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报来源于导演斋藤工在多伦多日本电影节18/06/22的Q&A环节。
有些问题忘记了,直接给记下的有趣信息。
1.Q:Blank 13作为自己的处女座,为何会选择葬礼相关的题材?
A: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五年前和友人闲聊喝酒的时候,当时友人是用一种比较随意诙谐的语气讲这个故事。
当时父亲还没去世,后来去世之后,再回想起来这个故事。
感觉有时候从自己的角度看亲近的人,像父亲或者母亲,啊是我眼中的样子啊。
但是如果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看会发现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抱着这种心态和感触才决定拍这部电影的。
2. Q:对于自己出演自己导演的作品是怎样一种体验?
A:啊,最开始的时候我不是演大哥这个角色的。
快开拍时候定好的演员突然因为档期问题不能出演,当时就有点不知所措,有种现场随便拉个人,能演戏就行了的感觉。
然后身边的staff桑就开始怂恿我,监督,要不你上吧?
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拒绝的。
但是看到演大哥的子役,发现:诶,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我嘛,啊,这个角色就是我啊,我要演。
这样子,然后我就演了大哥。
3. Q:那个融化牙齿的梗到最后却没有交代,是怎么回事?
A:额,这个。。
是那个演员自己的演绎,那个拔牙的钳子也是他自己带的,我给他的两张信纸上什么都没写。
到后面他突然开始唱歌了,实在太好玩了,害我稍微笑了一下场。。
(这段我有点半信半疑,自由发挥,笑果也太好了吧)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我发现我有笑场的片段。
开始想在葬礼这种场合,笑场的片段怎么能用呢?
后来一下,可能这才是现实吧,有时候就算是在葬礼,也会发生逗人发笑的事情。
所以最后,还是用了那段。
再打个我自己的比方,我的妈妈,有的时候,她会在纯白的T恤下面穿那种浓墨重彩的节日庆典时候用的衣服。
每次看到,就会诶,what?
这种感觉。
4.Q:电影开头,还有爸爸出走后妈妈一生悬命做兼职的片段,BGM里有那个类似秒表的,嗒嗒嗒的声音,那是什么?
A:那个是木鱼的敲击声,想体现一种被人追赶,类似倒计时,一件事情将要结束的那种感觉。
这个电影是我的同学做的,这段是从他的音乐材料里剪出来的。
5.Q:对于cast,是否很理想?
A:开始也有人推荐其他的演员,但是现在这些演员真的是最棒的阵容。
不能再棒了,我非常满意。
6.这部电影其实只拍了7天,当然预算低是一方面的原因。
实际在选完场地之后,基本没有预演,直接都是正式开拍的。
7.在弟弟看望去医院父亲的那段,有一个在天台上的场景,那是演弟弟的演员高桥一生和演父亲的演员中川雅也第一次说话。
在那之前我故意不让他们两个见面,在片场也不让他们有任何的交流。
当然,那段戏是有台本的,演员的站位也是定好的。
但是就是这个初见让那段电影有了一种距离感,那种奇妙的气氛就是我想要的。
8. 这部电影应该可以明显的看出,是切成上下两篇的。
我试图表达一种感受,人生不是有泪水也有笑脸,是一种混合的感觉。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火葬的场景,里面出演工人的实际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工人,我让他们就像平时一样工作,这样会非常的自然。
虽然开头和结尾非常像,但是还是有些细小的差别的,这是为了提醒观众,这两个片段不是连续的,中间还夹了一部电影哦。
(有点蠢萌的感觉 【笑】)想给大家传达一种情感,看完这部电影,感觉自己有点不同了,想给亲近的人,像父母啊打个电话问候一声的话,有想传达自己情感的意愿出现的话就最好不过了。
9 拍电影和演员交流的时候,故意让他们不要把台词说的那么顺畅,因为现实中说话也不是一顺到底的,总有停顿啊,支支吾吾的时候,所以想让他们表现得更贴近现实,自然一点。
10.关于第二部电影,我觉得只要再给我一天就能完成了。
和6个不同国家的导演一起拍,大家除了我都非常优秀。
正是因为一个人(不认识这个人),他看了我的blank 13,我才有了第二部电影拍。
11. 回答时候是有日英翻译的,斋藤桑经常一不留神说了很多,让翻译妹纸压力很大,但是会很贴心的说抱歉,语气非常宠溺,人真好啊。
排队的时候,买不到票可以再现场排队抢最后几张,有个rush line,他还特地跑过来合影打招呼,只能说成功的原因确实能看得见。
确认过眼神,是个有心人。
12.斋藤桑来的前一周,《关原之战》的导演原田真人也来参加了电影节,感觉类似冯小刚,陈凯歌这种level吧,来看的一半以上都是40岁朝上的,经过排队队列的时候,大家也都是鼓掌。
斋藤桑全是迷妹啊,少女到老奶奶,都拿着个手机,经过排队队伍的时候,都是尖叫呀。
一直不懂,什么是偶像,瞬间懂了。。
以上以下是吐槽可能导演出席的现场观影体验气氛很棒有加分,但是斋藤桑真的有才华,很会用镜头和音乐讲故事。
老爸说出门抽烟,躺在家的烟盒定格的画面,人物现实和回忆的画面音乐衔接,佛祖说话前那段妙燃的音乐转换情绪,陪老婆见老爸的弟弟,在病床前爸爸被遮住表达的不想见的情绪,弟弟和爸爸天台的谈话那种距离,我觉得真的虽然大部分都是固定镜头,但是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有东西的,能看的出是经过精心构思的片子。
演员都超喜欢,高桥小哥演技一如既往地棒,葬礼一脸懵逼恰到好处。
mayu真的是甜,但是为什么要怀上别人的孩纸啊啊啊。
后半段佛祖C了全场,超神不谈了。
现场气氛应该有加分,观影体验冲上云霄。
好久没看个电影这么开心了。
电影从焚化炉开始,从焚化炉结束,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短或长,人活一世,存在意义何为?
是追悼会上虚情假意的座无虚席,还是为数不多的有感而来,缺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13年,到场的每个人都展示了松田雅人虽然贫穷但是为人善的表现,但对我而言无论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高,对于家庭他无疑是失败,且极其不负责任,给夫人增添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孩子也没有起到任何榜样等作用,连最基础的陪伴都没有。
几乎是充满着愤怒看完的,但最后却一点也责怪不起来。
对同样有家有事的我而言,没办法去责怪任何人,我也同样有家室有孩子,也同样想过为何自己就要如此劳累;为什么我一定要赡养老人、为什么我一定要养育儿女,为什么我就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
即使是“别人”看来相当不堪的任何事。
难道活着不是自己开心就好了吗?
我为什么要天天忍受着自己的不愉快,去强制做到社会认同的所谓好人?
好老公?
好儿子?
到最后的遗书上,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写着“我这一生过得很快乐”?
确实,我一直在在意的别人要求你在意的东西,也一直在告别别人说你需要告别的东西,我们沉默的表现出社会需要我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哭泣也好,欢笑也罢,你总归不过是个道具。
你真的恨吗?
谁知道呢。
你真的想这么做吗?
谁理你呢?
所以到底要责怪谁呢?
那个抛妻弃子的父亲?
我愤怒的看了他一整部电影,到最后我发现我与他并无区别,如果有,那就是我连他都不如,我怕那些我并不认识的陌生人来责怪我罢了。
感觉能改名成:被偏爱的小儿子。
大儿子和父亲之间基本没有一丁点回忆。
而小儿子却是从小就被爸爸教导打棒球,盼望小儿子实现自己的棒球梦想,为小儿子学习魔术;就连妈妈也坐在棒球场边回忆过去。。。
大儿子好像在他的生命中不存在,哥哥有点惨啊。
这父亲对家庭毫无疑问是不负责任的。
总之我个人没觉得这电影有什么意义,什么都没说清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没批判到位也没有感人到位,乏善可陈吧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选择了斋藤工的处女长篇 《空白十三年》作为开端,不得不说,是有些失望的。
片子本身值三星,镜头是美的,配角们的演技也是十分强大,最后一个镜头,母亲拿出13年前父亲留在家里的香烟,颤抖的吸了起来,十分惊艳。
也是在这一刻,我准备了很久的泪水才有了些许想要落下的势头。
失望的地方大约是在于,整个片子节奏有些凌乱,前面的铺陈有些长而略失重点,以至于后半段的群戏,显得有些突兀与张力不够。
也许是受限于片子的时长,父亲的洗白,儿子们的悲伤,显得有些牵强而廉价。
而我最想讨论的也是这个部分,原谅这件事情,真的是这么轻易就能做到的吗?
父亲从小烂赌,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在一个深夜不告而别,消失于茫茫人海,于是母亲一人担负起所有生活的重量,送报做小手工,还有隐晦的站街女,被车撞倒了也不敢休息,扑上厚厚的粉依旧推开深夜的家门去赚钱。
然后13年后,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些陌生人说,其实父亲是个好人,他之所以欠债,是为了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他珍藏着小儿子获奖的作文,他其实深爱着他的家人,然后,就大团圆结局了!
天哪,那母亲这十三年来吃的苦,算什么?
既然是个好人,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的赚钱还债,而选择避走天涯,留下一滩烂泥给到家人呢?
这种空有善心却无能力的自以为是的个人英雄主义,到底哪里值得歌颂了呢?
又凭什么要得到原谅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父子亲情,是无法割舍的爱。
但难道不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无法原谅吗?
无法原谅那个会和我一起打棒球的父亲的不告而别,无法原谅那个宁愿漂泊在外帮助陌生人也不愿支撑家庭的父亲,无法原谅本来应该是最大安全感来源的父亲的背叛啊!
如果原谅真的这么轻易而浅薄,那,深深的爱,意义又在哪里呢?
人类的情感没有这么简单,爱也好,恨也罢,统统都没那么容易非左即右,非黑即白。
所以,我更愿意选择母亲最后的态度,算了吧,反正都逝去了,原不原谅,了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艰难的人生之路,抽一口烟,看看窗外的天空,一切都会过去。
PS:金子统昭的配乐及片尾曲为片子加了半颗星,高桥小哥的颜,温柔又软弱,再加半颗星。
最终,四颗星。
再PS: 看完电影后,我独自一人跑去吃了一碗兰州牛肉拉面,清汤,细面,加一小份牛肉,半勺辣椒,半勺醋,一如小时候,父亲日日清晨带我去吃的那样。
大约是在我的生命中也曾有那么空白的几年,只是我足够幸运,他回来了,并且还会陪伴我很久很久,而更加幸运的是,我从来都不曾怀疑,他是那么一个再好不过的人了。
很喜欢日本电影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坦然和重视,追思会上各种社会人对这个不成职的父亲居然是各种另类的褒奖,让儿子们意外又有点惭愧...没有谁的一生是可以被总结的,即使是这么一个抛家弃子十三年的浪子,尽管通篇气氛很丧,台词寥寥数语,却在传达一种大爱、小人物的真情对他人错误的谅解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之前在日本玩的时候还真买过一包Hi-Lite抽,当时只是单纯的被它蓝色的软包吸引,价格也比较便宜,抽起来却格外冲。
片子从对“火葬”这个词儿进行名词解释开始、配着火化炉的画面,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不容分说地把观众的情绪一把拉进电影里:人类是唯一对同类进行火化的动物(当然其他动物不会用火)。
父亲的丧礼同另一位松田的同地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主家不得不尴尬的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
然而这几个奇葩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隔壁排场阔气的丧礼上却只有职业哭丧人玩儿命号丧),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
作为工桑的导演处女作,片子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与理解的氛围,严格控制对白、用动作形体与画面来推进情节或表达感情,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很让人惊喜。
70分钟不脱不紧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当然不能不提高桥桑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这双大眼睛真是有戏。
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
是爱,还是恨,以及是否可以原谅,这看似随处可见的家族的风景,其实从来都没那么简单,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留了13年的Hi-Lite,吐一口烟、哼起了歌。
家族风景形式上简单,却渗透出生命深沉的情感。
不知道是不是中川雅野的缘故,看着他的眼睛,仿佛就能明白角色整个一生。
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却也不愿多走出一步;大儿子曾说去广告公司上班,是不想向父亲一般,在他心里,即使是“糟糕”的父亲,也从未离开过;母亲没有去葬礼,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抽了一支13年前的香烟,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留在人唇齿间的味道,又是怎样的滋味。
导演用轻描的笔触,慢慢拨开这人生的层次。
终其一生,每个人的选择都无关对错,在自由的背后,有强大的爱在支撑,你可以像孩子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选择最想要的方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与你一样,有人正与你同行,或许是家人,或许是你不曾注意的角落。
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在无常中,无所住。
在留白里,浓郁无比。
如片尾曲《家族风景》的歌词中所说:“在意过什么 又告别了什么呢 沉默着不发一语 却又静静地笑了“ps:想起一位朋友也曾说过感谢父母可以任由他在外撒欢儿的话,与中川在剧中说过的是如此相似,虽然表象极为不同,但深藏在每个心灵的寄托是如此相似,此时此刻,竟也是很思念他。
不过有些人,有思念,就已经很幸福了呢。
……希望,都能帅气的走完这旅程。
看着看着我爸一通电话打过来,本来是局外人旁观者的状态,一下子被拉进那个情境中,猛然间烦躁不已,心绪难平。
希望父亲能回家的梦,和希望能进甲子园的梦,混杂在一起,想要拌着生活吃下去,但似乎它们又只能是漂浮在空气中灰尘上方的浮沫,轻轻地,悄悄地在日常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但心里也明白不可能真的到来。
人活着还是要有个念想的,只不过明明就不是能享受浮沫的身份又偏偏想做这样的人,最终必然有人要承受代价,必然有人要承受任性妄为的痛苦。
最后,在父亲的葬礼上,借着零零散散的路人的口,如同陌路人的儿子儿媳得以获得一些无用的碎片,勉强探进父亲的意识,了解他的生活。
原来可以放任债主敲打家门、留下两个孩子一走了之的父亲是这么热心肠的善良人啊!
连讨债的都会来祭拜。
因为他们很辛苦,所以你才能有你所谓的“自由美好生活”啊。
怎么说,小日子很喜欢这种立意异乎平常的角度,我在最善良最圣母的情况下也只能说看立场,看你能站在谁的角度。
我讨厌这个煽情的结局(我知道这是“一生到此终结尘归尘土归土的安宁”的意思我依旧讨厌),我讨厌这种亲属关系,非常非常讨厌。
我讨厌高桥的角色,但是他依旧演绎地非常生动迷人。
(话说我看到他是运钞车司机的时候还以为会有为父铤而走险的戏码捏)
葬礼一定要全程都是肃穆压抑的么?
我在后半段阿雅各种无厘头的朋友回忆他们的故事时,想起一件一直让我很介意的事情。
我舅舅的葬礼上,所有家人异常悲痛,可是我姐姐(舅舅的女儿)在其中的一个环节笑了,被另一个舅舅狠狠的责备,她辩解自己没笑,家人们也说是我舅舅太敏感了,自己父亲去世怎么可能会笑……我姐姐的确笑了,我看到了,因为我也笑了。
那个环节是什么我早忘了,应该是跟家乡习俗有关的令人费解的操作吧。
我们的笑让我责怪自己好久,今天却释然了。
人有多复杂呢,人的情绪又有多奇妙和不可控呢?
再悲伤的时候也可能会笑出来,也可能在一堆无厘头的回忆里泪流满面。
当阿雅说出门买烟的时候,家里人料想到了他不会再回来。
小孩子的敏感天真只能伤的更深,唯有恨撑起黑暗的幕布。
可知道父亲在麻将桌上对自己作文看似不在意,却珍藏了好多年仍是哽咽不已。
恨,不过是因为期待,因为幸福,因为爱。
由爱生恨只要一瞬,可是恨到放下却可能耗尽一生。
恨是对自己的保护,放下意味着战争结束脱掉铠甲释放战俘。
但自己受过的伤怎么办?
怎么能妄想握手言和?
对于父亲的自私任性,去恨就好了。
可那是和自己有深深羁绊的父亲,爱着自己的父亲。
可对父亲来说,过自己不喜欢的一生,又要恨谁呢?
恨自己的话,只能逃跑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一直在听炎亚纶的《这不是我》。
父亲,丈夫,儿子,妻子……种种身份,不是我可选择的,我还没做好准备,我在洪流中向前茫然麻木的走,可这不是我。
在黑暗中躲债,经历过。不会原谅爸爸,即使他对别人有千般好,在爸爸这个身份上,依然是不及格呀。
意外地好。用人极准,金子统昭的音乐好,用得精确更好,笹川美和是神来之笔。细微情绪传递地非常舒服,作为强迫症观众看得舒服的舒服。演员真的太好。作为新人导演小成本处女作能够用到这种水准的人恐怕真的都是靠好人缘请来的帮衬。按照隔壁某伪纪录片的标准,汇集了莉莉神野村上的本片该目指戛纳啊。
理想葬礼。。。
多久能了解一个人空白的13年?700分钟够吗?也许够了,但电影只用70分钟就让观众了解了那个离家的男人。在告别仪式上,互不相识的人们谈论起自己与松田雅人的相遇与羁绊,没有闪回的画面,只有平静的叙述,观众们看不到,松田雅人的家人也看不到这十三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复刻出父亲的模样。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风光或是潦倒,快意或是不堪,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一个观众心中都有了一个松田雅人的形象。
还不错,前两处配乐很好让人很焦虑,他们仨坐在那儿听人讲话也很焦虑。克制也真实(((我觉着有朝一日我要是参加我爸葬礼就是这个状态 松冈茉优这里面绝了
中間有點太奇淫技巧,太執著于戲劇性了,但也不難看就是了。佐藤二朗控場還是不錯。吸煙那個鏡頭不喜歡,最後推棺材倒挺好。還有一個優點是不長。
好尴尬 真的好尴尬 每一步都知道要怎么走了 可还走得那么生硬 那么虚假 不如告诉我是什么电视台整蛊 但还是要给片尾和阿姨星星 只看这段都够了
做善事就能弥补做过的恶吗?个个都是真大佛!
太简单了,一点没有打动我。
很一般
男人之为父亲,不是一学就会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父亲——尤其在父权衰落的现代,父亲的角色更加可有可无乃至堕落、无用、负性的代名词!接纳和认同父亲,是为人子女最重要也最艰难的“功课”——它不像接受母亲那样“自然而然”(毕竟有奶就是娘),它也需要后天学习,从多个角度、层面来选择性接受父亲——这是社会化的结果,是教育与权力的结构使然,是功利性与自我努力接受社会改造乃至“阉割”的必然。学会接纳丰富的、矛盾的乃至不可思议的父亲,是接纳非刻板印象的一个人的过程,是自我探寻与重生的过程,是与这个世界保持若即若离、恰当关系的过程!
躲债的父亲离家13年,在他的葬礼上,两个儿子通过前来吊唁的父亲朋友们讲述的故事来了解他们的父亲。 70分钟,这个长度太让人喜欢了。
写作文呢
一种刚刚好的感觉。但是好人真的是好爸爸吗,我觉得不是。片尾曲可以说,喜欢。#BJIFF2018# @ 美嘉三里屯 今年北影节最后一部
三星半。如果感情收敛就最好一直收敛,bgm导致半开不放的感觉有点强烈。
片尾字幕才发现是斋藤工执导,镜头传递画外之音等细节处理得小心翼翼,对此小赞赏一番。故事很温情走心,被嫌弃的父亲的葬礼上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陌生人,通过他们的答谢语,补完了父亲离开13年的生活态度空白,感情细腻。
冷静下来想想。也就是三颗星吧。
很主观地写下此短评。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了随心所欲13年的自由...抛弃妻子的人这是要多自私才能坦然地说出口?对不起,我不太能接受这种废柴鸡汤。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就请负责。愿意做路人眼中的好人,就不要去开始一个家庭。选择了牺牲家庭去享受别人的赞誉,就不要玩珍藏孩子作文的烂梗。又当又立真心接受不来。
就挺喜歡喪禮上家人們,聽悼念者各種感恩和緬懷,如坐針氈的一幕。母親的角色偉大又悲慘。這樣的老爸就該讓神經病一樣的悼念者,撐開他的嘴巴,把那所謂「白金」的假牙給一顆顆拔下來,但退一步想,他已經死了,曾經害了全家人的罪孽,單憑如此早已無法彌補。母親不去悼念會場的原因就挺值得細味的。
高桥一生这个眼睫毛怎么自带眼线效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