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电影界里坐头两把交椅的导演,一是Ridley Scott, 二是Steven Spielberg. 他们拍出一系列家喻户晓的电影如:异形,角斗士, 黑鹰坠落,天朝王国,E.T. ;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慕尼黑......等等。
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都登峰造极,无可挑剔。
近年来,两位导演名利双收以后,他们的电影风格开始从华丽走向质朴,繁复走向简洁。
以Ridley Scott 的“黑鹰坠落”为例,它讲述了美国特种部队干预索马里内战的真实故事. 看过“角斗士”的人都会被里面美轮美奂的摄影所陶醉,可Ridley Scott在这部片子里,导演没有玩弄他擅长的光影技巧,大牌演员如:Eric Banner ,Ewan Mcgregor, Josh Hartnett也没有玩噱头, 装酷。
影片从细节入手,如:一个士兵看电视时突发痉挛,打断的手指,在战友身上找血管,不小心从直升机上坠落,黑鹰直升机被不明不白地击落......这些琐碎的马赛克拼凑出来的电影更与真实的情景相近,生活就是琐碎的,偶然的事件可以改变整个一生。
无独有偶,Steven Spielberg的“辛德勒名单”和最近的“慕尼黑”也不约而同地遵从写实这一原则。
讲视觉效果,有谁比得过Steven Spielberg呢,可是他在这两部片子里没有玩弄任何技巧。
如果别的导演来拍摄“慕尼黑”的话,往往会拍成一部干净利落,充满动作,枪战,爆炸的“真实谎言”式的反恐怖分子电影。
可是Steven Spielberg 却用稳重的镜头记录暗杀小组琐碎的生活; 他们的疑惑,矛盾,争吵,后悔,失手。
这里,反英雄式的人物取代了007似的风流倜傥的神枪手。
这种写实的手法派出的电影以他的真实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引起大家的共鸣,观众会感到电影中的人物原来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已。
电影向来有两种,一:观众在现实中看不到,而想看的东西,如:魔戒, 星球大战。
二:真实的生活。
在大多数导演还在向第一类电影努力的时候,伟大的导演开始拍的二类电影了。
张艺谋在他顶峰的时期也曾拍过“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这种写实电影。
(不过后来他又转回去了,拍了“十面埋伏”“黄金甲”这样的视觉盛宴)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资深影迷,第二类影片对我的吸引更大。
毕竟看着“蜘蛛侠”满天飞,海盗船四海游是外行看热闹,是一种消遣。
如果你和我一样,我相信你也会喜欢Milos Forman(飞跃疯人院,莫扎特)导演的“性书大亨”。
电影里的人物,故事,都精确到可以与真实的纪录片媲美。
记得我看完DVD后,我上网一查里面的角色全是活生生的美国人。
上星期报上登了一则卟告,死者正是电影中的一个人物,他们有同样的职位,名字,甚至演员的相貌与真人都惊人的相似。
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也难怪我会被感动得一遍又一遍地看这部DVD.大师们的做法也印证了古人的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一大堆的视觉盛宴后,一杯凉茶也许能让我们心平气和。
《黑鹰坠落》看过好几遍了,这一次是完完整整的花整块时间从头到尾的看完了。
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是美军自越战后最惨痛的一次失败;是美国进行全面战术革新和战略革新的导火线,也是“新军事变革”必须要经历的经验教训。
教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情报不准确。
对手的武器、人数、分布,这一切完全不知,但大部分人还在以为对方是“连枪都握不稳”的土鳖的时候,战争就已经来临了。
伤亡,不可避免,而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人有些慌乱,虽然战友是要救治的,但是怎么完成任务、不落下任何一名战友,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在两家黑鹰被迫着陆之后。
2、缺少应急预案。
现在,应急预案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有点逐步演变成了一句套话;但是,在紧急时刻,有和没有的差距还是能够准确地体现。
面对“伏击”和好战的对手,如何安排火力支援,如何准确指挥己方的行动,这一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集体爆发,指挥官显得不知所措。
3、风险防范能力不够。
美国人太习惯于独自作战,以至于即便周围都是友军,但是仍要瞒着所有人自己行动,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行动,系统性风险显然太高,当然如果一切按照计划来,能获得最高的收益;不过同样面对的风险,也应该是要估量的。
后半部分,从第一架黑鹰坠落开始,电影逐步进入了“兄弟情”阶段,为了掩护战友而自己负伤,为了拯救战友而不惜牺牲自己,这一切的动力来源,就是兄弟情,就是为了你边上的那个人。
算是影评
看完本片之后的一大感受,是仍然被强大的男演员阵容所震撼。
这群演员其中的很多人在当时还不太出名,到了15年之后的今天,则大多数都成了巨星、主流明星、或者至少是过气明星。
在观影过程中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个熟人面孔,让人感叹,这片里面居然有他?!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具有预见性的影片,堪称神棍片。
下面来掰着指头数一数,排名不分先后、总结并不全面、纯属一家之言。
游骑兵(75th Rangers)方面,包括:Josh Hartnett——在本片中是绝对主演。
本片拍摄之时正是他的巅峰时代,同年和本·阿弗莱克共同主演《珍珠港》。
Ewan McGregor——属于拍摄本片时为数不多的大牌之一。
从《猜火车》开始进入主流,历经《大鱼》、《红磨坊》成为好莱坞的一线。
此外他还稀里糊涂的主演了三部星战前传,让人唏嘘……他的角色在戏中的个性鲜明、张力十足。
因为是个被从文员位置上临时赶鸭子上架的战斗人员,他的视角就像大敌当前的韦小宝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色彩。
例如,当观察到同袍们过于轻敌,为图方便取出了钢板防弹层、以为行动会很快结束又专门不带夜视装备,他不禁菊花一紧,这个微妙的表情他演得非常到位。
Ewen Bremner——《猜火车》中的Spud。
想到《猜火车》结尾两者惺惺相惜的互动,强烈怀疑是伊万带着他一起去试镜的,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意思。
然而这个上部电影中的吸毒二人组到了本片中却演出了士兵的风采,一扫萎靡颓废的气质,可谓专业!
(毕竟时间也过去了好几年!
)
Tom Hardy——今时今日最劲爆的英国男演员之一,各路江湖迷妹尊称“汤老师”。
《疯狂麦克斯》中独挑大梁、《Legend》中更是一人分饰两角,在本片中几乎没有对白,身材也还没有太练出来,所以没有脱衣戏份。
>_<
Orlando Bloom——这是最容易被看漏的一位。
虽然他在戏中的对白虽然不少,也是一个能讨巧的角色(只有18岁的新兵蛋子),然而挂得太快(突袭行动正式开始时双方接火,直升飞机为了躲RPG火箭炮,大幅度倾斜机身,直接把他浪下去了(⊙﹏⊙)b),不容易被人记住。
应该说导演在这个这个角色身上花的精力并不少,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小伏笔:出征前排长问他感觉如何,他说,我感觉放松(feel relaxed)。
对于新兵来说,太放松并不是好事,果不其然,直升机一颠簸,他抓得不够紧,直接平躺着就下去了。
大概三层楼的高度,摔出了自己的中文绰号“(脑袋)开花”。
导演实在是太喜欢他,果断带入下部戏《天国王朝》,而那时的他经过了三部《指环王》、《特洛伊》、《加勒比海盗》的洗礼,已是顶级巨星,再度联手纯属给导演面子。
三角洲特种部队(Delta Force)方面,则有:William Fichtner——《越狱》中的马洪,废话不多,绝对靠得住的好演员。
Eric Bana——本片中的演技担当。
台词方面,作为一个土澳演员要操一口美国西部大农村口音,展现了过硬的基本功。
另外在执行爆破坠毁直升机任务时还吼了两句索马里当地方言,驱散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角色属于个人能力出众的侦察兵,也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反英雄”,这些都拿捏得非常到位。
所以这样的演员不红才怪,到了06年演过《慕尼黑》中的情报人员之后,关于他将取代布鲁斯南成为新一代007的传言甚嚣尘上。
虽然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他的黑发和英俊外表都是加分项。
Nikolaj Coster-Waldau——这位拥有硬朗的面部线条,一看就是孔武有力的中世纪战将风格,是类似角色的不二选择。
最近五六年来这应该是一张电视荧幕上最熟的面孔之一,冰与火中詹姆·兰尼斯特就是他。
绝对惊喜:Ty Burrell——这哥们是神人,因为本片是他演艺生涯第一部电影,而他当时已经34岁高龄了。
谁能想到15年后的今天,他连续5年获得艾美奖提名(获奖两次),成为电视屏幕上最火的喜剧男演员之一。
他的主要代表作?
《摩登家庭》!
说了这么多,结论也出来了。
单从演员构成上来看,在本片中指代美利坚的“黑鹰”不是坠落了,是根本没有飞起来。
上面所列举的今日明星,除了Hartnett、马洪、Burrell三位以外,完全不是美国演员。
英国演员占了绝大多数,另外澳洲一位,丹麦一位。
所以,最应该嘲笑的不是游骑兵口号“Hooah”,而是这一代美国男演员令人唏嘘的现状。
如果把市面上现役、当打之年的美国男演员比作黑鹰的话,那黑鹰们实在是堕落了。
该片记录的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正义的维和军事行动—索马里维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称“除了美国,没有人可以救索马里”,克林顿总统意识到索马里的人道主义危机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一笔政治资产,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然而此次行动最后以美军19人阵亡70余人负伤宣告失败初期,迫于美军的压力,索马里各路军阀都纷纷停火,开始谈判。
而其中,最强大的无疑是控制首都摩加迪沙的军阀艾迪德,这哥们一开始也确实收敛不少,短时间内索马里开始转好。
联合国维和部队一直以来都有一条明文规定——不得武装干涉当地的政局,而美军的维和行动显然是让联合国破了例。
大军阀艾迪德开始蠢蠢欲动,他手下的民兵开始袭扰联合国维和部队,但还声势还不大。
很快,美国政府错误地认为索马里已经稳定,撤出了2.7万名士兵,只留下了陆军游骑兵几个团、若干三角洲部队和106航空团等千人部队。
艾迪德就等着美军撤退,然后攻击没啥重型武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他的战略很简单,抢走联合国援助的粮食,并以此要挟贫穷的索马里人为之而战。
此片就是以此为时间节点拍摄而成的。
1993年6月,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在摩加迪沙执行维和任务时,被艾迪德的民兵伏击,24名巴基斯坦维和士兵死亡并被民兵碎尸,60多人受伤,艾迪德的残暴行径让联合国和世界震惊。
一时间,忍无可忍的联合国直接要求美军直接出动剿灭艾迪德武装。
克林顿政府顶住巨大的压力(索马里对美国没有直接利益),终于决定抓捕艾迪德。
但先后6次抓捕,均不了了之。
1993年10月,在得到可靠情报的情况下,美军发动“艾琳行动”,派遣上百人的混编部队前往摩加迪沙军阀控制区逮捕艾迪德。
美军为了避免误伤无辜平民,甚至没有带重武器,也没有呼叫空中火力支援。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艾迪德的民兵也获悉了美军的行动,紧接着长达两天一夜的“摩加迪沙激战”爆发,160名美军士兵对战超过8000的索马里民兵。
结果,在没有任何支援,也不熟悉道路情况,深陷重围的境地之中,那160名美国士兵如同困兽,走到哪都被子弹招呼,这场原本该是顺利的逮捕行动,变成了一场炼狱之战。
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成了现代军事史上的“滑铁卢”,被称为“越战之后美军最大的失败”。
眼见美军的惨败,全世界都开始思考美军此战的意义,也开始思考索马里“值不值得拯救”的问题。
克林顿后来委屈地表示——美国人给索马里送去了成千上万吨粮食和药品,索马里人则送给了美国人十几副棺材。
美军撤军不久,机关算尽的艾迪德满以为可以一统索马里的时候,结果于1996年死于自己人的暗杀,美国人这回真的是“哭笑不得”。
此后,美国不再关心维和事务,而是在霸权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坠落的不止是黑鹰直升机,还有美国人唯一的正义之心。
雷德利指导的本片堪称是史诗级的反恐电影,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但情节梳理有致,有详有略,在战争中将人物的勇敢,绝望,懦弱,舍己为人等情感品质都展现了出来,战争场面的拍摄也相当专业,不愧是反恐佳作!
原计划是这样的,半小时结束任务。
1. Sanderson带领的三角洲特种兵攻入大楼抓捕犯人。
2. Steele带领的游骑兵四个小队在大楼四角建立防线。
3. McKnight带领的悍马车队负责带着犯人和士兵撤退。
4. 直升机负责空中掩护。
计划是完美的,但是意外接踵而至。
危机1:飞机刚从基地出发,就被索马里探子发现通过手机传给了长官,迅速集结起来一大队民兵。
危机2:因为躲避RPG,飞机晃动导致Blackburn没抓稳绳子坠落重伤。
分离1:为了护送重伤的Blackburn,悍马车队一分为二,三角洲特种兵也一分为二,Struecker带领着三辆悍马和Hoot代理的一队三角洲特种兵率先离开返回基地。
(结果:虽然伤亡惨重但成功返回基地。
)危机3:负责空中掩护的Wolcott驾驶的61号黑鹰直升机被打中尾翼坠毁。
分离2:为了拯救61号黑鹰直升机机组人员,聚集在大楼的队伍一分为五,几组人员分批离开去坠机点,但是分开之后想再汇合就没那么容易了。
Eversmann小队首先离开,DiTomasso小队随后也离开,Steel带领的游骑兵主力和Sanderson带领的三角洲特种兵主力是第三个离开(结果:面临下一次分离),McKnight带领的悍马车队主力最后离开(结果:伤亡惨重多次迷路,最终返回基地),而Twombyly和Nelson两人被拉下。
汇合1:Eversmann小队,DiTomasso小队首先与61号黑鹰坠机汇合。
危机4:接替61号的Durant驾驶的64号黑鹰直升机也坠落。
派出1:Struecker带领着三辆悍马和Hoot带领的一队三角洲特种兵重新出发去寻找第二坠机点(结果:面临下一次分离)。
派出2:直升机上的三角洲特种兵Shughart和Gordon自愿协助第二坠机点(结果:两名特种兵阵亡,飞行员被俘虏)危机5:Steel带领的游骑兵主力伤亡惨重。
分离3:为了保护伤兵,Steel带领的游骑兵主力留守(结果:无法继续前行,最后随着新救援离开),Sanderson带领的三角洲特种兵主力和部分游骑兵先去坠机点。
危机6:因为路障,悍马无法靠近第二坠机点。
分离4:Hoot带领的三角洲队员离开悍马,步行靠近第二坠机点(结果:没有找到任何人员,然后转向第一坠机点)。
汇合2:Sanderson带领的三角洲特种兵主力和部分游骑兵,以及Twombyly和Nelson,成功到达第一坠机点。
汇合3:Hoot带领的三角洲队员成功到达第一坠机点(结果:坚守阵地,最后随着新救援离开)。
派出3:McKnight带领的与巴基斯坦维和部队的联合车队从基地出发。
汇合4:Steel带领的游骑兵主力与联合车队汇合。
汇合5:联合车队成功到达第一坠机点,全员撤退。
从上而下的轻敌或许是最大的错误,情报不准确,指挥层级复杂,地形不熟悉,装备随意舍弃。
但是最大的错误,我认为是让地面军队分批出发去救第一坠机,不抛弃任何一个人虽然值得感动,但是为了救一个人搭上更多人又有什么值得感动的。
而索马里方面,普通民众不理解维和部队存在的意义,全员人民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参与了这场战争,这让维和部队的正义性显得模糊了。
虽然喜欢屠杀的部落头头是个灾难,但是杀掉这个头头只会陷入下一场部落混乱,维和部队的行动治标不治本。
整个影片纪实性很强,最大的缺点,就是人物太多而且刻画不仔细,最后还是记不住谁是谁,有人说导演是故意这样的,因为这些都是渺小的普通人。
看了一下主演名单,总共7个人。
1. Josh Hartnett。
(曾在《珍珠港》中饰演男二丹尼)饰演Eversmann,第四小队的临时队长,因为原来队长突发癫痫,临危受命,第一个意外新兵坠落就是在他眼皮底下发生的,也是他第一个出发去救援第一坠机的,在孤立无援的夜晚面对战友死去他很心慌,但是在队友面前又不能表现出来,最后选择远离战场。
2. Ewan McGregor。
(曾在《大鱼》中饰演男主艾德,在《猜火车》中饰演男主雷登,在《红磨坊》中饰演男主克里斯蒂安)饰演Grimesy,是军中专用打字员,虽然多次参加战争,但是每次都在后方负责文字工作,闲得无聊的练就了煮咖啡绝活。
这次因为战友打乒乓扭伤手腕,临时顶替他参与游骑兵作战,多次差一点被RPG打中,每次都逃过一劫的幸运儿。
跟随Sanderson,成为第三批到达第一坠机点的地面部队。
3. Tom Sizemore。
(曾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饰演男二Horvth)饰演McKnight,是悍马车队的现场总指挥,由于混乱的滞后的路线指挥,伤亡惨重,放弃救援队友先返回基地,几个小时后主动要求跟随联军车队重新出发,终于救回所有伤员。
4. Eric Bana。
(曾在《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饰演男主亨利,在《慕尼黑》中饰演男主Avner)饰演Hoot,是三角洲特种兵的骨干之一,曾经伪装后深入地方获取情报,在目击第一个牺牲的队友后主动接替他的工作,在遇到路障时主动提出下车步行,成功抵达第二坠机点和第一坠机点,在Eversmann忧心忡忡的时候安慰他,两人的三场对话也是本片少数点睛之笔,最终决定为了拯救队友继续参与战争。
他思维灵活,能力出众,目标明确,是本片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
5. William Fichtner。
(曾在美剧《越狱》中饰演Alex)饰演Sanderson,是三角洲特种兵的现场总指挥,制服犯人后,与游骑兵一起前往第一坠机点,因为行动速度和游骑兵现场总指挥Steele发生冲突,决定先一步到达第一坠机点。
6. Ewen Bremner。
(曾在《猜火车》中饰演男二土豆)饰演Nelson,是第四小队士兵。
在Eversmann带领的第四小队主力动身去第一坠机点时,Nelson和Twombyly负责留守,之后被游骑兵主力遗忘,偶遇掉队的Yurek,三人有惊无险的成功与Eversmann汇合。
7. Sam Shepard。
饰演Garrison,行动总指挥。
由于轻敌和指挥混乱,导致行动死伤惨重,在该行动后负全责后离职。
链接:http://name.bokee.com/1518287.html文章记得是《兵器世界》的一个兄弟写的,帖子在网上辗转流传,现在已经找不到原出处及原作者名字了。
电影我看过五六次,相比之下斯皮儿伯格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之类都太故事化太轻松写意了。
据说,美国国防部为美军形象计,很积极地配合和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
所以,又据说真实事件中第一个阵亡的士兵本来是自己失手掉下了黑鹰,在电影里则成了被索马里人击中。
美军最后用榴弹机枪在人堆中开出血路的血腥场面也没有在电影中出现。
但这绝对不是一部国防部征兵片,也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宣传。
战争场面太写实太残酷了,意识形态也被怀疑了被虚无了,没有什么英雄主义的勇敢的心,只有大漠孤烟人群混战的悲剧感。
不只是美军的悲剧,不只是索马里人的悲剧,是所有人的悲剧。
最后说三句。
妈的,镜头太棒了!
妈的,音乐太棒了!
妈的,游骑兵和三角州的六色沙漠迷彩服太棒了!
每看一次绝望一次,妈的,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呢?
一部破烂集结号就让这帮傻逼们满足了还说它不得了。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美国陆军游骑军与索马里民兵巷战15小时的故事。
片首引述柏拉图语: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经考证,柏拉图老先生并没有说过这句"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
虽出处待考,但意味深长,死者的战争已结束,生者的战争不会停止。
战争,贯穿整个人类历史。
自盘古开天地,及至而今民主和自由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仍不可避免整体或局部的战争。
如智者言,和平不过战争的间隙。
影片将战争的残酷激烈表现地淋漓尽致,堪称巷战经典之作。
1993年,政局动荡的索马里,军阀首领艾迪德(محمد فرح حسن عيديد)屠杀民众,扣押人道救援物资,公然与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叫板。
由于线人情报失误,美军独自策划绑架艾迪德两名政府要员的军事行动,陷入当地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火力交锋中,美军两架黑鹰战机遭到火箭弹袭击坠落于索马里首府摩加迪沙艾迪德武装控制区。
美军特种兵三角洲部队与陆军游骑军计123人(引IMDB数据,Wiki数据为160),突入由艾迪德5000余名全副武装民兵重重包围坠落的黑鹰战机,营救困在战机中受伤的驾驶员。
战机,翱翔于天为九天之龙,坠于地则形同棺木。
手持AK47的非洲兄弟如潮水般涌入战机坠落地点。
战斗陷入胶着拉锯状态,场面血腥惨烈。
基本上,战争之残酷面均体现于本片视角者——美国大兵身上。
战友情深,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袍;舍身搭救战友,身负重伤;无吗啡,战友徒手插入伤者血肉之中,按住动脉止血;下半身炸裂,奄奄一息;暴徒扫射,美国大兵弹尽而亡,勿忘在千疮百孔的瓦砾中庇护家人的照片。
然而,片尾字幕惊人地提示,美军在此次行动中牺牲19人(包括马来西亚1人),而对方——非正义的索马里民兵,竟伤亡1200人!
黑鹰战机在空中扫射,地面上抱着步枪乱窜的非洲兄弟如蝗虫般乱窜,死伤大片。
美军悍马,坦克,战机,机枪,夜视火箭筒,各式武器轮番上场。
暴徒,步枪,血肉之躯。
他们没有台词,没有特写。
军阀暴徒在自己的土地上屠杀同在这片土地上的另一群人,很难定义这些被屠杀的另一群人就是正义的一方,因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拿起屠刀的人。
在影片里,以至在现实中,观众并不复杂的心理斗争后的结论相当简单:这些暴徒死有余辜。
在残酷血淋林的战争面前,隔着报纸和屏幕的圣母情怀不过虚伪而虚幻的理想主义。
不过,由本片观众不妨多一些思考,相信也为主创者在片末(舞蹈的非洲少年,劫后余生士兵的对白)所暗示:可以避免战争吗?
美国人的民主,真的适合索马里(乃至全世界)吗?
这些战死负伤的1200名索马里民兵,他们的牺牲值得吗,罪有应得吗?
这些艾迪德的民兵,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他们以死所维护,或仅仅出于对领袖的恐惧?
突袭行动失败。
美军在艾迪德控制区捅出篓子,最终在联合国军(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维和军)的掩护下,撤出战斗区域。
主事少将引咎辞职。
克林顿决定从索马里撤军。
索马里至今政局动荡,索马里海盗猖獗,此为后话。
电影里战士自问,为什么要参与别人的战争?
中庸文明提出互不干涉内政,各家自扫门前雪;世界警察,山姆大叔在世界各地推行民主不断碰壁。
世代生活在非洲大陆部落文明间,连绵不绝残酷灭绝的种族斗争,前脚踏入载满黑奴的双桅船,后脚又接上上世纪末全球化民主浪潮。
独裁不得人心,于是镇压,反抗,屠杀,维和,反战,撤军,混乱。
谁该为这些负责?
这本就是别人的战争。
难道任由杀戮继续?
无解的问题。
索马里至今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石油,没有资源,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Black Hawk Down,有过许多的翻译名字,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直接的“黑鹰坠落”,尽管这个名字可能有点不是很吉利,但Black Hawk Down,确实就是当时美军喊出的原话。
这部电影以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被伏击的那次事件为背景的,但电影剧本则是根据费城新闻报记者马克·鲍顿(mark bowden)的同名纪实文学《black hawk down : a story of modern war》改编而成,马克·鲍顿在该场战斗发生后几个月就遇险来到索马里,采访了许多目击者及参加战斗的索马里枪手,又在国内采访了许多参战的美军官兵,汇集双方视角及观点后写成该书。
故事的内容和背景不想多说,只要在网上打出“黑鹰计划”或者“黑鹰坠落”,一堆的军事网站可以查阅。
当年我看完以后还把里面的武器装备都查了一遍,汗哪!
男生应该会喜欢看这部电影,里面的M727突击步枪,M134 Minigun,AH-6“小鸟”和UH-60“黑鹰”都不是一般的帅;女生,也可能会被骗去看的,毕竟Josh Hartnett难得的以粗狂形象出现,还有军服,女生都会对穿军装的身材好的帅哥感兴趣的。
当然,女生被骗后能不能坚持看完,那我就不敢保证了。
如果你经历过《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的教育后再看,可能承受力会好些。
Ridley Scott的导演功力在《末路狂花》和《角斗士》里面已经让我见识过了,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出他对现实主义实在是发挥得无懈可击(晕倒最近被某几个人害到很爱说这个词)。
他是个拍电影的,出来的作品却让人认为是记录片,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遗憾。
从一次失败的的军事行动中,Ridley Scott宣扬的是9·11后“决不独自”的观念。
可能说得有些大了,但确实黑鹰带出来的,演员给你的感觉,就是,我们在这里干什么?
为什么会在这里?
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我们?
其实当初吸引我去看的很主要一个原因(哈哈,某人也是),是因为有Josh的演出。
我很好奇这个在《O》和《Here On Earth》中是那么温文的大男孩会怎么诠释这种战争角色。
或许有人说他在《珍珠港》里面已经演过一回军人了,但那个角色跟黑鹰比起来我简直觉得是爱情片多些。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不怎么需要演技的战争片”,但真正用心看过的人,我是指注意力不老在那些武器装备上的,都会觉得里面的演员确实很用心的揣摩了当时参战士兵的心理。
Josh没有让人失望,尽管那部直升机抢了他不少的风头,尽管整部电影更像是团体主角,他还是很好的把角色的困惑,迷茫表现得入木三分。
黑鹰中的同胞爱精神表现得不比《雷霆救兵》差,但对于人性方面,我会投黑鹰一票。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难得的真实再现历史的,几乎可以取代记录片的;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怎么都是砸渲染美国式英雄主义加对外干涉之类的。
这些历史问题我是看完以后再去查的,各位在看之前可以不用去理会,别让这些废话影响你去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看了前面几位兄弟的观后感,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故且不论交战双方谁对谁错,光其所展现出的美军新军事变革后的作战理念的超前性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足以让人震憾不已,而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的那种真实感,估计后来者想超越的话会有相当的难度。
我本人对这部电影那是喜欢的非常,在战争类电影当中很难有其他的影片能够超越它在我心中的位置....
据说,这是美军史上重大失利的一个真实案例。
在男人们看来,《黑鹰坠落》无疑是一部绝对男人的猛戏,过瘾得要命,并且观后令人不得不对那个抽象的“美利坚”竖起了大姆指。
对于美国电影工业,施拉姆曾说过,当好莱坞的商人们把电影拷贝运送到全球各地的时候,那些“天真的心灵就把手伸向了他们的口袋”--买票。
既然《黑鹰坠落》来自美国,那就绝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复制这次美军的糗闻。
那么,我们来看看它究竟如何展现好莱坞大片的永恒套路:大美国主义。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3日,一支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特种部队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政局动荡的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百姓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顺便也捉拿索马里军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不过,由于情报失误,美军意外陷入重重围歼,猫捉老鼠变成老鼠吃猫,原本计划30分钟完成的行动最后变成15小时漫长残酷的自我解救。
像大多数好莱坞大片所用的伎俩一样,《黑鹰坠落》一开始就遵循“五分钟定律”,用几串字幕和影像三下五除二地点明了故事矛盾与人物任务,令人想象和期待一场必能的恶战,观众也就没有理由舍得在下一分钟抬起屁股离开电影院。
如此,本片故事就这样在一开头即被置入“国家行动”的意识形态之中。
我们可以从一系列影像中读到事关美利坚形象的“国家符号”: 行动理念。
影片告诉我们说,这次行动的目标是捉拿两名军政府高官,因为他们以平民与饥饿为武器,抢夺UN援助的粮食。
换言之,美军行动是为了向内战中的索马里付出人道主义援助,因为后者在他们看来正在进行种族屠杀。
可是,正如索马里民兵对所擒得的黑鹰驾驶员所说:这里不是美国,“这是我们的战争。
”谁人道谁不人道,并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另一个重要理念,导演多次通过台词不避嫌疑地明示,那就是我们熟悉的“Leave No Man Behind”的座右铭。
事实上,《黑鹰坠落》的多个版本海报都引用了这句话,全片主要内容就是拯救失败的部队,至少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用这一理念的形象转化上。
武器装备。
和索马里武装民兵最多使用火箭弹相比,行动中的每一个美国大兵都是武装到了牙齿,从悍马车队到黑鹰运输机、武装直升机,从种类繁多的高级步枪、防弹衣到护目镜、夜视镜,以及雨点般下落的弹壳,全片简直就是一部美军武器工业的超级宣传片;劳累的军人们甚至可以在阵地上煮咖啡,这正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美军屠宰流水线的一个休闲细节。
影片中有几段这样的镜头,一支直升机队逡巡在索马里海岸线,手持武器的大兵们不由得对眼底下辽阔的碧海白沙大加赞叹,这一场景就像美国海岸警卫队巡视在他们的加州海岸那样,他们似乎总是可以像进出自家菜园子那样自由出入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地。
虽然索马里人说这里不是美国,也不是美国的战争,但美军“世界警察”全球维和的模样总是如此顺当。
美国大兵。
人是理念、价值和形象的实践者。
在《黑鹰坠落》中,通过大量的影像、语言、特写镜头等刻画了美国大兵个性鲜明、坚毅敢担当的群像,包括大片中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节。
影片结束时,年轻的行动组长面对同伴的遗体说,“没有人想当英雄,时势造英雄”,说到底,原来熟悉的国家英雄主义啊――在好莱坞电影中,美国人不仅可以抵制诸如星外“天煞”、地火熔城、十级地震,当然也足以拯救任何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和人们。
而这,正是美国人心中自豪的国家价值意识。
在影片结尾,这一国家形象到达高潮。
当这支残兵败将终于长跑进入安全地带,导演安排了一个长长的极富象征性的远焦慢镜头:晨雾中,和着凄美悲壮的配乐,几个孩子笑着,拍着手,欢迎和引领大兵们的到来,更多平民在夹道鼓掌欢迎……狼狈得如此唯美,这就叫做虽败犹荣。
在其电影音乐中,这种深藏的意蕴表现为那曲唠叨的“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悲剧的忧郁”(本片15首配乐之一)。
相反,为了凸现高大、正面的美国国家形象,导演从各个角度对索马里武装民兵、百姓进行了别样的反差处理。
非理性敌意。
战场上幸存的黑鹰队员被抛弃在索马里沉沉的黑夜中,这个黑夜和那些黑人民兵一样,对这队仿佛风雨孤舟的美军意味着灭顶之灾。
事实上,对这个对美国人充满敌意的城市,影片动用了大量的象征元素,例如残垣断壁的水泥丛林、全民皆兵如蚂蚁聚合的黑人、叼着雪茄不知好歹的土匪式头领,以及无数幽灵式凶神恶煞般的脸庞……在此相反,他们没有军魂,你看到的只是野蛮、愤怒、嗜血和不可理喻的“乌合之众”。
多种降格处理。
在《黑鹰坠落》中,本应对等的索马里军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艺术“待遇”。
他们的确只是一群凶狠的乌合之众,不仅无名无姓,更没有个性,因为影片中极少给出他们的特写镜头。
比如他们被打死的时候,影片只给出概括的远景,一闪而过,造成“死伤一片”的印象;相反,当美国大兵死伤时,总是不惜留出足够的时间和多种景别,以详细地呈现他们的勇敢和兄弟情谊。
其结果是,索马里民兵被打死叫做贱如蝼蚁命该如此,而大兵牺牲则为英勇赴死且令人感容。
很遗憾,我们没有在《黑鹰坠落》中看到应有的理性或严肃视角,也就决定了本片在高明刺激地high出了战争令人窒息的残酷和噩梦之外,并没有真正愿意深刻反思这场战争及其为何失利。
而真正好的电影,除了艺术享受以外,必须给人以有增值的思考。
如果说还有思考,这部电影是在快结束时大兵的一句台词,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兄弟而战”。
可是,谁让你的兄弟去屠宰别人的兄弟呢?
说到底,无论是美国大兵还是艾迪德手下的民兵,最后都是某种非份利益之战的炮灰。
有史料说黑鹰行动中双方伤亡对比很大:美军联合军伤亡不到100人,而索马里方死伤过千人。
实际上,黑亮的黑鹰直升机再怎么漂亮彪悍,也只是一架杀人的高科技机器。
2002年,《黑鹰坠落》只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这是名符其实的。
大牌云集,但只是对政治目的的美化,开头柏拉图的话是真理,“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严肃的说:这是一个关于直升机救援、直升机被救援……装甲车救援、装甲车被救援……地面部队救援,地面部队被救援……的故事!
尽管着眼于角色发展和文化共鸣,但《黑鹰坠落》却是内心的、扑朔迷离的战争肖像,受到里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精湛的技术能力的提升。影片帮助观众理解并同情战斗部队的实际经历,埃文·托马斯(Evan Thomas)将这部电影视为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任期内最具文化意义的电影之一。尽管描绘了一次可耻的失败,但士兵们还是愿意为自己的兄弟而死的英雄…这部电影展现了残酷的杀戮场面,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勇气,坚忍和荣誉,与对美国军事政策的支持混为一谈,似乎增强了美国人对9-11进行报复的欲望,变成某种为军事干预主义政策背书的主旋律。尽管美国观众可能会认为这部电影是爱国主义的赞美诗,但其缺乏关于索马里文化的真实性,未能抓住索马里实际生活的基调、举止和精神,尽管出色的剪辑和烟火场景表明索马里部落战争实际上是人民战
讨厌战争,讨厌战争片
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经典“巷战”。一个指挥官失策导致任务失败的战争案例。剪辑漂亮、配乐加分、小处煽情。只是单纯从美军方面展开,黑压压的索马里人们死一片、倒一片的有点对不起历史。“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
催眠佳品,整部片子看睡了三次。斯科特的万年泛黄滤镜依旧恶心,角色之间也看不出什么区别,一组一组的人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干嘛。而且还有艾文·布莱纳这个不会演戏又时时抢戏一辈子靠老乡导演提携的杂种出境,烦死人了简直。军事场面做的还凑合,两星
一部普普通通的洗脑电影,着实看不出经典在哪
又一部因片名错过的好片,众多大牌在老雷手里各显神通,普通百姓不懂战争,只有身边的兄弟是战士支撑下去的理由,修罗场上没有英雄,杀戮不会停止,所有人“在地狱中没有办法”,黑鹰坠落,今夜无人入睡。
真的不太喜欢这类电影,就是一群人打来打去,完了也没有代入感。而且吧,美国他一直这样吗?是的,他老这样。
雷德利·斯科特真是一个恐怖的名字,大众赞誉程度与我的抵触情绪成正比。虽然我对战争片不感冒,但我不得不说,我几乎记不住任何情节,也不记得任何一个角色,脸盲症严重发作。不要对我说巷战场面有多么残酷激烈。教科书说美帝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很遗憾我已经被美帝成功洗脑了。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当将军说“永远不要扔下同胞”,其结果是让越来越多的同胞深陷泥潭…如果这是这部电影里最大的情感推动力的话,那也足以成为最大的道德绑架的元凶。在这个前提下,再加上抒情的音乐以及特写镜头、慢镜头的配合,让一切都变得似乎很合理不需要去质疑…无论雷德利斯科特如何通过多场面调度表现多么完美,却都无法掩盖本片的平庸。
非常优秀的战争片,无论从立意还是制作质量上来说都是一流的。把自己的部队拍得那么‘疲软’也没几个国家敢做。中国的战争片的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红海和战狼都还只停留在让人看得爽的层面上。
战争场面拍的不错,但看的人特别疲劳,不停的打打打打打,节奏没有张弛有度~可能跟所拍的战争性质有关吧,不像勇者行动里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巷战、偷袭、狙击、拉锯啥的
纯粹的、残酷的战争片。
7/10。刻意选择最壮观的大全景加以发挥临场感:直升机上俯视地面密密麻麻的饥民不顾暴徒殴打涌向运粮车,弹壳余温在高光作用下形成烟雾的夜战场景,战争美学强调纪实性没有非常大义泯然的台词,当美军祈祷妇女不要捡起枪、小孩扔掉枪扑向误杀的民兵亲戚,偶尔表现敌方的情感是除影片场面外唯一可取的。 @2018-06-10 11:07:46
崩溃。重度脸盲患者看不了这种军事题材的片,穿一样的衣服,你让我怎么分清谁是谁啊。。。
如果你不是战争爱好者,请看其他更好的战争片,忽略这个
一场噬血巷战拍出这般磅礴气足见老雷的功力,音效和剪辑尤为出色,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写实感。但个人感觉,视角和眼界过于美式,使得立意十分局促;牺牲19位美国士兵,死亡1000多名索马里人,对于亡魂的祷告是不是也应该包括后者。
多年以后,去过摩加迪沙的男人们有三个人去了《珍珠港》,两个结伴到英国《猜火车》,一个去抓《越狱》犯人,一个去组建《摩登家庭》,最帅的两个酱油,金发方脸的去玩《权力的游戏》,黑发方脸的成了找《魔戒》旅途中最勾魂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