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

飞越老人院,疯狂老人院,Full Circle

主演:许还山,吴天明,李滨,颜丙燕,田华,斯琴高娃,王德顺,贾凤森,牛犇,韩童生,黄素影,刘江,管宗祥,仲星火,蔡鸿翔,唐佐辉,江化霖,刘栋,张华勋,王连生,陈志宏,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飞越老人院》剧照

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2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3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4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5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6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3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4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5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6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7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8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19飞越老人院 剧照 NO.20

《飞越老人院》剧情介绍

飞越老人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续弦的老伴去世后,老葛(许还山 饰)在非血缘关系的儿女家处境尴尬,而跟儿子(韩童生 饰)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松动。无奈之下,老葛辗转来到关山老人院,寻找当年同在一个单位的好友老周(吴天明 饰)。老周热情开朗,平日里组织这里的老人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这群老伙伴们毅然决定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可是,衰老与疾病让院长(颜丙燕 饰)无法下定决心开绿灯,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对老周他们的表演下了禁止令。 即便如此,老人们也从未放弃。他们决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寻找生命中纯粹的快乐与意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埃菲尔铁塔迷案阿纳克莱托:特务密探治疗犬啄木鸟伍迪东北夜市英雄传大约三十个谎言北斗:一个杀人者的回心转意哦我的鬼神大人再一次初恋有你的小镇OAD2蜂巢侏罗纪宠物历险记2:失落的秘密九门肥猫寻亲记离家童盟第三季一级病毒穿越东西的小情歌剩余公主名侦探柯南:纯黑的恶梦暗杀国度非亲兄弟我们这一家第十一个妈妈监视者比基尼勇士关云长复制贝多芬顾少的失忆甜妻狂怒十胜节惊奇的传闻

《飞越老人院》长篇影评

 1 ) 立意很好,硬伤多多,注定了有口碑,无票房,比《桃姐》差远了。

张扬一直是位有诚心值得尊敬的导演,片子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立意很好,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人,而且每个人都有变老的那一天。

尤其在国内,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老戏骨老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中青年演员的表现就明显相形见绌了。

可惜,众多的老演员对于电影的主流观众——年轻人来说,票房号召力明显不够,恐怕这也是片子票房较差的主要原因。

另外,片子的摄影非常漂亮,特别是大客车穿越内蒙草原的镜头,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美轮美奂,真是养眼。

尽管导演诚心大,主题立意高,演员表演棒,摄影镜头美,但个人感觉片子硬伤也不少。

国家法令明文规定: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和轮式自行机械车。

请问:七八位七八十的超龄老人们驾驶一辆报废的大客车千里迢迢从宁夏赶往天津,他们一路上怎样通过的重重关卡?

层层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难道只管收钱吗?

还是老人驾驶的大客车不走高速?

还是这辆大客车有隐身功能?

还有,老人院的院长发现老人们偷跑之后,怎么可能不报警不请求警方帮助查找众老人而只是自己伙同个别家属私自去追老人们?

如果你是院长,你会这么感情用事这么胆大妄为吗?

即使如此,因为片子主题抓住了观众情感的软肋,加上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的出色,片子赢得观众的口碑绝对是没问题的。

但有口碑不一定就有票房,而且可以肯定本片的票房绝对高不了,会成为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典型,如同《钢的琴》一样,其实主题还不如《钢的琴》深刻。

本片和票房较好的《桃姐》主题类似,都是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世界的诚心精良之作。

但《桃姐》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令人信服,而本片如上所述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桃姐》演员少而精,戏份集中,而本片属于典型的群戏,戏份分散,观众情绪不容易积累。

最大的差距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

许鞍华VS张扬,刘德华叶德娴秦海璐等VS许还山吴天明李滨等,从票房号召力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另外,《桃姐》在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已经免费为片子作足了铺垫和宣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是本片所能比拟的。

因此,国产《飞越老人院》这类文艺片的票房不佳是必然的。

如论如何,片子还是应该看一看的,当然不一定非去票价高昂的电影院。

相信它会让更多的人常回家看看,至少常给家打打电话。

感谢张扬,感谢众多的老演员们。

 2 )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有一天,父亲问儿子:你看,这电线杆上是什么呀?

儿子说,是麻雀。

过了一会,父亲又问:这电线上到底是什么呀?

儿子抬头看了下,说,不是告诉你是麻雀吗?

于是,父亲又问:你看这满天满天的,都是什么呀?

儿子把手中的报纸一仍,大声斥责到: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呀,都告诉你几遍了那是麻雀!

父亲从怀里掏出一本日记。

说:二十多年前,我抱着你,也是坐在这里,你问我,那是什么呀?

我说,是麻雀。

你又问我,那是什么呀?

我说,那是麻雀,会飞的小麻雀。

你一连问了我几十遍,你越问,我越是高兴。

儿子哭了。

如果你看入殓师会哭,如果你看泰坦尼克会哭,如果你看到别人的故事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情定今生,请带上你的父母去看这部电影吧。

因为有一天,父母也会变老的。

如果你看别人的故事都会哭,也请带上五十年后的自己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哭成毛线了T﹏T推荐一首歌,古巨基,爱的太迟。

 3 ) 当死亡无可逆转 我们何不努力反体制

《飞越老人院》讲述的是老人院里的一群老人,在生命终结之前,为完成各自最后的心愿,共同踏上了寻找生命意义的旅程。

剧情立体饱满,人物情感细腻真挚,不少观众为之落泪。

现实题材,一直是第六代导演张扬的聚焦点,他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

2007年的《落叶归根》、1999年的《洗澡》,都是张扬对老年群体投以的注目。

这次的《飞越老人院》,他更加沉下心来把一个身边的故事给讲好了。

电影里铺织的人情世事都叫人唏嘘。

住在老人院里的老人往往都是被子女放弃的,凄凉的晚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他们也逐渐消退了生的希望。

唯有老周乐观开朗,为了令大家不再浑浑噩噩地等死,他组织大家排练节目,唤醒大家生活的勇气,组织大家一起去天津参加比赛。

在集体排练中,老人们相互熟悉、渐入佳境。

最后,他们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驰骋一路飞向天津。

老人们的心门再一次打开,生命的意义也逐渐开放……老一辈的演技叫人震撼,剧本对伦理的探讨可谓入木,反体制意味初显。

在某个清冷的早上,老周死于癌症,他的死亡是一种无可逆转的结果,但是他在垂死时所做的抗争,却振奋了所有人的精神,为他们留下了思想和希望。

 4 ) 坑爹的山寨片名和抄袭的桥段,导演你能骨气点吗?

”知足吧,你还有钱给你孙子,你儿子还能拿酒来看你。

可我呢?

我也是三儿两女的人啊,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

为啥啊?

穷,没钱。

“”这年头谁也靠不了,只能靠自己。

““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

”“我不回去啊,院长,老人院都快把我憋死了,我没儿没女,不会有人来看我这你知道,我来老人院都七八年了,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老伙计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我能不想到我自个的结果吗?

那我在这里呆着是干嘛呢?

这不明摆着是等死嘛!

每天看着老人院那片天,心里边想着,我这是等死呢,这还活个啥劲呢!

我跟你说实话,院长,我都幻想过多少次了,我甚至每天都想,趁着我还活着,走出老人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我想看没看着的地方,死了都不冤了。

你明白不,院长!

这就是我最后一点愿望了,多可怜的愿望啊,可怜可怜吧,院长大人!

”“一对父子在树下坐着,儿子看着报纸,老父仰头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看着报纸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父亲又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不耐烦的说:“不是说了吗,那是麻雀”,一会父亲又问:“那树上是什么呢?

”儿子生气了,扔掉报纸:“都说了好几遍了,麻雀麻雀的,你是不是有病呀?

”。

父亲呆住了,好一会用发抖的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一个破旧的日记本递给儿子。

上面写着几十年前,也有一对父子在这个树下,小儿子问着年轻的父亲::爸爸,树上是什么?

“父亲高兴的回答:“那叫麻雀”,过了一会孩子又问:"树上的是什么呀?

",父亲还是笑着回答:“那是麻雀,会叫的麻雀。

”儿子又问了几十遍那树上是什么东西,父亲既高兴又激动,每次都回答:“那是麻雀,会飞会叫的麻雀,记住了吗?

”“题材很不错,关注时下最热门的养老问题。

但故事本身很一般,借鉴的桥段挺多,最大的就是日本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用老周膀胱癌晚期为了在国内超级变变变比赛进前三好去日本参加决赛以联系远嫁日本与自己断绝联系的女儿为借口。

一众老人排演的节目不论是麻将胡牌、照镜子还是海边的日出创意都一般。

其实养老院的老人是幸福的,毕竟他们还能有人照顾,有伴一起玩。

时下更多的是孤寡贫困的独居老人。

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钱,谁让现在房子那么昂贵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呢。

老葛和他儿子最后冰释前嫌显得唐突。

老人的生活还是应该由老人自己决定,只要养老院工作人员确认是在老人意识清醒时候的正确意识表达就应该放行,而不是还要得到他们子女的许可才行。

我的人生当然我自己做主。

一众老戏骨的表演很卖力挺精彩,题材接地气,麻烦内容也能多接点地气。

电影拍得还是过于理想化了,避开了现实的残酷。

估计在光淀宣传正能量的旗帜下也只能拍到这样了。

我们一生下来就走在奔向死亡的道路上,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5 ) 我以理想对抗这个世界

首先表个态,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给了它五星。

看完电影之后我耐心读完这部电影的影评,很大一部分观众给了不太高的分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影评人。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对他们针对此片的批评表示不能同意再多,比如说影片的“理想化”以及各种煽情段子的堆积。

这些注定它不能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或者我说得太高了,它甚至不能成为一部杰出的作品。

但是这些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看的影片,也不妨碍我喜欢它。

上两个月奥斯卡颁完奖的时候,看了看《纳德和西敏》。

跑到豆瓣上一看,这评价非常之高。

但是说真的,在《纳德和西敏》的观影过程中我差点睡着。

对于这么文艺范的影片,我只能说,我是真的不懂艺术。

对我个人来说,我的审美情趣基本上就是只能停留在这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层次上。

我觉得感人是对一部影片最好的褒奖。

就算一部影片非常具有深意或者在技术上有创新,如果它不能在某些层面打动我,即使我觉得它是部很好的作品,我也不会向其他人推荐。

好作品与好看的作品,往往并不是一回事。

而我倾向于,后一种。

《飞越老人院》,我觉得可以算是好看的电影吧。

影片的整个剧情结构完全迎合着观众,在该煽情的地方也使劲煽情。

影片开始十多分钟之后,我几乎可以把后来的所有剧情全猜到。

但是就是这样的俗套和预想之下,影片的后半段还是让我几度忍不住哭了起来。

不管烂俗不烂俗,能让我专心致志看下来,又能感到我的影片,我就是喜欢的。

如果观影的时时刻刻都要想着艺术价值或者直指现实什么的,这样也真心太累了。

《飞越老人院》绝对绝对不是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果以现实的指向性来评价它,那么它肯定只能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

老人院的情况,想必你我都多少了然于心,理论上来说不会存在这样一群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老人,更别说他们还能揣着满怀的梦想去踏上舞台。

老人院的生活,《桃姐》也许才是真实的反映:一群神智有些失常的老人呆呆地坐在电视机前面等待步入死亡阴影,又或者半身瘫痪一般地斜斜依在扶手椅上,流着口水看着眼前人来又人去。

香港老人院尚且如此,我们天朝的呢,你我都懂。

《飞越老人院》让我想起了台湾的一则广告,讲一群老年人不顾年事已高,带着朋友及妻子的遗照,骑着摩托车环岛,最后去到海边看日出。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个视频,打出的广告词是“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的答案谁也没有办法给出,或许它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我们活着的意义本身。

回到影片,一群老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最初想把它称为理想,后来想想好像理想仅仅是其中一个老人的,剩下的人更像是为了走出老人院,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而设法偷走出老人院,去“超级变变变”的舞台表演。

就在这样一场路途和表演的过程中,化解了家庭几代人之间的怨结。

从上面简短的描述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部影片是两条线串起来:一是一群老年人追寻自己的价值,二是家庭伦理叙事。

严格地说,第一条是明线,第二条是伏线。

这一群老人的激情其实完全是年轻人情感的投射。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做出的努力,不正是年轻人也需要的吗?

朝九晚六的城市流水线的束缚,何异于老人院?

拿我身边来说,有不少朋友在工作郁闷的时候都会想要辞职或者要一个长假,过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和冲出老人院至少在初衷上有很大的相似。

再看看这一群老年人,充满着活力,岁月在他们脸上刻满皱纹,却完全看不出对他们心理的影响。

这一群老人,让我感觉到纯真得像是一群孩童,他们几十年的过去仿佛也在时间洪流中被冲刷干净。

如果把这些演员换成十来岁的少年少女,剧情都可以完全不用改,(这样的话这群孩子的出走就可以以帮助一个患病的孩子实现愿望为目的,同样完全可以推动剧情。

)就变成了一出《飞越孤儿院》。

这样的人物不免有些理念化和模式化,但是看着这样的一群人,不知怎的,总觉得很愉悦。

或许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年轻的影子,看到自己。

年轻的时候不去追寻,难道还要真的到老来拖着沉重的身体再去看这个世界?

另外说说这部电影的段子的堆积。

比如院长和钱先生说起,仔细一算,大家陪伴父母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比如说“那树上是什么呀?

”“那是麻雀。

”“那树上是什么呀?

”“那是麻雀。

”“那树上是什么呀?

”“那是麻雀。

”这样说教一般的现成段子在某个程度上证明了编剧和导演能力的不足,但是我还是被这些段子感动到了,特别是“麻雀”那一段。

好桥段不怕用,用得好,它就已经成为了电影本身的一部分了。

电影中最大的缺陷也许是父子两代矛盾的消弭显得很唐突,我甚至没有看出感情的拐点是在什么地方。

所以在家庭伦理叙事这条线上,实在说不得是成功的。

而这一点,于整部电影来说,我个人认为算是瑕不掩瑜吧。

镜头也是这部戏不得不提的地方。

在他们离开老人院去天津城的那一段,路边的景色让我有种仿佛是在看美国电影的感觉。

大片大片的金黄色原野,蜿蜒的河水,映衬着蓝天和白云,还有牛羊徐徐行走。

在海边看日出那一段,一群老人并排着坐在沙滩上,初生的太阳映红了海水,老周就在这样的安详的景色中枕着老太太离世。

生命的浮与沉在这一刻交汇,宁谧之间流露出的情怀无法用言语表达。

镜头还特意给了老太太几个大特写,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和眼神却都清纯得如同初生的生命,沧桑的岁月仿佛完全被遮蔽。

这毫无疑问是理想化的,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想象。

生命总是得有对美的想象和追寻,才能美好而温暖。

仅仅是那几个特写,都已经打动了我。

就像我喜欢看动漫一样,美好的想象是我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

最出乎我预料的,是配乐中那首“白龙马,脖铃儿急”。

这音乐第一次在影片中响起,那欢快又明晰的节奏,让我不禁笑出声来。

后来一群老人站上舞台正式表演的时候,这首歌又响起,可是情景已经完全不一样,配上这么欢快的儿歌,又让人觉得无限的唏嘘。

这样一首歌,又是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再一次印证我的观点,这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作品。

最后重申一下,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我依然非常喜欢它。

它借着一群老年人来讲述了一个本应该是属于年轻人的故事。

总结起来其实七个字足以概括了:千金难买一回头。

 6 ) 没有她的巴掌,哪有别人的夸奖

05年开始住校生活,08年离开爸妈的城市准备高考,09年来西安。

几乎是两年见一次。

现在大三了,最近的记忆就是去年暑假回家,我和男朋友闹分手,想着自己和爸妈多年白热化的气氛,看着他们头上的白发,良心发现一样在网上搜了适合高血脂的菜谱,笨手笨脚弄了一上午。

我妈边舀着酸辣三丝汤,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汤菜还挺好吃的。

我记得真真切切,从小到大她就夸过我这么一次。

居然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汤。

小学成绩不好,每次家长会完了都免不了一顿打。

初中考了全校第二,她说地理考的也太差了。

高中考了全班第二,她说英语咋和第一名差那么多。

高考成绩下来,她说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努力了没。

我记恨了她好多年,我小时候甚至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后来怪她偏心弟弟。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妈和别人的妈不一样,连一声两个字的妈妈我都叫不出口,更何况像别的孩子去撒娇了。

二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觉得心疼那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妈,家里人的生日都不会刻意地去记,但只要能记住,满桌子自己爱吃的饭菜绝对地替换了那句生日快乐。

她的爱总是那么实惠,就像她本身一样没有丝毫包装。

成长的日子里你的小得意,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夸奖的话都留给别人说了,她知道会有很多人乐意说的,而那些一巴掌打醒你的话都是她说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取悦你,只要你好,哪怕你记恨她,哪怕在她打你的时候说了那么多伤害她的话,哪怕她气急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下一次,她还是毫不犹豫再给你一巴掌。

毫不犹豫。

那些对我笑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打我巴掌的她还一直在我身边。

没有她的巴掌,哪有别人的夸奖。

他们为我们计划了千千万,却忘记为自己计划一张属于自己床,当我们在他们的巴掌之下接受更多的夸奖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爱的巴掌。

 7 ) 那些年我们一起住的老人院

十几把老骨头最多点燃一堆柴火怎么想也都不会凑出一副好牌像清一色那样的,最好留给死亡更多的时候我们像孩子一样哭着尿床有时小心翼翼,有时肆无忌惮在那个歪曲的镜子里我看到了落叶又有一些哑口无言被废肉所俘获我的心像是宽阔抽屉里一粒发霉的药片正等着从以后巨大的骨灰盒里蹦出来不想眼睁睁地被人拍成墙上的黑白照片一辆老爷车在异常清晰的晨勃中抵达终点还是不能说出那些太多风骚的过往天有些黑了,一眨眼却又经历那么多所有的灯光最后都徒劳地通向同一个地方把我和影子分开,把故事和时间分开

 8 ) 朴素的真

今天下午,影院很清净,和北包场看这个电影。

检票的时候,检票员告诉我说,这片子很感人,很写实,虽然只看了最后一点儿,很想从头看一遍,买票没错,一定值得看的。

很少听到检票员这样说。

看完了也有一样的观感。

这样的电影,应该很适合十元百姓场、敬老院专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播放。

我是说,真好。

有这样平和心的电影,如今真不多了。

电影的基本构架,应该就是日本的那个描绘一个情境的节目,台湾的那个老年摩托骑行广告,几个心灵鸡汤的段子,和若干公路片的影子,也许还有杀手不太冷、飞越疯人院(这个没大有)。

台词有的过于小品化。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

如今很少有这样的国产电影,在故事的结尾回到朴素的感动。

在老人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次冒险里,有的人回到童年,有的人回到救赎,有的人回到完整,有的人回到佛光满面。

老人们演得真好啊,可能他们都没有演。

演老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

也许什么人都能在里面观照到自己的老年吧。

也许能看到自己的以后,也许还看不到。

平和的眼界,非强力所能打开。

去年说过,《龙门飞甲》尽管诸多不足,但武侠味够足;《金陵十三钗》尽管制作昂贵,可惜人味缺失。

而这个电影充满温情的老人味。

最难得的是朴素的真。

真难得,好难得。

 9 ) 这就是我们心酸的未来。

五一的时候,在成都,看泰坦尼克的时候就看到了这部片子,广播里一直在说,母亲节带着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看飞越老人院吧。

本只是一扫而过儿海报,却因为这句话让我记住了这部电影。

从成都回来,就在前一个礼拜左右,同学问我说,你看了飞越老人院没,还挺好看挺有意思的,里面那歌是白龙马。

她跟我推荐只是因为白龙马。

就在前几天,因为矛盾吵架,没事干让自己看了这部电影。

而且是断断续续到今天才看完。

真的想说,感慨还是挺多的。

很心酸的感觉。

电影开头,就是老人家被扫出门的景象,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现在社会真的这样的事情很多,而且那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在老周孙子的婚礼上,老葛拿出老伴过世留给自己的二十万给孙子当房子首付,这就体现到了老人的无私,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孙子,一生在为孩子想。

我长这么大从来没去过老人院,看到老人院那一张张干瘪沧桑的面容集中在一起,就觉得死气沉沉,当时我就在想以后绝对不让自己的父母住进老人院,无论自己穷与富。

当老葛去到老人院以后,当他自己失禁的那一夜时老泪纵横,哀伤弥漫。

老周,是个善良,乐观的小老头儿,努力地组织老人院的人们搞活动,帮老葛做床,带动大家伙一起找乐子。

在寻找出走老人们的路上,院长和钱总算的那笔帐让人触目惊心。

以他们那个年纪算起来,陪父母的时间只剩下两百多个小时。

我就想那以我这个年纪来算又还有多少时间?

河岸边一直把老周当老头子的老太太笑容煞是好看。

最美的夕阳不过如此。

虽然她是失忆,可是她记得她有个老伴,她记得他们的美好时光,她活在她的世界里,只要老头子在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是美好的。

在草丛上老葛和孙子的聊天“那年你还小,听着你问我什么是麻雀我就欣喜。

”或许老套落俗,可是不得不承认,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会被碰触,然后就缓缓的轻啜。

老周的梦想还是为了他远嫁日本的女儿。

老人家一生都在牵挂子女,他们的至亲至爱。

我不是专业影评者,只是看到这部不怎么好看,却真实的电影,着实很心酸。

我会想到自己的父母,等到以后,我们都成家立业了,他们也就老去了。

尤其像我这种姑娘家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使都在一个城市每个星期相见,可是时间也是少的可怜。

更何况如果嫁到远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母在,不远游”能给父母的都不要吝啬,一个电话,一个拥抱,一条短信,都很欣慰。

 10 )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怎么讲?

没HOLD住。

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

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

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

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

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

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

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

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

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

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

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

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

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

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

《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

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

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

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

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

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

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

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飞越老人院》短评

主题很好,拍得却很糟糕。这是一部喊口号的电影,从剧作到导演都让人相当失望。片中所有的概念和想法都是由角色喊出来的,大量解释性的对白和抒情让原本该有的感动都变得很廉价。拖沓的情节与脸谱化的人物,还有从头到尾一刻都肯不停的配乐。有《桃姐》珠玉在前,这部实在是……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生搬硬套。。

10分钟前
  • 欢大
  • 较差

老人也爱卖萌。

11分钟前
  • LizLee
  • 推荐

立意好但拍得不好,不好笑也没感动。

14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19分钟前
  • 你看见我了、
  • 较差

诚意够,水准就全靠老人们撑着了

21分钟前
  • 小九儿
  • 还行

老人们的表情让人多么动容

24分钟前
  • 麦麦
  • 还行

估计麻麻都没有被感动到。sad。擦,坤儿出来打什么酱油。

25分钟前
  • bamboo熊
  • 较差

倒是很温情。ps不过觉得很不切实际。

26分钟前
  • 识于微时
  • 还行

开始以为又是一部老男孩题材,后来才发现不止这么简单啊,那七男一女的组合,是在向《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致敬啊。。。

28分钟前
  • 铁岭芭比
  • 较差

个人觉得比桃姐好多了。

31分钟前
  • 省略号
  • 力荐

如果你有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 那么赶紧看看吧 也许还来得及~~

33分钟前
  • 绵绵
  • 推荐

其实本片剧情如何已经不再重要,它的暖意已经足够动人。不要去多说些什么好本子给拍烂了,中国能多一点这样的诚意,就足够让人喜悦了。 PS: 倆老头的基情四溢,超越了一切

37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还行

相比那些应景式创作,张扬的这套拿来主义方式就赶鸭子上架,拉不出屎往死里憋。和【桃姐】相比,它差的太多太多,它太庸俗了,目的性强烈,情节生硬,过于说教,毫无棱角,除了老龄化问题可以让人思考并被自己感动之外,它太无趣了。一个厅只有四分之一的观众,没听到哭声倒是听到有人不耐烦了。★★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人物塑造多,但有些老人性格特点不突出,明显酱油,但总体还不错

43分钟前
  • 片翼之鹫
  • 推荐

感动个毛啊

44分钟前
  • 人造人
  • 较差

看到了老戏骨豪华阵容,也看到了真挚的情怀,但整个儿的喊口号式的整煽情桥段,老掉牙的叙事结构,真有点失望。弄真成假反倒不美,透着股俗气。

47分钟前
  • dark_mary
  • 还行

难得好看的国产片,但题材却是借鉴《飞越疯人院》,剧情主题都像,没有自己的题材么还是。最后的海上日出好美

48分钟前
  • 空谷幽居
  • 推荐

让我想了在满洲里那笔直的荒野上开车。等我老了要再重走一遍

51分钟前
  • 叶落尽
  • 力荐

表演上乘,可张杨弓拉得太满,弦崩了。一群高龄活宝,王德顺老爷子最讨喜。(2012.9.12,观于广电总局大院第八放映室。)

55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