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频道献礼片,毕竟是唯一能让爸妈陪着看还不会被要求换台的类型。
中国影坛如果想直面或者公开触碰三年困难时期,找准角度是最重要的事。
毕竟对于这种题材,拍的好不好是一码事,能不能上映就是另一码事了。
《颐和园》侧面影射89至今被封,《蓝风筝》《霸王别姬》的公映之路同样命运多舛。
前车之鉴,电影人不会不知。
所以,从总理的下乡调研角度讲“人民公社大锅饭”取消之路,似乎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方法。
当然,“美化领袖”和“掩盖历史真相”这两口帽子,在愤青眼里是摘不掉了。
不过,在没脱掉脚镣学会走路之前,就逼着别人跑,总有些操之过急。
“把异见者关小黑屋”“第一书记一言堂”“村支书子承父业”这样的小细节,影片抓得不错。
这些风气,五十年前苦难时期有,现在依然有。
只不过,五十年前的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错的,村主任郭凤林把“异见者”关了小黑屋里喊:“我是为了革命老区的颜面”。
在他眼里,家丑不可外扬和领袖绝对正确是一体的。
“如果中央政策让村民生活不升反降,一定不是中央的错,而是自己落实不到位。
”这还是一个抗日英雄的逻辑思维。
可惜这位抗日英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学的不精。
况且这还是一个村书记的理论素养,当时的党员理论素质,可想而知。
一个教许多人感觉特别假的地方便是,老奶奶把自己棺材卖了只为给周恩来做碗面条。
豆瓣上对这种“向领袖感恩戴德”之举一片讨伐之声。
而我,窃以为,这恰恰是民众思维的真实写照。
无理智的崇拜,过去有,现在依然有。
过去的崇拜对象是政治人物,如今则是各界明星。
只不过,过去是强制大家崇拜一两个人,现在是大家自由崇拜许多人。
多少自由了些。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为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国最大的改革是农村改革。
每次改革总是从农村切入。
其次,这部影片直面三年灾害期间农村的悲惨境况与基层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占多拿、关押上访群众、欺上压下、强迫公有化(不入写检查)、唯上主义(只关心毛主席心情好不好,不顾群众意见大不大),这些干部问题现在依然存在,可以说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这些也是民粹主义造反有理的诱因。
该片深刻揭露了基层政权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同时也通过结局打破大食堂分伙吃饭揭示了改革的合理性正确性,这是毛周共同决定的。
决不能走回头路。
(当然历史还走了文革的一段路,释放了底层的不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我们现在捏灭了唱红打黑的烟头,要将改革顺利地推进下去,自上而下用法治的途径“打虎”整风,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这部政治色彩很浓的影片还有个功能,就是为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为加快农村改革,尝试发展“家庭农场”奠定舆论基础。
这部电影较为真实,史实和情感上,不理解很多人为什么会给这么低的分,建议大家多读读那会的历史再来评价,请问要给负分的网友你读过那个时代的历史吗?
读完后你有过你自己的思考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道听途说来的只言片语并不客观。
总之,在艺术层面上的话,这部电影中规中矩,七八分还是可以的。
至于看有人拿这部电影和外国领导人传记电影来比,怎么说呢,电影看你拍来是干什么的,为了赚钱的话拍起来自然是有一套商业化的流程在那里的,所以看起来会“好看一些”。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60年代,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失误,苏联逼债,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
为了应对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周总理在夫人的陪同下亲自前往了伯延公社进行实地的调查。
周总理在当地事无巨细的调研了四个昼夜的时间,通过和村民的交心他也成功了解到了村民们的苦楚和希望,带着真实的调研结果回到了北京。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周总理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真正认识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背后是一位真真切切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
陈立导演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直没有看全过,去年上映,我也是仅仅看了一个片花,心里就有了一个结,对此耿耿于怀。
一个周末的午后,拿出刚买的正版影碟,自己倒了杯茶,静静的感受着这个故事。
开篇就直接一个悬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的是,苏联老大哥的不断逼债以及前些年大跃进的失误,这些都让这个新生的国家陷入了一个空前危机,即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
党中央当机立断让各个中央领导前往灾区,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中央作出正确决定。
整个故事发展的很是中规中矩,片中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也很自然,似乎将人拉到了那个全国上下一心抗灾的时候。
老戏骨孙维民的周总理心系万民、和蔼可亲;何伟的郭凤林主任,追求的是那么纯粹简单。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看完之后我独自陷在沙发中,心中震撼莫名,意识竟然还陷在那个时代里。
似乎有什么在召唤着自己,追求良久,赫然发现,原来给自己带来认同的不是那敬爱的周总理,也不是那看透人生的连弟奶,反而是那欺上瞒下的郭凤林郭主任。
不错,就是这个宁愿自己公社吃着榆树叶,也要给总理好菜好肉招待的郭凤林。
不要认为我是发疯了,对这种公然‘酒肉行贿’的行为大加赞赏,想做一个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反动分子。
让我将郭凤林这个角色进行剖析分解。
郭凤林这个角色一开篇就出场了,忙里忙外的指挥公社干部做好各种准备,以迎接周总理一行的到来。
为了达到自己‘欺上’的目的,这位郭主任不仅将公社里不安分乱放嘴炮的年轻人给关了起来,还让公社干部给所有的社员下了封口令,勒令所有人不得在总理面前诉苦。
但他所有的准备随着总理的到来,慢慢的都瓦解了,对于郭主任的表现,总理也没有过多的进行批评,只是单纯的讲道理,郭主任渐渐也理解了自己行为的错误。
在社员一起努力之下,克服各种困难走出了危机。
对于整体剧情故事我的感触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总理待人接物之道,一是那个时代淳朴的社会状态。
总理和任何人好像都能找到共同语言,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居高临下,而是让与他谈话之人如沐春风,不会自惭形秽。
公社干部如此、连弟奶奶如此,甚至是小连弟都不惧怕这位和蔼可亲的爷爷。
这才是伟人,伟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那些所谓高层的威势,也没有那种自己没有特权,就不能显示出自己身份地位的狭隘心理。
有的单纯就是为了理想、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
野叟是八零后,很难想象解放初期那样的一个社会关系,人民淳朴,欲望简单,基本上所有人都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单纯,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利益争斗。
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我们这个社会缺失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无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同样讽刺了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总理都能如此亲民,你们凭什么高高在上。
我想这也是导演陈立想告诉我们的。
————现实中,人民需要这样的总理
爱奇艺好评靠前的作品都打算看一遍,看之前就预计到会是无聊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评分那么高,好奇心驱使下硬着头皮硬看,过程跟想象的一样,基本没有波澜,平淡如水。
但是周总理这个演员演的真的是平易近人啊,尤其是说话声音,可能是故意克制的,每一句话都是极其“温柔”。
我觉得他把总理关爱群众,以群众生活为己任的一面很好的表演出来了。
在伯延的四天四夜,是周总理的每天每夜。
首先,对于一些影评中“问了婆婆妈妈,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无法理解吃树叶”、“不拍贪污腐败来拍这些避重就轻”等,我只能说只见过鸡的人,就只能看到一只鸡。
在大跃进之后紧接着就是三年大饥荒。
从小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村子里,爷爷一向自豪,自己是拿着几千块退休金的人,这在一个普通的河北农村可是不得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自豪之下,奶奶炒菜放食用油,都是用一个很小的勺子,一点一点往锅里放;我没袜子穿的时候,奶奶给我找出来十几年前姑姑没穿坏的尼龙袜子……爷爷是1941年生人,奶奶比他小6岁,是家里的独女,高小毕业,生在一个一个送女儿去上学的家庭,但是跟家里人一起吃过树皮。
爸爸1971年生人,从小吃的最多的就是红薯,在我看来十分香甜的烤红薯,是他不想尝到的味道。
因为那个时候,家里每天的饭就是红薯(我妈1970年生,但就完全不一样,因为爸爸所在的村子是丘陵地带,适合种花生、土豆、高粱、红薯,妈妈所在的村子在太行山区,依山傍水,果树很多,我妈妈还给我用槐花、榆树叶做过饭。
当然更多还是我爹个人的口味原因。
)所以,就很懂得那些红薯秧苗代表的什么,是最容易糊口的干粮,是活下去的希望。
越是看到这样的饥饿、寒冷、病痛之关头,越是深觉中华民族之强韧。
郭傻子确实是傻,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却不知总理来,就是来给你解决麻烦的。
当然这样的错误我们谁都容易犯,因为我们价值观导向、我们的学识可能不足以让我们在当下做出那个更为正确的决定。
所以这时最忌讳的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去做自认为聪明的事情。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只有每一个数字都是准确的,国家这台大型的机器才能没有问题地运转起来,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
以上是对工作的感悟。
看了这部电影,就更明白为何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
他对这个国家每一个人给予平等的关心,对于国家和工作殚精竭虑,与妻子志同道合,把自己的每一分心血都用在了中华崛起之上。
有这样的领导人,中华民族怎么能不复兴,中国怎么能不昌盛,中国人怎么能不站起来啊!
周总理,你看这盛世,如你所愿,不负你此生。
周恩來的4個晝夜 感覺還行,分數怎麼也有7分。
8分給不了,嗯,如果考慮到更深的社會反諷的話,可以給。
但是實際導演怎麼想不知道。
下面是吐槽。
從那個時代開始就會有下來調查提前通報的習慣么,翔宇筒子,你們想到後來的筒子會覺悟變低的情況么。
那時候,也就僅僅稍微弄點門面,也是爲了國家著想才幾個人願意不露面,現在可是會很虛偽的,甚至真正的關人,完全湮滅人民意見的情況出現的。
翔宇筒子,有點過分整潔,雖然跟潤之相較會比較注重儀錶,可是電影里太整潔了,衣服有點像新的好不好。
跟書記握手,單手迴應?
翔宇會那麼大牌么?
導演,你那個翔宇是現代領導人的象徵?
一開始小孩子就出現說話,我最初覺得略有問題,後來根據劇情考慮時代背景下還是感覺可以的。
問題是事件發生略微湊緊,有點劇情化的湊巧(考慮到電影緣故也是可以接受)。
那個拍攝者鏡頭是什麽情況?
隨身攝影的,導演你讓他360全方位拍攝?
建議,就弄一個鏡頭完全足夠,也更加真實。
孩子上課好認真啊,就算考慮那時候環境艱苦也不至於那麼認真吧?
(兒童心理學沒研究過,不能確定)。
燈光,檯燈、外面的路燈好明亮,那個時候有這麼好了?
這個完全可以將燈光復古一些,對於時代背景也有更真實的反映。
做面的過程,奶奶樂意吃樹葉,我們長大了,也應該明白父母長輩的辛勞和自我委屈,不應該再不懂事的吃面讓他們吃樹葉了。
還有後來的眼鏡,略微表現了翔宇夫妻的感情。
只是感覺有點不夠真實,翔宇和小超表現有點生硬(或許我由於對於翔宇的喜歡,期望有點過高。
) 字體問題,那個時代,漢字不至於普及那種程度吧,應該是繁體的?
淺談一些問題。
有些人會覺得這是為國家做傳的電影,或許有一部份程度是吧,但是有些問題,我們應該了解的。
過去人民對國家絕不是現在這種心態,他們是被欺凌,是黨帶領他們出來的,對國家也絕非那麼苛刻,相反完全可以體諒,所以在片中,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劇情其實在時代背景還是頗為合理的。
他們隱瞞真實情況,絕非要文過飾非,只是不想讓翔宇等一系列人員以及國家為此煩擾,就像書記可以真的跟群眾完全一片,能被叫郭傻子,那是當時社會不同,潤之和翔宇也絕非那種帝王式壓制,相反他們是真心為人民,他們寫下為人民服務,也不是現在那種形式,他們確實想做些什麽。
因此他們也可以得以當時人民所擁戴。
考慮到這些,人民隱瞞、以及後來檢討等一系列事情是完全合理的。
只是現代情況變了,當時上層真確為人民,翔宇死後幾乎沒有財產,而現代貪腐問題那麼嚴重,以及社會誠信問題,還有人民對社會過分苛刻卻不負責任。
我不知道電影是否要表現這個主題,如果是,那麼這部電影完全可以到8分。
從那個時候發展到現在,出現了什麽問題呢?
現代化,是不是帶來了人心、社會的變質呢?
某程度,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有這個問題,但是也有點類似原始社會進入農業革命的變革。
這種變化,帶來社會一定程度不和諧,但也有了更好發展,這大概就是歷史所必須經歷的。
當然,現在的情況還是亟需改善的,畢竟在最初階級形成時期,大多數人被壓榨過程是逐步加深形成階級的,官僚等問題也應盡早改善了,畢竟那時候政府得以諒解是因為政府的真心,現代政府也應該慢慢還回來原來的真心,得到現在人們的擁戴?
希望中國能慢慢真正的變得更好,更強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
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
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
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
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
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影片还向我们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让人深受教育,也深受感动。
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各种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是何等严肃认真。
就是村干部,也是羞愧和反思,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总理将4天来了解和调查到有真相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汇报时,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
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虚怀若谷听真话和及时纠正偏差的精神和作风,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
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总理不愧为我崇拜的总理,他从不高高在上,一直站在底层人民这边,一代伟人,谦逊平和!
从小时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共产党四处奔波,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共内战,他总是会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其次是国家命运,最后才是自己,这是那个年代纯粹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特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过于安逸,以至于忘却了初心,安于现状,不去了解,不去实践,很多问题就不会被发现,更不会被解决/
公司安排的工作任务。拙劣且无视事实的垃圾中的垃圾。一是"三年自然灾害"的说法早就改成了"三年困难时期"。二是根据"建国11年7个月来"台词,背景时间为1961年5月,此时为困难时期末期最为严重的时候,可剧中人物一个个红光满面、奔跑速度如大跃进一般。别用主旋律糟蹋了电影。
看看国王的演讲、林肯吧,领袖传记电影真不用拍得这么雷人。
周总理的假睫毛+假鼻子+浓浓的眼线 记忆深刻… 好吧。我就是被那个年代所打动了,你说怎么办吧。
垃圾电影搜集
单位组织看的,全程和小伙伴疯狂吐槽=。=
就为了这些关键字就该给5星!!!弄虚作假、粉饰太平的行动:威胁干部不能说实话;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邮电局后屋;对生性耿直的父亲封锁总理到来的消息……
不说了
我爱总理
多么主旋律的电影啊,冲这也要给高分。@111t大礼堂
不能因为是一部红色电影就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
其实这片不怎么好看 但是看到评分这么低 好像哪里也有点心塞 不过再心塞有点特别特别想吐槽 周总理的配音到底是什么情况 明明一开始很苏的 但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个带着口音的声音 有点想笑😂 看到老人家卖棺材来买回面粉给周总理做面的时候 真挺难过的
也是参加党校培训看的,这如果是真实发生的,我只能说欺上瞒下已经根深蒂固病入膏肓了,饿成这样了你们还有工夫折腾,看样子没饿够,建议继续挨饿~作为村官,村里闹饥荒,温饱成大问题,连干净水都喝不上,还想着政绩优先,不让领导“操心”,自己硬扛,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硬扛的并不是你们这些怕给领导“添乱”的人,而是普普通通没饭吃就会被饿死的穷苦老百姓?毕竟这么困难的日子我看你这村支书依然肥头大耳的,家里儿子依然上蹿下跳的,我可是听说当年饿殍满地大家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你家儿子还有能力上天遁地感觉吃多了还能蹿稀,说你家挨饿了我反正是不信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想说
人民很善良;总理很伟大。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画眼线还贴假睫毛的周恩来扑闪扑闪着眼睛看着你...... (20130905@红谷滩万达)
不管哪儿的伟光正都透露着尴尬
历史书中的某些敏感问题没有说出口,但是总体还是较为优秀的。
睡着了是因为真的太困!冲着周爷爷多给一颗星!但听说音乐很赞啊!
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