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2是时隔14年后电影波拉特(2006)的续集。
2020年美国大选之年疫情泛滥,现实有多荒诞,电影就多有趣。
因为14年前大获成功的哈萨克记者波拉特,让世界知道了哈沙特斯坦,但是给本国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了美国和本国的关系,波拉特被拉去做苦役,哈萨克斯坦总统抱怨,特朗普跟所有人成了朋友,除了我。
现在有一个机会,就是让波拉特再次去美国把本国色情明星强尼猴送给美国副总统。
坐着货轮去美国的波拉特,打开包裹发现了自己15岁的女儿,强尼猴已经被吃掉,和总统协商后,他要把自己的女儿献给副总统,于是开始让女儿美容并学习美国礼仪。
这是一部讽刺电影,15岁的女儿睡在笼子里。
讽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当地时间5月19日对美国点名批评,称自3月初以来,美国已将至少1000名没人陪伴的移民儿童遣送回墨西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
15岁的女儿不能阅读,女人不能开车,不能开店当老板。
最喜欢的一本书睡前书是关于阴道的。
书中阴道被描述为长着牙齿的怪物,触碰它的人会被吞噬。
波拉特2是在美国疫情高峰和BLM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拍摄,有一个场景是波拉特到大街上发现所有的街道和商店都因病毒关闭,他和另外两个人关在一起,讨论是病毒危险还是民主党人更危险,说所有民主党人都是吃人而且是恋童癖者。
创作的歌曲也是充满了偏见,更不用说集会时没人戴口罩。
波拉特2是哈萨克斯坦信息部、农业野生动物部出品,宣传了本国,或许小国只能用这种自嘲的方式宣传自己。
现在大家可以松一口气了,新冠病毒至始至终就是一场阴谋,是波拉特传播出去的。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众号。
公众号: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波拉特2: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贿赂美国政权 总体来说是一部神剧,哈萨克斯坦总统为了加入强人部落,准备派波拉特给彭斯送礼。
礼物是一个猴子,猴子却被女儿吃了。
波拉特带着强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各种落后的愚昧思想和部落禁忌。
前部电影主要展现哈萨克斯坦的落后堕落迷信思想。
后半部分,波拉特进入美国农民家庭。
结果发现美国底层也是各种反科学,落后,迷信,民粹思想。
最后,波拉特回到自己国家才发现,自己是新冠病毒的传播者,把病毒传播到了全世界,真是一个阴谋论。
后来,举行了比赛,福奇被美国人杀死。
电影还是一个比较讽刺的剧情,算是政治讽刺电影的佳作。
涉及的方面还是挺多的。
涉及到了女权,政治,科学等等。
有一个剧情,我比较喜欢。
他的女儿用中指进入到秘密丛林,发现很快乐,自己没有被吃掉。
于是,她把这件事情公布给更多的女性,这是推己及人,觉得做了一件好事。
结果,其他美国女人都很惊讶,真是一个乡巴佬。
让我想起一个下乡人做伞,去城市里卖,结果城市里到处都有伞。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立在大家的水平是一样的基础之上。
彼此基础不一样,自己是井底之蛙,推己及人,认为大家都在井底,真是比较可笑了。
作为哈萨克人当第一部出来时就被标题吸引,然而第一次看时引起我的反感,电影中的“哈萨克斯坦”形象是一个低俗落后野蛮,反现代文明和反政治正确的国家,同时他们的言行中又包含了纯真和直接。
当后来第二次看的时候我抛开民族情感,试着去理解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意思,发现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电影中“哈萨克斯坦”及波拉特形象是鲜明的野蛮无知,放入美国社会却和美国社会的很多方面及很多人都能产生共鸣,反犹的,反文明的,极度男权的,愚蠢的,好色低俗波拉特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同道中人,可以反推出波拉特的形象就是源自美国,有个评论说这电影是两个文明的碰撞,其实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文明,可以说是美国遇见美国,是对想象中的和自以为的美国社会的解构。
可以说无关于哈萨克斯坦,全片关于哈萨克斯坦的真实桥段就是地图、国名、几个人名:前总统的名字:纳扎尔巴耶夫、以前央视播过的综艺节目《城市之间》中几个主持人的名字:波拉特及阿扎马特,还有一句:贾克斯吗(你好吗)。
除此之外没有哈萨克斯坦的任何元素,人群的话是地中海长相,前苏联地区小国风貌,语言的话就不知道是什么语言,这个国家形象本身就是美国对偏远小国的想象。
也是科恩用他们的无知的形象来麻痹特定的愚蠢的美国人,让他们暴露真实面目的工具。
这部电影中穿着比基尼裸奔的不是波拉特,其实是美国。
总之这部电影幽默恶俗无厘头,又包含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类似这部的还有美剧这就是美国。
题外:据说这电影第一部上映后引起哈萨克斯坦群众的强烈不满,遭到俄罗斯等国家禁播,但是当时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没有禁播。
第二部上映时当了30年一把手的纳老爷退休了,继任者不知道禁播没有。
哈运动员在外参赛,有美国人拿100美元,企图与某女运动员发生关系,结果引起冲突。
哈运动员在卡塔尔获得金牌,奏国歌时放的是波拉特恶搞版国歌,女运动员全程没发觉,手放胸口听完了整个歌词,此后国家出台政策,运动员必须会国歌。
6名来哈游客模仿波拉特比基尼裸奔,被逮捕,罚款440元。
2012年,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公开致谢科恩,感谢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提示:本文不适宜三岁以下儿童阅读。
还记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波拉特吗?
那个当街Jerk off,在特朗普门口拉屎,酒店光腚狂奔的波拉特时隔14年又回来了。
14年前,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前往美国学习美文化的波拉特给大家奉献了一场充满屎尿屁的旅程。
路途中把美国女权、种族、同性恋、恐怖主义、政治、宗教等文化黑了个遍。
专找痛点、笑点戳,戳到你怒目圆睁的同时又笑出眼泪。
14年后,波拉特再次前往美国。
自从14年前的访美事件后,哈萨克斯坦成为全球的笑柄,罪魁祸首波拉特被判终身在古拉格做苦力。
14年后的一天,波拉特被召往总统府。
原来哈萨克斯坦为了与美国交好,波拉特被委以重任,把强尼猴赠予美国副总统。
由于第一部在美国太过于火爆,波拉特已经成为美国网红,走在大街上不乏有路人认出并索要签名,更有甚者紧追不舍。
出名固然不是什么坏事,但却给波拉特的制作带来很大影响,显然他没法像之前一样假装哈萨克斯坦人随意把美国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波拉特不方便露面只能伪装自己,并顺势增添了一位女主——他的女儿图塔。
新增的女性角色图塔是一位思想尚未开化,愚昧无知的女性代表。
她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奴隶,女性不能开车,不能触碰自己的私处,否则会遭天谴。
图塔的出现让《波拉特2》完全走上了女权主义的道路。
厌女(厌女部分较晦涩,不感兴趣者可下滑至魔幻现实部分)如果说第一部女权只是其中一个调侃的点,那第二部对于女权的恶搞已经严重到让我产生不适的地步了。
说起女权就不得不提厌女症。
如果你高喊女权却不了解何为厌女症,那不过是跟围观群众在凑热闹瞎起哄罢了。
厌女症:歪曲、贬低女性的形象,对女性化、女性倾向及与女性相关事物的厌恶。
事实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厌女症,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之所以《波拉特2》中对于女权的讽刺让我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与我最近在读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有关。
在读《厌女》前我对女权主义还抱有一丝希望,觉得女性地位确实在稳步提升,读完《厌女》后,我甚至有种女性其实不如狗的感觉。
影片中图塔听波拉特的话去整容,珍妮丝问她为什么要整容,图塔回答:这样我就可以被当成礼物送给一个美国男人(美国副总统)了。
也就是说,图塔整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悦男人。
这就是现实的悲哀。
女人不会为了自己去整容,他们整容是为了取悦别人,取悦的对象大部分是男性。
恐怕没有多少女性是为了跟另一位女性攀比容颜而去整容吧。
女性整容为了自己更美,变美后为了得到男性的认可和青睐。
这就是现在女权主义伪装,父权制的现实。
虽然看似女性地位提升很多,但女性地位低下早已成为一种惯性认知。
男性占据着主宰地位,并且通过生活中各个小细节无形中将女性地位压到无比卑微的程度,而这些小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打个比方,有剩女这种侮辱女性的词汇却有着“男人越老越吃香”这种莫名其妙的言论。
男性更是会通过辱骂另一位男性不是男人来贬低他的男性地位。
例如:你是不是个男人?
怎么跟个娘们一样?
又或妻管严,实则是说这个男人无能,连家里的女人都降服不了。
所以男性往往不会喜欢过于强势的女性,因为类似女强人这种角色可能会影响到男性的社会地位。
这些言论的核心都是把女性放在一个很低的层次,把女性当成一种可以降服的物种,你能降服,那你就是男人。
你降服不了,那你属于“女人”这个群体
这一观点再往外延伸就扩展到同性恋这一群体。
因为男人往往是通过征服女人来体现他男性的地位,而当一个男人不喜欢女人,就被排除在“男性”这个体制外。
说到同性恋大部分人下意识反应是男同,而当一个男人无法通过征服女性去获得成为男性群体的通行证,这对于当今父权制社会来说,自然就不受欢迎。
在《波拉特1》中,波拉特与所有男人见面都行吻脸礼仪。
结果有一次,波拉特误入同性群体游行活动,不知情的波拉特仍然与他们热情往来,并进行了少儿不宜的活动。
结果事后得知他们是同性恋,瞬间呆若木鸡。
他接受不了这不是“男人”的经历。
所以,与其说是大家接受不了同性恋群体,不如说是这个父权制的世界接受不了这种可能会动摇父权制根基的现象。
以上就是男性厌女症,表现为对蔑视女性以达到提升男性地位的目的。
而女性厌女症为自我厌恶。
例如吃软饭,外人会说:这个女的怎么找了这么没本事的男人。
相反如果一位女性的老公很有能力,众人反而会投以艳羡的目光并称赞真是好眼光。
一位女性很强壮会被夸像个男人,很man。
都是贬低自己的同时夸赞男性力量散发光辉。
在《波拉特2》中,图塔偶然参加过一次女性俱乐部见面会,算是女权主义的一个组织。
会议期间,图塔突然发现自己的私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当着俱乐部成员邀请她们一起解放身体。
结果场面一度很尴尬。
影片中波拉特带图塔参加了马孔名媛舞会,会上跳了一段辣眼睛的传统生殖力舞。
来了月事的图塔跳完舞后下半身一片血红,无论男女全是一副震惊且厌恶的表情。
女性自己都厌恶自己的身体,觉得解放身体是一件可耻的事,何谈女权?
除了这些,社会中还有类似“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看似古训实则就是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贬低女性地位的言论。
如果真的想要实现女权,那只有推翻现有的社会体系。
在讽刺女权的同时也少不了种族歧视。
波拉特带图塔去见黑人保姆珍妮丝,把女儿当宠物用锁链拴起来,并与珍妮丝一同翻阅那本农业及野生部官方出版的《女儿主人手册》。
其实就是在影射黑人悲惨的奴隶史。
那本官方读物《女儿主人手册》更是讽刺所谓的女性、种族歧视背后都是一群高层男性领导在控制着人们厌女的思想。
《波拉特2》本身是一部恶搞讽刺的喜剧电影,说了这么多严肃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出名后的波拉特被限制大量发挥的余地,明显没有第一部那么飞了。
说完了严肃的女权下面就说一点好玩的事情吧。
魔幻现实在看《波拉特》前你一定需要了解这几个点:1.影片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参与《波拉特》的制作,很多角色就是人们的真实面貌,情节大都是现场真实体现。
2.《波拉特》电影制作过程中,引起91次报警。
上映后更是接到多起投诉。
3.现实中的哈萨克斯坦看完《波拉特》表示很生气,随后大度欢迎外国人来旅游,看看真实的哈萨克斯坦。
2020年7月6日,鲁迪报警称采访中有一异装人士闯入。
该男士身着粉色比基尼,配蕾丝,光腿闯入现场前纽约市市长,现特朗普私人律师鲁迪·朱利安尼采访现场。
在美国副总统彭斯的演讲现场,一位男子戴着特朗普头套,肩扛女子大声向彭斯喊话,围观群众对着“特朗普”高呼:4 more years !
4 more years!
在一场右翼集会上,一位红脖子带领大家齐唱“新冠之歌”,歌词强烈抨击了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科学家、医生等“新冠制造者”,表示新冠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以上三段看似很魔幻的场景其实都发生在现实中,并且都是波拉特易容参与后的产物。
也就是说,当时在场的人们也不知不觉参与到《波拉特2》的制作中来了。
更为魔幻现实的是,这三起事件不仅真实,波拉特的参与更是将其背后的故事无限放大。
图塔对鲁迪的采访过程像极了“钓鱼执法”,内容、动作暧昧不清。
而了解鲁迪的人都知道他婚外情新闻频发,其中以与科蒂奇医院CEO玛利亚·瑞安和药品公司销售代表朱迪·南森最为闻名。
把图塔赠予鲁迪的想法就是在讽刺鲁迪的生活作风问题。
带上这个观点去看鲁迪采访中在卧室整理衣物的桥段,到底是在整理衣服还是jerk off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右翼集会上波拉特唱的“新冠之歌”,歌词内容惊掉人们眼球,直指新冠起源于WH(现在终于能理解可怜的哈萨克斯坦被黑得多惨,心里多有苦说不出了吧。
)全程对于奥巴马的抨击完全表达了共和党将对民主党的仇恨转接非常成功。
在此前波拉特问两位红脖子病毒可怕还是民主党人可怕,两人很快共同表示:民主党人更可怕。
最为魔幻的是,他们对于民主党人的认知就好似波拉特对于犹太人的认知:会吸人血的魔鬼。
除此之外,影片中情节、台词满满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讽刺。
《女儿主人手册》中第一页就写了女性应该住在笼子里,于是波拉特带图塔去挑选合适的笼子。
挑选过程中波拉特提到特朗普把墨西哥儿童困在笼子里。
这很不可思议很魔幻,但却是在讽刺一件事:美国对于墨西哥非法入境者采取的一项措施。
这项政策大致内容是非法移民在美墨边境被抓捕后,成年人将被拘捕等候审判,而儿童则会被强制与非法移民父母分离。
这项政策被称为“骨肉分离”。
当然,迫于压力,特朗普已经叫停这项政策。
影片中这些讽刺桥段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显然波拉特在经历了14年前那场文化冲击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屎尿屁了,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去探讨更深层次的点。
当然,波拉特也不一定就是在讽刺,也许人就是一标准的共和党分子,拍出了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只不过让观众误以为他是在用这些看似荒诞的画面反讽,也许他真的希望特朗普4 more years呢。
NOT~
不是文化人 不会评 只是觉得挺好看 反应当时人们丑陋的现象 也反应出波拉特非凡非常聪明 那个时候 得他 得有多大的勇气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相信他 他却没有绝望他一直往前做出成绩 让特别多的人相信他得坚持努力得到得成果 特别喜欢人物角色得精神 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波拉特2》是2020年的新电影(不确定有没有上映),《检察官来访》则是2015年上映,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是不是有些违和,不管,因为我是在一起看的。
两者题材截然相反,后者(先看的)是由历经几十年考验的英式话剧《罪恶家族》改编而来,严肃的的悬疑推理正剧;后者是怪异的恶俗喜剧,最大的特点很难一句话概括,总之就是非常的不严肃(biantai),额,也是大不列颠出品。
《波拉特》第一部早在2006年登上荧幕,以讽刺癫狂的标签甚是惹人争议了一段时间,第二部延续前作,无下限,新冠、美国大选、种族主义都恶心了一遍。
但是电影看到最后,我竟然有些感动,电影前半程让人看得觉得世界人民都没救了,结尾来个父女相认(情感觉醒),顿时啥问题都没了,以美好生活ending。
感悟:人与人之间没有爱,就如同生活在地狱一般,全是愚昧恶意。
看《检察官来访》前以为是个《利刃出鞘》或者《误杀瞒天记》式的故事,结果没这么简单,电影非线性叙事,主线剧情是检察官来访在一个房间里轮流盘问一家人之外,中间穿插回忆,女主就贯穿在回忆里,在一家人剥削、妒忌、欺骗、冷漠、懦弱下堕入深渊,最后结尾出场,在教堂动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家人在检察官古尔/古尔德(音译God)的抽丝剥茧下褪去得体的道德外衣,展露这样或那样的不值得称赞的人性,它们不杀人,但被施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时,都如同黑暗侵袭,使人绝望。
而施加者在知悉受害者会因此死亡的情景下,在人们面前震惊、愤怒,以及难以掩饰的慌乱和羞愧,仿佛自己的丑无处躲藏。
人后,有的却又旧态复萌。
检察官临走前说道:人类并非遗世独立,我们有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人类无法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当审判之日来临,我们将饱受烈火、鲜血与痛苦的洗礼。
以小见大,洗礼在影片暗指随之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感悟:丑陋的人性总是在我们被欲望驱使时显露,它会让我们获得一时的酣畅或愉悦。
善良总是很难,往往要付出更多,去理解、牺牲。
但是前者麻痹自我,伤害他人,无异于将全人类置身丛林荒原,向生而死。
后者播种善意,收获美好,互助互惠下免经考验,凛冽寒风中报团取暖,生生不息。
仿纪录片风格的讽刺电影Borat续集“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其实可以去掉活食灵长类动物之类的生猛,经血也犯不着采集来做笑料,此外跟卫生间和下水道有关的“幽默”都需要适度加以压缩、最好移除,按照我的口味从事严格的新闻审查之后剩下的部分仍然还残存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娱乐价值。
思想基本停留在中世纪的主角从哈萨克斯坦带着一只性感中亚猴来美国色情贿赂政治人物,其穿梭旅行的经历如同对政治现状的病理解析,粗略但不失敏锐,时间线一直延伸到前几个月部分民众集会反对政府为控制疫情而实施的禁足令。
在美国从事新闻业仅剩的极少几样乐趣之一就包括大致能看明白某些讽刺作品,所以偶尔还能获得笑一笑的机会,对时政和社会议题需要略知皮毛的了解才能体会到讽刺者的用心所在,包括堕胎、厌女、反犹、种族歧视、极右阴谋论和朱利安尼。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的声誉不错,稍后在9/11灾难中表现出的领导力应该是他人生的巅峰,自那以后缓慢下滑,最近几年突然加速跌至谷底。
这部电影里他被一个伪装成记者的年轻姑娘带进了卧室,而且眼看着就要进一步滑向深渊。
不得不承认,十几年前波拉特第一集出来的时候,我特别的喜欢。
以比政治不正确更加政治不正确去攻击政治不正确的手法,既过瘾又有型。
我当时甚至把波拉特的主题音乐做了手机铃声,之后Baron Cohen的搞鬼作品也全部第一时间看了。
可是14年后,第二集是让我失望了。
故事内容和里面的梗,跟第一集的所差无几,什么学仪态、去舞会,都能看到第一集的影子,只是把仪态专家换成网红罢了。
笑还是能逗到我笑的,但是第一集表现出的神采和惊奇现在都没有了。
至于所谓的重头戏“朱利安尼狎玩女童案“,更只能说是一场无聊的恶作剧。
你说老朱有没有起色心呢?
那是肯定有的,看他老实不客气一屁股就坐在床上,还用手轻拍女主腰间就知道。
但是可要知道女主在访问时就已经不断放电,猛灌迷汤,之后更邀请老朱去卧室。
这对任何一个男性来说,都是蛮明显的讯号吧?
而且女主看上去怎样都不像未成年,两个consenting adults,在自由的国度里爱干啥就啥。
老朱在衣服都没脱时你就冲进去胡说那个女的未成年,我真的不知道能证明什么?
那你倒不如说她是个男的,老朱鸡奸人呐?
反观我们看Baron Cohen前年的“Who is America?”就不一样了。
该作品里面的恶搞完全不一样,全部受害者的不当行为和语言都被逮个正着,人妆并获,完全no mercy。
最后搞到有众议员要因此辞职,看得人大呼过瘾,这才是Sasha Cohen恶搞的真正实力。
那为什么波拉特2的老朱一幕会如此苍白?
估计可能是要赶在大选前推出,于是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最接近丑闻的一宗恶作剧吧,即使那根本不算是丑闻。。。
这也带到整部作品最不讨人好感的一点,就是政治宣传味道太强了。
把一个14年前大受欢迎的角色复活,照样用14年前的趣味去攻击共和党,看得2020年的我有点不耐烦。
没错14年前这种“左胶”思想是很in的,但是在今天就不一样了,否则特朗普也不会有市场。
而正当你觉得“左胶”味太腻时,冷不防他还来一个父亲恍然大悟、痛改前非、父女和好相亲相爱的大团圆结局。
那就不对了,波拉特不是应该贱到底的吗?
怎么会变成好莱坞式结局呢?
原来这不仅仅是个“左胶”,还是个虚伪的“左胶”。
把艺术从政治里解放出来吧,我们知道Sasha Baron Cohen可以做得更好。
近期接连上线的两部在互联网上讨论度颇高的新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和《波拉特2》让“莎萨·拜伦·科恩”这个名字再度回归观众们的视线。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波拉特2》作为新千年至今仍活跃在大小银幕上的天才级喜剧创作者,拜伦·科恩长达二十余年的演艺生涯里已经为观众们带来《波拉特》《独裁者》《王牌贱谍:格林斯比》等令人捧腹的喜剧佳作,而除了身兼喜剧编剧和喜剧演员两个要职外,科恩还在严肃题材的影视剧里有过精彩演出。
莎萨·拜伦·科恩如果说《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艾伦·索金独揽创作权的电影,科恩只是作为机械服从剧本和导演安排的演员参与其中而已;那《波拉特2》显然更能代表莎萨·拜伦·科恩自己,在这部承接2006年轰动一时的伪纪录片《波拉特》的续作里,科恩继续以制片、编剧和主演的身份成为整个作品的核心,肆意表达分享作为喜剧人的自己对当前世界的看法。
2006年前作《波拉特》一经上映便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批评和争论。
这部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知名主播到美国来进行文化交流的恶搞喜剧踩到了太多的雷区:有人认为它蓄意抹黑哈萨克斯坦对外的国家形象,有人认为它存在针对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表达,也有人认为整个作品大男子主义气息严重,既不雅观也毫无对弱势群体的尊重。
当年的《波拉特》的确是一部无节操、低俗化到深入骨髓的屎尿屁喜剧,连电影片名《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都保持着反对严肃的姿态。
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一遍,我们会发现影片中所谓的雷区全都是幌子,它真正批判的实际上是美利坚文化自身。
而《波拉特2》继承了前作的伪纪录片形式和喜剧思路,再度演绎了一出“哈萨克斯坦人在美国”的无下限恶搞。
这一次,莎萨·拜伦·科恩围绕着美国政坛、女权和疫情三个方向展开。
2020《波拉特2》在《波拉特》的世界观中,哈萨克斯坦是一个极端男权化的贫穷社会。
这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封闭,极度仇视犹太民族,没有伦理道德的制约,近亲乱伦、邻里通奸是时有发生之事,女性在这个国家既没人权,也没女权的概念。
波拉特是全国排名第六的电视台记者,而他妹妹则是全国排名第四的妓女。
哈萨克斯坦虽是一个幸福度很高的国家,但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犹太民族问题仍旧很严峻。
因而国家信息产业部决定派遣波拉特去往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并计划将他在美经历拍成电影。
波拉特带着国家使命来到美国,随行的是制片人、装着行李和一只鸡的破皮箱。
波拉特带着无比优越的民族自豪感登陆美国,但文化差异却使得他在这里四处碰壁,频频诞下笑柄。
眼看着任务不顺的波拉特无意间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性感的色情片女郎,他瞬间就被这女人深深吸引,决定远赴千里去追逐她,但最终无功而返。
波拉特最终带着他在美国认识的黑人新欢回到哈萨克斯坦,潜移默化中被美国文化影响的波拉特改变了家乡的习俗。
当地居民的穿着跟上了时代的审美,人们不再仇视犹太人,转而信奉基督教,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切似乎都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但好景不长,14年后再度与观众见面的波拉特并没有过上美好的生活,反而沦落到成为在矿区劳动的阶下囚。
起因是2006年他们拍摄的那部赴美纪录片在美国大获成功,使得哈萨克斯坦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哈萨克斯坦的经济遭遇重创。
在当局的干预下,原本被取消的反犹太人活动改头换面,成为举国上下欢庆的“大屠杀纪念日”。
全国上下的仇犹情绪越来越严重,女性也再度失去了人权。
波拉特被卸任职务,被公开惩罚羞辱,最后被判处终身在古拉格劳役。
但如今,政府却派人将波拉特带到了总统府上,元首给了波拉特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原来,在波拉特与世隔绝的14年间,美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非裔总统奥巴马掌权颠覆掉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奥巴马因此被哈萨克斯坦政府视为恶人。
而如今特朗普上台,他被哈萨克斯坦当局视为是伟大的领导者。
为了讨好这位现任美国领袖,哈萨克斯坦元首决定派遣波拉特重返美国,将本国的文化部长兼头号色情明星的强尼猴转交给好色的美国副总统迈克尔·彭斯,再由彭斯献给特朗普。
之所以不让波拉特直接将礼物交给特朗普,是因为波拉特上次赴美执行任务时,曾在特朗普的酒店门口大便过……
回到老家的波拉特早已经变成了臭名昭著的罪人,乡里乡亲都不待见他,现在波拉特的家里只剩下几头牲口和一个因为15岁超龄未婚而被关在牲口棚的女儿。
女儿乞求波拉特去美国时带上自己,但波拉特并未答应。
波拉特远赴千里来到了美国,此时的他早已经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成为闪亮的流行文化符号,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来。
为了掩人耳目并顺利完成任务,波拉特给自己换了一身新的行头,并学会使用智能手机。
强尼猴随后被快递公司送到,但不幸的是,强尼猴已经被躲在木箱里的女儿生食了,这意味着他的任务提前终止了。
灰心丧气的波拉特与哈萨克斯坦当局取得联系后,决定将尚未成年的女儿代替强尼猴进献。
被父亲告知计划的女儿非常的兴奋,对于这位没有任何人权意识的少女来说,能够被献给一个有权有势的老男人是她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幸福。
就这样,女儿得到与父亲共处的机会,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个名字:图塔。
图塔在与父同行的日子不可避免地被眼前的新鲜事物影响,得知了一些颠覆自己15年的认知的真相,比如女性原来是可以将手指伸进下体而不被咬断的。
在潜移默化的认知形成下,图塔与波拉特逐渐产生了分歧,直到彻底决裂分道扬镳。
波拉特以为自己的任务就此破灭,他接受了失败的命运,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色情贿赂终究只不过是哈萨克斯坦当局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计划还与在美国影响持续高涨的新冠疫情有关……
换届选举前夕的政治工具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波拉特2》更像是攻击美国保守派的武器。
整部作品的核心是反川普的,川普和与川普相关的美国副总统彭斯、纽约市市长鲁迪等人也接连被黑个遍。
影片中出现的多场戏甚至并不是有剧本的预演的,而是真实发生的现场,比如在接受采访后被拍到的“鲁迪潜规则年轻女记者”。
尽管鲁迪在相关采访中一再澄清,自己和记者单独进到卧室、把手伸裤裆的动作是被断章取义,但因为解释力不够而遭到了网络上大量的嘲讽。
诸如此类的“真实现场”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不管这些现场是出自偶然,还是波拉特精心策划的必然,它们显然都在波拉特的预期里奏效了。
整部作品便是借由这些频频登上新闻媒体的所谓“真实”事件,给了保守党派作恶和虚伪的一面一拳重击。
时值美国总统大选当前,整部作品的政治立场和工具效能不言而喻,美国左、右两派这次的互掐孰胜孰败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波拉特2》的登场对于左派来说显然正是时候。
被激化的女权话题女权的讨论在2006年《波拉特》热映的时候便已经燃起火苗,但直到续集,作为主角之一的图塔的出现,女权才真正成为整部作品中最核心的展开之一。
但追根究底,整部作品之所以将女权作为主题纳入剧情,其实是与《波拉特2》叙事的“当前性”紧密相关。
韦恩斯坦事件不仅燎起了好莱坞迄今为止仍旧不灭的女权火焰,还由近及远地烧到了海外各国的娱乐产业,至下而上地烧到了美国的商界和政坛。
在爱泼斯坦事件以及各大名人相继被爆出的性侵女性、恋童丑闻的激化下,女权问题成为了《波拉特2》中的主题之一正是潮流的必然。
“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自嘲艺术在前作遭到不少攻击的情况下,《波拉特2》并没有选择让步,这部屎尿屁喜剧仍旧猛踩雷区,在种族、政治、性别和文化等话题上仍冒犯着所有的观众。
但这种冒犯恰恰是莎萨·拜伦·科恩的自嘲艺术的魅力:所有对他者的冒犯,最终都是回归到对自我的嘲讽上来。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波拉特2》中同样不乏冒犯之辞,尤其是在关于新冠疫情的情节上。
但当我们进一步看下去,就会发现科恩是用这些词汇反讽川普等人在转移疫情舆论风向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色彩,讽刺川普在新冠疫情上的无所作为。
前作《波拉特》中有不少妖魔化犹太人形象的情节,但殊不知科恩本人正是犹太人;哈萨克斯坦被描述成为野蛮地带,而对比之下美国成了人间天堂。
但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反而看到更多的是美国文化基因中的骄傲自大和虚伪……
真正高级的喜剧是让观众尴尬,但又不至于让观众愤怒,科恩的“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精绝之处便在于:对于文化他者的观众来说,《波拉特2》不至于让他们下不来台;而对于美国本土的观众来说,《波拉特2》究竟不过一部喜剧,美国文化骄傲自大的属性决定了它包容一切批评,哪怕对批评本身视若无睹。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波拉特是个真朋克,但比朋克更狡猾,更厉害。
不但直接表达观点,还会精明地引精英入套,扒下他们的遮羞裤,暴露他们的真面目。
不得不说,咱们的科恩大哥是真豁得出去,演女儿的演员也特别放得开,让人相信她真是大哥的女儿。
这集巧妙地配合了全球疫情的情节,乍一看各种不正确,其实是反讽,正常得很。
父女情表现得很好,父女为对方牺牲段落很感人,但又马上戏谑起来。
这次的纪录片风格和情节结合得很好,看后不知哪个世界更荒诞。
新冠来源…
以病毒和竞选背景展开的这一集Borat,拍的非常辛苦(为了等彭斯上台发言,化妆成川普的SBC在厕所隔间里坐了五个小时),也非常勉强——放大了《谁是美国》的缺点。随着知名度大增,波拉特这个角色在美国几乎完全失效,只能靠化妆甚至换人(女儿)来完成冒犯式的采访。早在2007年,SBC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曾宣布Borat和Ali G两个角色退休,不再演绎。现在又拿出来回锅,只能说SBC必须得学会新的卖弄了……
和1不在一个水准了
过于低俗。
炒冷飯的可悲之處就是重複同樣的橋段,讓拿女兒的成長作為新話題卻沒任何看點。是在諷刺美國主流強權還是在試圖愚弄大眾?這地圖炮開得太失策了。
我靠,好牛逼的反转,完美诠释白宫零号病人来源。真人实境性笑话整蛊秀,堕胎、平权和控枪,共和党与红脖子(尤其朱利安尼)都被黑出了翔,一场疫情照见敌人是如何从内部被攻破的。Vote Trump!
这女儿跳戏呀
第一部波拉特还用伪纪录片的方式讽刺美国社会针砭时弊,第二部简直只是在拿哈萨克斯坦开涮,女主的戏浮夸表演令人极度不适,“女人不是狗”这种说教真的没有意义,也没有任何好笑的地方。
伪纪录片
政治梗太多,不如第一部纯粹
十四年后,《波拉特2》居然(终于)拍了一部续集。萨沙·拜伦·科恩那看似借鉴了卓别林的造型装扮和肢体语言加上屎尿屁和私处暴露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让波拉特成为了银幕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比较高明的是,与之后的《布鲁诺》和《独裁者》一样,他的恶搞和粗俗标榜着一种刻意为之的“政治正确”,所以观众们并不是那么膈应——相对应的也许是《王牌大贱谍》系列。《波拉特2》在表面上还是延续了萨沙·拜伦·科恩最擅长的那些夸张的,令人尴尬不已无法直视的包袱,但实质上他仍然在自我重复,并且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这个节骨眼儿,有一种强迫观者选队站的政治嫌疑,当然,观众们并不会买单。最终,他在创作内核上的苍白无力使得《波拉特2》最终不得不回到了父女情这个俗套的主题上。
完全不装了是吧?波拉特绝对是原装美国人!无聊!
有几个笑话还行,但是没那味儿了。
【C+】
加速快进2倍都感觉这电影慢,这种借着讽刺政治的烂片竟然还能及格,可见国内对共和党人有多讨厌了。
😅尴尬
与前作相比变味了,情节有点东拼西凑,多了些政治意图也少了些新鲜感,但博人眼球的恶趣味片段还是层出不穷,尺度和规模也跟前作比大了不少。新人图塔尔(罗马尼亚语里意思指笨女人)跟波拉特很搭戏,结尾曝光朱利安尼虽然没什么料但那些小动作还挺有警示性的
看不下去啊,为了讽刺而讽刺
跟第一部一样,慕名而来,失望而归。。。低级下流当风趣幽默。。。不对我的胃口啊。。
如果别的故事有历史背景,那这个故事是用时事做背景。各种高级黑,美国人,简直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