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To play Gods?2 孩子们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他们不幸,我们所有人也都不幸,程度不同而已。
和囚犯不同的是,他们活的安静满足。
但是他们看起来呆滞。
3 他们的不幸是否在于贫乏4 他的梦境:妈妈掉进游泳池里了。
没了。
梦境也是贫乏。
5 日复一日重复呆滞的生活真是可怕6 舞。
生命力不知如何宣泄的躁动。
7 我喜欢这个结局。
没有结局。
扭曲,荒诞,变态,又简单。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真是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很多梦境里似乎都充斥着这样的人物,行为夸张,举止怪异。
习惯了看完电影看下影评,发现努力挖掘深度的人很多啊。
又是极权,又是政治阴谋,又看出讽刺意味的,佩服。
[作揖]反正我是挖掘不出什么深度,观影过程让我很享受就够了。
冷冽低對比的影像美感,家庭實拍紀錄片的粗粒子影像,荒誕戰慄的故事情節,幾近瘋狂的價值思想...說它是希臘片是很難相信的。
詭異荒謬的劇情思想,一幕幕反倒像是英法俄一派的年輕藝術家,批判社會批判現實批判掌權者而拍的改革電影。
他的主軸很顯然,當一個家庭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當父母的權利掌控至最大,底下的孩子是被禁錮亦是被奴育的狗,自由地訓養在被束縛的家庭社會。
很可笑,很荒繆,但以泛世界大觀背景來看,也提點了現在的我們可能都是怎麼來的:被那些人為精心操控的資訊訓養來的--就像狗一樣。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更深入的政治、集权方面的隐喻。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的确一直都在想着1984。
从语言入手禁锢住思想,这简直是最高明的控制手段。
以前学历史课学亚里士多德,一直都觉得他的存在不都是被一直在推翻推翻推翻么?
到底推崇他什么?
但是后来明白了,因为他创作了许多“概念”。
很多问题在写进人类的历史之前,是不会被意识到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很多问题与思考,这一步从“无”到“有”,也是最艰难最伟大的一步。
于是《1984》中的那个“社会”和《狗牙》里的那个伊甸园高明地从源头掐断了任何可能会引起“反叛”的因素。
没有“枷锁”与“镣铐”这样的词语,就不会有任何不平。
没有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电话机,没有远在天边的大海,没有需要出门的远足,而只有饭桌上的盐罐,只有柔软舒适的沙发,于是就没有“外面的世界”,天上的飞机也会坠落到自己家里的草坪上。
家里便是伊甸园,外面只不过是充满了危险、充满了会把人拆吃入腹的怪物“猫”、而且永远只能用汽车保护住自己的世界,而家里有会孕育一切的妈妈,家里有能从字典里读到的一切东西,外面什么都没有,没有“外面”,又为什么要“出去”?
真是非常非常成功成功的禁锢与“保护”。
所有东西家里都有,所有就不存在引诱子女出去的东西;没有出去的欲望,就不会出去。
永远幸福又无知地生活在这个伊甸园,玩着幼稚的游戏,捡着天上掉下来的飞机,期待着观看“家庭录像带”。
他们会期待狗牙掉落的那一天么?
反正外面什么也没有,不是吗?
然而人类总是有好奇,大女儿好奇晚上会发光的荧光发卡——看起来似乎没有危险,而且家里没有。
她会好奇录影带里的影片,会模仿其中的动作和台词。
于是一个精心被构造的伊甸园被从内部撕裂了,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且想要出去看看。
片中姐姐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然后让妹妹喊她。
她兴奋地背过身去,听到叫声转过来答应,答应,答应。
一起看电影的同学说“这不就是教育的启蒙吗?
”因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所以出现了“选择”,姐姐放弃了安逸的伊甸园,选择了砸掉自己的犬齿——这是她最美的一个笑容——然后钻进后备箱——也许是聪明地为了让父亲载她出去,也许是以为只有坐在汽车里才可以出去。
然后我就一直等一直等,她却没有从后备箱里出来。
我私下里认为她可能闷死了。
其实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家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像训狗一样训练子女?
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控制欲?
为了建立一个集权?
或者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子女不受外面世界的污染与伤害?
片中那个“哥哥”,我也一直都在揣测他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若是真实的,父母莫非是因为哥哥的去世而伤心不已进而变态地想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子女?
若是虚构的,那无疑也是为了如此来使子女对外部世界产生恐惧。
然而后来在豆瓣上看了个评论,其中援引了一篇对导演的采访,本着学英语的想法我去努力借助各种翻译软件看了一遍那篇采访,原文见http://www.electricsheepmagazine.co.uk/features/2010/04/05/dogtooth-interview-with-giorgos-lanthimos/ 。
然后才知道导演只是想拍一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会是什么样。
所以原因并不重要,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从思想根源禁锢掉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以及选择的权利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NOT KNOW, SO NEVER CHOOSE.而当提到这种教育模式时,若撇去父母对子女的暴力,我们假设他们是为他们好,仍然觉得最有效的教育是给他们看这个世界,交予他们分辨的权利,然后去自由地做出选择。
随着情节的深入,所有的观众都哭笑不得的看着电影,编、接着编。
情节的发展是离奇的,事情发展的诱因,并没有清楚地给出来。
只是知道,三个20多岁的人,活在巨大巨大的谎言里,却不自知。
一切都是错位的,没有电视、没有电影。
能看到的书,就只有词典,很可怕。
往大了说,是极权的危害,国家极权的一个剪影。
往小了说,就是家庭教育中的极权成分的放大化。
家庭教育扩大,父母扮演上帝的角色,筛选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东西,来让你看到。
解释出,他们想解释的意义、指向,给你。
你只能接受,受浸染。
没有孩子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响,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能不受自己国家的影响。
当我们走向自己父母的反面的时候,也是家庭给予我们的一个烙印。
但是,没有哪一个政权能永远成功的蒙蔽大众。
没有哪一面墙能永远立着,密不透风。
有墙,就会有VPN。
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世界的风,吹向所有的人。
再蒙蔽的大脑,也能接受到自由的讯号。
最后,我们中总会有人,亲手敲掉自己的犬齿,流着血,藏在通往世界的后备箱中,等待黑暗之后的黎明。
我们剩下的人,总会感受到召唤,来自我们的前辈,来自世界的无处不在的风……
When a person's entire cognition of the world comes only from unified narratives created by one or a few people, he/she lives under the authority of the "creators". In the movie, the living space of the children is confined to the home, and they cannot go out to contact people other than the parents and the people arranged by the parents. Their world is totally framed by the parents' narratives. And usually under the dominant and the hegemonic, the controlled people has a strong dependence and trust on the controller. In the movie, the director expresses this dependence with several similar plots: when children discover unfamiliar words, they will ask their parents for answers. The strongest part that shows this trait is when Christina mentioned to the son that he was in her dream as a zombie. The son didn't know the meaning of zombies, but he pretended that he understood and left “teaching right“ to his mother. At the same time, I am thinking about whether this kind of trust and dependence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amount of benefits received. The son is obviously more trusting and dependent on his parents than the eldest daughter. He is the biggest beneficiary of this hegemonic family: the parents will find someone to solve his sexual needs, and even let the daughters satisfy him in the later part. On the contrary, the eldest daughter got a lot of "new things" from Christina, and her dependent and trust was shaken by Christina.At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director left a lot of blank space: Did the eldest daughter escape successfully, or did she die in the trunk? If she escapes, will the eldest daughter be able to survive in a "new world"? Will parental authority be more restrained after being challenged? Will the younger daughter start to rebel if she becomes the son's "sex tool"? But what we can foresee is that this hegemony will not end, because the mother is gestating new "pups."—————————————————————Family‘s barking:This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moments that I think sustains the 'dominant and hegemonic' of the family narrative. Faced with a cat that came in unexpectedly from the outside world, Dad thought it wa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tell the children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danger. He described cats as "terrible enemies" and fabricated the death of his "eldest son". Parents maintain their hegemony with narratives. The metaphor of the children barking and practicing resisting the "enemy" well expresses the central idea and corresponds to the name of the movie. In this deformed family, children are like dogs raised by their parents. They cannot violate their parents' ideas and rules.See the “new world”:The key point of subverting hegemony is the moment when the eldest daughter secretly watches the discs she got from Christina behind her parents' back at night. Her worldview is disrupted by the new narrative in the film. I think the use of light here strengthens the expression of the film. The light source is a metaphor for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the TV light and the lights in the home. When the light is turned on by the father, the eldest daughter returns to the family's narratives.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cene and whole story:We can observe the change in the state of the eldest daughter. In the first clip, the three children showed a very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father's training, compared with the mother's perfunctory performance. This clip is a key point of "strengthening hegemony" in the film. However, in the second clip, the eldest daughter's cognition is shaken by the film's narratives. This is the most critical turning point in the film. After that, the eldest daughter began to question and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secretly went to the parents' room to make a phone call, broke the "dog teeth" by herself, and escaped from the hous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is scene, the parents completely cut of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hildren and the outside world, and used the daughter as a tool for the son to relieve his sexual desire. I think the eldest daughter's involuntary dedication also intensified her determination to broke her "Dog Teeth".—————————————————————Favorite cinematography:
人的身体和思想受到限制,如同宠物狗一般。
父亲和母亲养了三个孩子,如同三天宠物狗一般,没有任何天性,洁净的如电影的画面。
儿子是父母最听话的孩子,从不有任何的质疑父母亲的想法,他的世界只有两个方向,听父母的话和在这已知的圈子里面做事。
不得不说,讽刺的是那些没有自我思想和作为的,一味靠父母的人类。
女儿一是个可爱的孩子。
在已知环境中让自己舒服即可,不会做多余的行为,如果有让自己舒服的事情,便只会做这件事,不会有任何的联想,享受最关键,自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讽刺的像是那些所谓的乐观且低趣味的人类。
女儿二是个有跳跃性思维的人。
在已知环境中思考已知外的事物,懂得对伤害自己的人做出反抗,大哥偷她东西,用刀划伤他,意味着自己并非懦弱,被母亲打也不变得胆小,反而变得更加胆大,偷电影看,渐渐明白了世界比院子大。
当晚会的时候,那歇斯底里的舞蹈她那时的思想也发生剧烈的碰撞,她在质疑这些事物。
最后她那癫狂的砸牙证明了她的决心。
不得不说这一幕极其触目惊心,好像敲碎了这禁锢的穹顶。
父亲是个极端主义者,信奉自我。
面无表情的各种行为说明内心早已笃定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也变相说明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符合自己的那一套逻辑,只不过与我们不同,我们不应该抱怨他。
他所谓的爱就是做了危险的事就要伴随疼痛惩罚。
母亲是个完全配合父亲的角色。
克里斯汀哪好像是唯一有名字的人。
她是负责儿子的性需求。
但好像她也没有任何的感觉,似乎正在逐渐渗透这个畸形家庭,来了三次,每一次女儿二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好像是她的不经意间行为影响了女儿二,唯一的外界人。
自己也被父亲逐渐影响着,虽然做着隐秘的工作,但该有的反抗却完全丧失。
画面的每一帧 感觉都极具美感,我感觉特别舒服。
音乐也洁净,没了汉语翻译,听着小语种,特别享受。
孩子的坚硬的四肢,毫无生气的眼神,单调的对白,大胆的设计,我认为这是一部绝佳的文艺讽刺电影。
这部让兰斯莫斯声名鹊起的代表作当年在戛纳首映时引起极大争议,简直好比是21世纪的《索多玛的120天》。
这种比喻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看到影片中那个极其病态的家庭以及与世隔绝的孩子,还是免不了让我联想到帕索里尼遗作中的萨罗共和国。
兰斯莫斯第二部作品延续着处女作中开辟的作者标签,用一套足以自洽的逻辑建构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空间,再配上一套荒诞的规矩来维持这个“世界”的运转。
幸好,导演摆脱掉处女作《吉尼塔》里晦涩费解的情节设计,在这个充满现实意味的故事里创造出荒诞幽默感与警世的寓意。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管教严厉的父亲采用极端手段来教育子女的故事。
各类匪夷所思的手段层出不穷:禁用电话、雇佣女性满足儿子性需求、训导家人像狗一样吠叫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将孩子于世隔绝起来,禁止他们离开这个家。
尽管片中的刻画过于荒诞,但在当今社会里不少家长的类似心态可谓屡见不鲜。
他们往往用“爱”的名义来过分管束或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在成长中遭遇错误与失败,事实上这种溺爱总是适得其反,孩子无法获得自由思考的空间,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想去了解和适应外面的世界。
然而,影片并非旨在批判当今的家长式教育观念。
在我看来影片更倾向于是一部警世的政治寓言,这才是兰斯莫斯最厉害之处。
影片中那个几近封闭的家庭好比是极权统治下的社会,父亲对应着独裁者,母亲是维护统治的帮凶,而他们膝下的子女无疑就是被压迫的百姓。
独裁者为了维持统治,首先利用谎言通过愚弄的方式,渲染外部世界充满了危险,并筑起围墙将人圈养起来;其次是禁锢思想,将语言和知识过滤后再“传授”给人民(片中父母故意曲解某些词语的意思,及父亲主动“翻译”Fly me to the moon歌词最明显);还通过更多奖罚分明的手段,不断在人民面前树立威严,进一步维持高压统治。
影片名字其实翻译成《犬齿一家》要比《狗牙》清晰准确多。
“犬齿”这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在后半段情节发展上埋下了强有力的悬念,大女儿不惜敲掉自己的犬齿,借以逃脱出这个家庭,事实上却是暗中隐喻着自由的思想已开始在她身上萌生,此前她和妹妹在庆祝父母结婚周年派对上的独自狂舞可以看出端倪。
而所有这一切正是与父亲带回来的那名女职员息息相关,正是那名女子将外界的真实面貌带给了她,令她终于鼓起勇气反抗这个极权统治的独裁者。
兰斯莫斯对制定/破坏规矩的设计似乎乐在其中,在之后的《龙虾》也有类似的刻画。
而在本片里,女儿最后出逃的命运在结尾画面中嘎然而止令人浮想联翩,而《龙虾》的结尾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这位希腊导演还在片中使用大量非常规的构图,只呈现人物的下半身、足部,或者把头部切出画框之外。
这种怪异的美学效果一方面印证着希腊“诡异浪潮”的意味,同时也契合着影片的主题:极权主义压迫下的人就如动物一样,无法得到人性化的对待与体现。
甚至在父亲带来的女职员与儿子发生性行为的段落中有更触目惊心的表现,两人完全是机械一样冷冰冰的状态。
兰斯莫斯用这部寓意深刻、形式炫目的作品敲开了戛纳的大门,此后入选主竞赛的《龙虾》和《圣鹿之死》都能在类似的结构与氛围里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作者意味,同时也引领着希腊的“诡异浪潮”在影坛上创出一道耀眼的光芒。
以下有轻微剧透。
片子是希腊导演Yorgos Lanthimos的犬牙(Κυνόδοντας),在2009年于希腊上映,也获得了同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电影。
导演之后还导过知名度高一些的The Lobster,以它作为参考也可以大概估摸一下犬牙的尿性了。
回到电影本身来讲,首先它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可以都不用深挖,从最表面上看,它也教了观众不少有意思的单词。
电影里是希腊语,这里偷个懒换成英文,给大家几个简单的例子:
Bitch
Cat
Sea
Zombie虽然跟我固有的语言体系产生了一定抵触,但这种新颖质朴的表现手法让我不禁还是感到非常amazing,不由得造起句来:“我坐在sea里,bitch在头顶上泻下温暖的黄光,不禁让我想起白天在花园里看到的zombie们。
”除了这种表面上的干货,导演在故事中,更深度探讨了家庭伦理,描绘了一个中年男人为了家庭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堪称一个父亲的个人史诗。
在物理上,父亲在家的周围构筑了围墙,并严令禁止自己的三个子女离开围墙出去,为此,他甚至不惜编造了“犬牙”的谎言,让自己的孩子们心甘情愿地留在自己为他们修筑的爱的堡垒。
wall而在心智上,父亲与母亲包办了子女的所有教育,严选了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媒体艺术作品,确保了自己的子女沐浴在正确的价值观下,从而在人生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点,我们可以从儿子的表现中看到。
当邪恶的外来生物Cat入侵了这个爱的堡垒之时,这名勇敢的青年,用他稚嫩纤弱的身躯,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侵略者面前,用自己的全部保护了所爱的家人。
而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相信青年人很难拥有如此坚定的意志。
family然而,反观我们当下,在家庭教育上,不知何时流行起起一种“let children go”的价值观,声称只有让自己的孩子独立面对这个险恶的社会,才能让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而过度地保护无异于一种精神虐待。
这当然完全是bullshit,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做法。
先不说当父母的也没几个在这个险恶的社会能把身子站直了,如果当真有能力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完美的成长环境,更优渥的教育,负责任的父母难道就不应该去提供吗?
将教育的责任从父母转嫁到社会无疑是一种逃避。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鲜见,但在犬牙里,导演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勇敢的,不畏艰险的父亲形象。
虽然没有具体描述父亲是如何准备这些围墙,语言,娱乐等等,但这些无疑都是庞杂的任务。
只是影片中匆匆一睹,也让我不禁为他在背地里默默奉献的一切而感动落泪。
children而父亲对语言的改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
虽然他为自己的子女已经构筑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成长教育环境,然而我们都得承认,百密一疏,用常规的思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杜绝自己的孩子们被这个污浊的社会给玷污的。
就像Claire Kramsch所指出的,语言传达了文化现实(Language and Culture, 1998)。
当我们的文化现实就是这样不堪,而作为一个父亲又无力去改变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从语言着手,打破子女们与这个糟糕文化现实的连接,是他唯一的选择。
通过在语言上将他们与低俗恶劣的文化彻底隔离,也从根本上保证了他们的纯洁性,让他们即使是有朝一日暴露在一个低劣的文化环境中的时候,也能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father当然,由于高度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也让犬牙这部片子被指出有一定的ji权zheng治影射,但从导演的一次访谈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完全不是事实。
犬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关于一个伟大父亲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怯懦者才是勇士最大的敌人,但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的明天,希望更多人能像片中的父亲那样,肩负起责任与担当,负重前行。
(第八十三期)大隐小众电影观影会
——《狗牙》目前,2018最佳草坪、泳池、大房子,一家五口用栅栏围出了一个“乌托邦”。
在这里语言的意义被重新赋予,任何不幸不雅的词汇都被解释成中性的意义,僵尸是黄色的小花,贱货是屋顶的大灯。
唯一不好的是一种叫“猫”的无法控制的可怕生物跳出主流的价值观,仅仅从生活方式而言,作为父母的选择,它无可厚非,但作为被选择的孩子,便显得无辜与无聊。
孩子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像狗一样被驯化。
当人被圈养在一个舒适区,失去了自主性,它还是人吗?
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影片中的性场景。
原本应该是充满情欲的画面,却成为例行公事一样的存在,不再羞涩暧昧,没有情欲,不再美好,只让人觉得无聊与沉闷父亲创造了一切规则,没有自由意志。
他说,犬齿掉了才是长大,他又说,等掉了的犬齿再长出来才是独立。
第一句的解释是犬齿已无法脱落,孩子无法长大,当叛逆的孩子痛下决心,将自己的牙齿敲碎,虽然痛得撕心裂肺,却带着成长的微笑。
满心以为经历了疼痛的成年礼,便可以获得自由,却还没有察觉,她失去的已永远无法再次获得,她以为的独立,永远无法达到。
大姐失去的犬齿永远长不回来,期待落空,等待她的只是个悲剧。
她的思维仍被局限在以前的教条之下,无法自知,无法逃脱这部电影的思考点很多,寓意也不止在政治,它的外延很广。
我们讨论到了社会建构、原生家庭、极权制度、习得性无助、谎言与信仰、单一与多元。
电影本身的语言不多,人物不多,景别不多,剧情不多,仅仅表现了特殊的一家人的一段特殊时期,却在众多的留白和精心设计的寓意上给人留出了很多讨论思考的空间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你处于一个怎样的社会之中?
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
教养行为对思想的改变?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有意义?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但我始终相信,多元的比单一的更有意思。
即便这也是一种虚幻,即便自己的选择可能导致毁灭性的错误。
但至少我们有了更多可能,去带着镣铐选择更多选项中的一个,而不是麻木的走向千篇一律的大道
很像坏小子巴比。。。为什么导演会拍这样的片子,用意何在。。。而且一般整个主题就是变态的电影都会涉及性和屎
愚民政策终究还是行不通的。
神经兮兮的电影
政治寓意这么强的电影,敢不敢看!
看电影还是很计较逻辑性问题。所以看得不太懂。
极权封锁洗脑的极致。仿佛是电影,仿佛就是现实。8.5
猎奇怪诞隐喻片,自以为是的乌托邦。片中人无聊,观众更无聊,扯社会主义的蛋也是够了,全家靠爸爸一个人养着,社会主义在哪里?明明是奴隶社会父权思想。三个孩子那么老大了,居然对性,对墙外的世界一点好奇心都没有。母亲也是加害者,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被灌输外面不安全的想法,母亲为什么也甘愿被关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为什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处理,为什么跟着一起学狗叫,骗孩子?东德还时不时有越墙的人呢,这难道不是更像西方政权的愚民政策?快乐教育,没脑子就不会造反。这么大的房子花园游泳池,五口子吃饭,爸爸怎么赚的这么多钱?万一失业呢?这片子的逻辑在哪里?可信度还不如僵尸鬼怪片。除了性就是用无端的杀戮博眼球,杀猫那里真是无法忍受。来家里和大儿子上床的女保安也是勇,就不怕被这家人杀了吃了,孩子早该交配出一堆弱智了
我欣赏不了~我俗~
狗牙中的三个孩子可不可以理解为三种人民的现状 儿子是走狗一类 他对卑鄙的父母唯命是从 甚至可以残杀手无缚鸡之力的猫来报效祖国 大女儿是人民中为政府机关服务的那一部分人 没有自己本来的意志 只希望能够安稳一点好奇心带给她的教训都是巨大的 而二女儿象征的是反抗者 所以打掉了犬齿
舔我,我就给你好东西。胶片质感美到哭的画面vs残酷可怕的故事。
荒谬扭曲的家庭,整部影片十分冰冷,很强的政治寓意...好奇母亲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正常的女人归顺于丈夫如此变态的极权统治
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个人觉得09年希腊最牛叉闪闪的影片。大海是木扶手皮椅,高速公路是强风,僵尸是黄色的小花,不要惊奇,这就是强迫式灌输和人性扭曲。影片具有极浓烈的极权寓意。人权、政权有多少是如同狗一般在舔舐,唯有打掉自我的犬齿方能获得自由
希腊女演员Mary Tsoni意外亡故,看一部她的成名作,这电影真是惊悚啊。
写实的手法,荒诞的构建,包裹着一个强大的政治隐喻:愚民式教育;外来者不经意间的启蒙;以及人性中隐约的对自由的向往。
差强人意。
谁教坏这些鬼人尽拍些这种唬弄小孩的玩意
太他媽的可怕和變態了
浅显的隐喻只会让人索然无味 大段重复意义的长镜头和过分夸张的独断气氛设定只会使电影从头至尾充斥着诡秘
无聊
和谐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杯具脸上都笑开颜。创意有余,新意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