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都还记得这个旋律。
红尘中 浮沉多少个梦到底多少个梦 生死与共太匆匆 转眼又一个秋再过多少个秋 才到尽头回首半生如梦 何处停留住在心里的那个人 藏在泪中回首半生匆匆 恍如一梦你像风儿来了又走 我心满了又空迷蒙中 化作一只风筝随风飘泊相逢 在天涯尽头。。。
真的是个悲剧,整部剧太惨了!
林心如扮演的曼桢被蒋勤勤扮演的曼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竟让自己的丈夫强暴自己的亲妹妹!
并为其生下了孩子!
太可怕了!
被自己最亲的人伤害,看的时候心肝儿都颤了!!!
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却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
这部剧里的男男女女,都对爱情很痴心,顾曼桢,沈世钧,翠芝,叔惠,曼璐,倒也有两个例外,大混蛋祝鸿才,多情的瑾哥哥。
可这里面的爱情,似乎都有不好的结局,曼璐爱瑾哥哥,但嫁给大渣男祝鸿才,她大概是爱他,除了瑾哥哥,但结局却比谁都悲惨,为爱痴狂不过如此。
曼桢和世钧爱得要命,如此适合的两人,却一个嫁给姐姐丈夫,一个受父母之言,像现实低头,娶了并不爱的翠芝,叔慧娶了又离,为了追寻翠芝的影子。
倒真是应了世钧的那句,人世间的婚姻,要么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不相爱,要么相爱的人并不能结合。
呵呵,总之,这小说里的爱情都很丧。
再说亲情,要么是恶心如顾家俩老太婆,现实的要命,女儿都被伤害成那样了,却还劝女儿对姑爷好点,真讽刺,这种劝和不劝离的思想现在都还有吧。
张爱玲也是在讽刺当时的这种封建父母。
可见她当时的思想很先进,也看的很透彻。
不过刻画的太用力了些,让人对亲情不免感到怀疑。
而翠芝家、世钧家和顾家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最撕心裂肺的就是曼璐把曼桢关进屋子,却为了满足祝鸿才的邪念,为了帮他生个孩子。
女人为爱竟能疯狂到如此地步。
全剧一哪个男人能如曼璐这样疯狂,为爱疯狂,或者说勇敢和用力。
沈世钧,祝鸿才,瑾哥哥,哪个不是心爱的人得不到很快就移情别念了,要说结局不好,感情不和也是必然的。
写到这里,突然又明白了张爱玲的一个心思,那就是对于爱情,女人要比男人勇敢的多。
想不到其他了。
只觉得看完整部剧,让人对爱情也看淡了,而对亲情也多了分小心。
这样洞察人心的张爱玲,想必一定活得很孤独吧。
准确说不是看过,而是看了没看完演员的问题,情节的问题总觉得电影精炼不少,虽然吴倩莲长的不漂亮,但是顾曼桢演得很到位
https://read.douban.com/submit/origin/170040720/写了《致原生家庭的一封信》,用抨击和温暖来回应《半生缘》里的顾太太给到顾曼璐的伤痕。
如果曼璐活在现代,她有机会上大学。
那她是不是就更有希望逃离那个妈。
但看来很难,因为曼璐的特点是勇敢侠义,这点在其他点评里也有看到。
越是重情重义的人,越是容易被情义所困。
血缘里的纽带,怎么会丢得开。
曼璐成全了母亲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将自己被拖进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深渊。
就像作为作者和观察者,在《致原生家庭的一封信》中,提及原生家庭象限划分以及人生三道光源理论。
父母的PUA,会导致孩子的自我PUA。
到最后,唯一能够获得生机的结论,就是不要去听他们的,无论是他们的安排,还是他们对你的要求。
一个老好人是,小李飞刀,例无虚发。
两个老好人是,嗜血珠,魂飞魄散。
对于有智慧的家庭来说,培养孩子没那么难。
对于拖累症家庭来说,那”培养的才华“毁人也很容易。
一个人的黑化,如果是被最亲近范围内的人逼迫的。
太过悲怆了!
但那些故事,不是仅仅存在于戏剧里。
我在中学里爱慕的第一个男生,就是他了。
第一次月考过后,基于成绩跟视力的原因,我被调到了前面的第一排。
而之前新生选座时期,我因为身材高大自己去了后排,整天埋着头。
那次调座是在课上,课桌搬得“轰隆隆”。
所有人都盯着看,那种疑惑倒是让人无地自容了起来。
而他的目光投射却是唯一一丝温暖,于是我记住了他。
恰好我的新座位,就在他前面。
那时候流行任贤齐版《神雕侠侣》,吴倩莲的眼神落寞。
而我们这些刚结束小学生涯的中学生显然还不适应。
做完功课以后,全是电视剧八点档的忠实观众。
那版《神雕侠侣》的主题曲《心太软》《伤心太平洋》,更是将我们一次击倒。
如果算上我们的接触流行歌曲的时间,最早的就是这部了。
再以后我跟他熟腻,他更是大方的将他手抄的歌词本借与我看。
我们前后两排,是一位夏姓男生,我。
后排,后排则是朱姓的漂亮女生跟他了。
在最恶趣味的时期我们玩名字拆解:夏姓男生的喆字,便成了吉•吉。
我的名字因为是单字,因此无甚变化。
而他的名字是:人•可•木•易。
他妈妈每次在院子里喊他:“杨杨,回家吃饭了”,也被我们私下里偷偷取笑。
他长得白,声音细,样子秀气,人又乖。
还总是嘴甜的“姐姐,姐姐”的叫。
(后来填同学录才知,他比我大了近一岁!
)当然,只在他有事相求,数学题解不出来的时候。
还有他对人亲密,没有性别意识。
所以他总是被班级,或是学校里的坏人欺负。
把他堵在墙角,然后问他:“你是男还是女?
”再轰笑着离开。
而我对他的感情,近乎于母性的怜惜。
其实他已经发育,我偷偷观察过:他已经长了胡子,而且喉结也很明显。
再以后他跟朱姓女生关系亲密,我便一连几天提不起精神。
还是喜欢暗中留意他,而那句:“我是不是你的小龙女?
”却一直到中三毕业都没有问出口。
后来,我到外地念高中。
艺术科,思想冲撞严重的时候几乎不能见人。
偶尔看电视,《半生缘》里的许世钧长得极像他。
斯文,秀气,眼睛里都是欲说还休。
以及他跟曼桢,顾曼桢令人惋惜的一世情。
然后知道那个演员是谭耀文,香港人。
在同一时期,他的许多别的电视剧还在上演。
而我却记得他永远是世钧,沈世钧:他无力,苍白的爱情。
在我怀念人•可•木•易的时候,我看《半生缘》。
像许多犯错的孩子一样,我在外面遭遇失败。
高中第三年的收心之旅,我回到了家乡的一中。
尚未收回城市里的浪荡。
我每天散步,阅读,等待生命里那个白面书生的出现。
学校里的一次照面:他穿蓝色格子衬衫,急匆匆。
大概理科男都是这样吧。
而印象里的“人可木易”与沈世钧开始重合。
他高了,还是不太说话。
叫了我的小名,很温柔的样子。
还是当年让我心动的害羞样子。
然后,高中毕业我求学失败。
在家里复读,啃着整部新版的《雪山飞狐》。
这一次他是“田归农”,他老了,也见证了我的整个青春。
在角色里:他心怀鬼胎,我击不起恨意;他的漂亮女人,我妒忌;他仓皇逃逸,我希望他坐的马车比别人跑得快;他妄图得到世界,我准许他的野心;他不安,他的女人背叛他。
我埋怨编剧不够偏心,不成全他。
我仍旧像当初那样想满足他孩童的全部愿望。
夜色里,这是我一个人的海誓山盟,我一个人海市蜃楼。
再以后我二次求学在忙碌的上海,渐渐离开了每日蹲守的八点档。
而那场未做完的梦:沈世钧:你今晚有没有买花等我,看这花好月圆的。
最近我们的华妃娘娘又登上了热搜,这次捎带着我们的嘉玲姐也上了头条。
原来是wuli蒋欣要出演张爱玲笔下那个我见犹怜的顾曼桢。
《半生缘》再次翻拍,那个楚楚可怜,温柔动人,弱柳扶风的顾曼桢又回来了吗?
当演职员表一公布,原著粉要摔手机了,蒋欣那块头,五大三粗的,哪里有我们曼桢那种柔情似水,小鸟依人的赶脚?
片花一出,网上更是一锅粥,这哪里是风情万种的顾曼璐,活脱脱一个上海滩黑帮老大好么。
嘉玲姐姐,你是要杀夫夺权,称霸上海滩么?张爱玲写就《半生缘》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迄今翻拍版本有二,一个是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一个是林心如版本的顾曼桢电视剧。
想当初,林心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演技,拒绝《还珠格格3》,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她诠释的顾曼桢,那种眼波流转,低头娇羞浅笑,一度成为了很多原著粉的心头好。
这才是张爱玲笔下那个外表柔情似水,内心坚强柔韧的顾曼桢呀。
再来看蒋欣。
很多网友表示,除了脸,她哪里有一丁点曼桢的影子呢?
不过,艺高人胆大,wuli蒋欣娘娘非常有自信的甩出来一句:我除了年龄大点,其他都OK 呀。
究竟蒋欣能不能演技弥补外形硬伤,咱们就稍安勿躁,拭目以待呗,毕竟那是2019年的事儿了,不是还挺遥远的么?
《半生缘》再次翻拍,我作为张爱玲的铁粉,也是雀跃了很久。
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太多世事凉薄,无奈错过。
读过她的小说的人都应该明白那种擦肩,是一辈子的遥望。
原来在现实里,爱情如果只是两个人相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背景,门楣,还需要那么多的注定的缘分。
张爱玲擅长写悲剧,写女人。
她笔下的每个女人都浸入了她们各自悲惨的命运。
她们各有各的无奈,想要挣扎,想要寻找出口,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撕扯,重新拉回悲剧的轮回中去。
就像《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和沈世钧。
曼桢和世钧是相爱的,只不过青春年少时代的爱情都是懵懂且固执的。
他们爱的很真,全身心投入,却又斤斤计较。
你说不清楚是因为爱才变得计较了呢,还是因为觉得只有事事计较才能来表达爱。
反正那个时期的女孩子都是那么的较真儿。
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热烈又别扭的爱着,跟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
虽然折磨但也甜蜜。
只是,爱情从来不会这样简单,并非只有在张爱玲笔下如此。
横亘在两个人之间是深深的门楣。
曼桢为此深深的自卑。
在两个人感情还没有确定的时候,曼桢看出了世钧对她的好感,像是坦白也是赌博,曼桢说出了自己的家世:姐姐曼璐为了养家,供自己读大学,在舞厅做舞女。
她有个身世不清白的姐姐。
在两个人彼此有好感的情况下,这种身世的苦楚,在有情人眼中不仅不会为爱人减分,相反还增加了对方楚楚可怜的气质,让男人们内心升出保护欲。
世钧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事情放在十年后的世钧身上,他还会不会像年少时一样奋不顾身。
他会不会怀疑,当时自己到底是可怜还是爱?
或许,只是因为体内升腾的荷尔蒙作祟?
世钧说不在乎曼桢的出身,就像当初豫瑾对曼璐说的那样,可是大庭广众之下,有人认出了曼璐舞女的身份,对其言语轻薄,曼璐一气之下离去,豫瑾不是也没有追过去么。
可见,男人,对你说情话的时候是真的,遇到事情充耳不闻,那种寡情也是真的。
可是,陷入爱情中的女人哪里肯这么轻易就死心呢?
曼桢一边低到尘埃里爱着世钧,一边在心里赌世钧是可以为了她摒弃世俗门楣救她出泥泞的那个真命天子。
无奈,古往今来几千年,赌赢了的女子寥寥无几。
最后,世钧受命回了南京继承家业。
说了太多的无可奈何,说了太多的父命难为,结果,不还是两地分隔,两情转薄?
后来,不能生育的姐姐曼璐为了拴住姐夫祝鸿才的心,献出了她,被姐夫逼奸成孕的曼桢,在生下了儿子后,终于寻到机会逃离,她去寻找世钧,可不知此时的世钧已经娶了他人。
最后,死了心认了命的曼桢回到了那个曾经囚禁自己的牢笼,嫁给了夺去自己一辈子希望的刽子手祝鸿才。
如果我们用半生的时间来怀念一个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的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了,就是活得太落寞了,无所事事,只能在回忆里过日子。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曼桢就这样在蹉跎中,过了一生。
在希冀中,失望中,死心中,悔恨中….这个曾经温柔坚强,生活的艰辛不会在她面上留下一丝一毫悲伤的女子,半生过去,该怎么样回忆自己的一生呢?
如果可以,她还会不会执拗的坚持?
她会不会在明白世钧和她之间的不可能后,果断放手?
如果她当初嫁给杨先生,甘之如饴的做个替代品,现在是不是也是个华贵妇人,过着儿孙满堂,气定神闲的日子?
再如果,自己不是那样的寸步不让,肯放低自尊,不求名分,就那样随了世钧而去,会不会也算成全了爱情?
现在会不会也是偏安一隅,泡茶待郎归?
爱情大抵都是需要牺牲的。
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只知道得寸进尺,哪里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只是,人生哪里有那么多如果呢?
终其一生,曼桢和世钧都在兜兜转转,阴差阳错。
人只不过是这世间一粒尘土,被命运推推搡搡,生存尚且不易,哪有那么多的人定胜天呢?
可是年少的我们,从来不懂这个道理,即使懂,想来也是不愿意承认的。
最近把半生缘的电影和电视剧都看了,觉得电视剧的得分可以更高一些,尤其是相比现在大部分电视剧,在剧情的逻辑性、服化道的设置、矛盾的推进上都值得一看。
影版最心疼曼璐,因为曼璐的苦是掀开一点点就能窥伺全貌,不忍去看,不忍去想,她的命运太悲惨。
带着这份心疼去看剧版,蒋勤勤无疑是极美的,美艳风尘泼辣但犟不过命运,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台词在影版看过后那份震撼有所减少。
比如豫瑾说“我现在看年轻时的自己太幼稚可笑了”。
比如曼璐劝曼桢“我们家什么时候出了一个烈女,都是一个妈生的,凭什么你就那么高贵我就那么卑贱”。
由于个人感觉林心如的颜值演曼桢更有说服力,且剧版各个演员都很给力,所以此评给电视剧。
最心疼的是曼璐曼璐的悲剧在于她从来没有尝到生活的甜头。
她背负了全家的生活压力,被迫沦落风尘,她没有选择。
在坑妹妹这件她最大的错事上,直接导火索是妈妈和奶奶要撮合豫瑾与曼桢,深层原因是作为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人她只能从封建旧制度里找出路“借腹生子”。
她不得不依附男人,因为当舞女的她没有谋生技能,但她又找不到好男人,因为那个年代看轻舞女者多,看轻嫖客者少。
看似是她做错了,其实是她无力抗争。
当后来杰民都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了,强民(一直分不清这仨弟弟谁是谁)的老婆也能和婆婆闹矛盾了,弟弟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了,只有她,已经死了,就算没死,也不会有平静的生活。
不知道弟弟们会有多少记得她的牺牲,记得也没有用,她的一生已经消耗尽,报销了。
全剧中她都是一个勇士一个侠士:扛起全家的负担送弟妹上大学,哪怕被弟弟不理解,是她的大勇气大担当;祝鸿才帮她挡了一刀,就拿出自己全部积蓄支持他,是一种侠义和知恩图报;在和豫瑾订婚被人认出时撕开遮羞布,是在爱人面前的骄傲和体面,哪怕自己伤心欲绝,跳河求死。
其实那时候的豫瑾是可以争取的,但争取的话太卑微。
临死前她试图再为妹妹做一点弥补,再去看一眼心爱的人,以不打扰的方式跟她告别。
她这一生虽然做过错事,但是值得敬佩。
最糊涂的是妈妈和奶奶她们在两个女孩的人生中持续在起负面作用,没有能力,没有主见,封建守旧。
世钧作为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在她们那里屡次遭白眼和冷落,曼桢曼璐那么孝顺,她们却糊里糊涂地看着两个女儿走向悲剧。
特别是曼桢的悲剧。
最好的遗憾是翠芝和叔惠正如剧里所说,很多时候相爱的人并不能走到一起,面对这种遗憾,最好的结果是大家都过成最好的样子,以便再次重逢时可以喝一杯酒,笑着谈这些年的经历,把关心藏在眼底。
特别喜欢影版翠芝在叔惠回国时的重聚,处理的非常细腻,剧版过于直白,反而失了韵味。
最好的朋友是叔惠和世钧人生有朋友能随时去他家住,不会觉得打扰;能恳谈自己的恋爱,不会觉得丢人;能哭能展现自己的懦弱,不怕看不起;十年不见来家里不用收拾,不怕怠慢,是非常幸运的。
主角呢,他们很遗憾,但这是他们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如果他们结婚,也只是一对平凡恩爱夫妻,但因为错失,永远内心悸动,永远不敢老去。
曼桢的幸运在于她是大学毕业能独立生存的女子,所以祝鸿才夺去她一段人生不会夺去她全部的人生;她姐姐就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在叔惠家重逢那一段演得非常好。
俩人克制着眼泪,眼睛控制不住地想看对方,但又要在人前避开目光,那仿佛黏在一起的眼神,不管旁边人说什么,世界都只有他俩。
还有在街上曼桢看到世钧又怕被发现差点被车撞,非常写实。
导演很认真,里面有很多镜头用光是讲究的,观众代入感强。
比如有一集曼桢在黄昏里坐在窗前看信,有电影的味道。
从前的电视剧真好看。
哪怕台词有点糊,原声嘛。
贴旧文啊贴旧文,下岗女工就是失心疯...让我拥抱你入梦,在我温暖歌声中,虽然声音已沙哑,依旧是最美的歌;让我拥抱你入梦,在我温暖怀抱中,虽然明天要说再见,今夜为你守候......昨夜,很迟了,竟然不想睡觉,发神经的想唱歌,同学竟然一个劲的怂恿,于是深夜里,我们躺在凉席上,狠狠的开始唱,其实主要是我在唱,好像是怀旧情结不可一世的发作,当唱到郑智化这个似乎早就已经退出歌坛的男人哀哀的歌时,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遍又一遍的吟唱那样的忧伤简单的旋律,比如这样的一首:让我拥抱你入梦,无奈而温暖的情绪在曲间慢慢流淌,向沙河般将我淹没,竹席很凉,我在自己的歌声中陷入沉思,或许是该死的妄想症发作吧.......能在温暖的歌声中,在情人温暖的怀抱中入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却想起了<半生缘>,阴差阳错的生活与爱恋,蔓祯与世钧初次见面时,在影院里遗失的红色手套,而后世钧打着手电急急的寻找,蔓祯与世钧回家,沈先生却一眼看出蔓祯的姐姐就是蔓露,无畏的与礼教家庭的抗争,艰难的胜利了,订婚了,蔓祯收藏的珍宝样的戒指.....如果生活就可以这样美好的发展下去,那么宿命这个词在张爱玲的词典里将会彻底的失去意义.....蔓露和祝鸿才的婚姻,夹杂着众人多种的祝福还有极为复杂的情绪开始,祝鸿才对蔓祯的美丽的心动,蔓露的病开始,一场恶的阴谋开始,可怜的蔓祯还沉浸在从天而降的幸福里不知所措,丝毫不知自己的命运再也不能为自己所掌握.....顾太太被蔓露支回了老家,蔓祯一头雾水的住进祝家,恶梦般的人生正式拉开帷幕......祝鸿才的丧心病狂,蔓祯的激烈反抗,暴风雨大作,人世间的极度黑暗,不知道身为姐姐的蔓露又是怎样的心情??亲情在现实的压力面前显得无比的脆弱,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庭,就可以牺牲妹妹的终生幸福,蔓祯无力的哀哀的哭泣似乎哭到了我的心里,而我的姐姐是那样的爱着我的,不知道张爱玲心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对亲情的失望与荒凉??一边是世钧的毫不知情,一边是蔓祯的痛不欲生,蔓祯偷偷寄出的信,丢落在蔓露的手中,世钧在好朋友面前无力的哭.....之后是他的婚礼,蔓祯与祝鸿才的在蔓露死后开始的事实婚姻生活.....不该相遇的相遇,那样的一个初次见面的酒馆,14年之后的无心邂逅,只是面对着刻骨铭心的爱人,却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心疼的对视,绝望的拥抱,似乎要用尽一生的力气与感情,蔓祯哭: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啊,怎么可以回的去???14年了,彼此的生活在14年前就已经是永远的楚河汉界了......以前,真的不喜欢林心如,觉得她除了空洞的漂亮之外一无是处,可是在<还珠>系列之后的系列电视剧,却让我对她大有改观,似乎看到了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而<半生缘>里的曼祯,我以为是她的极致了,她的带点baby-fat的小圆脸在片里彻底的蜕变,是一张成熟的女人的脸,有我喜欢的尖的下巴,特有的琼瑶腔里也多了一些知性和坚强,看到她,似乎真的可以看到旧式的女知识分子,早期少女的她,卷发批下来的样子,巧笑倩兮,清纯美丽,而后期当了母亲的她,盘起发髻,柔弱而勇敢,在她身上,总是看到一个女人美丽的样子,私下里我总以为她比起吴倩莲的电影版曼祯,是好不逊色的.可惜的是,总觉得和她演对手戏的谭耀文,总觉得实在不够英俊,不够斯文,比起黎明版,似乎相差许多.而电影的结局,我总觉得实在比电视的要好,蔓祯无力的醒来,发现摆在桌上的祝鸿才买回来的豆浆与油条,她总以为自己可以完全拜托姐姐的影子,走和姐姐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可是到头来却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无奈的宿命在这里简直到了极致,无法拜托的阴差阳错的极度悲哀......电视版的蔓祯最后与祝鸿才离婚了,自己带孩子,很像独立新女性,林心如的美丽的脸上有许多坚强,看上去成熟而仁和,每每让我不舍的移开自己的眼睛,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她只有在泪流满面的黑暗中怀想那个此生遥不可及的温暖怀抱???这样的一首温情脉脉的老歌,像梦魇般困扰着我,蔓祯美丽哀伤的脸,走马灯般在我脑海里闪烁,爱情,人生,命运,无奈的交错,转身回眸之间发现自己却已经永远的失去.....充满宿命感的词语也让我郁郁寡言,不知道每个夜晚,有多少幸福的人是在爱人温暖的歌声与温暖的怀抱中入眠,而又有多少伤心的泪水是留给了那个再也不能的怀抱??无端伤感,留下以上文字,给我喜欢的一首歌,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其实是一部书吧,是为记.
第一次见到她是04年。
浓妆艳抹,分外妖娆。
荧屏里,介绍语焉不详而悲戚有余:她是一段悲剧的制造者,却是另一段悲剧的受害者。
意思大抵如此。
片段中,那女子媚眼如丝,体态婀娜,却是过眼云烟。
我已无心再往下看。
断然预知,这女子,会让我疼惜地落泪,且一定无法安慰。
她笑意盈盈,搔首弄姿;她故作妩媚,不喜流泪。
我唯有心疼而已。
她是家中的老大,于是赚钱养家,理所当然。
她有过一段青春,早已被践踏完整,不留一星碎屑。
心中不是没有幻想,可是,年少单纯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永远只能成为苍白的拥趸。
她无心追求,不忍留恋。
“青梅竹马,那只是一颗包着糖衣的毒药。
”她心知肚明,她与他,今生只能错过。
甚至,来不及半生缘分。
青春的埋葬,灵魂的陨灭。
那不是肉眼可以明鉴的血肉模糊。
于是局外人不懂,亦不肯设身处地。
我见过她的眼泪,在纵身一跃的前夕,她精疲力尽:“我要洗得干干净净的,干干净净的,就没有人嫌我脏了......”那是她第一次把自己的疼痛撕扯,剖之于众。
从此,她再也没有无奈的机会。
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即使幻想,于她,也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她已没有从头再来的资格。
也许,她是罪恶的。
当她亲手葬送妹妹的幸福把她推至万丈深渊正如亲手毁掉一件倾之所有用心打造的艺术品时,你会恨她。
只是,此时此刻的她,内心世界的复杂,庞大而悠远。
外人,从不曾经历她的一切,如何有资格对其指摘斥责?
我有私心,从头到尾,希望命运不要对她刻意残忍。
但是,千处心酸,万般愧责,终究逃不过香消玉殒。
于是,当她成为众矢之的,我龇牙咧嘴、眼泪簌簌。
曼桢,你不配恨她。
因为没有她的肮脏,你一无所有。
如果不是你愚钝的嚣张刺伤了她的心,她不会绝望得那么彻底。
做不出没有你的假设,因为太过美好的海市蜃楼会让我深觉心有不甘的疲惫。
你尝尽半生的幸福,她却得不到半生的欢畅。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挽回。
毁灭,早已伊始。
她最后的狰狞,让我心颤。
红颜薄命,那是不知情者的唏嘘。
而我,早已释怀。
在死亡也带不走她肩膀上的责任时,我看到她嘴角的一抹凄然。
她不知道,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女子......
ep1.一家子白眼狼。
大姐做舞女让全家住上了房子,用上了佣人。
结果还要背弟弟骂丢人现眼。
虽然奶奶和妈妈没说什么,但是心里也是埋怨大姐的。
还有,林心如的那个角色。
房子是人家送的,分手了,人家要回去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
为什么住的那么天经地义。
服了服了。
小时候看过,不过长大再看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很早之前电视上不完整的看了。看蒋勤勤去的,演的很好~
蒋勤勤颠覆形象。
可怜的女人~
冲着蒋勤勤去的~
看不下去了…硬生生把张爱玲改成了琼瑶... 和电影版相比那种细腻完全没有了 添了太多莫名其妙的情节...还有除了蒋勤勤其他人实在是欣赏不来 林心如还行 比吴倩莲温婉一些 但是实在是出戏 和如萍太像了
没看进去起码是搞故事走的
林心如被关那段真心是我儿时的噩梦 蒋勤勤真心不适合演这种角色 难怪她说演过最后悔的角色就是曼璐
最后一集,曼桢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再也压抑不住了,泪珠一颗颗的往下落。
情深缘起的糟烂,让我想起了这部剧。其实这部是比情深缘起要好一些的,那为什么也要给一分呢?因为情深缘起是-100分,这部剧是-80分,豆瓣没有负分,只好委屈一下,都是一星了。因为情深缘起,才知道这部也是琼瑶儿媳妇做制片人。怪不得琼瑶味那么呛人,主角选的是林心如。虽然我年纪也挺大的了,但从小到大都不喜欢琼瑶,因为她让我想拿起棒子往女主角头上狠狠来一下。为了避免让自己的暴力情绪出现,只好对琼瑶避而远之了。
还说林心如大胆挑战新角色 不就还是这样装可怜。。装清高。。来电高难度的吧 有本事来演姐姐
世钧脑子指定有点毛病第一次曼桢失踪找不到也就算了第二次也不找到人就以为她嫁人失望失望导致后面的剧情就是一地鸡毛
如果主演不是林心如该有多好 这样的曼桢实在无法勾引我去怜惜她。。。
断断续续看的,很程式化,结尾真让人无语,最后一集的惊天逆转,导演不能把这么多情节缓一缓拍么
把张爱玲改成琼瑶……真无语
顾母真的是搞笑,什么都靠女儿,只要自己能过“好日子”就行。想起《何以为家》,既然养不起为什么生这么多孩子。为什么家里还请佣人。
蒋勤勤转型之作。演的很好。
垃圾
耸人
蒋勤勤的角色越来越疯之后把我吓到了。张爱玲笔头太毒了。
蒋勤勤也能驾驭坏女人,一直以为是陈紫函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