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困境”这个主题: 凯瑟琳夫妇是典型的中产,一个是底层卷王向上,一个是高层权贵向下。
看似什么都有,社会中坚,安定富足但实际上呢?
一方面欲求不满,不满足财富,名望,尊严,以及最根本的——性;另一方面又胆小怕事,生怕一点点波澜会把自己乘坐的小船弄翻。
贪和怯是人类共有的。
中产阶级的困境在于一个“演”上,他们太懂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了,作为“社会的稳定剂”,他们深知他们要表现出来知足和幸福,才可能在当前的社会体系中把握住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需要用演来掩盖自己的贪和怯,因为一旦发现,他们就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就做不成中产了。
真相是什么样的,在这里其实不重要,我倾向于是两个版本的混合,老人妻子的版本无法解释十字架;而凯瑟琳的版本又无法解释“为什么之前不说”。
但无论真相如何,都足以让凯瑟琳害怕自己失去眼前的一切,足以让她折腾和恐惧。
凯瑟琳的丈夫也在害怕,他害怕的是自己失去作为丈夫的权力,怕的是妻子对自己的不以为意,他那看似对儿子的良好态度也是如此。
他赶走妻子来先发制人也是如此,知道妻子被强奸时候如释重负更是如此。
———— 作为对比,老人夫妇曾经也是中产,这给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另一面:如果中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核心,戏演不下去之后,又会怎样?
可以说,这个结果是相当恐惧和灰暗的,老人妻子对儿子的阴暗幻想以一种很扭曲的方式爆发了出来,而承受这种伤害的只有后面活得像个局外人一样的丈夫。
而当丈夫也失去一切之后,剥离“好人的外壳之后”,纯粹而原始力量开始体现出来:七十年的人际经验,出版和网络上的人脉,积蓄,对人性的洞察,充裕的时间和经费,配合上卸下伪装之后毫无道德包袱的决心。
而它本该也把凯瑟琳夫妇也推到这般境地,但或许是演成了习惯,便成了真,老人最后还是把道德观念挂上心头,放弃了复仇。
乔纳森的妈妈凭几张照片臆断女主对其儿子见死不救,女主靠口述悲惨经历但是证据被自己销毁,谁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是我作为观众来说,看了六集的铺垫以后,尚且觉得最后一集也可能是女主在撒谎,为什么乔纳森的爸爸在被妻子洗脑以后,就凭女主辩解几句就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恶魔呢?
一个19岁的年轻人去意大利旅行,海滩上看到个美女,突然间就色从胆边生,持刀入室强奸3小时半;第二天继续去海边玩,顺便救了个遇难的男孩,多好的心理素质、多好的体能、多么割裂的人格、多么不可思议的故事。
很不错的一部剧,把这几年的女性主义题材拍出来新意,回味,细节很多,不过要带脑子和良知去看,不然会中导演的枪,女主说出的反转真相故意拍得蹩脚,缺乏常识,逻辑,证据,甚至看得有点尴尬,由此,导演塑造了一位不完美的女性受害者。
其实剧中很多地方已经暗示了真相,甚至有些挑明了,而有些观众以为是个罗生门结局,质疑女主,现实的讨论与剧的主题有了一致性。
剧集在女主和老头的交替叙述中展开,仿佛一场对往事叙述话语权的争夺。
观看时,对两人的信任感则不断在这之间摇摆。
现在时空分老头和女主的视角交替展开,过去时空呈现的则是小说所讲的故事,由老头的妻子编写,他们心中的真相。
阳光开朗的儿子和女友一起旅行,女友因为亲人出了意外赶回家中,孤身一人的儿子便被风骚的女主勾引,一夜风流。
甚至还因为救女主的儿子,溺水而亡。
怀着极度的悲痛和憎恨,老头的妻子为儿子写下这样一本“免责声明”,一切都是蛇蝎女人的责任,她勾引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用自己的命换了他儿子的命,而她甚至为了摆脱我儿子,眼睁睁看着他被淹死在海里。
在妻子去世后多年,老头发现了它,并将它变成了刺向女主的一把匕首。
他将他公开出版,强势地入侵女主生活的方方面面,儿子、爱人、工作,告诉所有人书中的人就是她。
女主在乎的人都背叛了她,不想面对往事的逃避,对预期后果的恐惧,各方情绪的施压,让女主无力解释,只能仓皇逃窜。
但老头没想到的是,女主也有自己的“免责声明”,在和妈妈躺在一起时,女主终于卸下所有心防,吐露了真相。
这段无声的陈述,和母亲看似睡着,实则听到了一切后,默默握住了女主的手的设计,都令人十分动容。
但这还不到真正的声明,真正的声明是面对老头讲述出的一切。
相比之前小说呈现出的分散的,绘声绘色的片段,这段声明是无声而集中的。
在女主的讲述中,她被提前回国的丈夫仍在沙滩上,倍觉孤单的她,却意外收获了一段陪伴儿子的幸福时光,就在她想静静享受这段时光时,却被突然闯入的年轻人,也就是老头的儿子用刀威胁,经历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性侵。
在此之间女主的丈夫一直误会她背叛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迫切地发出自己的“免责声明”。
他对丧子的老头展现出无尽的理解和关怀,力证自己对枕边人的恶毒毫无察觉,是一样无辜的受害者。
而当他知道了所有的真相后,依然是下意识关心自己的利益,他松了一口气,他并没有被背叛,并不存在一个比他更有魅力的男人,赢过了自己。
最为痛心残酷而无奈的是来自儿子的“免责声明”,最终接受真相的老头烧掉了所有的真相,却意外发现相片捕捉到的影像,那晚本应熟睡的儿子,其实在门边目睹了一切,他一直知道真相。
但在之后的岁月中,他选择与母亲疏远,在看过小说后,他恶毒的咒骂书中浪荡的母亲,在被老头伪装的网友逼问后,他崩溃得想要自杀。
他本应该是能保护母亲的那个人,但最后他选择相信,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自己的错。
而最应该担责的凶手,他以见义勇为的牺牲,用生命为自己写下了最难撼动的免责声明。
就是这样一场无人担责的伤害,看似偶然荒诞,又何尝不是最真实的现状呢。
作为有情众生的人很容易会带上情感和情绪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情以及一个人而完全掩盖或者忽略掉那件事情和那个人的真实一面当观众以为女主角是那样的时候其实她只是这样而已人世间的一切都一直如此这般来来去去地演练着直到某个人能从所有的无爱经历之中领略到一切都是爱
一开始还觉得小说视角和现实的交叉叙述很有意思,有点悬疑剧那味了。
后面发现越来越不对劲。
首先,正常人看到这么一本无来由的丑化妻子的小说和几张不雅照片不应该质疑它的真实性,好好听伴侣解释吗?
一开始对妻子表现得无比关爱的丈夫在看到照片后无能狂怒表明男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性能力了。
他愤怒的点就是竟然有别的男人可以让妻子这么爽!
所以最后得知他妻子是被qj后他如释重负。
这么看呢,他和那个早泄男的行为逻辑是一样的。
一个通过对妻子冷暴力并完全背叛妻子站到老头阵营来报复妻子以平衡受伤的自尊心;另一个通过qj手无寸铁带着还带着小孩的少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抚平被女友丢弃的伤痛(估计他和女朋友分手也跟他性无能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用下半身思考。
其次,就算没有最后一集的反转我也不觉得女主角前几集做的那点事足以让她被这么对待。
看剧的时候我还想婚内出轨而已至于吗?
后面几集应该会揭露她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导致早泄男的死亡吧?
没想到最后一集给我来这么一出……都快2025年了,还搞完美受害者这一套呢?
还好最后女主角没有原谅丈夫把这剧的三观掰回了点,他俩这婚是真该离。
最后,有点搞不懂女主的儿子Nick。
这个角色也是很不讨喜,我最怕生出这样一个厌女的废物了。
真不明白家境优渥父母正常的他到底是怎么长成这样一个干啥啥不行,xd第一名的废柴的?
难道就是5岁时因为目睹妈妈被qj然后ptsd了?
可是这哥完全忘了这回事啊!
老头最后忽然良心发现放过Nick也挺牵强的,前几集也没多少伏笔描写他和老伴的儿子人品有问题呀,除了他女朋友妈妈打来的那通电话。
还有这俩好像都是教师吧,又是怎么教出一个qj犯的?
总之,这部剧真的乏善可陈,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把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旁白直勾勾地表述出来了。
四个男人都好丑陋不堪,20年前害她还不够,20年后还要折磨她。
我明白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是个强奸犯有多难,他的前女友为什么不告而别,为什么前女友的妈妈还要来打电话表达愤怒。
胆小的儿子看到了妈妈被侵害但不敢求救,女人乐乎所以忘了取门上的钥匙,以至于害了她的事业。
家庭不过是看着鲜丽,其实满头虱子的垃圾。
丈夫懦弱无能狂怒,只会大哄大叫自以为是,像个孩子一样渴望被救了儿子的男人爸爸哄。
儿子也是个有毒瘾的色批,张嘴脏话,只会怨怪,为了保护自己骗自己,忘了自己是个害人精,他是妈妈的把柄和麻烦,差点浪死自己,也给妈妈埋雷。
一个老教师自以为正义的报复,他相信妻子根据照片写的小说,即使他们都不是当事人,他留下妻子的东西,却没有妻子抑郁倾向的时候好好干预她,总是被妻子照顾,不懂得体谅她。
他刻意忽略儿子没有那么好的事实,复仇的最后一刻又心软了,估计想起自己曾经同龄的孩子。
毁了一个事业有成的女人竟然只需要造黄谣,写本书编造真相,寄给她身边人,让她在同事和家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社会对女的要求完美,但是身份转变,他们就会不约而同理解同类,默契闭口不言,保护他的秘密。
他宁愿妻子被强暴而不是从另一个男人那里享受到欢愉,总想获得自己更特别更强于其他男性的优越感,把女性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女性事业比她好就要嫉妒她不顾家庭儿子,甩锅绿茶好手。
这是一场我虚构的自白,来自美剧《免责声明》的女主凯特大魔王。
我不认为卡隆导演这次剧集试水成功。
前6集的叙事铺垫花哨有余、底盘虚空,且有刻意误导观众之嫌;揭秘冰山一角的压力全部给到最后一集,反转不叫反转,也没惊悚起来,有逻辑bug。
我也没有演好,事实上我们一家三口的表演脸谱化。
那对疯癫复仇老爹老娘倒是出彩一些,老妈偏执危险的疯,老爹阴损步步为营的癫,隔着屏幕都吓坏我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难找到扮演凯瑟琳的“核”。
要说失去、从云端跌落,我也是过来人,《蓝色茉莉》里我体会过地位、声名、婚姻全方位崩塌的困顿,我知道背叛和谎言对生活的侵蚀,我无限接近过那个无法逃脱过去阴影的窘迫贵妇茉莉。
我成功过。
更巧的是,在我是天才明星指挥家塔尔的时候,我也收到过一份匿名礼物,同样是一本书,Vita Sackville-West的小说《Challenge》,讲述作者与一个试图自杀的女人之间的浪漫关系。
和凯瑟琳想烧掉书一样,塔尔撕毁扔掉了小说,因为她马上意识到了这本书是对她和Krista关系的暗示。
Krista是她的女学徒乐手,在她自杀上了新闻后,塔尔陷入恐慌,她胁迫女助理删掉Krista发来的绝望告密邮件。
是的,你看出来了,塔尔是一个拥有男性思维的公开女铜,是一个贪恋权力、年轻女性的性掠夺者。
我扮演过施害者,但凯瑟琳是受害者。
我非常心痛她受到的创伤:1、没有勇气救儿子、不配为母的阴影;
2、被实质性侵;
3、被动堕胎。
同时,她被性侵之后可能要经历的二次伤害:1、非完美受害人必须自证清白;
2、自责、耻辱感、愧疚。
最让我愤怒的是丈夫罗伯特宁可她被强暴,只要不是出轨!
(我很高兴剧本选择不原谅罗伯特这个伪君子!
)或许这样骇人的伤痛,未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感同身受,或者我已经被这样的悲哀打败了。
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男性是绝对的主体,女性是他者,这是波伏瓦在75年前发出的提醒,这也是我在罗伯特身上看到的。
我想说,卡隆导演像做一个科普,一个遭遇创伤的精准样本,人们会以视觉和嗅觉的碎片记忆来记得创伤:酒店天花板壁画,和闻到就作呕的气味。
我的旁白太多了,这是影像的遗憾,也是文字的胜利。
听说你们喜欢我的声线。
我是澳洲人,演伊丽莎白女王时我恶补古典英语,演塔尔时我要掌握德语,我还原过奥斯卡影后凯瑟琳·赫本的声音语调,得到了她本人的高度赞许。
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只是一个演员,我更将自己视为一个将内心深处情感与对生活观察,融入每一个角色的艺术家。
我可以为女王漂白眼睫毛和眉毛,剃掉头顶的部分头发;也心甘情愿花一年时间去学习钢琴和指挥技巧。
我也有儿子,3个,还有一个领养的女儿,母亲的角色感我肯定有的,但我依然困惑凯瑟琳与尼克之间的疏离。
感谢我的人生尚完整,希望这是我演不好凯瑟琳的原因。
面对伤痛,我无力表演。
最后还是只能给三星,因为我觉得靠不真实的故事去传达理念是很投机的。
我理解作者想说什么:强奸文化、女性不被相信、女性不被听到、女性难以诉说。
这些也许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故事里的女性甚至人都是不真实的,则只能说是肤浅的意识形态宣传。
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因为人都有自己真实的社会经验,但要真的理解是不是真实的却需要先放弃立场先行。
这是很难的吧,如果是一年以前,我天天听各种女权理论的时候看,一定会给五星的,因为太说到心坎上了,这就是我说的投机。
我粘贴一段很能表达我最近对女性主义电影和书籍的感受:“女权主义者质疑对女性自我表达的多方限制,痛斥自我牺牲的信条,抨击父权制宗教,并建构起女性受压迫的理论模型;然而她们对社会的愤怒和证明自己正当性的需要常常使她们脱离写实主义,变得过于简单化、情绪化、沉溺于空想。
她们用小说作为载体,刻画遭遇不公正的女性人生,要求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她们自己的文学》)。
/看了两集,觉得故事有点扯,但是镜头很好。
故事扯表现在比如那个老公的表现就很没人味,人味的意思就是太教科书了不像一个真人,从一个教科书的爱老婆表演到另一个脆弱的被出轨老公的表演,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就不像真实的人生。
/真的好好笑所以妈妈是写了一本色情小说吗?
/我理解到现在第四集还是乔纳森妈妈写的版本,所以虽然很不合理也忍着看下去,但是为什么凯瑟琳两夫妻就没办法好好说上几句或吼出几句事实呢?
拍成台剧韩剧那样一个屁大点误会要一辈子去追悔。
这种为了写一种女性视角强行安排冲突到不顾现实到底说明什么?
说明样板戏比较容易,说明艾莉丝门罗不愧是艾莉丝门罗吧。
/那个丈夫塑造得都有点离谱了,就这样笨的人,一个得奖的调查记者最后还是被他赶出去的?
/最后对丈夫的控诉也很好笑,丈夫释然难道不是主要因为证明了妻子不是那个见死不救的人?
单纯出轨怎么可能闹成这样?
以及被强奸会得到同情出轨不能原谅又是什么女性不愿意面对的道德观念吗?
是厌女吗?
以及可见的在当时的英国性纯洁本身已经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了,何至于妻子如此难以启口解释哪怕是发个短信?
还有太多不合逻辑和人性的问题了,要不是摄影和演员这些硬件,这部剧真的很难看下去。
果然还是男人懂男人啊,讽刺起来辛辣不留情面。
故事始于常规——对于女性的荡妇羞辱,是的,对手用一本小说和一组照片率先主张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凯瑟琳在20年前曾出轨一名19岁男性。
凯瑟琳的丈夫,罗伯特,在知晓妻子的行为之后都在想些什么呢?
——在那本写妻子的出轨故事的小说里,他的身份无足轻重,没有名字,只是所谓“丈夫”的笼统称谓,他感到自己被忽视了,没人在意他的感受和存在。
——他在香艳照片里看到妻子的欲望与张扬,但他深刻感受到那些性魅力与他毫无关系,或者是从未与他有过关系,而是来自另一个男人,他感到自卑和焦灼。
——他收起照片但仍然想着妻子,并非出自于一些复杂的情感,而是想起自己的性经验也许不足于妻子,自卑的情绪深化。
——他一遍又一遍的想着妻子的出轨对象,担心对方会在性上比较、假装,自卑走向了嫉妒;原本自信于自己带给妻子无限愉悦,此刻只感觉到被欺骗。
——情绪走向不可控,这个二十几年不曾管教过儿子的父亲,却突然想到要做慈父,希望由此获得在儿子面前的自尊和威严。
——富人家的好孩子罗伯特,在公交上品味同行者,通过一名疲惫不堪的女性定义好女人(没有虚荣心,没时间搞外遇耍心机),又通过一名建筑工人承认自己“伪君子”,这种程度的表白又加重了入骨的伪善,这种居高临下的真诚看不起着这一切,在憎恨为何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他愤恨、后悔,不愿面对这一切,结果和责任都不愿承担,甚至翻出当年家人劝阻的话来甩锅,如此吵起架来还夹杂着在性方面的不自信。
(笑是的,从头到尾没有讨论过爱情,罗伯特从未在心里或者口头上问过妻子是否爱自己或者那个男孩,全然思考自己那些可怜的自尊。
时至今日我还是热衷于谈论爱情,当我见到我的各种各样状态的女朋友们,始终在聊着爱情。
直到最后,发现所谓爱情,似乎真的只有女性在意。
想起我年轻的小老板,前妻出轨离婚后甚至在某个场合下甚至打了男方,曾一度被传为爱情佳话,直到很久后他再婚了,我又再问起他这个打架事件:——“是爱吗?
还是自尊?
”——“自尊。
”轻飘飘的的两个字。
有些男人,就是如此轻易的走进社会的规则里,直至成为无爱之人。
这部就是中老年男性创作者想拍女性视角,但是拍出一个纯纯的女性工具人的典型代表:女主在里面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除了“母亲”身份之外的主体性,工作就是开头一场戏,然后就变成了想象中pornography承载者,是男权叙事方方面面的受害者,她甚至自己不会为自己发声,被自己的女性下属陷害,而且没有一个朋友,最后,她抱着自己的儿子沉浸在母性forever的追寻中,真挺绝。Just another享受拍摄女性痛苦的创作。我想也许很多男性创作者根本不会写可以快乐的女性形象,或者根本没兴趣写。PS. 大魔王挑剧本的眼光…和另外三位差不多位置的女演员(Nicole/Tilda/Kate 比有点子差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性感小野猫「打野炮」总是忘记带走性感小裤头,右翼(急进)女权分子「偷吃禁果」总是忘记擦嘴,所以「优秀教师」给自己「顽劣学生」车祸现场般的作业狠狠打了X评,这是上一代头目对下一代头目的严厉警告。像凭软实力进入「莎士比亚」文学殿堂自由探索和深度学习《男人》爱欲享乐循环的人形机器人那样,后知后觉的女记者「调查来调查去」终于发现,原来《小丑》竟是「创作者」自己。显然,感受到「死亡」威胁而选择「下车/下船/下场」加入战斗的徒弟也像师父那样有撰写《免责声明》的需求:美国两党《内战》看似是首富「埃隆马斯克」与巨星「泰勒斯威夫特」之争,实际上按照跨国资本《非礼勿言》的流动惯例和英美这对奇葩夫妻(侃爷比安卡式)的行动风格,则是「乘车」服务和「掏鸟窝」速度以及《辐射》范围之争。
冲着阿方索的大名来看,感觉其实难负。特别是最后一集,实在有些太烂尾了,逆转的有些俗套了。
我觉得这种技巧的故事,再大的导演拍成啥样,也就那么回事,没啥大意思……
看的解说 by 哇萨比抓马。一部肮脏的作品,没一个出挑的人物。
被大魔王钓成翘嘴了。
真垃圾!这个剧里的老头想做啥就做啥都没有人质疑 各种deliver mails各种进入医院打算杀人假装病人爷爷?wtf?去女主公司接触了女主助理 助理就倒戈了 (凭借他一人之辞)然后助理在公司成功让大家对女主冷眼 一言不合就拿手机录视频cancel女主 hr就要开除女主 这个剧让观众是傻子吗 每一集都这套路 老爷爷出招->女主周围人相信他—>给女主造成伤害—>女主不冷静了—>不小心打人/扇巴掌/说狠话—>周围人更加确认女主有大问题?现实世界怎么可能这样一边倒 无语 烂片
赶不上1-4,只在威尼斯看了5-7。两个家庭的阶级差异被反复点出,两条人物线都是创伤叙事。摄影太讲究了,这是全剧最大的亮点。最弱的当属影片的叙事动力,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第三方旁白插入的方式来补全人物的心理描写,太平庸了。这剧卡隆连一半的功力都没使出来吧。// LFF补看1-3集,可以确定整个剧集的上半场要好于下半场。
欧美电影没落了 感觉像90年代的戏。。
故事本身太烂了
有点像是另一个版本的《最后的决斗》,抛开旁白(或者说“由谁做旁白”)带来的有意引导,感觉全剧仍然是个开放式结局。
还是觉得不至于最后才开口说一切是假的。无法原谅软弱无能狂怒的老公是对的,废物儿子能不能和他爹打包带走。
有点虎头蛇尾,最后一集的反转不够有说服力,我不明白既然乔纳森能做出那档子事儿为何又要拼了命去拯救他人呢?总觉得很怪异,且Nancy半路从意大利愤怒地回到伦敦这个事儿就不提起了,真相究竟是什么?老头就仅仅只是因为Nicholas喃喃自语的一句话就放下杀心???太诡异了最后一集的剧情。片子质感很不错,但剧情实在是虚浮。PS:唯一满意的点是Catherine最后和他丈夫离婚了,丈夫请求她原谅她,她说她无法原谅,说的那段台词很动人。
事实证明不要没看完就来评分,前部分的露骨情节充分让观众带入Nancy,以丧子之痛脑补事实,只要你有情色照片你就是slut,完全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多年不说出这件事,the shame was too much,因为善良没有告诉Nancy,因为痛苦删除了记录,回忆片段令人数度落泪,怀疑自己是否对他笑了,感谢对方死了无需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医院的戏我cate演得也太好了😭;此片又证明了老公是多么以自我为中心且没用,妻子在世的时候冰箱都不愿意修,Nancy死后开始上演爱妻人设,所谓为了家人报仇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厉害”罢了;Robert看了书以后觉得自己在书里没有姓名,我是不是在床上满足不了你,最后无用老公们的对话太好了:你为什么不问清楚;结局令我想到面对至亲之人是否有相信对方的信心和质疑对方的勇气
伦敦电影节主创映后。画面是真的美。音效一定是好好做了环绕声,所以应该带着AirPods Pro听。感觉是为了流媒体的属性,逼着故事必须到最后一集后半集才揭晓真相,所以前面巨拖,最后半集慌张都完包袱结束。不知道是不是被平台逼得哎。办公室同事告诉我说sacha是演borat的时候我都傻了。凯特布兰切特这个角色简直就是蓝色茉莉加塔尔除以二,这类角色已经印在她身上了,所以一定是来赚监制钱的吧。
我并不相信女主。她的行为太莫名其妙了。可以不报警但是应该离开那边。结果还在沙滩玩。那个男孩那么坏会奋不顾身去救孩子还把命搭上了???
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为什么有些故事在以文学形式行得通,改编为影视剧就完全行不通。因为整个故事最关键的悬疑点,在小说中可以以各种形式的侧面描写、心理描写达到一种有效的视角回避,直到将最精彩的揭秘留到最后。但是在剧中,只要呈现人物就避无可避,这一悬念的维持完全在靠所有人作大吼大叫语焉不详的谜语人达成的,特别是在电视剧里,这很容易给观众带来疲惫感,说实话到第三集我已经烦到对真相不怎么感兴趣了,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好好说话呢?
从叙事切入玩弄叙事本身,你看夫妻生活和亲密关系本身也是一种一方对另一方的叙事。沙滩上那段拍得真好,简单又动人。
逻辑不自洽是这个类型的硬伤,有点可惜
5.5。用更多精緻元素包裹後的《最後的決鬥》,但並無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