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万事休。
就是说人到了中年,基本上每一件事情都处在下坡路的阶段,从那时开始你可能就要面对每天上级的训斥,回家妻子的抱怨,亲人的离去,孩子的渴望以及秘书扭动的屁股,怎样面对这些诱惑这是一个问题。
王大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年人,事业算有小成,但是当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时,却遇到了许许多多令他应对无暇,焦头烂额甚至后悔莫及的问题。
先是因为正在开会而没有接医院的电话,于是难产的妻子失去了第一胎;然后因为在千里之外不能及时赶回家,弥留中的母亲在没有见到儿子的情况下孤独地离去(这是最感人的一段,正在赶回家的飞机中,母亲的病情加重,王大利只能从手机的视频中大声地呼喊着“妈妈”,但是他的妈妈再也听不见了);居民肖二宝抗拒拆迁,爬上房头誓死与自己的房子共存亡,这是王大利及时出现,宴请肖二宝并摆平了拆迁难题,但却因此而遭受良心的考验,当场拿起个啤酒瓶就往脑门上扣;因为工作的失误,致使老板损失惨重,老板当着大家的面把文件摔在他的脸上,呵斥道“马上给我滚”;因为经受不住风骚秘书的引诱,在办公实里正口时被妻子抓个正着;与妻子吵架,妻子一气 之下摔车而去,在追妻子的途中,王大利被卡车撞伤,弥留之际终于有时间停留下来回忆之前的美好生活和思考人生。
回忆主人公的青春时代是导演肖央的拿手好戏,老男孩中的各种经典片段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但是冷饭不能天天吵,吃多了还是会腻人的。
追小女生这样的东西还是得有,没有狗血的泡妞经历的青春怎么能算是给力的青春,怎么能给中年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呢!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往前回移,先从91年的情书,再到80年代的无忧童年,这些美好的经历与现在的狼狈不堪和疲于奔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想咆哮,他想呐喊,他想挣脱这样的生命,他想逃离这样的苦逼生活。
当他醒来时看见妻子,坐在床边由于操劳已经沉沉入睡。
他不忍心叫醒她,抚摸着妻子的发梢,追悔莫及,发出想重新做人的感慨,可是人生永远也不可能回到从前。
我想现今广大的上班族和王大利一样,每天刷着电脑屏幕看贴吧露骨的直播,闲暇时莫不是抬手看表就是抱怨上司的苛刻,公司的待遇不好,或者YY一下老板的秘书,当大限来时就只能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在经历愤怒,怨天尤人之后定会夹起尾巴安静下来,看着下一波人也一样地经历愤怒,怨天尤人之后夹起尾巴安静下来,然后让时间来稀释这一切所谓的罪恶,或者说是责任!
那何不从现在起就慢慢地学会从容,学会享受生活地点点滴滴,看见一颗弹珠,不是看见它平淡无奇的表面和与珍珠天差地别的质地,而是学会看见它里面金灿灿的光芒,这样的你就迈开了成为人生的赢家的第一步了....
没啥可说的,技术方面俺完全不懂。
老男孩还有点青春色彩。
但是这片子意义就特么有问题,搞得好像说只有苦逼的人生才是单纯幸福的。
好像造成这一切苦逼的都是个人而不是社会。
单说那个拆迁,表把d和zf的事儿给摊到个人头上,没有王大利这房子照样得拆,还得感谢王大利,否则就像某地拆迁一样,那人就不是倒在酒桌上而是倒在推土机下了。
就像贪污腐败,那些个神马抓典型、严打的,都特么是转移视线的手段,明明就是体制等等不可说,却搞得好像是个人思想道德败坏的结果。
擦了我个去,这不就是在人民内部搞矛盾。
记得那谁说一句话,当前中国最大的矛盾在于官员日益增长的腐败贪婪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慧之间的矛盾。
不知道哪个五毛说出来的。
那些腐败官员的前身,哪个不是智慧群众。
不要把专政带来的恶果都统统推到人民身上来。
现在这些电影越来越多,感觉就像收了天朝天帝的回扣一样。
让人不去思考社会病根到底在哪里,好像人们的痛苦都是自找,只要安于现在,守着自己老婆好好过日子就特么赢家了,我看是淫家才对,只有yy才是硬道理。
我自己是很讨厌别人对我说教的,来来回回墨迹那么点儿事。
什么该做什么能做每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标准,会不会因为你告诉我要珍惜现在人生轨迹就改变了?
有些错就是得犯过,才能知道教训。
有些事就是得做过,以后才能不后悔不好奇。
并不是你安排好的正常路数。
最烦这样的了,告诉这不行那不行摆事实讲道理,举出各种例子跟你说以后会后悔的。
后悔你妹啊!
扯。
看完赢家,总觉得不释然。
这部短片中能看出肖央这一团队的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业余演员王太利。
刚出场不久就采取了夸张的面部表情渲染“吵架”。
脸部扭曲得让人有点没法接受,“神似”无法追求,只能追求“形似”了;其实这部片子在表演上能看出肖央的认真,喝醉了吐酒这一场景中其实完全可以紧闭嘴巴,口中含着酒,模仿从胃里出来的,但肖央采取更真实的方式,硬是把酒从胃里挤出来。
即使肖央认真,王太利的表演也不会尽善尽美。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影片整体格调。
为了与《老男孩》一致,在讲述学校里故事的时候延续了夸张的表演风格,但如此一来就与整部影片格调不符了。
肖央拍这短片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画面明显比《老男孩》干净漂亮。
因为不但用了更好的设备,还花大功夫调色,做特效。
个人觉得有些地方快门速度太快,让画面有闪烁感;有的地方,比如肖央救人在草地上的场景,调得过于漂亮,甚至让人感觉有点青春片的味道。
剧情结构上来说虽然能让人看懂,但是比较乱。
有些桥段,比如递玻璃球有些老套。
作为短片来说《赢家》做的不错,但其肯定无法复制《老男孩》的成功。
首先在剧作上,老男孩是一直发展,在最后到达高潮,而赢家没有观众的兴奋点。
中国大部分观众属于被动接受剧情,很少有主动思考,把自己带入进去的,因为那样很费脑子。
(比如所有中国人都说阿Q正传在讽刺什么什么样的人,就是不说在讽刺自己)想打动中国观众你不但要明确地说出来,还得大声喊出来才能惊动他们的神经。
《老男孩》45分钟其实赢在了最后十分种。
那首给力的片尾曲唱过的人肯定知道,后半段几乎是一直在扯着嗓子唱高音,这么高音调肯定能带动观众气氛,不信你让一个人看《老男孩》刚要唱歌就停,你告诉他后面的剧情,看他还感动不。
所以《赢家》你光在片尾做个字幕说明主题是没用的,不痛不痒。
我看了也不释然。
如果再多拍一些王大利病好了,炒了老板的鱿鱼,做出一系列人们想做不敢做的事,会起到更大的效果,观众看了会觉得爽,过瘾,然后看完片子回去闷头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其次两者的目的不同。
《老男孩》是追忆,追忆以前的梦想。
人们看了后泪流满面说我也有过梦想,泪流完了就好了。
《赢家》是让人们重视身边的亲人,把事业放轻。
人们肯定不干,说我还没奋斗好呢怎么能这样呢。
人们都是,很明白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可真正要改变的时候就乱了阵脚。
《赢家》是不能撼动中国人的。
最后,题材选择上其实就不太合适。
选择成功人士作为题材大多用在商业片里,说说成功人士的美好生活,让梦想成功的人过过瘾,比如近期的《单身男女》,肖央选成功人士是想找个典型,说“这样的人都能醒悟,想过平常的生活,咱老百姓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但就像那个上山下山的故事一样,老百姓们还是会说“等我们成功了再醒悟一下吧”。
还是顶一下肖央,从《男艺妓回忆录》我就开始关注他了,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事先声明 此评论是从优酷评论上转下来的 并非鄙人所写因为每次习惯性看完一部片子会到豆瓣上看看评论可这次我看了大部分的 都有夹杂质疑甚至批判是 哪个片子不是在批判中站立脚步 而我看到是另外一个角度对待事物的眼光 或许是每个人站在的角度上来观赏某件事情或者事物 产生了不一样的琐碎 懵懂的青春,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第一封情书,折叠成一颗心放在某某某的文具盒里,一直观察的眼睛从来没有离去,看到某某某一字字的读下去,不禁露出舌头不经意地扮调皮调皮。
偷偷把某某某的车放了气,然后英雄救美般地适时出现在那里,笑得很猥琐地在那里打气,眼睛从未从某某某的身上游离。
偷偷把某某某的车放了气,然后英雄救美般地适时出现在那里,笑得很猥琐地在那里打气,眼睛从未从某某某的身上游离。
和某某某在一个寒冷的深夜坐在某个烧烤店,厚着脸皮说某某某现在跟上自己是提前傍大款,矫情地对某某某说恨你,然后跟着背景音乐柔情似水地唱起“every night in my dreams,I see you. ”你拿着三根烧烤串对天发誓,生是某某某的人,死是某某某的死人,爱某某某生生世世,永远永远永永远远也不分离。
那夜,你们一同看电影,电影的情节勾起了你的欲望,你动手动脚,她不自主地狠狠掐了你一下,你继续进攻,她把你推却。
而如今呢,她为你撑着大肚子躺在床上,你却在得意地演讲,一个你应该能猜到是怎样的电话,你却狠狠地按了挂机键,你是付出了代价,可你明白了什么呢?
儿子的生日,你在手机里说谎不回去了,在办公室里玩起了内个,被她发现了,你和她争吵,让她滚,让那个曾发誓生生世世都要爱的人滚在那个阳光耀眼的午后,不会水的你掉落进了水里,他把你从水里托起,并做着姿势不太优雅的人工呼吸,他救了你,这样,你没死去。
而如今呢,在箭拔弩张的时刻,在他捍卫自己家园最关键的时刻,你一个电话,把早已想不起的他唤下,在西餐厅里吃酒,目的很简单,他醉了,回不了家,拆迁就可以顺利进行,自己就可以完成自己的项目。
而如今呢,在也许都要来不及的时刻呼唤母亲,母亲也只是流下无尽的悲伤的泪,母亲安康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有没有时常想起他,抽空看看她?
小时候,你欢快地摇着脚踏车的踏板,乐呵呵地看着轮子飞转,被车子砸倒了,直觉告诉自己要哭泣,看着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自己也傻乎乎地笑了起来,忘记疼痛的记忆。
看到哭泣的叔叔,我们会把心爱的琉璃蛋儿(弹珠)放在叔叔的大手里,虽然不懂得大道理,也懂得我能快乐的你想必也会快乐,哪怕仅仅一个弹珠而已 这是当初的你么?
怎么模糊了呢?
也许,只有鲜血溅落的那一刻,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幸福。
你骑着单车载着她晃晃悠悠,她看不见你的笑,你却能感悟到她的甜蜜;骑车累了,就坐在火车遥在远方的铁轨上,看天空飞过的白色的鸟……其实,幸福从不遥远,从来就是不经意,从来都触手可及……谨以此文,送给想要重新生活的你!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When we learn to treasure simple happiness,then we will be winner in life.感谢筷子兄弟,让我们学会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珍惜。
是个不错的故事 演员似乎也可以 缺的是一个好导演 从当初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的 老男孩 到今天的赢家 似乎 他们并没有赢···人到中年,是不是会对一切自己曾经喜欢的自己曾经爱的那些东西有所怀疑 甚至于想要丢弃掉?
一如那颗儿时的宝贝 玻璃球自己曾是如此的喜欢他 那几乎是儿时快乐的源泉,在阳光的照耀下 有着不同的光泽 小小的心里满是欢喜 现在呢 ,那些玻璃球又在时光的那个角落里 安静的躺着,穿过时间的河流 蒙上尘埃···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它能改变你不想改变的。
你想留住的,却在他的指缝中消失贻尽。
刚在优酷上看完筷子兄弟的新作品《赢家》,故事特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在母亲去世,爱情消失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灵魂出窍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片子取名为《赢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怎样来定义成功,何谓赢家?
片子中的王大利因为各种工作忙忽略了自己的老母亲,哪怕在母亲病危去世的时候也不在身边;也因为他挡不住饱暖思淫欲的冲动在办公室潜规则秘书,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重重的矛盾铺垫了车祸的发生,有些浪漫主义色彩的诡异一幕因此也就发生了,王大利灵魂出窍,检视自己的过去。
片子采取倒叙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把王大利一点点走上“歧路”的片段展现出来,同时表现了他如何在追求所谓“有钱人”的路上迷失自己,如何在追求所谓“赢家”的路上丢掉人格。
故事简单到不行,时长只要短短的30分钟。
片子的价值观按说是在提倡积极向上的东西,但总是给人一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去宣扬某种价值观的意思。
网络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形式,网络文化也应该是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大众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好恶。
因此,也就能解释,虽然这部片子是在积极的反思、迎合一种向上的价值观,但还是摆脱不了大众文化本身散发出来的媚俗。
米兰·昆德拉说:“‘媚俗’这个词描述了那些想要不惜一切地取悦于最大多数人的人们的态度。
要取悦于人,当然必须确认大家想要听什么,使自己听凭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的支配。
媚俗就是把公认思想的愚蠢翻译为美丽的语言和情感,它感动我们,令我们为自己、为我们想到和感觉到的那些东西的平庸抛洒同情之泪。
”《赢家》迎合了当下网络文化中比较时兴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
这并不代表其就是主旋律作品,而是试图用一种健康的、向上的理念感动观众。
叔本华曾经提出过“媚美”的概念,并且把媚美分为积极的媚美和消极的媚美。
所谓积极的媚美,是指那些貌似美好实则无聊,只是通过自荐来满足受众表浅的情绪需要的东西,特别是扭捏作态的有意煽情。
那么,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扭捏作态的刻意煽情片,创作者是浮躁的,他们只是在试图用一种好的东西让你感动,而态度却又是不真诚的,因此不会产生共鸣,也不可能像《老男孩》一样感动千万网友。
片子的剪辑费了一些心思,可是如果故事本身就有问题,那么就算你是爱森斯坦又能怎样?
如果用优酷的话说,网友不太可能关注15分钟以上的视频内容,那么这部片子仍旧属于网络实验短片,虽然它被填充了30分钟。
《赢家》在走一条老路,无论是舞美、音乐还是叙述形式都在走《老男孩》的路线,但很显然这部短片无法步《老男孩》的后尘。
不断地抄袭、模仿成功案例的创作模式也是大众文化本身无法打开的死穴,如果优酷和筷子兄弟还是想就着《老男孩》东风继续创作类似的作品,只能是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浮躁,他们的片子也会很快就淹没在发达的数字洪流中。
那么,如此看来,筷子兄弟的《赢家》将会输在其大众文化属性本身,是想表达自己还是想取悦观众,这很重要。
筷子兄弟可能听起来陌生,但是《老男孩》你一定熟悉,至少被身边的某个朋友“含泪”推荐过吧。
看《老男孩》会不会流泪,似乎成了判断人有没有梦想的一种标准。
筷子兄弟的新作《赢家》今天发布了,为了利用口碑效应,标题被叫做《老男孩II:赢家》,看来“老男孩”显然比“筷子兄弟”更能吸引眼球哇。
一个人人都猜得到结局的故事,得出了“懂得平凡才是真正的赢家”的结论。
这个结论巨俗无比,却又恰如其分,它跟你说“开路虎、拿项目、睡校花、干秘书”尼玛都是浮云,好好在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赢家。
我觉着,此片真正的意思是,要懂得享受平淡,而不是让你追求平淡。
平淡好比是个馒头,你原来觉得馒头没味道,此片告诉你,馒头仔细嚼,其实香甜无比。
告诉你结论的方式是,山珍海味把身体吃坏了,才知道馒头原来才是最香的。
那什么叫做追求平淡呢?
我本来想吃山珍海味的,现在不想了,以后以吃馒头为目标。
我觉得此片要表达的是:山珍海味好吃,馒头细嚼也很香甜。
若把它理解成:山珍海味是喂猪的,馒头才是珍馐美味。
那就谬之千里了。
什么叫做赢家?
赢过的才叫赢家。
赢过了再去找平淡,这叫返璞归真。
赢不了,被迫平淡,然后声称“一开始就直奔平淡而去”,这叫自我安慰。
从来没敢追求过校花,然后说校花是个 婊子,“如花”才是真正的美女,多可笑。
提到“奋斗”这个词,对于多数人来说,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段记忆应该是高三吧。
高三,当我们身陷其中时,觉得自己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为了考上大学,受什么苦老子都能抗,生活恶劣成什么样子老子都能忍受。
在那样的情境下,生活约等于忍受,谁能有时间欣赏那种紧张中的幸福呢?
考上大学以后呢?
才发现,高三时一起啃馒头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于是开始后悔当年没有珍惜,开始数落现在的各种冷漠。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当时的我,把“达成目标”和“追求快乐”两者看做势不两立呢?
态度还那么自然而然、毅然决然。
现在懂得了:为了未来奋斗,不需要以放弃青春为筹码。
追求结果,并不需要以践踏过程为代价。
不以山珍海味为目标,馒头在你眼中,也许就一如既往的索然无味。
所以,事业和路虎,还是要追求的,追逐过程中的平淡、甚至艰苦的生活,也不能看成忍辱负重,《赢家》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平淡中咂出来的蜜,特别甜。
在平淡中、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尝到甜味的时候,要坚信,这点儿不起眼儿的温馨,就是幸福。
最后回到片子,你觉不觉得,没有了类似《老男孩》最后那段MTV,这片子韵味少掉了一半?
或者说,一大半?
2011年4月22日21:21:20于漯河
背负着《老男孩》的感动,筷子兄弟又一次出发,带来了《赢家》。
如果说《老男孩》告诉我记得珍惜梦想,那么《赢家》就在向我们诉说,为了梦想,也不要不择手段,至少不要输了最平凡的幸福。
王大利,供职于房地产公司,为了让自己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为了“高尚”的梦想而变得贪婪,吞噬人性。
如果有一天,我们被社会逼着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请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我们都有争取幸福的权力,但请不要以出卖别人作为代价。
如果我们做不成好人,请尽量不做坏人。
他开着路虎,和曾经发誓要深爱的妻子吵架,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迎面而来的货车撞个正着。
灵魂出窍,给了他回忆自己过去的时间,他看到了他最真实的自己。
他没能见他母亲最后一面,他失去了一个孩子,他毁了曾经救过他的兄弟的房子,他伤了青梅竹马的妻子。
他换来的是有钱人的地位,女下属的青睐,这样的交易等值吗?
因为他以前没有钱,他拼命的想出人头地,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利令智昏,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只有钱。
他没错,他在做不得以的事情。
他质问他的妻子,“我没钱你会跟我吗?
我不出去赚钱,谁挣钱养家啊?
”他质问他的兄弟,“什么叫有钱人,就是有了钱,才算个人……”有谁在乎过王大利的苦衷?
他在做着男人该做的事情,挣钱养家。
如果他不卑鄙,他赚不来钱。
没人会在乎他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还像孙子一样点头哈腰?
没人在乎他不能回医院见他母亲最后一面,那种痛苦的挣扎?
没人会在乎他陷害他的兄弟,深深的自责?
甚至没人在乎他小时候,被周遭的小伙伴嘲笑的滋味?
他是穷人,也是坏人,但我相信他的内心还是个好人。
他只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迷了双眼,他被迫的承受着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
人生是在长跑,梦想就在前方,每个人最现实的梦想,恐怕莫过于让自己过的好一些,有房子,有车子,可这真的不是每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所能承受的。
他们只是在迫于压力做些违心的事情,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是那么纯朴,只是后来越来越多人的变坏了。
如果我们还有退路,请不要为了梦想,失去了最平凡的幸福。
如果我们能做一个好人,请尽量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如果我们只能做个坏人,请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刚看完《赢家》,之所以给了个推荐,先说说我的评价标准:且不从专业电影角度来谈这个30'的短片(本人姑且这样称之),至少片子达到了他要的目的,通过简短紧凑的事件安排,集中反映了其关于人生赢家的主题思想。
一句话,片子还不错!
在优酷视频下面,有很多关于有钱人与坏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见仁见智(但我并不能保证里边每个人是智者或者仁者),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还是觉得厚德载物,看个人修养,不是有钱人都是坏人,而是没钱人受了太多苦难,人不是有钱没钱来定义的,有木有钱不是区别好人和坏人的标准,也不是问题的所在...这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片子还是多不错的,推荐下。
有些东西很容易就错过
没有突破。
大款+婚外恋+黑心中上层+悲伤小人物警示片!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太牛逼了!什么是有钱人?有了钱才能算个人!
不给力啊,木有凝聚力
又是一部感慨过去时光不再来,我们总在社会的压力下变化的片子。比起《老男孩》,《赢家》用力过猛,刻画过火,煽情过度。深度和广度差太多。
珍惜幸福,珍爱身边人。但是,奔着这个主题,就应该顶礼膜拜。
感觉还是老男孩出彩点诶~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6275/的电影版!筷子兄弟也许是无意间发现了他们可以走的路,他们发觉人性中被人忽略以致遗忘的美好光亮。电影多数时候是讲一个故事,可是给我们一点可用的启示,我们不是可以收获更多吗?
立意是好的 就是煽情过头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wNDA0ODY0.html毕竟是中国的,毕竟是筷子兄弟的。。
四星全给王太利的演技。
珍惜眼前也是一个现在流行的主题。
当代中国的“心灵鸡汤”
一般吧~
如果不是老男孩的珠玉在前,使得赢家稍逊光彩,本来我是不该打这么低分数的。
人生就是这么拧巴。
再一次的励志短片,以《老男孩》的原班人马为噱头,剩饭回温,味如嚼蜡。
朴实,真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