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前篇

64 ロクヨン 前編,64:史上最凶恶绑架撕票事件(台),黑暗之心前编,64: Part I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坂口健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昭和64年前篇》剧照

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20

《昭和64年前篇》剧情介绍

昭和64年前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9年,正值日本的昭和64年,不过这一年份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天皇的去世,短暂的昭和64年匆匆落下帷幕。而就在这有限的七天内,某地发生一起幼女绑架案。绑匪索取两千万日元巨额赎金,并与受害者家属和办案人员展开巧妙周旋。虽然受害者的父亲(永濑正敏 饰)按照约定缴纳赎金,但 绑匪还是残忍地将女孩杀害。由于日本上下正处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关键时刻,代号为“64”的案件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即使十多年后,这桩悬而未决的案件依然是许多办案人员难以忘怀的心结。当年作为办案人员的三上义信(佐藤浩市 饰)而今正在群马县警署担任宣传官,终日周旋于上级和媒体中间。“64”的最后时效越来越近,人们仿佛又重新记起了这桩谜一般的案件…… 本片根据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雪公主之矮人力量永不止息心脏染色潜艇危机暗金烂狗2冷冻灵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再见,少年达琳达系统破坏者肝酪上瘾者高空7500废柴联盟第二季春风又绿江南岸杀人的海浪新乌龙山剿匪记憨哥进城我的主人是条狗一不小心吃定你糟糕历史第二季黄玫瑰1818编辑部别担心,他不会走远的远山的红叶暗黑之地BRAIN世界奇妙物语2007秋之特别篇闪耀少年之空中接力血誓自由了!

《昭和64年前篇》长篇影评

 1 ) 野谈

最近听到大神对韩日剧挺经典的分析,韩国喜欢嘲讽将一切错误归纳为政府的无能,日本喜欢转弯抹角将不幸归纳社会的错。

在日本的价值观里,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人都会有自己的执着和正义。

曾经我想造成这种偏执理念的根源,或许是在历史对外侵略问题上的态度规避。

现在我犹疑,这种婆妈和偏执大概是他们民族里本身的特征。

但就一个前篇来说不好给予全面的评价,貌似刑侦故事实在还是在暗指体制官僚化所造成的不幸。

铺垫给的是很足够了,为了大局着想所牺牲的民众个体,这份罪孽终究是要偿还的。

从电影里所见,他们人人不能轻易抛弃心理背负,那么怎么看他们对历史的背负呢。

日本曾有许多观点,认为日本人应该抛下历史背负,说明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过这份罪孽的包袱,还一直萦绕在他们身上。

这种背负更逼迫他们的政府有一种使命感要维护国民的尊严,这无论听起来还是感觉起来都非常的拗口别扭。

就像片中的宣传官,无论如何,总有人要担负起这种责任。

 2 ) 豪华阵容也等于喧宾夺主的表演过剩—简要对比连续剧版的一些感受

终于等到64的电影版,果然还是忍不住对比NHK的连续剧版。

电影上下两部加起来四小时多,也就比连续剧少一个小时。

上篇除了开头把叙事线轻微调整了下,几乎还是一样的情节进程。

卡司太强除了增加观众兴奋度,应接不暇认熟人,一露脸各种恍然大悟惊呼斯过一,以及等着学习最后演员表怎么排序之外,感觉对剧情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心中对每位演员已有“足够独立担当主演”的先入为主的认知,于是心理上很容易就模糊掉了支配角色本身的轻重平衡。

而且其实电视剧版的卡司并不弱于电影版,只是没有像电影版如此这般,连特别次要的角色都启用大腕或人气演员来担当。

再就是连续剧版的演员们相对电影版的各位,熟识度稍小,所以不至于把注意力全吸引到豪华阵容上去,观众更能专注地进入到角色和故事中去。

电视剧版演员阵容上一大优势正是主次有序,不会让演员和表演过剩,进而对剧情造成喧宾夺主的影响。

对于一部架构庞大矛盾纷呈又环环相扣的作品而言,五小时的确会比四小时更有优势去尽量还原原著中各个细节,也更容易控制节奏去推动配合剧情的气氛和情绪,但四小时也并不短啊。

或许是习惯了连续剧循序渐进得更缓慢的氛围,看电影上篇还是局促了些,包括演员的表演和情节上的铺设。

说到表演,虽然都是戏骨级的出演,但大拼盘在一起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惊艳,连续剧泷叔的三上较之电影版佐藤叔的三上,前者表现得更加隐忍压抑威严,后者则相对张力感急躁冲动感更强,也不知到底哪个版本更符合原著的描述,但我更喜欢泷叔版的。

上篇对应的应该是电视剧前三集,看上去似乎偏离主题琐碎跳跃,实则是对主角和高潮进行足够充分的铺叙酝酿,下篇真正开始直入重心各种爆发,不知会不会对电影版有所改观。

上篇主要也是在构建一众配角人物特征和环境背景,所谓real主角好戏还在后面…对这部作品最顶礼膜拜的一点正是在于这种“造局”,一方面对案件本身抽丝剥茧,一方面层层推动警察内部各方势力间的冲突,还要一方面兼具对事件中的组织与个人的精神内涵层次的展现。

连续剧版整部下来基调都很冷峻稳健凝重,这种基调的节奏又十分平缓,就像在波澜不惊之中一步步地渗透,同时随着各方势力冲突加剧,新事件渐次爆发,一直被隐瞒的东西逐个曝光,紧张和猜疑又跟着加剧,直到大白于天下如大幕展开,有了这一道道磨人的工序,最终给人心理上的震撼和冲击尤为恢弘而强烈。

电影上篇则更加跳跃,情绪热烈,戏剧冲突饱满。

但仅就对比连续剧和电影的前半部分,关键和次要人物的轻重协调,主角和配角的相互穿插,对角色出场比例的控制与刻画程度,尤其是所有角色融合在一起,一次次矛盾冲突中各自带给观者的感染力,依旧觉得电视剧版更胜一筹。

或许时间充裕真的还是更有助于细致周到吧。

但其实无论连续剧还是电影,看64之前最该看的还是那两部sp,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看完这两部对64故事的全局理解会帮助很多。

而这两部sp是电影版人马出演的,如果是配合电影公映前帮助熟悉故事背景,那真是太用心。

三篇故事连在一起看最好,此处再次膜拜横山秀夫…弹幕里形容横山写警察组织的小说,就如同国内写机关小说,实在很贴切。

贴一篇今年夏天看完电视剧版后写的推荐,再度推荐这部作品(目前更倾向于连续剧版)。

希望电影版下篇也能快点出…-2016.6.29今天看完了一部剧,写点推荐:横山秀夫小说《64》,围绕昭和64年,昭和年号的最后七天内,某地一起悬而未决的女童绑架案,讨论的实质是关于整个警察组织体系的故事。

今年电影版64的上下篇在岛国公映,卡司很厉害,电影公映前播了两部特别剧预热,一部是阴沉的季节,一部是刑警的勋章,两部sp和电影卡司相同,也都是横山原著改编,但电影主角是新闻官三上,sp主角是人事部王牌二渡。

然而64在去年就已经有一个电视剧版本,另一拨演员出演的(今天推荐的这个)一共五集,一集一小时,花一周时间看完了。

现在没法看到电影,靠电视剧得以了解了原著剧情…64主人公新闻官三上,以这个角色身份展开了三条线:警察组织对外与媒体的角力、警察组织内部矛盾的角力、案件本身发展出的人性与人情。

三条线之间互相贯穿,又进一步写出了刑警魂和父爱的情感向。

不过一个地方县警,故事却写承载出宏大的立意和架构,相辅相成且协调平衡,没有哪条线格外突兀,很精彩也很动容。

剧拍得格外沉稳内敛,甚至会觉得前三集的节奏和发展都十分沉闷,但越往后看越能感到力量。

有兴趣看的话,建议先补今年的两部sp: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sp风格也略沉闷,整体不如去年的五集正剧精彩,但sp里从人事部二渡的角度入手,相当于交代了县警组织及其内部矛盾的背景,这也是64整个正剧故事的大背景,先看sp会有助于对正剧的理解。

但这两部sp是今年电影版的卡司,和去年卡司完全不一样,别看混就行了…64正剧里新闻官和媒体角力的那一部分也很有看点,不仅借日常案件中媒体与权力机构之间的斗争,讽刺双方在各自立场上的只顾自我需求和自我维护,忽视案件中当事人的人性与人情,同时也通过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完成了对主人公觉醒般的刻画,也提供了对媒体与警察之间的现实关系,相对有说服力和借鉴意义的理想模式。

对比我朝权力机构和媒体的关系真是极大的反差及讽刺…也很有启发意义…总而言之是一部很安静也很涌动的剧,配乐也有意思。

但其实我也知道说了这么多到这里其实也不会有多少盆友感兴趣真去看啦。

-最后提到配乐,电影上篇片尾曲,小田和正的 風は止んだ 始一响起,联系正片结束后紧接着的下篇预告剪辑紧张激动的气氛,和故事本身的力量,心中澎湃感又风起云涌起来…(明明是一首静得让你停下来的曲子…啊…够味儿…以上所写若有纰漏或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3 ) 感觉这个故事是为中国写的。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微笑。

 4 ) 迎面走向期待中的幻景

昭和64年,也就是1989年,裕仁天皇病逝,由皇太子明仁登基,改年号为“平成”。

于是昭和64年仅存7天。

小女孩翔子的绑架案,便在这期间发生。

新闻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着“天皇病逝、新旧年号交替”这样的“大”事件,没人关注这起绑架案。

在精明的设计下,绑匪成功拿到赎金并逃脱。

而小女孩翔子的尸体,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厂里被找到,冰冷地躺在狭窄的后背箱里。

前篇后篇加起来4个小时的电影,便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

此悬案在县警察局里交接了14年,还有1年便要过公诉期了。

警局内部,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各个派系都想在上层领导来视察时,扳回一局。

翔子绑架案,成了派系斗争中的一个切入点。

曾参与此案的刑警三上,现作为宣传官,再度去拜访受害者家属,传达上层会来慰问家属的消息。

曾经忙碌的工厂,早已颓败,一片萧条。

工厂最里面是翔子一家人的住处,一幅幼稚孩童的画,挂在门口积了薄灰。

门口还放着一把鲜亮的小伞,这个家似乎还停留在那七天里,未被时间洗刷过,就那般矗立在那里。

翔子的父亲雨宫,一头凌乱的灰白发,木讷而又苍老,夫人去年因脑梗去世了。

雨宫对于所谓的慰问很不满,这令三上觉得另有隐情,陆续找到曾经的办案人员,了解事实的真相后,三上很愧疚。

同时他身在的宣传部门,也深陷在各种麻烦中。

一名孕妇撞了人,上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求隐瞒孕妇的名字,以及老人赖川亮次已在医院去世这件事。

记者协会的记者们对于当局的作法相当不满,起头闹事。

正义良知与官僚主义,让电影变得厚重,人物内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激发的外在显现,使得人物变得鲜活与复杂。

不盲目扩大人性中的某一面,不加滤镜的遮掩,把生而为人的悲哀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并没有因为电影时长的局限,把那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

女儿对父亲三上的不满离家出走,父亲在家庭里显现的另一面的暴戾,妻子表面上的波澜不惊,两个办案人员因疏忽以及官僚作派的弊端而自责与不安,雨宫的绝望与无奈,这些在两极边缘上的人物,生活的疲惫感如影随形。

被各自不同的皮肤包裹着人们,在人情冷漠的世界,努力把生命中的空白填满。

三上最终还是公布了孕妇撞人案的详细内容。

而这些强调着公平公正的记者们,只关注孕妇来自有钱有势的家庭以及县警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对于车祸中去世的老人赖川亮次,无人问津。

努力生活,最后还未被命运善待的老人,死后无人认领尸体,渺小的他仿佛没有在这世上存在过。

妻子去世后便独居,没有可以回去的故乡,没有孩子。

三上去了老人生活过的地方,老人用的毛巾还在晒在那里,在风中惴惴不安地飘荡着,老人经常去的小酒馆里,大家有说有笑,没人在意这样一个老人,是不是还在人世,又或者发生了什么。

听着默默无闻之人的琐事,不依不饶的记者们,毫不罢休。

三上要求他们听完整个故事,老人其实是个色盲,为了能让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刻意隐瞒了这件事。

此时会场一片沉默。

就如再无人关注的绑架案一样,只有父亲雨宫在电话亭里,从电话薄的A开始,不论寒暑,默默地拨打着电话,食指指尖磨出了老茧,电话上的数字也被磨掉了。

在听见绑匪的声音那一刹那,他无声地崩溃了。

那个绑匪出现在电影后篇里,面带凶煞,在知道自己的女儿被绑架时,却露出了软弱的一面。

作为推理片,它不够曲折与刺激,冗长而又压抑,大义凛然时带着牵强。

人自身矛盾的内化处理很到位。

总以为雨宫在找到绑匪后会实施一系列的报复,或许他想过,所以才去找了绑匪的小女儿,最后又痛哭流涕地把女孩送回了家。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种介乎于正义公正与法网恢恢之间的暧昧。

敏感的人刀刃永远是向着自己的。

感伤主义者对着他人的伤口作诗流泪。

残暴的人强迫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冷漠的人习惯冷眼旁观。

 5 ) 噬嗑

宣传部门,就如同噬嗑卦中的三四两爻,被咬在上下之间,成为上下的阻碍。

这个部门,表面上是负责案情报告,实际上担负着引导舆论,缓解民众和警局压力,并发动社会提供线索。

影片主人公三上义,昭和64年的一个绑架案没能破获并导致被害人死亡,背负着这个负担,他担任了宣传部领导。

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在谎言和受害者之间犹豫挣扎。

领导为利益隐瞒真相,记者为获得真相几乎以死相拼。

自己的前途掌握在领导手中,自己的良心却向着那些受害者。

在经历了太多内心挣扎和做了很多妥协之后,终于意识到,良心和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但他还是找到了一条即能保住自己又能让媒体知道真相的方法,这在一般社会中会让人感到非常愚蠢,但在日本却能够实现,他通知了媒体,却不让媒体报道,或者,媒体的报道已经没人关心,而另一方面威胁媒体,如果他们报道,则自己必会完蛋离职,而新的新闻官依然会采取以前的方式,让记者接受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就是他已经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这近乎无赖的做法似乎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他的良心也能因此获得释放,媒体也获得自己的利益,但受害者依然不知道真相。

也许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

只能接受了。

电影显示出了对这种情况的无可奈何,最后用了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电影中,记者们疯子一样的申明自己的权力,但最终的怒火都发泄在这个可怜的宣传部长身上,而且只停留在这里,当这个部长开始谈判时,媒体便做出了妥协。

在东方的民主制度外衣下的实质的专治,始终在那里,一切民主的秀都是为了专治而作的。

噬嗑卦显示的就是这种情况,中间越刚强,两边就越不通,则世界会变得越坏,而终于大凶。

 6 ) 头回看到以警局宣传官为主角的日本电影

2016日本剧情片《昭和64年 前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2,时光网评分7.1,IMDb评分6.5。

这哪里是悬疑片,明明是剧情片,除了片尾要引出《后篇》而拉快了节奏以外,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仿佛在看电视剧,既不紧张,也不悬疑,主要描绘的是男主身为警局宣传官的工作和警局内部的政治斗争,主线案件轻描淡写,偶尔出现刷刷存在感,几乎都快让观众忘了这部影片要侦破的案件是哪个。

男主佐藤浩市天生一副冷面孔,很适合饰演嫉恶如仇的警察和检察官。

他在本片中的角色很新颖,是警局中的宣传官,这个视角好像头回见。

三浦友和影片中饰演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警察长官。

三浦友和是我这一代年轻时代的日本偶像男星,年轻时帅呆了。

三浦友和最令人赞叹的是年老后的头发量仍然像年轻时那么茂盛。

我曾在很多日本犯罪片的影评中吐槽过日本破案经常出动几十上百人,经常几十人汇聚一堂分析案情,给人的感觉日本的警力非常宽松。

本片在结尾发生新绑架案时,出现了日本犯罪片的名场面——上百人汇集在一起。

难道日本警察真的如此人多吗?

难道日本警察真的有这么大闲功夫汇聚在一起研究一个案件吗?

日本电影看的多了,也就真信了,因为部部影片全都如此。

我在日本电影中头一回知道有宣传官这么个角色,头一回知道警局内部竟然有记者协会,并且多达几十人,看来日本警察编制确实宽松,一人县警局光养记者就要几十人,那其他办案部门要多少人啊?

本片分为前后两部,也就是中国概念中的上下集。

由于主要戏剧张力在后篇展开,所有前篇作为铺垫没啥意思,而且前篇为了将发生新案件作为前后两部的分界线,明显拉长了前篇的剧情,所以使得前篇的冗余剧情太多,和案件主线离得太远。

 7 ) 制度为王

剧情过于压抑,但一些细节令人震惊。

昭和64(1989)年,居然还有渎职切腹的理念,故事的时间线是14年后(2003年),宣传官和记者组的对抗显示的是日本体制下的民主自由制服和精神。

愚昧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进步的希望,相比之下,这种对抗更具进步的价值。

记者要曝光事实的动机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正义和记者操守吗?

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背后媒体的盈利,头条的价值是利润。

警察隐瞒实事的动机是什么,在高层的腐败,在三上是对孕妇的人文保护。

善恶难以区分时,就要靠制度来实现“现实”公平,在一个组织,一个体制里,最终的价值体现还是制度本身

 8 ) 报道要记录被忽略未结案的案件

整体节奏不快,一直在铺垫,警察和记者的矛盾,刑警和宣传部的不同处事方式。

男主在14年后发现当年昭和64案件相关人员都因为这案件人生发生重大转变,因为警局为了维持公信力和不被公众指责、不想承担责任。

设备故障无法录音,当时的四人隐瞒了当时凶手的一次通话,那次通话只有受害者父亲田宫接到电话,听清了绑匪声音,按照绑匪的要求赶向不同地点最终把钱扔下桥,绑匪拿到钱后却杀害人质,把小女孩放进废车后备箱。

当时的通话录音员因为长官的隐瞒和推卸责任,一直在责备自己,困在家中,父母只能写信与他沟通,直到他接到同事的信,一句不是你的错让他潸然泪下,向父母忏悔。

另一位因为内心的谴责选择写信向县警长官陈诉事实,但上面选择隐瞒,当这件事不存在,逼他离职,并且派人监视他。

他选择离职帮助已经找到凶手的田宫,假扮绑匪模仿14年前的案件。

而这次绑架案的受害者父亲就是当年害死田宫女儿的凶手。

让罪犯也体验受害者的担心害怕,其实大女儿没有被绑架,手机被偷了,无法联系上,他们利用时间信息差重复当年案件,最后用纸条提醒他当年案件。

罪犯吃下纸条,选择演一个受害者,他的小女儿不见了,他接到电话,因为小棺材的提醒跑到当年他抛尸的废弃汽车厂遗址撬后备箱,一切不言自明,他就是那个杀田宫女儿为了赎金杀人的凶手。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一本6厘米左右厚厚的电话簿,田宫在14年来刮风下雨、下雪大太阳,无论什么天气都坚持在电话亭打电话,想凭借记忆的声音找到当年凶手,电话亭的按键被他摸凹了,男主接到的无声电话就是他打的。

男主决定像田宫一样坚持去找自己失踪没有联系的女儿,而田宫也终于可以放下这件事,给女儿一个交代,把回忆的纪念品烧了。

感动于父亲的执着和坚强,为女儿伸张正义。

记者和宣传部那块实在有点多,搞来搞去,一个要实名制公布名字地址,一个要时效性,追求及时知道案件进展,记者比警察还官大,一直催警察,搞抗议,闹罢工,不配合。

高层为了前途和未来隐瞒案件细节,不追究追查凶手,搞小动作,想抓知道秘密的幸田,真是寒心。

 9 ) 昭和64年 前篇

我有看过小说,却没能看下去,自然觉得评分过高了。

没看下去的原因,觉得它太长,第二并不是本格推理,大多还讲人性、情怀上社会上的一些东西。

正因为没能看下小说,所以电影出来后,就特意想了解下故事的情节,结果,被吸引了。

剩下的下篇,让我有了想看小说的打算。

大概我也等不到明年再看电影的下部了。

找个好一点的译本,把小说看了吧影评写错地方了,那个是电视剧的。

然后,后篇好快就出来了啊。

 10 ) 他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考虑,我就很敬佩他。(上下篇一起的影评)

本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压抑,黑镜头很多,色调也是昏暗阴郁的,细节描写偏多,剧情流利,但节奏略慢。

男主三上义信则是背负了所有的压抑的善良男人,他在工作中失意,被调到与刑警不相关的部门做着背锅的事,生活中女儿也离家出走。

从上篇的被记者追问实名案问题,被上司威胁向社会曝光自己女儿牙科资料的问题,被受害者拒绝配合工作等,自己挺身夹杂在中间的无奈与狼狈,到下篇保护女下司不受官场之气污染,试着相信记者,自作主张公布情报,反抗上司,极力寻找真相,追踪经过14年再次发生的模仿案件的斗智斗勇,他始终守护着善良,他从未欺骗过自己的心。

他给曾经录音失误被责备的同事写信:“不是你的错”,让同事重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更是揭示了他的理解与宽容之心,虽然和女儿发生了不愉快,但在我看来 后篇的男主却从未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中。

直到影片的最后,他也一直怀揣善良,不为案情结束而松口气,而更多的是为破坏了犯人家人的心灵而惋惜。

善良的人是活的最累的,如此强大善良的人,默默地做着努力,默默地承受了这背后的大多不堪。

他用自己的温柔反转了一切。

虽然他最后辞去了工作,但他的所作所为都说明了,他爱县警,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县警。

而影片最后也是Goodend,电话铃的响起,给了离家出走的女儿回家留了伏笔,给人一线希望。

下面是下篇结尾部分,三上的台词 ——我伤害了她们—— ——不是说目崎—— ——而是他的妻子和女儿—— ——是我害他们陷入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我明明知道—— ——却给他们带来了这痛苦———————————————————— 三上的妻子一角色更多的是对三上善良品质的深一步反衬,她对三上说的的台词有一句,使我印象深刻:“我遇到你的那时,意识到一件事,我想当警察,我只是因为想被别人感谢,可你不一样,你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考虑。

”(他次因为是随手记得,所以可能有部分不一样,但核心主题觉得没问题,领会精神!)这是妻子对丈夫的肯定,同时妻子在同样的家庭压力下,依旧理解与对丈夫体贴入微的照顾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男主在经历过种种不堪之后,任谁都会被逼疯的,可是他没有,他凭借着内心的善良和找出真相的执念,最终反转。

而我看到的是当下许多多人在面对一些“不得已”的社会现状时,不同的处事态度,有明哲保身的,有让别人替自己背锅的,也有替别人背锅的,有逃避现实的,也有像男主一样守住善良勇于面对的。

还有许多群体之间的斗争的,如记者,警察高管等,兴许是立场不同,每每我斥责其中一方时,总是怀着不是当事人没有发言权的心态,对这些“不得已”也感到了茫然和不知所措。

然而,无论是何种态度,都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那份冰冷无法完全消逝,但那份善良可以永久的留存,望权利被关在制度的牢笼里,望善良的人永被善良相待。

(第一次写影评,如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捶我,谢谢……)

《昭和64年前篇》短评

好老派,节奏好慢,宣传官和媒体的小打小闹好无趣好不解…

7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看剧版时觉得可能改编成电影更好,可惜真的改编成电影后发现还是剧版好一些。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这也太拖沓了吧……

14分钟前
  • 拉拉手唱唱歌
  • 较差

唉,64案,被天皇逝世盖过的普通人,是所有知情人的梦魇

17分钟前
  • A回收旧家电
  • 推荐

即使是带着粉丝滤镜看中间的推进也太无聊了…多方面的拉扯做的就像是一帮讨厌的小孩子吵架

19分钟前
  • 织月
  • 较差

佐藤浩市演得真好。

24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好闷

26分钟前
  • 也许病态如我
  • 很差

上篇的核心其實已經脫離了原著的核心,劇本和佐藤浩市的表演非常精彩!中年職場困境代入感很強。

30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推荐

也是太啰嗦太冗长,有点无聊。

33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虽然卡司很能看,但是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太常规了,把大部分警局和媒体的关系、警察内部斗争,主角内心挣扎都压缩到前篇里面,显然是要为了案件腾空间,算是某种商业化妥协吧,不功不过。

3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又臭又长又无用的铺垫

43分钟前
  • 刹那。
  • 较差

和电视剧一样的内容也能拍两遍。。。

44分钟前
  • Yukarun
  • 较差

看的出原著的底子,这样处理还是更适合电视剧,手法太保守,作为电影是不及格的。

46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节奏奇慢,不喜

48分钟前
  • 是小筷啊
  • 较差

看不懂👮‍♀️组织架构,但是表演好厉害,期待下篇。

51分钟前
  • Band大暴走
  • 推荐

基本都是铺垫内容,几个关键人物刻画较电视剧而言更加饱满,但整体氛围略显平静,尚未进入电视剧版中的那种窒息效果,静待后篇大爆发!

54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前篇铺陈太多了,越到后面越精彩

57分钟前
  • 女侠假面
  • 推荐

靠数星星撑完,霓虹的大制作大卡司已经成为烂片标签了

1小时前
  • 倒带
  • 较差

有几处bgm进得特别好,感情呼啦一下就给整激动了,结果整个剧情又做得很松散,什么都要往里塞,就好像发现中意许久的高威猛原来是早泄男……所以有必要分上下两部四小时来讲这么一件事吗……

1小时前
  • momo
  • 较差

濑濑敬久真是心比天高才比纸薄啊,他根本没有能力驾驭稍微复杂的故事。结果就是男主从头到尾都在无能狂怒,本事不大脾气不小

1小时前
  • 宝井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