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马赛上演的二战时期德占法国期间,身为德国人的男主却要通过申请墨西哥和美国签证,并且过境美国逃往墨西哥的故事。
影片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一种充斥和弥漫于整部电影电影中的错乱感。
不仅仅是将二战难民故事嫁接在现代马赛身上所来带的时空错乱感。
还有不知谁在念叨的旁白所带来的错乱感。
到底是小说/剧本的作者的全知视角对影片无法直接拍摄出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的必要补充,还是一主人公本身在回忆这个故事时的讲述,抑或是做为一位聆听过整个故事的旁观者对着我们这些观众的一种转述。
而且,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镜头的交替,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错乱感。
到底故事的讲述者是谁?
他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关于故事的信息?
只有到故事的最终,我们才知道是男主常去的餐厅的老板的转述。
这位转述者不但是整个故事的(部分)观察者之一,也是整个故事的聆听者。
他本身的身份也是一种错综复杂。
又是经历者,又是聆听者,又是转述者。
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错乱感。
剧照,旁白:而那些离奇的人,没人相伴 | 图片来自豆瓣说回到故事本身,时空交错与重叠,将二战难民故事搬到现代舞台上来讲述,映射了现在的欧洲难民问题。
但这又不是唯一一件导演想讲述的事情,全片围绕着片名,也即主题,“过境”,来展开。
“过境‘不但代表要逃离原来的地方,抛弃原来拥有的东西,也代表着将要遇到的种种困难。
不但是难民们想要逃离,并且需要一个第三方国家作为过境国,男主本身也是抛弃了原有的身份,需要“作家 Weidel“这个新的身份来过境。
但是其实,反而难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即签证和过境国的问题,在男主这里反而不是最大的困难,有了作家Weidel这个“过境”身份之后,所有签证问题都没有给男主造成什么太大的困难。
最大的困难反而是,心被困在了马赛,因为一个女人,也恰巧是作家Weidel的妻子。
从说服医生,他可以帮Marie弄到签证一起走,Marie的答应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到医生走后,Marie告诉他,她要留下来继续找丈夫带来的巨大失落(还是不能忘记丈夫)。
再从Marie找到她要和他一起登船走人的巨大喜悦,再到Marie其实和他一起走还是为了能见到丈夫带来的巨大失落中。
男主的心在这之中,跟着跌宕起伏。
影片也经常用特别紧的镜头,将男主整个人刚好框在镜头中,来凸显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受困”的感受。
剧照,坐在宾馆小桌前的男主 | 图片来自网络没有完美的解答,不能即让心爱的女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又能一起“过境”。
男主也在这反复挣扎中选择了留下。
需要过境的不是身体,而是心。
"Fox and goose come home Cats and mouse come homeMan and wife come home..."
故事:一个男人想要凭着假身份过境,最终经过思考成全了另一个男人及女人,反而这俩人因战争波及死亡。
背景将二战德国与犹太人的历史放在了现代;男主和作家一起偷渡,作家却在中途死亡,男主凭借作家的假身份可以过境,中途遇到了作家的妻子和医生,作家妻子在等待丈夫归来,而医生与作家妻子在这个背景下已心生爱慕,男主也爱慕作家妻子,男主想和她一起过境,最终战胜自己的念头,成全他们;没成想反倒害了他们,最终在酒馆了已经出现幻觉了,幻觉中作家妻子来找他,想必真实世界肯定没有生还了;男主已经不在意大清洗了,只是希望她最终会来到这里找她。
看过一些在二战这个德国与犹太人的背景之下的电影,人们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貌似已经感觉很正常了,男女之间的多角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崩塌,最后再人类本善的觉醒;整个影评演的比较自然,故事不新颖,但是二战背景和现代衔接的很好。
拍得太好了,这是真正的艺术。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形容看完本片的感受,我初听Christian Petzold要拍移民题材穿越剧,还觉得对他来说这主题有点跌份儿,这么多人拍移民苦情戏,他何必趟这滩浑水?
然而Petzold一出手就是一部条理清晰冷静克制的作品,全程让我屏息静气,生怕错过任何一句诗意的台词,任何一束精准的目光,任何一处欲言又止意味深长的停顿。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Anna Seghers同名小说,Petzold把叙事者从男主角改为一位局外人,并且将布景置于当代法国,在架空的历史中更加客观地审视男主角的言行。
Petzold高超的银幕写作技巧融化在意味绵长文辞隽永的电影语言中,惊雷发于无声。
舒缓的节奏一点不妨碍Petzold全程保持住故事的张力,观看本片完全沉浸其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Petzold是当今德国电影唯一的大师,他和Michael Haneke是当今德语电影仅有的大师。
Haneke年事已高开始自我重复,Petzold依然突破自我,不负我的期待,他没有一次让我失望过。
衷心希望他的艺术生涯天长地久,每次观看他的电影都是我人生中幸福的时刻。
2020.3.8一个死掉的男人要去地狱报道。
他在一扇大门前面等了很久很久,久得仿佛永恒,可是那扇门一直没有开。
他拦住一个过路的人问:“请问您知道我该怎么进去吗?
我需要去地狱报道。
”路人看了他一眼,答道:“可是先生,你现在就在地狱里呀。
”去年春天和Christiane在普林斯顿第一次看了佩措尔德的《过境》,那时候只从那些舒缓绝望又刺耳的画面里感到一种细思极恐的惊悚感,觉得不管是街上的现代法国警车、穿防爆服的警察、监控录像和男主角居住的旅馆里上个世纪的陈设、早就被淘汰了的打印机,轮回一般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的男主坐在餐厅里、他身后不知是谁推门入内的情节,永远有人在逃离又永远无人能够逃离的马赛,还是那些明媚虚幻得随时都要被警笛声惊醒的海港阳光,都在对观众说不管是男主还是女主、医生、指挥家、带狗的女人,他们都是鬼魂,都早已死去,一遍遍在名为马赛的地狱里重复着失败的逃离而不自知。
时代已经行进到了二十一世纪,鬼魂们依然活在几十年前,被摄像机捕捉,被新世纪又一次驱逐难民的警笛唤醒。
那时候我只感到一种看惊悚片、一种get到了恐怖故事里“细思恐极”那个吓人的点的兴奋,今天为了seminar的pre重看这部电影却看哭了,在平板前很分裂地一边泪眼婆娑一边为pre截图、做笔记,脑子里理性的部分翻来覆去转着这个镜头要怎么解读这句台词有什么隐喻也挡不住男主唱儿歌的时候眼泪直往下流。
这些活在这部电影的鬼魂每一个都有那么剧烈的感情那么刻骨的经历,每一个都有那么多故事要讲,但是被听到的永远只有空洞的句子,听的人的心永远在别处。
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
那个失去了离开的希望的女人请男主吃饭,说我只是不想一个人吃喝,然后她和男主散步,讲马赛美丽的建筑,讲那个让她来到这里的建筑师,她和男主在栏杆边上一起抽烟,她穿的像要去赴晚宴。
那一刻,旁白说,那一刻他好像是可以忘记过去的一切,好像一切都可以变好。
那一刻,就那么一刻,有一些东西真的传达到了。
然后女人就跳下去了。
镜头没有让观众看到那个瞬间,我们像微笑着转过头的男主一样为他身边突然的空缺而迷茫了一瞬,然后和他一起在下面传来的惊叫声中低头,看到她的尸体。
我情愿相信她是为了那一刻死去的,否则这死亡就太绝望了。
他们在一起,但他们的心永远在别处。
他们在这里,但他们的希望永远在别处。
他们在永恒的中转站,他们的目的地是实际存在又不可抵达的幻觉。
他们中间隔着玻璃,我们和他们中间隔着屏幕,社会和个体之间隔着监控摄像头,一切都被观看,一切都不被看见,一切都被讲述,被听到的只有刺耳的警笛。
一个人被社会认可的从不是他本身,只是一纸证件;那么多人在奥斯维辛里噩梦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只是为了写成书供人阅读。
被社会否定、流放、驱逐,要想在某处停留只能证明自己不会在此处停留,被推挤着被迫朝前,所有人都在看你,没有人看到你。
以离开为目的的停留、熙攘嘈杂里的孤独,永远回不去的故乡、永远不被听到的声音,这一切是如今社会里每一个人的悲哀。
先生,你现在就在地狱里呀。
马赛,一个繁忙的港口城市。
它让人想起《基督山伯爵》,还有那部二战电影《卡萨布兰卡》,当时很多欧洲人从马赛出发取道摩洛哥希望能躲避战争到达新世界美国。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的《过境》,用影像摆脱时间的限制,让过去的难民与如今的难民在马赛相遇,巧妙地将他们的故事杂糅融合,却毫无违和。
人类多么愚蠢,又何其渺小。
战争与动荡的时局给普通人带来多少苦难,造成多少悲剧?
历史是不断地重复吗?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Franz Rogowski)的戏愈见娴熟。
虽然他曾是兔唇患儿,经闭合手术后,说话依然口齿不清,但对角色情感的把控与表达如时间的陈酿,观众喝上一口,有层次有厚度。
我想困境是本片在极力营造的一个主题,故事发生在纳粹攻陷马赛前,首先就是把这个二战时期的故事放到现代法国街景下的演绎,这是时间上的错乱;空间上他打开了一个以墨西哥大使馆为圆心的难民视角,他们有着不能明文的生活规则,如果无法手握一张离境船票,任何人甚至不能入住旅店,而向秘密警察的告密也成了一种默认,“是羞耻让我们沉默。
”,警察突袭旅店时大家互相凝望。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自己的身份被盖章,他们在使馆内热切地倾诉自己的避难故事,游荡在使馆的辐射圈内,又隐匿于各个旅店之中,对彼此冷眼旁观,这样的末世感与阳光充裕的海港城市混乱地重叠在了一起。
但正是这种外部困境下,男主角的视角才显得极为无助与真诚。
故事开始,带着一位已经自杀身亡的诗人的遗物,男主角和负伤的海因茨从已经沦陷的巴黎跳上了去往马赛的火车,在夜晚幽微的蓝色光线里,男主角阅读了诗人遗留的稿件与他妻子的来信,早上醒来时海因茨已经去世了。
从下火车开始,他便是带着两个死亡讯息来到马赛的外来者形象,我想本片最终想讲述的就是这一层身份的困境。
海因茨的妻儿藏在马赛,诗人的妻子一直在寻找丈夫,他鬼使神差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可以选择做海因茨儿子的父亲,也可以是诗人,甚至是诗人妻子的情人医生,但每一次选择便意味着对另一种身份的抛弃,隐藏在身份困惑的背后,就是人与人之间这层情感联结。
“谁会先忘记,离开的人还是被抛弃的人?
”。
葆拉贝尔饰演的妻子在本片再次化身了精灵般的存在,出现在了这个被麻醉的世界。
压抑的社会规则之下,只有她与海因茨的儿子带给了男主角真实的、关于爱的刺痛,他最后给出了那张船票,主动将真实的自己从替身里抽离了出来,我感叹于导演佩措尔德的这分勇气,他将男主角永恒地困在了错乱的时空之中,却带来了一切的可能性,也自然是每个时代的残存的爱与希望。
和影片内容毫无关系的胡思乱想分割线- - - - - - - - “好像我的一生,我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为了写作的素材而准备的一样”除了Georg看护Weidel乘坐火车逃离的那一小段,整个影片都看不出来时代感。
就连火车上的那一段,除了被搜查时的紧张,让人感受到是战争时期外,剩下的只有车轮和铁轨摩擦的刺耳声,和小窗子外冰冷的景色。
火车呼啸而过,不为任何人做片刻的停留,只剩下历史奔涌前进的步伐。
没有弥漫的硝烟和轰鸣的机器,整个马赛都显得很平静。
空荡荡的街道,色彩鲜艳的建筑,好像和战争没有半点关系,除了偶尔的一声短促尖利的警笛,好像这里是被遗忘的角落。
真的有那么平静么?
宾馆里带着高深莫测笑容的老板,走廊上眼神飘忽闪躲的“流浪客”,领事馆里焦急等待的人群,酒吧里那些仿佛不被影响的无忧无虑的少年海军们,挤在一个小房子里的吉普赛人,他们真的安心么?
“我知道大家都在羞耻,为这一刻不敢站出来发声儿羞愧,可是我们只能把头低的更深”人性好像总在要危及性命的时刻爆发出光辉。
为了我的信仰,为了我的爱情,为了我的责任,“人”的形象在这时候是这样的高大。
“我有十几个国家的签证”“他们带着去往美国的签证丢下我走了”“我想去墨西哥,住带花园的大房子”“我上周曾登上去往美国的渡轮,可是她走不了,我也要留下”失去国家的人,不仅仅失去了国家。
放在当下,难民潮的去向,也是适用的。
“人们都说,被抛弃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那些离弃的人,没人相伴,谁会更快忘却”没有感情的旁白,无力挣扎的漩涡,好像命运只能这样安排,到了最后,像一个圈一样,回到起点,你又成为了那个寻找的人。
听着高跟鞋踩塌地面的清脆声音,推开门后璞铃作响的风铃,你回头,呼唤一声“Marie”
提前声明 这篇文章不讨论电影本身,片子本身还行,但由于奇差无比的翻译,给我留下了极其糟糕的印象,这篇文章完全大晚上被气得就是来喷不负责任的字幕组。
先放两张图对比一下
正常字幕组翻译水平
我第一次看的版本我虽然没学过德语,所以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探讨翻译的好坏,但图二的翻译水平简直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逻辑正常都做不到,只能说汉语都不过关。
然后我就用Google翻译了一下,看来还真是和机翻一个水平线上的……
诸如此类的奇葩翻译数不胜数,先挖个坑,等回头再填
开场通过两人对话带出大环境仅靠演技提出氛围,这是很厉害的功底侧面正反打,驶过的救护车,信的特写俯拍特写镜头出现了很多次,《逃脱者》的剧本出现在桌子上用厕所的一滩血液讲述死人的故事,导演一定有个穷剧组,全是这种侧面省钱的手法,点子王,不过这样似乎更能期待拉满,花钱少,效果好不过问题很大的就是布景了,那明显不是二战时期的布景……但是这种布景置身当代又会造成错位感,各有说法。
找作家,作家死了,送人,人死了,决定自己目的去向的人总是无故死亡,自己的命运被死人决定着果然是这样,另类的身份误认,最终他被当作死人,却因此捡了大便宜,连名字都很像《过客》。
谁会最先忘记,是抛弃的,还是被抛弃的,我很想知道一个作家对此的看法张力有,但明显可以更有戏剧性,布景始终是问题旁白,聋哑人,让电影文本化与小说化地极其明显,这也算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了,仿佛是在看一部动态小说。
不断遇到人,不断有新的故事,医生,音乐家,作家,很像生活,虽然平静,并不平淡,所谓故事,并不一定要波澜壮阔,或是惊心动魄。
就像《弗兰兹》,保拉的面庞似乎是“神秘”的代名词如果不属于自己,那么大可不要,最终的选择是自己不过境,抛弃本就不属于自己的身份,这似乎也是可选结尾中的上乘了。
不想破坏期许可以解释得通麽
杰作,电影中的自由间接语,欧洲难民题材竞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这部电影太恐怖了。
大师之作,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杰作,电影中的自由间接语,欧洲难民题材竞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这部电影太恐怖了。
大师之作,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杰作,电影中的自由间接语,欧洲难民题材竞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这部电影太恐怖了。
大师之作,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杰作,电影中的自由间接语,欧洲难民题材竞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这部电影太恐怖了。
大师之作,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杰作,电影中的自由间接语,欧洲难民题材竞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这部电影太恐怖了。
大师之作,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尽管略微明白影片想要说什么,但是情节电影看的好累人啊,导演绝对是多特蒙德球迷
恕我懂不起。
二战题材的小说平移到21世纪,奇异的观感,或多或少映射到了难民问题。前半部分臃肿混乱,后半小时开始发力,两人的相遇也是过境一般,匆匆而过,但却非常刻意。结尾的沉船和留有空白的结束,如果故事按照原著时间背景拍摄会不会更曼妙呢?
一个珍宝似的故事,仿佛出自布鲁诺·舒尔茨之类的小说家之手,简洁但是高度浓缩,回味悠长。男主假扮小说家,在试探他的领事面前说,“小时候去郊游,第二天被老师要求写作文《美好的一天》,就像我的那些同行,从集中营里出来,那些苦难仿佛都是为了写作。但我决定停笔。”真是高级;而且发现导演非常喜欢人死后的幽魂再现,很日常很突然的那一下,让你觉得哪里不对,是不是他(她)死了,然后果然,一场悲剧已经在主人公不在场的时候发生,他看到的只是意念的残影
滞留/流动,取代/被取代,抛弃/被抛弃,各种意义上都很像弗兰茨,甚至有同样美丽动人的Paula Beer。可惜想讲的太多太杂了。全片最美妙的还是男主角坐上火车,轨道在月光下交织,过去永远地滞留在现代,如同挥之不去的鬼魂。
罗戈夫斯基太帅,单手抱着葆拉贝尔的样子就是《温蒂妮》啊!葆拉贝尔的戏感依然冲出屏幕。一句话总结剧情,过去的难民在当下的空间经历当时的逃亡。给观众造成时空不一致的困扰的同时,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情绪传达,作为观众需要自行评判。
旁白不是最好的解释和过渡,无处不在的警笛声是
体感不适
第2156部,感觉这部电影犯了改编的忌讳,二战背景直接移植现在,既没有二战,也没有现在,像是另一个时空,很错乱。
整个一温吞货,类似的剧本,比《不死鸟》差远了。
极具文学性的影像,将一个平庸的故事讲得非常高级。二战背景的故事放置在现代环境中,可真是投机又令人眼前一亮的处理。/ SIFF第5场
葆拉像连接两个时空的桥,符号,幽灵。时空错置很有趣,配角也很有趣。
二战就是二战,难民潮就是难民潮,为了硬扣实事而混为一谈,夹带私货。
6.5/10。一种奇妙的观影感觉,像在看一本杜拉斯写的小说,但却是低配版。旁白依旧是扣分点。
出门给俏说,天呐,我疯狂地喜欢这部电影。地铁上第一次眼泪完全不受控制一直往下掉。真正的狂喜果然会让人止不住哭的。人事场景旁白音效所有的一切,从酒店女孩坐床上讲那一段话开始就陷进去。火车轨道红碎花衬衫深蓝风衣桃红葡萄酒和玛格丽特披萨老港。A bientôt, Marseille❤️
在歌德学院组织德国电影节期间拉着老公去看了这部电影,看简介以为是浪漫爱情故事,看完之后老公叫我以后别再约他看德国电影……
闷
旁白叙述太加分了
在生命不断生成的中转状态里,首先以及最终《过境》的只有时间。叫人抛弃和遗忘的彼岸在男主心中既不是天堂也不是故乡,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没有随着他的船票覆舟大海而是跟着他的记忆一同滞留在此岸的炼狱当中。这部向着《2046》行进的作品需要观者的历史、智慧与耐心,因为佩措尔德真正将人的成长和存在塑造成了未完状。
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