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最后那一下你也不清楚他是真的改变了还只是权宜……看起来那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父亲”。
剧本很可怕,最后强拗白人救赎实在很意淫,更怕的是完全不给小演员脸部表情镜头,直接放弃表演的部分。这很诡异,因为观众走不近男主角的内心,无法了解他的激进行为的成因,那么电影就和电视台的社会新闻一样,完全没有作者观点和人物剖析,社会意义被架空。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和小女孩的那场吻戏。
我真觉得某些信仰会导致人愚蠢又愚昧,看着都可笑
最清醒的时刻,可能离死亡也很近。
3.5
【欧盟影展】你是更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少年阿迈德为爱迈出的一步是「你愿意成为穆斯林吗?这样我的罪过就小了一些」,颤颤巍巍,吞吞吐吐。达内兄弟的手法还是受用,就是结尾处理模糊了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套我是不信的呀。
达内最差一部,所谓“回勇”不过是自己模仿自己得来的次品罢了,没明白有什么好夸的。达内兄弟是不是已经陷入温情的漩涡了?
达内兄弟好像是最合适的观察欧洲社会生态的视角,同时又是最难以表达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议题单靠他们拿手的一套手持与长镜头在中近景的运动与转化似乎反而产生了一种遮蔽效果,复杂的心态与纠结的根源都在与人物的距离中被模糊与抽象,颇有盲人摸象的感觉,这样一个横亘在现实中的议题一摆出就已经自带了太多可以解读的地方,而这种题材试图探究的本是源自这个人与宗教认知与迷茫,也不应该有什么借口为现在这一种不可知论的模糊表意辩解,看到的只有突兀
你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我们得以从电影影像中窥见到世界的另一向度。 冷静克制的镜头移动对应着年轻阿迈德无比鼓噪的内心,然而最后却又回归至少年的本心上,因为从阳台跌落下来后,阿迈德说出的名字不是“真主”。而是“妈妈”。
这种题材达内兄弟简直已经是信手拈来了。从一个个体青少年去看一个社会问题,欧洲社会中穆斯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撞。以少年的视角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之后,才能够放下对那些宏大抽象的爱的追求,而转身向自己身边的具体的人的爱。这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逐渐认识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具体的生活的可贵。
理解不了
我還挺喜歡的,非常生活,非常流暢,非常簡潔克制,但又暗流湧動張力十足,觀影全程在一種非常不安的情緒中度過。我不同意很多人說結尾是感化是醒悟是敗筆,結尾是這個需要立刻執行刺殺來自證純潔信仰的少年,遇見了接近死亡的意外墜落後,展現出的那一瞬間少年本真, 是整部電影裡他第一次表現悲傷的情緒。用原本打算刺殺的工具完成的自救,是那麼讓他傷心,失落和無助。這不是救贖,他也不會因此覺醒,在他堅定的信仰面前,這是徹底的失敗和虛無。
这类人可怕么?小粉红和他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么?
在坚守达内式手持镜头的同时,通过偶尔调整景别、降低颤动幅度的方式,创造了非常细腻的表意效果:每当我们以为阿迈德要在更广阔的世界中与他人交流时,他在下一秒便再次陷入了特写牢笼之中。
5/10。被逗笑了。像分为三关的闯关游戏,其中第二关最俗套。女孩只是一个道具,或者说所有人都是道具,这是作者表达吗?我觉得是想当然的简单化。我喜欢宗教狂热的少年形象,那是珍贵的。
对宗教理解得可能是不够吧
可能外人根本无法了解教徒的狂热,所以就没有剖析,只是呈现了这种偏执。也因此,问题不会被真正的解决,他要么坚持下手,要么继续等待机会,请求原谅是最不可信的。
小男主挺帅 剧情差点儿意思
愣是把短片撑成长片的体量
我可不信最后突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