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我相当喜欢的一本书,记得第一次读它时候,很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下午的电影,再现了那混乱的阿富汗喀布尔,再现了那虔诚的或虚伪的穆斯林信徒,再现了那清冷的苍白的天空中那高高飞扬的最后一只风筝,再现了那街道上追着风筝而不仰望天空的那个孩子。
故事讲述喀布尔一少爷阿米尔与其仆人哈森间的关于友谊、忠诚、背叛、救赎以及爱这么一个故事。
电影就原著稍有改编,但我认为还是比较到位的。
阿米尔与哈森,从小一起长大,虽为主仆,却私交甚好,哈森一直勇敢而执着地保护着懦弱的阿米尔,为了阿米尔,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和伤害,而自私、胆小、虚伪的阿米尔在面对恶少凌辱哈森的时候竟然选择蜷缩在角落里偷看后全身而退,哈森所做的一切努力,为了他们的友谊,为了阿米尔的荣誉,也为了自己忠诚的信仰,但这纯洁魂灵的不肯屈服换来的只是雪地上那一抹让人揪心的血迹以及接踵而来的阿米尔的背叛,背叛之后,便是一辈子的灵魂的洗涤和救赎。
阿米尔在“风筝日”那天打败所有竞争者后,他叫哈森去帮他捡他剪断的竞争者的风筝,哈森欲追,转身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支撑的是其誓死不改的忠诚和信仰。
到后来阿米尔的父亲问:哈森,这手表是你偷的么?
哈森抬头看阿米尔,很沉静,说:是我偷的,老爷。
哈森和父亲离开了少爷阿米尔家。
俄国人入侵喀布尔。
阿米尔和父亲流亡至美国加州。
多年后,阿米尔父亲逝世,与此同时,阿米尔得知哈森其实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一直逃避的他选择重回阿富汗,去走那条重新洗涤灵魂的道路。
哈森曾写信给阿米尔:I dream that Rahin Khan sahib will be well. I dream that my son will grow up to be a good person,a free person. I dream that someday you will return to revisit the land of our childhood. I dream that flowers will bloom in the streets again... and kites will fly in the skies! And I dream that someday you will return to Kabul to revisit the land of our childhood. If you do, you will find an old faithful friend waiting for you. 我梦到拉辛汗老爷身体好起来了。
我梦到我的儿子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自由的好人,还是一个重要人物呢。
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
我梦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
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为了坚守战乱中阿米尔的家,哈森被枪杀街头。
独留一个孤儿索拉博。
历尽磨难,阿米尔找到被塔利班蹂躏的索拉博,带他回加州并视如己出。
最后一幕:芳草地上,阿米尔帮索拉博去追被剪断的竞争者的风筝,回头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支撑他这句话的是永恒的忏悔和救赎之心。
看完这部电影,总结如下:一,当一个人跟你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其实他就是对你说:为了你,我可以不顾一切,去啃泥,去背黑锅,甚至去死。
二,千回百转,要做个纯粹的人。
因为你欠下的,冥冥之中,总是要还的。
三,所有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像阿塞夫这样的偏执信仰者,于国家和社会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追风筝的人》还是很值得推崇的。
昨天,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追风筝的人》,眼泪流了好几杯。
我穿着在尼泊尔小店里新买的上衣,领口又松又低,泪水一路流入了胸口。
光影之中,我经历了另一种生活。
这是一部诚实的电影,没有叫劲表现演技的演员,没有花哨的镜头。
然而,我们却哭得此起彼伏。
上一次哭得这么激烈,又是什么时候呢?
可能是拍戏,可能是看戏......总之,是和戏有关......早就听说《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看过的人都说好,而正是这种一致公认的好,让我抗拒。
几次在书店准备拿起它,又放了回去,取而代之的是神秘主义或者中医哲学。
生于八十年代的我,没经历过什么大历史,于是醉心于荣格和各种仁波切,因为他们带我心灵历险。
然而,痛哭一场之后,和朋友坐在街边的大排挡,我突然发现我是那么不尊重生活。
在《追风筝的人》中,我看到了一个男孩怎样长大,怎样去去隐藏自己的懦弱,怎样补偿自己的罪过。
我还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一段历史中的无奈,爱与恨,勇气和尊严,自私和忠诚......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书,就像是一把散落在草丛里的宝石,有心之人才能踏着晨露拾得一两颗。
然而《追风筝的人》是一串美轮美奂的项链,粒粒宝石被作者用丝线和扣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所见者怎能不心动呢?
我是等人闲着才去看的。
小说没看过, 我知道暴红。
看预告的时候其实还满感动。
可是俺家领导冒出 “好假” 二字以后我好像就对片子的印象急转而下。
可是我想还是给一个机会去被打动。
结果我看到了一段时间以来让我从头到位一滴眼泪都没流下来的片子。
这个对于我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实实在在是拍的太表面,太不真实了。
我在140分钟里不停的看表,看还有多久结束,突兀的情节一个套一个,除了碧蓝的天空, 土黄单调的背景下飞着的耀眼风筝, 我几乎找不出任何impress我的情节。
我能一二三四列举出很多不可置信的神奇片断,最天方夜谭的是被打的半死的Amir 和他的侄子竟然逃脱了一群全副武装的塔利班进在咫尺的追杀,顺利到达美国。
简直比007还神勇。
小说也许很震撼,可是电影只能说是想趁着小说余热赚一笔票房的产品。
照实不匝地。
难得在IMDB还能7.9实在是借小说太多的光。
是什么让一个当年看到好友在自己面前受辱都只敢扭头逃跑的怯懦富家子,在多年后,孤身进入塔利班恐怖统治下满目疮痍的阿富汗,直面当初同一个混蛋,最后解救唯一的侄子回家?
当情势变得越来越危险,状况越来越棘手,有很多次他可以放手,然后全身而退——他只是个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而已。
可他再没逃避。
在最开头的时候,他不够聪明去回应那份哈扎拉男孩世上最纯真的友谊,后者从未背弃过他,无论是那只小小的风筝,忽如其来的诬陷,后来他们家的老宅。
即使曾被他背叛,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怀抱最可贵的情感。
直到最后,他对他最好朋友唯一留在世间的儿子说,“为你,一万次都可以”,然后转身奔跑,就像小时候,这个孩子的父亲对他说的,为他做的那样,付出所有,无比赤诚。
我想,那个时候,被温柔安抚的,不只是受过心理创伤的沉默小鬼,也应该包括他自己。
我喜欢这些细节的前后呼应和反复印证,就像在垂危之刻,还是故人之子用他送给哈桑的生日礼物,替无辜死去的爸爸射出了几十年前就该让阿瑟夫血流如注的弹丸,救了他们俩的命。
这是一场跨时几十年的漫长忏悔与救赎,因为被放在阿富汗这个特殊的地域而充满不同寻常的勇气和爱。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人关注阿富汗,希望知道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去帮助。
附:影片中的场景并不是真实的阿富汗,而是中国新疆喀什。
影片中画龙点睛的美丽“风筝”成为牵动人们视线、心弦,并代表阿米尔与哈桑友谊甚至兄弟亲情的象征,以及后来因追风筝所引起的背叛。
风筝的那端系着的是个梦,我想,那是难以实现的,他自己的梦。
他想表达的,不过是人性的懦弱和懦弱后的忏悔与自我救赎。
因为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强暴的那一刻,他脆弱,又懦弱的心已经到了所能承受的极点。
放风筝是件美好的事情。
追风筝的背后却有那么多不美好的一面。
丑陋总是与美好如影相随的,在美的背后,丑正探出半张脸庞。
人性的复杂,透过一只摇摇欲坠的风筝,体现的淋漓尽致。
刻入内心的话是哈桑曾经说过的“为了你,千千万万遍我也愿意”,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对着哈桑的儿子也说出了同样的话,影片最后似乎是通话这句话和流露在哈桑儿子脸上的笑容表现了一个救赎的完成,一个阿米尔对于自身救赎的完成,但我看来这个“救赎”的背后则隐藏着更深的东西。
在深层的意义上,阿米尔的忏悔对象并不仅仅是哈桑,也包括他自己和他的父亲与家庭,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故土。
忏悔的完成,再一次把他和故乡的关系确立起来,从流浪的异乡人,又变成祖国和故家文化角色的一员。
这个深层隐喻,不过是通过童年的旧事来作为媒介完成,最后,他终于和家乡,和自己的故国取得了谅解,重建了精神联系和文化血脉。
不知道该说是小说太成功,还是电影仍旧拍不出读者心中想要的情感,总觉得缺点什么,但电影前半段确实是精彩的,后半段有点粗糙烂制了。
我肯定前半部分,故事很动人,但是拍得并不怎么样,结构设计得不是很完美,既看不出导演风格,也没有特别出色的镜头。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可以拍得更好。
我觉得动人,无非是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1.父亲。
原著里的父亲个性在影片中刻画的浮浅了很多。
在卡布尔,他是一个有声望的人,敢为人所不能为,有远见,人际广泛,乐善好施(弥补愧疚),受人尊敬,但是影片中呈现的不过是一个阔佬,甚至对于阿里的感情都只有奴仆之情;到美国后其实他是代表一种文化冲突的(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杂货店的那段场景),所以酒吧里他邀请其他人喝酒,又一次狂欢,似乎回到原来的生活那一段,特别让人有心酸的感觉。
但是影片中的父亲仿佛天生就是美国公民,落地生根般地在美国混上好日子。
而且貌似除了保守以外其它特征都消失了。
2.阿里和其他。
彻底轮为配角了。
正面没见到几个。
还有他原著里的特征也没有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关于哈桑兔唇的那个细节也已经没有了。
还有那个少爷,也就是后来的“塔利班”,他的“拳套”和“希特勒”也都被忽略。
失去的众多细节总让人觉得片子粗糙。
3.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
幼时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是复杂的,玩伴,仆从,信任,妒嫉,相互依偎,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私。
以上种种才使得他没有去救哈桑,使他犯错,悔恨,以及最终要把哈桑的儿子带回来。
这条感情线是故事得以发展的基本脉络。
很可惜影片里又一次一带而过,以至于最终给人的感觉不是赎罪,而是美国式的人道主义拯救。
已经完全不是小说里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和基调。
4.父亲与阿米尔。
很主线的一条。
可以说,悲剧产生的很大原因是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追到的那只风筝那么重要。
但影片里似乎统统省略了。
而作为父亲,对待哈桑和阿米尔的矛盾的感情,也根本无法从演员的表演中看出来。
其实也并不全是演员的问题,只是卡布尔一部分的内容被极度浓缩以至于在看的时候很难产生共鸣。
5.哈桑离开。
不多说。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玻璃窗后,大雨,父亲亲自送他们上车,父亲哭。
影片里就他们两人挑着担子走了,连基本的渲染场景都没有。
太失望了。
6.美国生活。
影片彻底省略了父子出逃过程和父亲对美国生活的适应那一段。
虽然就剧情本身而言这段不算主体,但缺失以后总觉得无论是阿米尔还是父亲,都显得不饱满,性格与之前出现断层。
其实到美国生活是阿米尔逃避原来生活的一次重生,但其中很难看到他本身的那种挣扎和试图遗忘所作出的努力,仿佛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让人联想不到在之前发生的事。
而父亲,作为阿富汗和美国生活方式对照的镜子(阿富汗传统中的人情,家族与美国生活方式的迥然)在这里已经很模糊了。
这个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跳蚤市场出现时候的背景没有交代,因为之前酒吧里的时候父亲还提到“你可以来我的加油站工作”,然后就没有过渡了。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可能会难以理解吧。
其实原著中,父亲买了车来,父子两个人一起在车里笑,笑到流泪那段场景我满希望看到电影画面的,最后父亲说:要是哈桑也在这里就好了。
7.哈桑的母亲。
其实哈桑的母亲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一个女人,无论年轻时如何风华绝代,如何不安于生活,最终失去青春,美貌,健康,爱情......失去一切以后归来,被善良的哈桑接纳和原谅,最终,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与孙儿,心里平宁,在战乱的时代安详死去。
她得到的宽恕,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归属;而那些纠结繁复,曾经让人觉得是生命意义所在的爱情,此刻已微不足道。
8.伊斯兰教。
原著之所以风行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作者对另一个宗教和民族生存状态的解读(仍然怀疑作者是否为雇用文人)但影片中似乎除了哈桑与阿里在屋子里拜了一下便没有其他的描述了。
阿米尔爱上将军女儿时那些情境,父子关于喝酒的对话,阿米尔和哈桑之间那些对话,尤其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如果没有宗教和民族解释,很难传达书本中那种情感。
就这点而言,影片丢弃了原著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东西,纯粹将故事娱乐化了。
今天才看的,没有想象中的感动,有的只是心疼。
哈桑很勇敢,可也很懦弱,对阿米尔太好了,他的善良让阿米尔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以至于最后为了保留阿米尔这个唯一朋友,不论阿米尔说什么,他都一如既往的为他着想,只想他开心。
大概每个人都觉得阿米尔很懦弱,可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孩子,怪他吗?
不,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人,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出生害死母亲,所以让父亲恨自己。
这里面最喜欢的应该是阿米尔的那个叔叔和父亲,还有就是哈桑的父亲,他们也是好朋友,觉得他们都活得很通透,对这个世界看得很清。
战争真的给人民百姓带来了莫大的伤害,只愿世界和平。
《追风筝的人》电影的结尾,有点像《小鸡快跑》:都是在逃脱厄运后,在一片绿地上,一家人在放风筝,或荡秋千,而显出过去的经历,犹如一个不堪回首的噩梦。
这是一个象征,说明到了美国,就风平浪静,从此幸福地生活了。
鸡为什么过马路?
因为要逃脱塔利班。
有人说《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是显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完胜,这是个俗套,是个迎合。
这个不容否认。
不迎合美国价值观的电影,在美国也很难赢得大众和票房。
不反映美国价值,难道反映塔利班价值吗?
这是好莱坞出品,你能指望它怎么样?
这是大众文化,大众是不可能理解一个故事背后的那些错综复杂,而更多只是关注电影在讲着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是否吻合自己的心理预期,或是相反,是否和自己的生活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形成了其心目中的异国情调来?
其实中国的文艺作品在西方的待遇也一样。
纯粹中译的作品,包括《狼图腾》在内,由于美国人太陌生,销量很有限。
而书店里充斥的中国题材的作品,很多是“忆苦思甜”式的后伤痕文学,也是要迎合西方人对于中国的陈见。
包括哈金在内,写到的中国,都是苦难的,悲惨的,以至于同胞看了,见不到对祖国的一点温情。
在书店里拿到一些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常常气不打一处来,因为除了文革你的苦难,就没有别的好些了吗?
我不是说要改为歌功颂德,可是为什么不在现实的苦与乐的交集中找些题材呢?
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迎合美国价值观就一定是不好的。
电影确实将很多问题,归咎给塔利班,苏联,还有阿富汗境内的种族问题。
美国人确实喜欢扮演大救星的角色,电影里那个被美国化了的阿米尔,才可以拯救自己的侄儿脱离塔利班之魔爪。
可是想想塔利班又有什么好?
你需要有人天天上街像风纪警察一样检查你的胡须吗?
而那残酷的“石刑”,今日连沙特王妃都还需要通过在英国政治避难来逃避。
面对同样的问题,耶稣捡起石头问众人:你们中间谁没有罪的,可以来砸她。
这种悲悯和宽容的精神,才是一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墙角石。
这个世界上需要多元,可是不能让它压倒一切,包括是非判断,以及如电影中说的那样,对正派的追求。
更好的境界,是超脱了美国生活方式是与非的黑白式论断,而是将其对立统一后的一种新的提升。
另外一部移民文学What is the what, 写的是苏丹难民华伦天奴•阿恰克•邓从苏丹辗转到美国的遭遇。
此书是以邓的第一人称写作,但是作者是一美国人,叫Dave Eggers, 这部书的声音就与众不同,打破了从落后社会到发达社会这种套路。
在这本书里,从苏丹的内战中逃出,经大难不死的邓,居然在美国,在亚特兰大,遇到劫匪,差点送命。
回到刚开始的一个问题,鸡过了马路之后呢?
是否就从此幸福地生活在这里?
这是What is the what 超越一点的地方。
和大部分伟大的作品一样,终于一个问号(而非句号或者感叹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作家不是要给人答案,他是要来带着我们去提出好的问题的。
但是提出这么一个好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希腊悲剧,至少到目前,还没有听说好莱坞计划将华伦天奴·阿恰克·邓的故事变成电影。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
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但愿有一天,你还有一个好故事,还可以讲给他听;但愿有一天,你们再遇见,用你们想要的方式;但愿有一天你们可以一起追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能让人变得勇敢的唯有爱,我愿用爱许你一世安宁。
对比电影和书,我还是更喜欢书,因为电影毕竟时间有限,书中很多细节无法展示,就让人觉得单薄了些。
喜欢哈山。
最感动的还是那句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对地球上那片土地,一直懵懵懂懂又分外好奇!虽然片子主观上从美国的立场出发,但依然为观者勾勒出那片神奇土地的现实状况。美国究竟是不是天堂,见仁见智,但和不把人当人的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相比,连斗风筝都禁止了,的确是天堂。故事本身可塑造的点超多,想捋顺并呈现予观者让观者叫好,绝非易事
多么好的故事 拍成电影 唉╮(╯_╰)╭
放风筝的画面真是美轮美奂,以及果然是在喀什老城区拍的呢
其实不文艺啊~情节跌宕起伏,又那么现实的残酷,最后一幕要是是小孩接到风筝就完美了,明显是我喜欢看的片子,被题目误导了
最后那一句“我什么都愿意为你做”还是有点感染力的。
最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次,让我落泪了。但感觉孤儿院那段是靠对白撑起来的,缺少一种隐忍的张力。主人公的成长变化缺少交代,情感上续不起来。
跟原著比起来很让人失望 不仅故事改编得拼凑性太强 更糟的是演员表演功力差 完全没有突出书中的阶级观念、亲情、救赎的中心 很糟糕
为你,千千万万遍。。。基本符合原著,但简化了些内容,要是没看原著的话有些地方也许会有点不好理解,而且拍得有点太过平淡了,完全没有原著里的“惊心动魄”,但总的来说还算是一部合格的改编电影。。。PS:不是只是在喀什拍摄而已吗,干嘛片尾的演职人员有那么多中方的啊。。。
只有一种罪孽,那就是偷盗,其他任何罪孽都是由偷盗演變而來。怯懦的AMIR偷走了和HASSEN的年少友情,而當得知他倆是親兄弟,卻已經再不能相見。
爆菊那段震精了。我觉得原著大概会更精彩一点吧。
看完觉得很普通,查看评论后发觉是剧本改编得不很成功;演员的表演也没有可圈点的地方,本片也看不出来马克·福斯特的风格来。总之是淡而无味。
没有小说精彩,先看书再看电影比较好,因为有较多删节和改编。
让主角180度转态度转变的,并非友谊或者良心发现,而是:哈桑是你同父异母的兄弟。太狗血了,这样的剧情给看出感动的话,不是太瞎也接近瞎了。前半段还真的很温情,撇开剧情不说,现在男性的人身安全堪忧啊。
有关阿富汗的传记电影,鉴于没看过原著不对两版差异做对比。电影本身是中规中矩美式政治宣传片,只是总会想米国是否真是和平的天堂,战乱国家人民的向往圣地?另如我在伊朗长大一样,只有穆斯林富裕家族才有选择权利,而下层人民只有如影片中哈桑的下场,而他儿子改变命运只因私生子身份被认知?
如果苏联没有入侵,如果美国没有“解放”,如果巴米扬大佛没有被毁,哪特么那么多如果,逆向而行的不止某国,烤羊肉还是原来的味道,可又能怎样。
就剧情层面来说 已经是很好了 只是就电影来说 真的很平庸啊 所以说 这是本好书 但不是一部好电影。三星半。
没看过原著,单说电影的话体验只能是一般,虽然电影的配乐和一些细节如风筝、石榴、女人等等的安排都挺喜欢,但还是并没有期待的那般感动。不过看得出来原著文字的话那种庞大的描绘会有更多人物和事件上循序渐进及深度体验。
小孩子的时期成了美国化了的阿富汗。哈桑为什么喜欢和忠诚,阿米尔为什么陷害他?还有神奇的弹弓和伟大的人脸识别技术。我仿佛闻到了美国炸鸡的味道。还是有点矫情的。我想还是可惜了好小说吧,但你还会再费那个时间去看吗?
为你,一千一万次。完全不能忍受这种下贱的台词。
风筝在空中的镜头处理得最美,这个经常在其它电影中出现,并象征束缚的物件,今天终于代言了一回自由。这是一个风筝下关于忠诚的故事,阿米尔的父亲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是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后半段的拍摄严重脱离原先的轨道,高潮处处理得过于稀松平常,原作中复杂的世界观,很难在两个小时之内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