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我是一起看的,怎么说呢,上的情节可能更丰富,但下的精神高度更高一些。
自打有了孩子,很多时候看片子不是再那么爽快了,没记错的话,上一共分了三次才看完的吧,写东西也没以前那么及时了,说实话这片子还是看着挺爽快的,跟打不打日本人没关系,只是这样有血有肉的男人让人看着好是敬畏,当然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们,也许他们很多地方是落后的,但这是他们的文化,这是他们的生活,他们多么想坚守住自己那片牧场,我不管你是日本人当权还是清朝当权,我要的只是那片牧场。
这就好像我们西北的大草原,听说那的草原也是越来越少了。
人类的发展如果真的要以环境为代价,真的是和地球环境所背道而驰的,好吧,大家也都知道吧,会毁灭人类的一定是人类自己,慢性自杀无疑。
實在讓我想起各路各門大牛之其一位關於台灣民主化的迷思及台灣人身份認同的異化之異化的觀點。
足見魏勝德此番對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充據思索:截取某種意義向面,則賽德克人才系較真正的台灣人,日本人則處於侵植者的位置上,而當下意義的台灣人,也就是外省人,某種意義上則滑動在本島人及被霓虹近代化或接受近代化思潮的移民之人群其間。
所以,對於原住民來講,外省人跟日本人都算侵入者,只是侵蝕程度有差別罷了——阿扁當年能大獲全勝很大程度拜于凝聚這種島民心理是也。
但是,正如目前業已發生的糾結的現實現象,外省人的政治智慧與能力才系台灣島民主與獨立的骨幹,同理向前回溯,台灣原住民面臨的矛盾的情形是,他們已必然性的與外來移民乃至日本人產生了較有利、積極方面的共融現象——賽德克人也并不想純粹的野蠻下去,祖靈之歌所象徵的榮耀,無一不是部族自律“文明”化的信號。
進一步來說,其實很明顯,在日本人侵入之前,賽德克人并不是一個整體與同一的概念,雖然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但這種同質性畢竟是文化客體定義的後果,而如果不想僅從文化後果主義的角度來看,則對於“賽德克”人而言,欺詐與仇殺隨時隨刻相伴相生,米澤、荷戈與馬赫坡的幾個部落間矛盾則尤其尖銳。
但恰恰由於日本近代化的滲透,加強了賽德克人的文化反省及持存意志,致使最後幾部聯合、反擊日治,也正在這時,賽德克民族感與台灣原住民的“公民”認同感才得以真正地形成與固著。
結果,對駐紮在霧社的日本警察及其家庭的無差別屠戮,最後基本上導致一種同勝利成正比的情感及價值的認同自損的後果,因為它通過屠殺的行為既在確立亦在毀掉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我想這種複雜的悖反,至今仍舊是台灣人糾結心靈結構的一狀映寫,他們的身份層次在斷斷數十年間快速地疊合了複雜的層次,以至於清晰的各種民族記憶與其各種想像的民族認同感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及錯亂的分裂——我是台灣人,而台灣人是誰,我是誰?
在原住民與移民間的不同祖靈觀間擺渡,在祖靈觀與日本人退行的近代化間擺渡,在土著的台灣人、移民的台灣人、近代化的台灣人間擺渡...這種中合想必也是當代台灣人的潛意識的關於自我認同的夢魘。
也許,單從政治前途來論,台灣民主制真的沒有什麽未來。
然而,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台灣政制卻具有深遠的內涵,你知道這世上有一種荒島式的民主主義嗎——浪子融入土著的家庭之中,卻雙重地流留失所。
越意圖保證台灣的民主與獨立,民族認同感卻越在增強式地自損,除了外省移民及日本人的近代化層次,又別忘了最重要的,台灣的“民主”同時也有民國的孫文+一眾知識分子的肇源,而事實上,民國就是一個近代化、中體西用了的大中國是也——不是說西化的國家就必定被所謂的歐米下了套,只見那日本恰恰系以尊皇為利器走向近代化、資本主義及固著民族國家觀念的。
從《海角七號》起,魏勝德就有一種折中主義的傾向。
所以不難相像,太陽旗和彩虹橋最終一定達成了共契的意象——事實上,日本向台灣島輸送了大量的平民、教育和醫療工作者,想當時的日本對滿洲國與台灣算是在政策和態度皆最“溫和”的了。
然而,爲什麽日本沒有控制住陸軍的暴走,而像伊藤博文這種保守主義與普世主義並重的溫和的尊皇派,乃至犬養毅那樣開啟民友及民主化的存在,卻紛紛折翼了呢——其中的一個原因,必定是受敞開國門后的近代露西亞乃至所謂的西方世界的壓抑和羞辱甚深大是也。
還記得日俄海戰后,日本的勝利也曾激起現下“大韓民國”之開國英雄的高度讚揚嗎?
哪怕,後來朝韓之分界,已令對當時同一個朝鮮島的英雄感到深度困惑。
漫長地歷史性的附屬國與受壓迫的命運,導致固形帝國民族觀念的日本首次看到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但在陸軍徹底暴走前,它的出發點其實很簡單,茍不進攻朝鮮,則露西亞必佔,則日本島亦危矣——其實,當時是在滿洲的陸軍先行擅自佔領之的。
而朝鮮島和日本帝國,以日本明治維新為起點,無一不經歷了上述的本土古典傳統與近代性之先天衝突的靈魂分裂現象的衝擊——朝鮮人的民族複雜性在於其受到東北民族漫長的歷史性的遷移和演繹之密切影響。
大概在漢代,所謂的“韓國人”(這個稱謂實在是個笑謬)就絕多跟肅慎、勿吉、挹婁等共融,后與契丹亦有一定程度關聯,隋唐時代作為藩鎮,必與靺鞨人有姻配與交換關係...種種以上才糾聯構成高句麗這一“族群邦國”而不系“民族國家”是也(請諒我目前的民族學知識尚淺、舉不出更充裕的依據來)。
綜上,日本為滿洲、台灣和朝鮮島除卻帶來侵略、同化,還送來或反激動起了它們的近代化,而恰恰由此間所引發的靈魂撕裂與身份認同的迷惘之問題,才正是日、韓、台及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皆在以不同具體經歷跟相通的心理結構所反復經歷著的。
魏勝德最後想找到的共契感,大概即于斯,只是內陸國民與具有複雜內涵的台灣人乃至日本人的共契發生的更為間接,基本上是在畫外的場域中演繹罷了。
此間世人,概括之(當然這現象極其複雜,實然不能如是簡單概括,但不甚精透此方面,故只好簡化之),有天朝黃漢范兒的,有赤共范兒的,有中體西用的,有西體中用的,有排日排韓的,有親日親韓的,有排韓親日的,有排日親韓的,有結合君主共和及自由主義去建構現代性古國的,有華夏古典傳統的本體論還原主義,有大民族主義的,有族群自治+聯邦意向的,有這些複雜的進行邏輯配合或混亂外在粘合的...我是個政治學2B,又總是在旁偏的縱路上、不斷發現善或理性的善先天與權力密不可分,即使後者不可能是它全部的內涵,然自起初,這廂就毫無近代日本語境下的強迫性或帝國主義性的“共榮圈”之意圖,然又不會也強制地不能逃避道德動機必然在主體間的複雜關係中產生對立後果的現象。
然而,卻正因業已總結于以上綜述,則或否儘量克服并超越此間和這廂結癥呢,無論怎樣、種種,我仍然對一個祛獨裁主義、而又有價值層次和系譜以不止於導致混亂自由的那種東亞共和圈,充滿希望——它可以不是一種國家制度,但它可以是我貓頭鷹之國的、關於文化和學術的蔓延型形態。
其實即便如此,反復的挫敗也總是宿命。
但在最後的最後,叔至少能表意說,嗯,它不會實現,但這是我的觀點、系譜、價值和態度。
這是我的理想和夢想,它即使不提供實體,但提供我存在的基質和動力。
达奇斯:“头目,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
我们现在过着文明的生活,有学校,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
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
”莫那:“被日本人统治好吗?
(我们)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
该领的钱全部进了日本警察的口袋。
我这个当头目的除了每天喝醉酒假装看不见、听不见,还能怎样?!
邮局?
商店?
学校?
什么时候让族人的生活过得更好?
反倒让人看见自己有多贫穷了!
”达奇斯:“头目,我们能再忍二十年吗?
“莫那:”再二十年就不是赛德克了!
就没有猎场!
孩子全是日本人了!
”莫那:“如果说复仇,那是我马赫坡的事。
但是如果要血祭祖灵的话,雾社十二个部落全都要参加!
”莫那:“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要繁密!
比浊水溪的石头还要多!
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野蛮的骄傲!!
真正的赛德克。。。。
”“达奇斯,你这从不想了解自己的后裔听着塞得克巴莱可以输掉肉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输掉灵魂的赛德克一定会遭到祖灵的遗弃!
”塔道:你明明知道这一战一定会输,为什么还要打?
莫那:为了快被遗忘的图腾!
莫那:你看看这些年轻人,白白净净的脸。。。。
没有赛德克该有的图腾。
你忍心看着他们死去的灵魂被祖灵遗弃?
还是你觉得他们不够资格?
成为一个双手染血的赛德克巴莱?
塔道:“图腾?
”莫那:图腾!!
塔道: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
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莫那:骄傲!
NB!!
血性!!!
被奴役太久的人们啊,你们是否已经忘记何时该起来反抗?
我们在下一局没有解的棋。
赛德克巴莱是我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一部电影,我费了些工夫从小道资源弄来看了,反正国内上映无期而且我也不是花钱买票的人那就靠网络资源活吧。
台湾的片讲的台湾土著人,但是我却想到了另一个地方,从头到尾在想。
忽然感觉中国的处境极度危险,有点危言耸听,但绝不是扯淡,世界诸大国没有一国有着如中国这么多的乱如麻的问题,你可以满怀希望但不能盲目完全乐观。
那个边陲的地方,野蛮原始如同赛德克巴莱,但是仇恨的蔓延与继承,世代的敌视,何时才是个头。
有时搞不清同化这个词是贬义还是褒义,人类很多次进步都是因为同化,但是文化上的冲突已经造成了历史上无数起悲剧。
可以肯定的是,同化是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同化需要几十几百几千年。
我们夸大了文明的力量,他虽然先进但也以为着束缚,野性的自由宗教的力量,都可以让人醉心让你做出一些想不到的事情包括赴死。
更何况文明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战胜自然。
但我相信同化必将进行,前进是必然,先进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安逸与舒适令人无法抗拒,但是这几几十几百几千年间我们如何面对文化冲突。
怎么办?
武力的征服必将导致暴力的放抗。
一场必输的抗争,但是不得不进行的战争,无法而且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另外一个民族去屈服,作为外人,何况也许是敌人,日本人劝说土著人你会嗤之以鼻,你呢?
莫那鲁道吼出了,如果你们的文明意味着野蛮与屈服,那我让你看看野蛮的骄傲。
然而血色未必意味着浪漫,回到电影,魏德圣也未免太大胆了一些,充斥在电影里的是血腥与暴力,前所未见的,当然也是我看的片太少,直接直接了当不带掩饰的割下敌人的头颅血液从腔子里涌出,广场上伏了一地的尸首,并不好看。
无论以什么理由进行战争结果都是血腥的,每一次伟大的征服背后都有屠戮妇婴的武功,革命里,很多人死于无辜,真的,想请求,暴力的崇尚不是好事,虽然我不否认暴力很多时候是不得不采取的方式。
这局棋没有解。
杀光土著,那么日本人可以高枕无忧,但是军国主义日本都没有,因为恶魔都觉得这发指,除了蒙古人好像历史上所有的征服者更希望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凡行种族灭绝如成吉思汗者皆无人性,杀人之后的满手血腥是洗不去的。
放手?
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完全不可能。
有些东西想的多了,会让你痛,矛盾中压抑这道没有解的题。
那么保持现状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可以吗?
危机的来临是必然的,或许是五年,十年抑或二十年,但是也许可以推迟,却免不了来临。
不是我过于悲观,是现实就这么僵硬。
过去几十年都没有同化掉,在这将来稳定的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就可以吗?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一旦爆发就是不可阻截的灾难,族群的分裂,民族的对立,必将导致无休无止的暴力。
如果灭亡?
一个民族的死掉是文化。
匈奴族死了,鲜卑族死了,满族死了。
一个民族的光荣,必是另一个民族的惨淡。
怎么说,都是输家,这盘棋走了第一步就决定没有赢家。
看的是上集,下集依旧在下载,可预见的那将还是抗争与血色。
感叹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这是台湾的片,可讲得不是日语就是土著,从头到尾,跟看美剧韩片没区别。
看到评论里一片赞扬血性的呼喊声,还是决定来煞煞风景。
赛德克人的血性,在开始屠杀之前也曾打动了我,太阳旗摇起,赛德克人以赴死的决心出发时,也感动到我眼中涌泪。
反抗是一定的,绝对是可以理解的。
与其因为殴打了某个恶毒的日本人而被灭掉部落,还不如拼个你死我活,让你也付出代价,重新找回我骨子里的骄傲,挺起被压弯了的腰杆。
可是,最后的屠杀场景,看得我头皮发麻,让我想起75,想起314。
血性是骄傲地反抗,可如果这反抗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屠杀,对手无寸铁者、无辜者不加区别的屠杀,我真的很难接受。
即便以血祭为借口,为什么无辜者也要做祭品?
就只是因为她们是日本人么?
若被屠杀的对象换成汉人,你们还会为这血性击掌叫好么?
民族主义是个可怕的东西,异族中的一些人欺辱了自己,仇恨会指向异族所有的人。
平时是朋友又怎么样,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儿童又怎么样,当仇恨爆发时,没有人不该死,要怪只怪你自己是异族。
这场景没法不让我联想到家乡发生的惨案,它让我又明白了一点那些暴行的缘起。
但明白不等于理解,只让我更加痛恨盲目的民族主义。
在你们仇日仇韩仇菲仇美的时候,知道自己也被其它人仇视着吗?
甚至是仇恨到同样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拿刀戳进你的身体,即使昨天你们还笑着打过招呼。
所以,对不起,我欣赏不了他们的血性。
即便自己怀有必死的觉悟,也不是将无辜者当做祭品的理由。
同样的评价献给这部推崇血性和民族精神的电影,民族精神走向极端只会成为暴行和偏执的遮羞布而已。
恳请各位能进戏院支持魏导!! 郑峻:昨天采访《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感受很深的一句话:很多大陆年轻人都说看过且非常喜欢《海角七号》,但票房却只有3000万元,和受欢迎程度差别很大,或许他们大多是看下载或盗版碟。
我用真诚拍《赛德克巴莱》,希望也能得到观众真心的响应。
盗版会毁了导演和电影,请大家不要看盗版,至少新片不要。
而对于5月10日想进戏院看赛德克巴莱的各位影迷们,有人故意"提醒"5/10上映的国际版剪掉了某些精采片段,似乎是希望各位不要进戏院看,但我想提醒各位: 既然你们都已经下载完整版,就不差戏院里上映的版本把这部分剪掉(因为你们已经看过),请进戏院里给魏导一些鼓励吧,让他知道你们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很被感动,才愿意进戏院支持!! 而且魏导是借钱拍戏,请给魏导一些支持,将心比心,如果是你要借1.4个亿,只为了完成一个理想,你愿意吗,即使是这么令人赞叹的成果? 如果你真的借了1.4亿,成果却被别人用下载看完了,但他们却不愿进戏院支持,就像耗费12年精雕细琢的作品被人偷了,你能接受吗? 而且电影中美丽壮过的景色,其中的战斗和剧情的震撼,去戏院感受绝对值得,在计算机的小屏幕看下载是感受不到的!! 至于电影,国际版是魏导亲自剪辑,请对魏导有信心。
一般讲述族群碰撞的电影,逃离不了要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内核。
赛德克野蛮吗?
野蛮!
但是却以人格尊严为最高追求!
日本人文明吗?
表面上似乎很文明!
但骨子里仍是奴隶制时代幼稚的高下等级!
自诩为文明的文明不是文明,敢于正视野蛮的骄傲才是骄傲!
这是一部在暴力上毫无节制,但在立场上保有分寸的电影,比阿凡达高明——涉及到尊严的善恶才是值得讨论的善恶,以尊严标准讨论为前提的善恶才能称得上是讨论善恶。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2011)8.92011 / 中国台湾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魏德圣 / 林庆台 游大庆【如果你的文明是让我卑躬屈膝,我就让你见识野蛮的骄傲】
赛德克·巴莱 (2012)8.82012 / 中国台湾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魏德圣 / 林庆台 马志翔【如果你的文明是让我卑躬屈膝,我就让你见识野蛮的骄傲】根据1930年台湾雾社事件改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至此以后,台湾陷入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军舰光明正大的驶向台湾,虽然清政府同意,但岛屿上的原住民们也绝不同意,莫那所在的赛德克一族便是这不愿屈服。
勇猛捍卫自己领土了一支,他们有着虔诚的信仰,永不言弃是他们的图腾。
高山,林业,矿产,部落的肥沃土地。
更成了日军觊觎许久的宝地。
这是一部人性与文明的战争,日军企图用他们口中的文明挑战去践踏赛德克人心中的人性。
信仰与图腾支撑着手无寸铁的赛德克人,像日军的大炮冲锋。
【如果你的文明是让我卑躬屈膝,我就让你见识野蛮的骄傲】。
日本人文明吗?
他们新建教室善用枪药,好像是文明的,但骨子里仍是奴役制度下的幼稚无礼。
赛德克人野蛮吗?
他们向来不是文明开化之人,他们只知道当世代生存的领土,受到蛮横无理的侵占,妇孺受到惨无人道的屠杀,他们会用更加野蛮的方式还以颜色。
这群战士在历史长河中终然消散,但也终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日皆丧、予及汝皆亡。
为自由之灵魂不可征服。
他们血脉中流淌的中华民族的血液,是不可屈服永不会向敌人卑躬屈膝的气节。
提刀怒吼,拾起的是被敌人践踏脚底的骄傲与尊严,异族冒犯灭我族者,尽杀之。
用鲜血洗净灵魂走进彩虹桥,永远的猎场。
我是台湾人,大学的时候也加入过山地服务社团,所以跟山地同胞也有一定的相处经验,我想说几句话。
这是一个悲剧英雄的电影,悲剧英雄,中外皆有,著名者如哈姆雷特,完全不会所知者如莫那鲁道,在这部电影之前,雾社事件及莫那鲁道完全不为人知,连台湾人也都不知道,毕竟这是原住民,弱势文化的故事,所以不知道是很正常的,魏导拍这部片为之做记,有其纪念意义。
所以莫怪他拍的有点罗嗦,前前后后的扯了一些。
原住民的逻辑是很「特别」的,就我跟原住民聊天的感觉是,他们有他们的思考方式,所以片中这种视死如归的模式,也就是一种宿命了,简单一句话,他们活得洒脱,死得轻松,所以才有那句「我们要寻死很容易,你们要求生很困难」的经典。
片中除了电脑合成的部分外,很多实际的外景都是在实地拍摄的,因為雾社我去了很多次,埔里我至少每一两个月会待两周,而那里的高山,如奇莱,干卓万(这也是山的名字),和欢,白石山...等等,我都爬过,别怀疑,台湾的高山就是如此,台湾真正的美也在群山百岳中,有机会欢迎一游(现在可以自由行了)。
这部片我会把它当作一个史诗来看,毕竟在这块土地,真的发生了这些事,如果没有记录,那就只是某些文章或是一些书中简短的记载:雾社事件,死了多少人,之类的,没有人会感受到真正的悲凉。
那种一开始就知道注定失败,但是还是要做的悲凉,如果有机会到台湾自由行,如果有机会能到山地部落,电影中的部落最后实际被迁到靠近惠荪林场的部落,还是新竹的尖石、清泉,或是北横的复兴乡...有机会,真的可以在溪边烤个营火,温个小米酒,然后就会有原住民跑来跟你聊天,开开玩笑,胡乱说些话,一起喝酒,高兴起来一起跳舞,或是他带你上山抓野味....挺有意思的,别怕,原住民不出草很久很久了......
《赛德克·巴莱》。
很希望西方国家的人们能看到这部片子,平时我们看他们的优秀影片太多,受惠很多,这部片子是华人能回馈这个世界的了。
非常优秀。
不论导演、演员、剧情、音乐。
这部电影和这段史诗,都同样令人震撼,令人尊重。
野蛮的骄傲
民族战争。讲在日本侵略下台湾土著的奋勇反抗。部落气节和骨气。史诗类型的电影。
我还真不觉的赛德克巴莱是什么好片,看完上下两部未删减,个人觉得魏德圣把一个九十分的电影硬是拖了4个小时,你说有魔戒的底蕴厚度支撑那还差不多,脱离群众路线描述一个那种你统治我,我就要杀你全家的原始部落价值观现代社会谁能认同?见仁见智吧,反正近年来不光是豆瓣,整个影评界台湾电影几乎被
1.从文明史观看,片子里的价值观很难认同。2.造反或激发民族/爱国主义需要一面旗子、一句口号和人为编织的所谓"信仰"。3.硬的不行,软的给你高考加分也不行,但按历史大趋势你总归是要行的。4.剧情就是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对日殖民者的大屠杀,不管男女老幼都杀。前面和阿凡达差不多。
需要这样的激情和正能量
再见了,魏导!
究竟是一个人落后民族的自由重要还是一个先进民族推进落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发展重要呢?
强烈推荐
杀得我浑身发抖
原始的永恒的乡愁与苦痛,只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要我怎么看着他杀完你你再杀他,这地球就不是谁的却处处被谁当做家。把头砍下的画面和原生态的音乐感动到我了,拖了这么久终于把你看了。
导演的精神值得敬佩,原住民的精神也值得敬佩,但电影确实一般了
启示弱化版
隐忍二十年何苦呢
我想到了我们祖国伟大的tibet,到底是文化驯服了野蛮,还是野蛮滋生出了文化?
台巴子拍的鬼子哪里是明治、大正、昭和男儿,分明是平成废宅嘛。
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侵略者带来了杀戮,但同时也为这个原始的民族带来了现代文明;当这个名族以血迹祖宗的名义大开杀戒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捍卫自己名族传统的气节,还是一种湮灭文明的血腥屠杀。我们从小都知道反对侵略者是正义之为,但看罢该片,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看的人很压抑!
剧本犯了很多好剧本不该犯的错误,导演的节奏也是和海角七号一样的一塌糊涂,毫无张弛。不过每次都是哭穷营销这招还真不差,什么破片子总都能被捧起来。
一部骄傲绑架尊严的电影,无法感动,心中悲哀;没有耶稣救赎的世界里,再过千年,还是同样的“故事”,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没有神同在的历史,依然是“同一首歌”的复制。
商业大片的模式,故事线极简,人物形象和性格扁平,内心戏粗糙,但在表现原住民的文化和精神图腾方面又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素材太多却舍不得删减,拖沓的情节减慢了影片的节奏,试图面面俱到,但片长更凸显了内容的空洞。魏德圣的电影精神让人佩服,这个版本比预想中要精彩的多!★★★
看低或者唱衰它都不是坏事,至少后面你会正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