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去哪儿了,Where Has the Time Gone,Magnificent 5

主演:梅芙·金琴丝,赵涛,曼迪萨·恩杜纳,爱丽莎·克拉夫索娃,康斯坦丁·埃土恩,梁景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语言:汉语普通话,葡萄牙语,俄语,印地语,英语年份:2017

《时间去哪儿了》剧照

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2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3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4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5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6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3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4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5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6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7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8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19时间去哪儿了 剧照 NO.20

《时间去哪儿了》剧情介绍

时间去哪儿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金砖国家首部合作影片《时间去哪儿了》由贾樟柯监制,汇聚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电影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讲述出自己对时间和情感的不同理解。五部短片依次为: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颤抖的大地》、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呼吸》、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孟买迷雾》、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重生》以及中国导演贾樟柯《逢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漠孤侠完全无罪太太请小心轻放完美杀手之家金石良缘坏蛋必须死无法消除的“我”―复仇的连锁―违反校规的跳投神鬼教父天空食人剧场芸芸众生星丘车站失物招领预见者温暖的弦全部成为F沙子怪物逃离德国红色记忆科学杀人狂爱上冒牌空少老爸快跑俄罗斯方块现代爱情青之驱魔师:京都不净王篇蛇与毒前夜未来日记:另一个世界族长老爹的葬礼2:孤注一掷多明戈不够完整的我们

《时间去哪儿了》长篇影评

 1 ) 看来我不会点题,真烦想标题

其实我没看懂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手机看的原因,太隐晦又没有强剧情的片子,我都有点恍恍惚惚地看。

所以呀!

以后有钱了我觉得这个人要弄个家庭影院,大屏幕!

高分辨率!

还有3D4DND!

哈哈哈哈五个片子,风格迥异,第一个灾难后的重建,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是所有人在空旷的广场上有秩序地铺毯子睡觉;大人脸上没有笑容,几个小孩在旁边玩着游戏;被泥石流冲毁的小镇,一片狼藉第二个短片是《呼吸》吗?

好孤独的片子啊,不是很认真在看,醉酒的丈夫,文艺的妻子,不信任的关系,孤独的手风琴,好孤单,很好奇最后丈夫噗嗤噗嗤呼吸的时候,眼睛瞪的地方,是不是让他对过去产生新的领悟,妻子拉着丈夫曾经让他愤怒的手风琴是觉得讽刺还是窃喜?

我觉得这个小短片是对“时间”非常深奥的解读,很有意思的角度第三个应该是印度的,很温情啊,可能会有点老套,但还是很温暖啊,只是最后这个小人物的男孩你到底被谁带走了?

第四个看到最后还是觉得有意思的,有点像那部英剧,但是我忘记名字了,我不禁总是想,我们会不会也是一个游戏的玩家啊?

所以我们是否更要努力生活,我们努力冲破时间的枷锁,逃过那么多难关,就为了体验生活,还要怠慢吗?

还要犹豫不决吗?

第五个《逢春》,很山河故人啊镜头语言真的是很中国呢

 2 ) 四部加起来也不如7天出剧本的毛子……

感谢猫眼给予的提前观影和近距离接触贾科长的机会。

金砖五国导演共同围绕电影甚至人类永恒的话题“时间”来作命题短作文,颇为考验导演功力。

最后的呈现上来看,每个国家不但扣住了时间主题,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巴西的民族重建和灾难的面对,俄罗斯的激烈和“战斗民族”感,印度的外放式情感表达,南非的“起源”和“宿命”,和中国的家庭和陪伴。

俄罗斯的短片惊喜最大,导演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的剧本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切入和表达出时间的存在。

贾科长个人感觉过于粗放和直给了,中国元素十足却没有了中国的含蓄和内敛,最后一段台词一念直接就泄了……几个国家的片段都是明显在扣题,但是同时也将时间最大的特性“无形而有势”过度外化。

 3 ) 戴着脚镣跳舞-----生老病死重生

参加的10月14日的大象组织的电影,百城点映的影迷应该都是冲着科长去的,观影后还看了两分钟贾导录得彩蛋,影迷交流部分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大部分喜欢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部分生---中国《逢春》导演贾樟柯,热爱家乡的贾导这次依然选择了山西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是这次更多像为家乡宣传,或者说为平遥古城宣传。

中国部分《逢春》《逢春》是对生活中新希望的表达,中国二胎开放,年近不惑的夫妻想要再生一胎来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遗憾具体是怎么造成的,短片没有详细解释,但结合片中提到政策开放夫妻俩才动了生二胎的念头这个背景来看,也能猜出个八九。

依然是贾岛一贯的片子风格,唯一略感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表达《时间》这个主题,短片中的台词部分多次涉及到”时间“,直接用”时间“来讲述”时间“,就好像是中学时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为了表现切中了主题,就用主题词来吸引老师的目光,尤其是高考时的时候,一定得记得多次重复这个主题词,否则那么快的阅卷速度,阅卷老师看不到怎么办,以为文章跑题,判了低分可不成。

老---印度《孟买迷雾》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66年生人的导演比科长还大四岁,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印度的选材也是家庭情感,导演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黑暗,而是大篇幅的表现快乐,整个观影过程中,只有印度部分是真的轻松愉悦的。

另外,导演没有大段的用印度歌舞在短片中。

印度部分《孟买迷雾》导演用老人老去表现时间的逝去,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心,发呆成为常态,直到小男孩查理的出现,老人感到又有了价值,以至于孙子以为爷爷有了第二春。

其实影片叙事还是有瑕疵的,故事也不严密,比如,偶遇的小男孩成为爷爷最担心记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外孙?

小男孩自力更生多年都没问题,偏偏遇到老人之后就出了意外?

老人的病太意外,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强凑的,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老人的笑容和小男孩查理的童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看到荧幕上老人开怀大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病---俄罗斯《呼吸》知名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有纪录片拍摄经历的导演,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镜头,万里冰封,树木晶莹璀璨,千里广袤的大地组合在一起在镜头的表现下美的窒息,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情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冷静,开头大幅的冰川冰河组成的美景会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而千回百转却情境之中的结局也呼应了这种感觉,我就是你的时间,相互静止。

俄罗斯部分《呼吸》故事以怀疑开始,丈夫怀疑妻子跟司机有染,甚至会动手打妻子,而在两人追逐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丈夫病发,不能呼吸,在耗尽了氧气瓶中的氧气之后,妻子大胆的切开丈夫喉咙,用手风琴为丈夫输送空气,而这把手风琴恰恰是司机送给女主的,由怀疑导致的病,却又用这颗怀疑的种子,这个导火索续了命,讽刺意味一目了然。

不愧是著名导演,镜头成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故事依然起承转合样样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故,情境之中的结局。

妻子陪着丈夫,妻子就是丈夫活着的时间。

死---巴西《颤抖的大地》导演是享誉世界的沃尔特·塞勒斯,这次的选材跟他的成名作《中央车站》一样,都是温情题材,而且选自巴西的真实事件,导演没有把焦点放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不可阻挡的破坏性,而是缓缓向我们展示灾后那些满目疮痍的房屋树木,那些曾经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镜头表现死亡,而我们却能在小男孩次次渴望寻找爸爸的目光中感受到死亡造成的创痛。

巴西部分《颤抖的大地》巴西部分是五部短片最先放映的,短片刚展露了温情一家人的照片几秒之后就开始了地震,经历过5·12大地震,都还记得,当房屋毫无征兆的摇晃起来的那种内心恐惧,更何况是在黑夜,所以这段我会自我代入地震的恐惧感。

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地震的表达,反而花了大量镜头来表现灾后重建时灾民的生活情境,这也是现实的,几万灾民的生活突然中断,灾后重建是个不小的压力。

短片中小男孩的伤心绝望并没有用眼泪来表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大痛。

导演的镜头客观冷静,却让观众感受到悲切无助。

重生---南非《重生》南非的新锐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把时间表现的科技大胆同时还带有一点宗教信仰。

以轮回来警示当代人。

导演大胆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没有植物,没有阳光,一切都是机械的运行着,直到女主偶然拿到了一个手表,想要探索这一切,解开一切秘密。

导演的故事外壳很不错,但是,画面感不太好,高科技场景营造的不太好,后面重生的画面也略显简单匆忙。

南非部分《重生》暗黑的世界,一切都是流水线般作业,麻木的人,没有思想,一道道安检,监视着这群没有灵魂的人。

直到偶然碰到的手表,偶然看到的之前世界的样子,触动女主内心的灵魂,探索开始,寻找时间的旅程开始,对抗也就开始。

最后用来重生的小地球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来表现现在地球的破败还是道具不用心,重生的整个场景开起来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反而显得很粗糙。

重生世界的画面与这端世界的消亡对比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

 4 ) 不讨巧的讨巧

来看之前就一直优先抱有了偏见,不同一部分人的偏见是来源于期待贾樟柯给惊喜,结果没给到,我的偏见是在于知道明显不是部好片了,还要不要看。

最终决定尽量不去想已给好的内设,尝试忘记一切来看看巴西篇不好,色彩太灰暗,至今对巴西的理解仅限于上帝之城与精英部队。

以国家为主题拍片子去拍了个灾难仿纪录片,这好像每个国家都能拍,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虽然算是贴近主题,但毕竟没展现观众希望看到的国家特色俄罗斯篇的剧情是最好的,故事完整,掐头去尾,该揭示的暗示给观众了,结尾也留白不错。

故事内核也选的比较猎奇,能很好的调动观众情绪。

细节上的逻辑问题瑕不掩瑜,只是对主题的映射是最弱的,牵强的印度篇走的温情路线,烂俗的不能再烂俗的故事。

只有在歌舞部分才感受到,嗯,毕竟是印度温情片,该有这个。

当然也是最切合主题的,似乎也不需要太出新,已经让观众看到了印度的歌舞,宗教,贫富差距等一直以来的标签,然后把故事讲完就行了南非篇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许是越没有就越想得到,最没底气拍科幻的却更想证明自己。

于是拍出了一个超级烂俗的科幻片,邯郸学步,东挪西辏。

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当我们标签化非洲时,试尝想过他们的人民也有对未来的诉求么,未尝不是认为你们只配解决眼前的贫富差距问题。

当然,这篇的应题也很牵强,拿时间当玩具耍中国篇可以叫做贾樟柯篇,贾樟柯确实是最适合拍中国当代的,这部片子评分如此之低也大概率是因为这位导演太个人化了,两极分端严重。

确实,前边拍的不好,把已经玩了太多次的山西村镇又拿出来。

谁让人家在山西有产业,有政治需求呢。

还有那几个让人讨厌的烂梗,跟剧情一点贴合度没有,真不如段子手玩的好。

但后边开始展现功底了,留白处处,却让观众知道了曾有个儿子不知道怎么死了,给人物足够的动机。

对时间这个主题的运用也是最完美的,最贴合观众的。

婚姻是拿时间杀死爱情,埋葬关怀,这是当代中国人的痛点,因为我们开始思考了。

二胎的迎合也非常不错,如何焕发婚姻的第二春,唯有生育。

婚姻的尽头是坟墓,坟墓的目标是孩子,这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循环我还是给了4分,这是一个猎奇的时代,也是一个遗忘的时代。

迅速的猎奇迅速的抛弃,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这个时代缺失的。

那这五国合作,从死亡的时间,逝去的时间,放弃自己的时间,虚无的时间,爱情的时间五个主题去重醒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与珍惜。

蛮好了

 5 ) 五个故事相比较,第四个胜出

躺着的时候半睁眼看完的,困意绵绵,感觉吧,第一个故事有头无尾,第二个故事善始善终,第三个故事有去无回,第四个故事有始有终,第五个故事无始无终……论艺术性,第四个最棒,论观赏性,第三个最棒,论真实性,第五个最棒,论人性,第二个最棒,唯独没有第一个,拍的不好,结尾感差,而且画面连续性差,人物表现的还有点假,看的也没什么意思,既然是有头无尾的感觉,估计也是放在片子前面的缘由吧,既然第五个故事是无始无终的感觉,那理应放到结尾了,不得不说,贾导对片子的排列顺序把握的非常到位,个人很是佩服,单个故事最低我给6分,最高8分,由于第一个实在拖后腿,只能给6.8分的样子了……

 6 ) 贾樟柯回来了,还带来了四位各有千秋的大师

热门档期过后电影市场回冷,而这段时间也往往是小众电影最佳的集结地。

前后《天才枪手》表现亮眼,后有贾樟柯携《时间去哪儿了》来压阵。

这部《时间去哪儿了》来头不小,作为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可谓是实打实的根正苗红。

政治背景足够强大,但内容却不是以主旋律为主,而是走起了细腻走心的文艺范儿。

五个故事,五种初心,不一样的感动。

《时间去哪儿了》由中国导演贾樟柯主导,联合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四位在国际大师级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独立电影短片。

五个故事,五种风格,五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纪录,有写实,有荒诞,有科幻,以此展开对“时间”这个终极命题的追寻和探索。

有人说这样的电影是命题作文,既要紧扣主题,又得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但恰巧因为这些条框的限制,我们才能在同一个电影里看到不同文化环境对时间的思考。

这何尝不是一种有趣多元的探讨方式呢?

所有的悲痛时间都会将它带走巴西篇《颤抖的大地》,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延续了其代表作《中央车站》中一贯的风格,温情动人。

将镜头聚焦在了这一真实事件上,一场特大的泥石流摧毁了原本安宁的小镇。

但他没有渲染灾难本身的破坏性,而是通过绵长而克制的镜头探讨: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度过,又如何找回自我?

二十分钟里,用阴郁沉重的冷色调,清冷的配乐,及其克制的摄影,描述出男孩儿古托和他的母亲在面对父亲去世之后,一边接受灾难的现实,默默的重建家园;一边始终抱有侥幸,执着的等父亲回家。

时间一个月、两个月过去,冲毁房屋的泥土还是没有清理干净,小男孩每天都会去河边用父子之间的暗号,吹着口哨呼唤父亲回家。

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打动了不少人。

而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如何缓解灾难后遗症,时间会揭示一切,只有留白,等待时间来回答。

爱情会让时间永恒,或美好,或煎熬。

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将时间变成了可视的《呼吸》。

这种物化,浪漫又残忍,但强大的脑洞让它成为了本片之最。

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里,一对夫妻上演着爱情与憎恨、冷漠与同情。

因为生活窘迫让两个人误会众生,相互猜疑,相爱相杀。

丈夫因为一个手风琴,对妻子大打出手。

而当丈夫在冰天雪地里被摔得呼吸困难时,妻子急中生智,割开他的喉咙,用手风琴鼓气,输送空气给他。

一把被讨厌的手风琴成了自己的救命工具,相爱相杀的夫妻也从此捆绑在一块。

最后两人的对白,也就点明了时间的主题。

丈夫:“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妻子:“我现在就是你的时间”。

此后的时间,是浪漫还是煎熬,这取决于爱情存在与否。

最美的时间是快乐和自由印度和南非的故事,分别属于最保守和最突破。

《孟买迷雾》把视角放在了最具时间代表的老人和小孩,讲述了一段忘年交的故事。

一个被家人忽视的老人,一个从小流浪街头的小孩,都难以享受到家庭温暖的两人因为一台手机结缘,陪伴彼此度过了最后的快乐时光。

总体来说有些中规中矩,故事对时间的立意也有些偏颇,但好在故事有警示意义。

南非的《重生》却大胆的用科幻将时间包裹了起来,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未来和过去层层叠加的关联性。

用主角的轮回,来诠释时间的无限性与自由性。

但由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其简陋的布景、道具和特效,并不足以撑起导演想象中的故事框架。

时间是相对的,流逝的东西可以换一种方式补回来。

压轴的是中国的《逢春》,贾樟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片中一直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来自于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十八岁的涛姐和梁子是一对生活在平遥古城里的夫妻,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

“二胎”放开了,这对正面临中年感情危机的夫妻在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这个决定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否重新找回已经疲惫的爱情,重拾生活的热情。

不同于《山河故人》的悲凉基调,这个爱情故事朴实之中蕴涵深情——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时间的相对性,是贾樟柯要表达的观点。

用一对中年夫妻,来表现岁月的不可逆。

再用生活里随时变化的政策和心态,来展现人对于现有时间具有掌控性。

贾樟柯的回归是时间的作用贾樟柯,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

他习惯将镜头对准最底层的小人物,讲述最接地气的中国故事,这份真挚和淳朴让他享誉国际。

早几年国人对他却是只闻其名,而他那些屡获国际大奖的作品也只存在咱们的硬盘里。

这次他能作为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影片的牵头人,高调回到国人的视野,这也是时间的选择。

坚持做电影,执着于对的事情,时间总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

这个短片同样是以时间为题,讲述的是处于高速建设的大时代里,老北京人的故土情怀。

时隔十年,《逢春》接棒《百花深处》继续以时间为命题。

而主角变成了平遥县城的普通群演,故事背景也从城市建设的矛盾转化成了夫妻间的情感矛盾。

更加注重生活的本质,包容的对待小人物情怀的作品,这是都时间沉淀出来的观念。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就存在在日益变化的生活里。

 7 ) 呼吸

最喜欢俄罗斯的《呼吸》,两个在冰天雪地里与世隔绝生活的男人和女人,两个如患精神病一样暴躁的人,在旷野如醉鬼和暴力狂般追逐。

男人从高处跌倒在冰面上,难以呼吸,将死,女人刺穿他的喉,用被男人砸坏的手风琴为他鼓入氧气,男人问,“我还能活多长的时间”,女人一边推着手风琴,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时间”。

房屋上空回响沉重的呼吸声…无比地俄罗斯,冬天的命运,旷野的命运,白夜的命运,漫长单调而悲凉的命运。

 8 ) 有人讨论爱欲纠缠,有人讨论生个二胎……

B以节制而疏淡的方式表现那些浓烈的,浓的泥土,浓的灾难,浓的情感,从小男孩执拗的找爸爸到貌似冷静的母亲一遍遍重复灾难前的生活,以及学会了抽烟。

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过程却是如抽丝,那些丝丝蔓蔓的回忆和思念,还会静默地流淌很久,很长——但问题就是,这个立意一上来就太明显了,而刻意的疏离(甚至说就是松散、无聊)反倒显得装逼失败。

R公认最佳。

时间去哪了?

别的电影都在说时间的流动或者缺失,而《呼吸》实实在在地把时间和欲望生命连结在一起。

一般来说,广袤的冰雪荒原里孤零零一间明亮温暖的小屋,特别是再脑补一些烧得噼啪作响的木柴和炉灶上冒着热气的咖啡,这种对比总会给人一种分外熨帖舒心的感觉。

再一次,银幕上出现战斗民族这种常见的自然环境设置,却是另一种味道:冷酷仙境中的堆满工具燃着喷枪的小屋,正如冷峻苍白的男人胸膛下一颗嫉妒得滚烫的心。

夫妻关系和这环境一样生、冷、硬、狠,基本遵循了能动手就尽量少吵吵的原则,拳打脚踢,刀斧相见。

而当男人真的有生命危险时,那种生冷之下割不断的亲密又回来了。

甚至,在这种冷热对比、冷中藏热的关系中,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色情意味,一种邪魅的SM气息。

这种气味从一开始男人焚烧胸罩就隐隐透露出来,在女人将受伤的男人捆得像个sex toy、调动战斗民族各种傻大黑粗的手工制造能力的场面中达到顶峰。

他们全程冷酷地互相伤害,又用这种不断的伤害来一再确证自己和对方的存在,来反复校验那怎么也抹不去的在意和打不散的爱情,而两人施/受的位置又随着戏剧性的转折反讽地颠倒过来——女人掌握着那台疑似暧昧证据的手风琴,也掌握着男人的生命。

——我还能活多少时间?

——我就是你的时间。

问题不在于女人会不会放手(那就变成一个俗套的情节剧了),而在于这种持存的状态本身就已经有足够丰富的意蕴。

这个貌似离“时间”主题最远的影片,却找到了一种最新颖最成功地呈现时间的方式:不是“溜走了”、“失去了”、“追回来”等等,是让时间成为了两人爱恨交加、爱欲纠缠的现身方式。

与其他几部略显牵强的升华相比,这一部也是最恰当地诠释了片尾谚语:时间如河流,爱情如波浪。

爱不是发生在时间这个“容器”或“背景”内的戏剧,爱改变着时间的方向、速率、密度,爱是时间本身,爱是生命。

I又是一个刻意的,不是刻意装逼,而是刻意的中学生优秀作文。

C已无力吐槽。

观影全程内心戏是这样的:先以为突然来到了网剧中间插的广告,心里告诉自己这么刻意一定是戏中戏的间离手段,随后证实果不其然,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觉得自己在看短片版的《世界》,景观社会和全球化议题又来了,结果突然转到了生二胎,仿佛有变成政策宣传片的苗头。

然后是男女演员尴尬的对戏。

男的是那种素人演员做熟了的状态——不是做油了,而是说自己的本真气质和某种特定角色类型找到了契合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呈现出自然松弛的表演。

而另一方贾太太:白净净的小脸永远仰起45度,好似下一分钟就要迎风流泪;嘴角定定地弯成比空姐还要标准的弧线,挤压起两块线条分明的苹果肌;而最可怕的是,苹果肌以上的眉眼弯曲的弧度似乎与嘴型以及苹果肌倒三角的两条边不匹配,仿佛嘴上笑了10分而眼睛只笑了7分——整张脸是上下脱节而僵硬的,倒是正像红色年代宣传画上的主人公。

于是两口子就以两种表演风格和两种时代气息尬聊着……不是我非得吐槽贾太,其实我原来并没有多么看她不顺眼,只是疑惑这次怎么还更加退步了?

哦,莫不是这才是贾导要构成的真正的间离、亦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音复调”?

有意将红色年代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美学与贾导本人的现实主义风格并置?

接下来更是各种迷之尴尬,小女孩爱世克斯的球鞋换了耐克(反正这俩我都不舍得买),穿着跟我初中一模一样的校服,忧伤地斜倚在坡顶的孤树上,思考自己能否去城里上学的未来,然而听到妈妈要生弟弟的消息竟瞬间抛弃了刚才的烦恼,一秒切换到做姐姐的喜悦中还热络地讨论要帮妈妈带弟弟……全片的结尾令我感到贾导这一刻不是一个人,虽然只是在讨论二胎问题以及夫妻感情的修复,但山河回春的壮丽场面竟然渲染出一种历尽浩劫人性复苏的感觉!

谢晋导演、伤痕文学和红色经典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不信你看,贾太太在拥抱男主时还是脚下距离一步远、上身前倾、头转向侧的革命同志的姿势。

S很像黑客帝国。

未来时代——也许是一个“无时间”(或曰无时间感、时间终结,也恰是当下的经验感受)、充满拟像而缺乏真实生命触感的时代,掌握穿越入口的Mother就像Matrix里的先知,女人,与生命有关(栽培植物)——都是各种熟悉的套路,当然更包括用未来世界与原始世界并置(就像现代性批判中总喜欢用现代西方与各种他者文明、或“高贵”或低贱的野蛮人并置)来凸显生命的重量。

最后的镜头有震撼到我,从残破的手表的特写逐渐拉远,到钢铁飞船,到行星,到浩渺的宇宙,仿佛意味着那种切近的、微小的、有质感的世界已然衰朽停摆,像标本一样死寂地陈列在沉默、冰冷、无始无终无生气的未来。

虽然整个科幻片的世界观不是很能看懂,但是似乎有扩展成优秀大片的潜质。

 9 ) 五味杂陈

巴西篇取材于真实事件,利用的是真相的力量,没有经历过这类灾难的人,恐怕没想象过它的可怕(两人到小学时,从墙壁上看出泥石流最高到什么位置)俄罗斯篇题目漂亮,呼吸,一开场就感叹画面美极了。

茫茫雪原上一节孤独的机车跑在单线铁路上,原始得甚至要靠人力来让列车转向掉头(应该是铁轨末端有转盘、千斤顶之类装置吧)故事由一男一女之间的一场突发事故构成,情节十分聚焦,有创意。

很像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会写出的短篇小说。

印度篇符合预期。

其实仅仅印度的社会背景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一道我们想要远窥,但不太想亲近的风景。

孟买的一户中产家庭,三代同堂,但老人却挺孤独,就像中国的同龄老人们一样,他们用不来高科技产品,还是用惯旧东西。

(是不是全世界的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上都会面临难题?

厂商看来应该站在老人的立场上,设计出更适合老人观念的手机。

)老人和一个街头流浪儿童机缘巧合而认识,产生了挺深的情感纽带,但在老人为流浪儿庆祝生日的那天晚上,流浪儿就突然失踪,他的手机再也打不通。

(导演没有交代流浪儿的下落,是被货车撞死了,还是被绑架成为器官收割的对象?

)老人去寻找流浪儿,贴告示,找警察,但一无所获,后来老人也突然过世,他的后事看来是在恒河边举行的……南非篇是个科幻故事,许多异域元素和末世元素的运用使得这部分很炫,很精彩。

故事部分也交待得挺完整。

其实按照BRICS的顺序,南非本该放在最后一位,但我相信如果那么做的话,贾樟柯导演的那段会被进一步比下去中国篇就是个鸡肋。

假如没有审查要考虑,以“时间”为题能构思出许多有冲击力和批判力的小短片,比如此一时彼一时的生育政策,比如中华几千年历史中的种种循环……《逢春》是美好的期许,我们当然希望未来真如春天,希望能有那种机会

 10 ) 期待太高总是会有失望的

今天冲着贾老板去看了首映礼,想要感受下首映的氛围,毕竟是第一次。

没有想到第一次在电影院差点华丽丽的睡过去。

看完很心疼自己的票钱,想退款。

虽然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看完的感受,这次对于自己的感受确实不好。

1.不喜欢用几个故事组成一部电影,像是老师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每个同学围绕这个主题交了份作业,这还是金砖五国每国一篇,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brics在十九大期间显得正能量十足。

20几分钟一个故事完,一段类似QQ空间的语录进行总结。

感觉很PPT,很强势~2.每个故事又慢又快。

慢是节奏慢,快,故事感觉可以多丰满一些让人有被吸引的感觉一点,但是一下子就没了,显得平平淡淡。

或许这种故事不适合我,有的人喜欢又是另外一回事。

3.一起观影的有很多在读的大学生,编导影视专业,从他们时不时看下手机的情形,可能和我一样有点想中途离开吧。

4.真的要吐槽的是南非科幻片,云里雾里,画面类似在黑漆漆的防空洞中模仿《饥饿游戏》里人被控制的情节,“扑朔迷离,不知所云”,可能是女主角的自由,可能是宇宙生命起源,最后的穿越,不知道怎么说。

5.俄罗斯的故事觉得很有创意,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和时间,还有情侣之间的暴力?

6.中国篇,我不太喜欢贾导的“逢春”,第一个孩子还在农村上学,鼓励38岁40岁的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很像二胎政策宣传片,“枯木逢春”,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普通夫妻再次生育孩子对孩子,对自己的现实压力。

感受过这种尴尬年纪所谓的一胎孩子的尴尬。

片子里说要男孩?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首映礼,电影学教授进行了观影分享,从他委婉的表达我听出他被强行说一些“好听话”的尴尬,有点放心自己的认知应该没有出大问题。

可能是一个短片只有20几分钟确实很难讲好故事,如果命题式作文的电影都是这种风格的话,以后真的要提前做好功课选择去还是不去。

品牌营销重点强调在所谓的国际化,多元文化这种标签上,可能是个陷阱。

时间去哪了,珍惜时间。

《时间去哪儿了》短评

比想象得好,原本以为更主旋律一些,没想到是一些还有点脑洞的影片。5部影片,3个国家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都把视线对准了孩子(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老贾是“未出生”)另两部突出女性视角。最喜欢手风琴的,非常魔性也有点解气,密闭小空间下的神经质故事。最无聊的是《重生》,一点点小小的科幻思维,但呈现得太粗糙了,调色布景都不太行,明显没钱而且不会藏拙。贾樟柯那个简直就是《营生》啊(先看的后者,更喜欢一些)字幕翻译得也挺有意思,可以图个乐注意一下。印度的故事感觉可以做得更好,孩子有点像神明派来陪伴老人最后一段时光的,但处理得太仓促了,对话可爱,手机的点找得好。没想到的是第一部巴西的那个很成熟,小视角侧呈现出当地灾难性事件,又跟简单的情感结合,做得巧妙,结合新闻照片,而且体现了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4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任务吧可能是

7分钟前
  • NemoStudio
  • 还行

冲着贾导看的,金砖五国BRICS合作实验片。总体来说,3.5星,略高于期待,没有评价的那么烂,除了南非那个。对一个开放性的“时间”命题,不同导演理解差别蛮大的,但综合起来却反应时间的不同方面。B创伤抚平,R生死时刻,I愉快陪伴,C重拾过去,S追溯起源。完成度:R>B>C>I>S。

10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推荐

喜欢非洲部分科幻与原始部落结合,讲到重生,时间回到原点。俄罗斯部分,喜剧荒诞爱情,手风琴促进呼吸,我愿用毕生时间陪伴你。印度最差,铺得爆满的音乐和尴尬的演技,整体像公益广告,对于大家说贾导的是平遥旅游宣传片表示同意。

12分钟前
  • Mickey
  • 还行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13分钟前
  • 傲娇凛冽雷大山
  • 推荐

没啥意思,就俄罗斯的还不错。直接非洲的跳过了,我好像种族歧视的厉害,黑豹也看不下去

14分钟前
  • BananaCo
  • 较差

巴西的洪水淹没家园灾难面前的时空流逝俄罗斯的手风琴制氧续命印度的科技与传统小孩与老人的时空对话南非的我没看懂,哈哈哈哈,是重生吗中国的历史的时空交叠

16分钟前
  • 啸杨
  • 还行

8.0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情怀时间都去哪了?我们是不是被束缚得太久了?

21分钟前
  • 回首不再是少年
  • 推荐

赵涛真是老了,孩子都生不动了。

25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

平淡无奇。

28分钟前
  • Lin
  • 还行

好久没参加猫眼活动了,被贾樟柯监制的金砖五国影片吸引了。五个短片最先锋的是俄罗斯的《呼吸》,人物的一呼一吸都掌握别人手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巴西的《颤抖的大地》。刚刚看了《中国电视报》的介绍,巴西短片导演原来是《中央车站》的导演。

29分钟前
  • 轻飏
  • 还行

除了中国和印度的都及格。给俄罗斯的部分打四星。

30分钟前
  • 迩多
  • 推荐

简直是《纯洁心灵:逐梦金砖路》。正能量洗刷了一轮接一轮。从抗灾宣传、两性故事会到跨阶级亲情公益广告、环保神棍和二胎小确幸,金砖五国献礼宛如高考命题作文般令人如坐针毡。而被招安的贾樟柯对这种思路的写作功力,更是难得深厚。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矮中拔高,也就俄罗斯的《呼吸》能看: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39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巴西的批判性和心理铺陈以及一丝的生命感召。俄罗斯的矛盾对比和时间长河的情感凝固。南非的科幻和原始,宇宙 宗教 生灵,格外有视听冲击。中国的情感和时代的演变 一丝温情,一丝心疼。印度:???全程疑问 很难看 在这几部中出现突兀,表意浅薄,可谓烂片!因为你 只能四星!

43分钟前
  • 得水
  • 推荐

印度最差,直白又笨拙,如何让影片飞起来,班达卡得向科长学习;科长依然意味深长,一是各种反差诗意,二是用符号拼贴描摹当下:自拍杆,facetime,美女直播,生二胎,可以有……但这些意象,难逃强堆硬塞嫌疑;俄罗斯的火力最为集中,是个精致短片的模样;巴西格局大,收口小了;南非没看明白。

48分钟前
  • 狄飞惊
  • 较差

在影院看,可以说是非常尴尬了。

49分钟前
  • 十八爷
  • 较差

俄罗斯的《呼吸》最好,巴西的《颤抖的大地》次之,贾樟柯《逢春》倒数第一

5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巴西最写实平庸但不拖后腿 俄罗斯生猛但我不喜欢 印度就是手机加公益广告 南非最烂 中国就是山河故人里第一段 涛要是选择梁子后的生活。

55分钟前
  • 留半清醒留半醉
  • 较差

巴西中规中矩,印度煽情过度,南非五毛特效,中国强行点题,只有俄罗斯的好惊艳,有种黑镜风格。

57分钟前
  • 捂眼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