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完了,几点感想1.即使是干杀手这一行,也得讲究职业道德,滥杀无辜不是一个杀手该做的事,买一送一就更不必要了2.杀手也是讲感情的。
杀人这件事不止是一盘生意,有时候也是可以建立在感情之上的。
当然了,讲感情,还是要付钱嘀3.事情要善始善终,既然答应了就不要食言4.复仇这件事有时候不但是仇恨,更是责任。
做人不能忘了责任
年轻的时候,杜琪峰看过许多邵氏的武侠电影,之后去无线电视台,又接连编导了诸多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之类的电视剧,他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也是刀光剑影的武林传奇故事。
可以说,风起云涌的江湖侠义,早已烙印于杜琪峰的胸怀。
《复仇》分明是武侠片的现代版,褪去人物外在的风衣墨镜的装束,卸掉为仇恨的怒火寻找出口的枪械弹药,它全然是一出天涯漂泊本无根,相逢一笑已交心的江湖挽歌。
片中的角色,像行走在古龙小说世界里的李寻欢、傅红雪之流的浪子侠客,孤寂是其天性,冷酷为其外形,情义之所在,他们甘愿赴蹈,虽汤火而不计。
甚至,在电影里,连他们出没的地点,也是古龙小说式的:冷雨交织的小巷,落日风萧萧的乱草场。
当然,杜琪峰最初的情景设定和人物个性勾画,多半出自对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缅怀和致敬,源于对梅尔维尔执导的《独行杀手》那样的影片的冷峻风格与其中的孤胆英雄的喜爱。
为此,他还打算翻拍梅氏的旧日作品《红圈》,并在《复仇》开拍前,提请老梅的御用男主角阿兰·德隆出山。
讲起来,本片的故事是相当简单的,它沿着一条线索直铺到底,偶有峰回路转的小惊喜,也是杜琪峰影片里习见的惯常。
更不必说剧中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们,除却初来乍到的法国歌神约翰尼·哈里戴用以突显本片的国际化线路外,任达华、林雪、黄秋生、林家栋、张兆辉、邵美琪,有哪个不是老杜的熟搭档?
他们在片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又何尝不能在之前的影片里寻觅出踪迹。
最明显熟识的地方,当属细雨昏灯的黑夜街头,约翰尼·哈里戴扮演的角色,在你来我往的持伞的人流中追寻林雪等三人的段落。
在上一部《文雀》里,杜琪峰已极尽气力地表露了对雨夜和雨伞的偏爱,这次,他又止不住地给人奉上似曾相识的一幕。
固然,这一回的设计比《文雀》中的显得更有层次,更有镜头美感,也更能表现人物的情怀。
当约翰尼·哈里戴众里寻他千百度,林雪他们依次从三个方位浮现的那一刻,活脱脱是庞德诗句的描绘:人群中那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而这几个男人间的情谊,也于此无声地油然而出。
这感觉叫人觉得妙极了,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但我想,意图重复美好场景的固执欲望,未尝不是一种贪婪和过失,所以,请导演不要老是打伞了,不要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下回了,更不要学同是尊崇梅尔维尔的吴宇森,让他的鸽子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整体上看来,杜琪峰以简约行事,功力非同一般。
除了雨夜街头较为繁复的场面调度外,绝大多数段落,都表现得比较克制,角色人物的对话,也同样相当的节省,只有两三场动作戏,颇像吴宇森式的在枪林弹雨中的舞蹈。
而片子的结局,虽非四海无人对斜阳的悲凉,但岁月悠悠的沧桑之感,不免使人唏嘘。
的确,《复仇》并没有超越杜琪峰之前的电影作品,但它延续了导演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构筑着纯然的江湖世界,渲染着这世界中人物的落寞情怀,并让杜琪峰认定,这就是他自己想要的有着古典意味的浪漫。
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是,现在的杜琪峰摆脱了早年受制于他人及资金的困境,自由地进行着创作,于此,他才能在《复仇》这样的类型片中,玩转出个性,以致影片在法国的异地背景下,依然能执守着东方的本色,捕捉着香港的独特气味,并将其拍摄得流光四溢,别具风情。
每次看杜琪峰的黑帮片,不出五分钟就会有要去混黑社会的冲动。
点解啊,点解一个个都这么型!
特别是黄秋生,一年比一年耐看了,搞不好有潜力进化成港版克鲁尼。
《复仇》秉承杜氏《枪火》和《放逐》的路线,说的仍是侠义精神和男人之间的情谊,还是升级版的——跨国。
其实此片除了兵器不对路,服装不对路之外,从意境上来讲就是一部打着黑帮片旗号的浪漫主义时装武侠片。
很多时候剧中人的行事方式,简直不能用讲求实效的现代眼光来理解,更多的是浊酒一壶仗剑天涯的江湖豪情,往往让人一边心里大喊好假,一边又觉得酣畅淋漓。
详细剧情这里就不透露了,随便举两个例子。
话说这帮杀手热衷枪打自行车的游戏,一人一枪可以使无人骑乘的车前行而不倒;他们视生死如草芥开工时枪林弹雨里可以偷闲数秒点烟;还有一幕密林中七人近距离对爆数十分钟不死,请问这真是枪战吗(当然这似乎已成杜氏招牌了)?
怎么看都更像冷兵器时代江湖人物过招的情形嘛。
但是,可能是杜导的气氛营造太妙,细节太优雅,场面调度已入化境,所以就算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之作,就算剧情弱化,新意欠奉,还是让人忍不住一再追捧。
无他,好看而已。
有人说,所谓的灵魂,就是指我们的记忆,因为我们的记忆里住着我们所有的幸福与快乐,住着我们所有的悲伤与仇恨,住着那些我们想记住的和我们想忘记的。
若是有一天,我们忘记了所有过去,我们便一无所有。
他有一个女儿,他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小时候的女儿天真可爱,会骑坐在父亲的脖子上对着相机的镜头甜美的笑。
会牵着父亲的手和父亲散步。
后来,女儿长大了,离开了家。
一个人去了远方。
但她还是想着自己的父亲,她会给父亲写信,给父亲寄来自己的相片。
于是,他看着相片里的女儿嫁人,怀孕,他看到了自己的外国女婿,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外孙。
透过相片,他看到了女儿的所有幸福,他想把这些装进自己的记忆塞进自己的灵魂之中,但他明白,终有一天,他会忘记一切,因为他的脑里有一颗该死的子弹,会在若干天之后,夺走他的所有过去。
但他想,没关系,若是那一天到来,他也会从相片里看到女儿的快乐,即使连这都忘记了,他也会知道她们一切安好。
于是他一个人守着他的餐馆,做一个厨师。
直到那一天。
他漂洋过海来到了那个遥远的城市,他看到了他视之为生命的女儿躺在病床上,一头金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医生说,她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
他也从相片理由看到了自己的女婿和外孙,不过那已是三具尸体,鲜血与伤口在黑白色的照片里显得愈加冰冷。
女儿已无法开口说话,只是用颤抖的手指想要告诉他关于仇人的消息。
他把女儿送回家,然后一个人留在远方,在昏暗的屋里对着相片一遍遍写下同一个单词,复仇。
复仇,那已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只求天主垂怜,在他手刃仇人之后再夺取他的记忆。
快意恩仇,本就是很多人向往的传说,而我们也常常是更爱看些关于复仇的故事。
因为这样的故事里,常常有着一个落寞的主角,他身世凄凉,半生坎坷,所有的生命的意义都只为了夺去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可悲又可怜,而所谓的复仇本身又常常带着浓重的宿命的意味,一个人把一切都交给仇恨,无论结局是否成功,都命中注定般会有一个悲剧的收尾。
就像英雄本色里,高英培得意洋洋的说,谁说好人就一定有好报的?
虽然最后龙四回答了他,谁说坏人就一定有好报的?
但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这样,总有些人注定一生欺压着另一些人,弱者们无可奈何时的奋力一搏,有时也不过是把自己从一个深渊拖到了另一个。
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我们常常用并不一定存在的公理与正义来安慰自己,或者我们会寻求着那永远不会到来的帮助,我们在这个满是荆棘的世界里幻想着一片乐土,最后却发现,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
黄秋生几个人并非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和对面的杀手们本就是同一类人,但他们看到了那个一个人固执地在异乡寻找着自己最后的生存意义的男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然堕入了那名为宿命的迷局之中。
四个男人在前厨师女儿的家里吃着前厨师做的意大利面,然后把盘子掷上半空以前打碎。
在垃圾场四个人一边笑着一边开枪击打着废自行车前进。
终于找到了那几个杀手,前厨师说,兄弟,我餐馆的名字叫做兄弟,它就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现在它是你们的了。
杀手与杀手拔枪相对,子弹纷飞的那一晚,有云有月。
他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几个杀手正为他取出体内的子弹,他们说,我们是你的朋友,那个幕后主使是我们的老板,不过,现在你是我们的老板了。
但是终于,在手刃仇人之前,他忘记了一切。
他忘记了仇人是谁,忘记了女儿的样子,甚至,他连复仇这个单词也忘记了。
但终归有人记得的,杀手们把他一个人安置在女人和孩子之间,然后去了报仇。
他们想,若是一个人忘记了一切,那他便不会记得仇恨,若是一个人忘记了仇恨,他就不会再有悲伤。
其实一个人永远不会选择遗忘,因为那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灵魂,但人终究会遗忘,那时候便是你的灵魂抛弃了你。
他和孩子们在海边玩闹,看起来很快乐。
这或许便是曾经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的,失去过去后的生活。
直到那一天,吃饭时,他忽然听到了女人和孩子们的哭声,他抬起头看着新闻里播出的三个死者的照片,他很诧异,这是我认识的人么?
一个小姑娘抽泣着说,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
那人跪在那儿,只祈求天主的垂怜。
其实,当主角最后拿起枪奔向他的仇人的时候,复仇这件事本身成功与否,已经全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想看的都已经看到,因为宿命中的英雄已经踏上了自己的路,因为曲声已经响起,大幕正要拉开。
我们自出生那一刻起,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便是我们的灵魂,若有一日连它也将我们抛弃,我们不只不会再有悲伤,我们会一无所有。
他们在这个行业里一直是专业人士,把杀人这个行当都行使得循规蹈矩如同行尸走肉了以后,百无聊赖。
每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一顿意大利面,老当益壮的玩儿枪身手让枪手三人组的骨子里寂寥了好久的血又开始沸腾。
你是厨子?
飞出去的盘子伴着枪声,糊弄鬼呢?
结果呢?
其实鬼是最不好糊弄的。
一个过气的法国枪手,为了女儿不远万里来到澳门想要复仇,却发现自己已近暮年,身在异乡,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阿鬼、柱、肥乐刚把老大的女人和偷情的姘夫用子弹钉在了床上,转瞬间又接了这单新的生意。
法兰西老头把银灰色的双鹰上膛,阿鬼、柱、肥乐同时拔枪,在废弃的垃圾场,一辆旧自行车在四枝手枪喷射出子弹的催推下,伴着西落黄昏的夕阳,绰影婆娑的芦苇,和“断送一生憔悴,知他几个黄昏”的老爷们一起翩翩起舞。
暗月夜,战松岗,枪在放、弹在响,惊起了飞鸟撼动了迷漾,只有暗夜中的月亮在和仇恨胡诉衷肠。
这个过程让枪手三人组重新找到了遍野绿、嬉戏醉眼,莫负青春的豪气云干和畅快淋漓,稍不留神却发现老大就是法国老头仇人幕后的主谋。
流年暗中偷换,西风几时袭来?
一切都是巧合罢了。
原地拔枪还是继续释放,选择不需要多少时间,时间是用来处理选择……就这么定了,再回头,高城断望,灯火已昏黄。
君知否?
狂风过后,战兴浓如酒,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就算被十面埋伏,先点根烟,手也就不再抖,乱枪声中,豪情只剩了衣襟晚照。
老人跪摊在沙滩祈求主给他指点,直到离开他的人都一一出现,捧起了他无助的脸,让他继续复仇。
中心广场,教堂的钟声,行走的人、飞翔的鸟,愤怒的子弹指向了罪魁祸首,孩子们在你身上贴满了以提醒他的标记,你可以脱掉,但无法抹去的确是你脸上的阴霾……朋友来了有好酒,而你在他眼中是恶毒的豺狼。
当他再一次坐在海边,他是彻底的失去了一切的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再有仇恨,也许就不用再复仇。
杜琪峰,这次和法国人的一次合谋用梅尔维尔的感觉,把仇恨又搞大了……
责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三《复仇》2009年杜琪峰的《复仇》上映,标志着他的《杀手三部曲》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枪火》到《放逐》再到《复仇》讲的都是杀手的情义,杀手的相知、相惜、相杀、相救。
三部曲的故事都看似都很简单,简单到三部电影都可以概括成任达华让黄秋生杀他不想杀的人、而黄秋生反抗的故事。
不只是内容,《杀手三部曲》中杜琪峰的画面是一贯张扬中又充满细腻的,慢镜头、走位、站位等等,他很注重细节,杜琪峰才是中国的昆汀。
由于我更多想讨论内容而不是摄影和剪辑,所以我只举一例:《枪火》中在沙发上用脚踢小纸团,《放逐》里子弹接力把手枪打到水塘里,《复仇》里用子弹接力让自行车“自行”。
《杀手三部曲》的内容递进也是明显的:《枪火》中的反抗是暗地里的,《放逐》中的反抗开始是暗地后来意外被迫公开的,《复仇》中的反抗是明确、坚决的。
《枪火》讲的是同一个杀手小组内部的故事,《放逐》是两个杀手小组的故事,《复仇》讲的是三个杀手小组的故事。
《复仇》中一共出现了3个杀手小组。
就是黄秋生阿鬼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女人和奸夫的原因是订单任务而已。
他们接法国佬为家人报仇这一单的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A杀手小组在为法国佬复仇的过程中,有两次杀人过程,第一次是干掉黄日华为首的B杀手小组,因为他们是法国佬家人惨死的直接执行者,第二次是因为已经答应为法国佬报仇,所以即使后面发现B小组的后台也是自己的老板和客户,依然选择继续执行任务——干掉冯先生和他的杀手团。
第一次动机是因为任务,第二次动机是因为自己的原则即对客户富有的责任。
C杀手小组就是法国佬和多仔婆叶璇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目的不是仇恨而是责任。
而所有事情的开始事件:B杀手小组为冯先生执行的杀掉法国佬家人的行动,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三个杀手小组在杀人过程中,没有一次是因为仇恨,这才是杜琪峰《复仇》在内容上的厉害和独到之处。
阿鬼,阿柱和肥乐,望着法国佬开心的和孩子们一起玩球时,阿柱说:“当一个人没了记忆,你们说,仇恨还在不在?
”肥乐说:“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阿鬼说:“他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啊,干活吧!
”记不记得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去做。
必须要做的事情,就要去做,记不记得都不重要,这也正是责任的涵义。
没有了记忆,仇恨当然不在了,但是责任在。
黄秋生他们仨,决定了要帮法国佬复仇,那么就做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要做,这就是责任,这就是男人!
这种情义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稀有的东西自然珍贵,因为珍贵而令人感动和怀念,因为感动和怀念,所以才是永恒的经典。
阿鬼出事后的一周,就是头7那天,法国佬看到多仔婆和孩子们都哭了,看着新闻里播出的三个死者的照片(黄秋生他们仨),小女孩告诉他: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
可是法国佬由于严重的记忆衰退、依然什么都想不起来。
法国佬忘记了他在法国的女儿还活着,忘记了他来香港的目的,也忘记了他在香港有三个最好的朋友都因为他而死去了,更忘记了他的仇人都是谁。
但是,他知道多仔婆每天给他做饭,孩子们每天和他一起玩耍,他知道他们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
所以,他决定为多仔婆和孩子们做点儿什么,这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爱,因为责任。
叶璇用美人计让孩子把把标签贴在冯先生身上,好让法国佬能够认出仇人冯乔治,历经波折,但法国佬成功了。
影片结尾,他又回到孩子们的身边,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个失忆杀手的情义、这也是叶璇和孩子们的情义,他们都践行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责任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当你继承或者说得到了某种东西的时候,你身上就负有责任。
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就对父母有责任;生在国家,就对祖国有责任;得到了别人的爱,就对爱你的人有责任;情义也是责任。
我喜欢杜琪峰有思考的作品,我喜欢杜琪峰的《杀手三部曲》相关链接:什么叫做阴谋论,我评《杀手三部曲》之第一部:枪火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482502/向死而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二《放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93955/
我来回忆一下。
觉得这戏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1.杀对奸夫淫妇居然需要三个人打配合,也太没实力了吧。。
而且进房间的关键key居然靠和扒服务生的钥匙。。
这也太靠运气了吧,万一没扒到或者被发现呢?
杀服务生?
究竟是杀手还是扒手?
2.为了一间看不见摸不着,产权还不知道怎么过户的巴黎餐厅和一不相识的干瘪外国老头就和澳门地头蛇以前的旧老板对着干,放弃澳门和香港的生存环境,难不成从此洗手不干去法国混了?
这也太轻率了吧。
这是故事的主体结构,这个基本就站不住脚,故事就不成立。
3.知道这法国老头失忆就收手嘛,为了一场没有意义的复仇,干嘛呢?
最后以死相拼更是毫无道理。
生意是生意嘛,没必要搭进自己的性命进去。。
4.法国大爷在影片的结尾这么神勇,单枪匹马把任达华一党搞得鸡飞狗跳,最后结束了达哥性命,一切这么闲庭信步行云流水的。
难不成失忆失成自己这么强实力也不记得了?
还请个P杀手,自己本来就一杀手嘛。
黄秋生党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破口大骂这老头,自己这么牛还要叫他们三人枉死,太不地道!
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在想,若非老头失忆不晓得自己的身手,那这戏就没黄秋生仨什么事了。。
其实最后老头的爆发像极了是对黄仨人的嘲讽。。。
本片最搞笑的即是任达华看着那个美人突然挺个大肚站起来的一幕了。
呵呵,我都笑翻了
当杜女郎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在一大堆男猪里面脱颖而出,除了本身精湛的演技之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气场,不然只可能沦为像林熙蕾这样的花瓶。
说实在的,当年叶璇选择离开TVB绝对是明智之举,老人台的江河日下以及剧集的过于套路化,早已无法吸引观众。
而香港电影在这些年青黄不接,尤以女演员的欠缺最为明显,张柏芝之外已经难以找到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演员了,连续四年的金像影后落入内地女星手中可见一斑。
叶璇能否抓住这次机会,从而晋升香港电影圈新一代女星,我想除了她本身强大的语言优势,更多的是她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复仇里面那惊艳的转身,实在不得不佩服。。。
“江湖道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
” 20多年前,汪叔这样对小马哥和豪哥感叹。
李元桂(阿鬼),姚家柱(柱),徐乐(肥乐),二十多年后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江湖道义的故事。
退役杀手重出江湖寻找杀害女儿全家的杀手,不巧撞到另一帮杀手在开工,遂以全部身家请本地杀手帮忙复仇。
收了钱就得办事,办事办到一半鬼佬的失忆症又犯了,问道:报什么仇?
杀手是有行规的,所以明知柜子里面有小孩,也“不能开门”,可是“开了门,看到了你的脸,你说怎么办?
”,在别人家人面前动手那是胜之不武,事主即使死了或者失忆了,收了钱事还是要照办,即使是去送死。
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子里磨合的很好,东方的江湖即使是要你死我活,但作为同行还是惺惺相惜,而西方人却是绝对不接受仇人一丝恩惠的。
东方的献身、信诺和西方的信仰启示,都表现很自然。
道义这东西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也就没有了,它不可描述,只可见诸于人心。
近几年杜琪峰拍的最好的一部动作片,也是血浆用得最多的一部,同时也是林家栋最出彩的一部片。
枪贩冯淬帆的角色很有古龙人物的意思,电饭锅、冰箱、空调里到处都是武器。
黄日华、吴廷烨和叶璇出场虽不多,但是都不乏亮点。
请自行忽略结尾,那是给洋人看的。
信耶稣,得永生。
开场谈判戏的站位设计堪称杜琪峰暴力美学的浓缩表达:封闭空间内,法国雇主Costello(约翰尼·哈里戴饰)与三兄弟(黄秋生、林家栋、林雪)形成三角对峙,光影切割出几何化的权力场域。
杜氏惯用静态构图制造张力,人物如棋盘上的棋子被宿命之手摆布,餐馆吊扇的阴影在墙面缓慢旋转,暗示时间流逝与命运轮回。
这种仪式感贯穿全片,如废弃工厂决战时四人持枪缓步推进的镜像调度,将暴力升华为一场现代舞剧。
Costello与三兄弟调查女儿遇害现场时,通过交叉剪辑将回忆与现实交织,既推进线索发现,又暗示复仇动机的复杂性。
这种手法在杜琪峰作品中常见,如《PTU》中丢枪与寻枪的平行叙事,强化宿命循环的无力感。
三兄弟与Costello闯入杀手家庭一幕堪称神来之笔:剑拔弩张之际,孩童一声"爸爸"瞬间瓦解暴力预设。
三人在家庭的包围“保护”下,暂时躲过复仇的箭——四人的寻仇,这是杜琪峰对暴力叙事的微妙颠覆。
在此延续《放·逐》中对江湖人家庭羁绊的关注,将冷血杀手还原为世俗父亲。
餐桌上的热汤与墙角的霰弹枪并置,暴力的日常化反衬出江湖人逃离宿命的无力。
这种温情时刻如短暂喘息,却更凸显黑帮片"家庭庇护所"意象的脆弱性——最终杀手全家仍被屠戮,暗示暴力终将吞噬所有避风港。
Costello脑中遗留的子弹导致记忆持续消逝,这一设定直指“记忆与身份”的哲学命题。
记忆的碎片化(女儿被害的闪回与现实的错位剪辑)直指复仇行为的虚无——当仇人面孔在脑海中模糊,复仇是否沦为空洞的姿态?
若仇恨依托记忆存在,失忆是否意味着解脱?
杜琪峰在此颠覆传统复仇片的快意恩仇,让失忆成为对暴力循环的嘲讽。
记忆与身份的解构,让复仇沦为西西弗斯式的徒劳。
影片通过Costello从执着复仇到茫然无措的转变,探讨人性本能与理性选择的矛盾。
这一设计让影片超越传统复仇叙事,升华为对存在意义的拷问。
以身体残缺隐喻精神困境,赋予角色更深的悲剧性。
全片暴力场景呈现强烈的熵增美学:废弃工地决战时飞扬的粉尘、慢镜中飘散的文件,物理空间的崩解对应着人物精神的溃败。
Costello最终在失忆中重复复仇动作,三兄弟以死亡完成对江湖道义的殉葬,所有角色都困在暴力的莫比乌斯环中。
杜琪峰在此撕碎传统黑帮片的浪漫化复仇,暴露出赤裸的虚无——当记忆消散,复仇不过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江湖道义沦为空洞能指。
《复仇》不是杜琪峰最成熟的作品(跨国团队的磨合痕迹可见),但其通过记忆创伤与身份迷失展开的哲学思辨,将香港黑帮片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
当暴力成为景观,复仇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又一重异化表演。
这种对类型片的自我解构,让《复仇》成为一曲献给黑帮片黄金时代的安魂曲。
想拿奖的心迹太重了。
喜欢的片种
林雪的鬓角太销魂了
情懷依舊,情懷可以凌駕與技術,內容,表演。起碼法國人懂。
银河黑帮武侠版
受不了
能看……
杜琪峰的浪漫情怀
难看到极点
兄弟。
一群不要命不要钱的热血中年下着雨穿着雨衣互射,还有那个幼稚到极致的摇滚老外,神经病!
我先看的内地引进版DVD,然后再看得港版下载,最后感慨,操啊,这完全是两部电影啊!另外,国语配音实在是太牛屄了,这帮配音的难道都没吃饱饭吗?
偏爱杜琪峰这种将影片风格像TVGAME一样升级导演——我要的不是放逐续集,而是枪火三代。
情节老套,加个老外不伦不类。唯有部分场景的处理和依旧火爆的枪战场面可见是出自老杜的手笔,其他乏善可余。老杜真老了?!林雪为什么总是这么爱吃。汗~
两组杀手:黄秋生 林家栋 林雪 V.S. 张兆辉 黄日华 吴廷烨
评论很两极化。作为一个戏文班同学,值得做个批评作业。所以我倾向为这是一部堆砌风格、缺乏严谨剧本、感情廉价肤浅的烂片。
大失水准 失望
枪战场景已经拍出了游移在情节之外的飘逸风格,太过风格化而导致主题弱化能算是件好事吗?4颗星献给自行车试枪的片段,铁血下的浪漫情怀。
最近流行中西合璧
鬼佬淡定得有点儿超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