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平淡的叙事方式,冷幽默的手法,貌似承载了意义重大、严肃沉重的人生世界大主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咋地咋地,可是我却没看到谁走入了啥城,也没见到谁出了啥城,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动画表现的镜头姑且不算),是导演编剧没整好?
还是我智商确实不高?
不晓得。
过去的电影要求有教育意义、有普世价值、有美学高度、有美德的弘扬、有智慧的情趣、有心灵的震撼、有精神的鸡汤。
现在的电影变了,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无意义的苍白、低俗的桥段。
过去是加法,现在是减法,尽量减到比白开水还要白。
或许是现在的节奏快,压力大,观众在娱乐的时间里,不希望再承载一些负担吧。
还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导演只能做出这种东西?
奇怪的是,该片苍白平淡,为啥还给人一种要承载很多东西的感觉呢?
这感觉从何而来?
喔,是从画外音的旁白来的。
场景切换无法,漫画来凑,情绪提不起来,音乐来凑,内容苍白,笑话来凑,主体表述不清,旁白来凑,必.....须的。
我也喊声好吧,虽然我没看懂,可这是名人的本子,我说没意义,显得咱们没文化不是?
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的。
我没看原著。
电影本身,轻松的配乐和荒诞的剧情外加没有暴露镜头与绝对大腕的出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开头的小漫画,跟后来陆陆续续补上的一些漫画镜头,虽然很好的丰富了画面感和整部片子的幽默感,但画工略显粗糙。
自己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画的过于精细过于Q,会跟整个片子简单的风格不符,但现在又多少有点儿充数的嫌疑,如果做成现实背景和手绘人物能不能好一些?
不能,那样就土了。
应该做成法国漫画那样简单小人的手法,远离日系,远离国内文艺系。
整个情节,充斥着房祖名不熟练的普通话作旁白,这个可能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毕竟现在好多年轻人宁愿一边炮轰杨幂一边希望她穿的再少一点儿,但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处理,故事可以很好的被梳理出来,并且把韩寒的思想主线勾出来。
即使声音略显苍白,但冷幽默的效果,比唧唧歪歪好多了。
对“艺术”那段展示,做的刚刚好。
可能,太荒诞的故事用了太平和的叙述所以显得无力,这算是缺点。
改编自韩寒同名小说的黑色喜剧《一座城池》,由80后新锐导演孙渤涵执导,房祖名、王太利和黄瀞怡主演,这也是韩寒文学作品首次呈现于大银幕。
韩寒式犀利青春看完后,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对原著的忠实还原。
房祖名、王太利,以及杨地三人,基本与我想象中的小说人物对上路,他们的外形、神态本身就已经写满了荒诞、茫然,所以对他们的演出我必须点赞。
影片以主人公的对白作为架构,创作视角敏锐犀利。
片中场景转换频繁,但都没有过多渲染,就像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机械、单调,却无法逃离,也由此引出“一座城池”的含义——在你心底的某一个地方,总有一处安身立命之地,让你暂时远离生活战场,让你在即将成为行尸走肉时,忽然就可以安放自己。
PK郭敬明小时代“他们的青春讽刺了我,我的青春却逗乐了你。
”海报上的这句话,不禁让人拿《一座城池》要与《小时代》较量下。
很多从业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黑色喜剧,荒诞不经,让人在浅笑中又不自觉地感受到时代的遗憾。
区别于《小时代》这趟欲望号快车,《一座城池》肩负着思想与责任感,即便充斥着幽默,也是真实又沉重的,剥离了表面的喜,积淀下了生活的悲。
《一座城池》作为韩寒文学作品在大银幕上的首度现身,不仅填补了韩寒符号在大银幕上的空白,更是作为流行文化偶像的韩寒,与郭敬明的直接交锋。
他们二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文学的作用——让作品引导读者生活,使其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不过谁牛逼谁装逼,一目了然。
为了体验《一座城池》到底有多烂,我放弃了一个能赚1500元稿费的夜晚(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字都值5毛钱哦),在5分钟之内冲到万达,且自掏腰包倒贴48元电影票,冲破冯绍峰影迷见面会的重围(老子可是对他理都不理呢哼),终于如愿以偿地坐在了不足10人的放映厅里。
一开始呢,电影院里只有4个人,我一个人坐在后排,有些心花怒放地想:靠不会又能目睹到电影院性爱了吧!
结果又进来两男一女坐我旁边。
我只好怨恨地扫了他们一眼,长得均难看,而且其中一个矮胖子一看就是无耻的电灯泡。
人家情侣来电影院看冷场电影,你凑什么热闹啊!!!
能不能要点逼脸啊!!!
而且还这么胖!!!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就是毫无羞耻心啊,真的是没法说了,害得人家都没法看到电影院激情了,讨厌!
哎说多了都是泪看电影看电影。
然后电影就开始了。
一开场呢逼格貌似颇高,还黑白手绘动画,音乐也是很有情调的提琴呢。
我想着:电影也许没有豆瓣上那些贱人说得那么烂嘛,豆瓣上的那些贱人啊,三天不黑人显示自己的逼格就浑身菊花痒……这时,第一个镜头飞出来了,吓我一跳,房祖名像个傻逼一样站在草地上,以一脸“我为什么要拉屎”的迷茫表情,开始了拉屎一样的配乐朗诵,导演为了突出本片的屌丝文艺气息,还特意加了绿色加暗角的LOMO效果——我愣了两秒之后,无数句脏话从我眼前飞奔而过:我操你麻辣个逼啊!!!!!
果然是个烂片啊!!!!!
豆瓣上的贱人们老子错怪你们了嘤嘤嘤……老子就此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烂片之旅。
其实我在看到宣传片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烂片:毫无诚意,质感粗糙的画面,演员的表演也毫不走心,明显哗众取宠式的表演。
这是我最初从宣传片里得到的两个信息。
但是尽管我已经胸有成竹,但是真正看到电影时,还是被结结实实地惊呆了:这你妈到底是什么狗屎!
你妈王太利除了会眨眼,挤眉弄眼,咧着嘴流哈喇子哭还会别的么?
房祖名就不说了,一个呆逼表情贯穿始末。
还有那个女神,导演咱能找一个至少5分的,哪怕会演一点戏,说话声音不那么像公鸭嗓的姑娘来演女神么?
众所周知,这部电影号称是小成本电影。
但是小成本电影≠画面粗糙。
不知道这个团队是用什么机器拍摄的,有几个人打光。
但就我接触过的即便是用5D2来拍摄的电影,只有2个人打光,拍出来的画面质感,光线,色泽,都远超过《一座城池》十倍以上。
《一座城池》的视觉后期采用的所有手法,都是旧的,落后于现有的审美五年以上。
这种绿色LOMO滤镜效果,基本上是出现在2001年左右的港台MV里。
当然,最烂的是讲故事的方式。
尽管《小时代》旁白推动情节的手法已经被黑成狗,但《一座城池》简直就是听着房祖名把整个故事给念完了,而且念得还忒难听。
我一边听一边想:操你妈我大幂幂声音虽然听着挠心但好歹不是一股臭脚味儿的普通话是不是。
每一个情节都是无用情节,每一句对白都是无用对白(本来就已经少得可怜),每一个人物都是无用人物,你不知道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白每一个人物在这个电影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到底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而且为了避免钱少拍不出大场面的尴尬,任何难以处理的情节一概以手绘动画代替,导演,这种偷懒都是能被一眼看粗来的啊。
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为了什么啊?
不就是为了在观摩电影院激情之余获得一些视觉上的美感嘛?
《小时代》固然遍体硬伤,但人家郭敬明至少做到了在视觉上接近满分的表现,那些考究的镜头,细致的光泽,令人赏心悦目的服装和布景,而且至少也讲出了一个通畅完整的故事,让人看完之后明白:这讲的是一群可耻的,下流的,充满铜臭味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追求荒淫无度生活以及各种乱搞劈腿又复合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至少郭敬明是诚恳的,他非常用心地在用金钱炮制出一个令人炫目同时也令某些人不齿的泡沫。
但是《一座城池》到底讲的是什么,你看完之后心里有个清晰的印象么?
而且在看《小时代》时,在某些桥段我是真的发自内心在笑,被真的逗乐了。
但是《一座城池》呢?
那些烂得令人掩鼻的段子像狗屎一样纷纷向我砸来,每一次都让我感到恶寒:这么低端,明显的笑点,果然是科学的吗?
但是令我惊诧的是,每一个段子都引起了另外那7位韩粉的衷心欢笑,他们一边笑一边讨论着这一段话在小说中的出处。
我简直是没有办法不怀疑,难道这是我的原因吗?
难道我的笑点这么高?
连郭敬明都能把我逗笑了,韩寒居然毫无办法?
终于导演自己也觉得演不下去了,以一个戛然而止的呆立场景结束了这部令人震惊的烂片。
退场的时候,我丢下一句“操,真你妈烂”,扭着屁股高贵冷艳地离开了那几个被我冒犯到的韩粉。
看完电影,我又像个窥阴癖一样满心激动地一路小跑回家,上网搜小说原著,看看是否真的像韩粉说的那样,电影拍不出小说的神韵。
我一看,顿时心知肚明:其实不怪电影拍得烂,其实是因为小说本来就很烂。
如题。
韩寒和郭敬明其实都是当之无愧的屌丝。
郭敬明虽然商业头脑很足,但爱炫名牌儿,所谓土豪炫富。
这和中国太多的暴发户一样,以前穷得叮当响,有钱了就极力表现得腰缠万贯,这也是屌丝心态。
或者说,这和一个屌丝突然中了5000块钱彩票买了台苹果手机,然后不断在微博拍各个角度的手机全裸照片一样,不过让真有钱人嘲笑罢了。
《小时代》里面那些漂浮在虚空中的角色,就是郭敬明欲求不满的写照,所谓缺什么,便要描绘什么。
《一座城池》虽然不是韩寒的导演作品,但气韵犹在。
屌丝就屌丝到底,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鸡鸡。
就是没钱,最危急时刻一块钱都得回屋子翻箱倒柜的找。
有钱了也不过几千块,站在篮球场上还是一筹莫展。
王太利和房祖名的表演很真实,面对镜头一脸呆滞的表情也让人不由得想到每天早上挤地铁上班的自己。
为了《一座城池》比《小时代》多了几游泳池的真诚,给它4星,一点儿不亏。
2013年12月4日
虽然片头的手绘风格动画开场让人感觉不错,可是房祖名的解说实在是让人吓掉下巴,这乖乖的口音与毫无生气的语气实在是催人泪下,普通话烂也就算了,你好歹语气夸张一些,应景一些啊,还有时而出现的大舌头,你丫这不是画外音,这是蹒跚学步好不好!
实在是让我顿时对此片失去了兴趣。
当时我没想到这样坑爹的解说居然持续了整部电影……整部……整……几年前我是看过原作的,相对于原作支离破碎,形散神不散的结构来说,实在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各种不太“河蟹”的暗喻更是难以表现在大荧幕上。
OK,导演你既然承包了这个项目,那就来看看工程质量如何喽。
可惜的是,这并非是一项合格的改造计划。
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原来此片的真正作用是再次锻炼并展示了房祖名港式普通话,尼玛简直就是有声小说啊,我觉得如果你完全不看此片只听旁边的话,剧情也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
导演你这是活生生地把电影给作践了,如果广播剧就可以搞定的东西,你非要让大家用电影的眼光评判,那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失去了韩寒特有的嬉笑怒骂见讽刺的风格,也就失去了其作品的灵魂了,结果就像这样,电影变成了一部拙劣喜剧桥段的堆砌,当然,我不是说韩寒的作品拙劣,而是导演讲故事的套路单一,手法简单。
给人的感觉是老耿遍地,演员呆傻,关注看傻。
没有了灵性的喜剧,就变成了最恶俗的二人转(当然二人转也有好看的)。
再次,剧情真是内伤到极致,原作的感觉是夸张甚至荒诞,但不是胡扯,而本片唉……原因同上。
当然,相比郭敬明的小时代,韩寒的这部作品本身就难以成片,更别说郭敬明人家那虽说导演能力不行,但好歹通过华丽的元素堆砌出一部看上去还像电影的东西来,可是本片预算上的苛刻实在是令人发指,那场火灾,你真的是火灾吗?
不是小孩在放烟花吧……总之,这算是今年看得最不像电影的电影了,回头我得恶补一下旁白,建议导演一起,看看《东邪西毒》,《天使爱美丽》,《搏击部》等旁白吧……
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我站在一条路灯照耀的斑马线上,四面八方来的车切断了我的路,路灯下的我突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去哪.今天是中秋节,在网上团了一张电影票,电影院《一座城池》一天只有一场6点20的票.等了足足4个小时,我走进放映厅,整个厅只有我一个人,我摆着随意的姿势,将脚摆在前座的靠手上.电影开始放映,我也开始游离之外,接下来将来一个带着满脸忧伤的女孩走进放映厅坐在我的不远处,然后我会坐过去与她打招呼,然后我们会一起看完电影,看完电影后我会邀请她一起吃个宵夜,喝点酒庆祝这个中秋节。
然后女孩在这个孤独的中秋节里也感到慰藉,于是她开始喝很多酒,慢慢的招架不住,我见此情形提出今晚不要回家了,一起开个房休息算了。
她犹豫了会,我说,放心,只是睡觉而已。
于是她点头默认。
然后我带着她找到一间宾馆,开了个标间,她抢着给钱,她说宵夜你请的,这个就我来吧,我也坚持了一下,她依然推脱,于是我不再坚持,她付完钱递给我身份证的时候看了一下,她说,呀,你是91年的啊,小朋友啊,我笑笑,不小了。
于是我搀扶着她走进电梯,按下楼层。
进房间后我把她放在床上,说,我先去洗个澡。
洗完澡后我躺上床对她说,你也去洗下吧,她脱下外套和牛仔裤,只剩一件薄薄的短袖和内裤,走向洗浴间。
哗啦啦的水声传来,我拿被子捂住头。
很快,她洗完后躺在了我不远处的床上,默不作声,我知道,这个时候是男孩子该主动了。
于是,我说,咱们聊聊天吧。
于是我开始讲我为什么会来这座城市,怎么被女朋友抛弃,怎么在这个节日里只剩孤单的一人,小时候的梦想,现在的梦想,现在的工作,未来的路,我说了很久,期间她偶尔会打岔说点别的,更多的是我在说她在听。
接下来我说,那么说说你的故事吧,她于是开始说她昨天刚个男朋友分手,她的男朋友劈腿了,本来准备跟他一起看电影的,结果自己一个人过来看了,想不到整个厅里面只有我一个人在。
我睡意来袭,于是说,噢,今天早点休息吧,有点累了,于是闭眼睡觉。
我猛的回过神来,发现林夕和健叔又回到了那个叫做原点的操场。
我走出电影院,天已经黑了,路灯亮起,我迈着凌乱的脚步,找到了一家哈尔滨饺子馆。
店主纯正的东北口音,问我,吃点啥不,我说二两牛肉。
环顾一周,才发现店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不符合过节的气息。
记得最近一次吃哈尔滨饺子是在一年前,那个时候还在大学里,大学旁边就是一家很纯正的哈尔滨饺子馆,每次去都要提前去怕没位置的,那个时候我们都夹着其他盘里面的饺子吃,而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默默低着头,吃着早已不知是什么味道的饺子。
外面的夜宵烧烤摊已经摆放出来,摊主是个年轻的小伙,二十四五的样子,旁边站着他的媳妇,不是很漂亮,但充满了年轻的活力。
小伙烤摆好烤摊,摆上碳,姑娘摆上桌子,桌子的四角摊上塑料椅,摆上菜品,开始了他们今晚的夜生活。
吃完饺子,我坐到了对面的烧烤店,打了几通电话却找不到人一起喝酒。
我开始回忆那一场孤独的电影,它像是一场生活。
很喜欢龙太子和王太利,《一座城池》口碑不是很好,其实可以理解。
没看到甜蜜的爱情,没看到绚丽的特技,只有龙太子的旁白贯穿着整部电影,你不能把它当做一场电影来看,你只能把它当做一场生活来体验。
或许,它像是一座城池,它不适合在生活中炫彩,只适合你孤独寂寞的时候去体验,它只属于你一个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我们想要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
不知道韩寒有没有看过《一座城池》的电影。
电影上映之前,他特意发了一条长微博来撇清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他说:“我充分地尊重电影制作方的创作自由,也完全尊重公众对于影片的评价。
我的小说个人风格很重,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容易。
希望孙渤涵导演的电影实验之路能够顺利,也祝制作方好运。
”事实证明,韩少绝对有先见之明!
这电影是真烂啊,韩寒生怕它和自己搭上任何关系。
把《一座城池》改编成电影这个牛逼的想法,最终只能拍成现在这样傻逼的电影,真是尼玛!
一念牛逼,一念傻逼!
《一座城池》就是一部情节散乱的意识流小说。
故事情节都是片段的,不连贯的,很难归纳出一条清晰的主线。
这部小说的亮点是大量幽默搞笑的段子和对于残酷社会现实的戏谑讽刺,如钉子户、围观癖、富二代、拜金女、司法腐败、环境污染、创业等等。
在戏谑讽刺的同时,韩寒还在小说里加入了几段爱情故事,让整部小说在重口味中又透着点儿清新的味道,就像在浓雾笼罩下透出的几缕阳光。
书中的结尾,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恐慌,关于末日情节的描写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就原著而言,可以改编成电影的点很多,但却没有一条线能够完整的支撑起一部电影的长度,更别说硬要找到一个适合电影来呈现的主题了。
基于现实情况,书中的那些戏谑是拿不上台面的,影片想要上映就不得不大刀阔斧的全部砍掉。
那些零散的爱情故事倒是可以做做文章,但显然导演是看不上这些肤浅的爱情故事,所以只在影片中保留了一个mv的长度。
被读者津津乐道的“盆腔炎”和c小姐的故事都不见了踪影。
书中结尾的末日情节场面太大,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所以也都被拿掉了。
不得不佩服这部影片的导演兼编剧孙渤涵的功力,把书中的主要情节全部扒皮去骨,还能搞出一部98分钟的电影。
发自肺腑的夸一句,您真是中国影视界的奇才!
这部电影的奇葩之处在于抛弃了片中那些深刻而丰富的主题,转而把搞笑的段子当成影片的重点。
书中那些不痛不痒、不涉及到政治问题的冷笑话全都被搬到了影片中。
《一座城池》也就从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韩寒笑话大全》。
这样改编的聪明之处在于,既不涉及敏感问题,又能博得那些笑点本身就低的观众开怀大笑,这种低智商的改编方法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谁要是说这部电影的改编不忠实于原著,那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除了那些被砍掉的故事情节和一个装逼的主旋律结尾,这部电影绝对是影史上最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
影片的主要情节就是房祖名操着一口流利的香港普通话,几乎一字不落的把小说朗诵出来,连标点符号的停顿都一样,而且没有什么情绪起伏,换个机器人也能做到同样的效果吧?
让人费解的是,导演何苦自己为难自己呢?
他需要为这大段大段的旁白,配上不着调的画面,而这画面基本上就是人物望着镜头发呆。
所以,为广播剧配上画面基本就是这电影的全部。
当然,导演比谁都明白,光有朗诵怎么能算得上是电影呢,电影得有对白!
于是更奇葩的事儿有了,影片中人物的对白和书中一字不差。
我只能这么想,要么导演就是爱韩寒爱到一个字都舍不得改,要么就是他功力太差,完全无从下手!
可以想象的是,当导演获得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他兴奋到彻夜未眠。
兴奋劲儿过了之后,他开始用铅笔划掉那些既费钱又敏感的段落,挑出那些让自己笑到腮帮子生疼的段子。
当天空露出了鱼肚白,他郑重的在剧本的编剧栏上填上自己的名字,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就此诞生了。
我无意讽刺片中演员那些生硬做作的表演。
看在房祖名同学为这部影片浪费了那么多口水的份上,也应该实事求是的说一句,他的普通话确实大有进步。
但是把笑话讲好了也是需要功力的,同样的段子从郭德纲嘴里说出来和从房祖名的嘴里说出来,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的。
不会讲笑话,却偏偏想要把笑话当成故事主线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硬伤。
枯燥的旁白配上无聊的剧情,除了治疗失眠,我实在是找不出任何亮点。
枯燥无味,昏昏欲睡,不会讲笑话,大段的旁白配上呆滞的画面,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本来就已经烂到没有底线,偏偏导演有一颗争当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的赤子之心,硬是给这个毫无亮点的改编故事加上了一个主旋律结尾,让主人公在青春的迷茫过后幡然醒悟去投案自首,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我只能说,导演,何弃疗!
不得不说一句,这部电影已经成功的超越了小时代成为了今年三观最正主旋律大片。
强烈要求各大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人力包场观看。
1.无论被挑出多少看似显而易见的弊病,它至少成功的表达了一种感觉:对社会、对成长的惧怕,以及因之必然而然将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感。
这来自原著,也是孙渤涵自己的理解。
2.导演挑选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旁白、人物静止地直面镜头、左小祖咒的音乐。
数量上的过多没有影响到它们恰当地服务于营造影片的整体感觉。
因为一向对旁白有顾忌,刚开始还觉得挺突兀,文学化的语言往往只适合读,但后来便感觉到没什么了,它让你融入到电影的整体氛围中了。
3.电影画面中呈现的人与物:比如不好看的主配角、砖头堆、破房子、啃鸡腿,在院线大银幕上鲜见,但不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么,因此被称作“屌丝”是因为生活中也会见到的光鲜被人们假想和上述生活是决然割裂的。
我甚至想用不加矫饰这个词,不过本片还是足够矫饰,比如韩寒的文字时常就有些轻佻,又比如王太利不知节制的经过修饰了的表演完全不适于本片主题和风格。
4.房祖名演的很好。
5.“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我就吻你。
”《小莉》的歌词以前听的时候觉得真好但没细想,但这次想到,它打动我的这样一种条件句,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只有你微笑,我才敢吻你,是对生活怎样的一种不抱奢望呢。
6.对这个世界,韩寒当年甚或现在也怕的要紧。
这是被办公室生活逼得变态的我们之所以喜欢韩寒的理由吧。
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告诉我们,我们又能拿“怕”怎么办呢?
也许只是能互相聚在一起抱怨抱怨罢了。
明天,还得早班。
7.主人公屡屡遭受挫折,但大方向上作者、导演、演员、角色并没有怪罪这个世界。
因为内容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挫折,全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王太利自己搞伤自己两次是再明确不过的一种理念化的表示了。
他们就是不适应,他们就是怕,他们就是选择了逃避。
8.看完意犹未尽——它这样就完了。
原因在于片子的故事太薄弱,在于它在完事之前没有铺垫,在于它无矛盾、无高潮吗?
其他:太原北营火车站雷海峰先生出镜的戏果然被剪掉了——从车牌看,片子应该有很多外景在山西拍的吧。
韩寒还是对文字挺敏感的,比如那些夸大其辞的店名,日常太常见被我们忽略了,他拈来便成就了一种幽默,就像永川的太明先生。
又及,看书的时候是在太原小马,好脾气的田先森家里没有空,在他同事租的屋子里看了半宿看完(又或者就是在田先森的小床上,记不清了)。
电影是在昌平史各庄村边大商场看的,出了商场门10点多菜市场叫卖声还是不断。
边走边走调地哼着“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想打打电话给小莉。
但这些,真的不是为了说明什么。
韩寒的小说里常常有一些让人忍不住说上一两句好话的聪明,小说如此,电影也是如此。
但韩寒的小说真是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了,流水账式的故事,不温不火的剧情,要不是中间像吊盐水一样穿插几个冷笑话,我估计观众真的能在电影院睡过去。
小聪明撑不起一部长篇,同样也撑不起一部电影。
宣传方说这是一部充满荒诞色彩反映当下青年迷茫状态的电影。
可电影给我的印象真的只有荒谬没有荒诞。
没有青年人这样生活,几个人物像木偶一样没有灵魂没有血肉,立不起来,我不相信真正的底层青年看了这部电影后会产生共鸣。
早已身价百万的韩寒没有(或者说不能)真的关心底层青年的生存状况,作为几本小说的作者,我也不觉得他有真正关心过文学和小说。
《小时代》和《一座城池》的区别只是,前者在意淫贵族,后者在意淫屌丝。
房祖名的普通话实在是让人捉急,扑街的是,影片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靠房的旁白推进情节。
其实当我说情节这个词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即使电影预算少,那也总不能靠说段子就撑起一部电影啊,那么喜欢说段子,为什么不去说相声呢?
好吧,赞一下女主角,马尾辫什么的真的是80后的审美啊正文分割线ps1、论智慧同武功,韩粉的确向来是比郭粉高那么一点点,但现在拍出了《一座城池》这么个东西,恐防郭粉的逼格又会高回来一点点..ps2、我觉得两边的粉丝都无须再动气了,其实你们基本上是一国的,要相亲相爱哦^ ^
房祖名念完了一部电影…虽然韩寒极力和电影撇清关系,但整部电影消耗的主要还是他一个人的名声
鼓励一下吧。。。搬上大荧幕还差着,只能搁网上看看。。。
为韩寒点赞。期待后会无期。
下中班后和朋友包场看,体会了有声小说的进阶——有声有画小说。小说有啥展现啥,不多一丝,不少一毫。影片精彩不多,但行为艺术那段笑抽我了。至于主演的演技我就不吐槽了,因为这片看不出也不需要演技。。。
房祖名虽然不能入戏,但是还有王太利!虽然制作粗糙小作坊,但是剧中很多场景还原度很高!虽然四娘是坨翔,但是还有韩寒!!!
负分滚蛋。导演傻逼。
其实基本照搬书里的,不过真的挺逗的。
一座城池是我最喜欢的韩寒小说。这片导演也不能说对他要求太高吧,太嫩了。很多最基本的笑点列出来了没拍出来。改片权还是要慎重,我心里的城池依旧矗立,只是这制作水平(不谈二次创意)实在差太远。
没有吃包子那段太可惜了,偷鸡那段笑到肾痛。
这不叫电影,这叫旁白念小说。为什么要找房祖名!为什么!为什么!
虽然槽点也很多,但还是有诚意的
舞台剧痕迹明显 房祖名独白贯穿整部电影 台词密度大于小时代 前半部分剧情完全口述 谈不上表演 后半部分虽有了演戏的状态 但更像在堆砌一系列冷幽默小品 事件细琐 联系松散 人物形象同质化 处事方式怪诞而神经质 配乐用了左小等人的歌 整部影片以一种犬儒的姿态对艺术 司法 教育进行嘲讽 大众难以接受
3.5。无奈和彷徨我没有感觉到,看这部电影倒是倒是让我感觉屌丝欢乐多。
= =
算是把小说的内容给完整的呈现了
无厘头荒诞要跟无聊莫名其妙分开吧。。。小时代都比这片更像个电影。的确像头前人说的:微电影的节奏,只适合网络,不是个电影,也用不了这长时间来表述。
喜欢房祖名和王太利,非常自然。没看到看书时期待的三人坐车上一遍又一遍撞大门的场景,但在原著改编的国产电影中已算不错,有整体感
韩寒 一座城池 / 这世上,什么事都会井井有条的发生。写的很好可是,没有表现的出来。很荒诞
无聊得不像部电影,一星只给王太利,搞笑的表演。
这个调调不让人讨厌,虽然故事散得要死。我相信看第二遍一定能看出个门道,但我不想看第二遍。没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