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想写这一篇,但实在看不过眼,不吐不快。
update: 这篇修了下,首发在与书(http://yushuclub.com/)了,地址是http://yushuclub.com/?p=467经典童话灰姑娘以真人版电影的形式再现江湖,忠于原作的故事看起来似乎老掉了牙还非常的政治不正确,一时间又引来许多非议。
前有后妈联盟嫌弃女主演员颜丑气场弱逼格低,后有人直斥灰姑娘是男权社会的玩物。
评论人周冲质问:“五十度灰姑娘,你们的生命意义在哪儿?
” 把灰姑娘与五十度灰相提并论,认为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女屌丝逆袭,“无知无能无个性”的女主因“年轻貌美单纯善良”而被男权宠爱得登高位,两部电影都是对女性的物化。
作者进而担忧“这种影像的繁衍,必然形成物化女性的主流价值观”。
这是一篇乍看十分女权、十分独立的评论。
从女权的角度看灰姑娘,我却另有感想,在此一谈。
这流传甚广的童话版本繁多,中国唐代的志怪笔记亦有类似故事记载。
总体来说,基本情节是一位出身不低的年轻善良的女孩在生母亡故后,被继母当做佣人苛待,后来获得神力的帮助,被一位有权势的男子娶为妻子,从而得以脱离原有家庭的迫害。
好人有好报,天不绝人之路,这个故事本身是根据朴素的果报观展开的。
周冲眼里的辛德瑞拉无知无能靠脸上位。
这一断语乍听很符合刻板印象,但却经不起推敲。
因为新版电影里的灰姑娘是个自尊自爱三观明确的女孩,把母亲的遗训“要勇敢善良”铭记在心,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热爱劳动和自然。
撇开新版电影在设定细节上的改动不说,原版灰姑娘们除了年轻美貌,也个个勤劳聪明。
看看中国版本的灰姑娘原文是怎么说的:“有女名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不知从何能推断出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花瓶。
我们再来看王子的拯救这个争议点。
灰姑娘的上位确实看脸,也确实是靠有钱男性的拯救,但且慢大笑“这下我看你还有什么话好说”,一方面,靠脸好被拯救推不出女方必然缺乏自我意识不懂生命意义的结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该看看灰姑娘的具体处境。
很显然,没有后母的打压触发剧情,也就不会有后来神仙和王子的拯救。
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如果没有继母,灰姑娘根本不会成为“灰头土脸的”姑娘,也就根本不需要王子的拯救。
作为一名继承人,她原本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
可现在呢,这个一无所有的年轻女孩,人身受长辈的控制,在家中受欺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既不可能通过升学改变自己人生,又不可能出社会工作,她是无路可走。
这样的情节如果单独拿出来看,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指责继母对这女孩的虐待不合人情。
读者若能设身处地想一想,大概也会承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容我再强调一遍),嫁个如意郎君是最快最彻底地帮助这女孩摆脱困境的方式。
事实上,现实中这样的故事也仍然以不同的版本反复上演。
即使有国家和诸多社会机构的存在,一个十七八岁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子要想彻底脱离原有的家庭,她能有的选择依旧不太多。
而结婚的意义除了经济利益之外,也在于使年轻女性不再被原有的家庭约束。
由此,我们得以窥见灰姑娘这个故事里涉及的真正的性别问题。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把这样一位有手有脚有才有貌的年轻女孩逼到别无他法只有靠刷脸等待王子拯救这么一条路上,确确实实是男权社会的过错。
请设想一下如果主角性别为男这故事会如何发展,也许这男孩子就跑出家门闯天地去了,而在简奥斯丁那个时代,继母和继姐还要反过来看这唯一合法继承人的脸色——理智与情感这个故事不就是这样开始的吗?
在夫权接管了父权的“结婚之后”,灰姑娘的幸福生活是否能地久天长也甚是可疑。
她的中国姊妹叶限只能说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無限。
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这身世飘零远嫁他国的女子,对着这样一位贪婪刻毒的丈夫,不知是何结局。
在这苛刻的大时代里,女孩,年轻的、只能待在家里当仆人的女孩,被束缚了双脚坐困愁城的女孩,却有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来质问她:你这没有个性的玩物,你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多么可怕。
而再进一步,我也想说,把年轻貌美单纯善良指定为唯一的女性评价标准确实很糟糕,但因此就干脆否定这些品质,岂非一样大错特错。
在灰姑娘这个故事里,读者可以质疑王子,可以质疑继母,可以质疑这糟糕的社会制度,却绝不应该质疑灰姑娘本人。
她不应该被任何人逼问“你的生命意义在哪里”,她有权成为年轻貌美单纯善良穿漂亮裙子泡帅哥的女人。
而因此看轻她的人,固然看到了男权狰狞的一面,却并未撼动强权的根基,因为他们都默认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弱肉强食。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是能够看到弱者的苦痛和温柔的力量的人,是为此去迎战不公的世道的人,而绝不是推崇丛林法则的人。
她们既勇敢,又善良。
文/梦里诗书 灰姑娘的故事老套吗?
不!
自夏尔·佩罗创作这个故事起它就一直被广为流传,并永远会是孩子们的睡前童话伴其酣睡,迪士尼此次真人版《灰姑娘》,没有搞怪另类,也没有反派正话,就是温故着那个经典的童话故事,让那曾几何时的童梦仿若触手可及。
就《灰姑娘》言,这是一部无需论其剧情的电影,其几近百分百的忠于了那以是人尽皆知的原著,未有何创新,也不曾删改,有所出入的也仅是微乎其微的旁枝末节,一切的发展皆如那往昔的童话,梦幻与华美的交织,一颗善良坚韧的心,令人至始至终皆能感怀灰姑娘那满若朝阳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使得即便是反派的继母与姐妹,看那夸张荒诞的表演,也未有觉恶俗,而是令人不禁宛然一笑,好坏善恶在电影中一眼既能辨别而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电影欠缺了份波澜新颖,但一个如此忠于原著的童话故事,简单而纯粹的美好本就是其本态。
作为改编电影,《灰姑娘》也做出了细微处的改动,让"后妈"更有戏,凯特·布兰切特作为昔日的精灵女王和凭借《蓝色茉莉》揽获奥斯卡影后的她,气质与演技的兼顾将这个因痛失两任丈夫的继母贵妇演绎的张力十足,而灰姑娘的主场或因仅只是按部就班,反倒令人难寻太多亮点,令人不禁有以些许宣兵夺主的味道,在背景特效上,已然不是第一次改编真人版童话的迪士尼已然是轻车熟路,宫廷与田园两种风格配以那梦幻的南瓜车童话桥段,其种种皆有以极高的还原度。
孩子看童话看到的是真善美,而大人看童话很多人则夹杂了世俗的功利,所以或许有人会过度解读电影中的灰姑娘实则是现实中的心机绿茶,也有所谓的专家学者认为灰姑娘的故事是以貌取人,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当我们得出这些观点的时候,其实已然失去了一个如孩子般的童心,将自已站于那世俗的顶点俯视着这个童话,所以灰姑娘的故事或许能取悦孩子,但那份天真的“幼稚”可能已然很难打动多少大人的心房,电影工业特效的进步已然能让这个童话逼真到无瑕绝美,而我们所需,仅只是重拾童心,找回儿时那份久违的质朴。
电影中支撑灰姑娘一路走来的是母亲临终前告诫女儿的“坚强和勇敢,仁慈和善良”,温故拾心,面对这样一个不能再老套的美好童话,拾起的不仅是童心,更是那面对生活心若朝阳的初心。
迪尼斯的灰姑娘正在国内热映。
对于灰姑娘这种典型玛丽苏加白莲花的女主角我不是特别有兴趣,因此我算是观影的另外一个潮流,为了后妈凯特和仙女教母海伦娜。
虽然这个童话故事耳熟能详,大部分人童年看过格林童话以及迪斯尼动画片,但是我们真的知道这个故事的原貌吗?
至少我在看完这个电影的那一刻,产生了些许的疑惑,这和我印象中的童话故事真的有些出入。
而这些许的不同,让我有了重读童话的欲望。
(下面的内容可能稍微有点毁童年,阅读时如有不适,请及时关闭!
)所以,灰姑娘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
这也许不是个单纯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通过对比电影和书,我希望可以找到答案。
我参考的书籍暂时只有三本:1.菲利普-普尔曼的《格林童话》,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165-182页。
2.杨武能翻译版的《格林童话全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70-75页。
3.Kinder- und Hausmärchen, Brüder Grimm, Reclam Verlag( Philipp Reclam jun. GmbH),2010,Aschenputtel,Seite132-139.(鉴于故事的熟悉度极高,以下只引用了部分内容)【曾经有一位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
当她感觉自己已经油尽灯枯时,便把独生女唤到身边。
“我最爱的孩子啊,”她说,“你要活得如黄金般纯良,如羔羊般温顺,只有这样,仁慈的主才能够一直保护你。
不仅天主,我也会从天堂上注视着你,与你同在。
”说完这些话她就合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女孩每天都会去母亲位于鸽舍附近的墓前哭泣。
她活得如黄金般纯良,如羔羊般温顺。
冬天来了,大雪像白色的织物一样覆盖在母亲的墓上。
当春日阳光带走了积雪,富人又娶了一位妻子。
】……开头一段结束。
你没看错,冬去春来,亲爱的爸爸就娶了后妈,不是好几年之后,时间抚平伤痕的速度还真是可观。
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亲爱的爸爸还没有死,女孩就已经从早到晚像奴隶一般生活,遭受姐姐们的虐待,睡在炉灶边,获得了Cinderella(灰姑娘)这个名字。
这个父亲,完全知晓小女儿饱受虐待,而毫无作为……耐人寻味。
故事继续推进。
【有一天,她们的父亲要去城里办事,他问自己的女儿们,希望他带什么礼物回来给她们。
“衣服!
”其中一个说,“一堆漂亮的衣服!
”“我要珠宝,”另一个说,“珍珠、宝石……各种各样的华丽珠宝。
”“你要什么呢,辛德瑞拉?
”他问道。
“父亲,把回来路上挡住您帽子的第一根树枝掰下来给我就好。
”就这样,当父亲从城里回来时,给第一个女儿带了漂亮的衣服,给第二个带了价值连城的珠宝。
在策马回家的路上,有一片丛林,一颗榛子树的树枝碰巧刷过了他的帽子。
他就顺手掰下了这根树枝,把它带回家,给了辛德瑞拉 。
】……这一段也颇有意思,让人联想到李尔王问三个女儿,到底爱他有多深,小女儿的回答最为朴素“我爱您就像爱盐一样,不多不少”。
而且亲爱的父亲,居然直接管小女儿叫辛德瑞拉,小女儿本名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是吧?
不过还是稍微有点疑问,为什么是榛子树?
难道榛子树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我模模糊糊记得,在另外一本书里,提到了柳树。
如果有谁知道答案请告诉我。
【女孩谢过父亲后,立刻就把树枝种到母亲的墓前。
她的眼泪滴在了树枝上,它长成了一棵十分好看的小树。
辛德瑞拉每天过来给它浇三次水。
它也成了鸟儿们最喜欢的树,鸽子们常常在榛子树上歇息。
】……容我在这里停顿一下,因为最近正在读J.G.弗雷泽的《金枝》,让我产生了一定遐想。
《金枝》作为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著作,第一章就讨论了一个古老习俗,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祭司日夜守护的圣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祭司决斗,并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体现了一种古老的树木崇拜。
辛德瑞拉拿了榛子树的树枝,种在了母亲墓地上,她的眼泪滴在了树枝上,这整个过程听起来像某种巫术……我脑洞开的有点大。
【有一天,皇宫里发来了一张请帖。
国王将要举办一场为期三天的盛大庆典,邀请王国里所有的年轻女孩参加——王子将在她们当中选出一位新娘。
】……为期三天的庆典,居然就被删减到一天,为了增加梦幻效果以及突出一见钟情?
【辛德瑞拉完成了她们要求的每一件事,但最后,她却突然哭了起来,因为她也希望去参加舞会。
她跑去哀求继母。
……(后母说了一通恶毒的话,不赘述了)但辛德瑞拉还是坚持不懈,苦苦哀求,。
终于,继母失去了耐心,直接撒了一碗扁豆到煤灰里。
“两个小时内,把这些豆子从煤灰里择选出来,”她说“顺手把它们选好,把好的从坏的里面挑出来,做完这些,你就可以去参加舞会了。
”辛德瑞拉从厨房的后面跑进了花园里。
她站在那棵榛子树下,倾诉到:斑鸠和小鸽子哪,天空中所有的鸟儿们,请帮我把扁豆挑出来吧,从藏起它们的煤灰里挑出来吧!
把所有好的扔进罐子里,其余的,也就随你们享用了。
】……“如黄金般纯良,如羔羊般温顺”的辛德瑞拉,居然想要参加王子的舞会,听起来一点也不“纯良”。
好吧,先不管这姑娘的动机。
作为故事最经典的桥段,挑豆子,在电影里咔嚓,全给删了。
电影里和老鼠先生们沟通的辛德瑞拉,有点奇怪,难道小鸟不好吗?
小鸟停在手指唱歌的画面,明显美于捧着老鼠说话吧。
而且我们纯良的辛德瑞拉,刚刚发动了召唤术,这有点像魔女……小鸟在后面的作用,先容我卖个关子,可能为了电影版的美好故事,确实不该选鸟类。
虽然辛德瑞拉快速的挑好了豆子,但是坏心眼的后妈又撒了两大碗的豌豆,要求她在一个小时内挑出来。
于是辛德瑞拉发动了更高级别的召唤术!
【她站在那棵榛子树下,倾诉到:天空中所有的鸟儿们,无论哪种鸟都好,请全部过来……集结在这榛子树的树荫下吧!
在那煤灰中啄寻,帮我挑出那些扁豆来吧,把所有好的扔进罐子里,其余的,也就随你们享用了。
】……后面的剧情三本书描述的略有不同,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并没有出现“仙女教母”这个角色,辛德瑞拉是通过向榛子树祈愿,而获得了礼服和舞鞋。
【Bäumchen, rüttel dich und schüttel dichwirf Gold und Silber über mich.小树啊,你摇一摇,晃一晃,把金子和银子抖在我身上。
】这段祈愿词在德语版和杨老翻译的版本里都比较简短,辛德瑞拉获得了金线银线织成的美丽礼服。
普尔曼版本,显然要更华丽,辛德瑞拉三次分别得到了“和星光一样的礼服”“和月光一样的礼服”以及“和阳光一样的礼服”,舞鞋也从丝绸质地、纯银质地,最终变为了纯金质地。
那么水晶鞋去哪了???
普尔曼在故事的附录里面向我们介绍了一则有趣轶事,查理-佩罗(《鹅妈妈故事集》的作者),在写《灰姑娘》这篇故事的时候将法语的vair(皮革)误写为verre(玻璃),于是造就了玻璃鞋这一经典童话设定。
至于查理-佩罗真的是手误还是故意为之,就看读者我们选择相信什么了。
因为没有仙女教母这个角色,于是我们也没有南瓜马车、老鼠白马、白鹅马夫和蜥蜴侍从。
总之灰姑娘就那么嗖的一下到达了舞会现场,惊艳全场。
然后这里又出现了不同的描写。
呈现出现了两种辛德瑞拉,which one is better?
杨武能译文:这时王子走到她面前,牵着她的手和她跳舞。
王子除了她之外不愿和任何人跳,因此一直拉着她的手不放。
每当有另外的青年来邀请姑娘,他都说:“她是我的舞伴。
”普尔曼版本:她没有接受任何贵族的邀请,无论年轻的、年长的、富有的、英俊的。
仅仅当王子向她弯腰行礼,邀请他共舞一曲时,她才站起身,跟王子一起去了舞池。
普尔曼的《格林童话》,其实是他收集了其他童话和文学作品,并加入自己理解,重新创造的作品。
所以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辛德瑞拉有着强烈目的性……总之不明白一个纯良的姑娘为什么要跑去参加王子的舞会,难道她不应该把一生奉献给上帝?
虽然电影版给了一个合理解释,辛德瑞拉是想去王宫见一位友人,而非王子。
因为没有仙女教母的存在,因此也没有12点钟声后的魔法消失,但是故事里的辛德瑞拉还是决定离开舞会,从王子身边逃开。
于是王子追啊,她就逃啊,追啊,逃啊……辛德瑞拉逃到了自家的鸽舍。
【王子等啊等啊,一直等到灰姑娘的父亲来了,就告诉他,以为不知姓名的姑娘跳进了他家的鸽舍。
老爷子想,莫不是灰姑娘吧?
他们不得不拿出斧子和砍刀,让他把鸽舍劈成两半,可里面根本没有人。
】仔细想想,这位亲爹居然默许了后妈和两位姐姐不带小女儿去舞会的行为,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灰姑娘的渴望,不愧是亲爹!
为了打开鸽舍,居然使用了斧子和砍刀,王子你是追妹子还是在追杀妹子?
动词还用的是entzweischlagen,把什么打成两半、打碎什么……太凶残了吧!
亲爹和王子是要合伙谋杀吗?
还好灰姑娘逃的快,已经穿回脏衣服坐在炉灶旁边了。
有种大难不死的既视感……第二天的舞会继续。
灰姑娘又参加了,也又逃了,这次逃到花园里的梨树上。
哇哦,身手敏捷,穿着礼服和舞鞋,还能爬树,总之王子站在树下傻等,又等到灰姑娘父亲回来,说明了下情况。
父亲大人让人拿斧子把梨树砍倒了,结果还是谁也没有。
两晚上都用到了斧子,为什么要砍倒?
一个妹子都能爬上去的树,王子你爬上去看看就是了?
不符合您的贵族礼仪吗?
总之这次灰姑娘也逃的很快。
于是第三天舞会。
王子使用了小小的计谋。
【让人在楼梯上涂满了沥青,姑娘在跑下楼去时,左脚的鞋给粘住了。
王子拾起鞋,看见它是那么小巧,那么精致,完全是金子做的。
】我们的王子总算机智了一次,没用斧头破坏什么了。
为什么是左脚,不是右脚?
有什么含义吗?
下面就是全国姑娘们的试鞋活动。
然后到了辛德瑞拉的家。
【老大提起鞋回房去试穿,他母亲站在旁边帮忙,可惜的是她的大脚趾穿不进去,对她来说鞋太小。
母亲于是递给她一把刀,说:“砍掉大拇指,只要你当了王后,就用不着再走路。
”姑娘果真砍掉脚趾,硬把脚塞进鞋中,咬紧牙忍住疼痛,出来见王子。
王子把她当作未婚妻抱上马,领着她走了。
可是他们必须从灰姑娘母亲的墓前经过。
坟头的榛子树上蹲着两只小鸽子,一等他们走过来就唱道:快看看,快看看,鲜血已流进鞋里;鞋太小,鞋太小,真未婚妻还得在家里找。
王子朝下看了看,发现鸽子所唱的正是真相,只见血已涌到鞋外。
他调转马头,把假未婚妻送回她家,说这个不是他找的那个姑娘,应该让她的妹妹试试。
于是妹妹又进屋去试鞋,她倒算运气,脚趾头都穿进去了,不料脚后跟却太肥大。
无可奈何母亲又递过来一把刀,说:“削掉一块脚后跟吧,你当了王后不再需要走路的!
”姑娘削掉了一块脚后跟,硬把脚塞进鞋中,忍住疼痛出来见王子。
王子把她当作未婚妻抱上马,领着她走了。
当他们经过榛子树的时候,蹲在枝头的两只小鸽子又唱起来:快看看,快看看,鲜血已流进鞋里;鞋太小,鞋太小,真未婚妻还得在家里找。
王子低头一看,只见鲜血已从鞋里涌出来,把上边的袜子都染红了。
他立刻调转马头,把假未婚妻送回她家。
“这一个也不是真的,”王子说,“你们没有别的女儿了吗?
” “没有”,父亲回答,“有的只是我前妻留下的一个小可怜的灰姑娘,她不可能是你要找的未婚妻。
”】这次成功见识到了亲妈的威力。
为了成为王后,姐俩真是狠下心对自己啊。
显然电影不会把如此血腥且不择手段的场景展示出来。
最奇妙的是这两只鸽子,就蹲在墓地上的榛子树枝头唱歌,简直就像死去母亲的代言人。
王子也很是奇妙,明明和灰姑娘跳了三天舞,和痴汉一样拉着人家手不放,不让她和别人跳舞,晚上又追着人家跑,看到穿上鞋的并不是自己心爱的姑娘,也不提出异议,非要等着鸽子唱着告诉自己。
按照概率问题,迷之少女之外的人也可能穿上这只鞋。
假设王子是知道这只金鞋是魔法变出的,其他人穿不上,所以他才可以胸有成竹的昭告全国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心上人。
那么整个试鞋仪式就是他和辛德瑞拉的共同设计,那么姐姐们砍掉脚趾和脚后跟是一种巧妙的报复方式吗?
(这段当然是我的妄想。
)灰姑娘理所当然的穿上了鞋子,王子也认出了她是舞会上跳过舞的姑娘。
【王子把灰姑娘抱上马,带着他走了,他俩经过榛子树前,那两只小白鸽唱道:快看看,快看看,没有血流进鞋里面;鞋子不小,鞋子不小,真新娘领回家去了。
小白鸽唱完,便双双飞下来,落在灰姑娘的肩膀上,一边一只,再不离开。
王子和灰姑娘举办婚礼了,两个虚情假意的姐姐也来讨好,想沾灰姑娘的光。
在王子和她的新娘一通步入教堂时,老大便挤到新娘右边,老二也挤到他左边,此时两只鸽子突然飞起,一边一只,各自啄掉了她们俩的一只眼睛。
仪式结束后,夫妻两人走出教堂时,姐妹俩还死死的赖在他们旁边,鸽子有飞回来,一边一只,啄掉了她们剩下的那只眼睛。
】白鸽落在灰姑娘的肩膀上一边一只,再不离开。
有没有一种左右护法到位的感觉?
鸽子在婚礼上还证明了它们是“猛禽”,可以啄人眼球,与和平鸽相去甚远。
所以电影使用了看起来无害的老鼠,代替了鸟类,也是可以理解。
不得不表达下对这两位姐姐的“敬意”,脚趾、脚后跟都没有了,还非要来参加婚礼,还身手矫捷的挤到新娘左右。
被啄瞎一只眼还不知悔改,还要粘着辛德瑞拉,于是另外一只眼睛也没有了。
王子挥挥手叫卫兵就可以把她们俩赶出去,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姐姐们获得了更残酷的惩罚。
真是有趣的夫妻于是,让我们欣赏上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
【Und waren sie also für ihre Bosheit und Falschheit mit Blindheit auf ihr Lebtag gestraft.她们为邪恶和虚伪付出了代价,从此以后不得不以盲人的身份,度过余下的时光。
】还以为结尾会是,从此以后辛德瑞拉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Nein!
纯良温顺的辛德瑞拉,没有宽恕姐姐们,而是给予了报复,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Happy Ending!
(才怪!
)突然想到光良那首歌唱道“我哭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还是蛮符合格林童话的整体基调。
在小时候读到,白雪公主在自己的婚礼上命人将铁鞋烧红,让她恶毒的继母穿着跳舞至死,我就产生了些许的疑问。
如今看到迪斯尼改编的童话电影,突然发现在我脑子里存在两个故事,美好的和稍微有点不美好的,两个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乐趣,让我明白纯良温顺的人也会做出那样或者这样的事情。
其实我还有很多想不透的细节,如果通过和不同的人交流,应该会给我带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故事。
【按照布鲁诺-贝尔特海姆在《魔法的用途》中的说法,《灰姑娘》一文最重要的主题,其实是手足之争,除此之外,还有女孩进入青春期时的焦虑,以及婚礼仪式的象征化等等。
】
今天去看了《灰姑娘》,画面非常的不错,回味了童年的时光记忆,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改变了原著,看完后感觉对小时候的看法有了完全的改变。
继母似乎并不是那么纯粹邪恶的坏人,她也只是一个失去爱,需要爱的可怜女人而已,虽然她还是有很多的缺点的。
但是她曾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妻子,更一直都是一个好的母亲。
可以说灰姑娘的不幸基本都是她软弱的父亲造成的,他父亲口口声声说爱着她的母亲,可以依旧迎娶了她的继母,这不过是为他的懦弱找借口而已,为失去妻子的悲伤找借口,男人连痛都不能承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
这方面王子的父亲国王就做的非常好(他也是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可是他依旧将他们的孩子养育的非常之好)。
男人除了爱情还有事业的。
当你失去了你的爱情,可是你的生命中还剩下很多东西,你爱人留给你的美好回忆;你爱人留给你的宝贝,你可爱的孩子;还有你一生都热爱的事业,这些都是你非常好的支柱,别用你的无德找借口。
如果灰姑娘的父亲不迎娶继母,好好的和孩子一起生活,那么灰姑娘依旧是幸福的。
但是,她的父亲又再婚了,抛弃了他对以前妻子的誓言,他将他的承诺和双手又交给了另一个女人。
可是这个男人并不如此干脆,他一方面为自己懦弱的性格找台阶,口口声声的对灰姑娘说他多么的怀念她的母亲,多么的爱着他们的家,那你娶别人干什么?
你和灰姑娘母亲的卧室现在睡的是另一个女人。
一方面又放纵继母行为,让她在他们的庄园开聚会,却又不陪着她。
给了一个女人物质却又不给她一点点的爱,你让她怎么过?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怎么安存?
你没有给她一点点的安全感和爱,你让她怎么把这里当成家,把你的女儿当成她的。
继母难道没有想过好好的过日子吗?
并不是;她没有想过和灰姑娘好好相处吗?
也不尽然。
可是这个娶了他的男人,根本就没有给她这个机会,他口口声声说的是:"这里是灰姑娘和她父母的家,他永远的爱着灰姑娘的母亲"。
于是,这个女人就只剩下冷漠了,你都不对我好,我干嘛要好好的对你的女儿,我犯贱么。
爱恨一念之间,更何况是这一个刚刚经历过悲痛的女人,一个男人,什么是最重要的?
是责任,当你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那么你就要为这个女人负责,要不,你娶他干嘛?
当你成为孩子的父亲,那么你就要为孩子的将来负责,你要知道,你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他的未来。
没有力量承担那么请你结婚生子前考虑考虑清楚;如果事件已经发生,请你努力的学会承担,你的爱人和你的孩子,我相信他们都非常的愿意跟着你一起学习,因为他们都是爱你的。
我仅仅是万千哈姆雷特中的一人,愿大家幸福安康。
文/ 五乔自打2010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以来,好莱坞正在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速度,翻拍真人版的迪士尼公主电影。
刚刚上映的《灰姑娘》是这一系列的最新作品,明年即将推出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则表明这股公主电影翻拍浪潮还远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与前几年白雪公主电影《魔镜魔镜》(还有风格诡谲的《白雪公主和猎人》)、去年上映的《沉睡魔咒》和《拜访森林》比起来,新版《灰姑娘》格外忠于原著(此处“原著”指1950年的迪士尼同名动画片)。
存心想要剧透都没什么好透的,故事情节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甚至电影中诸多细节的处理都和动画片如出一辙。
比如灰姑娘的好朋友还是几只小耗子,最胖的那一只仍然叫GusGus;仙女教母念的还是同一句咒语;就连灰姑娘的服饰,都和动画片中的色彩质地高度雷同(后妈的服饰倒是时尚时尚更时尚了)。
此外,南瓜变马车、老鼠变白马、只看脚不认脸的王子,一样都不少,一样也没多。
在这个时代,观众早就习惯了美丽的公主被史莱克亲一口就变回丑八怪,所以当你看到一个金发碧眼、心地善良的小姑娘找到王子,陷入了真爱时,反而会忍不住想:好了,剧情马上就要反转了吧?
结果《灰姑娘》硬是将这个古老的童话故事原原本本的讲完了,没有剧情陷阱、没有角色变脸,甚至连一点点反讽的意味都嗅不到。
不得不说,在这个所谓“解构经典”大行其道的年头,《灰姑娘》的“忠诚”显得十分特别,甚至可以说难能可贵。
毕竟你想把一个观众烂熟于心的故事按照原样讲出来,又要让观众有兴趣听完,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技巧。
片中的英式历史剧风格,佐以梦幻的视效,最关键的是,对浪漫氛围的强烈铺垫和营造,都将童话故事最重要的特质——无脑化的纯真和理想化的美好,极好的表现了出来。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除去片中仙女教母变戏法的一场戏,影片对”魔幻“的运用是克制的,即使是那几只善解人意的耗子,拟人化的程度也远远低于原著。
而这一点,又将这童话故事讲得有几分可信。
不过毕竟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童话故事中固有的角色定式,已经被人戳了几十年脊梁骨,影片将这些刻板印象忠实呈现,这种行为本身就伴随着风险。
Anthony Lane发表在《纽约客》的文章中指出了很有意思的一点,片中分别饰演灰姑娘、魔法教母和灰姑娘亲妈的三位演员,都为了影片将深色的头发染成了金色,而真正的金发演员凯特・布兰切特,却为了后妈的角色将头发染成了橘红色,这有必要吗?
从去年底《灰姑娘》的预告片露面起,网络上就充斥着关于灰姑娘腰围的大讨论:到底片中灰姑娘的小蛮腰是不是靠着特效处理出来的?
人们对影片的反应说明,某些曾经流行一时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好卖了。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些公主电影们,这边厢巩固着好女人的角色定义,那边厢却也在瓦解着关于坏女人的定式。
在这一大波的公主翻拍电影中,都毫无例外加重了对反派的刻画,而这些反派恰好都是女人。
从《魔镜魔镜》中的茱莉亚・罗伯茨,《白雪公主和猎人》中的查理兹・塞隆,到《沉睡魔咒》中的安吉丽娜・茱莉,《拜访森林》中的老女巫梅里尔・斯特里普,到现如今《灰姑娘》中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演员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拿过奥斯卡,全都是好莱坞最有分量的A-list明星。
单单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着:这是好的时代,这是“坏”的时代,这是后妈们的美好时代。
这些翻拍的电影,与其叫做“公主电影”,不如称作“坏女人电影“。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着实是一个“坏”的时代。
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中,“反英雄”正在成为热门,从前几年大热的《绝命毒师》到如今备受追捧的《纸牌屋》,影视剧正在试图翻转主角/反派的定义,甚至从传统意义的反派视角出发组织故事。
后妈们的美好时代不过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已。
不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童话毕竟有它内在的原理不容随意篡改。
其实大多数人打心眼儿里并不希望看到公主学坏——即使他们明知道现实中不会有那么完美的人——这也许源自人性中普遍的善良。
所以这些新版公主电影纷纷打起了改造反派的主意。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去年上映的《沉睡魔咒》,坏心眼的教母竟然成了”好人“,睡美人她爹反而成了罪魁祸首。
即使是在“保守”的《灰姑娘》中,好人还是那么好看,可后妈却也美艳了起来。
虽然影片将焦点留给了灰姑娘,可后妈的每一次出场都将风头占尽。
就连两个洋相百出的女儿,也不再像动画片中那么丑陋恶毒。
人物性格上,灰姑娘虽然还是那么善解人意,却也加进了一点自我认知上的挣扎;后妈也不再是坏得无情无理。
影片甚至安排了一处情节,暗示后妈的生活也有难处,后妈也哭过笑过爱过。
也许有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认为《灰姑娘》简直就是历史开倒车。
不过考虑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因害怕损害公众形象,而被一线明星嫌弃的坏女人角色,现如今成了奥斯卡影后才有资格享有的专权。
这难道不是很好的说明,大众思维还是悄然发生了变化?
伍迪・艾伦说过,看完《白雪公主》,大家都爱上了白雪,只有他爱上了后妈。
我猜到现如今,这话应该反过来说了吧:难道有人看完《灰姑娘》不喜欢后妈的吗?!
灰姑娘的故事是童年里烂熟于心的故事,可能每个女孩在童年的时候都有听过这个故事。
迪斯尼的这部电影把这个童话还原在了大银幕上,让故事更加真实。
灰姑娘在家受继母虐待,每天操持家务,而继母的女儿却过着主子般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下,灰姑娘依然坚强快乐的生活,直至遇到她的王子。
而与王子的相遇是给灰姑娘的生活带来转机。
王子的舞会,巫婆的魔法,一切梦幻而又真实,明知这一切只是幻影也要奋力一搏,追求梦想,直至一切幻影消失,只留下一只水晶鞋。。。。。
灰姑娘的命运由此改变。
灰姑娘在每个女孩童年生活中都是一个梦,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会成为那个灰姑娘,找到属于自己的王子。
如今长大,才体会到,童话其实都有寓意,有梦就要努力,努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已经有十几年不读童话故事了。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次读童话故事,我总是对反面人物产生莫名的好感,尤其是女性反面人物。
昨天看了拍成电影的灰姑娘以及电影里对继母形象的塑造以及一些对继母的恶意刻意洗白的部分,我想起了当年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时自己的诡异心境。
第一次读Cinderella似乎是小学五年级了。
对于女主Cinderella毫无感觉,倒是继母莫名其妙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后来我从不同出版社编篡的童话故事集里面又看到了很多次灰姑娘,然后当年只有11岁的我硬是用了一天的时间,将七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故事集放在一起,摊开到Cinderella那一章,开始对比结尾部分对继母以及两个女儿的处理。
然后,我发现关于她们的结局分为五种:1. 根本没提她们。
2. 她们羞愧难当地离开这座城市(本部电影采纳的结尾)3. 乌鸦啄瞎了她们的眼睛(魔法黑森林采纳的结尾)4. 继母为了让两个女儿穿上鞋,砍掉了她们的脚后跟(魔法黑森林采纳的结尾)5. 继母羞愧难当地自杀了。
现在想来,我小时候似乎很有做research的天赋,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为什么不同版本对继母和两个女儿的处理会不一样,可是也没想明白。
无独有偶,在同一年我看了Disney出品的动画片Sleeping Beauty,我对公主Aurora无感,倒是对女巫Maleficent萌生了莫名好感。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披着我妈的长款风衣,学着Maleficent的样子走来走去,带着横行霸道的姿态做事。
后来,我甚至自己偷偷地撰写了不同版本的Sleeping Beauty:其实Maleficent也不是个坏女巫,她只是因为某些邪恶灵魂霸占了她的身体,才做出那样的事,而她本身只是个高贵冷艳的女巫。
(可想而知,当我去年暑假看到Maleficent那部电影时,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小学六年级读了纳尼亚传奇的七本书,读完了以后我唯一的感想就是:Susan和Lucy作为书中的女性主人公,对于情节的推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在任何战役中,她们都没有参战,而是跟着Aslan跑来跑去。
Susan是个彻头彻尾的花瓶人物,到后来都彻底酱油了。
Lucy唯一的作用也是象征性的,拿着Aslan给她的万能药水为受伤的战士们疗伤。
但是,纳尼亚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里面的白女巫,还有the silver chair里面的绿女巫。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直到我开始读了哈利波特,才第一次喜欢上了正面的女性人物:Hermione。
我提起这些的目的是觉得: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应该是少年儿童。
作为成年人,我认为这个剧情很无聊,从头到尾都在吃爆米花。
但是作为一部以少年儿童为目标观众的电影,你传达给儿童的是什么价值观?
由此我又想到,很久很久以前读到的童话故事,很多故事的细节非常粗糙,人物塑造也很不合理,情节推进更不用提,基本上只有一个framework还算积极。
但是那个年龄的儿童会有框架性思维的能力吗?
首先,这部剧情的主旨是Have courage and be kind。
如果是为了宣扬这个主旨,那么接下来我期待的应该是女主如何通过自己的种种courageous act/behavior/choice,如何通过自己的kindness一步步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
可是这个故事呢?
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没怎么交谈王子就爱上了灰姑娘,原因就是看脸;第二次见面是在舞会上,王子进一步爱上了灰姑娘,原因是灰姑娘的脸和裙子;第三次,两个人就手牵手一起走向明天了。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不管你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家庭出身,甚至可以不管孝道、民意,只要你长了张好看的脸,王子就会看上你。
我忽然明白了小时候为什么频频喜欢上童话故事里的反面女性人物:除了我本身就喜欢高贵冷艳的女王范之外,反面人物往往具有智慧,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
比如白雪公主的继母自己制作了毒苹果一路跋涉到了小矮人家里,这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体力和执行力;然而白雪公主只是通过装可怜和长得漂亮就在故事里成为了人生赢家,她的善良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故事的结局也是无关紧要的。
睡美人这个故事里Aurora好像就是个被邪恶女巫和几个善良女巫争来争去的牺牲品,并且把Maleficent描述成一个气场强大的女王形象,敢于对王室成员表达不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看的童话故事很多情节都忘得差不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似乎在这种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童话故事里,正面人物永远是花瓶式的,被动的,她们总是莫名其妙碰见好人并且凭借容貌夺取王子的芳心,她们总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打败了邪恶,而且往往完全靠外界力量;而反面人物永远是讲究手段、时机、知识、力量,完全凭借自己孤军奋战,虽然最后为了主旨需要她们还是被灭掉了,但是她们往往是撑到最后才被灭掉了,考虑到她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孤军奋战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到这里我要提起我十几年来一直痴迷的哈利波特。
在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女性人物都在剧情的推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概除了秋张,不过这个角色已经被黑烂了),她们参与了拯救魔法世界、打败伏地魔,七本书里无处不贯穿着她们的智慧、勇敢、执行力、决策力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所以既然以儿童为目标观众,既然这个故事已经很大程度被改编了,那为什么不改编得与时俱进一点,彻底将这个故事改为灰姑娘凭借自己的courage & kindness获得王子的爱,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王子共同治理国家?
我认为这样才能为儿童(尤其是女童)传播正能量。
都说性别是社会环境建构出来的,那为什么不能从童话故事做起,将女性的个人奋斗融入进童话故事中?
Strong 演唱:Sonna Rele《Cinderella灰姑娘》OSTIn a perfect storybook在完美的故事中The world is brave and good 世界美妙又英勇A hero takes your hand 英雄牵起你的手A sweet love will follow 甜蜜爱情在等候But life's a different game但生活与此不同 The sorrow and the pain充满哀愁和伤痛Only you can change your world tomorrow 只能靠自己消除明日之忧Let your smile light up the sky 用你的微笑点亮天空Keep your spirit soaring high让你的心灵飞入苍穹 Trust in your heart坚守信念And your sun shines forever and ever 你的阳光闪烁永远Hold fast to kindness保持善良Your light shines forever and ever 你的光芒永不褪变I believe in you and me 相信我们自己We are strong我们的坚强之心 When 'once upon a time' “曾经”的字眼In stories and in rhyme 在故事里出现A moment you can shine and wear your own crown 预示着你即将加冕Be the one that rescues you 自我拯救终将实现Through the clouds, you'll see the blue 穿过乌云就会看见蓝天Trust in your heart坚守信念And your sun shines forever and ever 你的阳光闪烁永远Hold fast to kindness保持善良Your light shines forever and ever 你的光芒永不褪变I believe in you and me 相信我们自己We are strong我们的坚强之心 A bird all alone on the wind 鸟儿在风中孤独飞翔Can still be strong and sing 依然能坚强地歌唱 Trust in your heart坚守信念And your sun shines forever and ever 你的阳光闪烁永远Hold fast to kindness保持善良Your light shines forever and ever 你的光芒永不褪变I believe in you and me 相信我们自己We are strong我们的坚强之心
我走进电影院之前就知道我看这个电影会哭的稀里哗啦。
我们已经开始渐渐老去了,从前坚信的善良和勇敢早就灰飞烟灭了,从多少年前开始,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世界是现实而残酷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只有拼命和别人斗智斗勇,不惜惹得一身腥,才有搏出头的一天。
可是面对银幕里的她,我还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是因为我背弃了我曾经的信仰,仙子教母的魔法才始终都没有临幸我。
是因为我已经多少次待人以恶,才不会有王子来爱我。
是因为我早已向这个世界的不堪妥协了,我才不能live happily after.我和所有其他女孩们一起老了,她却还纯净如初,能为一点点所得而感恩,能为一份简单的感情而忠贞。
我根本不懂电影,我只是一厢情愿的愿意被她感动,向我五岁的时候一样。
向灰姑娘致敬。
她是我们不朽的信仰。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看的节目叫《正大综艺》,里面有个女主播做着至今为止令我最为羡慕的工作——在世界各地吃喝玩乐还有人跟拍,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想要去看一看这世界的种子。
印象更深的是,每次的节目播完之后,会放一部译制片。
有一阵子,放的是童话的改编真人版,我记得放过的有《阿拉丁神灯》、《海的女儿》,小人鱼化身为泡沫的时候,真是心都要碎了。
我长大之后,曾经在网上努力搜索过当年这些令我难忘的译制片,很想印证一下它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看,可惜没有找到过。
以童话的阅读作为人生启蒙的人,不管长大后明白了多少背后的故事,最初那个美好的印象都强烈影响过我的整个价值观。
这一部真人版本的《灰姑娘》,竟然拍得如小时候看过的那些译制片一模一样——没有衍生的解读,没有不必要的想象,就算增加了后母的戏份,也完全是在原故事的允许范围内的合理演绎。
这些真人版童话有一个统一的气场,都略带夸张和幽默,但又很温暖,里面的每个人物即便是恶人也让人讨厌不起来(看那对夸张的姐妹),而好人则令人毫不怀疑,就是百分之百的好人。
你不会去想,王子和公主结婚之后王子会不会心生二心,丝毫不会怀疑面目和善的老父亲最后支持儿子的选择,你相信善良的灰姑娘就是会原谅后母,而所有的梦幻铺陈都是为了推出最后那个大家早就料到的happy ending。
没有意外,没有旁支,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皆大欢喜。
和我一起看片子的姑娘对这个故事吐槽不已,她说王子是个笨蛋,灰姑娘是个有心机的绿茶婊,而整个故事就是个幼稚的平面,适合她三岁的小孩来看。
可是如果让你重温童年时的那个梦幻故事,给你一个半小时的小小催眠,不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吗?
整部片子拍得非常美,音乐、布景、服装,尽可能还原小时候我们看这个童话时那种梦幻感——片中灰姑娘被王子挽住腰肢翩翩起舞的那段,真是配得上“美好”二字。
总之就是我觉得还蛮好看的,至于是不是情节过于脑残幼稚什么的,who cares谁还不知道灰姑娘是个怎样的故事吗?
公众微信号:苏格拉底很闲
主角的颜值令人着急
对于这种人人皆知的故事,为什么要拍的完全忠于原著?
所有童话故事之中我大概对灰姑娘是最无感的,整体bug太多,全场一起发出唏嘘觉得很美的时候我总能找到嘈点。。。艾玛。。。是我的问题么
后妈请收下我的膝盖!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魔幻仙踪】【沉睡魔咒】后重新尊重回原故事的感觉真好。少女心永不过时,不过心机略婊的灰姑娘和裤裆略紧的王子这样设定,都算符合当下的欣赏口味。
莫名其妙的喜欢外国翻拍动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被撕爆衣服之后一定要马上跑出去哭!
蓝色裙摆飞起来的时候真是少女心全部满足!布兰切特加戏不断,气场太强!
卡特特工的女儿唐顿表小姐在精灵女王和她的两个女儿的折磨下忍辱负重,最后在安德的教官和食死徒教母的帮助下,破坏了政治联姻,嫁给了没胡子的北境之王的故事(我倒是看看谁敢参加他们婚礼)。总的来说,特效不错,剧情起码比木星上行好。
“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虽然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灰姑娘这个故事意味早已不同,不过仍有其值得称道之处,并重新找回童年时对真善美的向往。 PS.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后妈气场强大,高贵冷艳,存在感max!
公主好漂亮
一个最熟悉也最经典的童话故事,被搬上大银幕后,有种儿时梦想触手可及的悸动与感怀!!
这部无杂质白色版的《灰姑娘》还可以忠告我们:为了子女着想远行前请先买份两全保险,打乱子女生活只需找个自带娃的继父母。
太华丽了!
侍卫:“我禁止你禁止她,你又不是女王”,继母布兰切特自动脑补:“…我是精灵女王”。拍的非常梦幻唯美浪漫,童话故事本该这般,世间真善美也在如此正能量的故事里,像飞舞的裙摆一样让人迷醉。身边一菇凉全程少女心模式开启,就连男同事看后都想穿裙子了,还有什么不能更吸引人的呢?
恋足癖,鬼畜,心机婊,蜥蜴人,后妈经济学呵呵
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多少平凡女孩变公主的梦:南瓜车,水晶鞋,漂亮的裙子,盛大的舞会.....好在新编的故事里少了忍辱负重的受气包,也没有原著的血腥,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对欺负过自己的坏人也不用违心的以德报怨
说男女主颜值低会不会有人鄙视我。那对姐妹花能不能不要穿同款不同色啊每次!脸谱话这么直接的影片是给14岁以儿童看的,导演你真的在拍儿童故事灰姑娘。
后妈比女主漂亮系列再加1分下一部会是哪个女神做后妈呢,真令人期待嘻嘻
服装美术化妆梦幻瑰丽,摄影和配乐也都中规中矩。在原有童话基础上是改编不出花了,这点也不怪编剧。十年内无论重拍几次,都会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