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好片才6.3分,喜歡這種不矯情的電影,不刻意說大道理也不賣慘,就是很真實的呈現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罷了。
「你不曾撫弄內心的弱點,儘管它們在那兒。
你的勇氣是一塊小小的煤炭,你吞了又吞。
如果你的夥伴為了救你而死,那麼他不是死於勇敢而是愛。
愛,就像刮鬍泡一樣簡單。
」——安妮‧薩斯頓〈勇氣〉
Like what the doctor says, stop waiting life to be easy. Stop hoping for somebody to save you. Face some hard facts and you could have an incredible life. 儘管生病原因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也無法歸咎於任何人),但是煤炭也並非不能吞啊,能不能治癒其實都取決於自己。
最後生母對Ellen說:「雖然我愛你,但如果你一心求死,我現在能接受。
我不能一直都和你對抗。
」我又哭了😭親情真的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淚點,身為母親得多痛苦、得掙扎多少回才會對孩子說出這話,我不再自私地希望你為了我活下來了,如果解脫能使你快樂的話,我便不攔著你了。
電影沒有明確的Ellen痊癒的結局(也不是像感冒那樣吃完藥隔天就好的病吧),但能明白,她正走在康復的路上了。
在我看来所有的精神疾病,除了纯神经性引发的以外,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There’s an invisible line in front of you but you just can’t get to across it。
节食确实是一种现代社会文化,但与其讨论这种现代社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或者如何消解它对于尤其是女性的不良影响,我更想讨论情绪处理和认知障碍。
我的心理学入门课导师说,所有的心理问题本质都是认知问题。
当你的认知“偏差”到那些无法表达也无法处理的情绪把你吹成一个再呼吸一口就会爆炸的气球时,必定会有一个出口,抑郁也好躁郁也好焦虑也好厌食也好暴食也好自残也好,可笑的是,是这些东西让无法消化的情绪冒了个头出来,它们甚至在最初是病人活下去的法门。
此后幸存者持续与自我搏斗,找寻下一条能够继续存活的道路。
Eli最后吞下了第一块小小的煤炭,从荒山上醒来,没死,决定活下去。
我对这一段的理解是这样的,就像我在开头说精神疾病的本质是an invisiable line that you don’t get to across一样,Eli给自己又画了一道线,交给命运吧,如果还活着,就鼓足勇气一点一点活下去。
片中Anne Sexton的诗我很喜欢,最精妙的语言都在诗里,理解有限,随手翻译了一下贴在这里:Courage 勇气It is in the small things we see it.我们是在一点一滴中看见它的The child's first step,as awesome as an earthquake.幼童迈出的第一步等同于大地震颤The first time you rode a bike,wallowing up the sidewalk.你第一次骑单车沿侧道蜿蜒上行The first spanking when your heartwent on a journey all alone.出生时的第一次拍击,让一颗心脏走上一段孤独的旅程When they called you crybabyor poor or fatty or crazyand made you into an alien,you drank their acidand concealed it.他们喊你爱哭鬼、可怜虫、胖墩、疯子,视你为异类你吞下所有苦难,将痛隐藏起来Later,if you faced the death of bombs and bulletsyou did not do it with a banner,you did it with only a hat tocover your heart.之后面对枪与炮的死亡威胁你手中没有旗帜,你只有一顶帽子用来遮住心脏You did not fondle the weakness inside youthough it was there.Your courage was a small coalthat you kept swallowing.你无意照料你的软弱,尽管它一直在那里你的勇气是你不断吞下的小小煤炭If your buddy saved youand died himself in so doing,then his courage was not courage,it was love; love as simple as shaving soap.如果你的伙伴为了拯救你而死那么他的勇气不是勇气是爱,是如剃须皂一般简明的爱Later,if you have endured a great despair,then you did it alone,getting a transfusion from the fire,picking the scabs off your heart,then wringing it out like a sock.之后你独自忍耐过盛大的绝望于火中新生,扯下心脏上的痂。
将绝望拧出来,像拧一只袜子Next, my kinsman, you powdered your sorrow,you gave it a back ruband then you covered it with a blanketand after it had slept a whileit woke to the wings of the rosesand was transformed.之后,我的族人,你击碎你的悲伤你揉一揉它的背你给它裹上毯子,让它睡那么一会儿等待它从玫瑰的羽翼上醒来进化Later,when you face old age and its natural conclusionyour courage will still be shown in the little ways,each spring will be a sword you'll sharpen,those you love will live in a fever of love,and you'll bargain with the calendarand at the last momentwhen death opens the back dooryou'll put on your carpet slippersand stride out.最后当你面对年老和盖棺定论,你的勇气依然不减你磨亮每一个春天就像磨亮你的佩剑你给予你爱的人浓烈的爱你甚至还与时间讨价还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死亡敞开它的后门你会穿上你舒适的拖鞋大步走出去
其实很多病症是很无奈的。
其实电影我是觉得没给人什么积极的一面,看的有时候很揪心。
女主最后说服自己接受治疗也只是濒临死亡时的一种醒悟。
她一直抗拒治疗,周围的人也没什么好转,但是最后却一下子转变其实是很突兀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每个人都好好生活吧,活着不一定都很美好,但是死了所有美好都与你无关了。
我几乎是含着泪看完了整部电影,在结束以后哭的不能自己。
曾经我也在短时间内体重急速下降,脸颊凹陷,仿佛老了十岁,而我的家人却是质问我是不是偷偷背着他们去做了医美。
那时候我不需要吃东西,没有饥饿感,没有困意,整宿整宿地失眠,只睡两三个小时也能够一整天保持清醒,对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格外清晰,却没有人知道你出了什么状况。
我必须得承认,像影片中的伊莱一样,我喜欢那种感觉,我感到兴奋和沉默,冷静,抑制。
只是并没有到那种必须催吐,疯狂运动的地步,我只是吃不下任何东西,直到我意识到再不吃东西可能会影响我学习的时候,我才每天点一顿饭,吃两口,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我感受不到生命的流逝,但我害怕流逝。
电影中伊莱的妈妈说:“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接受了,但我爱你。
”而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的父亲对我说:“你不需要功成名就,也不用出人头地,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你平安,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那一瞬间,如同伊莱起死重生一般似的,我释然了,我庆幸,我还活着。
我去接受生活,接受世界,接受他人对我的关心。
甚至在出现我的卢克的时候,我接受了他的靠近,即使他最后也还是离开了。
他们把我从泥潭中一点点拔起来,不,应该说我选择了伸出手,好让他们抓住我。
伊莱也是,最后她伸出了手。
我能够接受这个世界上正常人的比例大大高过于我们,所以即使对6.8评分感到失落,我也只能给上五星,表达我对它的敬意。
因为影片直击我的内心世界,仿佛又让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而我可能天生残留着一些病态,还想着再回到这种状态。
或许明天?
或许后天?
或许更久以后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不能接受我们的想法,也请做到尊重,你改变不了我们,也救不了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自愈。
多一点善意,也许就是给我们多一点活下去的理由。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仅个人看法,如有异议,恕不接受反驳。
)
至正在痛苦中的自己:当痛苦和恐惧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愿意去面对问题也不愿意去做选择。
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不去听也不去想,为了找借口还会重复地告诉自己“我做不到,不知道怎么做,我已经不想去做决定了,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我们知道怎么去做,只是太过恐惧伤害,太过害怕迈出第一步之后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You’ll be resilient. 你只是需要勇气,而这份勇气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Eli在触及谷底之后发现自己还有对生的渴望,对于还在下坠中的我或许还不太明白那份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我希望自己不用走到谷底就可以获得第一块coal。
鼓励的话也不用多说了,毕竟你我都知道应该怎么做。
只想说你现在做的很好,加油,我在未来等你……2020年11月17日
Hello,小僧又来啦!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颇为新潮、以厌食症为主题的影片,是目前为数不多涉及这一话题的商业电影——《骨瘦如柴》。
影片的女主艾伦是个爱好画画的大学生,她喜欢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博客,但她的艺术前途却因为患上了厌食症而不得不终止,学校的课程也没有办法继续。
骨瘦如柴剧照 像大多数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会遇到的一样,艾伦的家庭并不美满。
她的父亲终年埋头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亲生母亲是个同性恋,两人在她幼年时就分开了。
现在她和继母以及她带来的姐姐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组成,总让人有点尴尬。
骨瘦如柴剧照 她的病症也很典型,吃东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计算卡路里,只肯挑挑拣拣吃些豌豆粒,逮着时间就做仰卧起坐消耗热量。
为此,原本就突出的吓人的脊柱也受到了损伤。
看着眼眶凹陷、颧骨突起、浑身恨不得只剩一把骨头的艾伦,继母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一位据说很有本事的医生。
骨瘦如柴剧照 医生提出了集体治疗的方法,让艾伦搬到小屋中,和另外几个同样患上厌食症的病人一起生活。
小屋中的大家都病的不轻,有人怀着孩子努力地想要恢复,有人看似开朗其实半夜偷偷催吐,还有人需要通过注射补充能量。
但其中最奇特的,还是来自英国的男孩卢克。
骨瘦如柴剧照 初次见面,他表现得既热情又奇怪,他是这栋房子中恢复地最好的一个,已经能够正常吃饭。
而那些奇怪的举动,其实是因为他是艾伦的脑残粉,早就通过博客关注了她好久,想以此来博得她的注意。
在治疗的日子里,艾伦渐渐打开心扉,医生带他们去看人工造雨,雨幕下卢克漂亮的舞姿,同伴们对于厌食心理喊出的“滚开”,让她开始改变。
骨瘦如柴剧照 一开始几乎不吃东西的她,开始试着吃下小块的巧克力。
小屋里,怀孕的梅根告诉他们孩子已经十二周了,大家为此感到非常高兴,组织了一场派对来庆祝。
派对过后,在小院子里,卢克吻了艾伦,倾诉了自己的心意,艾伦却一时不能接受。
两人正有些尴尬,有关梅根的坏消息却传来了,她的身体无法负荷,孩子没有保住。
骨瘦如柴剧照 这对艾伦来说是个晴天霹雳,她曾以为自己能够好转,但在此时,家庭的不合以及曾有女孩受她影响而自杀的阴影再度袭来。
她选择逃避,来到了妈妈家。
在乡下,她被妈妈抱在怀里,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捧着妈妈装在奶瓶里的牛奶吸吮,恍若出生时一般单纯。
半夜,她爬上山看星星,梦见了卢克和即将走向衰败的自己。
醒来之后,艾伦的任督二脉像被打通了一样,再度拾起信心,回到了小屋里继续接受治疗。
骨瘦如柴剧照 进食障碍,近年来终于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以至于能够被搬上电影荧幕。
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那些喊着“要么瘦、要么死”的女孩子,她们为之节食、为之催吐、其姿态之决绝,彷如赶赴一场生死厮杀。
《骨瘦如柴》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扭曲地行为,并试图展现其面目来劝诫和安慰那些处于痛苦中的病人,出发点值得称赞,但最后完成的作品却失与中规中矩和语焉不详。
骨瘦如柴剧照 可能是不愿故事氛围过于压抑,影片避免了冲击性情节,对于厌食症的变现也很是温和。
可在这个病态崇尚骨感的社会里,影片带来的励志口号和一个小天使男朋友并不足够,需要的是更有张力的矛盾和直观性影像冲击。
《骨瘦如柴》也许煲出了一碗热乎乎的暖心鸡汤,却始终无法隔着荧幕治愈那些无法自拔地人们...
To The Bone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中文译作“骨瘦如柴”。
这大概算不上一部非常好看的剧情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患有厌食症的姑娘去心理中心接受治疗的故事。
但其讨论的主题远比剧情的发展更加吸引人——瘦。
当我开始注意到瘦这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因为我自己,而是无论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环境中,很多人对于美丽的称赞多是一句“啊,你脸好小“或者是”啊,真瘦呀”。
我惊叹于脸小和瘦这种本应该是对于一个人身体的客观描述性短语,在某种诚度上已经演变成了表达自己赞美、鼓励甚至是羡慕情感的一种方式。
这种言语的上的词穷,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单一审美以及对于瘦的盲目推崇。
无论个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承受。
但这部片子却反其道而行,展现了深受厌食症困扰的瘦子的痛苦。
虽然戏剧的呈现效果有限,但是能够为那些一味的追求以瘦为美、不加节制的人们敲响警钟。
那些在电影中挖掘地不是那么深入的对于食物的恶心,对于饥饿的痴迷,对于两根手指必须要圈住手臂的偏执,对于每一卡路里的计较,所导致的“瘦”的结果,正是在当今这种病态审美下被隐藏的部分。
是否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次当你饿的时候,不要想着吃东西,而是用心体会一下“饿”是什么。
那种由“饿”带来的身体像漂浮在空中的感觉,那种由饿引起的好像是腹腔内的器官都紧缩在一起的痛苦,难道不会让人更加感受到活着的状态,更加令人痴迷吗?
再试想一下一般状态下,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只不过是用来填报肚子。
此刻的人们就像等待出栏的猪。
为了美食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和感官上的刺激,却忽视了对于嚼肌、口腔、食道以及各消化器官带来的损害以及使用餐具给手臂带来的劳累,难道不应该感觉到羞耻?
人类为什么会渴求一日三餐?
习惯使然大于身体必须。
再次,强迫症般的将自己的摄入和输出量化到个位数,熟稔每一种事物的卡路里,难道不是一件看起来特别高级特别酷的事情吗?
当你开始意识上述几种清醒,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发现“瘦”这种状态没有足够的基础使其成为当今审美的主流,因为它可能会给人带来虚弱、偏执甚至是变态;第二,相反,你“经常”尝试和体会这些内容,且它们让你感觉到兴奋,那可能你天生就是个瘦子,亦或者陷入了骨瘦如柴的陷阱而不自知,迫于外界的压力,成为了实践中的变“瘦”的人。
这时另外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生活中夸瘦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走上变瘦道路上的人却不多。
如果瘦真的是美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不作出实践而是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
排除掉由于自身毅力问题所导致的变瘦失败(可能是最要原因),有没有可能其实大家都只是不过脑的嘴上称赞这种瘦,而其实心理都对这种美dont care。
但这会形成一个弊端,当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很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赞美瘦”的舆论环境,就真的有一些“天真”的实践者,减肥减肥减肥!
这群人就可能是终极受害者。
所以事到如今,那些深陷陷阱不能自拔的人,是否也该清醒清醒,想想如何不要再让自己身陷囹圄。
而那些本就不觉得瘦是美的人们,发挥自己的善意,为这个社会营造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多元的社会具有足够多的空间和机会,去包容、鼓励和接纳任何一种审美。
附注:1、本文讨论的瘦似乎有些极端,但谁又能反对,每一个极端瘦子都不是一点一点瘦过来的呢?
2、本文的讨论主要对象集中在受到当今单一审美影响的盲目变瘦的人们。
针对本片,女主由于受到心理打击而绝食(maybe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我觉得片中的交代不是很清楚)的行为,本文没有涉及。
3、作为一个瘦子,是我的一些真实感受
关爱心理病患者的影片有很多,精神分裂、抑郁症、失眠症,各种千奇百怪的病症层出不穷。
但讲述厌食症的电影还真是没有,在这点上[骨瘦如柴]可以说是抢到了先机。
再加上莉莉·柯林斯为了演戏不惜减重的出神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
20岁的艾伦生活在一个破碎家庭中,父母过早离异,母亲出柜无暇顾及其感受,艾伦将全部激情寄托于自己的艺术学业中。
她的作品感染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位普通女孩,但后者却因这种“感染”自杀身亡,艾伦身心遭受巨大打击。
从此,她开始患上厌食症,古怪的她被送进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在那里她逐渐获得新生。
在聊到[骨瘦如柴]这部电影时,我们首先要清楚厌食症到底是什么?
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它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
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障碍。
极端的厌食症会出现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问题,如女性出现闭经。
严重患者会造成死亡,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诱发感染、自杀等。
电影中艾伦患上厌食症是对个体无法选择生活的反击。
这种反击与[搏击俱乐部]中患上失眠症与精神分裂症的杰克并无出入,他们坚信自毁才是正解。
因此,厌食症患者在进食后的催吐行为就是通过身体与外界进行反抗。
电影中的艾伦曾经是众人敬仰的偶像,这些都是源于她的才华,他们爱的只是自己眼中的艾伦,艾伦清楚其实没有人懂她。
若想让自己在生活中觉醒,就必须保持清醒,饥饿会带来生理快感,它让你忘却困乏,极端自律,比起平常人更容易成为精英。
“Keep hungry!
”这是乔布斯的经典名言,也恰好补充了这种所谓的“精英论”。
艾伦的情况只属于厌食症群体的一部分写照,更多的女孩会患病是源于社会中的歧视。
无论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生活中的普通女孩,她们的高矮胖瘦都会遭到别人的品头论足。
这就造成当下社会形成一种对“病态美”的畸形渴望。
减肥中的女孩每次进食都以计算卡路里为标准,每一种食物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指标倒背如流。
进食后要不惜一切代价消耗体内卡路里,这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对于厌食症的真实写照成为本片的最大优点,导演将镜头聚焦在常人忽略的群体中,在这一点上电影是成功的。
虽然[骨瘦如柴]的前半部分过于温吞,剧情平淡如水,但最后一刻终于发力。
康复所内怀有身孕的女孩因为过分催吐最终流产,这让艾伦彻底绝望,她回到母亲家寻找慰藉。
母亲告诉她有一个很原始的方法可以弥补两人多年冷淡的母女情,母亲要像初生的婴儿那样喂食艾伦,将她揽入怀中。
早已成年的女孩要与母亲回归哺乳期的状态,那一幕戳心了。
进食这一举动变得不再简单,它包含艾伦生活失意的最大诱因——母爱的遗失。
此刻,当她再次“回归”母体,她可以像初生婴儿一样安逸的生活,并再次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演员可以看出来为角色付出了很多,但畸变的镜头下并不能很直观显示出女主角瘦骨嶙峋到危及生命的病态,病态是不应该给观众造成“瘦,可确实还是好看”这样的印象。
化妆和特效已经发达如斯的当下,如果真心想表达病态的瘦其实是丑陋的,就是不可能变成非常多影评里提到的这个最终效果了。
影片一直在强调那个小住院部里每个患者都非常有自主主动地在抵抗进食催吐和拼命运动,这也弱化了厌食症的危害。
要知道真正重度厌食症的患者其实没有这种自主权了,她们无论什么创伤造成的只是原因,最后结果是后悔都来不及,自己想控制自己吃东西已经吃不进去了,不用催吐也会全部吐出来,甚至鼻饲管强行打进去也无济于事,长期留置针输营养液到血管硬化甚至溃烂,那是真正成了只剩皮和骨头的活着的干尸。
影片回避了这些最严重的后果,总在强调女主角是可以自控的,只老生常谈一堆童年创伤、浓墨重彩在鸡毛狗血情节剧里,多少有些何以食肉糜。
小组谈话里逃到禁食也是因为获得快感,这点个人也不苟同,也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是抖M用禁食催吐的折磨来获得快感的,距我所知更多患者是因为各种经历造成严重的相貌焦虑,又无法控制食欲不得已才用了催吐的方法获得最快的瘦身效果,所以说她们在这一系列折磨里只是痛苦,并没啥切实的快感,奖励来源更多是肉眼可见的消瘦造成的外型奖赏而已。
她们在一开始被世俗主流的审美伤害,之后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迎合审美,最终发现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失控自己根本无法正常吃饭,这才是一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病人本质上从来没有自主掌控过自己的身体,开始身体被外界的歧视掌控,暴食后又催吐时是自己被食欲掌控,最终无法禁食无法挽救后悔莫及时,是最终被自己身体的抵抗所掌控,这才是更大的悲哀。
电影主角的设定跳出了这个模式,刻意不强调身材焦虑问题,总在强调她本来就美,她本来很有天赋,她是独特的,只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童年阴影让她厌食,走出心理阴影救HE了,那么这个厌食症随便替换成什么不能成立呢?
和芭蕾舞演员的恋情更是让人一脸黑人问号,这种在uniman压头文学、yan女No.0文学和跟踪狂痴汉文学里反复横跳的丑人是怎么勾搭上女主的,这片子是真的完全没说服我。
不出意外 整部片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治疗厌食症”的方法——因为目前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
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简单粗暴地把其定义为“行为问题”的水平(然而根本不是)然后也没有告诉我们女主最终是否恢复健康(女主也仅仅是梦见自己“恢复健康”罢了 ironic 显然制片人也明白不能 too optimistic)镜头最后停留在女主决定回到疗养院治疗的一幕 ,给结局留下悬念制片人想传递的理念当然是女主最后能够好起来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现实是,仅仅“决定好起来”对于患者来说就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但这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battle都在后面。
厌食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行为问题”,也不是复杂的“精神问题”,而是患者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产生扭曲的问题。
什么能治疗厌食症呢,是住院插管吗,是强行喂食吗,是心理治疗吗,是精神分析吗,是挖掘并疗愈家庭创伤吗,是行为疗法吗?
其实都不是生病的看起来是厌食症患者 其实真正病入膏肓的 是病态的社会但是,难道病态的社会是可以马上被治疗的吗?
如何帮助患者消除适应不良(而这其实更多的并不是患者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which几乎所有人都对此产生了误解)并与病态的社会和谐共处恐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绝望的不仅仅是厌食症患者,还有在社会当中遭遇到各种各样不公正待遇和打击的人们。
如果不是真正救赎的力量,又有什么能够从极度绝望的困境中拯救人类伤痕累累的灵魂呢?
你的勇气,就是你不断咽下的一小块煤炭。后面的幻象太出彩。
前半段渐入佳境,后半段各种脱离正轨……
母亲喂食那段太神了,一部电影有这么一段就非常值得一看了
一部剧情完整的文艺片喂奶那部分是人智医学的观点,没有母乳喂养小时候没有被母亲揉在怀里的孩子以后会出现厌食暴食抑郁问题我们相互需要,却又相互推开
该给那些一百来斤还天天嚷嚷着要减肥的姑娘们好好看看。
ED + 1
演员很伟大,剧本很一般
——看到评论里有多少不懂装懂人在瞎bb。这年代了,能理解3p和SM的人比能理解ED的人多多了。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但是至少做到了普及知识之类的努力。看到某些情节时还是可以哭成狗的。尽管那个男主角真是雷人……额。加百合情节进去会好得多不是吗啊啊啊啊!
很平庸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想通过得厌食症来减肥。看过这部电影以后,我突然觉得能吃能喝,而且还吃得开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微胖挺好的。所有得厌食症的人内心都有一道伤疤。
我不懂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打低分,可能没有经历过节食减肥的人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大部分厌食症患者其实并不是单纯地讨厌食物和卡路里,只是胆小的为了逃避真正的自己而已。有人说这部片子把厌食症拍得太片面,我觉得一点都不。
讲了一个挺少人讲过的故事,然而却很肤浅,没有深挖的力度。剧本如白开水,主角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立起来,平淡无奇。看完之后就会发现对厌食症根本没有更深的了解。还有这根本可以找一个真的厌食症患者来演吧,何必苦了女主,还要她去减重。谁说大洋彼岸烂片少阿,kill time 3.0
马蒂·诺克森第一部导演处女作,从主角到配角的塑造都还蛮不错,喜欢Ellen和继母、妹妹的戏。剧本有好有坏的地方,但坏的几个地方真是wtf得不能忍.....台词写得也一般.......(现在真的在认真担心《利器》和《玻璃城堡》要烂了
七零八落的电影,就像女孩为了主流审美把自己剪的七零八落。
刚拔完智齿,吃止痛药,搞得我看片的时候一直想吐。话说回电影,其实中心思想我倒觉得不是厌食症有多么可怕,而是面对迫近的死亡,生存下去需要自生的勇气。
忍不住翻白眼
导演用意是什么?让观众了解、走进这类人群的世界?get不到
莉莉柯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青岛啤酒太开胃了!其他fucking shit!
莉莉柯林斯减重成这样,本来可以有大的爆发,可惜被剧本压抑了。似乎是一个求团体治疗不成而突然一次被母亲治愈了的叛逆女孩的故事,挖那个房子里的人各自和彼此之间的治愈磨合比现在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要好。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