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很好,一个是权力交接的过渡期表现出港人的焦灼,一个也是过去立法漏洞造成特殊人群的情况纪录。
前半个小时感觉黑色、讽刺的料还算不错。
可惜后面反而走了下坡路,浪费了这个题材。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少年犯本身就已经面目可憎了,看完以后只让观众更讨厌,连同情也没有,看了接近两小时,甚至让我觉得这些人最后判三十年一点也不值得可怜。
个人认为不恰当的点有:1.大部分演员演技不行,偶尔让人出戏。
特别是艾敬粤语口音死板,发音不准2.艾敬去说服议员的时候逻辑清晰,准备功课全,结果后面突然人物矛盾又想到自己帮杀人犯开始纠结,这感觉顺序反了3.少年犯跟艾敬莫名其妙的感情线,特别是当年强奸抢劫的少年犯在跟陌生人见一次面之后开始撩妹的行为让人反感4.想表达少年犯成因也包括家庭教育失败,但是少年犯家庭没怎么介绍,只对一个少年犯家庭口头说了几句妈妈跑了,后妈不疼。
反而对议员和艾敬的成长环境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介绍,感觉主题错了吧5. 片子应该是想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有一些内容却明显又不是现实主义,看完就会出戏,比如梁议员的家务事6.梁议员的家务事更失败的一点大概是开始想说担心家庭教育失败影响孩子成长,但是后面莫名其妙又跟老婆复合。
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没见到有什么内容,可能加一个孩子吃药的细节就算应付了?
7.特别给少年犯招黑,让观众厌恶的几个细节还有:1)梁议员第一次跟少年犯见面的时候,一个囚犯说这种无限期刑罚让他绝望,只是为了母亲而活。
但是跟议员见面,却争着抢着跟艾敬和议员握手,这个细节我是不相信萌生死志的人能做;2)少年犯一听到梁议员也没有争取到好结果,立刻就要报复梁议员,结果他的家人劝他说这样子不厚道;3)回归以后,特首依据终身法院大法官的建议做了判决,但是又纷纷觉得判的重,理由是跟同类案成年犯比刑期长,还有不能放假和假释。
逻辑上观众是能懂,但我估计大部分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吧,谁家里死了人了都能大度的原谅凶手?
4)觉得刑期重,大家又决定要自杀抗议,注意不是因为忏悔当年杀人罪行去自杀,而是觉得杀人强奸抢劫判三十年刑期太重;5)自杀抗议,结果这些自认彼此是兄弟的少年犯,在同伴真的撕衣服要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拦着明知道谁要去自杀的那个人,都只是听着。
过了好长时间,真自杀的话估计都断气了,才疯狂喊狱警救人;6)更搞笑的大概就是明明说要自杀,结果就是坐在那哭,连自残都够不上,这就有点扯了;7)梁议员第一次见少年犯后说这班年轻人法律知识真好,甚至比一些议员还好,隔壁男助理大概揭晓真相,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当然研究透彻拉8.本身少年犯的身份定位就够糟糕,还要一遍一遍案件复习,告诉观众当年怎么杀人的细节,外加当年报纸。
看一遍可能会关注到啊这是不少少年犯参与的案件。
看两三遍感觉就只能提示观众这些人多么罪大恶极。
9.少年犯唯一正面的点可能就只有其中一两个努力学习,还考了文凭之类,还有被害人先原谅杀人犯后,杀人犯自杀前写了一封信道歉。
但是这好像也无法扭转观众的恶劣观感,特别是在没死成的情况,更让人觉得好笑题外话,少年犯确实有心智不成熟的一面,但用这个当借口,给这些人辩护,我也无法认同。
少年犯量刑,个人认为一个是应该考虑犯罪时的认知状况,这点上现在孩子普遍早熟,一刀切说他们不明白,感觉就纯是借口。
另一个,也应该参考同案犯的量刑标准吧。
比较成年犯相对一致或者减轻是可以接受的。
我冇自由,失自由,伤心痛心,眼泪流。
《等候特首董建华发落》没有了港片一贯的癫狂鬼马特性,收敛中暗含着一股力道。
但是关于过去罪恶与如今悔过的矛盾冲突与思考还是少了点,整体来说叙事性上还是不错的。
影片讨论的其实是件很矛盾的事情,一个人犯下那么残酷的罪行,如何去悔过补救重新做人?
他的人生, 是否就该为一次一念之差与思想的不成熟买单?
他毕竟是个重罪犯,可是他又是个少年犯,所谓可怜之人,亦必有可恨之处。
可能这个电影对个人本身的思考不多,毕竟反人类和暴力倾向的人还是少数的,但至少可以告诫些青少年。
对于社会大众如何去看待青少年犯和这种悲剧还是有正面价值的,像药家鑫那种案子,看问题是不是只有单独一面的声音。
药家鑫不能悔过么?死刑或者其他刑罚与惩戒是不是也应该理性化?
或许理性的社会应该兼顾这些人性的拯救,就像电影里面说的,惩戒不应该是种摧毁。
很多的西方国家的法律条例里面基本上是没有死刑和终身监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犯,法律的刑罚更多是一种教育和惩戒与警示的作用,大多的刑罚期限在30年左右,特别严重的判刑是100多年的监禁,这种也很少见,而且往往实际刑期远远少于处罚期限,不存在死刑和终身监禁。
一方面是出于人性考虑,另一方面是处于天主教国家的宗教传统的考虑。
理性应该兼顾人性的,有时候这两点或许是没冲突的。
理性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思考,是属于合乎逻辑的,而不是完全的按例办事。
不人性的理性的存在可能是种非理性。
这个影片更多的给我们带来的是对我们以往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杀人偿命的理性的另一种声音,这种理性是否也存在不合理,是非理性的?
好像药家鑫案子,一些人站在人性的角度要求判药家鑫死刑,其实可能是不人性的,就像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杀掉不道德的人,本身就不道德,是种伪善。
影片带来的思考是,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年轻人的判刑应该是惩戒大过刑罚本身,刑罚不应该具备摧毁性。
至于这个观念是否合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但道德本身或许并不正义,亦或许并不合理。
附上:“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 “电车难题”,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等待从小失去家庭走上歧途的少年,杀人但因年纪过小被判等候英女王发落.等待是件折磨人的事,意味着希望,可是又遥遥无期.Deadline的意义在于,你知道过了那个节点,一切就可以结束.97是个milestone,你以为可以有个答案,可是翻过去还是只有等待.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可是有所期待总是好的,哪怕只想在颁奖礼上握住你的手.--救赎"他和你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他?
"有时候,与其说帮助别人,更多的是帮助自己.当女主倾听少年在经历十二年的牢狱之后无人探访,积下的苦闷时,想到的未必不是自己心底埋藏的不堪.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再此之前,请别放弃希望
“发落”这个词,很有皇帝权利的意思,不过也真差不多就是皇帝般的人物了。
邱导的拍摄题材总是独特,这回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非常轰动香港的宝马山双尸案,是一起童党杀人事件。
童党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越来也少,但依旧还是有着不可小觑的存在数目(而且很难明确界定),成为社会学及犯罪学常常研究的课题,也是黑社会类型影视剧常用的人物背景。
这些孩子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未成年,因家庭和社会原因,或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摆脱不去的阴影,导致性格反叛,成为社会犯罪的隐患。
而当犯罪已成事实,在法律的裁定部分,又是一大难题。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不能等同于成年人,我还是不太认可的。
犯罪还分年龄差别吗?
这是法外情的部分?
对于未成年人受侵害我们会更愤怒更心痛,但未成年人犯法同样应该更愤怒,仗着自己年纪小就能为所欲为吗,就应该得到更多层的保护吗,那低龄犯罪岂不成为一种优势了!
低龄不是低能,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成人无异,一样的犯罪结果就应该得到一样的判决。
而电影中,这群未成年罪犯又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香港回归前后,于是他们的刑期从“等候英女皇发落”变成了后来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在等待中绝望的他们开始了另一段没有希望的等待……甚至最令人发疯的大概是,最终宣判的刑期远远低于自己已经服刑的岁月。
如今的香港以法治令人生畏,不知在未成年人法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完善到什么程度了。
片子已经很老了,更有浓浓的港味,和时代特殊的气息。
那些想要突破权法,为罪犯寻求生路的人,也都在经历着内心的剧烈挣扎,佩服他们的理性,因为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只充斥着“他们该死!
死无葬身之地!
死一百次都不够!
”正如整部片子的基调,也都是客观得如同一部纪录片,带我们了解相关政法的变化历程,以及囚牢内外的人们所受到的牵扯。
不要纠结公平,总有人需要成为通往公平路上的一砖一瓦。
开篇就爆出久违的Beyond的嗓音,让我对该片抱有了极大的期待。
前面十几分钟的戏,充分展示邱礼涛导演的水平。
两段故事交叉进行,同时又相互错落互相影响。
可以说,无论是编剧还是剪辑,都是一流的。
从叙事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邱导就开始以一种悲悯的情怀介入这一过渡期的少年犯事件之中。
黑白胶片,冷冷的特首背影,梁议员渴求的表情,将本片的基调基本定下来。
随后,在多处镜头的设计上,开始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物品,其中旗帜和徽标的运用是最多的,看出邱导对政治的不信任。
以开篇的这组镜头为例,镜头从黑白的梁议员的表情直接切黑场接特首府中远景,镜头正对国徽和香港区徽,说明梁议员即将面对的是整个政府,将这一事件充分放大。
镜头摇下,梁议员从特首府走出来,镜头随其身影转拍,出现一个铁栅栏将镜头与医院的身影阻隔。
栅栏的意向第二次说明,梁议员的力量的微小的,他其实也是在牢笼中的人,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最后也将以悲剧收场。
随后镜头,梁议员走在路上,回望特首府,镜头随旗杆上摇,最后推到飘扬的红旗,并推成大特写,此处作者情绪表露无疑。
开场戏就预示着这将是一部作者要控诉政治的电影。
因此,做为一个影迷来说,观影情绪上首先就有了一个定势,基本上剧情走向和结局大致以猜出八成,所期待的就是作者是否能将这个故事讲好,将他要表达的观点很好的传达出来。
随后,邱导将故事闪回到1985年,故事的主要人物陆续出场。
少年犯的故事被刻意弱化,用闪回的镜头,略去会给人憎恨感的场面,简单交代事实。
少女的故事用一个很俗套的手法(被陈果等用的较多,已无任何新鲜感),交代其成长的背景,为她以后的行为做铺垫。
然而此段却成为导演整体感情叙事的一处败笔,且不说少女母亲前后感情变化生硬,单就少女自身的感情走向来说,此处的背景铺垫,并未让观者感受到对其以后行为动机的影响。
反而是一些活色生香的场景,将开篇的节奏稀释,并“成功”的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议员的交代中规中矩,性格定性较为成功。
亮点之处,在于少年犯与议员的故事此处第一次穿插(严格来说,作者想通过电视机造成三个故事同时穿插叙事的效果)。
议员的静坐示威被少年犯杀人的新闻抢去风头,这是他第一次因少年犯而失望,却不是最后一次。
随后,叙事节奏开始偏向典型港片的风格。
女主角因偶然的原因与少年犯相识,义无反顾的相救,议员伸出援手,组织家庭人员静坐,案情几经波折最后被定案。
观影下来,甚至没有开场的十几分钟亮点多。
唯一让人记住的是议员的几场家庭戏,他与儿子的那次对话,让我觉得这个议员是有血有肉的,不过这样的亮点并不多。
各个少年犯的表现都很生硬,让人同情不起来,反复闪回的犯罪时的报纸刊载照片,更加让人产生反向的心理暗示,“如此手段杀人之罪犯,此种待遇正是罪有应得”。
少女的表现更差。
艾敬还是去唱歌好了,整部片子除了开场坐汽车开窗外的镜头让人觉得真是,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做作的表演让少女这个线索人物成了全片的败笔。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也是让我有快进冲动的一场戏,就是少女与母亲和解的那场。
此处导演完全不知如何用力,煽情的国语完全游离于全片之外。
少女眼前这个母亲,怎么也让人联系不到是之前那个用剪刀撕衣服的人,不过联系不到没关系,导演将十几年前被撕坏的旧衣服挂在墙上,并且被少女一眼认出,并激动的说出感激的话语。
本来一场人物心理冲突丰满的好戏,结果却成了演员的表演做作,导演与编剧手法的拙劣无比,让人不忍卒睹。
可以说整个观影的过程,是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从满怀期待,开始进入,带出,最后略感失望的过程,虽说不上一泻千里,但力道减弱却很明显。
不过综合整体来说,该片不算烂片,值得喜欢作者电影、政治电影的影迷观看。
——《影迷》jtl.2011.1.7
作為局外人,要說一句寬恕太容易,但對於身受著傷痛的人,要與仇恨斷裂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寶馬生雙屍案發生的時候,譽玲跟有銘也還年輕。
譽玲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香港,母親用著譽玲不能理解的方式關心她。
譽玲不覺得母親是在著緊她,只覺得母親賴不講理,連穿一件像樣的衣服也不允許,買一瓶醬油也得穿著校服。
譽玲覺得母親不疼愛自己,就只有表姨丈會對自己好,帶自己出去玩,然而表姨丈只是貪慕少女童稚的身體,把譽玲當作洩慾的對像。
年輕的譽玲並不明白,覺得只要有人對自己好就行,直到被母親揭發才離開了這個家,結束了這一段色慾的關係。
譽玲恨著自己的母親,一個人回到國內,當上了工廠女工,再被另一個年長的男人包養,供書教學,成了現在的自己。
譽玲曾企圖謀殺表姨丈的妻子金姨,卻沒有被人發現,這成了她心中的一個秘密,在見到沒有確實刑期的有銘後,譽玲決定幫有銘爭取刑期,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有銘,但更大程度是為了原諒自己。
我曾經做錯過,與你不同的,只是你被抓到了,我卻逍遙法外。
譽玲在街上遇到因被自己推出馬路而失去行動能力的金姨,自己跟有銘其實同樣是手上沾了鮮血的人,憑甚麼叫人受苦,而我自己卻置身事外?
譽玲幫有銘及其他同樣被判了「等待英女皇發落」的少年犯爭取確切的刑期。
有銘說他最大的願望是見見自己的生母,這令譽玲想起多年不見的母親。
你渴望見自己的母親,卻不知她在茫茫人海的哪一處;我有著一個伸手即及的母親,卻選擇背她而去,一別多年。
譽玲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見到了已經老去的母親。
母親曾經因為女兒勾引表姨丈而恨得把她趕出家門,然而再恨都好,只要女兒肯再來看看自己,怎麼樣的恨都可以洗清。
母親沒有再用惡恨恨的語氣跟女兒說話,只是煮了一頓飯,叫女兒多吃一點。
譽玲在牆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裙,那個時候自己偷偷把裙拋出家外,打算母親應承讓自己出外跟同學看電影後,再偷偷地把衣服拿走,在外面換掉,卻被母親發現,把裙子剪成碎片。
譽玲看見裙子,說這麼破了,怎麼還留著,母親說這是你喜歡的裙子,我怎可以丟掉?
裙子一留就是這麼多年,當年母親趕譽玲出去是真正的恨,看見女兒裸身與親人躺在同一床上怎能不生氣?
然而再氣也都及不上你能回來重要,把裙子留著,就是希望有一天你回來了,能把裙子還給你,雖然別了這麼多年,裙子都不合穿了,還是一直留著,掛在最當眼的地方,好教我望見的時候,也能想起你。
譽玲肯回來探望母親,已意味著原諒母親。
看見掛起來的裙子,譽玲終於知道不是母親不肯原諒自己,而是自己不肯給自己機會去原諒那個早已變得和氣,懂得說一句「你想說的,你自會對我說」的明理母親。
最後,譽玲跟母親說「我們一起住吧」,正式完結了兩個人之間的恨。
有銘從小就被丟到孤兒院去,父親為了申請一間較大的公屋才把他接回家裡去,卻又對他不好。
後來,有銘跟了老大,在同夥脅迫下殺死了一對外藉男女。
外藉男女的父母聞得子女葬生,傷心得高叫殺死他們的人應當判處死刑。
譽玲為有銘請求判決刑期,找來了當日的報導,竟見那對男女不獨失去了生命,在死前更遭受殘虐。
面對這這兩個被虐者的照片,震撼得信念動搖,「到底我在幫一個怎麼樣的人?
」。
與死者沒有關連的人看見照片後尚且驚惶得不敢再去見殺人者,對死者的父母而言,那種傷痛又怎能輕易地化得掉?
然而,死者的父親卻在多年之後原諒了殺人兇手,更為當年只有十六歲的有銘求情。
這樣的寬恕要多大的勇氣才做得到?
眾人在知道死者家屬為有銘求情時都開心得奔奔跳跳,但有銘卻坐在花灑之下,一臉感傷。
要寬恕自己並不見得比寬恕別人來得易。
有銘跟譽玲說自己當時是被迫的,同夥說苦他不打兩棍的話,他便要成為當日的第三個死者,有銘在這樣的協迫下才加入殺人。
然而,一句被迫就能置身事外嗎?
殺了人就是殺了人,殺人者終生受折磨,死者掙扎的樣子殘留在有銘的腦海中,成了夜夜的夢魘。
家屬的原諒反而成了更大的壓力,面對著長期的囚牢生涯,以及無了期的心靈折磨,有銘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然到了最後一刻,有銘卻放棄了,死亡沒法子贖回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如果真的後悔,就用活著的生命去還吧。
囚並不是想令人變得絕望,而是希望犯過錯的人明白自己失去自由雖然痛苦,但相對於那個生命被自己剝削掉的人來說,自己的痛又如何比得上他/她?
有銘放棄死亡,一心等待那個沒有見過臉面的母親。
一個恕字說得輕易,放在自己身上,又要多少的寬容才能做得到?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34
*电影将宝马山双尸案两个少年犯原型合二为一,但现实中,作为污点证人的尹三龙98年获得了死者家属原谅,刑期定为27年,2004年出狱,而张有铭的真正原型张有恒被董定为“最低30年刑期”,2002年高法确认董的“发落”违反基本法,通过上诉,2006年才被终判35年刑期,抵扣此前服刑时间及假期,张有恒于2009年出狱,根据2018年的新闻(包括梁议员本人采访)显示,他出狱后有稳定工作及家世。
*邱礼涛在电影拍完尚未上映(成本300万,票房18万,奖项也几乎一无所获)时有篇博文(http://www.hermanyau.com/cfromQtoCE.htm),其中部分内容卡夫卡陆也曾摘录转述,有一段话现在看更值深思:有鑒當年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很賣痤,所以有人曾經提議過把其中一個個案放大,用奇案片的方式去拍這個戲。
這是一個我不能接受的提議,如果這電影只能以這個形式和觀眾見面的話,我寧死也不拍,還會為我成長的城市感到可悲。
有人認為這電影涉及太多政治,劇情也過於沉重,觀眾不會喜歡看。
老實說,我也討厭政治,但有些東西是你雖討厭也得要面對,因為你我都生活在其中,而且我並不認為不談政治是香港電影人的智慧,相反,電影人也可以有他們的政治訴求,我們為什麼不能讓電影工作者用電影去見證一個年代,或用電影去為一個時代添一個眉批或者注腳;再者,通常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的人都是坐享其成的人。
我也明白為重犯討公道,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沉重的劇情並不必然就會把電影拖垮,在觀眾說「不」之前,電影人就先說「不」,這是港產電影最大的絆腳石;我尊重每個人發表意見的自由,但懇請持這些意見的人不要阻止某些片種的電影面世,好讓港產電影能够做到百花齊放。
*片中誉玲(理解为邱礼涛也可以)第一次探监给有铭带去的三本书,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傅雷家书》,因为是硬皮书未获准带入的应是《海明威文集》。
来自于烟头的BLOG,2006年2月14日。
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由于碟片的原因,我只看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死活放不出来,很遗憾。
应该是大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吧。
VCD的效果很差,但还是很有兴趣。
今天突然在某个地方见到艾敬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部片子。
说什么好呢?
这部2001年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这部注定无法在大陆公演的电影,这部让我思索人权和法律的电影,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感觉很微妙。
故事的中心是曾经凶恶的少年杀人犯,因为曾经残忍的杀害了一名英国青年而身陷囹圄。
因为是少年,所以不能判处死刑;因为曾经罪大恶极,所以不能从宽处理。
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名为“等候女皇发落”的罪名。
是的。
等候。
wait。
只有等,无休止的等。
等待带来荒谬。
因为死刑的废除,那些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成年犯人得到了有限的刑期,很快刑满释放了。
而那些等待女皇发落的少年们,也在监狱的黑暗岁月慢慢长大了,成为青年。
他们发奋学习,努力悔改,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等待。
等到过了97,等到女皇离开,等到董先生到来。
议员和志愿者为他们奔走,呼吁,从港督政府到特区政府,换来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灰意冷。
我说过,我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可是我大胆的揣想,也许根本就没有结局。
他们的命运,或许还是只有等待。
只不过从“等候女皇发落”变成“等候董建华发落”而已。
现实无奈,法律无情,反抗无力,而命运,一早注定,无法改变。
我想起那部有名的剧作。
等待戈多。
Wait. Just wait……
完全没有想到一向剑走偏锋拍cult电影的邱礼涛拍了一部这么写实的电影,直接把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如何处理港英政府遗留问题摆上台面。
从来不知以前的香港还有等候英女皇发落这样一种刑罚,片中那些事件的确震撼,也的确很难处理,也的确表明了当时的很多香港人对97后特区政府的不信任。
包括最后董特首的处理,可以说是导演把自己的不满借电影直接骂出来了,胆肥啊(借犯人之口直接骂董建华),当然也可能只是如实的记录。
所以这部电影真的是没有一点藏着掖着。
电影中反映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最终如何处理,看完我也一直纠结,韩日好像判罚比较松,当时还觉得放过了很多该死的熊孩子。
而电影里面香港却如此不讲情面,又觉得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这一条好像有道理。
杰作看完就是让人思考啊。
此片剪辑了很多回归时的政治画面,特别是董建华向李鹏宣誓那段,寓意颇深。
该片无明星,无知名演员(唯一认得的还是大陆曾经火急一时的歌星艾敬),但演得都像当事人一样,特别是梁议员印象深刻。
本片配乐一流,特别是片尾曲选用了BYEND的《我是愤怒》,太棒。
杰作,不容错过。
题记:我是你的上帝,我必与你同在,你不用害怕,不用彷徨。
我必定坚固你,帮助你,用公义的右手来扶持你。
――――以赛亚书4章10节当绝望成为视野里的全部,被囚的监房就再也无法平抑灵魂的生疼,于是,死亡成为拯救心灵苦难的唯一方式。
在整个华语电影界像《等候董建华发落》这样的题材也是不多见的,它能以客观的态度展现香港司法在易帜前后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展现黑暗和不公是容易的,可是在展示里要保持公正的态度是不容易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因父之名》的一个场景,黑暗中奥康娜的歌声里,声援的火花自幽暗的天空落下,无论它是多幺微弱,可是它存在于每一个正直的人的心间。
许多年前,大陆有一部《少年犯》,但是和《等候董建华发落》比较,我们看到了它在思索层面上的差异,香港电影人因为地域不同,他们更能从社会良知和宏观法治的层面进行反思,对于惩治和人道主义的微秒有着更深层次的剖析。
《等候董建华发落》故事讲述了因为九七易帜对英女皇时期遗留的“等候女皇发落”的少年犯们命运的追索,从而反思整个司法制度和国际社会对惩治意义的态度,内容涉及了人道主义、司法公正和实践、良知以及青少年问题。
影片在董特首宣誓就责开始,BEYOND《我的愤怒》的歌声透着苍凉,新的世界,新旗的颜色,所有的香港同胞都在看着,承诺和事实的吻合度需要时间来证明。
邱礼涛对这部电影有着这样的论述:【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可以拍一些有关弱势社群的电影,他们往往被大部份社会人仕在有心和无意之间疏忽,但其实不论是基于人道、人权的立场或勇敢面对问题的态度下,社会人仕都有必要正视他们活生生的存在。
何况,香港从来都没有一部真正关心人权,甚至是罪犯的人权的电影。
即使是回归了,我也不愿相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压制的国度里,我们仍然享有文明和法治社会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所以我很希望《等候董建华发落》可以以光影和声音的形式和社会大众见面。
】电影是娱乐,可是电影也有着记录历史的义务,邱导这部以小见大的电影客观记录着香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见证了个体在强势力量面前的无助和挣扎,他在呼唤良知和公义,他在用心呐喊,为了给那些悔过自新的少年犯有着重新做人的机会。
一组国旗、区旗、国徽的镜头是导演含蓄的提问,当世道改变的时候,发落是希望还是奢望。
影片的回忆从1985年开始,几条交叉的线索表现了当年香港下层民众的生活从而对“少年犯”的形成做了社会意义的反思,杀人的偶然性和惩戒的必然性对当年的少年犯而言并不十分明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再次应验,在镜头表现方面导演克制而简练,表姨夫剪虫喂鸟的戏对应着少女誉玲的命运,一只笼中小鸟注定的悲哀,而誉玲悲剧也因此而起。
她同样成为少年犯。
时间已是1997年,出狱后已是社工的誉玲偶然机缘接触到了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銘仔,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才华,渴望帮助这个在牢狱里的不幸青年。
探监的戏中,一部“海明威文集”体现了导演对生命抗争的隐喻,为了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誉玲找到了正直的议员梁忠勤,希望通过他的力量帮助那些“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
在这部影片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国际人权法庭亦已裁定,无了期押后判刑是违反人权法的。
从此,梁议员和少年犯的家族们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争取权利的活动,导演将发生的一切像纪录片一样平静而客观记录着其中的失望、沮丧、挫折、坎坷和退缩,但梁议员等人坚持了下来。
所有的镜头都很慢,压抑而窒息,人权和大众思维模式的差异,犯人权益和公众无度惩治愿望的差异,法治目的和惩戒意义,在一些导演都通过对话和镜头表现出来了。
还有,梁议员的那句话我也听懂了:做事是不能光计较后果的,该做的就要做。
在现实里,我们为了生活多少人放弃了原则和人格的尊严,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西希弗斯一般永远着推动重负不懈努力?
许多人的放弃都有着客观的理由,无可指责,但是,凡事都有着第一个呼号的人,即便带来了死亡的代价,但他至少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里,都应该为尊严和自由努力。
这是人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努力联结着未来人们的希望,我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以后的人们。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的主题,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在于导演的良心和正义感,这部题材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没有回避矛盾,它深入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艾敬和邓树荣都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质,为我们在华语银幕上塑造着两个令人信服的银幕形象。
影片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着香港的一个侧面,而影片的素材音乐如《九七悲秋分》和《韩国工运歌》等等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影片增色不少。
只要你看过影片,相信你不会忘记绝望的铭仔在监房自杀的一幕,《囚徒》的悲怆歌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拼死抗争,我们更看到导演在视觉外想表达的东西。
任何社会体系都存在强势和弱势的对比,都存在在弱势群体被故意忽视的情况,那么,电影作为传播的一种力量,有义务成为良心和公正的呼唤者。
孩子们,在绝望中依旧顽强争取权利的强者姿态,让每一个屈服于命运的人反思自己,重新抬起头颅。
马太福音说:如果你们饶恕别人,天父上帝也必饶恕你们。
我们看到《等待董建华发落》的内容和基调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宽恕精神,当我们站在未来回思今朝,我们发现,沧桑过尽,恩怨早已不再重要。
生命里,只要我们学会宽容和宽恕,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了爱。
宽恕是什么?
是在影片感人的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当年宝马山劫杀被杀者父亲致信特首为呼吁为銘仔减刑。
宽恕是什么?
是誉玲12年后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煲的一碗热汤。
宽恕是什么?
是梁议员太太对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家庭的无奈忽视梁议员的原谅,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人类,有什么比宽恕更应该,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磨难。
人类因为爱而存在!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寒鸦精舍 黄昏残阳下2004年4月16日 星期五 17时17分【附录:影片资料】《等候董建华发落》香港2001导演: 邱礼涛 编剧: 杨漪珊 演员: 李尚文、艾敬、邓树荣 片长: 106 分钟【后记】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我清醒意识到它将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我知道,面对命运,逃避无济于事,所以,我依然在生命的逆境里昂扬起头颅,感谢王大仙推荐了这部电影,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坎坷一直伴随着生命,但是,只要尚有呼吸,哪怕成为了西希弗斯,我也会一次次推动命运的负重,承担和超越是每个男人的使命。
超越自己,宽恕所有是男人应由的处事之道谢谢,所有看了我文字的朋友,你们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每一天都在努力。
努力,不仅仅为了生存,努力,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祝福所有的生命,因为缘分和我们拥有的世界。
再一次谢谢大家!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三星半优点:(剧透)姨丈剪掉蚂蚱的头,然后猥亵女主。如果女主代表香港,蚂蚱代表我等屁民,那谁是姨丈?开场董建华的大后背,对面议员的惊恐表情,一边坐的是大陆,一边坐的是香港,表现97香港人的恐惧。少年犯被政府当球踢,就用镜头表现当年的少年犯踢球。被歧视的北姑、少年犯、被迫沉默的工人、子女,串联,丘礼涛的故事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港版《天注定》,但感觉比后者更有力度。男主与女主的弧光都是和解,一个是跟自己的罪行(赎罪),一个是跟男主罪行和自己母亲(其实也是自己)。女主这边带出的主题很有趣:普通人跟罪犯的边界在哪?罪犯罪行与权利有无关系?问题:监狱隔音玻璃怎么又听到了对面的声音。用嘴说出口的主题太多。街头打孩子的父亲,出现得毫无道理,硬来。各种糙,代入不进导演情境这部片就很难下咽。女主表演有点尬
仗义每逢屠狗辈,投资居然是向华强,一部铁亏的片子,真金白银拿钱支持,比空口白话高到不知哪里去
平铺直叙,并不有趣,但是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香港的知识,当时的法理人情,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也值得看看。
❤犯了罪就应该受到惩罚,不过不知道刑期无止境等待确实会使人绝望。
理智上支持议员和女主的做法。不过作为一个坚定的死刑支持者,一点都不同情这些少年犯。30年都太少。
《我是愤怒》,题材不容易,值得推荐,只可惜女主演得太业余。
网络高清版 又一个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 邱礼涛一反重口味和猎奇手法 追求写实和平铺直叙 加入了大量的摇滚乐素材和历史影像 把未成年犯罪“等候女皇发落”到遥遥无期的坐狱的现实和宝马山双尸案结合起来 但有点用力过猛 议员们的大声和辩论也没有改变太多现实 用自杀来改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 港片拍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总会过于癫狂过度用力
几段配乐是亮点,少女这条线本为了对比同样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在监牢外亦得到救赎,但艾静的表演实在一般,整个线最终落入狗血实属败笔。少年犯到政治这条线很好,站在少年犯的角度,亦让人去了解所谓等候英女皇宣判是一种怎样的煎熬与绝望,但结局突然太过积极向上,快到让人以为看了另一部片的结尾
这件事情太过阴暗
生活太难了,我们的命运在别人的手中随着时间流逝。。
可能正因为这个题材有这么多可以挖掘以及表达的深度和层次却竟没有让这个故事保留其本身应该出彩的任何可能性,反而让我不可思议。真的建议有人重新拍个类似这样题材的电影,因为这样的题材太难挖掘了。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人性或者事实的另外一面.可能是习惯逃避的缘故吧
除了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好说的,邱礼涛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种题材。
人权法律民主,圣母一定泪眼朦胧的跟着梁议员呐喊。但是我早就看出来,那些久经宦海权谋老到的官员,他们知道的是这些人即使释放出来,在社会也是受到歧视,也不能正常的找工作,反而活得更苦,也更有再次犯罪的危险。
一部站在青少年犯立场上的电影,主要是赫赫有名的宝马山双尸案的罪犯,甚至有悲情的渲染,一边是伦理,一边是人权,这确实是很让人矛盾的东西,好在电影拍的还是不错的
应该全都拉出去枪毙
视听和立意平庸俗套,制作粗糙,女性角色刻板工具化,对这个案件的倾向性也很明显,也就因为发生在交接期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所以有点看点,其他例如少年犯保护等问题,老生常谈,跟不上时代了。
不认同,不赞同,不同情
不伦不类。。。每次只要对邱礼涛有一点希望就会接着失望就这一点来说邱礼涛就是失望本身这倒是从来不会让你失望
臭坑出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