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

Black Swan,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斯,文森特·卡塞尔,芭芭拉·赫希,薇诺娜·瑞德,本杰明·米派德,克塞尼亚·索罗,克里斯汀娜·安娜波,詹妮特·蒙哥马利,塞巴斯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黑天鹅》剧照

黑天鹅 剧照 NO.1黑天鹅 剧照 NO.2黑天鹅 剧照 NO.3黑天鹅 剧照 NO.4黑天鹅 剧照 NO.5黑天鹅 剧照 NO.6黑天鹅 剧照 NO.13黑天鹅 剧照 NO.14黑天鹅 剧照 NO.15黑天鹅 剧照 NO.16黑天鹅 剧照 NO.17黑天鹅 剧照 NO.18黑天鹅 剧照 NO.19黑天鹅 剧照 NO.20

《黑天鹅》剧情介绍

黑天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纽约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饰)离去,总监Thomas(文森特•卡索尔 Vincent Cassel. 饰)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运河风流向幸福出发RDG濒危物种少女不砍梅树的傻瓜武士摇滚草莓百分百OVA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季:我和诗圣做搭子超次元游戏海王星敌对分子另一个故乡灿烂的转身熊熊勇闯异世界PUNCH!千基变罗摩衍那:史诗红色黎明不同星球的奇怪恋人少女茯苓1:萌乖夫君养成记危笑情牵浮生戏我叫赵甲第之锋芒胜赔人生白砂糖战士流人第四季迷你偶像OVA假装不正经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第二季流亡的故城将军家的小狐仙我的男友是甲方烽火姻缘

《黑天鹅》长篇影评

 1 ) 精神病人Nina之病情分析

弗洛伊德的理论果然十分好用,我看到一半时就给Nina做了一些诊断,主要从精神分析法入手,Nina的病因无非两点:性压抑以及早期经验也就是童年境遇的影响,她母亲想必是一时不慎有了孩子,于是结束了舞台生涯,转而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女儿身上,她不仅希望女儿实现她的舞台理想,更希望女儿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对女儿的私生活也要求严格,我们看到的Nina除了舞蹈几乎没有生活,于是乎童年境遇也可以归纳到Nina的性压抑中来。

再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理论,Nina的人格构成中,自我和超我都一直压制着本我。

也就是Toma和Lily都在告诉她的,她太克制了,她无法胜任黑天鹅,她需要释放。

然而当Nina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了警告,以至于她的人格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导致她产生幻象。

其实Nina的问题,早在她获得swan queen这个角色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性压抑是一直都有的,获得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刺激源。

她必须用舞蹈来填满她生活的空缺,以至于她对swan queen一角如此在乎,在乎到不要命了。

性压抑并不单单是指原始的性行为,更有内驱力以及原始欲望也就是本我层面的压抑。

从一开始,Toma就要求她释放这一部分能量,强吻她,要求她触摸和感受自己的身体,到后面为她示范引诱的部分(BTW,贝鲁奇女神的男人真有魅力呀,是我就直接扑倒了……),Nina却始终都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Natalie这部分演得不错)Nina需要解决自己的原始性需求,DIY是完全可以的,fantasy的对象是同性也是完全OK的,但Nina的超我始终都无法正面面对本我的要求,甚至产生了罪恶和羞耻感,她的自我防卫机制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了潜意识中,我觉得片中反复出现的“镜中自我”正是Nina潜意识的种种投射,伴随而来的自残以及被害妄想——她一直把自己裹在人人都想抢她角色的恐惧之中,其实不肯放下的是她自己。

潜意识种种冲突的爆发最终导致了Nina的崩溃。

弗洛伊德是个死变态,他总是喜欢把一切问题扯到性驱力上来,郁闷的是,他经常都是对的。

有病就要看医生嘛,Nina如果在前几次幻象出现时就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几个疗程就可以使她的情况得到缓解,犯不着把自己给整S了。

所以童鞋们,如果经常出现如同真实景象一般的幻觉幻听幻视且伴随身体自残情况,请及时就医。

 2 ) 藝術置生死於度外

香港有許多人都是跳芭蕾舞的,不少父母把女兒送去學芭蕾舞,但只是為了「教養」和「氣質」,一種躋身上流的想像,方便立足於名校,而一旦女兒想以跳舞為職業,父母馬上表示反對。

但《黑天鵝》(下稱《黑》)不是這樣的故事。

我為什麼喜歡《黑》,要兜一個大圈子說起。

港式藝術觀的局限曾田正人所著的芭蕾舞題材漫畫《舞吧!

昴》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

曾田正人把他在《消防員的故事》那種生死邊緣、極限與血淚的氛圍,移植到看似柔美高雅的芭蕾舞題材上,舞蹈亦便是LIFE AND DEATH的問題。

女主角宮本昴幼年時,每日以舞蹈和患絕症而腦退化的孿生弟弟溝通,就連「在街上看見一隻貓」這樣的小事,都要竭盡所有力量去跳出貓的樣子,否則弟弟就不能明白,昴便感到弟弟又被死神拉遠了一點。

對於昴而言,舞蹈是生死攸關的,在精神和肉體的極限處,就發生不可思議的突破。

比如昴要跳《天鵝湖》的群舞,卻因為她一直是孤獨的天才而無法融入群體的節奏,她迫得要蒙住雙眼在街上行走來學習,就在幾乎被卡車撞到的一剎那,她發現在生死之際,極端的專注之下,時間和一切事物的運轉都會變慢、萬物都可運於掌上,她便進入到新的境界。

在嚴肅的追求、極度的執著、真正的精英中,藝術就呈現它的殘忍。

它是理想國,但也異常殘忍。

昴的老師五十鈴婆婆,就是被發現家族遺傳會中年發胖而被世界一流舞團拒之門外。

而肥胖的五十鈴向昴說明自己的前事,問即將要到維也納跳舞的昴:「即使是這麼殘忍的藝術之宮,你也要進去嗎?

」昴也決然前去。

後來這套漫畫被改編成電影,由香港的李志毅執導,馬上變成異常平庸、中學生選拔賽式的場景,結尾是昴公開表演了一次《天鵝湖》,她父親本來反對女兒以舞蹈為職業,看了之後就轉向肯定女兒的志向,女兒亦大感欣慰,彷彿很圓滿的樣子。

這真是港式角度。

看完電影後我簡直是暴躁的:藝術本來是LIFE AND DEATH的問題,為什麼一旦到了香港人手裡,藝術連品味問題都不是,而只是職業選擇的問題?

年前有一套劇場作品《斷食少女K》,也有類似情況——立足卡夫卡,卻好像只想說服家長讓兒女從事藝術。

藝術超越日常道德《黑》是以一種通俗劇式的方式來談論藝術的,但有了那種對地位的虛榮追慕、對完美的追求、特殊家庭環境對性的壓抑,讓女主角妮娜(妮妲莉寶雯飾)從事藝術的張力得以被普羅大眾理解,也為藝術主題找到了日常生活的演繹。

而電影一直抓緊藝術的幾個基本原則。

必須堅持的是,妮娜被心魔糾纏、精神陷入混亂,以致妒忌前首席舞者、背叛母親、受性的誘惑之種種,電影並不視之為墮落,而是藝術的完成。

日常社會裡對於善惡、道德的標準,藝術經常不顧。

妮娜便恰恰是有道德潔癖,在性方面非常拘謹,又罪疚於自己搶奪首席舞者位置的欲望。

她無法面對自己黑暗的內心。

電影讓藝術淹沒現實,要求身心徹底的投入才能完美演繹,對於妮娜所代表的一般只追求技術完美、內心有所保留的現代人來說,便顯得非常苛刻、令人痛苦。

而電影明示,她這種自我欺瞞,是藝術突破的障礙(並以來自代表自由和解放的加州舞者作對比)。

日常規訓中要壓抑的黑暗部分,藝術卻要迫你面對,甚至迫你釋放。

[quote]否定現實肯定反叛《黑》幾乎全是主觀敘述,一個精神病患的主觀角度。

其實觀眾早知一切是妮娜自己的心魔,「什麼都沒有發生」,但大量的手搖鏡,緊隨妮娜背影、特寫髮髻,彷彿有鬼魅跟隨其後,驚悚片格局在可預計的劇情下仍然召喚感官反應。

電影張力在於觀眾的限知及與有幻覺的妮娜角度同一,一種「不知妮娜到底做了什麼」的狀態。

而電影又不同於小說的第一人稱限知角度,妮娜並沒有空檔透露心聲,她一切的時間都花來發現(真實/幻覺),以及遮掩,在受害人與罪犯兩個位置上接連轉換,性高潮總是伴隨驚嚇,電影就靠這幾點製造緊張感。

而這一以貫之的主觀敘述,走到最後,並不是要號召觀眾同情妮娜,相反,它要求觀眾與妮娜一起在極度的自憐中超越自己。

當妮娜知道自己受了重傷,但決意要演完全劇,對鏡抹上粧粉的釋然快意容光煥發,關鍵的轉換已經完成:妮娜甚至可以在狂喜中完成自己的悲劇。

像《鋼琴教師》的伊莎貝.雨蓓一樣,妮娜有個病態約束狂、關係曖昧的母親。

母親一方面是保護也一方面是陰影,妮娜很想從母親的控制下逃出來,但逃出也意味著危險。

無論這個母親多麼可厭,但從現實的角度看,她說女兒「有病」、「這個角色會毀了你」,原來都是實情。

而電影堅守著精神病患的角度、反叛女兒的角度,也就是藝術的角度:寧可拼了性命,也不向現實低頭。

末了女兒在幻覺和清醒的徹底交錯下作了技驚四座的演出,母親在台下也被演出震撼得熱淚盈眶。

當得到所有人包括舞團總監的肯定,本身又受了致命的傷害,但妮娜沐浴在完美的聖光中(可能是徹底自戀的狀態),根本無視於自身的受傷,甚至無視於他人的讚美——藝術的自我完成根本是超越於以上兩者的。

電影甚至不交代妮娜到底有沒有死,以示藝術置生死於度外。

片末悠繞良久的掌聲肯定了妮娜的演出、病態、反叛和不顧一切,肯定了不能自立的女兒對母親的勝利。

藝術與大眾現下在香港談藝術,說得最多往往是如何受周遭環境所阻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言以蔽之,是類似選擇職業的問題——而這只是藝術中最邊陲的部分。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與其說服,不如直接演繹,讓那些不懂得的人也直接去被藝術的魔幻魅惑說服,而不是被藝術工作者的可憐狀況說服。

當然,這與藝術本身在香港的邊緣位置有關,香港人也許連《黑》中的在紐約第一芭蕾舞團當首席舞者是一件什麼事,都未必明白,或者更難明白在香港經常是非全職地從事的藝術,其實是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藝術工作者也難免受到薰染,稍為專注投入藝術或堅持以藝術的標準看事物,就被認為是煞有介事。

但而像《舞吧!

昴》和《黑天鵝》這樣優良的大眾文化產品,便能以現實化的處境為起點,並在闡釋藝術的過程中,以藝術那種 LIFE AND DEATH的迫力去感染大眾。

良好的大眾文化商品,不一定是藝術,但起碼要懂得什麼是藝術。

一個女子的真實經歷,與藝術作品完全呼應——這種想法在香港藝術界往往會受到調侃,但它一方面既是某些大眾的夢想,也符合經典藝術的常青法則。

對於藝術和革命,有個相同的問題:為藝術及理想瘋狂,或清醒抽離的犬儒,我們要選擇哪一樣?

 3 ) “乖”的本质是压抑——《黑天鹅》观后感

从来没看过真的芭蕾,也不理解芭蕾有什么好看的。

《黑天鹅》让我对于芭蕾艺术有种豁然开朗的认识。

但导演选择《天鹅湖》作为线索显然意图非常明确,它借用了黑白两只天鹅的形象,来推动对于人性中两种本质的探究。

故事是这样的: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

Nina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

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

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

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

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

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

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

在酒会上,前领舞Beth甚至当众发泄。

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

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

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为了偷懒,以上摘自豆瓣,略有删减)一、“乖”的本质是压抑电影里Nina得到了母亲最大的呵护和栽培,她美丽、纯洁,拥有最好的芭蕾技术,但却不能入选白天鹅。

导演说了,如果只有白天鹅,Nina是不二人选,但是《天鹅湖》的特别之处在于,演白天鹅的人,必须同时演黑天鹅,因为两个天鹅是双胞胎,Nina必须有能力呈现黑与白的一体两面。

Nina行吗?

导演也许是眼毒,也许是更懂人性,她知道在Nina“圣洁无瑕”的躯壳里,一定也有未被唤醒的“黑”,而他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它。

特别是他强吻Nina被咬,更让他确定了她身上“黑”的潜质,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导演的一种很特别的考核,无疑,Nina通过了考核。

之于Nina,她圣洁的形象,是她母亲多年来倾心打造的结果,然而,艺术上的需求,让她第一次开始面对自己——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肉身——欲望、嫉妒、暴力、叛逆……一直生活在童话王国里的Nina,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惶惑与痛,她既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却也难以承受真实的自己带来的强大不安,更何况她的妈妈一直在努力把她往回拉,而Nina则坚决地挣脱。

所以说,“乖”的本质是压抑,“恶”的本质是释放。

Nina以往的乖,实际上是在母亲的“教育”“爱”“诱导”之下,压抑了人性的本真,她的圣洁,只是一种假相,是母亲的自我欺骗。

然而,这“乖”所压抑的本性一旦释放,将会有巨大的能量。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乖”往往是危险的,它有一种核聚变前夕的稳定,但也意味着一旦爆发将会带来巨大的毁灭。

喜欢观察社会的人往往能够发现,小痞子不惹大祸,而最暴力罪案的实施者,往往就是平时的乖宝宝。

很多人都对这种现象表示诧异费解,洞察了“乖”所具有的“压抑”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片有一场永载电影史的镜头,就是,Nina为了保住自己出演黑天鹅的机会,在化妆间里杀掉了Lily(实际上是幻觉,杀掉的是自己)之后,她登台表演黑天鹅,一口气做了25个挥鞭转,这既是舞剧《天鹅湖》的高潮,也是电影的高潮。

这个镜头里,Nina本性完全得以彻底释放,她“圣洁无瑕”的自己死了,“灰色诱惑”的自己却得以出生,黑色的羽毛长出了身体,羽翼渐丰、翅膀渐硬,她完成了“黑天鹅”的角色,也终于完成了自己。

无论是Nina的表演、化妆、音乐、特效的设计和使用、所表达的深意,都近乎完美。

在这一镜头里,Nina尽管“变黑”了,但却给我们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舒展,那一刻,似乎我们的压抑也得到了释放。

二、黑与白的辩证善与恶,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简单化、粗鄙化的认知方式,相比起来,“白与黑”的意象则合理的多,因为世界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也不会只有恶没有善,客观存在的东西,实在是无可褒贬。

我们的身体里也一样,不会只有高尚没有卑微、只有良知没有邪恶。

这种纠结,是人最鲜明的特点,所谓“神性”与“兽性”齐飞、“天使”共“魔鬼”一色。

我们是白与黑的混合体,我们从来就是个“灰”,因为成长的经历不同,我们会呈现相异的灰度;而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的灰度也会不同……因此,如果我们被强令定义成“白”,黑色素积聚在内心,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必是脆弱的、危险的。

Nina套上了Lily送的黑色内衣,正是自我平衡的一种暗示。

她数次抓伤自己的后背,也无疑暗示了灵魂里“黑”的涌动。

Nina终究要演回白天鹅,她最终发现了,自己能够演黑天鹅,恰恰是因为自己化妆间里“自己杀掉了自己”,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她“白”的一面立即唤醒,然而,流血的伤口也即刻显现。

她带着流血的剧痛完成了整个表演,完成了黑白两只天鹅,但也承受了最大的自戕和伤痛。

这是一种决绝,不过,这也是自我平衡的起点,电影并没有给出Nina的后续,不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Nina终于借着天鹅的躯壳,找到自己。

三、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难上加难Nina产生幻觉,将她母亲推出门外时,门板狠狠地夹住了母亲的手。

这个段落让我落泪——这种释放太痛了,痛的不是母亲的手,而是Nina的心。

她的潜意识里,一定对这只“塑造”她的手,无比的厌恶乃至痛恨,她做自己的渴望从来没有那么强烈过,但是正是这只手,又来把她往回拉,让她继续活在那个粉红色的假象里。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的本质是自私的,孩子小的时候是他们的玩具,长大了又成为他们完成自己的工具,而综观人生,孩子还是他们“我执”于世界的替代品——所谓生命的延续。

他们往往执着于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以爱的名义占有、以爱的名义压制,但却很少想过,孩子属于他们自己,拥有自我完成的权利。

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难上加难。

十月怀胎,也不过就是十个月的生理困境,但其后的若干年,面对一个逐渐完善的灵魂,如何让其具有健康的人格、身体和未来,或许是更大的难题。

更为主要的是,教育孩子,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让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看透人的秘密,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然而,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只是放纵自己的“我执”。

父母的成长过程中自然有他的感悟和经验,然而这感悟和经验却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由于人的狭隘与卑微,人们很难对此有自知。

他们爱孩子的形态,就会经常表现为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强加给孩子们,而这种强加,却让孩子无法从自我经历中成长,让他们无法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这是很要命的,因为时代、环境、阅历、甚至混杂了父母双方的基因……都决定了,孩子与父母是迥异的,他没有可能沿着父母的或者父母想要的路走下去。

正如豆瓣网友所说的:“你们给我设计的路,却总是让我迷路。

”这条所谓设计的路,不专指学业、事业、情感……而是更要指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这种强迫式的灌输,往往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迫害”。

即使是真的爱,一旦强势了,那也是害。

你没有权利逼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为你好”,自己的孩子也不行。

父母承载着对子女的基本教育,要父母完全不对孩子施加影响,既没现实的可能性、也没有必要。

但父母并不是人人都是教育家,真懂得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更何况中国自古即有“刀砍不到自己的把儿”这种谚语。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局……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却不能困于父母强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又要管,又不能太管,哎呀,做父母实在是难。

大多数人生孩子的时候,可不会想这些。

而对于孩子来说,遇到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哪怕是一个少一点戾气的,都是烧了高香、中了彩票一般,做孩子也难。

父母也是人,也有他的局限和卑微,面对疼惜的孩子,他们不可能真的理性,那些经受过苦难、挫折的父母在“压制”孩子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愿意让孩子重复自己的错误和苦难,不愿意让孩子经历成长的阵痛,于是要么过于严苛制造白色恐怖、要么营造一个无菌的童话王国,说到底,这两种方式的本质是一回事。

写这篇博客时,恰好看到了别人转的一条微博:“母爱是把双刃剑,爱越深,刃越利。

(编剧王海鸰)”四、好的艺术《黑天鹅》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一定是注入了灵魂的。

——仅仅是能连续做25个挥鞭转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在表演白天鹅的时候呈现纯粹的圣洁,在表演黑天鹅的时候呈现彻底的欲望。

前段时间,网上传播最多的一段视频,是一个叫做“旭日阳刚”组合演唱的《春天里》,这歌儿是汪峰一年之前的作品,但从未真正火过,可是这段视频还是着实地打动了每一个看过的观者,打动人的正是融在歌声里的灵魂,反过头再找来汪峰的原唱听,高音还在甚至更为彪悍,却感觉无病呻吟、毫无力量。

而旭日阳刚的沧桑,是实打实的生活,是不伪饰的艰辛。

还有一段视频,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几个大学生演唱的励志歌曲《我相信》、《我的骄傲》,相比于专业的原唱杨培安,大学生们把那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劲头儿演绎得淋漓尽致,显然,这正得益于他们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份。

原来以为芭蕾不过是把身子立起来,然后做一些极其高难的动作。

现在看来,所有的艺术都一样,都必须拥有灵魂、打动人心。

如同梵高的《星夜》、王羲之的《兰亭序》、曹雪芹的《红楼梦》、皮克斯的《WALL-E》、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我知道这样的列举有点无厘头,但想说的是,好的艺术不分形式,只要能让你长久地感同身受、为之动容,就是好作品,反之,即使再火爆,也不过是一朵浮云。

 4 ) 《黑天鹅》:压力传导下的极具心理扭曲

电影中的Nina,起初就像总监所形容的一样:美丽,恐惧,脆弱。

就如同白天鹅一般。

Nina追求完美,但却一直规规矩矩。

影片中的妈妈对Nina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只要Nina不听她的话就立刻翻脸。

妈妈严苛的教育和过度的干预压抑了她的天性,她的外表看起来就像楚楚可怜不谙世事总是皱着眉头的小女孩。

从布景上看,对于27岁的她的卧室被妈妈装扮成粉色白色明亮的公主风,房间里堆满了小孩子才会玩的毛绒玩具,仿佛她就是生活在童话里的公主。

而之后Nina一股脑将玩具全部扔掉,也就是对这种束缚反抗的表现。

从Nina的穿着上看,从一开始色调是白色、粉色转变为后来的浅灰的训练服,灰黑色的毛衣等来看,Nina正在从纯洁的白天鹅慢慢蜕变为黑天鹅。

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开朗、性感,敢于表现自己。

在错乱的思维下,她杀死了脑海里想要取代自己位置的女生,一直被压抑的黑色性格终于逐渐显现出来。

最后登台完成的最后一场舞,表演黑天鹅的她挥舞着魔鬼般的翅膀,释放另一个完全的自我。

即使代表着恶但却是真实的她,最让人欣喜。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揭示了我们不要有过度的压力,要自己学会适当解压转移自己的压力,使自己思想健全。

不要给自己过度的压力,使自己出现不健康的心态。

 5 ) 转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

《黑天鹅》中充斥了恐怖、幻觉等超自然现象,很多人把它定义为一部惊悚片,然后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之后,我们发现:这是一部很典型的心理学电影,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女主人公的“压抑”。

女主角Nina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

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Nina和她具有支配欲的母亲住在一起。

她的母亲也曾是芭蕾舞者,对她施加着令人窒息的控制。

在新一季的《天鹅湖》公演前,对于“天鹅皇后”艺术总监有两个候选人:Nina和Lily。

这出剧要求一个能够表现白天鹅的天真无邪与黑天鹅的狡诈放荡的女演员。

Nina适合白天鹅,而Lily简直是黑天鹅的化身。

她们在竞争中发展了一段曲折、离奇甚至有些惊悚的故事。

姑且略过情节不讲,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部影片。

一、为什么Nina会压抑自己?

——“自恋型”母亲的绝对控制Nina的母亲以前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她在28岁时意外怀孕后生下Nina,为了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她自己觉得)。

所以她把一切希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同时也监控着女儿的一切行为,对女儿充满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然后她真的是因为怀孕而不得不离开舞团的吗?

影片中有一处母女之间的对话很耐人寻味:母亲一直关心女儿是否在外边被“花名在外”男人“占了便宜”,母亲说:“我不希望你像我一样,为了生下你,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女儿很无奈地回了一句:“你那个时候已经28岁了,你只是已经……”“已经什么?

”“没什么。

”……我们都知道,芭蕾舞演员如果在30岁以前还没有演到主角的话,那么她的年龄其实已经属于“大龄”,很难有出头之日了。

正在这个时候,母亲怀孕了,生下了Nina,所以Nina成为她放弃事业、不面对现实的借口,并且一直用这些话来对Nina进行感情上的掠夺——我都是因为你,我才放弃了XXX,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

剧中还有一段话说:“你小的时候还不愿意去学芭蕾,是我一直陪着你坚持到现在!

”这之前Nina梦到自己是“天鹅皇后”,母亲的心理立刻反应:那是因为我,是我逼着你学,你才坚持到现在,才能成为“皇后”。

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你的母亲,或者你已经是一位母亲了,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

母亲的控制欲还体现在——她将Nina完全设计成了一个需要依赖的小孩子:她一直叫Nina“乖女儿”;Nina的房间里是以白色和粉色为主的,里面放满了布偶和毛绒玩具;Nina睡觉时不可以锁门,并且睡觉时要在旁边放一个有芭蕾舞音乐的音乐盒——这完全是在哄一个小孩子!

女儿已经20多岁了,她要去参加舞蹈比赛母亲还一再确定“不要我跟你一起去吗?

”;每天早上叫她起床,帮她脱、穿衣服;不同意女儿和朋友出去玩儿……这些都是对一个很小的小孩子产生的行为,Nina稍有反抗,她便怒气冲冲,情绪波动非常大。

最典型的是Nina被选中成为“天鹅皇后”,母亲买了蛋糕要庆祝,她切了很大一块儿,而Nina却有厌食症,胃一直不舒服不想吃。

这时候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那就把蛋糕丢到垃圾桶里去。

”Nina赶忙道歉,并且很艰难地吃了一口奶油,勉强地说“好吃”,母亲才有了笑容。

母亲是一位情绪波动非常大、并且不允许孩子说“不”的强势女人,这使得Nina在跳舞的时候力求姿势优美精准,却一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没有自我的舞者。

以上可以看出:母亲不想Nina长大,如果她一直是一个孩子,就需要一直依赖“我”,“我”都是对的,她就是要听我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恋型的人格。

同时这位强势的母亲又对女儿充满了嫉妒:在Nina终于受不了她的控制,爆发出来,母亲一直拉着她说:“你病了,你不能去,你不行的。

”Nina终于受不了:“我不行?

我是天鹅皇后,你什么都不是!

”她认定女儿跳不了天鹅王后,或者说她不希望女儿成为“天鹅王后”,她嫉妒那么年轻、貌美、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后”女儿。

而结尾时,Nina在自杀前,专门看了母亲一眼,母亲眼里的羡慕、激动一览无余。

二、Nina关于性的“压抑”与“释放”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Nina为什么会压抑“性”?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Nina的原生家庭——母亲的控制来看。

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影片中Nina的母亲是一个“绝对控制”型的母亲,她本身对“性”就有一定的排斥:她一直向女儿确认是不是被“占了便宜”,不想女儿像她一样(意外怀孕)。

同时,她把女儿一直当小孩子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小孩子是不会有性行为也不会怀孕的,不会接触“性”的,所以Nina是纯洁的、楚楚可怜、不谙世事的、没有过性行为的“白天鹅”。

当Nina挑战地说:“我和好几个男人**了,你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母亲暴怒地打了她一巴掌并堵住她的嘴。

可见母亲本身对于“性”与男人就是排斥的,她也把这一切传给了女儿,使得Nina认为她也不应该有性的行为和想法。

但正处于青春期的Nina自然会对“性”有期待和好奇的,但是母亲传达的观念是:“性”是不洁的、是肮脏的,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她内心极度地矛盾与扭曲,一提到跟“性”有关系的事情她就会焦虑地咬手指。

但仅仅是因为焦虑吗?

影片中有很多镜头表现Nina咬手指、手指出血,甚至把自己手指的皮撕下长长的一条,血肉模糊?

为什么她一直“针对”食指和中指呢?

在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女人的中指和食指是男性**官的代表,因为女性**时大多用这两个手指。

所以Nina才在所有关于性的片段中,这两根手指总会流血,甚至想撕掉、毁坏它们,这其实是在逃避一切有关“性”的可能。

三、Nina在释放自己过程中的几点典型表现1.Nina在第一次没有被选中之后去卫生间,她像男生一样站着小便,足以证明Nina正在突破束缚,反抗枷锁。

2.在回家过程中,她迎面看到了一个黑衣服的女生,她性感、魅力、妖娆,简直是黑天鹅的翻版,那个女生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就是Nina自己。

3.为什么Nina的背后中是有伤口,而且都长在肩胛蝴蝶骨的地方?

以为那是她即将长“翅膀”的地方,影片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舞台上跳舞逐渐变成了真正的黑天鹅,有了黑天鹅的羽毛和翅膀;而且在这中间,她在和母亲吵架的那一次也曾经从后背破了的伤口中揪出一根黑色的羽毛暗示着Nina正在朝着释放自己的方向发展,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4.当Nina做出和男人亲吻、去夜店等释放自己的行为时,总有一个声音响起,有点阴暗,有些恐怖,这表示暗黑的Nina已经开始苏醒,甚至开始侵犯到Nina的理智范围内。

5.Nina的“春梦”非常有意思:当Nina和Lily从夜店出来回到家里之后,Nina和Lily有一段**戏,这段“床戏”非常有意思,有两次恍惚间Nina把Lily看成了自己,那个美丽、性感甚至有些放荡的自己。

这虽然是幻觉,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黑天鹅”在慢慢展现自己,并且与“白天鹅”合二为一,接近于完美。

 6 ) 我要的是一部给Motherfucker看的电影,你非当我Bitch!

司机先生:作为您曾经的粉丝,我希望您在好莱坞商业大道行驶的时候别忘了Cult先生曾经赐予你的A级驾驶执照。

C Fan以下为废话:嘿了个嘿,黑天鹅,是一部看起来有点像台湾电影的电影,影片中那一句:如果选白天鹅非你莫属,但黑天鹅……已经让我感到司机同志仿佛不小心开车冲进了狗圈——一地的狗血啊!

1969年水瓶座位出生的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以《π》一举成名。

《梦之安魂曲》让他第一次吸引了我,并时刻注意他的举动……没错,那时的我是变态的CFan。

从06年起,我就是个CFan,那是我进入大学的年份。

那一年,刚好《内陆帝国》诞生!

作为影视学院的学生,我以索多玛为荣,以剪刀手为耻;以唾弃墓为荣,以勇敢心为耻;以魔法婴为荣,以地道战为耻;以低俗说为荣,以高雅颂为耻。

这是我那时的誓言,我坚信自己能完成那些誓言,可惜这帮臭不要脸的导演一个个都鸡巴怂逼了,导致我也怂逼了,买票,进电影院,听观众的大笑,听观众打呼噜,听观众在影院打电话。

而我始终认为,司机同志等一票人能够保持C主义先进性,保持Cult电影美国化的路线,谁曾想现实的残酷难以忽略:摔跤手那年正赶上编剧罢工结束,各种电影齐射,让我暂时忘却了司机同志的造诣,用影帝的表现勉强赞许了他几句:嗯,不错,果然有安魂曲的遗风……嗯,挺好,发挥不错,也挖掘了这个么个好演员……嗯……嗯……嗯……半年前,威尼斯电影节上嗷嗷地炒作如同当年《活着》什么的走出国门土包子开花了一般神勇。

好吧,我期待着,期待着……以上为废话:好,现在开始说正事:108分钟的黑天鹅,娜塔莉波特曼演女主角:纯粹追求的人物……强对比的幻觉……必不可少的血腥因素……人性原罪呼应……商业电影的配角们……看似不错的故事……好了,这部电影的创作意图和元素基本列举完毕。

有很多影迷说这部电影好,它真的好么?

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真的那么好么?

导演这次真的成功了么?

我不认为。

首先先说说这部电影的超越之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哲学容器,它是一个时空综合艺术,并且被认为是最贴近现实,也贴近梦境的艺术,而芭蕾是一个舞台艺术,是传统时空综合艺术,在加之马里乌斯彼季帕和柴可夫斯基的完美配合,使天鹅湖成为经典那是必然中的必然。

导演司机同志的致敬举动让我非常钦佩,这是一个电影人谦虚的表现,同时,司机使用了肩扛斯坦尼康在舞台上用观众所观察不到的角度和画框来诠释一个独特的天鹅湖,这在电影中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独到的,哦,对了,台湾人日本人特爱干这事儿。

其次就是道具的使用和象征性镜头的表现,指甲的倒刺被撕掉所露出的红色肉,身上的毛刺,红色的眼球,羽毛,以及lili背上的纹身,都在表现者导演的画面想象力,没错,是画面想象力。

这里就要说到不足了,画面想象力,这是70年代的帕索里尼所追求的,当时画面想象力的突破就已经是cult了,索多玛的120中抠眼球的那场戏,刽子手刚把匕首伸到眼珠旁,镜头切换到远处观看的权贵,他把手中的望远镜倒了过来,下一个镜头眼珠已经被抠出来了……黑天鹅中也有这样的镜头想象力,很多,但不牛逼,难以成为经典,我是说,即使作为一部恐怖片,这里的镜头想象力也难以成为经典,诸如闪灵等恐怖电影其镜头想象力源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自然相当给力,而黑天鹅没有什么画面值得称为cult的地方。

结构呢,您要看结构cult的话除了昆汀,早期的诺兰和司机同学,有一些欧洲导演也都挺cult的,这让狗娘通天塔撞车之流拥有了创新的原材料,他们创立了蜘蛛网式商业片的模式,当然有些是独立电影,但他们不够cult,黑天鹅也……结构上唯一有那么点意思的是黑天鹅自始至终就出来那么个别几场戏,这种方式能最大化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很显然,这也是商业电影中的模式,不过我想如果黑天鹅如果再猛烈点描述或者干脆就一个镜头可能就超cult了,我比较支持玩命描述。

我是这么想的,商业片,可能会伤害你的神经,我假设它只可能把你割伤;惊悚片,或者恐怖片,可能把你割开一个口子,你的伤口有崩裂的感觉;而一部很Cult的惊悚片,恐怖片,血腥电影,不但会把你割开,甚至割掉,但那都不是极品的Cult,极品的是割开之后拿一个小勺挖一勺肉吃掉。

魔法圣婴的分尸,感官世界的JJ,索多玛的眼球,甚至是无耻混蛋的万字,都给我这种这种震撼,而黑天鹅的惊悚还是属于闪灵式的,就是看不锈钢门把手的反光能把自己吓死的那种,属于心理暗示型,但恐怕还真没闪灵那么给力,因为闪灵的门把手会让观众自我暗示,而黑天鹅整了个什么都不是。

对导演和编剧的吐槽先告一段落,娜姐!

美女!

如果非要选詹尼佛康纳利和娜塔莉波特曼的话,我是说……这个投票在中国,那娜姐几乎秒杀詹尼佛了,毕竟当年的大美女依然老去,而哈佛心理学的剃头姐姐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期待,结果期待的回应是斯坦尼斯拉夫司机的处理流表演体系。

你丫心理学白鸡巴学了么?

这已经不是马龙白兰度那个年代了,处理已然被更加严格的观众看透,即使是马龙白兰度也未必能够征服现今的观众了,但娜塔莉波特曼已然一招一式地在努力编造着这个角色。

我相信09年看过《珍爱》的同学们都会对无技巧的融入型演出记忆犹新吧,那是真的震撼,非cult独立电影也可以拍得很震撼,只要演员不要那么拼命想把这个角色编造得更好,加之优秀的剧本推进,一定可以成为很好的电影,无论它是什么,这是符合时代特色的。

当你现在翻回头去看那些曾经很牛逼的处理时,也都会发现故意表演给你看的痕迹:这是我们的星球!!!

阿凡达一声大喊,商业片标准配置,但无可厚非,可你是司机同志,我希望看到的是三条时间线平行蒙太奇剪辑,声画的超级对位和演员的绝对融入,我希望看到的这是一部带一些感动和反思的美国式的cult电影,我的期望就被司机同志这么磨灭了或者,他真的想拿小金人了吧。

当一个导演拿了小金人,他在Cult界的地位,你懂的……谁还会为看非商业Cult而去找昆汀呢?

这个世界还不够商业么?

一切,将在11年奥斯卡揭晓。

 7 ) Black Swan: 战胜心魔

*微量剧透,不影响观影中字已出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9646/note/121930058/**真正展现芭蕾艺术的极致美丽: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谈《黑天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3948/不得不说美国电影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这么多好片热片在年底齐齐上映,都不能保证每家影院都能出现。

还好纽约戏院多,基本正在上映的片子在纽约都能找到:)而竞争的激烈,也让很多影片的上座率不足一成,至少我每周看两到三部,每部都是这样…(我看的片子也不冷门啊!

)但黑天鹅不一样,竟然第一次见到了union square 14戏院大厅坐满,natalie的号召力就是不一样啊。

看完电影出来,门口竟然还有很多人在排队--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导演是Darren Aronofsky,相信梦之安魂曲以及摔跤王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很好的印象(我给摔跤王的打分是5,看哭了),他的天赋在这部新作中更加展露无遗,且不仅仅是影片的拍摄、剪辑,包括音乐、角色设定,都堪称惊艳。

我是一个古典音乐迷,而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像一部歌剧——个性鲜明的角色,层层逼近的剧情,悦耳动人的音乐,最重要的是在末尾达到戏剧冲突的高潮。

在观影的时候,感到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和窒息感,跟着所有观众一起经历了一场感官的冲击和洗礼!

Natalie扮演的Nina,是一个职业的芭蕾舞演员。

她为了得到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中的swan queen这个角色,非常刻苦地练习,甚至受伤。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Natalie为了这个角色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而舞蹈的精髓在于,成功不仅仅需要刻苦的练习,还需要向观众敞开自己,完全地展现所有的情感——就像白天鹅所没有的,黑天鹅更多的是神秘、绝望、重生的色彩。

而Nina,就像那个重生蜕变的黑天鹅一样,总有一段黑暗的历程等着她。

她无法走出平庸,无法敞开心扉;她对待追求者小心翼翼,对待母亲的关爱从沉默到叛逆;她面对竞争者手足无措,而本能带来的欲望又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幻象里身体的各种变化,正是这种内心挣扎的外在表现吧。

(有些镜头确实血腥了点。。

)杀死旧的自己,才有给黑天鹅满堂的喝彩。

相信每个学习艺术的人都会有一定了解,不谈及很大的成功,就像要考试、要登台前的心情一样,电影给了我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作品练到后阶段,已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音乐语言的表达;本已经是很熟练的曲目,上台前突然会全部忘光,情绪失控。

电影毕竟是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段,但那种面对聚光灯前的内心挣扎,确实如电影般跌宕。

而电影不仅是包括了这些舞者内心的挣扎,还有很多元素的加入,比如母亲对Nina的爱,也很是让人唏嘘。

母亲永远是站在你身后的人,她给你的比你知道的要多得多,但每天不同的情绪让你带上了不同的有色眼镜—只是她永远是没有变的。

至于更多的大尺度镜头—哈哈留点悬念吧。

Natalie的表演给我深深地震撼,印象里这是她第一次这么大尺度出演。

扮演一个舞者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会随着她一起呼吸,更让我刮目相看了。

今年学院奖的大热啊!

再提一下男主,是不是挺面熟的,不过我看的时候就是没想起来是谁。。

汗。

非常合适这个角色,有种病态+变态的美。。。

落幕那久久不停的掌声令人不愿离去,黑天鹅,令人窒息的美。

 8 ) 最美的芭蕾舞者

影片围绕围绕娜塔莉·波曼饰演的妮娜,一位纽约的芭蕾舞演员展开,她与母亲——退休的芭蕾舞演员艾丽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好机会终于降临,当导演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决定为新一季《天鹅湖》挑选新演员时,妮娜成为了第一候选人。

不过,她还有一个竞争者,莉莉(米拉·库妮丝),托马斯要求舞者不仅仅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

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渐渐的,两位舞蹈演员的竞争与对抗进入扭曲的状态,妮娜开始鲁莽、不顾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这也将毁掉她 。

片中还讨论了类似教育的问题--上一代对下一代寄托的希望以及这些‘下一代’所承受的压力。

这种压力总是会把人逼到变态。

它会变成人心中的一只鬼魅,无时无刻,盘旋不去。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寄托了上一代的遗憾和梦想,从小就被要去做一个上一代想要做却没有做成的人。

但是就我见过的而言,他们都痛苦,却都无可奈何,无力摆脱。

这有些像是宿命,却比宿命更残酷。

因为宿命也许可以依靠齿轮的转动而发生改变,但是这种‘传承’与‘血脉’却不能。

所以这些人仍旧无奈地痛苦地继续那些不属于他们的‘梦想’。

也许你在片中看到了精神分裂,看到了夸张,看到了痛苦,但是我想说这一切都源于对梦想的坚持和为了完成上一代对她的期望,所以我并不觉得她有错,反而很同情。

不疯魔不成活,不只是戏,是所有的东西,只有把自己迷失其中,才能捷近完美。

 9 ) 黑天鹅

就在一场芭蕾表演中,女主很荣幸的被选为天鹅皇后,一人分饰两角,白天鹅洁白无瑕高贵得体,女主饰演起来并无压力,但是相反的黑天鹅却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角色,不仅需要野性的释放,还需要浑身散发出性感的诱惑力。

但由于从小被母亲管制,对于性的表达无法很好的表达,所以女主Tina开始游走于崩溃边缘,渐渐地Tina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由此,Tina开始为了能更好的演绎黑天鹅开始人格分裂,在演出的前一晚,她幻想出自己的身体内长出了黑色的羽毛,她由白天鹅逐渐扭曲成黑天鹅的模样,为此还幻想出自己杀死了为了抢夺角色的Lily,在最后的表演中带着黑天鹅的魅惑完美的呈现了白天鹅到黑天鹅的逆袭,而至此,白天鹅的Nina在最后一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成功演绎后两种人格后的自我毁灭。

借鉴,不妥私信删。

 10 ) I feel it. I was perfect.

讲Nina如何成为一只“黑天鹅”的篇幅 几乎占据整部影片 但最重要的升华的那个点 却是黑天鹅到白天鹅的回归之旅。

返璞归真 寻到最纯粹的艺术。

纪伯伦说 我们走得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Nina 你忘记了吗?

在结尾的舞台上 黑天鹅终于现世 当观众们震撼于眼前的华丽魅影,是否还记得影片开头那只在黑暗里起舞的白天鹅?

那抹柔弱而美丽的纯白 但身后的黑色魔鬼在暗夜里向她逼近着,直到她逃无可逃。

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读到暗示:黑色要吞噬掉白色 黑白天鹅之间的战争。

化妆间里横流的鲜血化成了插在Nina心口的一片玻璃。

雪白中一点红艳显得更惊心动魄——最初的那只白天鹅终于死了。

Nina拔下玻璃片 从泪流满面到大彻大悟的平静。

她面对镜子安安静静地化好妆 准备人生的最后的 也是最完美的演出。

不再有现实的压力 也不再有内心的欲望激荡 只有纯粹的艺术。

那一抹最初的纯白。

“I feel it. I was perfect.”她终于走到导演设定的艺术境界的最高层 当她上到最高层时 正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既已经完成生命的意义 活着又有何用?

既要让打动观众的效果最大化 何不来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

就像鲁迅说过那样 悲剧便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那么 既然注定要毁灭,何不终结在最璀璨的一刻?

不必有后续的想象 不必让SWAN QUEEN继续留在俗世的纷扰 商业化的喜新厌旧之中 不必让她像前辈一般蒙受黯然退场 被人遗忘在尘埃里的屈辱——众人争先围到她身边 赞美与祝贺不绝于耳,那个似乎永远高高在上的男人此时也凑到了她耳边 用亲昵的语气唤着她 “my little Princess”他神情热烈 混合着欣赏与爱慕 甚至像个得到生日礼物的男孩儿。

但她知道 这称呼在不久之前还属于另一个女人——Beth曾经 Beth也和现在的她一样 被无数灯光拥抱宠爱 领受万众瞩目的无上荣光。

但现在的Beth 躺在医院里 身体伤痕累累 精神支离破碎,永远告别了舞台 和SWAN QUEEN再也扯不上半点关系有朝一日 她会不会也是这样?

她缓缓闭上眼睛 与耳边的如潮掌声 一起沉入虚无之中。

除了让女主人公在成为完美的SWAN QUEEN后立刻死去 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单从美学的角度来讲 我喜欢这样的收梢

《黑天鹅》短评

期待太大 落差也太大 观影果然不能先看评价

6分钟前
  • 在.
  • 较差

又被豆瓣评分骗了

10分钟前
  • 沉歌
  • 较差

不喜欢!!!什么玩意!!!!!

12分钟前
  • 焱火
  • 较差

不喜欢。看得好累

14分钟前
  • 卫生棉小姐
  • 很差

故事有些新意,不算恐怖影片。娜塔莉的演技值得肯定,不过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眼神太空洞了,不充实。

19分钟前
  • 只有霸王
  • 还行

波兰斯基外套下的[未麻的部屋],娘俩都处女座的吧?看的首映,大屏幕看技术挺值,叙事结构有问题,纯靠音乐支撑的心理变化,没有什么铺垫。这片子拍摄的目的性也太明显了,[梦之安魂曲],[圆周率]比这好看多了

24分钟前
  • YYYs
  • 较差

最出彩的只有台上黑天鹅那段,其余的过于刻意为之。

25分钟前
  • 孙此方
  • 还行

这剧情有点搞笑。。。

26分钟前
  • invisible
  • 还行

并非独一但绝对不会有第二个

31分钟前
  • 牛逼孩子
  • 力荐

好看呀 最後女主登台那段 一飾兩角人格分裂看得我雞皮疙瘩 還有舞台效果和編排也很棒

32分钟前
  • 嬛嬛一裊楚宮腰
  • 推荐

为什么浅白的剧情自有一帮人来附庸风雅,狗血之极的桥段,潜规则、女同、单亲、高尚的职业。可怜了娜塔莉,果然是自古余恨常美人。。。。如此惊悚,实在消受不起。。。

35分钟前
  • 厚切西红柿
  • 较差

拖延许久终于补了。女主这一惊一乍还自残的心理素质换到现实中根本没法当首席吧;黑天鹅和白天鹅不是历来都是同一个人演的么;首场就出现这样的失误到后面居然毫无影响了?总感觉全片都建立在伪命题之上,以及满溢的音效有够折磨人。

39分钟前
  • AAA二流观众
  • 较差

我知道这不是一部讲芭蕾舞的电影 但是作为大前提和大背景 就不能精致一点 我也知道natalie辛苦练了一年 但是她的腿一看就不是舞者 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技艺和一个紧张写在脸上的人能演天鹅公主 硬撑不用替身真的很没意思 她的舞技还限制了剪辑 用替身的话可能整部电影会上一个档次

43分钟前
  • " Vera
  • 还行

还有比这个难看的么,。

47分钟前
  • 1968小金
  • 较差

Darren.Aronofsky 不剖析人性之后就开始故弄玄虚了~~~

50分钟前
  • 蓬蓬
  • 还行

8.0/10 分。2025.03.04,初看,USA美版蓝光。时长01:48:07。。。大名鼎鼎的片子。前面一惊一乍的,看得有点烦有点揪心,后面就好多了。。。娜塔莉·波特曼在本片的演技确实很不错,开始时的小心翼翼柔柔弱弱,还带点夹子音,到后来黑天鹅舞那一段,能明显看出层次的变化。。。暂时还没看过今敏的《未麻的部屋》,不过我看过他的《红辣椒》,和《盗梦空间》剧情差距很大,后者应该不是抄袭。本片导演的另一部《梦之安魂曲》估计就“借鉴致敬”了今敏的某片。导演自己说了本片是致敬波兰斯基的《怪房客》《冷血惊魂》。呵呵。

52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腹黑天鵝養成記。嗯……還是喜歡導演的《π》

55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为什么我觉得《闪灵》很傻逼?为什么《霓虹恶魔》太表面?为什么《爆裂鼓手》不够好?《黑天鹅》就是空前绝后的最好解答。不是完美的电影,却完全呈现了完美!→20.4.17 时隔四年二刷。年初终于现场看了《天鹅湖》,所以会更关注两者联系,发现不断切换对位关系的文本也很有魅力(作为母亲或导师的魔王,或许作为白天鹅的贝丝,等等)。但除此之外,这次感觉到了更多粗暴和刻意。降到四星半吧。

60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最讨厌恐怖片了, 娜塔莉跳黑天鹅的时候有一种汤姆克鲁斯的感觉.

1小时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很差

演的太像戏,拍的很刻意,惊你妹悚啊

1小时前
  • sasasas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