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人

Ich bin dein Mensch,我是你的人类,定制男友,I'm Your Man,智理想情人(港)

主演:玛伦·艾格特,丹·史蒂文斯,桑德拉·惠勒,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汉斯·鲁,尤尔根·塔拉施,Monika Oschek,Annika Meier,沃尔夫冈·许布施,Helena Hentschel,Falilou Seck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1

《我是你的人》剧照

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2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3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4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5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6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3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4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5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6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7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8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19我是你的人 剧照 NO.20

《我是你的人》剧情介绍

我是你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科学家阿尔玛在柏林著名的佩加蒙博物馆工作。为了获得研究经费,她同意参加一个不同寻常的实验。在三周的时间里,她要和一个人形机器人汤姆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工智能被设计成她理想的生活伴侣。机器以英俊的人形设计,是为她的快乐而造的。接下来是一个悲剧故事,探讨了爱、渴望和人类的概念。导演玛丽亚·施拉德曾获得银熊演员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电影导演,她改编了Emma Braslavsky的故事,并为其注入了电影的暗示力量。她展现了对表演化学反应的深刻理解,她恰到好处地挑选并指导了一对主角,他们是有趣而不自然的、失败的一对。但是,还有什么比研究分析和感觉之间的颤动更有成效的呢?毕竟,诗歌也能用到左脑逻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时尚的未来第二季花神咖啡馆心里有数一座城池猛虎嗅蔷薇之独行其盗爱到房倒屋塌美国国家公园第一季柳堡的女人们为了触摸青野同学,所以我想死狂爱余生,请多指教我人生中最美的一周镀金时代第二季天下粮仓遥望南方的童年逆转世界的电池少女南拳之英雄崛起虎胆龙威4我的马塞洛荒城纪抢劫风暴雨季不再来蚁人放牛班的春天奥兰多·布鲁姆:边缘行走安德鲁·舒尔茨:这就是人生周五下班后脚本芸人新猛龙过江和空姐一起的日子

《我是你的人》长篇影评

 1 ) 影片简述➕个人感想

影片讲述了楔形文字研究学者Alma(女)和机器人Tom(男)之间的故事,全片围绕Alma的视角展开。

Alma从事楔形文字研究,因研究经费短缺,答应参与机器人伴侣伦理实验以换取资金,研究团队根据她的个人喜好创造了机器人Tom,Tom将在Alma家中陪伴她三周。

起初,Alma并不将他当作“人”来看待,态度冷淡;在Alma的楔形文字研究未达预期并有可能终止时,她非常伤心痛苦,但Tom无法理解这种情感,Alma的同事可以安慰她理解她,Tom却只会纯理性分析无法共情,Alma觉得机器人不会懂得人类的情感。

转折发生在两人参加完Alma前夫的乔迁宴后,前夫的现女友怀孕了,而Alma曾失去过自己尚在腹中的孩子,如今的年纪已无法再生育,她害怕孤独,害怕自己像80岁的父亲那样孤独终老而自己甚至没有孩子去照顾,觉得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孤独的死去。

Alma和Tom在今夜敞开心扉,而当白昼降临,Alma发现这或许是个错误,Tom只是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她轻手轻脚地下床,为他盖上被子,想为他煮一颗鸡蛋,这些对机器人来说都不是必要的,他不需要安静的睡眠环境,不会感冒,也不需要食物。

Alma觉得这一切的“相爱”像一场戏剧,Tom按照她的需要定制,只是她思维的外延,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然会一边越爱越深,一边又为自己爱上虚假的人物而痛苦,她提出了提前结束实验。

Tom走了,Alma提交了她的实验报告:坚决反对机器人作为伴侣陪伴人类。

她开始享受自然,享受世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从研究人员的口中她得知Tom并没有回到实验室或工厂,她踏上了路去寻找他,并在她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小岛重遇。

Alma躺在球台上,向他诉说。

Alma研究楔形文字诗歌中的隐喻,而电影中的镜头也像是一个个隐喻。

遇见Tom前,Alma观察着路上来往的行人,父母带着探索世界的小孩、热恋中的情侣,头发花白的一对恋人,夜里出来觅食的成群结队的蚂蚁,似乎在彰显她害怕孤独渴望陪伴,又暗示Tom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探索、爱、陪伴之类的人类本能。

在Tom走后,Alma更多的观察着自然,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顾影自怜。

影片的最后,画面都集中于Alma,不知是在表达这一切对她来说仍像一场独角戏最终会送走Tom,还是说她已不在意这一切顺应内心接纳命运的礼物Tom。

机器人和人类的爱情故事常作为影视作品被呈现,这部电影的节奏舒缓,男主真的很帅,眼睛炯炯有神,彬彬有礼,女主在极大的诱惑力下仍然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她渴望爱与陪伴,但更渴望真实与尊严,当其他受试者想办法留下机器人伴侣,当她离开完美男友Tom见识到真实的人类男性存在缺点时,仍然接纳这种痛苦并保持清醒。

结局是开放式的,但我个人感觉Tom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所以没有按照Alma的要求和实验要求回到实验基地,而是偷偷溜到了小岛,并一直等待Alma有一天想起来找到他。

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希望她们有一个好结局。

 2 ) 比完美还重要的,是真实

整个电影在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解剖人类的情感和亲密关系,拍的相当好。

男主是根据女主的性格爱好和过往所有经历设计出来的最完美伴侣 —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 女主却一点都不喜欢。

明明觉得诗歌很浪漫,但是从AI 口中说出来就觉得没感觉; 明明对方在她哭泣的时候表达共情,共情,但是AI让她感觉“你说这些的时候都很对但是很冷漠”。

其实女主是真的不喜欢吗?

刚开始,女主嫌弃男主所有的情感都是虚构的,都是基于算法得出来的,都是幻象。

后面女主对男主有感觉了,开始习惯,开始喜欢上,但是她又马上掐断自己的这份好感,觉得男主只是她自己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她自觉始终还是孤独的一个人,跟男主对话其实就是在自言自语。

“好像在演一出戏,但是没有观众”。

是否我们对于人工智能产生的情感就是幻觉?

我觉得不是。

人类的情感也是基于神经元的一些算法得出来,只不过是biochemical process ,化学反应也不比计算机算法高级。

是否一个人演戏?

我觉得也不是。

即使男主说出来的话,都是“计算过的”,也不代表他只是一个女主性格的延伸。

这些对话和陪伴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真的喜欢的,真的想要的?

我觉得女主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清晰。

男主的存在,很大意义上帮助她去反思。

理性虽然好,但是生活也需要感性的部分,自己也是需要安慰呵护的,自己要接受有时候自己会脆弱和孤独。

希望对方偶尔有随性的,惊喜的东西。

甚至不完美也是可爱的。

有什么比真实的又爱你的人更可爱呢?

还有,是什么让一个少年在14岁的时候去想,即使飞机失事也不去祈求上帝?

是因为不信神,还是害怕无人回应,害怕绝望。

也许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偶尔祈祷,允许自己渴望美好吧。

 3 ) 人可以允许自己快乐吗

人可以允许自己快乐吗?

或者,若一个不以快乐为追求的人,要如何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当你触碰我我却收回手,是因为我不爱你还是因为我怀疑你对我的爱是否真实。

前半部分听到大表哥浮夸的赞美,我都实在忍不住哈哈哈大笑。

女主见到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信上帝吗?

这一问题在后半段让我们知道,女主由于不断地对自己反思对世界的反思,理智让她停止了靠近大表哥的心。

第二个问题是,最喜欢的诗。

也呼应了女主的工作内容。

第三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回答到底是人类对同伴的美好期待呢,还是人类对自身无奈后只能寄托于所创造之物的期待。

又或者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四个问题,算数hhhh;第五个问题:能想到最悲伤的事?

“孤独地死去”也许便是机器人能帮人类解决的最大问题。

相爱并不是因为对方做了很多“正确的事”,而是做了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事。

我们到底是需要一个百依百顺的附庸,还是一个有摩擦的平等的对手。

人想要的是无线膨胀的自我以变成一个“瘾君子”,还是在世界中摸索自己的位置以了解更大的世界。

任何关系的相处都无法避免争吵与分离,大表哥拎着箱子离去的场景才让这段爱情可以被打上一个“真实”的标签。

如果说《HER》讨论的是情感本身,那么本片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情感不仅束缚于两个人间的沟通,更受到了家庭背景,童年回忆,工作兴趣等的巨大影响。

对女主家庭关系的描写也是我认为本片要好于《her》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生活里不是只有爱情,还有事业,亲人,以及回忆。

爸爸嘴上说着去他妈的阳光,但最后还是被女主拉出来散步。

正如女主闭上双眼,内心却非常渴望被亲吻。

女主虽然人设是学术派的7%女性,但即使是属于93%的“正常女性”就真的能在机器人感到绝对的满足吗?

我看未必。

因为人们总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个重要转折在草原上的追逐。

那一刻,我无疑非常羡慕机器人拥有着我所没有的能力,真正地融入大自然,是更接近完美的“人”。

但失去了物种间可能有的摩擦,显然并不能代表彼此间就可以更亲近。

夜晚的躲藏戏是非常浪漫的。

从躲避的被动开始,到跟踪的主动,有来有往,女主便真的动了情。

“死亡并不好笑”可是机器人没有“死亡”。

tamen不被设计成可能跌倒,不被允许失败,机器人不会受到暴力袭击,也不会流泪,一切的程序都导向更大概率的成功。

这是机器人的优势,却也是人们拒绝接纳其的成为同类的障碍。

倘若某个地方赋予机器人人权,然后发现某些机器人的人权比某些其它地方的真实人类还。。。。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有机会拥有这样一个机器人我肯定愿意(谁会不愿意呢)以及,不太懂为什么舞池里跳舞的没有同性情侣。。。

 4 ) 为什么“反对”,不明白

当女主终于被AI感动,发觉自己已经爱上AI时,她的这段话非常悲伤,人不能演戏给自己看,给一台机器看,那可真的太绝望了。

(截图摘自其他网友)

她在给AI写测试评估报告时,如下写道“一个专制定制的类人机器人,无疑不仅可以取代伴侣,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快乐又有什么错呢?

”我以为她肯定是支持这项测试,继而无数的AI被生产出来我错了,身为科学家她还要去面对传统的个人,去挑战自我,去忍受改变,而我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道德线、科学素养远不及她, 多少人穷尽一生,不过是来人世间体验一场,不想被孤独包围,不想被愚蠢的人类误解,不想被世俗的眼光裹挟,寻求一个愿意包容自己满足自己欲望的AI,有什么错呢。

人一生,除去少年和老年,最好的年华也就短短二三十年,为什么要那么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自己,还要人类进步,还要忍受世俗....NONONO,想起《黑镜》里有一集,新婚夫妻,妻子怀孕丈夫突然离世,无法忍受相思之苦的她定制了一个和丈夫一模一样的AI,甚至保存了生前记忆喜好,摒除了他的缺点——这样一个完美的伴侣,她用了几个月居然放弃了。

——无法理解,也许国情不同吧,看看国内婚姻现状、身陷围城中的女人们,但凡家里有个AI(类似影片中的那种专门定制型),有婚姻这玩意 应该会消失。

 5 ) 定制一颗蓝色药丸

说来好笑。

作为一个从小想很多的小屁孩,在我小学狂看漫画的时候,对于漫画中提出的“虚幻的美好和真实的痛苦二选一”的问题,我曾认真且严肃的思考过自己尚且十几年的人生,且痛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和漫画中主角一样坚持选择“真实的痛苦”的人。

不得不说,看完本片,回忆过往,无奈又想笑。

时至今日,iPhone都进化到13代了,横亘在人类历史上的问题却不曾进化。

包了层电子外衣,甚至是套了副英国帅哥的皮囊,但披了马甲的问题也还是那个问题:虚幻的美好和真实的痛苦,选哪个?

小时候的我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家庭安稳,学业平顺,最难不过体测长跑,人生的苦难全靠臆想,能坚定的选择“真实的痛苦”毫不犹豫,甚至对“虚幻的美好”嗤之以鼻;现如今也算经过一些毒打,虽然长跑仍然位列我人生最难之一,但是曾经无所可依的恐惧和连续数月的彻夜哭泣,让我这些年逐渐理解“虚幻的美好”存在的价值:对于岸上观景的人,那是一株狗尾巴草;但对于失足落水的人,这是一根救命稻草。

万幸也不幸,苦难的蹂躏和美好的诱惑似乎不足以全部击垮传统人文教育培养出的世界观。

女主Alma一直致力于研究楔形文字,以证明四千年前人类已经不止于眼前的苟且,开始追求诗和远方了。

她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决定了她的选择。

接受定制男友,要去否定自己的人生,否定坚持追寻的人类文明。

失恋、流产、事业受挫、愁人老爹,是难,但再难似乎也难不过作为一个高知人类的自尊臣服于一场心知肚明的虚幻。

万幸也不幸。

幸运的是,痛苦,但清醒;不幸的是,清醒,但痛苦。

万幸也不幸,也许是热血少年漫的荼毒影响至今,如果幸福二选一,我至今似乎还是会犹犹豫豫的去选择“真实的痛苦”。

看《黑客帝国》,仍然为Neo选择红色药丸激动。

不过未来谁又说得准。

人类在进步,诱惑也在进步。

如果Neo爱吃红烧肉,墨菲斯递给他的是一颗红色药丸和一块为他定制的包着红烧肉的蓝色药丸,Neo还会没有犹豫的吞下红色药丸,选择真实吗?

对于未来,我心戚戚。

欢迎关注

 6 ) 如果幸福是写出来的程序,那你还追求幸福吗?

这样充满幻想的电影由德国人拍出来也充满理性,一如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天气,总是冷峻的,影片里的机器人已经改造到及其理想化的程度,但机器人与人的爱情根本就不理想化,关系上的不平等,记忆的不平等,习性的完全不同,情感的隔阂,以及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这些不仅涉及伦理问题,还涉及人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原有的一切秩序都会被打破,所有人类几千年存续的文明和公序良俗也会重新被定义,不仅仅是爱情,由爱情所牵涉到的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因为机器人陷入困境。

如果幸福是一种程序,那么人们追求它做什么,哲人,宗教,还为什么沉思?

幸福从来不是唾手可得,幻影也会被打破,越沉溺越会破碎。

很感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整部电影并没有呈现人与机器人在一起有多么美好,而是铺陈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女主角深知他是机器人,理性思维让她对完美的机器人男友心生不安全感,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她发现自己爱上了机器人,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她因为爱上了机器人,所以把机器人当人看,可是机器人根本就不是人!

但她如果要爱上机器人,就必须把他当人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人员想方设法要把机器人定制的和常人无异,这个悖论无法解决,所以机器人即使和人类似,人类与机器人幸福生活也是个悖论。

很爱这个电影里的女主,她一直都很理性,并没有因为爱情假象而选择沉沦,即使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机器人,她也会反思自己一系列行为就是演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机器人连观众都不是。

如果说把追求幸福的人叫做追光者,那么爱上一个机器人就是追人工合成的阳光,多么冰冷。

她的评估报告就是导演想传达的吧,人如果能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机器人伴侣,那么人与机器人之间就是依附关系,机器人为人而生,为人而亡,甚至根本没有出生和死亡这种概念,二者本身就不平等。

再有,机器人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一堆算法,理解的感情也是一堆算法的叠加,不会有共情能力,更别说什么安慰和提供情绪价值了,就算发展到那一步,我相信机器人既然没有过去,那么跟人类的情感交流也是对牛弹琴。

我对人与机器人结合的态度就像女主的态度一样,但是谁又知道我会不会爱上那么完美的定制男友呢?

 7 ) 他们很好,所以不能存在

从观感来说,AI男/女友题材的作品中,本片是成功的,让人有认同感和代入感地完成了情感上从“怎么可能”到难以割舍的过程,而且可贵的是这一过程是在并没有把机器人过度人性化的情况下完成的——他还是个AI,动作表情还有僵硬感,说话做事全是算法的痕迹。

也没有用机器人“返厂”的结局来过多煽情——“这就是没有生命的好处,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死亡”。

最后女主回到了理性思考上,这种思考并没有否定AI。

相反,从个人来说,女主承认,机器人能带来幸福,而“想要幸福,这又有什么错呢?

”人类呢?

则充斥着蛮不讲理的路人,入室抢劫的小偷。

但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沉沦于幸福的人们将不再社交,失去追求进步的动力。

所以机器人必须被禁止,好让我们继续与不完美的人类为伍,人类社会才能延续。

这其实是个人为集体的牺牲。

至于那有点开放的结尾,并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也许是给大家一点慰籍——人类社会也还是有点美好的东西吧。

德国人拍什么都是有一种理性思维,不管是浪漫片还是喜剧片。

丹·史蒂文斯居然会说德语啊。

2022.11.11 电影资料馆

 8 ) 柏林专访|甜宠机器人大表哥,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采访:梦卿翻译:Frank、梦卿编辑:笑意公众号:抛开书本

如果你想要一个爱人,只要你开口,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If you want a lover, I'll 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我是你的(男)人。

”当一个外形完美,带著性感“异域口音”的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反复对你说这句话,你会如何反应?

你能否抵抗“诱惑”,不将自己欲望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让这个旨在“为你带来幸福”的“完美”机器人伴侣成为你的“幸福感”来源?

在《我是你的人类》中,这是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工作的人类学家Alma面临的一大挑战。

柏林某人工智能公司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单身的Almar符合“体验用户”的各项条件,受邀参与产品调研。

基于大数据和私人偏好而生的机器人Tom跟著Alma回家,两人开启了一段类似传统“女孩遇见机器人(Girl meet Robot)”桥段的“浪漫”旅程。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Emma Braslavsky同名原著短篇小说《Ich bin dein Mensch》中,小说开头,Alma被描述为“成熟、经验丰富”的女性,电影里的Alma完全符合这一“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对诸种“浪漫想象”完全不买单,也不需要一个“唯命是从”的非人类伴侣。

但是,“系统发达”的Tom很快找到Alma的“痛点”,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学会了“生气”、“拒绝”,甚至是“睡觉打呼”。

Alma从最初地完全排斥,到慢慢发现Tom作为“机器人”的一些新鲜“可爱”与“人性”的特质,到最后,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她踏上找回Tom的旅程。

称她这种矛盾的言行为,是“心口不一”,还是应该称之为“人性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步(supposed improvement)是缓慢的,很多时候,它的结果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Alma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依附关系上瘾,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丧失了认识/探索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其他“不完美的人类”。

很多到底什么是“人性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幸福”?

如果“伴侣”在“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那好的伴侣关系(partnership),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Maren Eggert(剧中Alma)认为,这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她没有“最终版”答案;就像她扮演的Alma,Maren重视亲身体验,追求真实具体、尽可能坦诚相待的互动,她愿意在各种碰撞和经历中。

不断调整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视角'的问题,”(it’s a very human question)Dan Stevens(剧中Tom)说。

爱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在爱情故事或日常生活里,人们常说“这份爱简直违背了我这枚人类的心脏”,“这种痴迷是愚蠢的”等等,而Stevens扮演的Tom没有这个“烦恼”,他唯一的“信条”是“我是你的人”,如果他的“主人”不再需要他,他的结局是回到工厂被毁灭。

这结局也并无“苦情”,因为他不曾活过,也就不曾死亡。

如果被选为试验者之一,我能否抵抗“完美机器人伴侣”的诱惑?

或许,我关于“碰撞”、“冲突”、“成长”与“进化”的追求与渴望,会被我关于“控制感”、“和平共处”与“轻松易得式幸福”的享乐欲求打败。

by 梦卿

导演Maria Schrader受访者:导演,编剧:Maria Schrader编剧:Jan Schomburg女主角:Maren Eggert (Alma) [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佳主角]男主角:Dan Stevens (Tom)我们现在不断被算法包围,被算法指导,甚至有仿人类机器人,比如默克尔就曾邀请一个叫苏菲的机器人到联合国做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些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当你在创造这些机器人形象时,你如何写出一个机器人会做什么?

你必须得用一种和人类角色完全不同的方法吧。

Jan:当然,但是你要明白,你还是在创造一个要表演的角色。

比如,它可能会比正常人反应快很多,但我想让它说话前想一想,这样让它们更像人类。

机器人很费力地假装自己是人,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这给电影加了不少喜剧元素。

还有就是,写这样一个开始总是犯错,慢慢调整和校正的角色很有趣。

就像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里一样,开始的时候总是犯错,后来会反思,会调整,这样去设计机器人很有意思。

问Dan一个问题,演一个机器人感觉如何?

Dan:有趣的是,我们不知道机器人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什么程序,而在它与爱玛(Alma)的关系中,爱玛不知道它会什么,它要在每一个情境中不停去试错,我想这是导演想要的。

你扮演的机器人汤姆(Tom)很有自我讽刺的意味,而且你看起来很享受出演这个角色,尽管汤姆的“伴侣”对他的态度很差,尽管他应该知道它主人的所有隐秘的欲望,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你和你的男性意识受到了什么影响?

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关于如何对待女性的启发?

Dan: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汤姆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它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男人?

这是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它的核心是:男性如何变得更好?

而在这部电影里,汤姆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它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如何变得更好?

如何做好一杯咖啡?

如何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如何让主人的生活更幸福?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生活的显微镜下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笑;不过,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社会整体来考察,会发现这些是对于今天社会很重要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演机器人很有意思,因为它总是在经历这些哲学问题的考验。

取景地:佩加蒙博物馆在结尾的“用户体验报告”中,女主反对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伴侣,我想问导演怎么看这个问题?

也想请问两位主演,你们如何定义“伴侣”,什么是一名“理想伴侣”必不可少的特质?

未来几十年,人类的伴侣关系会如何转变?

Maria:我认为我们选择在结尾展示这个冲突,从一方面来看,爱玛反对把机器人扔到社会里让它们工作、生产甚至是怀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旅行只为去见这个机器人,她已经对它产生依赖了。

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认为,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是很有趣的。

我没法因为任何人和性玩具结婚而指责他们,任何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方式都应该被接受,而女主已经认为汤姆可能是更好的人类,更文明,更无私,没那么多麻烦。

拍完之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爱玛没有把机器人想象成更好的人类,那会产生什么不同吗?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们的感受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自己相关,在多大程度上和他者相关?

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会一直存在,恳请我们去回答。

Dan:我觉得这是个很“人类视角”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去拍这样的电影的理由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流媒体公司的算法会一直给我们推荐与我们口味不合的电影。

大多数时候,爱是完全非理性的,我们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爱一个人,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从古到今人类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浪漫爱情故事,都关于我们应不应该爱,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这些故事充满人性。

“理性的”爱玛在报告书里写,我不支持机器人替代人类伴侣;但最后她还是去找汤姆,她的决定反映了她的感觉。

书本记者梦卿与电影主创团队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9 ) 短评

汤姆并没有天天夸赞或百依百顺,他们对楔形文字研究的态度分歧,他不认可阿尔玛自负的泪水,他温和而坚定地拒绝阿尔玛愤怒不满时的陪睡要求,他会做一些大数据分析多数女性喜欢而阿尔玛不喜欢的浪漫小事,就像一般人类男性伴侣时而自以为是的浪漫。

他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不断自我学习的,他会根据阿尔玛的反应逐渐学习规避让她反感的行为,汤姆像耐心而充满爱意的新恋人,即便不理解也包容,以AI的速度努力磨合。

到尾声,你再也不能说没有回厂而独自等待在中学操场的汤姆没有共情能力了。

阿尔玛不是抗拒完美情人,而是抗拒“为服务自己而设定”的机器人。

如果汤姆是性格行为表现没有不同的真实人类,阿尔玛会接受吗?

又或者,在机器人遍行而又拥有同等人权的平行时空,如果汤姆并不是派遣来服务阿尔玛的机器人,而是某次讲座中人群中不经意对上眼的机器人,他的温柔会否更像是出于选择而非设定,阿尔玛会欢喜于他的理解包容和尊重,爱他为爱自己努力磨合吗?

还是会一样地反感他的迎合、驳斥他的顺从?

阿尔玛已对汤姆心动,她只恐惧于对真实人类绝望,恐惧这爱并不是真的,恐惧自我欺骗同沉溺,恐惧会依赖机器和或情人。

 10 ) 丹 史 蒂文斯 ,男主角关于此片的一些访谈

看了一些最近他接受采访的视频,在此记录一下1,从小学就开始学德语,因为有亲戚在德国,经常去德国度假,也一直非常喜欢德语2,13年前,曾拍过一个片子,演一个会说德语的英国人,他觉得可能是德国人还记得这部片子,所以找到他,目前 网上有他当时用德语接受采访的视频3,收到了是一个德语的剧本,他自己查字典看完剧本,对自己的德语还能用表示欣喜,对剧本也非常感兴趣,与导演通话时,导演表示,只要他能流利的说德语台词,就可以拿 到角色,并且表示,在人物的创造上他有很大的自由度,在符合会说德语的英国演员的导演的选角名单里,只有五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时间不适合,所以他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个角色,4,在片场,与工作人员都说德语,这个片子在柏林拍了八周,其间德语进步了不少,因为主角的人设,主角一开始的德语台词在德国人听来都很怪,因为没有人这么说话的,这种微妙感可能不懂德语的人听不出来 。

5,拍摄的时间,德国正在抗疫,大家都很紧张,好在政府允许拍摄,不过经常也要检测什么的,片场人不少,并且大多是女性。

6,他最初就很喜欢这个剧本,觉得片子有些讽刺,搞笑和形体喜剧的成份,很有发挥的余地。

《我是你的人》短评

被设计的理想型,终究是产品,就看支配你行动的是爱欲还是现实了。当然,放着大表哥的颜在那,其他问题需要想吗?

7分钟前
  • sam
  • 还行

有点像𝑮𝒐𝒐𝒅 𝒍𝒖𝒄𝒌 𝒕𝒐 𝒚𝒐𝒖,𝑳𝒆𝒐 𝑮𝒓𝒂𝒏𝒅𝒆的人工智能版,同样的女性视角,加入了人工智能因素,也有对文明和科学一定程度上的探讨,Dan Stevens确实很适合这种完美的机器人男友形象,女主角对少年时光的魂牵梦绕,一开始的怀疑,事业的停滞,崩溃,挣扎,枕榻的鱼水之欢,克制冷静的色调,带来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评分:7.5/10。

12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推荐

(2021TGHFF)

14分钟前
  • 木柵永樂町
  • 还行

设定别深思 败坏兴致 Maren 贡献了一个扑街状态图 取景地贡献了太多熟悉 专业研究以及那个遭遇设计好现实可怕 以及想到自己那时候也很痴迷 Adad 王二世那种闪族语下辖的阿拉米语 甚至是夜游以及在 Pergamon 做那类运动也算是心愿吧 (/≧▽≦)/ p.s. Sandra Hüller 确实很有机器人潜质 哈哈哈 还有当然是最后一段独白完全可以作为范本 Auftrag/Presentation 来背诵

15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不赞同女主否定机器人的理由。

16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是这个道理,但是看起来太平淡了。

21分钟前
  • 小有
  • 还行

3.5 喜剧tag纯属对此类题材的刻板印象,海报也害人,其实并不搞笑,相反还有德国电影常见的反思性,也并不轻佻肤浅,相反还颇为动人;我们(人与机器人)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是那些一想起来就痛苦心碎的往事,那些你错过的再也回不来的人或事;确实也表明了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哪怕女主如此理性地抵御着完美关系的诱惑,迫使自己时刻铭记对方不是人,可是在离别的时候,在数据/记忆将被抹去不在存在于世的时候,这份心痛也绝不是假的——而此时此刻作为电影观众也许更有体会,因为通过那些爱过哭过的电影,我们见证过很多类似的心情;然后看之前觉得开什么国际玩笑,大表哥居然演德国机器不能接受,看完后:真香

2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人与Ai的感情故事

27分钟前
  • 梦魇
  • 力荐

躺在垃圾箱那一幕令人心碎呐,紧接着女主想冲下楼但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再返回阳台,那种心慌和无奈表现太好了。主题多还老且每方面都没太讲明白,从历史到未来,人类注定是孤独而需要挑战的

29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当人类习惯与类人机器人生活时,人类的欲望只会得到无尽的满足,于是人类会比从前更加贪婪、自私、失去人性。电影的选点创意很棒,切入点虽小,但落点引人深思。我喜欢整部片子的风格、影像的处理手法、叙事的技巧,以及两位主演。

34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里面的台词尬得我脚趾抠地,就算有大表哥这张帅脸也不行。叙事节奏也很奇怪…算了,已经不想再吐槽这部电影了

35分钟前
  • 27度的风
  • 较差

看的时候觉得这种细腻很女性视角,一看确实是女导演。很久没有看到这种淡淡探讨人生意义和情感需求的电影了,应该是近些年里看到德语电影里最让我惊喜的,有种当年第一次看暖暖内含光时的触动。4000年前的人一定是会创作诗歌的,不用科学证据我也坚信。所谓机器在人的诗里也会变成诗,而活在固定路径里的我们未必就不是机器

36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力荐

冷静,理性的德国电影。男主角是的眼神极具诱惑,是大龄女青年们的挚爱😊。

39分钟前
  • babudo
  • 还行

一旦说教,索然无味。把事后清晨女主蹑手蹑脚起身准备早餐,给机器人伴侣煮一颗完美的白水蛋时落下的那滴泪带给人的触动全部冲刷得干干净净。

40分钟前
  • 错荡
  • 还行

终于在一个午后看完了。之前在手机上体验过聊天机器人,有时候发现他们的回答甚至比我的一些认识的人“会说话”一些。但终究一切是不一样的。机器人并不理解情感,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来模拟这种情感并给予相似的反馈,让人沉浸于这种“幻觉”中。这是一个既定事实。但同时,我又想起看《人工智能》。会不会有可能,机器人其实也会追求人类的情感拥有这种诉求呢?

43分钟前
  • 甜味放映机
  • 推荐

正式海报没有柏林电影节的海报好看。女科学家为了获得考察经费而勉强答应为恋爱机器人测评。她本人对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这个机器人是排斥的,所以任凭机器人大表哥如何施展魅力,一开始女科学家也没有上套。虽然后来电影给出了“不是恋爱机器人不完美,而是人不能依赖它们,这样的话人将不再有能力与其他人交往”这样深刻的观点,但最后女主仍然选择坠入爱河。理智很清醒,情感上却自甘堕落,这也是人性吧。大表哥太可爱了。有个很大的问题,机器人都可以这么逼真了,故事背景的科技水平却依然如同现在一样。

45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当机器人大行其道的时候,人类离灭亡不远了!现在各个国家用各种政策鼓励生育,但是效果一般般,当有不生育,什么事情都能干的时候,还生啥啊!除了喜欢孩子的

46分钟前
  • 缘如水
  • 较差

7分吧 还行 女主最后的反思有几分道理 跟类人机器人一起生活后 一切欲望被满足 人类就无法容忍真实的人类了 但我好希望有这样一个机器人 首先是无所不知啊 这多好

50分钟前
  • Alice的兔子洞
  • 还行

2.5 没意思

55分钟前
  • Forêt
  • 较差

真的很无聊哦,我发现了,我本人欣赏不来科幻片!

59分钟前
  • 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