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人的勇气,不仅丝毫没有意识导向的还原了🇰🇵🇰🇷战争和🇻🇳战,更是把建国初期的韩国矿工出国挣外汇的经历真实呈现,是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丝毫掩饰,当然所有残酷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和尹德秀一样,经历过的都值得回忆。
电影中亲情、友情、爱情都有非常感人至深的体现,在那个战乱纷飞而后又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尹德秀遇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人,一见钟情的爱人,还有生死与共的友人!
这样的经历,才真正算得上痛快并快乐着!
黄政民的演技毋庸置疑,年轻扮相和老年扮相并不出戏,德国杜伊斯堡矿场那段戏算得上拼命,几段极其出彩的台词也非常精彩,和金允珍也夫妻相十足,和金牌配角吴达洙更是配合的相得益彰!
影帝果然名副其实…
作为《国际市场》重要背景的国际市场(德秀一直守着的店铺就位于国际市场内)可以说是釜山最大的传统市场,1950年才由“自由市场”更名为“国际市场”。
1945年韩国光复后,日本撤退,这里成了战时物资流通的主要场所,市场因此初具规模,之后朝鲜战争爆发,避难民涌入釜山,他们为了维持生计,只要能够换钱的就都拿到这里来卖,不仅如此,各类商品包括美军的军用物资通过釜山港口进入釜山,这些走私品集中到国际市场,流向全国。
所以,讲这么一长串,就是想说明此国际市场非彼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名字,可能就是来源于“这个市场卖很多外国货”这个现象。
《国际市场》集合了韩国现代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
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兴南撤退;60年代派遣第一批旷工和护士远赴德国工作;60年代到7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
各种社会现象,如部分韩国人对外国劳动者的歧视,电视台为做节目效果而做出的荒唐举动,多文化家庭的产生,离散家庭团聚等等都在电影中出现。
当然作为主角,所有的这些事儿,都有德秀一份儿。
他牺牲梦想,耗掉一辈子只为了担起一家之长的重任。
总的来说不够味儿,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
导演野心太大,什么都要放到电影里去,无奈锅太小炒不出那盘菜。
电影之所以在韩国会火,或许比起故事更多是因为它唤起了回忆,关于苦难,关于过去。
好笑的是德秀一再跟家人强调自己去越南“不是去打仗,而是做跟打仗没有关联的工作”,连导演都对韩国参加越战觉得理亏,德秀想跟战争撇清关系,但是人家放火,他帮着找打火机了,没办法洗白。
商品,侵略,文明自海上来,釜山靠海,它最先承受日本的炮火,也最终养活了无数可怜的避难者,釜山没有首尔blingbling,或许就是因为一身从不会掩藏的海腥味,它留不住年轻的心,但它独有的沉稳朴实与浪漫,能够让短暂停留的过客舔舐伤口继续前行。
釜山是治愈系的城市。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的质量真的很高… 刚看完《国际市场》整个人哭的不行 无论是故事情节 场景切换 还是逻辑前后衔接 甚至于细枝末节的处理 都看得出导演的用心 演员的演技更是完美到炸裂……真的不愧是横扫青龙奖的良心之作!
故事不反转不猎奇单看甚至会觉得有点琐碎 但是却通过这个男人的一生折射出了个人 家庭 国家之间的那种矛盾重重却又难以割舍的情感…小人物 大时代 电影卖的是一种集体情怀 牺牲小我 成就大我 但是这种情怀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反感反而深受触动 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这部电影看似细碎其实就是整个大韩民国的民族回忆录 那些屈辱的 痛苦的 煎熬的 以及后来欣喜的 幸福的所有一切都被那默默地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釜山港所见证 男主拼了性命穷尽一生换来了幸福美满的一大家 却永远也抓不住那天在店铺门前的被吹走地录取通知书了 抱着几十年前爸爸失踪前留给他的衣服痛哭时 他应该是后悔了吧…
时代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在二十世纪,这个影响可能就是一切吧。
很多人说这是韩国版的阿甘,我怎么看怎么不像,虽然说的都是时代变迁,但阿甘是美式的个人主义和美国梦,韩国这版更多是时代对个人略悲剧的影响,我倒觉得更像“活着”(当然“活着”的跨度和在意识形态上的时代影响是这部完全不能比的)。
英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想想自己。
德秀无奈得回答,这就是我的命。
为了别人活了一辈子的时代印记真的是我们这辈人无法想象的,我敬佩也感到很唏嘘,自认真心做不到。
同样感恩我们那些出生在20世纪中的长辈们,无论之前是怎样的人生,现在都该为自己想想了(不要管着我们了)。
《国际市场》始知,韩国的电视秀节目,可以做得这么成功,可能源自他们60年代离散家庭寻找活动的丰富经验积累与综合组织、策划能力!
另,该项活动之后还得以断断续续进行。
2000年韩朝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后,一共举行了18轮离散家属团聚活动,约有3700个离散家庭、17000人实现团聚,另有近600个南北家庭通过录像的方式见了面。
但2008年后韩朝关系持续紧张,团聚活动自2010年中断至今。
1950年,兴南港的冬夜,你背着妹妹在上万名逃难的人群里用力向前。
美军的舰艇仍在等你们,远处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了,遍地是哭喊声和绝望的面孔,爸爸那样有力的大手,却也终于散了。
那一年,祖国是被撕裂的半岛,是无法回头的北方家园,是异族高喊光明口号要匡扶正义的战争,是死亡和不屈服,是手里紧握的妹妹剩下的衣袖。
1953年,釜山国际市场,你是和伙伴一起擦皮鞋贴补家用的少年。
战争终于停止了,妈妈说因为你是哥哥啊,你是所有的指望。
那一年,祖国是贫穷,是满目疮痍,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左邻右舍们,是跳着狗腿舞向美军大兵讨来的巧克力,是国际市场上数不清的难民、店铺和罐头。
1964年,你是码头挥汗如雨的搬运工,是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长子。
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你决定远赴欧洲,做那向西德输出的上万名韩国矿工的一分子。
那一年,祖国是“汉江奇迹”开始萌芽的地方,是经济起飞急需外汇积蓄的幼小力量,是无数同胞在异国的血泪,是站在莱茵河畔涌上心头的刻骨乡愁,和一回头就看到的那个心爱姑娘。
1973年,你是回到故土已经成家立业的好儿子好丈夫。
却为了凑齐妹妹的嫁妆和保住姑姑的杂货店,终于放弃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次去往远方,上了叫做越南的他国相争的战场。
那一年,祖国是战火硝烟外遥远的安稳的存在,是昂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民主转型前夕的威权阴影,是生命里对弟妹无法卸掉的责任,对妻子对自己无法交待的残忍,是即使一条腿残废了也仍然要回去的那个家。
1983年夏,你是KBS电视台节目里大声嚎啕寻找失散妹妹的哥哥。
138天的现场直播,五万个以上的离散家庭,一万多次的重逢,你和你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最悲恸的生离死别后,却仍没丧失等待的勇气。
那一年,祖国是眼泪,是数不清的泛黄的伤痛,是童年乡村院子里追打跑闹的模糊记忆,是与妹妹相认后终于可以回来一起向母亲下跪请安的这片土地,是多少历史的捉弄多少人祸的蹂躏也打不垮的尊严。
你终于老去,儿孙满堂。
你和老伴坐在顶楼的天台上,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这个你们奋斗过的城市,望向这一片安乐和繁荣。
你心里仍时时念着北方,那个父亲或许至今还在生活的仍然被禁锢的国家。
你哭了,你说这一生好累好累,爸,我真的很想你。
路途艰难,生命里许许多多的困境,你真的孱弱不堪。
或许多少次被历史抛甩,被国族凌辱,被谎言愚弄。
或许忍耐太漫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在无尽的试探里要向着对的方向是那样难。
却愿你无论多少次跌倒仍能爬起,在这个你终其一生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它的每一寸苦难里有你的承担,它的每一寸骄傲里有你作伴,它值得你用心去坚守,它的崛起和自由是你的不妥协不屈服盛开的花朵,它是你不会厌弃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也要回来的,是你可以为之挺胸自豪的,是柔软宽厚的——那个可以称为祖国的地方。
也许是奢望,愿这世上许多漂泊的灵魂和你一样,走过再远再孤独的路,也终有祖国可以怀抱。
微信公号:movie_jimigao
韩战—西德矿夫—越战—寻亲,苦难史深刻地浸入在个人生命中。
其实整个东亚都有韩国这样的苦难一代,《国际市场》以商业片的方式拍了出来。
很难讲是真实,都是单方面的故事,却是韩国率先走出苦难的证明。
不知何时我们能有这份处理自己伤口的心态。
但很质疑这种历史观—伪装在个人视点里的韩国单方面的历史态度,处理历史时过于独断轻易,并不是很好的反思历史的态度,是一种假“勇气”。
1950年,兴南港的冬夜,你背着妹妹在上万名逃难的人群里用力向前。
美军的舰艇仍在等你们,远处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了,遍地是哭喊声和绝望的面孔,爸爸那样有力的大手,却也终于散了。
那一年,祖国是被撕裂的半岛,是无法回头的北方家园,是异族高喊光明口号要匡扶正义的战争,是死亡和不屈服,是手里紧握的妹妹剩下的衣袖。
1953年,釜山国际市场,你是和伙伴一起擦皮鞋贴补家用的少年。
战争终于停止了,妈妈说因为你是哥哥啊,你是所有的指望。
那一年,祖国是贫穷,是满目疮痍,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左邻右舍们,是跳着狗腿舞向美军大兵讨来的巧克力,是国际市场上数不清的难民、店铺和罐头。
1964年,你是码头挥汗如雨的搬运工,是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长子。
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你决定远赴欧洲,做那向西德输出的上万名韩国矿工的一分子。
那一年,祖国是“汉江奇迹”开始萌芽的地方,是经济起飞急需外汇积蓄的幼小力量,是无数同胞在异国的血泪,是站在莱茵河畔涌上心头的刻骨乡愁,和一回头就看到的那个心爱姑娘。
1973年,你是回到故土已经成家立业的好儿子好丈夫。
却为了凑齐妹妹的嫁妆和保住姑姑的杂货店,终于放弃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次去往远方,上了叫做越南的他国相争的战场。
那一年,祖国是战火硝烟外遥远的安稳的存在,是昂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民主转型前夕的威权阴影,是生命里对弟妹无法卸掉的责任,对妻子对自己无法交待的残忍,是即使一条腿残废了也仍然要回去的那个家。
1983年夏,你是KBS电视台节目里大声嚎啕寻找失散妹妹的哥哥。
138天的现场直播,五万个以上的离散家庭,一万多次的重逢,你和你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最悲恸的生离死别后,却仍没丧失等待的勇气。
那一年,祖国是眼泪,是数不清的泛黄的伤痛,是童年乡村院子里追打跑闹的模糊记忆,是与妹妹相认后终于可以回来一起向母亲下跪请安的这片土地,是多少历史的捉弄多少人祸的蹂躏也打不垮的尊严。
你终于老去,儿孙满堂。
你和老伴坐在顶楼的天台上,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这个你们奋斗过的城市,望向这一片安乐和繁荣。
你心里仍时时念着北方,那个父亲或许至今还在生活的仍然被禁锢的国家。
你哭了,你说这一生好累好累,爸,我真的很想你。
路途艰难,生命里许许多多的困境,你真的孱弱不堪。
或许多少次被历史抛甩,被国族凌辱,被谎言愚弄。
或许忍耐太漫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在无尽的试探里要向着对的方向是那样难。
却愿你无论多少次跌倒仍能爬起,在这个你终其一生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它的每一寸苦难里有你的承担,它的每一寸骄傲里有你作伴,它值得你用心去坚守,它的崛起和自由是你的不妥协不屈服盛开的花朵,它是你不会厌弃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也要回来的,是你可以为之挺胸自豪的,是柔软宽厚的——那个可以称为祖国的地方。
也许是奢望,愿这世上许多漂泊的灵魂和你一样,走过再远再孤独的路,也终有祖国可以怀抱。
本文首发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52750/
我为什么爱看韩国电影,因为文化、传统的相似;因为透着真、温情、爱和深度;因为看到了韩国电影人的执着和用心。
无关乎爱国,无关乎矫情,只缘于深度和艺术。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家国之痛,分离之苦,历来不分民族、国家和地区,古今东西都一样。
至于国产片拍不出如此震撼之作的原因,大中华同胞心照不宣,往大了说,是政治现状的限制,国产片无法触及这一敏感问题,2010年王全安的《团圆》,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都不错,演员演技也有得发挥,但是只谈现在,不及过去,点到即止,缺乏张力;往小了说,是电影工业的问题,不是导演水平差,演员不好,拍一部表现分离之痛的经典电影并非难事,是电影人的态度问题,用流行话讲,“不走心呐”。
其实,相似的传统文化、相似的现实情况,总能使我们在这种电影里找到共鸣,联想到本民族似曾相似之处,有一种感动叫感同身受,如今的80后、90后、00后已经很难找到这种共鸣了。
两岸本一家的情怀,只能去韩国电影里寻找了。
“一部电影一个高潮的套路根本就不够韩国电影使了。
”关于韩国电影我已经不想再多费口舌了。
韩国电影看多了只有两种结果,一类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条件反射,凡是看起来差不多的韩国电影,甭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能激发起观影兴趣。
如果再加上几位靠谱的韩国演员,那肯定是必看不可了。
还有极少一部分人是被韩国电影“玩”坏了,“打”怕了。
因为一部差不多水准的韩国电影就可以让你笑你笑,让你哭你就哭。
这部分人因为这个原因开始畏惧韩国电影,怕被韩国电影带起节奏而不敢去看。
在个人看来,这也是韩国电影的魔性所在。
亚洲第一无悬念,且已经推动(韩国)社会发展。
注意这里说的是韩国电影,不是韩国电视剧。
从去年看到《国际市场》的预告片开始,我就知道,又有好看的了。
首先说的是片名《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是釜山中区新昌洞一带的著名购物区,是一个地名,而不是类似财经频道里谈的关乎经济与市场规则的抽象词。
《国际市场》由现年四十五岁的黄政民主演,就是在《新世界》中演吊儿郎当的大哥的那位。
注意,黄政民现年四十五岁,有八块腹肌。
影片镜头由飞舞的白蝴蝶引入,落在一个跟老伴儿谈梦想的老头子身上,这老头儿叫德秀。
因拒绝卖掉位于釜山国际市场中名为“花家”的店,成了一名老钉子户。
而后德秀记忆犹新的过去时光与恍如昨日的历史事件相继铺陈,虽不是大起大落般游戏人间的潇洒岁月,却展现了一段无愧于灵魂的生命之旅。
在剧透警告之后可以发现开头五分钟老伴儿打了德秀三下,三十分钟时第一枚小型核弹引爆。
参考大饼脸的《辩护人》可以看出,一部电影一个高潮的套路根本就不够韩国电影使了。
在第二次剧透警告之后老年德秀说出了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船长。
德秀一生经历了625朝鲜战争,西德矿场派工,与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第二次,第二次出现船,第二次出现了小盆友争抢巧克力的情节。
并引出了家书:德秀感觉生在艰苦年代,是件幸事。
第二次角度扭转同样也在越南战争这个时期。
第一次出现船时,导演不知有意无意把中国给黑了,那场战争局势复杂,为了这部好电影我先忍忍。
第二次出现船时,导演又借剧中人之口说明去越南不是打仗,只是帮忙。
却没说清楚是帮哪边的忙。
而再来看看德秀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船长,还得是那么大一条大船的船长。
从投奔姑姑的“花家”,到接手“花家”时德秀的巨大付出,再到老年德秀死活也不肯卖“花家”。
这家名为“花家”的店不仅没有易主,也没有改名。
影片最后白蝴蝶飞走,德秀说了看似莫名其妙的一句话,然后很坦然的答应卖掉“花家”。
不禁让人想起德秀小时候在街边替人擦鞋时脖子上挂的牌子。
“现在来不了了吧,年事太高了。
”影片开篇时的白蝴蝶很容易让人想到《阿甘正传》中的白羽毛,也有很多人说《国际市场》就是韩版的《阿甘正传》。
虽然题材相同,都是由小人物的人生展现时代的变迁,但个人感觉《阿甘正传》包含了太多太大的事件,而《国际市场》则更多的聚焦在了亚洲人民细腻的感恩之情与坚韧的责任之心。
“忍耐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电影就是好,一个镜头随意跨越两场婚礼,一个画面就可以连起两世人生。
然而德秀一生的艰苦与甘愿也同样是透过影片展现出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所看出的可能是气氛的过度营造与特技效果的大肆展现,也可能是看到了上一代人的生活不易而激发出了感恩之情。
个人看来这是一部关于灵魂的影片,如何直面灵魂、无愧生命,如何过好这一生。
“苦来我吞,酒来碗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主角德秀的名字来源于《国际市场》导演的亲生父亲。
不是潸然泪下,而是哭出声来。这不仅是一个男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史。正是因为一个个像男主角一样的人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今天的大韩民国,成就了今天大韩国民的国家精神。这样的电影,太具凝聚力和煽动性,比任何意识形态宣传都高明!!
所有演员不论主角配角,演技都超级赞,故事的构成波澜壮阔,深感共鸣,在历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太过渺小,但在此挣扎的人们又如此伟大。
卧槽!棒子搞煽情真是一把好手!这片子的完成度相当好!逃难,生存,认亲,男主固执的守店,不肯改店名都在情理之中。最后繁华都市能尽收眼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我真想替北朝鲜的人问一下,我们才是战胜国,我们也在努力活着。。。凭什么到头来我们反而过不上他们的日子?
电影中好多莫名的感动,让我哭了好多次,韩国为什么能拍这么多好电影啊
从头虐心到尾的平民史诗~
最不含蓄之作。大悲大喜,大苦小乐,一切展现到淋漓尽致,非要你哭不可。老年妆太惨不忍睹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故事理念是好的,但是显然对人性的刻画流于表面,没有拍出真实的人。类型片套路多到爆炸。为了有笑有泪,往里面塞进去了超多的tricks,以至于显得毫不真诚。对比肯洛奇的《小孩与鹰》,就能看出来,真正打动人的是真实的情感。似乎可以说,韩国类型片最强的还是犯罪类型片。
个人命运终究抵挡不过国家命运和历史的洪流。生在和平年代太幸福,老一辈都帮我们把苦难尝遍了 。
韩国电影真的好,这些年的电影,韩国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相似的模样,相似的文化,还有看得懂的汉字、历史。拍的好,演得好,故事好,真好。
开头我在想,这样的片子究竟是在贩卖民族苦难,还是在正视国家历史呢?直到看到最后认亲的段落,煽情效果太强了。能通过小人物一生的命运来折射出一个国家时代的兴衰和变迁,这样的手法还是很真诚的,毕竟回望历史的长河,我们所有人都是国家的符号。所以在这点上可以给好评。但故事还是流水账了些。
宝宝竟然看这个看哭了……不过想想他看七号房间的礼物那种片竟然也哭……而且还是看到一半睡着了睡醒接着看也看哭了……说明宝宝实际上就是个泪点低的孩子好吗,平时憋的辛苦吧……
中规中矩韩国版阿甘正传。
想要寻哭的直接跳至110分钟,保证分分钟哭成狗。仅此。
西德:长子矿工&长女护士 当把最平常又最辛苦的职业融合在家庭和国家的命运下,看懂了一直不能理解的韩国人在世界上“自信”的底气 PS:这段结合《国际市场》的片名雕琢下会是不错的题材,我们的一带一路电影呢?越南:婚礼 瘸着腿的哥哥让不懂事的妹妹终于有了嫁妆…认亲:远隔重洋的妹妹易寻(哪怕仅有一片布),咫尺之隔的父亲难觅(虽然诺大一店铺),如同片中一些对战争对手的“不友好”,有一些政治隐喻~不赞同、能理解 Ps:虽然觉得没啥好哭的却还是哭了出来电影硬伤(除了西德篇其实没多少史诗的感觉,又如黄政民的老人妆真的太烂了…)明显,但如同KBS的寻亲直播,哪怕再嗤之以鼻它的煽情也会情不自禁的流泪~ 5星值得
还是一滴眼泪都没有啊,对寻亲真不感冒,就看屏幕里一堆人鬼哭狼嚎的,ennnnnnnnn,会不会是因为北京太干燥了呢。。。。。。。。。
跨越几十年一个责任的重担让他不敢懈怠,但重担只应该他一个人挑吗,那些坐在担上无所作为,他为什么不敢教导哪?他没想过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挑担子一旦他倒下了他们家就玩完了吗,因为家中再无栋梁。
飘零亲纷散,重逢已鬓霜。韩国人并没有主旋律般抬高自己的位置,多舛的命途抉择,都来自于家族的回忆和悲伤。唱国歌犹疑的妻子,想做船长重溯过去的丈夫,埋在双臂间的都是为“活着”奔波的泪水。一直不喜欢韩国电影的煽情苦水,但这次被煽的很感动。他说“我真的好辛苦”,那比一个坚强的笑容更伟岸。
4.5/ 看黄政民演戏看不出他在用什么技巧,看到的都是活在当下的鲜活人物 respect/那段找回妹妹的戏差点在化妆间看哭了
不觉得哪里好啊
关于“兴南大撤退”背景可以不了解,但是民众的惨烈在所有战役中都是相同的,历史的长河总是由民族的血与泪汇成。其实没有一些人说的“矫情做作”,但估计是我泪点过高,全程只有感慨无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