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负担
المرهَقون,The Burdened,Al Murhaqoon,腹荷(台)
导演:阿姆·贾马尔
主演:哈立德·哈姆丹,阿比尔·穆罕默德,萨玛·阿拉尼,奥萨姆·阿卜杜拉赫曼,沙赫德·阿尔贡费迪,伊斯兰·萨利姆,罗阿·哈姆沙里,奥马尔·埃利亚斯,法蒂玛·阿
类型:电影地区:也门,苏丹,沙特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23
简介:2019年也门内战期间,一对中年夫妻因为国家经济崩溃失去了工作。育有3个孩子的他们入不敷出,第4个孩子的即将来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堕胎似乎成了唯一选择。本片由导演阿姆·贾马尔根据朋友的真实故事创作,得益于群众演员的配合,他用克制而又纪实的镜头记录了五口之家的日常生活,小到买菜的窘迫,大到被迫搬家的无奈,在大量细..详细 >
《家庭负担》,宗教语境下的堕胎故事,想起万玛才旦的《气球🎈》。故事并不曲折,入不敷出的穷苦夫妻想流掉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但又面临信仰与良心的折磨。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台词是:萨拉玛利空(愿平安与你们同在),可平安一直没有来,他们屈从了钱与面包。有个细节令人回味,手术前,小护士以为被引产的婴儿是死胎(夫妻的谎言),就用类似古兰经上的话语安慰女人:孩子必于审判日在天国等着你们。女人听了,赶忙叫住医生,很难说她内心没有后悔,但麻药却让她睡着了。终于,孩子没了,他们也得到了世俗层面的平安。屋前他人的坟墓像是白墙上的黑点,时时提醒着这对苦难的罪人。但其实你很难站在一头去批判另一头,他们住在一个混色的困境里,满目苍夷的城市街景下,宗教是他们的枷锁吗,还是贫穷…#北影节 忙里偷闲
像是粗略的作文题答卷 干瘪又标准
内战废墟间查岗常态,因异见言论而被整改的电台工作欠薪数月,军车肆无忌惮剐蹭老百姓用车不需负责,面罩的几种程度和胎儿灵魂的领袖意见,落仔流程求情贿赂信仰背叛比进卡夫卡的城堡还难……当代也门社会人类学考,挺好#北京电影节
憋闷又很难受但是可能这就是日常吧
【3.5】第三世界固有的苦难,倒因为电影中对于社交媒体的呈现显的离我们如此之近。
很难忍受伊斯兰世界对女性的围剿。如果男性因为政治动荡或个人异见导致失业而让家庭丧失有力的经济支持,家庭妇女则几乎是更容易被践踏的最底层,遭受男性与男性制造出的宗教社会的双重制裁。一开始会认为仅仅是“堕胎合法化”议题,这是连21世纪发达国家都尚未解决的女性子宫自主权的议题,我们会按照以往回击的策略,认为这是男性对女性的绝对剥削、是宗教“一神论”对个体自由意志的绝对否定,并认为宗教的虔诚是某种服务于统治阶层的虚伪,往往我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会主动要求解放,要求把蒙在脸上的面纱都摘下来,我们不会认为女性会自愿成为这一落后观念的帮凶,直到我们看到穆娜的决定。穆娜的医生身份似乎与宗教主张毫不冲突,在她的观念中,既以科学作为谋生手段,同时亦不赞成女性堕胎的自主选择,这是这个社会最令人胆寒的部分。
电影的镜头很单调。故事上憋憋屈屈。特色的地方除了非职业演员以外,还有陈明章的配乐,另外台湾译名比大陆版本的好。台湾版本译作《腹荷》谐音负荷,又强调故事主题。
剧情无甚波折,但对也门的底层社会生态有着很到位的体现,生活的困境,教条的束缚,孤独的苦撑,周而复始
故事的完成度不错 叙事流畅自然 一些模块的设计不错 比如跑车 比如吃饭时候的手枪 但总体情节实在是太过写实 普通人的生活一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而电影里也是这样 最后甚至“过关”的动力也太过随机 我甚至觉得把电影的故事位移到过关之后的姐妹关系还更有看头
片子还成,起码有两点可以看出来。1.也门的现状比我们想象中的稍好,起码百姓日常生活并没有被彻底打乱。2.也门的物价是比较贵的,做个手术5万,塞了点贿赂签字1万,但回家路上买点文具,应该只是纸张类的吧,要5000,这个和我们理解中的比例完全不是一回事。
拍的真好,特别真挚。导演对于空间内群像活动有特别独特的风格,专门挑主角离画后的群像活动展示,用镜头带我们了解战区下的人们的生活常态。人家还是战区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哎,中国电影赶紧入土吧
虽然但是,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为啥要生那么多孩子?
《Al Murhaqoon》My Children, The Burden.子宫宽敞,小家凄惘;羊水温暖,生活多舛。新生不总代表希望,也会伴随啼哭,堕胎也不总是残忍,也能推迟绝望。家的对面就是坟场,但是死人帮助不了自己,活人不能睡进墓里,教义规定不允许打掉孩子,却没说清现实的一地鸡毛该如何治理、贫穷死循该如何终止,第三世界的“普通人”,拆开理解才是正解——普遍的痛,通篇的苦,普通人想普通却不普通,孩子不想生却必须生。当生命成了生活不可承受之重,他们选择了赌,无论输赢生死,都算救赎。尾灯刚补的面包车驶向未来,穿越斑驳破碎的祖国,一言不发,一路到底。BJIFF 2023.4.23——18:30——首都电影院(西单店LED巨幕)——8排14座——我
2023BIFF
《腹荷》这个译名好太多。“正发生”的事情是为生活所迫,女性在家庭中的忍让也是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慢慢变得麻木的。贫苦家庭疲惫不堪,政府更甚。鉴于《何处为家》的困境和诘问,放弃这个“恩赐”也不失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良策”。
#13th BJIFF#第五场。远景调色很好看,白色基调带着哀伤严肃贯穿全场。我们终究还是带着被内疚凌迟的躯体跳入河流,如浮尸一般漂流远方。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3部。战后社会对家庭影响的典型代表,当然还有女性地位不公的体现。用了不少跟随人物摇镜头展现空间,大量的大景别的画面里信息相当丰富。
也门
贫贱夫妻百事哀啊
【2023BJIFF第五部】【3.5/5】没啥说的了,低估了节假日的北京,20mins的公交车足足走了1h,服了。影片看得我太窒息了,完全不理解这种文化,脑子里一直想着"no uterus, no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