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很写实,表现手法又很生动有趣,把好大部分的咨询揉进电影中,看上去不枯燥,不难懂,这就已经很成功。
两处泪点,一处是当女主在咨询室被全然接纳的瞬间,那种贴心关爱的感觉好温暖,好戳心。
另一处是女主在黑黑的夜里,乘坐向上缓缓攀升的电梯,走过一条黑黑的冗长的通道,打开空无一人的住所,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你很好,你完全没错,我的女儿,你值得被爱……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自我对话的时刻,我在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说?
镜头转向第二天。
阳光明媚,鸟儿在高空飞翔,女主沉沉的睡到阳光洒满床上,导演的表现手法给的饱满,我Get 到这是女主的内心得到了自由和释放。
还有一个很大亮点是剧中咨询师的语言。
比如,我知道你有好多话要讲,我们先听一下……打断,安抚,聚焦,处理的干净利索。
还有女主不习惯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别人可能更糟糕来麻痹自己还好。
咨询师说,我知道别人可能更糟糕,但那也不意味着没有伤害,让女主不要回避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无论是身处婚姻困境的伴侣,还是恋爱中的情侣都推荐去学习。
越来越感觉,爱并不是相互的补充,而是各自圆满后的结伴同行。
所以,漫漫人生路,你所有看到的问题,感受到的情绪都在镜像自己,你终究要先修通自己,才能感恩结伴同行的伴侣。
——有感于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第一组镜头一出来,第一眼——女一号一出来,就知道这电影有料。
因为从她的脸型,表情,尤其是眼神儿,就知道是北欧电影——不是好莱坞,不是法国片,也不是小众的伊朗电影,而是北欧片片。
当两个人坐在车子里,女主以北欧女人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男主,男主虽然有点忐忑,但是早就看出来——她爱他,她想要他,她在等着他,她期待他,男主的那种微笑——那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微笑,很北欧,也很真诚——北欧式的真诚。
貌似这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可是7年之后,他们像任何爱情一样,矛盾重重,一地鸡毛。
问题在这个女人身上。
正如她的女儿(跟前夫生的)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不要任何人,任何东西”的人,她需要的:所有的人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所有东西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否则她就受不了。
如此之人,只能给别人、给世界套麻烦,而且她还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她”,真事是神经病。
女主极端自私。
那怕是她的亲人,老公(男主),妈妈,女儿,如果他们好了,他们优秀了,她就不舒服,她就会从语言和行为上让他们难受,甚至她嫉妒自己女儿的优秀。
——其实,类似的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太忙了,或者太不注意了,往往忽略了这种人的存在,而我们的事情往往毁在这种人手上,我们的生活也会毁在这种人手上。
当然,她也毁掉她自己的人生。
结局很美好,当然也够老套。
不过是弗洛伊德那一套:一切问题源于女主童年时家庭给她造成的心理伤害,经过心理治疗,女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其实,这不过是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现实可没有这么美好。
在女权——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女的标榜的东亚“女权主义”,不过是“伪女权”而已。
在这种“伪女权”幌子下,盛行的却是戴着“无厘头”、“混不吝”,或者是“竭斯底里”——极端自私的类似电影中女主一样的方式,对他者的伤害而已。
北影节爱的暂停键首映活动连锁代际创伤,母亲、自己、女儿,每代人都在焦虑自己被抛弃,同时又认定自己一定会被抛弃,做出种种促使别人远离自己的行为,最后获得果然ta会远离我的自我应验预言。
看开头的时候感觉像北欧版麦琳和李行亮。
但不想简单把这个影片当做是男女对立,或者说是男性缺位,女性自立,其实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里是什么位置。
像女主刚搬到公寓总是看着窗外灰暗的蓝色天空和好像无法停止的大雪,似乎女主也在这场雪里迷失了,她迫切的想通过向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不幸和不易,来焦虑地确认自己的位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心里要接纳的自我,绝望的向他人呼喊,可能会把别人有限的空间压缩到无法忍受,最终触底反弹。
最喜欢的是咨询室的场景,她向咨询师表达她很累,其实她内心是期待留下的,又害怕打扰影响别人,别扭地说不要不要,但咨询师没有放弃,咨询师专注地接纳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了她,一瞬间她感觉自己被看到了,那些童年被忽视和打击的痛苦,好像突然有人愿意正向的无条件的爱她包容她了。
可能很多东亚环境成长起来的小孩也会很有共鸣。
最后,女主看向镜子,努力尝试接纳自己之后,她安心地睡了一整晚,阳光照在她身上,雪终于停了,她也有勇气尝试表达理解别人,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向所爱之人伸出手,尝试自己带领自己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恭喜影片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影片以女主Maria(海尔加·古伦饰)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婚姻从热恋到崩解的全过程。
Maria在聚会上邂逅心仪对象,迅速坠入爱河并重组家庭,育有四个孩子。
七年后,婚姻因为丈夫的离婚宣告陷入危机。
Maria与丈夫尝试通过婚姻咨询修复裂痕,却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丈夫,更在于她自身的情感障碍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Maria从一个充满激情的恋人,到一个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妻子,再到一个面对婚姻危机的独立个体,这段充满挣扎与挑战的成长经历不仅反映了现代婚姻中个体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更是对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角色的深刻探讨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作为导演和编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影片注入了强大的女性主义色彩。
她没有将两性关系简单对立,而是通过女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被生活琐事磨灭自我的女性如何重建自信,在亲密关系中自我救赎。
导演通过三种关系折射Maria的困境,“缺位”的丈夫西格蒙德是父权的共谋,他默认女主自愿承担母职重负,将共同育儿视为施舍,但他并非“渣男”,他的沉默源于对妻子过度付出的窒息感;母亲“忍耐即美德”的教诲和无意识的贬低是Maria自我压抑的根源,女主对母亲的指责与女儿的疏离形成镜像,揭露女性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焦虑。
母职被神圣化为枷锁,自我价值便永远依附于他者认可。
青春期女儿的叛逆,反映出Maria作为母亲的隐形付出是“不被看见的”,加深了她对自己不被需要的恐惧。
本片竟然是导演首作,太厉害了,赞美一切不包饺子敢于直面复杂人性的好电影。
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女主完成了从“归咎对方”到“自我审视”的转变,直面原生家庭的创伤、对母职的过度执念以及“完美妻子”的自我规训,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对丈夫的软性控制,这正是女性主义叙事中“主体性觉醒”的核心。
婚姻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对女性主体性的叩问,她曾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家庭角色上,像母亲一样在无限付出中向家庭和丈夫让渡权利,以此进行道德绑架和控制,却忘了自己也有情感需求,也是独立个体。
影片在视听和画面表现上极具艺术性。
导演巧妙地运用冷暖色调对比展现Maria情感的起伏变化。
回忆中的画面温暖明亮,而在情感危机时则变得冷冽克制。
此外,Maria的衣着变化也对应着她的心理状态,硬挺牛仔衬衫象征情感防御,丈夫的绿色运动衫暗示自我让渡,而结尾的白色针织衫则昭示柔软内核的重建。
配乐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情感氛围,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玛利亚的内心世界,全片最震撼的那段对镜独白,Maria对着镜中的自己,从羞愧到坚定,“你还不错,你很好,你值得被爱,我爱你”,是全片最震撼的女性自我赋权瞬间。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处在亲密关系里的人观看的电影,它真实呈现了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彼此,更要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
当女主去见妈妈的时候,应该是告诉了妈妈自己正在经历痛苦的离婚,妈妈对她的安慰方式看上去好正常,说 我们家的女人都超强的,什么都能熬过来,你也肯定能撑过来,实际上这种说法也透露着她妈妈对她的强烈的情感隔离,以及不去接纳她的感受。
同样的,她之前也一直这样对待她自己的女儿,例如面对她女儿的恨意她也是强行否认、不接纳、一厢情愿地靠近、夸赞她女儿很听话懂事在学校也是任劳任怨等等,却一直被她女儿怨恨而且她也从来没有理解过女儿。
关于她和母亲的那一段呈现很有意思。
她的母亲也是一直在忙里忙外,说自己被这事那事牵制连收拾屋子都没时间。
有趣的是她的母亲告诉她你就是坐在餐桌的那个位置被我伺候着,你就是喜欢像个公主一样被人伺候着,一切都是我做的。
女主那一刻才发觉,其实她的母亲一直也是无意识地把她投射成了一个坏的、让母亲不得已操劳照顾的对象,还说自己是为了她才在离婚以后一直没结婚,刚离婚的时候自己每天在厨房以泪洗面之类的话。
这一段很清晰地呈现出这对母女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母亲要做那个包揽一切辛苦的人,把孩子投射成被动接受被伺候不愿付出的人,所以女主当时问,你是觉得我要的太多了吗?
对啊,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了我要面对这么多艰辛,我还把一切都伺候得这么好,你作为小孩,你还想提你的需求吗?
你不会愧疚吗?
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人吗?
长大以后,你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很好的关系吗?
这种无意识的怨恨就跟女主把丈夫投射成一个坏人是完全一样的模式,显然女主跟妈妈聊完天也发现了自己其实继承了母亲的那种模式,让自己成为家庭里最忙碌那一个,然后让身边的人都成为“不负责任的坏人”,像女主的解释一样,这样她丈夫就会觉得自己比她差,然后就不会离开她了。
很喜欢电影里细化的心理咨询的内容,当心理咨询师温柔又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接受我给你提供的休息空间,这是你需要的,也是我主动愿意的,一开始对她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而当咨询师让她逐渐相信,她可以直面自己的需求,不带任何恐惧地接受别人安全的爱意,而且她愿意坐在那里、关注她。
那一刻,女主越过自己潜意识的恐惧,打破旧有模式,能够直面自己想要被爱的需求,真正的疗愈也就开始了,从这时起真正的内在改变也得以发生。
回到家以后她面对镜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是全世界的女儿都希望听到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一段话吧,看到这里我已经泣不成声。
她说:你 完全没问题的,你是个好人,我之前没能告诉你,因为我感觉很痛苦。
我的女儿,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值得,你值得被爱。
你该拥有爱的。
你可太棒了。
你真棒。
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
你真棒。
我爱你。
我爱你。
这段话是女主对自己的女儿说的,也是女主代替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
再回看当时女主收到丈夫发的信息,说 你要为我离开你做好准备 她崩溃大哭的时候抱着枕头说的竟然是,妈妈,我受不了了。
其实,有多少女儿能发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讨厌自己的,然后自己长大以后又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很难承认自己其实也不爱自己的小孩吧,而一个小孩就更难承认自己的妈妈并不爱自己,这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恨意其实很难被挖掘,就像女主跟她妈妈对话那段,她妈妈一直说自己就是随口一说开个玩笑,还说她收到礼物很开心,其实她自己都意识不到她其实并不开心,还一直说自己喝不了红茶了。
对于孩子承认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就更难了,他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最忠诚的体现就是长大以后还在继续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她开始相信自己是好的,也开始能够接受女儿和丈夫与自己的分离,接纳他们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
而这个时候,反而关系变好了。
她的女儿不再跟她对抗,而是流露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她的丈夫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
最后,希望所有的女儿们可以学会像电影里那位咨询师一样对待自己,告诉自己,你可以渴望爱,你有需要被爱的感觉,这很正常。
你可以接受被爱,你也值得被爱。
以为是女性主义,结果是现实主义,但也没有现实到底。
电影拍得好的地方就不提了,对话非常真实,表演也非常好,很多地方非常让人共情,电影院里好多人都哭了。
以下涉及剧情剧透:开头女主就在离婚,然后火速看上一个男的又结婚了。
好嘛,我以为她还要跟这个男的拉扯一段时间,直接就又怀孕生了俩孩子,然后直接七年后。
从这里开始,北欧跟东亚女性困境开始共鸣。
她一个人带四个孩子,俩前夫的,俩跟她老公的。
最大的女儿已经青春期了,非常叛逆,经常对母亲出言不逊。
她因为要在家里带四个孩子所以没有工作也没有个人时间,谁带四个孩子都是打一份高强度工啊,如果你还想工作还有梦想不想放弃为啥要生这么多呢,为了北欧地区出生率吗?
她老公出差六周回来,两人就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原因吵架,但吵架的根本原因是她老公答应她这次出差结束之后就在家不出去工作,换她出去工作,但他食言了。
她大吵大闹之后,他就说她有情绪问题,让她去上情绪课。
她说我不需要,我只是太累了。
我非常认同啊,谁的情绪都经不起这样的透支。
你跟一个精疲力尽每天处在鸡飞狗跳环境下的人说让他上情绪课,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我我就说我没有情绪问题,我就是没素质。
然后她老公要跟她离婚,她离开家自己出去冷静,这里看得还挺难受的,她不断打电话、发短信,但得不到回应,她觉得自己是需要上情绪课,是她不好,如果她更好一点就不会离婚。
然后两个人一起去看离婚咨询,他说他需要自己的空间,她说你已经有了,我才是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
这里我也非常认同啊,他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把孩子(有两个还是学龄前儿童)扔给她,他还好意思要个人空间。
然后他老公不来了,换她自己来上离婚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发现了她确实对他有态度非常不好的一面。
然后她去拜访她的母亲,这里又很东亚母女了,她原生家庭也是父亲缺位,母亲一个人拉扯大俩孩子。
在聊天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付出并不让她母亲快乐,她妈妈并不是高高兴兴地为她付出的。
姐,你想想你家里那四个,你就没有一瞬间后悔生过他们?
谁老公酗酒自己累得天天在厨房哭还能开心地为孩子付出啊。。。
你那个酗酒缺位的父亲,他可是连付出都没付出……最后在女主的一番心理斗争,自我怀疑与自我重建之后,对他老公说,你想走就走吧,我会好好的。
我心想:你打算抚养费要多少啊。
最后的最后,是她自陈,接受你的爱,让我没有安全感,你抱我的时候我觉得你会放手。
大体是一个因为觉得你会放手所有我预先放手预判了你的预判的心理因素。
然后,她睁开眼,她老公没有走。
happyend了。
这个时候我还在想,你家那四个孩子以后谁带啊?
你老公还继续出差吗?
你的工作和梦想到底要不要重拾啊。。。
这不是春晚,包饺子解决不了问题啊。
本片荣获本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该片讲述了女主在经历了一段破裂的婚姻后,带着一儿一女独自生活。
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坠入爱河,结婚又生了一儿一女。
甜蜜上头的蜜月期过后,女主再一次陷入照料孩子的鸡零狗碎中,而这一次女主成了没有工作的全职主妇。
长期独自在家承担繁重的育儿工作,零社交,缺乏社会认同,自我封闭,配偶缺位,女主再一次回到跟上一次婚姻相同的分岔路口。
长期压抑无处发泄,丈夫的缺席敷衍搪塞,女主再一次情绪爆发。
换来的不是男主的真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迅速抽离逃避。
同时因为长期情感疏离,和前夫养育的一对儿女也开始抵触跟女主沟通,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女主再一次陷入深渊。
女主所经历的这一切,是很多全职妈妈,甚至职场妈妈都会经历的熟悉的日常画面,瞬间能引起共鸣。
想做一点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吵闹,学校老师的任务,一件一件接踵而至的琐事压的人喘不过气,不知什么时候仿佛弄丢了自己,自己的时间空间连同个人价值被挤压揉碎。
再加一个刷手掌柜爸爸或是一位不给力的队友,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种崩溃的瞬间。
所以这道题到底怎么解?
电影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
女主在崩溃过后,她挣扎着采取各种方法展开自救。
首先,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尽管男主继续选择逃避,但她还是坚持咨询,并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发现过去的自己对所爱之人充满了控制,而这份控制,来自于自卑,和不配得感。
怕所爱之人离去,所以不停的用贬低和制造愧疚,让对方充满歉意地不停对她进行补偿,这样她就可以牢牢抓住这段关系,并且占据上位。
其实这就是pua的一种手段。
随后,她来到了母亲家,进一步发现了这份自卑的底层原因。
即使到了她这个年纪,母亲仍然没有停止对她的抱怨和指责,她在不安中努力寻求母亲的爱和包容,但她得不到无条件的爱的回应。
她同时找到了朋友,朋友想给她提供无条件的陪伴和关爱,她下意识地推开了对方。
当她彻底崩溃后,学会了接受朋友无条件的帮助和关心。
有这种不配得感的人,得到了别人恩赐的那种不安,被女主演绎的淋漓尽致。
包括咨询室想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女主心中也是充满了惶惶不安。
当她意识到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时,她发现,只有好好养自己一遍,才能让自己真的饱满起来,才能找回真正的幸福。
她在出租公寓沐浴那一刻,自己鼓励自己的那一刻,她找到了真正力量的来源,她自己。
就是在这里,女主破茧重生了。
她收拾行李,重新去面对女儿,面对丈夫,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接纳心态,同时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过往。
这种重生的力量感染到女儿和丈夫,新的生活已经触手可得。
最后一幕,女主向男主张开了手掌,她将握紧新的生活,不管这段新的生活里有没有男主。
整个电影男主全程典中典回避型人格,没有施与过多笔墨。
电影偏重描绘女主的个人成长。
婚姻中,生活中,总会被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卡住,让人无法透气,我们不妨按下暂停键,也重新审视一下过去,审视一下自己,好好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喘息一阵,思考一番。
也许我们会找到新的答案,元气满满地重新启程。
希望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大女主,重压之下,依然有勇气落泪,有力量擦干眼泪重新出发。
一、主题探讨:婚姻围城中的个体困境《爱的暂停键》以一场濒临崩溃的婚姻为切口,撕开了现代亲密关系中那些未被言说的暗涌。
影片通过玛丽亚与西格蒙德的七年之痒,探讨了婚姻中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的永恒矛盾:当爱情从激情沉淀为日常,当伴侣变成“育儿合伙人”,当自我价值在柴米油盐中逐渐模糊,人们如何在“我们需要空间”与“我害怕孤独”之间找到平衡?
导演以近乎残忍的真实笔触,让观众看到亲密关系中那些隐秘的“暴力”——冷暴力的沉默、情绪失控的嘶吼、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二、人物弧光:从共生到剥离的成长痛玛丽亚的挣扎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她是一个被多重身份撕裂的女人:焦虑的母亲(“我连喘口气的地方都没有”)、挫败的伴侣(“你总有大把空间,而我什么都没有”)、迷失的自我(“他带走了我身上所有美好的部分”)。
她的愤怒与脆弱,实则是对“被抛弃恐惧”的绝望抵抗。
而西格蒙德的逃避,则暴露了男性在情感责任中的笨拙——他用“需要空间”掩盖对真实沟通的恐惧。
两人从“原来你在这儿!
”的宿命般相遇,到“你让我窒息”的疏离,映射出爱情从共生到剥离的必然阵痛。
三、情感解剖:爱是理解,还是互相伤害?
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是那些亲密关系中的微小裂痕:她抱怨他“在电话里处理家长会”,实则是控诉“我的痛苦你从未在场”;他抗拒她的拥抱,因害怕被情绪黑洞吞噬;一场关于“谁叠错衣服”的争吵,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演用大量生活流对话(“保温瓶有怪味”“湿疹药膏在左边架子”)构建出婚姻的真实质感,让观众在琐碎中看到爱情如何被日常消磨,又在废墟中寻找重生的可能。
四、现实映照:代际创伤的循环与断裂玛丽亚与母亲的对话是电影的神来之笔。
母亲那句“我们家族的女人什么都能承受”,揭示了代际情感模式的枷锁:上一辈用“坚强”掩盖缺爱的空洞,下一代则在“不被认可”的阴影中重复焦虑。
当玛丽亚怒吼“你让我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实则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呐喊。
而她对女儿阿尔玛的过度期待(“你从不需要帮助”),又暗示了创伤的延续——直到她最终承认“我连自己都无法接纳”,才真正打破循环。
五、疗愈启示:暂停不是终点,而是重生起点影片的温情底色藏在结局的留白中。
当玛丽亚说出“没有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一场迟到的自我觉醒。
导演用北欧冬日的清冷光影,隐喻情感寒冬后的破冰时刻:承认脆弱(“我心里总有个声音说我很糟糕”),接纳孤独(“或许分开才是礼物”),重建边界(“你不必为我的痛苦负责”)。
这场“暂停”最终成为两人走向成熟的契机——爱不是互相填补空洞,而是各自完整后的双向奔赴。
结语:在裂缝中寻找光的形状《爱的暂停键》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狼狈与尊严。
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抛出叩问:当爱情按下暂停键,我们是选择沉溺于“为何你不懂我”的怨恨,还是鼓起勇气直面“我为何害怕被爱”?
影片最后的长镜头中,玛丽亚独自站在雪地里,雪花无声落下——那一刻,暂停键终被松开,而真正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
评论区一起看,更多见主页回忆起他们的相识,前一段关系结束,新的相遇开始。
玛利亚在聚会里遇见心仪对象迅速坠入情网,却在结婚七年后,突然迎来丈夫的离婚宣告。
面对爱情悄然逝去,不甘放手的她,强拉着丈夫进行婚姻谘商,试图修复彼此之间的裂痕。
当过去相处点滴被逐一摊开、放大检视,这个关于情感的练习题,却比她想像中还要难解复杂。
《爱的暂停键》观后:挪威版柏万青《老娘舅》剧情刚在上海电影节看完这部片子,英文叫《The Pause》,中文翻译成《爱的暂停键》。
导演是挪威人,观影将近100分钟,我只能说:可能这种家长里短、撒泼打滚的剧情不适合我,看的过程挺尬的。
写下来纯属吐槽,不代表什么深度影评。
————————先说拍摄:全程不乏手持镜头,晃得我好晕。
可能导演是想追求生活质感吧,但我感觉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坐着一个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摄影师的肩上,被带着晃来晃去。
————————然后,重点:女主太拎不清了女主的人设吧,说难听点就是——自卑、敏感、低情商、强控制欲,一肚子委屈,但什么事都不自省。
她最大的问题是:情绪上头的时候,总觉得“是别人不理解她”,但她从来不试着好好表达、好好沟通。
比如她丈夫,明明是个挺想努力维系家庭的人,想跟她分享工作上的事,还自己琢磨出个远程开家长会的法子帮她省事。
结果呢?
她不听,还发脾气,搞得两人吵架。
整个感觉就是“你为我好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主打一个"老娘心里不开心,你们也别想好过"的病态人设,经常有事没事"寻厚厮"。
说白了,她和所有人关系都不行:和母亲怼、和前夫怼、和现在这个老公怼,跟儿子女儿沟通也是一地鸡毛。
可她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反而是不断在指责别人对她不够好、不够爱她。
————————全片最大谜语行为:最后她大彻大悟的方式是——心理咨询师问她“你是不是很累”,然后让她在沙发上睡了一觉。
接着她醒来之后,一段昂扬的BGM一响,她对着镜子开始自我表白:“我值得被爱,我是最棒的”……我当场黑人问号脸:你之前所有问题,根本不是“不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而是你不会好好爱别人啊?
你的丈夫、孩子、前夫、母亲,全都已经快被你逼疯了……你现在突然说“我值得被爱”,然后就全体大和解,这是什么童话剧式解决问题?
————————再说女儿那段本来母女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女主突然开窍了,说“你不是喜欢跟你爸住嘛,那我就不反对你了”,女儿哇地一声哭了,俩人抱头痛哭开始修复关系。
我看得满头问号:这转折也太快了吧?
前面积压的情绪和沟通问题,一句话解决??
导演是着急赶时间吗?
————————最后和丈夫复合那场咖啡馆谈话她说:“我很喜欢你,但我尊重你要走的决定。
”丈夫犹豫了一下,最后居然回来了???
……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前面不是你要离婚的吗?
要么你也情绪依赖太强,要么你是没看清她的问题根源还没动。
————————总结一句话:这电影不是讲“爱的暂停”,而是讲“怎么在不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用BGM和自我感动强行大结局”。
我真的看得像在看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升级版,只不过导演给它刷了一层“欧洲文艺”的滤镜。
————————写在最后:如果你能共情女主,那可能你也经历过那种“感觉没人理解我”的阶段;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全程尴尬,那可能你已经知道,亲密关系里,真正能走下去的从来不是“我值得被爱”这种自我感动,而是我愿意学着去爱人,也接住别人的爱。
原本以为的育儿愤怒发展成了害怕失去的心理问题也是没有料到。但好像深究下去,又确实有一定联系且能共情。女主最终的自我和解,对女儿和老公的“放手”很戳人,放下自己的情绪,更多的去理解对方尊重他们的需求,也许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5 /
想问问在心理医生的沙发上睡一觉得花多少钱。。。
只靠爱,只重视自己的感受,对生活毫无规划,一步步走到这个境地的是谁呢?这不是爱的暂停,只是女主生活本身的暂停
两星半 很能共情 但电影也就止于这儿了 讲了一个早就懂了的道理
导演是女性,竟然不了解女性的困境!女性的反省是原罪,整个家庭的震荡凭什么都需要女性来背负。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感情修复,有段配乐让人产生灵修感觉
前面看得有点害怕女主会突然开始打人…
对女主的情感和内心探索走得很深,婚姻中的情感痛苦真的太难归因了,能够走出阴霾、扯开被痛苦钳住的衣角,很重要。
《世界上一般糟糕的人》
6.8/10
3.5 固执尖锐表达的极端浓人(女主)与基本不会表达的极端淡人(男主),能在一起7年才爆发到这地步,还蛮不容易的。这个母亲也和女主一样,刚说三句好话后就开启“妙语连珠”模式。如果人人都能好好说话,就能把消耗的精力回收、损伤的关系修复,这世界也就大和谐了——然而人太难改变了,大多数不好好说话的人,是因为缺自我关爱、原生家庭问题,导致患得患失,能改的话早改了。(btw,生养4个孩子,任谁都会精神出现点问题....少生点吧,朋友们!
天坛奖最佳影片场开盲盒失败 欧洲人拍的东亚特色创伤-治愈叙事 流水账很无趣 同是婚姻题材比坠落的审判差的不是一点点🤏
15th BJIFF 第三部,4.5 今年唯一一部新片,也刚好抢到了映后场。(没想到唯一一部主竞赛横扫了北影节!真的值得!)不喜欢这个片名,不知道哪个大聪明弄了这么个狗屎名字,Loveable明显要更好。前半段一度绝望,以为是挪威版《婚姻生活》后半才发现是聚焦于女主自己个人,一个渴望被爱、怕被抛弃、无法与自己和解、时常愤怒、自命不凡的人,但好像也印证了我本人的一切劣根性。全片的情绪都在外放,不停直给,到最后对着镜子与自己和解的表达方法更是俗套,但没办法主题实在太戳我了,所以的确有用。我的爱沉重,我在找被爱的证据,我无数次怀疑和考验对方的意志…然后折磨到一切情感消散。结局和女儿的那里实在太打动我了,当我不再纠结自己优秀与否当我放下过往与包袱,我才有勇气拾起自己的爱。
相爱吧,终有一散的人们
电影中心主旨: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事实上,沟通不能解决两个已不同频的人中间的任何问题,即使当初女主早早看透自己的内心做出改变,男主没有离开家,一切就会改变吗?本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认清自己的内心是好事,过分纠结过去反而不能继续前进
干嘛呢?玩呢?她痛苦的根源就是男的都跑了,她一个女的要养4个孩子,是个人就累就难受,这是现实啊,结尾聊个天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吗?导演脑子有泡吧?还是西班牙人民贼能挣钱啦?这男的想跑就跑没有关系了是吗
心理咨询真有用啊,有时候说出来是放下的第一步,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步。
开头还行,结尾也算舒服,女主也不错。孩子的仇恨来的有点突然,化解的又很莫名,加之时长影史之最的婚姻咨询现场实况,最后“爱自己”的破茧重生,堆砌感太强。#BJIFF2025
解剖手术刚开始,就把男方样本剔除掉,本来成为议题的“母职惩罚”和“丧偶式育儿”的诘问哪去了?前夫和现任照顾孩子轻而易举,仿佛这是男人不费吹灰之力能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