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曼审判
Le Procès Goldman,戈德曼的审判,The Goldman Case(英)
导演:塞德里克·康
主演:阿里耶·沃索尔特,亚瑟·哈拉里,斯戴芬·古林-提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奥雷利安·肖赛德,克里斯蒂安·马祖奇尼,杰里米·勒温,耶日·拉齐维沃维奇,Chlo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1975年11月,巴黎,犹太极左翼活动家皮埃尔·戈德曼的上诉听证会即将开始。他因四起武装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其中一起导致两名妇女死亡,但他否认了谋杀指控,拒不认罪。随着这场庭审被媒体大肆报道,戈德曼被塑造成了一位左派知识分子的浪漫英雄。而与此同时,戈德曼与他年轻的律师乔治·基曼的关系却日益紧张。戈德曼难以捉摸、雄言..详细 >
受众面很窄的庭审类电影,对没有法律常识的人来说大概会看得很折磨,但对法学院学生来说则是一个非常耐看的“教材式”电影。没有物证、没有真相为罪刑做预设和锚定,110多分钟完全聚焦控辩审三方的言语交锋,从对被告人做完整的人格画像到被告人借机为自己做了最小化的完美人格构建,从到控告方与控方证人不断缩小被告脱罪的可能性到辩护方和被告人轮番使出“种族主义”“自相矛盾”“可能不等于肯定”等经典辩护手法,从控方站在超越被告人格和主观故意的高度直奔犯罪事实的总结陈词再到辩方终于打出了“无罪推定”这记重拳在谋杀罪这一单项罪名辩护中为被告完成脱罪。最后结尾也是很有象征意义,法庭还在宣判完整判决,却被被告方庆祝单项罪名不成立的庆祝声打断、淹没,更凸显出哪怕仅是一场庭审中很小单元的成功抗辩已足够体现司法文明和程序正义
一场115分钟的电影,镜头从头到尾全部限制在一个法庭的空间里,观众从头到尾都在听人说话,这不让人感到沉闷无聊吗?
7PYIFF06临场以为时长三小时,结果大半时间睡过去了。逼仄封闭的空间,集中大量的人物,激烈密集的台词,可是配上刻意煽动的情绪和不够出彩的剧情,我只感觉庭审戏是如此无聊。也许是密度过量的台词在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繁多的外语人名中太让人应接不暇,我感觉自己浮游在一场色厉内荏的表演上无法涵泳。极限反转成无罪宣判是多么精彩的概念,可惜语言的不断突飞猛进中我只感受到左派激动的道德呼吁和自我淫迷,而无罪辩护的反转细节既算不上让人拍案而起,也无逻辑概念上迷人的惊险一跃,担不起吸睛的噱头贩卖,也许是因为今天繁重的观影赶场让我对辩论到了左耳进右耳出的地步,以至于不能细究设计与台词的精妙。。。
《戈德曼审判》真实事件,一个童年颠沛流离,一个去南美闹革命的左翼分子、一个波兰裔法国犹太人,会在回国后在药房抢劫中枪杀两人,其中一名是女性?一个有持械抢劫历史的人说自己没有持械杀人?辩方逻辑和控方逻辑。轮番传唤证人,轮番质疑证人证言的合理性,是因为当事时警方竟没有提供其他有利的物证。戈德曼无疑是抢劫了,但戈德曼没有杀人。
历史社会学考试,闭塞的室内戏同样也可以很精彩。只是这两年法庭戏怎么层出不穷。
低于预期的法庭对决艺术片,野心固然奇高,创作者试图囊括身份政治、纳粹主义、反犹主义等重大议题,拍个低配版法国版辛普森案,我不介意电影全场只有一个法庭场景,但是反感用堆积如山的细碎信息淹没观众,核心对决博弈和交锋戏剧性薄弱,本质还是没有实质性直接定罪证据,比23年大热的坠落的审判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节奏很好,文化差异较大
还原庭审的拍摄方法不但不无聊还很有戏剧性,审判和辩论下各种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多么精准的视点选择和剪辑,冷静克制地将镜头置于非优势位置与人群之中,仅仅依靠正反打与最基础的镜头运动就创造出如此纯粹的场面调度吸引力,值得每一个导演来学习一下如何来拍庭审戏,关于叙述与程序,而非真相与历史,甚至,客观性在这里一直是被拷问的点,身份、立场与情感,这些是如此紧密的被缠在一起(正如最后一个镜头,欢呼与裁决同时进行)。
【2024法国电影展映】如果说《坠落的审判》的庭审戏是对个体真实人性的探究,这部则是对时代大潮下群像的局部刻画。
#法国电影展 没有想象中激烈,看背景以为会有精彩的左右互搏,但其实结尾的狂欢对比宣判表达已经很明确了,即左翼浪潮的逝去与变质。提供一些身份政治的思考,但中间流水线传讯证人过于冗长,4:3画幅加庞大信息量看得我昏昏欲睡,根本没机会看庭审调度。(有一段强打精神读台词但满脑子都是多邻国法语ton fils mon fils...)
戏剧
法国电影展杭州站
小众赛道之在法国的波兰犹太人,如福山所言,社会的多样性无法构成身份的基础,身份是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
1、第一次看纯庭审电影(十二怒汉也是在密室,但它是陪审团关门讨论),唇枪舌剑,巨量的台词。双方律师都厉害,非常细节。2、看过很多庭辩电影,但这次我比较迷糊,感觉在激烈辩论中看不清真相…疑罪从无很OK.
+
(26th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影城)
82/100
4桩控告,仅一桩无罪,却足以让庭下欢呼
勉强两分。庭审戏,男主因抢劫杀人案受审,比较特别的是,他是生于40年代的波兰犹太人,父母曲折的经历和破碎的家庭造就男主青年时代的激进表现,跑去联系拉美革命份子什么的,可惜,这些经历在电影里基本没什么表现,只是通过法庭上捧男主场的观众们间接展示。电影大部分内容,还是围绕庭审,传唤一个个证人,呈上一些间接的证据,案件本身平平无奇,也没有庭外调查的疑点营造,甚至都没有急智、澎湃的台词编排。如果说,本片的目的是借用这样一个案件,演示公众心理或时代思潮如何影响一场证据不足的审判,那显然现在的内容并不够支撑这样的主题表达,视听表现上也没有什么想法,规规矩矩的惹人犯困。法国的嫌疑人还是比较自由的,羁押中也能出书为自己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