。
贫富差距,地域发展差距,户口特权。多少人过不上片中的生活。片中人已算幸运。导演也说了没拍农村老人的原因,无法面面俱到。农村人的比例是否还大过城里人,希望下季涉及广大的农村,片中人只能代表很少一部分人。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特别好,尤其是特别篇看到了大家的现状,喜欢这种动态的纪录片。对个人来讲完全是鼓励生育、重拾人生信念的片子。巢晖说第十二集是痛苦的感动,我觉得虽然痛苦,但看完还是会让人认为活着很值得,痛苦也值得。
一般般
由一而始,由一而终。人生第一次,无论哪个阶段,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或许不知道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活好当前的第一次。
第一集 出生:分娩看得我很痛,就算以后会结婚,我也不想让我爱的人经历。第二集 上学:回想起当年我和发小自幼结伴,徒步走山路两公里自己上下学。第三集 长大:我应该是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不符合自己实际年龄的心理年龄吧,小时候家里很穷,不得不很早就学着长大。第四集 当兵:此生目前的遗憾,没有报名入伍当兵在列。……第六集 结婚:可能此生并不会经历这个吧。我最无感的一集。……第九集 相守:算是我心中爱情的一副模样吧,但因为工作不能陪伴自己想爱的人,不配拥有爱情啊。……最后一集,看得我想当场写遗嘱(虽然早已有此打算,心中已有草稿)。
关于人生的诸多第一次。产妇生下孩子瞬间又哭又笑的脸;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淡定的回答,“每个老师都不错,都蛮凶的”;山村里的孩子在星空下读诗,虽然升学考试不考,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相当不错的纪录片,生命伊始,说不出的感动
浅浅拍了表面的故事,没什么进行深入探讨的地方,看完就看完了,里面每一个故事基本没什么印象。另外找明星配音是真不太合适,某些明星矫揉造作+发音有点奇怪更加没法投入。
各集水准参差不齐,喜欢预设立场没那么明确的几集,杨乃文的歌作为主题曲很高级。
人生第一次,形式意味强
看了三四集?劣质鸡汤。
除了上幼儿园,写诗,当兵外拍的都不好,另外片头加一个明星的片段表演一番,更是投机取巧
看了一集买房子一集退休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