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阿修罗

阿修羅のごとく,Asura

主演:宫泽理惠,尾野真千子,苍井优,广濑铃,本木雅弘,泷内公美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5

《宛如阿修罗》剧照

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2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3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4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5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6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3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4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5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6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7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8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19宛如阿修罗 剧照 NO.20

《宛如阿修罗》长篇影评

 1 ) (短评不够写)

是枝裕和不擅长拍日本文化复杂的一面,而更擅长拍纯粹的一面。

这就是本剧不太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怪物》中,是枝裕和这么大岁数还在尝试技法上的进步,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不过本剧中的技法尝试有点过头了,造成了整体的不和谐。

四姐妹中,最好的无台词戏份给了广濑铃,当然,她出色地完成了。

苍井优18年往后关于演技上的追求和突破,有了不小的收获,但与其他三位对比之下,本片中的发挥还是刻板了,剧中角色切换到她的舒适区,就自然多了。

尾野真千子(二姐)和宫泽理惠(大姐)不同,首先两人发挥水准起步就较高,前者越来越好,后者整体稳定。

戏份和表演结合起来,广濑铃是发挥最好的,她也确实是日本年轻女演员中综合实力最强的。

日本这种出轨文化很奇怪,能理解,但不喜欢。

人物上限最高的显然是大姐,但是枝裕和不擅长拍这类女人,日本很多导演能把大姐这个角色拍得比是枝裕和好,毕竟骨子里就是这样,这方面是枝裕和倒是另类些;拍二姐,是枝裕和肯定比不了成濑已喜男;三妹这个角色整体上发挥又有限,那么把好的戏份给广濑铃也是情理之中。

苍井优不显老,理论上她的角色可以和广濑铃互换,广濑铃肯定能完成三妹这个角色,但苍井优来演四妹是有点难度的。

不过整部剧爆发力最强且自然,反而是三女婿来找老丈人坦白,老丈人的表演。

黏黏糊糊的出轨文化中,有什么好吵的,都别结婚大家都不会争论对错了。

显然,这是日本年轻人一种选择的趋向。

不过,日本人就是极端,变态与纯爱都能拍好,三妹这一对,隔着玻璃哈气那段是真的纯。

整体上,就是一部带着腥味的中老年版海街日记。

不过网飞这些年没干多少好事,是枝裕和拿网飞的钱,用这个剧疯狂练技法,给演员们有戏拍,工作人员有饭吃。

内容上又区别于韩国与网飞合作的尝试去差异化与抽根,从这个角度来讲,倒是做了件好事。

 2 ) 是枝裕和的困惑与探索

一、纪录片与社会派是枝裕和导演从拍摄电视台纪录片起步。

先后拍摄过《另一种教育》《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我曾经想成为日本人》《没有他的八月天》《当记忆失去了》《当今世界(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之间的通信)》《Cocco的无止尽之旅》《石碑》等纪录片。

从中可见,是枝裕和关心儿童、教育、社会福祉、自杀者、记忆与遗忘、社会冷漠与遗弃问题、日本人心理困境、战争与死亡问题…不管流行文化上怎么宣传治愈系,是枝裕和导演终究是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世界问题、关注人生意义的导演。

二、师承是枝裕和十分崇拜侯孝贤,很年轻的时候,就跑去中国台湾,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

相比于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端庄、精致、抽象,是枝裕和更赞同侯孝贤电影中的日常生活与真实生命。

甚至在拍摄第一部电影《幻之光》时,是枝裕和拿着拷贝询问侯孝贤导演的意见,侯导说:你一定是死板地对着分镜头拍的,而不是关心现场的环境和演员,所以没能接近真实。

这一建议深深影响到是枝裕和后来的创作。

最开始,是枝裕和更喜欢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因为小津安二郎对一个空间的处理往往从正面拍摄,压缩空间的立体感,凸显平面感,维持极具秩序感的构图,从而体现一种稳定而理想的日本生活,恍若乌托邦。

而成濑巳喜男处理空间,多拍摄空间的角落,从而增强空间的立体感。

是枝裕和在这个基础上发扬日常感,例如《如父如子》的摄影构图在追求美的同时,尽可能留一些“琐碎余味”在画面边缘,使之更生活化,更接近平民百姓的生活。

相比之下,小津的电影就是极致的刻意。

加之小津安二郎多用50mm焦段的镜头,而成濑巳喜男多用40mm与60mm焦段的镜头,是枝裕和的电影更多使用40mm与60mm焦段的镜头。

因为很多采访人询问是枝裕和是否有意继承了小津安二郎的美学,在多次澄清他更喜欢侯孝贤和成濑巳喜男后,是枝裕和开始思考自己与小津安二郎的相似度,并且开始从小津安二郎导演作品中汲取新的营养。

山田洋次也是一个喜欢小津安二郎的导演,还为此拍摄了很多直接改编自小津电影的同名电影,但山田洋次与小津安二郎最大的不同,就是山田洋次是真正在意平民生活,山田洋次真正关注日常的温暖,在这点上,小津对人性凉薄的态度略显悲观。

三、影像小说、作者导演是枝裕和在拍摄电影之前,会写影像小说,是名副其实的作者导演。

原创的影像小说和电影有:《下一站天国》《距离》《无人知晓》《花之舞者》《步履不停》《奇迹》《回我的家》《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第三度嫌疑人》《小偷家族》《真相》《掮客》。

20多岁就写好的《下一站天国》灵感来自刘别谦的电影《天堂可以等待》,但是创意只借鉴了开头而已,但是影像小说说服不了出品人冒风险投资。

出品人说,你不如拍《幻之光》,这个别人写的小说已经有名气了,干脆ip改编吧。

于是,是枝裕和拍摄了第一部改编电影《幻之光》。

《无人知晓》的小说也是一早写好了,等了10年,才有人出钱拍成电影。

可惜在拍摄《无人知晓》之前,是枝裕和的母亲还在为儿子的前途担忧。

为什么会这样?

是枝裕和前几部作品票房都不太好,再加上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投资锐减,观影下滑,日本电影衰退,平成废宅纷纷躺平,是枝裕和导演还能坚持理想,持续原创,坚持表达,做一名作者导演,一路走来,想必遭遇太多坎坷。

四、改编合作是枝裕和导演并不排斥改编电影,他时常去书店买很多小说和漫画,从已有ip中汲取灵感和故事,改编为电影作品。

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岩井俊二很像,只不过《情书》改编自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但并未主动买版权仅改改人名和情节而已。

是枝裕和改编电影有《幻之光》《空气人偶》《鬼怪文豪怪谈4:后日》《海街日记》《有村架纯的休工期》《舞妓家的料理人》《怪物》《宛若阿修罗》……可见是枝裕和并不拒绝与他人合作,相反很乐于打破自身的局限性,去尝试新的题材,去融合他人的创作,这是是枝裕和电影中不闭塞、不孤独、不自私、不自恋、不决绝的原因。

这个态度促进了是枝裕和的创作,也加深了他一贯的主题表达:情感联结、共同体、日常美学、非血缘家庭关系、温暖、治愈、记忆、走路速度……

五、社会困境、共同体、美是枝裕和很重视共同体。

何为“共同体”?

为什么要重视“共同体”?

日本人在二战后,面对以下的社会问题及心理困境:1、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深切反省反思、认罪道歉。

2、美国投掷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后给日本民众带来的生理毁灭与心理创伤。

3、美国统治下的日本人内心的迷失感、不安感、自卑感。

4、日本经济泡沫后,公司终身雇佣制瓦解,合同工激增;平成废宅生存无望,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丧、躺平、御宅族、性别对立”等文化成为主流。

5、东京高度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儿童遗弃、色情泛滥、校园霸凌、老龄化孤独死等社会问题。

6、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邪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福岛核泄漏、核污染水排放问题…面对这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枝裕和如何相信“民族”“国家”“公司”“信仰”这些原本提供意义的词语呢?

是枝裕和如果相信“民族”,大和民族曾经发动大量侵略战争,神道教和军国主义将普通民众的生命碾成齑粉。

是枝裕和如果相信“国家”,美国秘密统治下的日本,算是一个主权国家吗?

这种国家能保护国民吗?

是枝裕和如果相信“公司”,日本经济泡沫之后,终身雇佣制瓦解,人人都是兼职工,打三四份工还不能养活自己,社会福祉没保障,人人自危,人人自私,社会冷漠,遗弃频发,男女性别对立,断亲现象增多,孤独死增多。

“公司”或者“社会组织”能尊重一个具体的人吗?

是枝裕和如果相信“信仰”,日本出现的奥姆真理教等邪教,导致了沙林地铁毒气事件,其中信徒多为被社会遗忘遗弃的边缘人,无法获得与他人的情感联结,缺乏人生的意义感,不知何去何从。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是枝裕和想要给身边的人找到一条重新具有意义的道路。

一条通向互助互爱的道路。

没有血缘,依然可以互助互爱。

没有利益,依然可以互帮互爱。

没有共识,依然可以互尊互爱。

是枝裕和为观众画下一幅美好的图景。

是枝裕和希望观众关心四季的流转,关心有趣的记忆;关心缓慢的节拍,关心犹如走路的速度;关心可乐饼、炸玉米、乌冬面、鳗鱼饭等美味的饮食;关心相机与老照片、锅碗瓢勺、钢琴与画笔、浴缸与被褥、蒲扇与佛龛等美工的器物;关心暴风雨、海浪、沉船、蝴蝶、花草、墓碑、小巷、火车道、玩偶等美好的景物。

美,可以化解社会冷酷!

美,可以对抗死亡与遗忘!

美,重新赋予具体的人、具体的日常生活以意义!

谈至此,我想起了中国诗人海子……我想用一个长镜头,一个段落镜头,一个景深镜头,缓缓俯瞰,缓缓推进,去跟随,跟随那一位打马过草原、饮马四姑娘山的诗人海子的身影……让我们暂时放下一切的烦忧与苦恼,暂时放下人与人的争斗、冷漠与自私。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 ) 《宛如阿修罗》的主语是?

首先,毫不吝啬表达我对导演、剧本、演员、摄影、音乐的喜爱!

看这部片,享用了一段优质的人生时光。

主语在句中经常性地缺席是日语的一大特色,口语表达如是,书面表达亦如是,非常考验语感和悟性。

《宛如阿修罗》。

明显缺个主语:谁(什么)宛如阿修罗?

没读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

仅就2025是枝裕和版来猜一下。

首先,阿修罗是啥?

DeepSeek深度思考了几秒钟,哩哩啦啦写了一大堆,歌词大意是:不论在印度教或佛教中,阿修罗都是介于人神之间的存在,它的能力近乎神,但因为贪婪与争斗之心浓烈,因而难以修成正果,始终在人神间煎熬。

阿修罗是“善”与“恶”、“秩序”与“混乱”的复合体。

所以,补上缺席的主语,剧名可以是:(a)女人宛如阿修罗。

(b)男人宛如阿修罗。

(c)家庭宛如阿修罗。

(d)人生宛如阿修罗。

我选a,b,c,d。

如果一定要四选一,那么我选(d)。

我猜这也是是枝裕和最想表达的。

看到有的剧评说:都是独立女性的2025年了,70年代的日本旧社会过时了。

嗯…眼看AGI都快来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可都没过时呢。

讲述复杂的人性故事,从来都不会过时。

 4 ) 是枝裕和和森田芳光

非常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森田芳光版的《宛如阿修罗》,整体上隽永、融贯,细节处理上也更柔和,结尾处况味悠长,看完很感动。

无论是调度还是节奏上都能体现大导演举重若轻的纯熟技术。

在电影讲述方式和审美上,森田芳光和小津、成濑巳喜男导演一脉相承,都是偏外化、客观,善于捕捉寻常人家的浮光掠影,人生百态。

观众在看的时候就像在看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别人家的事,心态比较轻松诙谐。

但这属于上个世纪的电影美学,上个世纪的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大多都是这样的说尽人生百态的客观视角。

但现代电影更偏向于内在化视角,从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出发讲述故事,使得观众自身也被照顾和理解。

也就是,以前偏向宏观叙事,现在偏向后现代化影响下的私人叙事。

尽管是枝裕和导演没有像更年轻的滨口龙介导演那么地执着并擅长于私人叙事,但也算是两个时代中间的过渡者,既有客观化地外在视角,又擅长于挖掘人物内心,从人物的内心、性格和情感出发探索故事的发生。

从这两部作品的优劣比较中,足以见到是枝裕和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和细腻度超越了绝大多数导演,表达上的犀利程度和对人性幽暗面的观察甚至能和向田邦子相当。

无论是出轨戏还是姐妹修罗场戏,都是从人物的内心和情感的视角出发去解释,而不是从外部视角去讲述,这也使得两位导演对角色的性格有完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呈现。

比如,对于被出轨者的母亲和二姐,是枝裕和拍母亲拿小汽车砸墙的细节,松坂庆子流露出可怕阴暗的一面,而平常表现出来的巧言令色也完全不同于八千草薰扮演的那个慈祥温柔的老太太。

性格完全不同的还有二姐,我相信两种性格的不同呈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演员,而是导演的诠释方向不同。

尾野真千子扮演的二姐操劳、细心、爱张罗、甚至有点强硬,是四个女儿里最关心家人的人。

但黑木瞳扮演的二姐虽然也是大家最信得过的人,但给我的感觉不是因为她爱操心、责任感重,而是她温柔。

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尾野真千子一个人坐在逼仄、昏暗的俯拍镜头,这就是是枝裕和喜欢从个体化的视角诠释故事的偏向,与森田芳光从客观视角拍故事的方向完全不一样。

既是全家最关心家人的人,又是口中说出姐妹是外人的人,是枝裕和对二姐这个角色的诠释是更丰富、更有层次、更生活化、更真实的。

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明显更加扁平、简单,缺少层次,或许由于篇幅的缘故,人物的对话有些缺少铺垫,不能使观众了解到这句话的合理性。

这就是是枝裕和导演在人性的幽暗表示上更透彻、更犀利的优势。

还有人物关系上,二姐和二姐夫之间的夫妻关系在两部作品上完全不同。

电影里的妻子有点唯唯诺诺,丈夫对妻子也充分体现出了厌倦、不在乎的态度。

但在电视剧里,丈夫对妻子是尊重的、甚至是怕的。

妻子指使丈夫帮娘家忙几乎是命令式的口吻,这种细节的表达其实都很现代。

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也许前者更符合昭和时代的夫妻关系,但仅仅从我作为当代人的视角来看,后者的关系是更复杂、耐人寻味、有层次的。

就好像大姐的情人和妻子之间的关系,电视剧里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两个是不可能离婚的,不是绑定,而是丈夫不可能离开妻子或是现有的生活,但丈夫又是无法离开情人的。

但在电影里,情人竟然对大姐说,我会和她离婚的。

大姐和情人之间的关系和父亲和情人的关系很接近。

虽然是肉体关系,但并不肤浅,因为它抚慰了心灵。

我很喜欢尾野真千子问大姐,你们真的不是要殉情吗,宫泽理惠没有回答而是浅浅一笑。

还有大姐和其他姐妹之间的关系,大姐不是像二姐那种很操心家里事的人,但偶尔表现出来的举动又有点暖心。

二姐在三妹和四妹之间调停会显得很正常,但其实说出替对方解释的人都是不太关心家事的大姐。

这些细节都很丰富。

所以电视剧版的关系描写是更复杂、有层次、更具人性的。

但这次观众对是枝裕和褒贬不一,批评也主要指向价值观太陈旧。

我想观众肯定不是不允许对过去价值观的描写,有不好的感受一定有原因。

我看的时候的感受也是比较累、不轻松、对于家家都有的出轨和被出轨话题感觉很无聊。

但这不一定是导演的价值观陈旧或者缺少现代化的改写,就像我前面所说,是枝裕和在一些细节上的表达比森田芳光是更现代的。

比如在二姐家暂住的四妹,电影里因为打雷害怕的四妹嘴里念叨起背叛了她的男友。

但在电视剧里的刻画就更内心、更撕扯,让观众看到的是,即使对方背叛,但内心仍然无法摆脱撕扯和羁绊,而不是体现在对方保护你、给你安全感上。

我认为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容易被理解,因为它是情感上的无法割裂,而不是对方给了你什么东西,后者不是更陈旧吗。

所以我猜测,问题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是枝裕和在复杂和有趣之间的权衡失调了。

总体观感就是,既没那么严肃又没那么有趣。

出轨的戏份太重,不是这家出轨就是那家出轨。

观众审美相当疲劳,就算不是当代人看,就拿回到昭和时代给观众看,也很难说人家会看的很专注吧。

而森田芳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点到为止,总体看下来赏心悦目。

我猜想是不是是枝裕和导演拍电影拍得太多了,毕竟电视剧和电影的表达方式不同,用七集的体量处理这些东西,观众未免很累,如果拍成电影也许会更出色。

电视剧处理的话,应该更轻松诙谐一些。

向田邦子的小说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这里,那个时代的人的作品一定有观念陈旧的地方,但她的小说总是妙趣横生,比看电视剧还精彩生动。

观众会觉得是枝裕和的这部作品观念陈旧,还是因为前面所说两个导演的诠释视角不一样。

以外在视角看故事,观众的感觉就是在看昭和时代的故事,不会用价值观陈旧批评这个电影,因为电视内外的世界已经被导演鲜明地切割开了。

但是枝裕和以他擅长的内在视角去解读故事,观众也会代入地去看电视剧,很难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昭和时代区分开,无法用看山田洋次导演作品的态度去看这个作品,因为它本身就没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这不是观众的问题,是导演的把握问题,没有对观众和剧中人物给出一定的距离感。

但感觉父母这对关系两个人都没拍好。

还有四妹,剧里丰富的太多了,也可能是深田恭子演技太差了,但两个演员诠释的都还差了点东西。

不得不说尾野真千子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演员。

不用表演,造型一出来人物就立住了。

层次太丰富了,太有生活质感了。

 5 ) 温吞的温馨

emm 镜头是好看的,对白也不无聊,就是价值观上总觉得传统得有点不敢苟同,来来回回就这么点事,要在好几对人身上反复叙述,有点无聊,还是李安的饮食男女干脆且直给。

翻拍剧集展现日本民族性、呈现人物美感未尝不可,但对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更多看的还是剧情主线,而非辅助的文化细节们。

可能对很多影视来说是剧情为主、文化细节为辅,但这部剧对导演来说,或许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就算是剧中虚构人物,也没办法掩盖大家就是期待好人有好报、主角有好结果的结局。

这部剧画面是美的,场面是温馨的,情节细节是动人的,但它温吞的价值观、主角们欲言又止的沉默,不可否认,看了很难不产生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愤懑。

 6 ) 心中的阿修罗

上次看四姐妹的影视是《平成细雪》,再上次是《海街日记》。

《宛如阿修罗》的剧情线其实很简单,姐妹间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有自身和家庭的烦恼,彼此之间无论有什么吵闹埋怨最后终究会重归于好。

原书/剧本非常细腻,是枝的导演非常细腻,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细腻。

剧本是个很昭和的日本故事,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行为是没法用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来做比较的,更何况人性是多么的复杂。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是二姐夫里见鹰男,他是否出轨,电视剧最后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那么二姐卷子是否就按照大姐纲子所说“身边有出轨的男人也比没有男人在身边强”而在余生里一直忍耐下来了呢,也没有答案。

二姐夫这个角色有趣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昭和时期成长的盛年人,油滑又时而装腔作势,同时本身道德上的瑕疵(出轨)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又对家庭有着肉眼可见的关心和责任感,譬如竹泽家有什么事,他又是当之无二的“话事人”。

这样一个人,在社会的话语体系里,未尝不可说是一个好人,但绝非一个存粹的好人。

向田的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的不完美的角色,来展现一个变化中的日本的社会与人。

实际上所有的角色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有有着各种各样的闪光点,温暖的细节和阴暗的想法,时刻交缠着,同时空发生着,而又由最会呈现细节的是枝来执导,确实再合适不过。

在这部电视剧的短评里看到许多这样那样的声音,着实令人遗憾。

一部文艺作品,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都是正常的,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言,艺术作品会选择可以与之共鸣的观众。

可如果一定要在一部作品里去寻求同自身价值体系严丝无缝地符合、毫无差别地一致的价值观,如果一旦发现有同自己的价值体系不一样的地方,并不考虑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追寻的主旨,就去对作品进行抨击的话,这样的行为终究会不分良莠地驱逐所有的文艺作品。

这部作品并不完美,但打动我的地方太多了。

第一集场景开始于大姐家外的车站大姐,最后一集场景终止于大姐家外的车站。

二姐说,她知道男人(二姐夫)一开始就对自己的面容谈不上多喜欢,而在春日的阳光下,大姐看着二姐说,可我呢,却很喜欢你的面容啊。

 7 ) 那个小院子,有女人,有棉被,有阳光

看完是枝裕和《宛如阿修罗》一段时间了,偶尔还会想起她们的那个小院子。

电视剧共七集,第三集末,母亲去世,可是母亲却贯穿到了最后。

因为那个屋子是由她所供奉和支撑的,你会觉得她一直在那个屋子里,不曾离开。

四姐妹都继承了一部分的母亲而存在,但相似的程度不同。

大姐继承了母亲的外在——和服,她几乎没穿过便服。

但她是老少女,是这个家里最自我自私的那一个,纵情纵欲。

二姐继承了母亲“出轨的丈夫”,以及在母亲死后,成为维系整个家里所有人关系的人?

本来应该是长姐如母,但是大姐不着调,由她做了这个角色。

三妹继承的是“对父亲的照料,对这个房子的守护”,她怀孕,最后站在那里的时候,二姐夫鹰男也说,她好像母亲。

最小的妹妹继承的是“家庭中的绝对付出”,她从那个拳击手未成名到成名到卧床不起 ,她都是照料、付出。

看似最为爱飞蛾扑火,但我反而觉得她是四姐妹中,最不爱自己的男人的人。

她爱的是那个男人的可能性,那个男人能赢,能让自己赢。

很多人批判这个剧过时了,或者说它不够符合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我不认同。

你看一个作品,看的不是它呈现什么理念,而是它认同什么理念。

导演一定是站在女性这边的,它更多地在表达她们的不容易,以及男性在婚姻里的便利和自私。

更重要的是,任何主义不比人性更大。

这个电影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很复杂。

比如说鹰男对大姐宫泽理慧的凝视,她的确是这四个姐妹里更受男性注目的那一类女性。

因为她很女人,也保持着最多的荷尔蒙。

比如说,即便父亲出轨,但是他却是在把别人的儿子当儿子,那个儿子也不是他自己生的,但他想要一个儿子。

你看生了四个女儿,肯定是想生一个儿子。

比如他和小女儿的内心最接近,感情距离也是最近,因为他俩能理解对方。

他对她的帮助,是最细雨无声的。

我挺喜欢其中的一个情节,三女儿的男朋友来照顾自己,在晚饭的时候,他为了不让对方不舒服,没有说自己不吃那个东西。

在他来之前,就在家门口钉上刻有他名字的木板,给了他尊重,也给了他归属感。

四姐妹,彼此都很不容易,却也有着微妙的竞争。

男人们总是很容易形成同盟,父亲和鹰男,父亲和松田龙平,都能彼此理解。

但又怎么样?

这些善妒的女人们,虽有阿修罗战场,但阿修罗就是神明。

没有女人,这些男人难以为家。

而她们四个人站在那里,就撑起了一个家,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如圣光。

 8 ) 宛如阿修罗

人为什么不能和要想待在一起的人长长久久的待在一起呢?

因为有私欲,因为会厌恶。

凡间一切皆是一地鸡毛,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着无用功,不管是内卷还是外卷最终都是白忙活。

夏目漱石的年代,生?

死?

这是个悲剧问题。

魔幻年代,生或者死也逐渐模糊了边界。

这也是一个悲剧。

老版本的电影,看了很久了,真没想到这部会翻拍网络电视剧,老版本里的死,其实是父亲,情人上门祭奠父亲,母亲才知道原来父亲在外还有一个情人。

所以被男人逼疯的女人变成了阿修罗。

哈哈哈!

老版本的电影更有味道。

这部也还不错看。

父亲喃喃自语到,真是不懂变通的家伙!

趿拉着鞋走过了狭小的巷子。

这处给了国村背影一个较长的镜头,意味深长的一镜。

过年偶然翻看到了另外一部日影,《魂生》,才发觉留在自己记忆里的映像其实是这一部,情人上门祭拜死去父亲,让母亲悲伤嫉妒又无从抱怨的是这部。

而老版的阿修罗和新版基本上一致。

深津绘里比苍井优演绎的更到位,神经质又敏感的三姐。

那个时期看到大竹和风吹淳总是分不清楚。

这大概就是搞混了两部电影的原因吧。

两部都不错,回味深长的经典日式电影。

 9 ) 看到第三集了,好无聊?

剧情无比沉闷😔看剧名还以为会比较刺激反转不断呢……虽说可能会有个狠人隐藏在这个大家庭中,可能是年迈的妈妈,也可能是某个暂时没出场的角色,但已经出场的这些人都好无聊啊🙄可能我对叽叽喳喳的聊天剧就是接受无能,上次看被无数人安利的,重启人生,一直到第九集之前,放弃了无数次,我不明白小姐妹们絮絮叨叨的聊天到底哪里好看了,要那么多篇幅长篇累牍的叙述,把翻转留到最后三集;这部剧也是,四个姐妹聊个没完,又不叙事,哎

 10 ) 只要还能聚在一起吃饭,这个家就不会散

看完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新剧《宛如阿修罗》,实在是太喜欢了,特别是吃饭的这部分,简直可以叫吃了又吃。

且不说别的,就这个饭张力,真的是超级治愈。

虽然整个电视剧只有短短八集。

但是剧中的所有人,都一直不停地在吃。

我都怀疑导演是为了拍吃饭拍的这个剧。

从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四个女儿陪着母亲做腌菜。

到二女儿怀疑丈夫出轨,一个人孤独的吃着坚果。

哪怕是发现老父亲出轨,四个女儿凑在一起商议,都要坐上点吃的,一起边吃边聊。

从腌菜,到炸物,到和果子,到寿喜锅,到寿司……许多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决定事情,都是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交流完成的。

四个女儿虽然自有其各自的脾气秉性,生活理念也各不相同,年龄差距也大,走上的人生道路也不一样。

但是对食物的口味,确是一个妈喂出来的。

所以哪怕在母亲去世之后,也会聚在一起做食物吃,用的还是妈妈的那个配方,分享的是对妈妈的记忆和无限的想念。

而她们彼此之间,哪怕是有矛盾,互相会说坏话,会嫉妒对方,会互相攀比和炫耀。

但是仍然能一起分享,对食物的记忆。

每当这种时候,她们就会明白彼此的那种羁绊。

因为她们是一辈子的饭搭子,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能够这样分享食物了。

和别人一起分享的,是和别人一起的记忆。

只有和姐妹一起吃饭,才是回到童年,仿佛回到母亲的怀抱。

哪怕是像大姐这样五十岁了,也依然会想念母亲啊。

有些姑娘可能会觉得这剧里的婚恋观太老了。

但想想,这是79年发生的事,算一算,其中宫泽理惠扮演的大女儿,其实是1929年出生的,她都可以做一些孩子的太奶奶了。

她们是怎么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呢?

大概就是生活里就算发生天大的事,也要好好做饭,好好吃饭吧。

而现在是2025年,很多东西都变了,女人们的观念变了,婚姻家庭的观念也都变了。

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不会变的比如只要还能吃到一起去,还希望并且坐在一起吃饭,这个家就不会散。

只要姐妹们在一起,妈妈的味道就还在,妈妈的爱就还在,童年也还在。

除了妈妈的味道。

还有好多吃的场景,一家人吃,一个人吃,夫妻两个人一起吃,姐妹们一起吃,吃肉,吃菜,吃点心,吃水果,喝红酒,喝清酒,喝茶……高兴的时候吃,烦恼的时候吃,孤独的时候吃。

而爱情是一种生活,是晚上终于有个人陪你一起吃夜宵。

每个人都吃得好认真,都有好好的对待食物,都吃得高高兴兴的,这本身就是好好的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这是是枝裕和对生活的理解,看上去是剧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我所喜欢的这部剧的一部分,我觉得它蕴含着极大的力量,是很温柔的,鼓舞着人好好吃饭,也好好活下去的力量

《宛如阿修罗》短评

还是有点野心的

3分钟前
  • 路米內
  • 还行

老旧的东西不建议翻拍,很浪费卡司。我恨,恨姐姐妹妹虽然不是时时刻刻都好,但是在组成家庭之后,无不望向、念向丈夫,姐姐妹妹成为了外人。也为每个游移时刻哭泣,二姐的生活是母亲的重影,简直没法把它当成喜剧。大结局也很烂。

8分钟前
  • 金爱烂御用女主
  • 较差

婚姻的一地鸡毛,是枝裕和没什么进步,照本宣科原版为什么要翻拍

11分钟前
  • Frida
  • 较差

要明确的一点是,没有人必须为这种「落后」买单。

16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开始看:怎么谁家都不是出轨就是谈恋爱啊?!后来明白是刻意把无关的情节统统剔除,这就有意思了。片名即主旨:阿修罗兼具嗔念与善,二者共同驱使人们的行为和态度。而嗔恨、欲望、嫉妒在别的作品往往倾向负面的表达,但这部很好地察觉到它们的微妙,为人处世时的无处不在,微妙才是最难处理的。最可贵的是片中表现的是【人】他们没有通常的人物弧光,无法套用好坏标签,无法对他们彻底讨厌或喜欢,作者直面那些作为【人】的各种不可言说,提供了放下个人取向去“看到”他们的可能,而这部作品的大胆之处就是它敢于只表现这个,喜欢不喜欢随意,反正够强,美,细节丰富,让这样一帮很有表现力的演员去表达。而血缘一直是是枝裕和在意的东西,不是只要有个叫做“家庭”的框架存在,被容进里面的人们就应相安无事的,说白了这是几乎所有人都逃不过的关系。

21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早就知道是翻拍了 还有人再拿这个做噱头评分?你那小脑要的是幻想世界不是现实剧本吧

23分钟前
  • 麒麟之翼
  • 力荐

2.5,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视听调度好的不得了,甩邵艺辉的饭桌戏十五年,但价值观被邵艺辉甩了五十年。是枝似乎想要为自己正名是个女权主义者,特意选了向田邦子,借对他来说是绝对舒适区的昭和年代来叙事,但弄巧成拙,沉疴思想全暴露了,处处给犯错的男人解释,诸位女性的复杂情绪又梳理不够彻底,没头没尾的细节和性格刻画太多,闲笔有余,废笔无数。连卡司的好法也是昭和好法,这里面能演现代戏的不多,现代特质最强的中岛步恰好演了一个小人,这个安排恐怕最暴露是枝裕和对现代性的看法。他真的是老男人了,表面温柔所以不那么明显招人厌烦而已。我看得很享受,大家确实都很美,但我也确实不会给它高分。

24分钟前
  • 蓝詹
  • 较差

一种当代乌托邦却又充满日常仪式感的复古氛围,顶级导演,顶级演员,顶级摄影,只不过诙谐而平实的剧情,像吐司面包的切片,注定只适合抹果酱而不会抹芥末,于是看罢,记忆也渐渐浮光掠影般消逝;剩下了生活,在不经意的时间里,偶尔也偏轨,终归于重复;剩下了人生,却真真切切前进着,有所感悟,有所唏嘘,有所遗憾,亦有所满足。

29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喜欢,简直可以改名为《吃了又吃》,吃肉,吃菜,吃水果,吃点心,吃火锅,吃零食,和红酒,一家人吃,情侣吃,一个人吃,开心时吃,吵架时吃,孤独时吃……吃了晚饭还要吃夜宵。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是为了拍吃播才拍这部剧的,不管是1979年,还是2025年,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每个人都好认真的对待食物。这就是对生活的态度。

31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来看是枝裕和的炫技

35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较差

看是枝的剧真是种享受啊

39分钟前
  • 沒在怕的
  • 力荐

是枝裕和拍电影也很像电视剧,拍电视剧也很像《海街日记》,感觉明明是三四集能讲完的篇幅,拓展了以后收尾还很糟糕

44分钟前
  • 超威懒猫
  • 还行

这个故事确实老了!但整体观感么比舞伎家的料理人的还是好的!龙平和优酱cp感够!爱演员们,我还是好爱好爱尾野姐!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广濑确实很漂亮,比在别的影视里都好看!庆子扔小车车那一下确实让我联想起死之棘了!多一星给演员!

48分钟前
  • 人淡如菊。无奈
  • 推荐

是枝裕和没有一个能彻底取悦我的作品,一个都没有。这部也是硬撑着看完的,片头倒是挺有趣。看到本木雅弘总是想起星期三的情事...

51分钟前
  • JohnWick
  • 还行

没想到我最爱的竟是尾野真千子…七分

56分钟前
  • 燃暮
  • 还行

郑秀文是不是每天看这个

59分钟前
  • 一百年 不許變
  • 较差

1:这家人除了泷子都什么三观啊。这妈妈也很奇葩,转头就把女儿的秘密泄露了。男的果然更同情男的,还会下意识帮忙掩盖

1小时前
  • 好不了一点
  • 较差

两天追完,拍得太是枝了!不是不好,是既没有向田邦子的敏锐和灵性,也比不上森田芳光的冷峻,就是那个柔软恋家的是枝,如假包换。给各位演员的演技加一颗星⭐️,尤其几位男角色表现太好了

1小时前
  • Veni
  • 推荐

如果岁月静好是建立在女人的隐忍牺牲上,就算是枝裕和拍也是差评

1小时前
  • 细雪
  • 较差

内核让人难受。

1小时前
  • 好了日inuti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