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强大。
一部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电影,看完之后身体和内心却都感受到一种复杂又强大的力量。
刚开始很容易会认为是个讲述少年艰难成长的凄苦故事,因为在他的岁月里,家、亲情和爱都缺席了。
他还没有成年,眼前的世界已经如同荒地,人生路孤独又辛苦,而他只能自己走。
但是没有凄苦。
你看这个男孩笑,听他轻声说话,看他带着马走在晨光和夕阳里,没有回头也没有停下。
他像荒地里的野草,找不到任何依靠,所有人都认为看不到希望了,但他仍然挣扎着努力求生,强大、坚韧,宛如巨树。
男孩看起来一直很平静,直到最后找到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身体中的波澜壮阔才终于爆发。
他小心地问:“我能在你这里住一段时间吗?
如果你讨厌我了,可以把我赶出去的。
”姑妈回答他:“我不会赶你走的,我们要一起生活。
”“如果我在这里住下,可以继续念书吗?
”“当然,你必须要去上学。
”“如果我有一天进了监狱,以后还能回来吗?
”“你不会进监狱。
但如果你真的进了,也能回来的。
”男孩第一次哭了。
他已经独自走了太久太久,那些不曾拥有的爱,终于被找到了。
电影最后结束在男孩奔跑的背影上。
他换了新衣服,还剪了头发。
天气不是太好,没有太阳但前路敞亮。
很想跟他还有自己说:以后也要幸福吧。
<赛马皮特>/
本文公号地址:这片让我想起20年前和兄弟分道扬镳,钱包被偷然后卖唱的夜晚少年查理,16岁。
母亲在他很小时候就抛夫弃子而去,按照他爹的说法:你妈太爱party了。
查理一看就是属于少年老成,小小年纪挑大梁的那种孩儿。
他不是不想依赖,而是无人可依赖。
老爸靠不上,在他十岁不到的时候就会为了约炮,把查理一个人扔家里好几天不管不顾,姑姑想让查理跟她过,但老爸不让,声称我们靠自己,就此唯一可以依赖的姑姑也被老爸屏蔽了,多年杳无音信。
然而老爸嘴中的靠自己=查理你要靠自己,而不是:我查理,我来照顾你。
这也行吧,自己养自己也可以,只要有“爸爸”这个存在,好歹给人一种家里有个人的幻觉。
查理找了个活儿,给一个赛马的老板干杂活,养马。
查理跟其中一匹叫皮特的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皮特跑不快,比赛中腿也受了伤,老板随时准备把皮特卖到墨西哥——美国这边好多州不让杀马,墨西哥可以杀。
在这之间,查理他爹因为偷人家老婆,被正主打伤了,本来只是被玻璃划伤肚子,结果医生漏了一个X片上的伤口,败血症迸发,老爸就这么走了。
无法接受这事实的查理,带着即将被卖去墨西哥的皮特逃亡,去寻找他的姑姑。
皮特已然成了查理在这世界上最亲近的生物。
皮特跟它一路讲述着他的心里话。
在路上,查理去“蹭饭”的一个地方,查理问一个姑娘,为什么她爷爷对她那么态度恶劣,她却不离开。
姑娘说: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然后...赛马皮特也出意外死了。
他变成了孤身寡人,姑姑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他无处可去,身无分文...后面就不剧透了这片在我看来,是讲:渴望依赖而不得——让别人依赖——依赖和被依赖都丧失——独自面对这世界——分叉 A 死 B活 (死活不是指肉身)。
皮特是渴望有人可以依赖的,然而妈妈跑路,爸爸依赖不上,于是他转而成为被依赖者,去保护,照顾一匹马,在这种被依赖的关系中,感觉到有“人”需要他来保护和照顾的感觉中,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别怕,有我呢”这种被依赖关系中,往往有时候能给人强大的理由。
皮特这个人是围绕“依赖”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通过自己需要依赖,还是让别人来依赖,让他找到存在感——强大的理由,必须有“依赖”这个支点。
当跟依赖有关系的对象都消失后,他面对的路径只有跟“依赖”割裂,真真正正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没人再可以给他依赖,也没人再需要依赖他。
成长,都是逼出来的。
20年前,那是一个只有BP机,大哥大还罕见的时代。
某天,在陌生的城市街头,和出发前一起仗剑走天涯的兄弟,分道扬镳。
当时,我刚辞掉一个金饭碗,决绝地离开,准备和兄弟一起去走另一条全新的路。
在那天晚上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胆子大的人,别人也这么觉得,想干什么就马上去干,很有不管不顾的势头。
那天晚上的前半夜,我发现我的胆大是因为,有朋友们在,有兄弟可同行,而当一切都消失,需要我独自面对的时候,慌了。
我的慌来自于,只是有人同行,有人计划,我不必担心这些事,然而,突然,依赖消失了,我不知道付出巨大代价后,要往何处去,我能否独自面对。
半小时后,更大的慌来自于我穿过一个天桥下熙熙攘攘的地摊群后,钱包没了。
我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不知道往哪儿去,接下来要干嘛,能找谁,明天吃什么,这个城市我一个人都不认识。
在巨大的恐慌轮番侵袭过我大脑后,我稍微镇定了点,开始想辙,我身上唯一能让我挣到钱的物件就是随身带的吉他,好在那时候我狠下心来装文艺嗓音,弹唱《恋恋风尘》《往事随风》《灰姑娘》什么的,还是挺唬人的,好在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有背吉他弹唱的产业,好在那时候我长发飘飘,颜值还行。
于是我回到天桥下,占了一片地方拿出吉他开始唱歌,不知道偷我钱的人有没有也丢了钱过来,总之那天晚上我挣到了比我想象要多的多的钱。
最重点的是,那天晚上那个节点,我才真的一个人上路了。
附:(公号地址有音频可听, 公号地址见文首)《路过》词曲.唱:陈哈路过鲜花 鲜花在枯萎路过湖泊 湖泊在干涸路过空气 空气在腐烂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路过诗歌 诗歌被干掉路过远方 远方被屏蔽路过时光 时光被遗忘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
整部电影发生了两次意外:父亲意外离世,赛马皮特被撞而亡,少年查理反复说:I’m sorry 。
谁该说对不起?
从小被母亲抛弃,和父亲艰难生活,独自面对孤独。
尽管如此,查理善良,温和,自尊,富有同情心且吃苦耐劳。
他孤独得只能对赛马皮特倾诉。
和皮特同行的一程,就是交代查理成长的过程。
那些自生自灭的生命微如尘埃,那些寂寞独自成长的孩子如孤星散落在茫茫宇宙,无人知晓。
从外地搬来的查理,一如既往的在新地方找寻着旧的生活方式,比如跑步,比如视若无睹等等,直到新地方与老传统观念的冲突造成父亲的死亡,造成用心宠马与马只是工具的矛盾,这种新老交替让本就不适应的查理,越发想回到过去,去找寻自己的姑妈玛吉。
在得到了所有身边人”背叛“或者”离弃“之后,查理拉着皮特走上了长征,从俄州到怀州的徒步,还要穿越几个荒漠。
皮特在受惊之后还是被汽车撞死了,本以为象征着美好的愿景已经消失了,没想到故事还是在继续。
查理继续偷着打着工忍着所有的饿,最后在图书馆找到了姑妈,其实是找到了回忆,找到了自己,因为他把自己留在了这片念想里。
最后一个长镜头,查理在跑着,跑着,无人的街道,有如他自己孤独的内心,回头看着注视着他的观众,在相对的注视中成长,这个镜头有如《失踪》里最后的无人乒乓球的镜头一般,有着击穿人心的力量。
第一次看海格的片,看到一些评论称对此片失望,作为第一次看的人,这应该是这一个月来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没有之一。
拍摄的感觉像是写散文,不纠结强调很多细节,一切都显得随意,营造了疏离感吧,再是一个个冲突情节加进来,迫使查理向前。
父亲不在家,没有食物,他想着去打工挣钱,而且工作很卖力并受认可,看的出来是个底子很好的男生,这应该与他喜欢长跑有关,这也是个伏笔。
另外会明辨是非,不懂得的就问,家里情况特殊导致朋友少,他把看养的赛马皮特当作好朋友。
其老板德尔教了他一些事情,比如餐桌礼仪,后来他在姑姑家吃饭也是有改变。
残缺的家庭环境导致查理在与人相处起来很有距离,虽然看似是一体,总是透露出孤独。
他带着皮特出走,偷油,吃霸王餐,他很恐惧,但又很淡定,一种冷漠的执拗,他想法很简单,去怀俄明州找姑姑。
路上也是遇到了些好人,但他没有安全感,匆匆离去,皮特被撞死的时候,他剧烈的喘气,然后逃到黑夜中,那是他目前唯一的寄托,也是自己心灵的慰藉,一种陪伴,失去皮特,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只剩下姑姑这一个亲人了,可是对方的情况还不清楚。
查理知道超越原则性事物的存在时,比如赛场作弊,他并没有驳斥,他偷食物,吃霸王餐时还会神色胆怯,在皮特走后,他翻墙跑到别人家洗衣服,就显得很淡定,好像没有所谓了一般,可是眼神突然变坚定。
遇到一个主动收留他的流浪汉,结果半夜被抢钱,那是查理辛苦挣来的钱,去找姑姑的车票钱,那人抢了并将他赶出去,他开始反抗,第一次使用了暴力,打了人之后他心惊胆战,知道那是不对的,有可能会坐牢的,可是他管不了那么多。
小小的年纪,对这个世界认识还存在很多好奇心的时候,在流浪中被这些现实的巨浪一次次迎面扑来时,是善意,是丑恶,他还没来得及却被迫接受了。
他被流浪汉猛揍一顿抢了钱被赶出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世界轰然倒塌的感觉,这个导演太鸡贼了,猝不及防来波高潮,突如其来的绝望,措手不及,查理只能靠本能的欲望,拿回钱,去找姑姑。
还好最后姑姑以亲人的温情相待,这里姑姑的设定是丈夫不在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对查理的怜悯么,否则他肯定过的小心翼翼。
真的一度担心,查理最后找到姑姑的时候,他们一家生活的幸福,可怜的查理被排外的话还不如继续流浪,但其实查理更想有个家,从始至终,他都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庭。
查理真的是个很好的男生,到最后他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规划,把未来的可能性说与姑姑,但那般小心翼翼地样子,你如果介意的话我可以走,太让人心疼了,他直接的发问又与开头他与德尔老板的对话方式呼应,都是很直接的问清楚,也是种自我保护。
片尾处的民谣安排的很棒,查理恢复了长跑,转身那一刻,又是看到新的希望。
也算是自己闯出了一条路,很多事情冥冥之中在推着他向前。
皮特和dad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完美的,但是相互的爱给他力量。
在深夜、沙漠、陌生人的房子里,怀着姑姑还在的信念撑了下去。
Being put through the outside world , He ask his aunt ,Can I go to school again?经历了皮特要送到Mexico ,在酒吧后面留宿、在房车里被喝醉的酒鬼夺去刷墙后的钱,他不敢轻易相信谁。
所以他小心翼翼问了姑姑,Can I live your house a little bite?得到肯定回答睡在沙发上又不安的起身,敲着姑姑的门,I just live one week if you don't like me, I can understand, I would not be angry. 姑姑肯定地回答他,安抚他。
他才放心下来,告诉姑姑,我做噩梦总是遇到皮特溺水我救不了他,也总会梦到爸爸。
就像他对pete说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It's okay 那样,姑姑抱着他也这样 对他说。
感谢善良的爱,被爱和爱着度过寒夜。
朋友ParkerLI对本片最大的不满,是片名《Lean On Pete》的中文翻译《赛马皮特》,我认同。
本片与马有关,但与赛马无大关联,且很容易与赵婷的《骑士》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Lean On Pete只是那匹马的名字,并且在中段便退出了叙事——它是片中最为重要的意象。
而影片从始至终的重点都是查理·汤普森(Charley Thompson)。
不管是本色出演还是经过调教,查理·普拉默(Charlie Plummer)无疑将这个15岁的流浪少年诠释的非常到位,顺理成章地在威尼斯得到了肯定。
表面上,这是一部私人化的电影。
数字摄影延续了安德鲁·海格影像上一贯的脆弱延绵。
他仍以部分去情节化的设置去突出中心人物,并将情绪暗中积累并消化掉,不求外露。
只是这次不同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三场较为激烈的运动戏(并非动作戏)暴力地打碎平缓的节奏之余,也让人物情绪有了几次彻底的爆发。
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却显然是海格在考虑主题与内容之后所做出的更新。
《Lean On Pete》通过描述查理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流浪,去影射一个情感割裂的荒漠化社会和个体的成长困境。
上一次让海格名声大噪的《45周年》,讲的是对“爱情-时间”正比关系的讽刺与背叛,更早的《周末时光》则是通过对话和有限的动作,描述同性母题下审视自身的过程。
在后来相同题材的《寻》中,仍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安德鲁·海格是拍室内场景的好手。
一般来说,室内戏的调度需要更为精确,光线亦要更加地道。
封闭空间中人物的活动往往不甚激烈,于是情绪流也不容易让人明确感知。
我们首先会想到对白的功效,但是通过影像本身的营造,人物的心理状态亦可能被精准捕捉到的,且蕴含的情感张力不容小觑。
这是法国人的长项,他们所研究出的技法,如今遍用世界各地。
我们已在《周末时光》和《45周年》里领略到了海格对室内戏的创造性效果。
《Lean On Pete》刚上来,就是查理在房间里摆东西。
他沉缓的动作不仅是对物体的小心翼翼,同时也传达人物面对生活的虚掷态度。
房间黯淡无光,宛如牢狱。
背景的窗户是影像的主要光源,映出查理瘦削的轮廓。
印满花斑的玻璃让窗外的清晨显得阴蒙蒙的。
不需要言语,僻静与疏离的氛围便一览无余。
这是摄影、灯光与调色一同作用的结果。
以查理的晨跑作为影片开头,是相当高明的安排。
一方面,镜头随他身体游移于街道与建筑物之间,及时展现出了他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面。
另一方面,当查理的生活崩塌之后,“走”与“跑”两个动作就成了一组极为有趣的反差。
至此,影片还未让主人公开口说话,我们便已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
门与窗户构成的线条,在海格的电影中一直是暗示人物心理最重要的手法。
《Lean On Pete》刚开始便是大量的封闭构图,查理与父亲的对话是和谐而开放的,但二者的行为和语言被限定在了一道门之中,显得异常逼仄,在影像上显现出极其不协调之感。
包括每次用完封闭构图后,常常会很快切到室外远景和全景。
这种人物状态与环境的冲突,以及景别的大跨度转变,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形成了内在的反差。
当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德尔(Del)出场之后,叙事便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查理与老马皮特的情感在此没有必要去加力渲染,因为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人物行为(包括片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定这个少年与马一定会形成某种情感认同。
德尔是个美国乡村题材中典型的投机商人,包括他的女伴邦妮(Bonnie),也声称不能与赛马产生感情,它们只是比赛和赚钱的工具。
影片在每个对立面上都没有反复去强调,无论用台词还是戏剧性情节,只是很随意地带了出来。
这就让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凌驾于影像风格之上,从而形成由外而内的自洽。
这是文本的精炼老道。
实际上,虽然《Lean On Pete》偏向于散文化的勾勒描绘,但影片的意图实现了几个较大的转变。
首先是参与德尔的赛马工作,将查理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影片不再仅仅局限于室内戏的铺陈。
其次是父亲的受伤,这是影片第一场暴力戏,却是靠画外音来完成的。
父亲之死,本质上已将查理推向了广袤无边人迹罕至的沙漠,标志着他被动流浪的开始。
然后便是偷马,预示着与文明社会律法与道德的进一步决裂,也就有了后来偷超市东西,吃霸王餐的一系列情节。
再后来是皮特之死,暗示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纽带的消亡。
查理的流浪自始至终便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找到自己的姑妈。
但除了几次电话询问,我们在角色身上似乎看不到对这个目标过于明显的积极性。
当然,影片结尾查理还是顺利找到了她,善良的姑妈也收留了他。
但是在故事一大段的公路戏上,叙事重点完全不是建立在“寻找”的主题上的。
这是一个少年与老马带有放逐意味的逃离和反抗。
二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背叛社会的既定原则。
影片虽然没有对社会本身的指控与剖解,永远紧紧跟随查理的个体视角。
但故事背后的指向性也是易被洞察的,于是也不可避免的让表象本身沾染一些残酷的色彩。
几场染血的场景便是对故事内质的回应,其中又以皮特被车撞死最为沉重。
皮特的死,是由逃离与反抗导致的。
这匹安静的老马,通过查理的视角已被建立起性格,无论其是否为马内心的真正所想。
当它脱离缰绳时,我们便会与查理一同紧张不安。
马与少年的双重表意关系,至此迎来终局,同时也构建了影像上的高潮。
当然,影片也并未一路残酷到底,查理的结局还是较为光明的。
《Lean On Pete》继承了美国新独立电影的影像与叙事形式,当然,这也与安德鲁·海格自身的英伦导演属性脱不开关系。
但是从文本性上来说,影片就像是“垮掉的一代”的变体——也是威利·瓦伦汀的原著气质所然。
我们在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小说、诗作中都能找到如查理一样的原型,只不过本片剔除了那些癫狂与荒诞的部分,变得更为肃静。
虽然影片并未直接展现,但这种肃静无疑是建立在21世纪美国政治与经济演化的乱象格局之上的,是失语的反叛。
当然,查理本身也是一个失语的少年,无论在德尔面前还是流浪时。
他可以自由交流的只有两个对象:父亲与老马。
二者都是被抛弃的边缘化群体。
皮特本有明确的形象,却经常与查理形成错位与交融,至此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表意。
首先它是一个被规训的野生动物,本就不属于人类环境,是被强行拖拽进来的。
其次,它是可以随时被抛弃淘汰的工具,被不断易手,毫无安全感。
查理亦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查理与皮特的流浪,就是两个被驯服的角色自我放逐,寻求灵魂解放的过程。
这是较为常规的写作手法,即用其他事物去比喻主人公自己。
然而,在海格的风格加持下,这种“老套”的手法仍然是新颖而独特的。
那么,一切的矛盾与不安也就有了明确的落脚点。
查理拥有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单调迷惘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他归属感的缺失。
从他与父亲女朋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像个客人一样。
所以他与父亲的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构图上的美感和暗示,也成为了文本主题的注脚之一。
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是建立在这种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之上。
考虑到他的家庭以及年龄,查理便可看作一个典型的心理不完整的少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代表性。
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不接受任何权力机构和救济制度,于是从医院逃离;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可以心安理得地偷车偷马,吃霸王餐;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在目睹老马皮特的死亡后,本就不完整的内心又形成了一道阴影;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可以叩开别人的家门,或者住进流浪汉的房车里;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即便找到心心念的姑妈之后,还是以奔跑与对周遭的迷茫观望成为故事的结局。
于是,也许我们可以换个平素更为常用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孤独。
《Lean On Pete》就是以一次另类的迁徙过程,对孤独与死亡做出细腻描绘。
从而通过个人化的客体意识角度,自然流露出一种慈悲温和的情感体验。
在晚年的海德格尔看来,人与生俱来的畏惧、厌烦与死亡与事物的本真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是一种“被抛弃的设计”,是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现象界。
因此,“孤独”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象,同时也是认知世界寻求“此在”的精神张力。
在人类或个体寻求本真、“此在”的过程中,孤独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只是,海德格尔将孤独体验最终指向于东西方结合的神秘玄学上,消解了其中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孤独从最初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对待,到哲学对其存在理性/精神感性的广泛研究讨论,令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尼采便说过“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不透它。
”雅思贝尔斯的“自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个人为轴心的内心体验的自由,是精神个体通过与自然、现象的“ 孤独”交游而实现的。
叔本华和康德也以孤独的自在心灵自居。
总之,“孤独感”是现代西方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涵义,是决定个人意志、实践行为、文化创造的精神性存在。
中国古典哲学对“孤独”的阐释也很有意思。
由于东方思维的特殊性,先秦老庄等并未如西方哲学家们那样对其构建了统一理性的立场结构,没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更多是心灵上的静观,直觉“唯识”,把“孤独”视为主体的神秘体验,是掣望万物、创造齐物化我境界的精神工具和心理方法。
它在中国古典哲学上是超万物的虚无先验的本体,凌驾于所有之上又居于或超于每一存在物,非语言、逻辑所能把握的东西。
随着发展,“孤独”最终化为一种具有东方具象思辨色彩的诗意哲学,并赋予其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审美性。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抛去“孤独”那些形而上的观点,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和美学观念。
“孤独关照”实际上便与“爱情”、“战争”等一样,成为具有亘古生命力的文化创作母题。
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和弗洛姆的现代性孤独心理理论也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本片中缺失的归属感是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原始动力。
通过这个渠道,安德鲁·海格用死亡去对照孤独,有意无意间靠近了西方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孤独-单独-异化-共同体”这一议题。
查理无疑是一个“孤独个体”,并且死亡也在他身边发生。
通过他在马场工作的段落,我们能深刻意识到劳动不仅本质地规定了查理(我们)的自我,同时也规定了查理(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塑造一种共同生活。
但是反过来,个体也正是在这种劳动和活动中,逐渐对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失去了信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查理到马场工作也许并不是一种自由的解放,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标志,反而进一步决定了他放逐流浪的命运。
《Lean On Pete》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几无配乐,视听上也非常冷静克制。
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少年流浪成长的简单故事,实际上也对现代社会的非宽容本质和自我异化进行了一番探讨。
影片实现的手段,是以缺乏归属感与关注度的边缘少年为视角,在“孤独关照”的主题框架下,运用类似“垮掉一代”的叙述脉络,进行一番存在主义式的主观体验,从而与观众建立起心理层面的感性认同。
其以简驭繁的形式风格,自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片尾曲Bonnie “Prince” Billy 的《The World’s Greatest 》太好听了,可在本文首发公众号“论戏书影”听到!
还有(应该是)Scott Saslow 的海报设计也很美!
安德鲁·海格跳出最拿手的都会同性情感题材,正式挑战相对陌生的青春成长片,而且第一次放弃原创剧本,改编别人小说作为剧作核心。
这并非是美国传统的青春成长题材,故事里大胆混合了公路片、西部牛仔元素以及社会底层的流浪拾荒者。
也许原著小说的关系,又或者是导演野心过于庞大,整部影片的节奏与叙述重心很有问题。
从片名看明显讲述的是男主角与赛马之间的深厚感情,以赛马作为他成长过程中的某种隐喻这种手法并不陌生。
奇怪的是,赛马意外死去之后这个核心隐喻转眼消失不见,叙事重点似乎有所转移,直到最后一幕的对话里再次粗略浮现。
父子情与赛马两条线索突兀地并行,似乎也看不出有何融洽的交汇点。
而男主角身边不断出现却又神秘消失的人物更让人不断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男主角驾驶大卡车穿州过省偶遇奇葩人物的情节明显具有《爱丽丝漫游仙境》幻想色彩,却又被后半部分触目惊心的社会阴暗面刻画而冲淡。
导演努力在各个类型片的重心之间来回摇摆,却难以形成贯穿始终的统一风格,即便有一条比较牵强的主线,而叙事重心却是飘忽不定让人迷糊。
不同类型片的风格在叙事里互相对冲,互相消解,导致影片的节奏时而欢快流畅,却又时而缓慢累赘。
这回类型片的融合实验算不上成功。
不过导演的标志性摄影与灯光运用在黄昏与夜景拍摄画面里再次展现出让人惊艳的印象,但相比起他之前几部有口皆碑的作品,这次的失手也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期待下一部会更成熟与精彩。
在最后和aunt见面那一刻,老泪纵横了我。
无论经历多少,当到达目的地时,想的人还在,那就是幸福的。
I Don't wanna beg for anything.and i didn't ...I didn't want them ti know what ibwas living like.If they ever thought of me .I'd rather them think of me as being ok. Playing football or hanging out with my dad. I'd rather them never see me again than see me like this.
好平啊,一些行为不是很懂...
前面太完美了,每一个小镜头小片段都很值得看,一点一点地追问寻找就像一点点推开华容道似的,可结尾是懒得写了么……只记住了美国大地风光无限,英国少年风度翩翩
每年都要在银幕上见证好多男孩的成长。虽然他们和我不相识,但羡慕他们的忧伤与快乐。如今的查理,愿你幸福快乐娶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天堂的皮特会保佑你。#2018BJIFF#
6分。看这标题还以为是体育竞技类电影,但看着看着竟然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甚至电影刚过半这匹赛马就被车子给撞了~~~??? WTF???前半段明明是在讲少年同赛马之间相互成长的故事的啊?怎么后半段就变成少年一人流浪的公路片了呢???这导演难道是在精分吗???这种太过文艺的玩意真的有些没法看呢~~
海格一生推,能拍成这样已经超出了我读完剧本后的预期。在吃霸王餐那场戏,餐厅里放的歌是Say You Love Me,海格的小心思。
这片子的问题在于思路和细节怎么看都是个英式故事,几乎就是当代高清修复版《小孩与鹰》了,却非要假装自己发生在美国。换其他类型导演可能无所谓,但是安德鲁海格是细节型导演,这片子照例在放歌/小对话上花了很多细节,偏偏在大背景上毫无联动,导致花的心思都成了无用功片子整体异常空泛。对比下同期其他独立导演讲美国人文的片子:《美国甜心》英国导演绝对是对公路文化下了功夫研究的,同样是混球爹的处理对比下来海格几乎是在应付;《骑士》赵婷煽情大师拍的还是个纪实故事,同题材故事无论情绪通畅度还是远景都把本片爆了;《某种女人》雷查德数十年如一日只坚持把美国一个地区的人文拍好。可能本片最对的地方在于海格把制片上映送电影节都打包带回了欧洲
不是一点无聊,赛马皮特被车撞死这一出,真是开脑洞
噩梦总有一天会好,也许不会完全消失,但若你度过越多快乐的时光,它就会越来越少。
两场突如其来的死亡,被困在生活中却不失希望、努力抗争,少年一路追寻的即是亲人间的牵绊亦是骨子里迸发着的自由与勇气的生命之光。这是继《美国甜心》之后的“美国三明治”吧。影片结尾的方式和《佛罗里达乐园》一样。摄影和剧情的推进很配,+1星。
The queer ring, instead of being a mere ornament, is effectively an integral part to the story.
皮特被车撞倒的一刹那,我一下哭出了声,惊醒了一边睡着的男友。我赶快去投入他的怀抱,对着一脸懵逼的他说,“没事儿,我哭是因为你打呼了。” :)
比小蝌蚪找妈妈还牵强
“当你无处可去的时候就是被困住了” 和赛马没啥关系,马也没赛几次,都在走路…片名就应该改名叫《查理牵马寻姑记》。前面疑似《奔腾年代》却不是,中间《荒野生存》还连累了马,后面《坏小子》求你赶紧消失…男主逃避,不知感恩,理想不是如此。
被fuckingworld包围的温柔少年的求生之旅;weekend的影子非常重,但内容又不够有吸引力,两个小时看下来实在是有点累
是个开头画风治愈,后续剧情展开很残酷的成长故事,好在结尾一切尘埃落定,孤独逃亡的少年再次回归家庭与爱。小男主刚出场羞涩温软,我心想:问题家庭里出来的小孩性格这么好真不容易——事实证明他病得很严重!自闭+偏执极端,有潜在的犯罪基因,姨妈最后将他的灵魂从深渊边缘拉回来,千钧一发。
201904没妈(马)的孩子像根草,好在结尾是治愈的。然而我们从不幸运。
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奔跑
.
如此老套平庸的美国东岸派影片,最致命的是所谓的两次相似的情节高潮,却从内容到人物都未能实现转变。反而电影前后两部分,构造的极为断裂。本片着眼美国未成年人的生存问题,非抗争而似压抑。在无措的成人世界,只是完成了一次亲人身份的改变,两小时如少年梦中历险,实则毫无改变。
补标,第一次没看太进去看完又重看了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