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人生

Past Lives,前世因缘,前世姻缘,前度人生,之前的我们(台),从前的我们(港)

主演:格蕾塔·李,刘台午,约翰·马加罗,文胜雅,尹智慧,崔元英,严晟敏,安敏扬,徐妍宇,黄胜妍,乔尼卡·T·吉布斯,丽莎·丹尼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韩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过往人生》剧照

过往人生 剧照 NO.1过往人生 剧照 NO.2过往人生 剧照 NO.3过往人生 剧照 NO.4过往人生 剧照 NO.5过往人生 剧照 NO.6过往人生 剧照 NO.13过往人生 剧照 NO.14过往人生 剧照 NO.15过往人生 剧照 NO.16过往人生 剧照 NO.17过往人生 剧照 NO.18过往人生 剧照 NO.19过往人生 剧照 NO.20

《过往人生》剧情介绍

过往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Nora(Greta Lee 饰)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刘台午 饰)的关系最终停留在稚幼的凝视不语。而在二十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可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甚至已和Arthur(John Magaro 饰)建立家庭。和Hae Sung 分开二十年后的重逢,也令她重新思索生活中的真正渴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DeliciousParty♡光之美少女天使怪盗匪徒们哈德逊岸边的海德公园极限演技大挑战天堂的张望银杏飘落换妆游戏警视厅・搜查一课长第五季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奇迹狙击蜘蛛巢避尘珠7分钟海啸奇迹鲨齿险滩仙猫传去他的爱:再次中招爱情雨失恋杀人生日蛋糕没有我的日子萨伊娜应许之地倩狐之妖乱青华除了我,每个人都有人爱坏蛋联盟:坏坏假期我家的女儿交不到男朋友国家德比女管家

《过往人生》长篇影评

 1 ) 北美亚裔女性的得意与彷徨

雄心勃勃的亚裔女仿佛都是清一色的小麦皮,把眼线画得够长,恨不得直插云鬓。

这样的她带着来自东方的因缘玄学出现在荧幕上,是一大部分美国观众喜欢的那道菜;然而又不能谈得太深了,太深了就会暴露出东亚的苦涩,反而破坏口感,最好浅尝辄止,不用研究,这样才是消费社会里包装得恰到好处的甜点。

就像女主角在片子里说的,一切只是为了勾引,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白男老公拿到绿卡。

我喜欢故事里的直白。

大洋彼岸的新生活是幸福平静的,从亚洲的白瘦幼小女孩到如今的健康自信作家,女主仿佛是升级过的崭新产品,但性张力一定是来自潮湿不洁的乡愁。

那个从事着普通工作拿着普通收入的亚洲男人,实在太亚洲了,刺激出女主角内心深处那块原始拼图,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随时间消逝它已经越来越淡。

毕竟女主是个写故事的人,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私奔也好出轨也好,现实中的见面反而是二手体验,即使她的感情允许她冲动,她的审美也不允许她狗血。

青梅竹马就停在青梅竹马,不能再多了。

 2 ) 清新文艺,并不觉得它“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过往人生# ( Past Lives )(A-) 故事本身其实挺俗套的,一听会觉得更适合韩剧,但拍成电影倒是挺动人,表演、配乐和摄影都很有格调。

而且因为涉及到了移民题材,让很多移民观众会更有共鸣。

为了移民、绿卡,很多人奋斗了大半辈子。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信念,一直向前,而这期间要放弃很多、失去很多,但也换来了自己期待的人生。

但是偶尔回头看过去,也可能会想,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重新再来,选择另外的一条路,是否会更幸福?

本片中的女主人公因为12岁就跟着父母移民,也是被灌输了希望能去北美生活的信念,但她因此离开了青梅竹马。

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同班男同学也长大,依然思念着她。

两人有着断断续续的联系,直到30多岁在纽约重逢。

但这时,女主已经结婚,因为要办绿卡,早早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成为了一名作家。

即使没有大红大紫,但女主觉得,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目标。

可这个从韩国来的青梅竹马却又让曾经坚定的她迟疑了:嫁给爱情更幸福,还是嫁给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更幸福?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问这个问题。

遇到爱情就嫁了的话,也许人生道路会遇到阻碍和限制;但如果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路上找到可以同行的伴侣,也许可以一起携手实现目标。

其实选择后者的更容易幸福。

但是面对真爱或者soul mate,人总还是会心动和迟疑。

不过片中的女主,跟我比较像,属于理智型,而且很有自控能力,所以我知道,她一定会坚定自己的对人生的规划,而不被任何事干扰。

韩国来的这位男同学还是挺帅的,具有诱惑力,但是与他结合的人生,并非女主的目标,很多时候,只能向这种爱情说再见,才能勇敢继续前行。

摄影很真实,完全不像一般的韩国电影或电视剧那么故意“美白”,没有任何滤镜,所有人和事物都很真实。

因为是女导演,可以看得出细腻与内敛,加上合适的表演,即使一些毫无对白的情节也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挣扎和内心的波涛汹涌。

配合纽约的美景,确实还是挺文艺、浪漫、小清新的一部爱情故事。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有多“特殊”或“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我当年出国前,也是怕给自己留下断不了的念想,一直坚持不谈恋爱。

为此,曾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喜欢或暧昧过的男生也都是完全不敢进一步发展。

我觉得只要不给自己留后路,就一定可以一直向着目标前进。

出国前拒绝过的男生都是直接诚恳滴说:“我要出国了,不一定会回来。

” 有时也会想起他们,觉得:啊,那个男生,不知道怎么样了。

想起来的时候挺甜,但我觉得这就够了。

要的就是一直留在心里那个甜甜的校园暗恋,真的要发展了,说不定就不美好了。

对这些“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对象的记忆远远好过那些真谈了却发现不适合的人。

6月1日上映

 3 )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天哪,拍得太细腻了!

那些氤氲的、朦胧的、缱绻的、缠绵的、涌动的、欲言又止的,竟能被表现得如此细腻……不愧是2023最动人的爱情电影!

不知从哪个镜头开始,心就被角色抓住,眼睛就再也移不开了;更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那些情绪悄然溢出银幕,等觉察时已被淹没…… 这部电影是关乎爱情的,它不可思议地兼具了浪漫与现实,理想化的同时又生活化,主题甚至上升到人生的层面:归根结底,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如果说当初相遇是因缘,那为什么后来会分开?

如果分开是命运,那为什么20年后又遇见?

为什么造化如此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总是一再相遇又一再失散?

如果能重来会怎么样?

如果有下一世又会怎么样?

不过都不重要了,还能想起就是缘分,而缘分不可思议!

I'll see u down the road.

 4 ) 因緣是姻緣的因,姻緣是因緣的果

因緣或是姻緣,都是我們假以神學縫製出的一條絲巾。

披在現在顯得過時,留給過去遺憾又嫌遺憾。

Naying 是 12 歲的 Nora。

她以為她離開韓國的時候就把 Naying 留在了韓國,留給了 Hae Sung。

但 Naying 已經 12 歲了,有了主體性,她要跟著 Nora 走,還要偷偷帶著已經萌發的姻緣和她一起走。

12 年後,姻緣萌發出因緣,因因緣長出了水土不服的姻緣,又因因緣而剪斷了姻緣。

12 年為一個週期的因緣,再度長出了姻緣。

她是他的因,他是她的緣,只是「姻」少了「女」,只有因,長不出緣。

這個故事的視角很特別。

移民身份議題進化到了 2.0 版,他們開始翻找、講述與故國的私人情感,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驗。

故國的舊我與此地的新我之間的決鬥和拉扯,親愛之間的遺憾和憂慮⋯⋯這是他們一生都需要去調和、解決的問題。

由衷感嘆,A24 真的太會選本了!

 5 ) 看完哭傻了

预警!

轻微剧透~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让我特别客观评价,异地恋故事非常戳我泪点。

这部电影整体的铺陈极度的克制和细腻,男女主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演技,尤其在大屏幕上看,格外动人。

(还隐约担心欧美观众山猪吃不了细糠,看到观影中周围人也有撒泪,我就放心了)急着赶回家视频通话的急迫,等待接通的期待,卡顿的网络,skype的铃音,织就了无比真实的情感。

从聊到天亮,到聊到睡着,到错过的电话,千言万语不过一句“如果我在在就好了”,无论是感性没有战胜理性的现实,还是爱的程度无法跨越地理的距离和时差,那都是正确的选择。

没有什么比我来看看你,并且体面的告别,更完美的结局。

感谢这部电影,没有狗血。

三个主角都那么好,就更让所谓的遗憾没有那么遗憾了。

他很好,对你也很好,所以我们的故事就放在past life或者是next life吧。

就像李仙姬的歌唱的“这一生没完成的爱,这一生没完成的姻缘”能把“姻缘”这个词给欧美观众讲明白,确实厉害,观影结束我们都在感叹,韩国人可真的是掌握了获奖密码啊!

🌟🌟🌟🌟🌟节奏,人物塑造,配乐,视听语言,都很完美!

夕阳里的风吹起车窗里女主的头发,拍得太美了!

酒吧的告白让我泪奔,告别时摇曳的裙摆,拥抱前的犹豫,放开时坚定且洒脱,泪奔again。

彻底跟Na yong告别之后,Nora有丈夫的拥抱,真好。

不继续胡言乱语了,强烈推荐!

 6 ) 从结尾想到的开始写

结尾Nora送Hae Sung这一段路,以及原路返回和丈夫上楼这一段,是全片的一个缩影和点题写作。

也是影片最好的设计和指代。

1

2

3

4

5

6Nora会盯着Hae Sung看然后微笑,Hae Sung则是快速看一眼马上把眼神收回,在阴影部分则是短暂的两人互看了一秒都不到的时间。

其实这里一路上都是彼此的回避。

Nora假装微笑,Hae Sung看手机看别处,都是转移自己的目光,避免接触。

刻意的避免总会被彼此之间的目光交汇所打断。

Nora送Hae Sung走到等候处,傻站着无语,硬挤出等车还有2分钟的对话,两人相继无语。

(7-10)

7

8

9

10然后我们在固定镜头中看到两人身体位置的变化。

从面对镜头等候,两人并排而立,到面对面,互相望着伫立。

从低头看地面到抬头对视着对方,从回避到正视。

是有一个渐变的效果,固定镜头少了剪辑的元素,变化的细节容易被忽略。

但在不变的场景中,情绪堆积,眼神光亮闪烁,全是涌动的情绪和不断渴望的心思。

Nora口头说着不会冲动不会跟Hae Sung走,在这一刻真的这么想吗?

她是不是在期待着Hae Sung会说出那句“跟我一起走吧”?

12年前离开他的决定,想要留在纽约,想要继续写作做一番成就的思想那么强烈的暗示自己的倔强和不认输的性格,或许在这一刻她在等待一个邀请,只要一句话她就跟他走。

她在等待Hae Sung的行动。

Hae Sung在酒吧说着前世的可能,满心的爱意,怎么会不想争取她,即便她的丈夫表现得这么宽容。

话就在嘴边,就差一口气说出来。

(11-15)

11

12

13

14

15Nora以为Hae Sung就要说出口了,但他招手,原来是车来了,镜头抓到了她一瞬间的失落。

然后互相看着,彼此抱抱,眼看他把东西提上车。

她在想着什么。

一切都只能这样了么?

(16-18)

16

17

18Hae Sung说Na Young(她的原始名字,她小时候的名字),画面切换到移民前小时候的两人站在岔路口,这是非常鲜明的双重暗示。

又一次两人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他说:如果这是前世,来世我们必然会是在一起的,那现在我们算是什么呢?

大家都回答不知道。

对,这个回答是无。

这是对当下两人关系的最好缩写。

他们的关系虽然跨越20多年,但自从Nora移民后,其间两人却从未在真实世界见过面。

这段情感的交往非常像远距离恋爱的具象化。

远距离带来的疲倦感应该是女生最无法接受和处理的状况,当时的她做了一个残酷的决定。

而多年后被问及这段感情,这算什么呢,我们却不从得知。

我们是真的不知道吗,还是面对这份可能被画上休止符画上句号时的尴尬修饰?

(19-22 HDR截图过曝)

19

20

21

22由镜头引导,Nora原路返回,这里最关键的是就是原路返回。

Nora带着离别的情绪,失落和不可能的未来的悲伤,原路返回。

快要走到楼下她发现丈夫已经出来坐在楼梯上等候她,她及时收敛情绪,观众们可以发现丈夫是先按灭了手中的烟然后起身下梯子来接Nora的。

可能Nora出门后,他就下楼等着了。

而在这短短2分钟的“候车时间”里,一根烟都没有吸完。

这份煎熬是他作为丈夫在承受的。

他也在担心Nora会跟着Hae Sung走啊。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啊。

他完全能感受到妻子的心动和她的回避。

而他爱Nora,他站在这里等她回来是最好最为温柔的的支持了。

而Nora在抱着丈夫后,再也坚持不住开始哭泣。

还有一个人在这里。

他陪着她回到了那个亮着灯的楼里,在这里,返回的路径完成了一个回路,有出去有回来。

这是当下的生活。

过往的人生已经过去。

结束。

或许能够在一起,但也只限于讨论我们前世是什么。

而对于当下,他们各自的考量,他们各自的开不了口,他们从未正在在一起过。

那些幼时美好的记忆和成年后短暂的期许都化作成人世界里的可能性,变成一种遗憾的美好。

 7 ) 《之前的我們》:往日已成追憶,待來世再相逢

今年調度看的最舒服的電影,調度輕盈、情感涓涓細流,大量由左至右的平移鏡頭猶如人生的歷程般,只會繼續前進,不會捲土重來,最多就是相隔多年久別重逢,聊聊彼此的近況,聊聊兒少時期的童年往事,想舊情復燃,真切地在此生繼續交纏,可時光飛逝,彼此都有了牽掛,早已不是童年時的自我,同時又有身在他鄉的遙遠距離,怎能放下一切再次交纏呢?

電影透過「因緣」探討了兩人對前世今生的假設,前世是否有過交纏今生才又再次相遇?

可今生的距離相隔遙遠的兩岸,即便有緣早已在童年時便緣分已盡,相隔24年再相遇,只能隔著無形的距離盡地主之誼帶著青梅竹馬遊覽紐約的大街小巷,眼神充滿著久別重逢的愛意,可最終告別後仍舊要回歸生活,讓過往成為過往,讓因緣在此世暫時劃下句點,待來世再相逢。

作為新導演的處女作,題材不新鮮但勝在鏡頭調度極佳,演員之間的眼神交流也拿捏的恰如其分,劉台午和格麗塔李透過眼神的交流演出了那種久別重逢情感依舊的濃烈情感,即便肢體語言情感表達極為克制、壓抑,依舊能透過眼神的交流感受到暗潮洶湧的往日之情。

另外除了調度輕盈外,35mm的膠卷攝製也為畫面增添懷舊的美感,為紐約增添迷人的風貌,跟兩位漫步在紐約的知名觀光景點,猶如在看伍迪艾倫的電影般,既能看著兩位主演交談,又能感受城市之美。

A24已經成為亞裔移民題材的代言片商,題材不新鮮但確實情感真誠、後勁強烈,明年奧斯卡希望能黑馬入圍。

PS:劉台午演的非常好,每個眼神都暗潮洶湧,既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哀傷,也流露出往日之情的思念,從韓劇《戀愛大戰》就開始欣賞他,實在好喜歡他在片中的表演,尤其本人英文其實超好,要在片中裝做自己英文很破實在是難為他了。

★★★★#之前的我們#pastlives #劉台午#格麗塔李 #約翰馬加羅#席琳宋 #A24

 8 ) 为什么《过往人生》极可能是亚裔创作毒瘤?

前几日写短评给打了两星,不甚尽兴,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就长片而言,剧情太小儿科了,不过这不是硬伤(很多优秀的长片也是弱剧情),主要是本身就薄弱的剧情还充斥着矫情做作。

藕断丝连的两位是身为青梅竹马的女主和韩男,12岁时女主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远渡重洋就等于断联了,两人对此深感遗憾。

12年后,感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男主通过脸书找到了成年后的女主,两人依旧投缘,天天视频电话热络联系。

然而,一段时间热聊(网恋?

)后,女主觉得这样的关系没有结果,主动切断联系。

不久之后,女主在美国乡村作家工坊认识了纽约犹太男,部分出于身份考虑,很快就结婚了。

又过了12年,韩男休假期间来到纽约,两人时隔24年终于再次相见,后又就此别过。

这两人这么多年来的交集确实有些人淡如菊的小清新和小遗憾在里面,但深刻的羁绊是完全谈不上的。

两人势必是有些缘分在的,但既然不管处于被动还是处于主动都放弃过,再来思考人生的另一条走向,就有点缺乏意思了。

人生确实有很多如果(what if),这些如果容易在人脆弱时袭来:如果当时选择了那条路会怎样?

如果当时和某某人进一步发展关系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选择去别的地方会怎样?

我们只能亲身经历一个选择的结果,所以免不了(尤其是在对当下有些许不满或者感到些许遗憾时)想到当时没有走的那条路、没有选择的那个人、没有去的那个地方。

那自己想想就好了嘛,本来就没发生过的,本来就是被放弃的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拍成个电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也不是不行,但至少这种遗憾感需要更多的情绪感受支撑才能稍微站得住脚。

此处可以对比 Return to Seoul,虽然我觉得那片子也一般,但比起 Past Lives 还是丰富很多的,至少把女主对故乡的羁绊和复杂情绪拍仔细了。

不少人解读是韩男其实是故乡的象征,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怀念和感慨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

当初离开不是她选择的,是她父母的决定,在长大后,她对自己的出生地、自己成长到接近少年的地方,有时是怀念,有时是自主想象、附加美好。

但她又是个很好胜心强、很 self-driven 的人,从首尔到多伦多又到纽约,就她的价值观而言,明显是条向上爬的路。

那她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是怀念故乡、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又想走上人赢人生,那真挚的自我反思就很难存在了,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就模糊不清了,毕竟自己都没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认知上、情感上,都蛮自我矛盾的。

女主对白男丈夫说,她有韩裔美国人朋友,但她这个青梅竹马不一样,是韩裔韩国人。

不管他们一样不一样,他们确实不一样,其实韩裔美国人之间也不一样,韩裔韩国人之间也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对她来说如果是她不向往的(体现在做无聊的上班族、和父母住在一块等显得不独立自主的东方生态),那她寄予美好向往和期待的是什么?

是对方24年不见依旧对她念念不忘、24年未见依旧把她当做心中唯一的白月光?

是故乡始终不会抛弃她、不会拒绝她、因为她可是从首尔走到了宇宙中心呀?

我好像有点 being cynical 了,但片中隐含的矛盾情绪,确实是观影过程中不适感的主要来源。

补一小段,为什么这种创作会变成毒瘤?

因为A24这种标榜独立小清新的美国公司,容易被因缘这种亚洲本源的概念吸引,把创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再创作当做精髓,用他们的资本制造一批又一批看似新奇有实在内涵,实则连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文化根基本质究竟是什么的命题作文。

这种伪概念又能轻易在西方观众心中 ring a bell,他们本身也不熟悉、不懂这些概念,故事又是熟悉的西方叙事(这里主要讽刺美式小清新),身份政治加持,还有点(法式?

)忧伤调调,特符合21世纪有文化有世界格局新青年应有的品味取向。

骂完了。

准备被骂。

 9 ) 呓语成谶问故人(《过往人生》观影随笔)

蛮真实的前半段,但并不是观众所期待的心理层面的真实,至少不如后半段写意。

尤其是看多了惯常意义上的爱情片之后,会觉得此处人均虚伪,角色配不上角色所期待的、声称的感情。

所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一想,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错过。

在现实的裹挟下,高纯度的情感属于童年,建立在自恋、误会或身不由己之上。

影片所论及真情远不如披露的真相来得悲伤,那就是一种源自选择的孤独感,它促成了人与人的关系。

孤独感并缔造了某种美,然后用关系摧毁它,缔造了愤懑、怅然以及少许不甘。

因之燃起的不可名状的怀念紧跟其后,于是影片中点过后那种补偿性的幻梦出现了。

角色在观众带入自己的遗憾后拥有了配得感,这也就是一切好评的来源。

作者据此为观众预埋了交流的可能性,关于缘分、理想、依存,言说关于种种未尽的倾诉与困惑。

于是他们展开短暂却又绵长的交谈,用一种探索将另一重平静撕毁。

基于浪漫主义的可能性与直面理想主义的破坏性并存,将两组人物引向更深层的现实和命运。

所幸心存感恩,但这并非宗教带来的,而是人性之幽微,当然这是来自虚构的慈悲。

移民的他乡梦,经验的白月光,语言的巴别塔,情感的假想敌。

悸动与忐忑,是动人的,影片维持了最高规格的分寸感,窃以为真诚。

 10 ) 现在最重要

“至死是少年”曾被男人当成是自嘲式的赞美,充满意气风发、热血浪漫,但在今天,它更多地传达了讽刺之意:男人总是活在过去,美化固步自封和留念往日。

[过往人生]以一对12岁分别,24岁和36岁重逢的男女折射当代东亚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文化。

它在极为轻巧的三角关系里,体面地讲述克制的人生,既有典型的情感矛盾,也有对它的颠覆。

同时,它也准确反映了性别关系里,男性的缓慢成长。

移民与性别[过往人生]中,有两条清晰的文化冲突——性别和移民。

是站在性别冲突的角度看待移民,还是相反,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主角的故事。

女主角诺拉从韩国移民加拿大,后来又定居美国,生活一直向前走。

这通常发生在男人身上,但越过这层表象,我们可以看到诺拉面向未来和传统男性面向未来时的差异。

世纪之交,青梅竹马的诺拉和海盛即将迎来分离。

他们尚且无法对彼此的感情进行辨认,但时光的美好就此深深地埋进了他们的记忆里,在之后的因缘际会中被翻搅出来。

到那时,他们对这段记忆的回眸,也是对自我的一次辨认。

12年后,诺拉和海盛通过互联网联系上,那是他们之间的感情最接近爱情的时候。

诺拉从多伦多移居纽约,为专业写作而努力;海盛正在上大学,计划到上海交换,学习中文。

那段时间,他们克服时差,每天视频聊天,亲密得像一对恋人。

然而,他们都不能为彼此奔向另一个人所在的城市——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最终,诺拉斩断了这段暧昧的关系,专心投入到她奋斗很久才得到的机会。

他们本来预计一年以后会去对方的城市见上一面,约定中间不再有任何联系。

但在这一年里,诺拉与作家工作坊里的美国人亚瑟恋爱、结婚,海盛也有了女朋友。

又过了12年,海盛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年近四十,工作和收入都很普通,对结婚犹疑不定。

他特地去纽约和诺拉见了一面,像是没有未来的人翻看旧照片、回忆过往,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诺拉拿到了绿卡,虽然理想的东西(表现为从诺贝尔奖到普利策奖再到托尼奖)还未得到,但她正走在自己想要的道路上。

至于过往人生里不同选择存在的可能性,她即使还有感情,也不会沉溺其中,忽视当下。

对于诺拉来说,海盛不仅象征着一段过往的感情,更代表了一种基于性别而建构的文化传统。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故事:男人创造未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女人守在家里——通过服务男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男人是否成功创造了未来,女人都面临情感、精神甚至是人身安全的不确定性。

所以,诺拉的经历显得很特殊,走了一条主要由男人占据的道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海盛和亚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会了主要被加在女性身上的感受。

不过,如果[过往人生]只是一部讲述女性如何成为“男人”的电影,那这仍然是男权文化的胜利。

好就好在,它跳出了这种狭隘的性别关系,用温和的视角审视了女性对情感和自我的体认。

移民为诺拉提供了追求自我的机会,她对以海盛那样的男子气概为代表的韩国仅有很少的留念。

这种留念如同她和海盛的感情,凝结并停留在一段过往中,不会在当下成为自己追求的人生。

正如诺拉所说,海盛喜欢的不是现在的她,而是十二岁时爱哭的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回忆里,尤其是当他身处逆境时,那点温情的回忆仿佛是灵魂的多巴胺。

海盛和韩国都是诺拉的过去式。

她已经不是当年爱哭的小女孩,正一步步走出传统女性的生活框架,尤其是海盛和韩国背后的男子主义。

移民给了她机会同过去的自己拉开距离。

情感和自我[过往人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克制感情。

诺拉、海盛和亚瑟三人都没有越过经典三角恋故事的红线:诺拉没有出轨(也没有对亚瑟隐瞒过去)、海盛没有纠缠不放、亚瑟没有情绪失控(尽管对诺拉去见青梅竹马感到嫉妒)。

正是他们的克制让审视彼此的关系成为可能。

但凡有一个人打破平衡,他们的关系就会滑向猜忌、争吵和背叛,落入俗套的爱恨纠葛。

诺拉和海盛重逢时,主动拥抱了他,不痛不痒地聊着彼此的生活。

回到家中,亚瑟对她和海盛见面流露出一丝丝不满和失落,她平静地向他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她想念海盛,但不认为那是吸引,海盛也不是喜欢现在的她。

更为重要的是,她在乎现在的生活。

换成一男二女的故事,这种直面和坦诚的态度,往往难觅踪影。

男人在感情里总喜欢闪躲,尤其是面对可能的选择时。

海盛从未走出那段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关系,一直恋恋不忘。

越是遭遇坎坷时,他越是觉得那段回忆有份量。

因此,他才会在24年后,当爱情陷入僵局、工作不上不下时,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去见诺拉。

片中,诺拉坐在丈夫亚瑟和青梅竹马海盛的中间,用韩语和英语连接现在和过去,正是导演席琳·宋的真实经历。

这给了她创作[过往人生]的灵感。

表面上,它讲的是很常见的旧爱重逢、三角关系的故事,但席琳·宋的女性视角(换作男导演,几乎不会用这种方式拍摄一男二女的感情),摒弃了这类故事偏爱的留恋和遗憾,重点刻画了女性对当下的尊重和坚定。

这种微妙的情感差异反映在了诺拉和海盛、亚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里。

她从未躲避他们,直面海盛的思念、亚瑟的嫉妒,没有一点心虚。

作为女性,诺拉对待感情并不像男性那样贪婪。

这是她能够直面过去和现在的根本原因。

她对情感和自我的确认,始终抱着坦诚的心态。

所以,她的状态总是十分松弛,冷静谈论过去和现在的感情。

海盛恰好相反,一直忧心忡忡、犹疑不定,仿佛心底压着一块石头。

临别时,诺拉送海盛去坐车,相视无言。

这次,海盛主动拥抱了诺拉。

无论如何,他到了必须放下心中那块石头的时候。

诺拉回家时,看到亚瑟坐在楼梯口等她,终于控制不住地哭出来。

她也同十二岁时的爱哭鬼彻底告别,确认了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亚瑟给了她可以哭、可以真实面对自我的安全感。

席琳·宋说[过往人生]是一部关于初恋、放弃和成长的电影。

我们看到过太多主角是男性或是由男导演创作的这类电影,充满了猜忌、争吵、背叛和伤害的情节,男人夹在两个甚至多个感情之间,举棋不定。

[过往人生]用最简单的故事超越了这种固化思维,尽管看上去仍是一个人徘徊于两段感情,眷念可能性,但面对它时的心态和视角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正是这种微妙造就了男人和女人在成长、爱情中的巨大差别。

《过往人生》短评

一家顶级广告公司,接到一篇张嘉佳水平的短文,交出了一份精美提案。提炼主旨、结构、金句,精选人物关系对照、城市景观动线、时尚调色滤镜。粗重的情节线条舍弃一切细节,于是我们只能在极尽准确的对白设计中找到演员努力挤出的一丝丝即兴表演,完成对这段绝美爱情的无限脑补。

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大部分的东亚人都喜欢做“不戳破这层关系”,“不踏出第一步”的那个人,影片到最后其实都没有一个closure。看着女主一边往回走一边哭的情景,从隐忍到放声大哭,那种不舍,不甘,遗憾,大概只有东亚人才能感同身受。

5分钟前
  • Ciciaego
  • 还行

#2023柏林# 韩国这次又又又要赢了,东西方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8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当下的一切就是答案了。眼下就是我理所应当的生活。”是要接受这个认识,踏实过好这份生活。还是冲破限制,去过另一种激情、神秘的生活?通常电影里会选择后一种,观众也期待会这样。但这部电影没有这么做。

12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仿佛在国产八点档,一切虚飘在空中的韩国场景都很浪费时间,可能还不如温州一家人和什么我在加拿大挺好的。Greta只有回到美国人身份才有点看头,对她的美剧律师印象太深,总感觉下一刻会对这两个庸碌的男主翻白眼,说这些废话对姐来说很烦,有意思吗你们?以及当你怀疑编剧不会描写男性角色时,我选择相信:是刘台午真的不会演戏。。。

13分钟前
  • olvv
  • 较差

Bold audacious smart 最后那个沉默pause是最狠的设计 very touching但是没有touch到我 大概我就是一个讨厌太多配乐蒙太奇的snob 紧紧追踪被小心翼翼藏好的snob 启发比感受大

14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与期待落差太大。跨国情缘的情境本身就难写,如果没有找到合理的故事外壳和切入点,直接硬写,还没有足够多的细节支撑,如此直白地铺开来,情绪泛滥,食之无味。

17分钟前
  • 黎明杂志
  • 还行

电影前半部分会让人觉得有些俗套,直到女主12年前和男主恢复联系,却深知二人都不会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生活时,在分手的视频里说了那句,“我移民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坐上回首尔的航班。”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又过了十二年,她既没有像12岁的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没有实现24岁时许下的拿普利策奖的壮志,她嫁了个美国作家,甚至为了绿卡提前结婚。命运终究让我们成为了极普通的人,在多年后意识到这一点后,会不会为曾经没有在一起过而可惜呢?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爱你就是爱那个会奋不顾身离开的你,那个雄心壮志的你。错过的岁月并不可追,也没有未来可以期待,所以24年后和你重逢在异国,会忍不住和你畅想一下我们前世的缘分和纠缠。拍的很真挚,太共情那份固执和坚决,看到流泪。

20分钟前
  • DeadVolcano
  • 推荐

故事是好故事,情节也是合理的。但不应该由这个导演拍出来,应该王家卫来拍。全片的色调太王家卫了,就是摄影机的位置太正,失去了很多味道。影片的重点应该是女主内心的暗流涌动,她怀念的不只是家乡的青梅竹马,应该还有故土本身。但我总觉得这个导演在暗戳戳地展示一个现代世界的鄙视链,纽约就是繁华光明的,韩国就是没有加班费的,这让人挺不舒服的。

24分钟前
  • 卫斯理
  • 还行

我的past lives瞬间,就是小学时候喜欢的男生,和我不是在同一个时间互相喜欢对方,后来大四在朋友发的答辩列表看到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和我读同一间大学。但是那时候我也没有去和他联系,叫朋友帮我在答辩的时候留意他,后来我和朋友都忘了这回事。应该也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吧。这部电影刚立项的时候看到片名就想起borns的同名歌,don't wake me i'm not dreaming

26分钟前
  • 妮可Gay得慢
  • 还行

童年恋人在十二年后通过互联网重新认识彼此,进行了一段短暂的跨时区“陪伴”。二十四年后两人终于在美国相见。见面时,女孩已经结婚了七年,男孩刚和在中国认识的女孩分手。爱意和人都没有变,那变得是什么呢?是人对爱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吗?里面没有任何的Drama,每个人都很温柔,用着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爱意。感谢片尾字幕给我留了足够的时间,让我在黑暗的影院擦干眼泪。

28分钟前
  • 分子兽。
  • 力荐

啊………………真的好矫情啊………………20年前羁绊也不深,20年没见的两个人,就开始畅想平行宇宙的恋人了。真没看出来他们有多爱彼此

31分钟前
  • 伦敦在逃火野丽
  • 较差

拍得还好,但内核又刻意又肤浅,细节没有生活气息,世界只有‘我’且不会成长,家里人写没了朋友境遇百年不变,最后因缘不止姻缘!

36分钟前
  • 庄常飞
  • 较差

我大概能理解美国人为啥喜欢,白男压在亚女身上,亚女盖在黄男头上,一种新的文化阶级霸凌。女主一边给腿上抹着润肤乳一边看似轻松地说他是那种koreankorean,竟然还和爸妈住诶,就像是自己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优越感;以及酒吧里仰拍女俯拍男的对白;以及过于蹩脚的韩式英语。我不信男的能考上韩国很好的大学的好专业,但英语烂到没办法正常对话。。。总之就是都能理解吧,就故事的主轴可以,但是也没有必要夸大到一种佛啊缘啊的层面上吧,感觉切入的点很肤浅(有点哄白人的感觉),就没把故事讲透,完全可以从别的更好的角度入手的。

41分钟前
  • 车了个干
  • 还行

我开始提交的译名是“前度人生”,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大聪明改成“过往人生”,结果看完发现还是我对。很浅显的前世因缘理论,套上青梅竹马的外衣,结果止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韩国人移民后是不是都会心理扭曲,女主把男主钓了24年中间为一张绿卡就结婚了,还要居高临下审视这段错失的爱情,坦白说这姿态婊到我了...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这真的是一部温柔电影,感谢这被善待的前半生,它存在过。连带着你没有来过的20年,我拥有如此多,我不再恐惧未来,这是我的财富。

47分钟前
  • 李梦
  • 力荐

受不了这种东亚人精神白人化后拍出来的电影了……

48分钟前
  • 自由之丘
  • 较差

so East

5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较差

😭😭😭

55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两人在告别时相视的那几十秒,仿佛几个人生呼啸而过,情绪拉爆

56分钟前
  • kah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