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片《告白》目前引爆口碑不在话下,这个描述女星松隆子饰演女教师森口悠子,因爱女被班上国中生杀害的故事,从小说到如今搬上大银幕都受到好评。
然而,《告白》不论小说或电影都不纯然只是推理故事,电影没有花时间去讨论是37名学生中的那2名杀人,戏剧结构中没人办案,也没人去分析森口老师与学生有何冤仇。
它是犯罪书写,“告白”类似所有“后911电影”一样,它期待的是认罪及偿还,在戏剧时间中偿还,就是剧本写作中所称:主角必受的苦难。
所以,不要问为何是那两个学生?
为何《盲流感》里的人会瞎眼继而又复明。
《告白》的戏剧时间是滑动的,它不是《罗生门》的众说纷纭却共同指向单一事件,《告白》是描述一个偶发事件前后,相关人物牵涉在灾难中的酝酿和余震。
它描述一个“邪恶”发生后,牵涉其中的人如何回应加诸身上的邪恶,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它们选择“复仇”。
先讲戏剧时间,电影不是《非常嫌疑犯》,戏剧时间大约应是4月到7月,森口老师在班上发表惊人告白后,从理应万花齐放生意盎然的春季到期末结束,插叙修哉对母亲的回忆。
再来是角色关系,电影中的登场人物,难道不是为了找出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爱美的凶手吗?
其实不全然是。
这几个角色本来就有关连(师生及家长),与其说它们在时空上参与或执行了这个谋杀,倒不如说是因为谋杀,而让观众认识到这些人,如森口老师、北原美月、渡边修哉、直树母亲、寺田老师、樱宫正义。
我们在《告白》里看到他们的说法,认识了这些角色,宛如皮蓝德娄名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如同剧中他们都参与了“糜鹿王国”的演出,在《告白》里, 他们真正的共通点在于,他们内心所怀抱的,对另一个人的“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当这个爱被剥夺之后,他们也就失控,或步上不归路而因此牺牲。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告白》是六个爱情故事,串起变成一个复仇故事,电影更是如此。
此外,如同《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是荒诞剧场的先驱,《告白》也绝对不是写实的,不是诉求反应日本社会或教育问题,它是个荒谬的复仇剧,只是犯罪舞台是校园犯罪,串起很多常见的校园问题,但手法是形式主义的,就爱与 复仇的主轴来看,也不是纯然专属日本的。
(较有趣是渡边修哉,容后叙述)可以说,电影《告白》是部惊人改编,超完美复仇的故事!
在导演中岛哲也极致更胜所有司迪麦广告总和的高明镜头下,所有角色都像松子一样有着令人讨厌的理由:那就是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当这份爱被剥夺,让人见识到恨跟爱一样,可以无条件地极端,并痴心信仰穿过火焰后能找到希望的光,而酿成片中重重不可挽回的悲剧在中岛哲也的眼中,这些角色都像《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所有人从森口对爱美、美月对修哉、修哉对母亲、母亲对直树、寺田对樱宫,它们都出于一种指向单纯强烈的爱。
《告白》不是最早拿HIV开玩笑的,墨西哥导演Alfonso Cuaron早在1991年处女作Sólo con tu pareja,就描述一名花花公子被护士前女友恶作剧体检HIV阳性,拿来描述《告白》里的角色们都很适合。
当然日片《告白》的影像完全不像拉丁美洲热情狂放,它极为冷洌黑暗,像雨夜的恐怖故事。
《告白》电影改编最厉害的当然包括中岛哲也如万花筒般高超且精致化的影像,它忠于原著用《罗生门》式角色段落,将影片分成多段,像万花筒或拼图的碎片,让观众自行去组织时间,这个手法前后呼应非常高竿。
《告白》的角色明显有不合理或夸张的戏剧性,如前所述,尤以天才学生渡边修哉为例;这个角色极度偏执,对于熟悉日本电影及哈日观众不难理解,但西方观众不知何如;这种年纪轻轻却意外获得极大毁灭力的角色,出现在大量日本近未来动漫作品中,如《新世纪福音战士》。
作者笔下这角色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选中的非凡人物为了新世界的成长,有超越现行社会规范的权力。
”不晓得《告白》原著作者对动漫文化深入多少,或者她关心的只是阿修对母亲所怀抱“无条件的爱”?
不过尽管这天才小发明家多不合理,它却是全书中燃烧最剧烈的灵魂,与森口老师对应着母与子的主题。
导演中岛哲也除了擅长的影像处理外,改编概念上也很掌握原著精髓,除了美月角色及直树姐姐角色的两大浓缩外,比较突出的手法有三,一是遵循电影的线性时间限制,从森口老师的告白时,小说里的A(修哉)和B(直树),都在镜头下开场即现形,披露了叙事主角(小说则可以非线性重读跳读,比较松绑)。
第二个突出之处,在片末大爆炸特效,在这个遭诟病稍嫌冗长的片段,我倒认为中岛哲也运用得极为恰当,它置入倒转时钟这个设定,去突显伤害的不可逆转,以及全片如用破碎拼图去重组原图的影片结构,这些角色的牺牲与伤害,都来自这份无条件的爱。
至于特效则是相当惊人。
第三则是片尾黑幕时的最后一句阴森恐怖的对白“开玩笑的”。
原著小说的森口老师同时是“神职者”也是“传道者”,如果你将《告白》当成圣经《乔布记》来看也可以破题,在神的眼光中犯意和动机都不重要,除非是天生的 恶(通常称撒旦),真正重要的是信仰和忏悔。
原著中最厉害的,莫过于修哉对母亲的爱,伤害了一个母亲;但相反的,它终究逃不出另一个母亲的掌心。
《告白》如同其名,人生爱恨嗔痴,喜怒哀乐,都是自找。
观众则是在一个更完美的复仇计划中,逃脱了歇斯底里的学生,看似战胜了恶,由另一个母亲失去的爱,而战胜了恶。
总之,《告白》绝不仅是企图反映或讨论日本师生教育或社会问题,它所有角色都偏执得狠,甚至有点异常,异常地爱着异性同学同性同学,爱妈妈爱着有艾滋病的丈夫,其实它是非常霹雳火的组合,我相信所有看过的观众都觉得够味又过瘾。
总之,《告白》是很棒的电影,但不要用单纯推理或日本社会的眼光去看它。
试着想大一点,如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
这其实是最强烈最歇斯底里最无神论却又最有血有肉的情感,或者情欲。
今年一定要看的电影,如果你一年只看一部日片,今年就是它了。
告白是我喜欢的一个舞蹈小王子推荐的,以为告白是一个美美的故事,是青春那些难以说出的话。
电影开始了,对,如我想象的一样是校园,可是气氛为什么不一样色调也不一样人们的笑容也不一样,难道我看错了???
没有错,这就是告白,是对生命的告白。
电影说恐怖也不是特别恐怖但却给人带来一种生命无视感,有人拼命想得到某些人肯定,于是一个又一个悲剧造成,关键造成了还不知悔改。
不说废话进入正题。
A 之所以这样来源于母亲,母亲从小就对其特别不满意,认为是他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有A 她的梦想就无法进行。
于是对A又打又骂,让他学习各种物理知识,各种各样拆卸组装,然后离婚然后离开然后从此不闻不问消失,留下一堆书和一个小小的身影,而我认为最直接造成a以后行为的是父母没有给予a正常的爱,准确说没有教他爱,让他变得内心扭曲,b渴望友谊渴望认可,同时遭受校园暴力,这些都慢慢形成了一个扭曲的人,然后慢慢回馈他周遭的世界。
青少年杀人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好还是坏呢?
我觉得得从不同角度看,比如犯罪的出发点是故意还是计划或是其他,其处罚的轻重缓急也不一样。
a的母亲没有死,因为当时放了包以后就出去了。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让a去体会一下失去最爱人的绝望难过,让他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好多想说的,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希望大家在在乎自己生命和爱的人生命的同时,请不要剥夺别人生的权利,对爱的渴望,愿大家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抬头看一下天空有阳光,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老祖先说的。
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对我来说那句“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更具有重要含义。
初中女老师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
在学期结业课上她平静地向学生讲这一件事。
讲台底下一片混乱。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惊恐和悲痛的事。
直到女老师说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个HIV病人时,全班同学才一片惊恐。
所以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
少年A和B是杀死老师女儿的凶手。
在老师面前他们坦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
女老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这两个学生。
她告诉全班同学她在少年A和B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
新学期开始,少年B没有来上学,少年A被孤立被欺凌。
新来的男老师提倡爱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访少年B。
班长美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她却是那个用药毒杀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拥护者。
她看透了少年A的软弱,看透了少年B被阳光老师以爱的教育逼疯了,在少年B杀死母亲后的一个雨夜中与女老师一番长谈后,她发现老师没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为老师爱护他们,而是报复的开始。
她有一颗看透黑暗本质的心,但她同样对生命的意义很迷茫。
她在谋划着自杀。
少年A是个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师的母亲。
在他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笨蛋。
得到母亲的认同和关注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
他在建了一个网站希望母亲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成就。
他虐猫,他发明一些器械残杀动物,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关注。
当他的发明获了奖并上报,他看完报纸却失望了。
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小小的一个角落,而且还不知道是第几个版面,而另外一个杀了全家的女孩却占了报纸的头条及大片版幅。
他领悟到只有杀人才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也许只有这样他的母亲才会注意到他。
于是他决定杀人。
他找到了一个帮手。
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帮手很软弱,他知道杀人案出来后帮手会把罪名推给他,这样子他就会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吧,一样的道理)。
少年B是个胆小软弱的人。
他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
他是少年A杀人的帮手。
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
当少年A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他的心大概很温暖,有了一种支柱。
终于有人认同他了。
所以他对少年A很感激。
他决定杀人的对象。
理由是她是坏老师松隆子的女儿。
当小女孩被电晕在地时,少年A冷酷地告诉他,他并没有把他这个懦夫当成一伙的,所以人是少年A杀的,少年B可以举报他。
少年B害怕小包包暴露会让人发现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
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时候,他其实看到了小女孩睁开的眼睛。
但是他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害怕杀人的胆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少年A有杀意,但人并未被杀死。
少年B没有杀意,但人却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
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当美呆揭开了少年A天才背后软弱的恋母情结,少年A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给杀了。
所以当少年A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母亲的实验室发现母亲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识到他真的被抛弃了。
为此,他在学校里装了炸弹,他决定自杀,并让一些人陪葬。
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无法辩识他的天才,他录了遗言。
无论是网站还是遗言,都被一直在关注他的女老师利用了。
女老师把炸弹转移到少年A母亲的实验室。
当少年A朗诵完他获奖的关于生命的作文时,一按手机键,爆炸声并未如预期到来。
女老师在这时候给他打电话并揭开了一切。
他的炸弹炸飞了他母亲及她的实验室。
原来这就是女老师的复仇。
以命易命。
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报复。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
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
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校园里总有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孤立那个最倒霉的人,冷暴力,或者辱骂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残忍的行为。。。。。。
有人说这是制度的问题。
有人说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是无知的残忍才是真正的残忍。
但是我想说:“都不是。
”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
之所以提小学时代,是因为他最明显最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小学在本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很好,家里有钱而且是校董,她家还有人是神婆,所以她家总是有些人来来去去的。
那些来来去去的人是我们同学的父母。
所以只要看她身边围绕着什么人时,就知道往她家去的人是些什么人。
而如果有什么人跟她家发生了矛盾,只要看她孤立什么人就知道了。
整个小学时期都是这样的。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同学的金耳环丢了。
校长竟让全校停课一起到操场上给她找耳环。
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抹颜色,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无知的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
所以归根结底,真正残忍的还是这些大人。
说教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言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恶性循环中。
影片中少年A和B各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警示。
因为母亲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她的孩子。
而社会舆论倾向的误导也是很可怕的,美呆便是一个例子。
所以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以这一切的残忍都是以爱的渴望为前提的。
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
《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
《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
残忍吗?
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
小孩只是犯了罪。
《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荒唐,但有社会成因,复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
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
段落和角度海量,但叙事效率很高。
和许多强调谋杀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
从神职者到传道者,森口从未单纯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样凄凉的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是泛着深蓝的铅色。
于是在这个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开始说出真相。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96821/?start=100#comments 这也能翻页《告白》所有海报里,最棒的一版还是港版,最显眼的元素就是松隆子的大脸和右下角的三级标志,以及正下方令人咋舌的简介:“初中生妄杀4岁幼童,女教师课室落毒复仇。
”我10月份看到这幅海报以后立刻去买了小说来读。
看过电影之后,可以说,中岛用非常细致的改编,拍成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
我个人觉得,《告白》的原作小说红的比《嫌疑人X的献身》合理的多。
要点不在于它是推理小说,而在于它选择了这种全第一人称的极端体裁,以及作者始终在感性和理性间强悍的掌控力。
在书中你可以通过每个人第一人称的告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最强的真实,没有谎言的采访记录。
校园的问题在哪里,凑佳苗笔下的校园不是活祭的地狱,更像一个大家都走错门的尴尬集散地,每个人都为了摆脱无穷的尴尬和孤独感用尽全力交流着,这是校园本质的可怕之处。
中岛哲也是当代日本最好的视觉系导演,《下妻物语》《松子被人嫌恶的一生》如此乖张的画面风格却被表现得流畅合理。
在电影版《告白》里,却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强调光暗对比,用心叙事。
可称为中岛迄今为止各方面最收敛的电影。
改编《告白》最难的是,小说选用第一人称,且叙述紧凑,这份真实的力量吸引读者读下去。
普通照搬并非不行,但无法重现这种单向的娓娓道来,很容易改成特别闷罐的恐怖片。
中岛的办法是用视觉来经营,不排除一些话外在发生的氛围戏(如开场一段楼顶的欺负戏)非常技术活,镜头量极大,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告白的重心,但信息量恰到好处,刚好满足第一遍就吃饱的需要。
另一方面,小说最大的优点在于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这成了整部电影的指导思想,而且活学活用做的不错。
导演仅用了一些视觉化很强的场景来表现校园本身的氛围,其它则重视了剧情的完整表现,这是中岛的好习惯。
总体来看,电影可称得上2010年最好看的悬疑电影,也算得上近年来主流日本电影抬头的代表作,值得去奥斯卡炫耀一回。
不过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笔者想给你跟小说做一些对照,让你了解一个完整的《告白》。
不过你如果打算直接去读小说,请务必忽略下面的内容。
第一章:神职者。
1.电影版为了前文节奏迅速抓人,拿掉了一些原书中森口老师告白的细节。
这些细节都非常精彩。
例如LUNACY事件除了是为了服务少女C在后面的出场,还是为了引出老师的弱势处境;说到同性老师才能去接同性学生的事,其实是为了说明少年B不负责任的行为等。
2.如果说后文是抽丝剥茧地开始分析每个人在教育失败中的责任和位置,这第一章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在于引出事件,更在于地图炮一般瞄准家长、媒体、老师、社会等所有目标,刻下整页问号,这对于理解后文的一些细节非常有效;第二章:殉教者1.第二章是讲俗称少女C的北原美月。
电影版里对她的描述没有小说中细节丰沛,但重点突出。
这段视觉化、华彩较多,有些小清新的章节,也适于展现一些小说中的美月不能窥见的内心世界。
2.在书中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这封美月写给老师的信,因为书中其实美月并没有跟森口老师见面,我们甚至可以猜测,森口老师最终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读到了这封信。
3.有关毒血,懂化学的美月在课后立即拿走了两人的牛奶盒,拿回家里用试纸测试,结果没有血浆成分。
所以后来美月立刻就说出自己知道修哉没有病。
4.美月在信中提到的非常重要的细节是关于维特老师的,我们可以看到美月还拿森口老师和维特老师的带班风格做了对比。
这些细节反应出维特老师的不成熟、爱表现的一些争议性。
重要的是,这里可以看到美月在教职委员会面前指责维特,是完全发自真心的行为,电影版容易给人一些误解,貌似是修哉授意所为。
5.美月把少年B直树称为小直,并且不是像电影中一样,每次去直树家都十足地勉强。
事实上,是勉强中有些不忍。
因为从小学起只有直树不叫她美蛋而是叫美月,所以“喜欢他的理由只有这样就足够了”“这大概就是初恋吧”。
美月喜欢直树。
6.第二章里还提到直树的二姐问杀了母亲的直树,为什么杀妈妈,他说自己想被警察捉起来。
这是直树的谎言,实际上还是错手杀害。
第三章:慈爱者1.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少年B直树母亲的日记,电影里她一直在记的那篇,日记就写到电影里那段。
不夸张的说,这对刚刚为人父母的许多读者来说,应该是最为震撼的一章。
最有必要读原作。
2.母亲在日记里反复思考直树的行为,非常感性,始终认为儿子是善良的,思想毫不肮脏的。
东方国家孩子和父母羁绊更深,所以“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大家都知道这是偏见。
这一章让我们明白,纠正这个偏见有多么难。
3.直树母亲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了家里蹲和尼特族,认为这些都要归咎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结论居然是“直树当然不属于家里蹲”。
一位纠结而可悲的母亲。
4.直树母亲最尖刻的一个观点是,单亲母亲怎么能够教导正处在敏感脆弱期的中学生呢?
5.在最后母亲决定和儿子同归于尽,确实是出于发现真相后强烈的罪恶感。
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羞耻感——儿子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人,是“失败的作品”。
到了最终,这位母亲仍然没有教会自己的儿子责任的意义。
6.这一章另一个隐藏的角色,是直树的父亲,这位在直树母亲口中工作很忙的人,究竟忙到了什么程度?
孩子这样都完全不露面。
所以说直树母亲讨厌单身母亲,也是因为实际上她自己的处境就十分接近。
而她用近乎变态的浓郁的爱,爱着这些没有善待自己的人,作为对自己的保护。
还是可悲。
第四章:求道者1.第四章是少年B直树的日记,这一段电影里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小演员的长相也非常适合原作中被妈妈一直称为“善良”的直树。
2.比较有趣的是直树在修哉家看的录像,电影里是少女偶像的演唱会,书中则是女人拿机关枪打僵尸的CULT片。
后来直树留长头发,产生了“生命的源头不是心脏,而是头发”这样的错觉。
后来母亲把头发剪短,直树才会异乎寻常地恐惧。
甚至拿电推子把头发剃光,还奇怪,头发剃光了我怎么还没死。
联想到录像看到的僵尸片,哦,原来我是僵尸啊。
这些描写对电影的批判很准确,不过身为电影工作者,中岛可能接受不了吧。
第五章:信奉者1.第五章是少年A修哉的“遗书”,因为小说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补充修哉的行为,所以这段细节很多很多,有些已经突破了第一人称原则,有些其实电影版做得更好。
2.修哉在犯罪现场是第一次面对面见到森口的女儿,觉得有些嫉妒的感觉。
这提醒我们,这可能是他选择这个目标的潜意识原因。
3.修哉写到美月的情节,最让人寒心,比起电影版里用“无聊打发时间”来定义他们恋情的说法,小说更写出两个人感情之幼稚。
幼稚之外,修哉还带着罪恶的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是令人恐惧。
4.修哉去见母亲,这是几乎导致了安装炸弹的高潮前奏,书中是修哉在遗书中就说明自己没有见到母亲,而且很丢人的真相。
电影很聪明,把这段完全用修哉得意洋洋的语气描述,让修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渴望见到母亲,但十分理性,有魅力的罪犯。
而后在下个部分,又通过森口老师的嘴拆穿修哉的谎言,彻底撕破修哉羞耻的自卑感和被母亲忽视的耻辱。
第六章:传道者1.第六章就是森口老师打给修哉的电话。
这一段在书中和电影中存在一些不同,可以理解为比较本质的区别。
在电影中,森口老师是在学校附近打来的电话,在书中,森口老师是在爆炸现场附近打来的电话。
2.书的结尾,老师是在电话中反问:“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复仇,并且是你全新人生的新一步么?
”森口的残酷令人惊心,复仇来的干脆到位。
电影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戏眼,都是为了高潮这场戏服务,一个是“重要的东西破碎的声音”一个是“开玩笑”。
前一个戏眼,成为电话中内容的高潮。
最终森口老师出现在学校,才用到原作的结尾,她拍拍修哉的肩膀,换了立场说:这是你新人生的第一步。
画面黑掉后说出的“开玩笑”,则彻底推翻之前的一切说辞。
果然,森口的复仇心还是占上风的。
3.另外非常重要的不同在于,书中的森口老师对于复仇十分决绝,书中的老师只有开头结尾两段戏,而电影增加了她和美月对话和在街头崩溃痛哭的戏份,就是为了削弱森口的复仇家形象。
书中的森口甚至说出“我也想过自己干,但是达不到效果”这样令人误解的话。
4.有关毒血,书中的森口老师一开始就确实注射了血浆,但是被樱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替森口换了牛奶,导致里面确实没有血,而非电影版中在抽血时被樱宫老师发现,因而事实上没有注射的设计。
事实是否发生,对于视觉上认识森口的正面程度有关,电影版的处理略柔一些,结尾的推翻才更有力度。
从最后一章的表现来看,我个人认为电影版更好地完成了警世的任务。
毕竟这是原作最可贵的精神,文学在咀嚼文字中体会,电影则需要更通透的表现来传达。
补:赞某J。
624的观点(请看楼下她的评论),我们可以认为,电影版通过对人物,尤其是森口和美月,做了和小说差异化的处理。
让电影的目标上升到更具普世意义的,有关人性之矛盾的探讨角度。
补:经懂日语的童鞋(via 瓦拉几亚之夜 from Stage1st)指教,なーんてね一般表达“我前面都是胡说八道的”的意思。
因此对于电影版的结尾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已经做了修正。
最近在网上看了《告白》这部影片,迄今为止完整的看过两遍,每一遍都带给我强烈的震撼。
整部影片情节紧凑,故事曲折离奇,虽然是原版加字幕,听不懂日语的人从头看到尾也绝对不会打瞌睡。
无论从影片的结构、画面的构图到背景音乐设定等等艺术上的处理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部影片在我心目中的评价非常高。
不过,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还是不免为这部影片感到惋惜。
我觉得这部影片不要说在国内上映。
即便是国际主流世界,都无法推崇这样的影片。
虽然它获得了日本电影界极高的评价,在香港也得到了奖项。
然而,我觉得它没有可能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推广,或者说没有可能被更广大的人群所接受。
这对一部制作如此精良、如此震撼人心的影片来说,实在是美中不足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认为?
不是因为这部影片过于渲染血腥暴力。
适当的暴力,对于成年人来说丝毫没有问题。
也不是因为它缺乏思想内涵。
恰恰相反,这部影片有它的思想性,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青少年成长、家庭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导向、法律健全等等),能够让观众得到反思。
然而,影片宣扬的却是个人的价值观(影片中女老师的),不具备广泛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无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广,因为它没有表达出文明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
我不是说影片里面女老师想替女儿报仇,要凶手血债血偿,这种想法不对。
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对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朴素的价值观还是较为认同的,只不过社会越文明越注重报仇的方式方法(比如西方很多国家都取消死刑,不代表他们不赞同给予罪大恶极的人严厉的惩罚)。
以暴制暴理所当然,但是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更加不能波及无辜的人。
影片里面的女老师就是没能做到这一点。
在法制较为完善的社会,影片里面女老师滥用私刑报仇雪恨,显然她逾越了社会的规范,对社会大众进行了错误示范。
不过至少情有可原,特别是在法律无法制裁杀死她女儿的凶手这样的前提下。
然而,女老师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牵连到了无辜的人,这样的做法绝对不是主流社会认同的。
影片宣扬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复仇”,如此的价值观,就是这部影片难以推广的症结所在。
影片中女老师其实只知道,学生A是杀死女儿的主谋,学生B误杀了她女儿。
在我看来,她之后的所作所为非常过头,而且她对学生A和B的报复牵连了很多无辜的人。
一,班上大部分学生。
他们都是年轻人,思想不健全,很容易接受错误引导(如同限制级的片子小孩不能看),而且在这个时候树立的错误观念很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二,学生B,其实他不是无辜的。
但是女老师不知道,因此她不应该试图逼疯学生B。
三,学生B的妈妈。
她偏袒儿子,人之常情,不至于要她死在儿子手上。
因女老师对学生B的报复,牵连而死。
四,男老师。
他一直以为自己在帮助学生B,其实他被当枪使了。
最后他不但要为学生B心理崩溃以及之后的弑母承担教育失职、处理不当的责任,自己的心理上还要承受巨大的打击。
五,美月(这个角色有点问题,始终非常正面的思考问题,竟然被设定成露西娜的崇拜者?
)。
因女老师对学生A的报复,受到班上学生的欺凌,甚至牵连而死。
六,学生A的妈妈。
她是直接死在女老师手上的。
虽然炸弹是学生A制造的也是他引爆的,然而炸弹是女老师放去她办公室的,女老师也明知学生A一定会引爆(虽然不熟悉法律,这个应该算是故意杀人)。
七、女老师自己。
复仇使一个善良的人沦为如同自己憎恨的仇人那样残忍。
再看一下女老师的报仇手段也是十分阴险的。
1、恐吓学生A和B,说在他们喝下的牛奶里掺入艾滋血。
2、短信怂恿班上学生对学生A进行“围剿”——要让A不是被杀就是自杀。
3、误导男老师错误处理班上欺凌同学的现象,导致事件升级。
4、误导男老师“关心”学生B,把学生B逼入绝境。
5、炸死学生A的妈妈,给予学生A毁灭性的心理打击。
很显然,女老师对学生B报复的过于严重,对可以预期的班级中出现的混乱状况毫无顾忌,甚至漠视学生A妈妈的生命。
女老师从一个温柔的母亲变身为心狠手辣的复仇者,最终她得偿所愿。
她报复了学生A,让学生A生不如死。
然而实际上她也救赎了学生A。
无药可救的人炸死妈妈又如何?
(为了财产杀死父母的人现实也有很多。
他们才不会后悔呢)。
学生A越后悔,证明他还不是无药可救。
不过这种人也没必要去救赎他,因为根本不值得。
连女老师自己也赔进去了。
“有人杀了我的孩子。
我把他杀了报仇。
我不会内疚。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样的观点。
问题是报仇如果波及了其他无辜的人,难道还可以不感到内疚吗?
如果可以,那么这种复仇者和学生A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相反,对于波及了无辜的人而感到内疚和不安,那么即便报了仇,以后也会和学生A那样生活在活生生的地狱,这不是把自己也赔进去了?
至于女老师成了哪种人,至少电影结尾她很兴奋。
我看这时的她跟之前的学生A也没有哪些区别(连口头禅都学会了)。
正因为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复仇,女老师最终迷失了自己。
这不是广大观众愿意看到的,也有悖于文明社会必须传达的主流价值观。
当然,得出以上的感想,主要基于学生A的妈妈最后被炸死这一情节,我觉得这个情节在影片中的真实性争议不大。
总之,我觉得《告白》是一部有思想性的电影,因此有别于普通惊悚类的娱乐片,这样的影片应该传达给大众主流价值观。
而本部影片中的女老师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不计后果,采取这样的方式大大地削弱了女老师复仇的合理性,使影片沦为非主流。
因此,《告白》完全不可能站上更广阔更高的舞台。
实在令人惋惜!
看这部电影之前,绿趣同学提醒我,看完后可能会有心理不适的症状出现,或许很久才能走出阴影。
实际上我看完之后开始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针对《告白》,而是关于电影这个东西本身。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
一部电影它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我们会遭遇一箩筐的电影,有些电影是为了功名利禄直奔冲奖的目的,有些电影是纯走文艺,然后豆瓣上的朋友们借用后者们来标榜一下自己的品味格调。
还有一类电影希望在内涵之余,也能站着把钱也赚了。
看完《告白》后,我没有能够明白它卓越的地方,但是很清楚它最终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
虽说奥斯卡只是洋人的玩意,并不是评判好电影的风向标,但近几年来美国人的口味开始变得温和起来,每年选出来的最佳外语片都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积极向上的味道。
不管是《对他说》还是《卧虎藏龙》,在悲剧色彩笼罩的情况下,它们其实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内心上的坚定感,它们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
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一种柔中带刚的质感,能循循善诱地令人思考,而不是大喇喇地把一切阴暗面铺垫在你面前,然后双手一摊说,那你看怎么办?
那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电影,叫纪录片?
好像没口味那么重的纪录片。
叫陈述片?
好像没这个名词。
《告白》的故事是个值得看看的故事,但不代表电影是个好电影。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清楚原著宣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
用一个词来点评电影版,那就是暗。
失去女儿的教师为了向作为杀人凶手的两个学生复仇,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法。
分别抓住犯人A和犯人B人性上的弱点将他们先后击退。
A和B这两个13,4岁的少年都具有中二病的特质,寂寞空虚,希望被认同。
B更轻一点,而在A身上这种中二病被夸张地放大,以一种病态扭曲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终,B少年被强迫症逼到失心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以极致的方式赢得了世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却是A少年处心积虑却得不到的。
最终电影以一场疯狂的毁灭拉下帷幕,音乐声响起,烂木头一声叹息,不是为了死去的小女孩和少年母亲,而是为这部电影。
烂木头认为,即使是表现“暗”也需要有一个法则去约束它,揭露人性需要一个底线。
我并没有被电影中那些麻木不仁的初中生吓倒,实际上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关于初中是怎样一段混沌的岁月,敖分,群架,早恋,欺凌,攀比,排挤,对抗老师,经历过这些的你们心里都应该跟明镜一样。
这并不是一个时代病或者区域病,放至过去的岁月或者中国,美国,五湖四海之内皆准。
当松隆子在电话那头说出:为了让妈妈拥抱自己的成就,所以回头就走,这种恬不知耻的话你也讲的出来。
我顿时有一种对《告白》的失望之感;虽说片名就叫告白,最终把少年A的遮羞布剥落得一点不剩,把他的念想摧毁得支离破碎,把他的欲望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地逼到绝境。
但我还是抱着一丝期望,宁愿有些话不是从松隆子的口中说出。
传统的悲剧=故意撕开伤口让人看。
如果松隆子不这么撕开少年的伤口,那么就不符合电影表层的复仇主题。
与其说把这部电影看成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斗法,更大程度上我还是想把它当成《中二病病发案例》。
它完全没有给我去探讨电影中的人性,这样的兴趣;如果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只是这样一个没有抑扬顿挫的传统悲剧,想深刻深奥却流于形式;想文艺却荒腔走板,那它最终只是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中二病案发病例》。
拍MV出身的中岛哲也给我们带来了一部超长的MV作品,可以说MV式的拍摄风格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告白》的日本年度十佳,纵观整片基调阴暗、残酷、压抑,弥漫着令人不安的绝望和复仇,而这种独特的乖戾或者说是残酷的气质,正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但告白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种直观的气质,电影本身题材的深刻和思考才是整部电影最值得去考量的东西。
此类题材多见于日本电影,日本人似乎很擅长于营造“残酷的青春”,而日本此类电影中佳作、名作也颇多,如《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大逃杀》、《害虫》、《金丝雀》、《月吟》、《燕尾蝶》、《人生》等等,很多人把其归为日本人的“变态”,与其鲁莽的冠之予“变态”,不如浅浅剖析一下日本人的民族性,岛国寡民、资源匮乏,战败阴影,大和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缺乏安全感的民族,各种因素使得大和民族民族性格中颇具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和安全感的缺失深刻的影响到日本的文学、艺术、思想之中,一个民族如果颇具危机感,它会关注到什么呢?
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说,它应该会关注到民族的下一代,关注到整个民族的未来的希望,所以,对于大和民族新一代成长与发展的危机意识,实为日本人危机感的一个变种,一种深层次危机感的体现。
当然这种民族危机感的变种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日本的电影与文学,所以我们作为旁观者会发现日本电影倾向于描写“残酷的青春”的作品颇多,其实归根结底是日本人的民族性决定了此类电影的多产。
回到《告白》,电影通过大量的慢镜头和慢节奏的配乐来营造电影的视觉风格和整体气质,这种MV式的拍摄手法完美的给电影气质贴上一个乖戾的标签,而乖戾渐渐演化出残酷时,《告白》开始把它血腥的一面展现给我们,当深刻的母爱一丝一丝扭曲垒砌成复仇欲时,压抑已久的强烈复仇欲使森口变成了恶魔,伦理逐渐扭曲,强烈的复仇欲让森口变得冷静而残酷,她需要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把她的学生们推向残酷的深渊。
年轻的孩子们总是无畏无惧,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让他们的头脑变得简单,他们容易被人扭曲的利用,他们容易被人左右,他们渴望同龄群体的接纳,也害怕同龄群体的排斥,森口利用了她的学生们,作为一个老师,她深知学生的心理,而这种职业的优势成为了她复仇最为有利的武器。
关于年轻人的群体性无意识,近年来最好的电影莫过于德国的《浪潮》,但是《浪潮》所表达的是极权的形成,而《告白》所表现的是伦理与复仇,群体性的无意识是可怕的恶魔,当它沦为个人或集团的工具时,其破坏力是巨大的。
森口老师给学生们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她在给学生以巨大心理阴影的同时,也利用学生们的群体性无意识展开她的复仇计划。
修哉显然是个异类,他有比同龄人更为强大的心理力量,但是却是扭曲的。
渴望得到母亲关注使他的行为、心理变得扭曲,母爱的缺失让修哉的人格变得残缺不全,他也有他可怕的计划,拥有比同龄人更为强大的心理让他可以更肆无忌惮,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在被复仇欲沾满内心的森口老师面前,他还是不堪一击的,他注定将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主线看似平淡,实则复杂交错,另外一条线是直树,直树是个缺失友情的普通孩子,他得不到同龄群体的接纳,同为被群体所排斥的孤独者,他却远没有修哉所拥有的强大心理,当被朋友抛弃的痛苦转化为扭曲的自我表现心理时,他却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接受能力去面对后果,于是他只能在痛苦中挣扎,自我屠戮,成为可悲的牺牲品,但当我们去挖掘这个人物时,不禁可以发现,这个人物在整片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他的悲剧是电影整体中极其重要的内核,他是伦理系统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悖论。
而电影中的伦理体系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范畴,如果以正常的伦理系统去评论,我们将得到很多悖论。
电影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美月,她一直作为旁观者存在,但是当她开始进入修哉的世界以后,她逐渐沦为殉道者。
她是楔入修哉内心的钉子,也是森口复仇计划的工具,当电影开始时客观者的外衣开始剥落时,我们发现,美月也是个异类,她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也是伦理上的一个悖论,但我们越走入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愈发陷入这个万劫不复的悖论陷阱之中,一方面,在我们现实的伦理系统中,我们在内心上是不承认其的,但是在电影之中,当我们逐渐产生对她的道德认同感之后,我们却也陷入了整部电影的绝望之中。
《告白》的配乐和摄影非常精致,配乐以趋向于慢节奏电子后摇和迷幻,镜头显然是MV式的摄影风格,通过慢镜头的处理结合配乐给人予很强烈的迷幻感,很接近电影的气质。
电影中角色的表演也十分的突出,松隆子自然是正常发挥,而电影中其他几个小演员的表现可谓惊人,表演极具爆发力、冲击力,在角色的表现上入木三分,让人惊叹。
本片看似简单,其实要传达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一方面从伦理上表达其深刻的内核,一方面也揭露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电影也立足于人,乖戾的表现了一种群体与个人的互动关系,当然这种关系是畸形而残酷的,人格的缺失、群体性的无意识行为,夹杂作者对当代道德、教育上的强烈申述,使得整部电影饱满而深沉,中岛哲也的MV式拍摄风格使得电影极具表现力,省去了许多无关紧要的铺垫,直入电影气质的内核,除了感观上的刺激,也传递给我们足够多的内涵去深思。
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
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
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
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
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
”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
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
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
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
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
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在日本,反映校园暴力的影片不在少数,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之炎》等,而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电影《告白》不仅单纯反映校园暴力,从剧情上来看还加入了复仇与推理情节。
电影《告白》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
作为教师的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的过程。
影片段落式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让人看上去觉得想一个平淡无奇的MV,然实则暗潮汹涌。
电影以复仇者森口悠子告白展开,慢慢的衍生出了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少年B直树与母亲的告白以及少年A渡边修哉的告白。
少年A渡边修哉,成绩优异,是所谓的天才少年,但是父母离异,长期缺少母爱,以至于性格扭曲,对生命轻视,欲以自己的发明犯罪以吸引母亲注意。
电影中有一段是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这个字,她意在告诉同学们,生命应该得到尊重,然而他们并不懂。
少年B胆小懦弱,缺乏常识,渡边的长期引诱、诱导,导致其人格缺失,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从根本意义上说,他也不懂生命的珍贵。
电影中森口老师有这样一句台词:“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开玩笑的!
”开玩笑的,少年AB以及美月对待生命犹如玩笑,这样森口感到愤怒;而森口的复仇计划绝对不仅仅是个玩笑,她仇视杀害自己女儿的真凶,愤怒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那些该死的犯人。
但是最后从她的口中说出了“开玩笑的”,这是一个黑色幽默,让人感到阴森和恐怖。
与大多数电影不同,电影《告白》采用超多的慢镜头景物的大特写,分段拿出来没看过的会以为这是一个广告。
人声背景音乐的加入,也让影片显得尤为不同和充满艺术。
全片基调阴暗,画面晦涩,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
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
青春是人这一生最好的年华,然而在影片中的青少年内心世界存在的不是光明,而是各种黑暗与人性的残酷。
引起大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教育和未成年法律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本片意义所在。
生命应该被重视,不应该视为玩笑。
老师上课讲到《告白》这部影片,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找来看看。
但是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想用文字记录下。
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实在是收集了太多优秀的镜头,所以很想来与大家分享。
开场建立镜头:影像与音乐形成了反差。
整个画面呈现高反差,明暗对比强烈,且使用了冷色调,在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
但与此同时,背景音乐却十分欢快,夹杂着嘈杂的人声。
两者好似格格不入,反差极大,但又给人一种很讽刺、戏谑的感觉。
因为导演在用一种轻松热闹的口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悲剧。
而且除了开头之外,在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的告白前都有着这样一段。
摄影机的观点:导演的解释性镜头。
第一张剧照并不是主要剧情线内发生的事,而是平行时空中另一个被霸凌的同学的动作,但却暗示了主要剧情线里,像小蝴蝶一样脆弱单纯的老师的女儿被杀害的事情。
第二张剧照没有选择直接拍人物,而是拍了人物动作的结果,来间接表现小直内心的崩溃与煎熬。
场面调度:视觉元素由区域空间表现人物关系在影片的最后,森口老师触碰并碾碎了修哉同学深埋在心中的阴影时,在人物关系中已完全占据上风,导演用了两个镜头,一个是间接主观镜头,观者被代入到被凌驾的感觉之中,一个是客观镜头,更加强了这种感觉,展现强势与弱势对比。
除此之外,影片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
②对比女同学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导演将之与他人区隔开来,突出主体。
在演员面向上,其他人的背面与主角的正面形成对比。
在光影上,明与暗也形成对比。
③表演位置森口老师从一开始面向同学们告白,到背对着同学告白自己的报复行为。
在未知真相前,我觉得将人物形象树立的很丰满,至少作为老师是不忍告诉同学的。
在知道真相之后,我觉得是编造谎言的心虚?
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对不对,但觉得这个镜头很有意思。
④形式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镜子来间接表现人物的行为。
第一和第二张剧照,我觉得是通过镜子来表现人物的阴影面,第一张是两人的密谋,准备杀掉老师的女儿,第二张是跟在老师后面的本爱的密谋,准备给维特下药使他慢性死亡。
第三张剧照是通过镜子看到这个母亲惊恐的表情,而不选择直接拍,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到底是多可怕,表情会这样惊恐?
⑤镜头角度老师上课是用这张剧照来讲人物距离,但我觉得还可以从镜头角度来看,使用大俯角镜头,一是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来说,可以清楚看到修哉与周围同学的对比,男生被周围所淹没,无处可逃,不可抗拒,以及男生最在意的成功感也被生生挫败。
二是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以旁观的角度,俯瞰人间闹剧,越戏谑,对观者的冲击力也更强。
剪接①跳接这两个镜头,违背了180度原则,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拍摄,一下子将观众抽出来。
但这场戏是在修哉与本爱矛盾爆发并杀死本爱之前,这样的跳接增加了紧张感。
并且从右侧看,光打在本爱的脸上,心中藏着可以压倒并激怒修哉的秘密。
从左侧看,光打在修哉脸上,是不在乎生命的人对珍视生命的人的碾压。
看起来不分伯仲,反而更紧张后面的剧情了。
下面两张剧照都是用跳接的方式,来表现暴力的杀戮现场。
使用同样的构图,却在时间上大跨越,省去杀戮的过程,最后呈现结果。
给出大量的想象空间,相比直接的暴力现场,这样的跳接好像更让观众心有余悸。
②镜头转换方式下面这三个镜头,都是很好地用到了配切!
第一张剧照,第一幕小直扑向桌子,第二幕小直抬起头来,通过不同时空里动作的连贯,进行镜头切换。
第二张剧照,和《2001太空漫游》的配切很相似,通过物体的运动,被抛上空,然后接住,镜头之外的空间就进行了转换。
第三张剧照是我最喜欢的配切,因为它发生在剧情最紧张的时候——本爱被修哉杀的时候。
在一个时空里,森口老师抓住本爱的手腕,本爱拼命挣脱。
在我认为可能要挣脱掉的时候,时空突然切换,转到本爱被杀死后,手无力地垂向地面。
这个真的好赞!
反应镜头老师在告白的过程中,导演给了两个反应镜头,一个是远景,俯拍下,同学们睡倒一片,一个是特写,两位女生窃窃私语,讨论老师口中那件事。
无论是哪个镜头,大家都是满不在乎,一来是表现了这个班一直以来的氛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同学们的散漫与戾气。
二来是和后面发现樱宫正义是老师的前夫的惊讶之态形成对比。
这部电影的反响是两个极端,独特的叙述方式造成截然相反的评论面,日系电影小说热衷擅长于走的悬疑心理斗争在此部影片中尽致发挥,从《松子》到《告白》,中岛哲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MV导演,开玩笑的。
做作的要死 难看!
好2啊
这是第一次看中岛哲也的电影要舍去关于色彩的描述,所以其实觉得明明算不上非常好看但也是一部完全超乎想象之外的非典型作品,形式的运用(大量慢镜)本来已经冗余得不行了似乎要高于故事本身,结果在感情方面又适时给我们沉重一击。中岛哲也有点像个正儿八经的大师了,开玩笑的。
挺喜欢这种叙事结构,画面也漂亮。就是觉得太腹黑了,从头邪乎到最后,都快吐了。
在飞机上看掉了 原作没看过 就电影来说 是最近看的一堆日影里面最好的了电影是分了几段 每个相关者或者旁观者从自己的角度 对事件进行告白开场松隆子在教室里用无比平静的语气叙述女儿的死的那段 还是演的不错的小说回头补一补
没有太阳的世界的确很冷,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真正的光明必定来自阴暗处,当我们能无所畏惧地在阴暗处在阴暗处睁大双眼,也许久违的阳光就不远了!
我看到了大逃杀的影子,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影子……
经典!!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for radiohead
罪恶有其源泉
片名不能好好翻译一下么,我他娘的还以为是爱情片
病态
疲于解释圆满和寻找意义的电影,但并不特别和动人。拍松子的时候虽然也有他一直迷恋的”爱的匮乏“,但中岛哲也至少将大部分经历放在了人的自我问题上,但这部通篇的形式主义和缺乏说服力的情感逻辑化让我在第一个告白段落结束后就感到有些厌倦了。。。单从剧情来说也和多数校园推理漫画无异啊。
真心不喜欢!变态、扭曲、还有矫情的镜头和配乐!!!
电影的画面变态的唯美,慢镜头也很有味道,配乐更是恰到好处,剧情也很棒。
很好的还原了原著,基调好
给现在已经半残但曾经美好的桥本爱
這部電影簡直是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