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动画+2D歌剧“啪嗒啪嗒”,对人来说,是欢快愉悦的拟声词。
对鱼来说,是地狱的前兆。
“还真是啪嗒啪嗒地找死啊?”于是燕鱼被叫做“啪嗒啪嗒”了。
然后,黄鱼死去,燕鱼游历鱼缸,比目鱼经历生死。
三次动荡让比目鱼思考起黄鱼的话:“活下来,然后呢?”于是比目鱼在一天早上蹦了出来,口里含着剑,它冲入大海……是那种虽然是特定视角下的完全假想演绎,却让人觉得背后有大量隐喻的动画。
诚然,编剧不会去寻找一个人类场景,再去找鱼作为完全复刻。
而是反过来,决定拍鱼,再加入一些模棱两可的情节(比如没有正确答案的谜语),提升作品的迷离感。
但是,我却在思考中找到了一个完全契合该动画环境的人类场景,不是小范围团体,甚至不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而是更大的世界格局。
人类=强权米国,鳗鱼=具象化的强者规则,比目鱼=内强权、外隐忍的领导者,燕鱼=内民主、外独立的领导者,黄鱼、鲷鱼、蝶鱼、鲈鱼=我们。
鱼是这个世界上拥有超强肌肉的生物。
怪不得是鲤鱼跃龙门。
而当眼前没有龙门,没有大海,只有水箱,人们只会觉得鱼在扑腾。
(以下是不准确的凭记忆剧透)啪嗒是一条海鱼,被抓到海鲜饭店的水箱里,作为刺身后备役养着。
而她要回去大海,就要跳出水箱,离开赖以生存的水。
而海与海鲜店的中间,是完全干燥且难以被跨越的水泥道。
(大众观念里所认为的)理智的人是不理解不接受这种决策的——跳出水箱就会死。
不仅得不到自由,且大概率面临死亡,甚至是在太阳灼烧下干渴而痛苦的那种死亡。
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我又无比欣赏这样生命状态。
可我也是一个生命至上的普通人,这种饱含伦理的生命议题,我的审美与我的信条发生着巨大的冲突。
所幸它是一部动画片,背景纯粹,像是高原上的平台草甸,草甸下就是悬崖。
上帝视角的观众知道,跳出去是死,在鱼缸里也不过是在等死。
至此,话题又变了。
是在焦灼中等待被死神选择的那天,还是怀抱自由的希望主动跳出被选择的境地(虽然终点仍是死,但是死不是她的目的,只是一种代价)。
或者是,假装遗忘这种被选择的命运,侥幸地在鱼群中装死,偶尔又被它人的死亡刺痛。
并暗暗祈祷——有缘的好心神明从生态缸里捞起我,再从网里放生我。
脑部丰盛而肌肉萎缩的鱼,味道也不过如此。
一开始以为是恬静、安逸、闲适的小村生活。
结果是恐怖、血腥、杀戮、随时面临死亡的地狱。
还以为是梦…醒来却发现同类是自己的饭…把同类活活咬死,当做自己的美餐…逃生…却没有成功…依旧回到了地狱…即使活下来…但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少人看。
这个甩出那些动画不知道几条街。
关乎自由、关乎梦想、关乎友情、关乎爱情。
最后关乎传承!
以及生命的升华!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以后感觉很奇怪的电影。
整部电影看上去主角是一只被捕捉的马鲛鱼不停尝试逃离饭店的鱼缸、逃离被吃的命运。
但是整个剧情发展是受到马鲛鱼鼓舞的小黄鱼最后死在了帝王蟹的鱼缸中。
鱼缸里的统治者老比目鱼利用马鲛鱼意外带回来的一截断剑逃离了鱼缸前往大海。
然而这只比目鱼并不是来自大海,他其实是来自养鱼场,他的来自大海的恋人为了他死掉了,也教会了他在鱼缸中生存的方式。
而那只主动抗争的马鲛鱼的结局没有交代。
根据她伤痕累累的身体看,应该也是被吃了吧。
这只马鲛鱼也很奇怪,在食用鱼缸中不忍心吃其他食用鱼,但是被淘气的孩子扔到观赏鱼缸里以后就开始大吃特吃。
好像主动与命运抗争的和他的追随者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潜伏最深的人做嫁衣。
也许电影想表达的是在这种自保都很困难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自私?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它的画面和音乐是很好的。
剧情的发展和每一条鱼的定位让人捉摸不透。
老比目鱼是有一个从只是在最阴暗的角落里活着到决定逃出去的转变过程。
但是我觉得这个并不是受到马鲛鱼的影响,而是因为他经历了一次劫后余生。
除了马鲛鱼和小黄鱼之外,看不到鱼和鱼之间的联系。
但是联系最强的两条鱼却都是被逃离命运的执着杀死了,同时成全了老比目鱼。
我觉得电影的诡异和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来源于这种黑暗的内核吧。
对题材感性的可以去看看。
我觉得这个电影可以拿来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
二刷评论+笔记,絮絮叨叨一、主题看海报的时候,还以为是个像海底总动员一样的励志儿童喜剧片呢。
你看,那天阳光正好、海鸟白云,燕鱼跳出水面欢乐地扭动着,有那么点日式温馨治愈故事的感觉。
然而看了以后,整个人都灰暗了。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就是:新晋被捕海鱼啪嗒啪嗒,属于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类型,经过他的多方努力,终于被吃掉了,并成功让老仇人比目鱼回归大海。
听着就丧。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引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如果努力没用的话,我们的努力还值不值得?
值得。
若要问为什么值得,就要想明白为什么要活下去。
我不是要质疑别人的价值观,但是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也许没有什么太崇高的理想,也不愿长命百岁,他们活着是因为他们享受生活。
如若剥夺他们享受自由的权利,不如杀了他们。
人类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大家万念俱灰的时候,不愿意苟活,只愿意站起来打破这个处境。
那如果他们没有打破那个处境,他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或者说,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一个成功的结果,还是一个拼搏的动作?
要知道,反抗是需要代价的,而付出代价的和得到好处的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我觉得,也许对于整个群体来讲,只有结果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个体,不管最后自己能不能求仁得仁,一个反抗的动作就是意义。
那是生命之光,是活下去唯一的目的。
这就是这条燕鱼。
二、内容影片的开头是天明之前的渔人码头,那里就是这些海鲜所面对的世界——一个他们无力反抗的世界。
据说人类走出非洲的时候,是以属为单位来灭绝沿途的物种的。
也就是说,智人从一开始,就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
在我们的认知里,最差的情况无非是杀人一万自损八千;再差一点,杀人一万自损五万还不行吗?
我们已经太久没有体会到在食物链底端是什么感觉了。
那是你自损五万也动不了人家一根手指头的悲哀。
影片中的这些鱼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境遇。
阴郁的色调、悲伤的背景音乐,从小窗中看到正在交易着的地球两脚兽,掉在地上的鱼仰视那些高大的渔民,真实地体现着这群海鲜任人宰割随波逐流的命运。
其实把故事的舞台放在鱼缸里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设定。
我之前就觉得,鱼的拟人是挺耐人寻味的。
就比如你拟人一只兔子、一只狗、一只猫,人类就会产生很多感情,因为他们可爱、他们美好、他们有喜怒哀乐可跟人一定程度交流、他们是人类的宠物人类的朋友。
如果我们在影片中肢解了他们估计会引起观众的抗议,那种感觉比杀人还令人发指——毕竟这么可爱的人是少见的。
而鱼这种东西,天生就好像不在“动物”的范畴之列。
人类很难因看到一只被杀的鱼而产生罪恶感(但是我是看不下去的),人类也很难与鱼有多少情感上的纽带。
所以鱼所面对的世界,是在人类感情之外的,一个人类可以心安理得地冷漠、残忍对待的世界。
他们虽然有哭有笑有血有肉,但他们不过是鱼而已。
人类怎么可能不吃鱼呢?
在鱼缸内,他们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鱼缸外,他们是人类待宰的食物。
影片的开头,燕鱼见证了一系列地狱一般的景象。
自相残杀、活体肢解,这让燕鱼觉得她必须从这个鱼缸里出去。
其实,不仅仅是燕鱼,所有的人在刚开始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都有种想要马上逃离的冲动。
不同的是,很多人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看着看着居然习惯了,变得麻木自然了。
三、角色除了燕鱼黄鱼这一对“正义二人组”以外,还有一些角色值得圈点。
首先是老比目鱼这个角色。
老比目鱼就象征着“苟且偷生”的人。
他们会尽力让自己活下去并且帮助别人也活下去。
其实这种思维没有错误,但是这种类型的人物天生就和燕鱼这种类型的人物有冲突。
一个是想要打破常规,一个是想要墨守成规,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老比目鱼给自己立了“大海出身”的人设,但是却总是说大海的不好。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大家老实本分,别总想着往外逃。
因为往外跑不一定能成功,但苟且偷生确实能够活得久一些。
所以,害怕去争取,只能自己吓唬自己。
这是一种传统的统治阶级思路。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是不是在刻意映射,但从剧情上看,在这样一个狭小逼仄的空间里,寥寥数条鱼,居然还有等级划分,还要服从命令。
作为统治者的老比目鱼,迫切地想要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观,于是艹了人设贴了金,明明是养殖场出身,愣说自己来自大海。
我并不能说这是错的,因为当你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的时候,你想的利益不再是每一个人不同的价值观,而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就比如说,有些人觉得没有自由不如去死,有些人觉得没有尊严不如去死,还有些人觉得没有性生活不如去死,总之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追求。
而普世价值观的默认程序是,活着比什么都强。
所以活得越多越久,就越是造福群众。
这就造成老比目鱼从价值观的根本上就不同意燕鱼的做法。
我们觉得比目鱼面目可憎的同时也应想一想,三号鱼箱里的鱼是不是拜他所赐,活得更长久了?
在影片的结尾处,燕鱼被端上桌子之前有一个音乐过场,在那一段歌词里我们知道,燕鱼理解了老比目鱼的用心,老比目鱼也被燕鱼说服了。
最后,燕鱼死了,老比目鱼逃脱了。
(虽然这个结果让我觉得老比目鱼挺鸡贼的,毕竟燕鱼给他人做了嫁衣……)再来说一说鳝鱼这个角色。
鳝鱼这个角色我一直是挺迷的。
就比如他从一开始就扮演着老比目鱼的保镖。
可是当老比目鱼的养殖场身份暴露以后,他立马表现出了轻蔑。
他追逐着燕鱼,仿佛贴近了它就贴近了自由。
但他对自由能做出的牺牲似乎并不比别人大,也没见比别人更向往自由。
像老比目鱼最后逃进了大海,他只稍稍惊讶了一下,又眯起了眼睛,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他冷漠,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吃掉受伤的黄鱼。
而他对老比目鱼的尊敬也仅仅停留在能让他吃饱的份上。
你看,一不让他吃饭立马就翻脸了。
我大概猜一猜,它所代表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如鱼得水的人。
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左右逢源,有相当的魅力,有很好的社会地位,跟上司跟下属相处都十分愉快。
他们可以展现出职业化的令人信任尊敬精心雕琢出来的一面,也可以邪笑、挑眉,展现出内心里不屑的诚实的一面。
你说他们一点没有情怀也不是真,他们也有自己的野望,但真让他们做什么牺牲他们也办不到。
他们并不是完全的随波逐流的人,他们有一定的导向能力,但他们也不是领导者,因为他们没那么强的责任心(话说我感觉给他配音的那个韩国人嗓音有点像子安武人,洪亮、圆润、有轻微鼻音……)。
相比之下,黑白鱼的段位就低了很多。
他也试图活得左右逢源一些,但是完全没有能力,是只能在同等地位的人面前咋呼咋呼的平庸之辈。
自己不努力,看到别人努力还在那里说风凉话,一副谁反抗谁傻逼的样子,恨不得所有人都在地狱里安于现状他才能安心。
比起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他更怕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最后是观赏鱼缸里的小丑鱼。
他们在庞大的燕鱼面前表现出不可一世的骄傲态度。
他们以为自己不会被吃就高人一等。
但其实怎样呢?
他们依然只是一群困在鱼缸里的鱼,他们没有办法为自己的鱼生做主。
他们整天看着食用鱼被生吃,自以为幸运,但仅仅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往鱼缸里放了条燕鱼,他们连逃跑的地方都没有。
看上去光鲜,殊不知自己的生存权也是别人给的,最后一样殊途同归。
这样一想,那些小丑鱼的高傲简直如同玩笑一样。
四、形式画风真的太差了。
这动画技术你说是2002年出品的我都信。
在形式上,借用了歌舞片的手法。
比如有些对推动情节或感情发展很重要但细说会很累赘的桥段,就用2D+音乐给盖过去了。
2D的画面场景比较抽象和超现实;有些画面粗糙有些画面精细,似乎风格上不是很统一。
中间有一段过场我很喜欢。
色彩明艳、致幻,如同嗑药。
五、评分四星九分,虽有不足,但整体水平较高,有值得推荐的地方。
真实与现实,是韩国批判、励志题材动画片更富有力量的关键,也是制作者卸去狂妄的优越感,用平等的心去创作艺术作品,并带领人们从中认真审视自己该有的态度。
没有梦幻、没有科技、缺少华丽,并不意味着没有魅力,可行性、平凡感,用背景与音乐带动影片节奏、表达情绪,韩国电影很擅长这种类型,《生命之路》、《五岁庵》、《猪猡之王》……即便是拟物也是运用形象特质为剧情内核服务,比如这部《嘀嗒嘀嗒》。
因为影片(特别是前1/3部分和结尾部分)运用无对白的方式唤起观众情绪互动之精彩,先分享影片带给我的直观感受。
——————————————————————————————涌动的海浪拍打船舷声,摇曳的金属鱼钩相互撞击声,忧郁的钢琴声(背景音乐)仿佛从海面升起、在暗紫色的晨雾中低低地掠过桅杆,寻着突突的马达声,小心地避开忙碌了一夜疲倦又麻木的渔民湿泞的脚步,徘徊在鱼贩摊中,守着新一天的到来。
一切有条不紊、一切理所应当、一切寻常到乏味、一切月月年年千千万万次的重复着。
就像卑辛的渔民用劳力换生活,就像被打上来鱼终将面对刀俎。
这通常被称为命运。
影片就是在这样一种没有挣扎的冰冷的宿命感中开始。
【看影片的时候更好是个阴天,一股寒凉让我打开了暖风,可见影片营造的氛围实实在在地感染到我】一条从鱼盆里掉出来的马鲛鱼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往来的脚步和天空中翱翔的鸥鸟,离开水让它感到窒息也让它感到新奇,夹杂着痛苦的新奇,是现在吗?
这样死掉吗?
一只手将它抓回鱼盆,哗的一声,它被倒入水族箱,装车。
哗的一声,它又被倒入鱼缸,一家海鲜饭店的鱼缸。
天空明亮又清朗,饭店里热闹又温暖。
可这温暖不属于鱼们,餐桌上是一只被做成生鱼片的同类,头还在动着,身体却已经在客人口中。
对马鲛鱼来说这是超出想象的可怕。
突然老板用渔网网住了马鲛鱼,是现在吗?
一对客人打断了老板的举动,老板将它放到另一个宽松的鱼缸便忙着招呼客人去了。
刚刚面临死亡让马鲛鱼惊恐万分,它拼命地游,如果在海里,这样的速度可以摆脱大鱼的追杀,可在这里,却无论如何也逃不出鱼缸。
全力的游动让它慢慢疲倦下来,它才有精力去发现这个鱼缸里刚刚还都翻着肚皮一动不动的鱼们纷纷正常起来。
马鲛鱼拼命游撞击鱼缸的举动引起鱼缸老住户们的议论。
有担心它受伤的,有讥讽它不切实际的行为愚蠢的,有嫌弃它扰了自己清静的。
无疑,这些鱼们已经接受了终将被端上饭桌的命运,它们的目标只不过是让这一刻来得晚些罢了。
而在这鱼缸里活得久的比目鱼成为被尊重和仰慕的对象。
比目鱼教训马鲛鱼:“如果想活下去,客人来的时候就装死。
”这是鱼缸里的生存法则。
而马鲛鱼想要的是“离开”,它要回归大海。
大海,那里有丰茂的水草,广阔的自由……影片用纸片鱼在海中游动来表现美好的不真实,对梦境超现实的渴望。
并用一只手的操控与一只大嘴的吞噬表现现实与命运的强势无情。
一个女声唱道:“万幸这一切都是梦,还可以重新这样见到你们,之后我一直呆在深渊,黑暗的深渊,那怪物向我大叫……我无法呼吸无法移动。
万幸这一切都是梦……”这可怕的一天发生的可怕的事在歌声中演绎了一遍,仿佛让人相信这一切遭遇都只是一个梦。
当歌声停止时,马鲛鱼醒来,眼前依旧是鱼缸里的影像,这种失望比现实还要痛苦。
【这种感受我体验过,在梦里痛苦变成梦境,醒来痛苦依旧,多希望一直梦下去,来自潜意识对现实的抗拒】一只奄奄一息的鱼被丢进鱼缸,同伴们眼睛里的兴奋与贪婪让马鲛鱼感动不安,背景音乐用渐强、刺耳的嘶鸣声渲染这种恐怖。
没错,这条还没断气的鱼已经是其他鱼的口腹之欲。
这种血腥与残忍刺痛马鲛鱼的内心,也给他提示,奄奄一息的鱼是从正上方进入鱼缸,马鲛鱼用力一跃,飞出鱼缸落在地上。
这震惊了鱼缸里的鱼。
影片用马鲛鱼的视角投向码头前方的海域。
有一段距离而已,但画面开始模糊、黑暗。
老板把地上的马鲛鱼重新扔到鱼缸里。
其他鱼围住它说到:“离开水的鱼,啪嗒啪嗒地找死啊”。
啪嗒啪嗒,影片的名字。
啪嗒啪嗒,与困境抗争的声音,啪嗒啪嗒追寻梦想方向的声音。
这一次的挑战让马鲛鱼陷入另一个困境。
来自老比目鱼的愤怒。
无疑马鲛鱼另类的举动挑战到来比目鱼的权威,在这个小小的团体中,自称唯一见过大海的比目鱼是规则与答案的制定者,一切与之不一致的,哪怕是真相也被视为罪恶。
而这种敌意不光来自控制者也来自被控制者。
一直以来遵循的规则被说成虚假,错误,自尊心和价值观被打击的遵循者同样产生了愤怒。
不友好的环境并没有撼动马鲛鱼回家的决心。
即使困难重重,家、大海、梦想,就在前方。
——————————————-【这里是关键剧情,隐藏模式】——————————————-在马鲛鱼的执着下,总有些未死的灵魂便唤醒。
但如果你以为马鲛鱼经历重重磨难回归大海那你就太小看剧情了,如果你以为鱼儿们在马鲛鱼的感召下得以集体大逃亡,那你就太小看生活了。
非常感恩结尾,再次以鱼的视角一点点逼近码头,嘭的一声,小小的水花漾起涟漪。
然后给了这片海一个全景,然后影片结束。
——————————————————————————————下面,我们来看看影片到底在传达什么样的思想。
海,是马鲛鱼梦想的方向,然而梦想的方向困难重重、充满风险,常常被人放弃。
比如,老比目鱼。
他是鱼缸里生存时间最长的鱼,他经历过许许多多条鱼的斗争,他不再谈梦想,因为在他看来那只会带来不切实际的斗争和失败的绝望。
他告诫鱼缸里的鱼们“死人不要做梦,不会复活的”。
许多人会有和马鲛鱼相似的想法,如果通往追求的方向被限制,那么那个方向便不能再称之为正确,屈服于限制并在其中寻找安全规则,哪怕是暂时的,才是正确的做法。
于是一些委身苟活、自我安慰的生存规则将随之产生,比如影片中鱼缸里“装死就能活下去”的信条。
当有人要去追求充满风险的正确方向时,这种看似向死而生的做法与长期遵循的“安全”生存规则的做法相左、对立了。
于是愤怒的声音出现了。
如马鲛鱼般“啪嗒啪嗒找死”的选择,不光是向规则制定者的权威挑战,也向规则遵循者长期以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信念宣战。
其实,在生活中“精彩有风险”还是“平庸安全”不是一道判断题,而是一道选择题,而我们首选应该做到的是看清楚事实,也给被人看清楚事实的机会,不该因为所谓出于爱、保护等等借口阻碍别人看清事实。
然后如何选择便要凭心去选择,毕竟人各有志、人各有立场。
当然影片选择了积极的立意,梦想的啪嗒啪嗒声具有感召的意义。
追梦的人不一定成功,但追梦的声音会唤醒更多追梦的灵魂。
也许这才是梦想的真正意义。
突然马鲛鱼的一句话在耳边响起“这里所有的鱼都来自海洋,只是忘记了罢了。
”值得看完的一部影片,结尾是精彩的。
这部从鱼的视角来拍的片子,基调压抑沉重,人类形象丑陋不堪。
最有冲击力的一段戏,是老比目鱼被选中后在砧板上望向四周一一刚才还谈笑着的同伴们,有的躺在油锅里痛苦煎熬着,有的被活活砍下头切成一片片端上了桌,有的正在被挖出内脏。
配合着烧火声、磨刀声、咀嚼声⋯⋯成为了最真实恐怖的一个地狱。
这部奇特的片子,一改以往励志美好的动画片样式。
折射出人世间残酷的真相。
当女主燕鱼在梦中用凄美动人的嗓音哼唱着“幸好一切只是一场梦”时,当老比目鱼愤怒地咒骂“两条腿的禽兽”时,当我打开度娘查询“燕鱼”出现的是“燕鱼如何烧才更好吃”时,我只能说“生而为人,真的很抱歉”。
cr:桃子蛋糕
观赏鱼自认为自己比食用鱼高人一等,但其实全是人类的玩物,双方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人类在一旁吃生鱼片,完全不在观赏鱼和食用鱼的「生态圈」里,《动物公民》提到这其实就是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的掠夺,剥削,杀戮。
人类对鱼进行掠夺杀戮,纳粹对犹太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等欧洲国家对非洲,东南亚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黑皮肤,白面具》中,白人歧视黑人,会法语的黑人歧视不会法语的黑人。
黑人以自己更接近白人为荣,我们称作后殖民主义症状,全球都应该有这种症状,我们全是会法语的黑人会英语的人会比不会英语的人普遍在大多数人认知里显得「更高级」更受过「高等教育」更「文明」,那么请问,「更高级」「更高等教育」「更文明」是谁定义的?
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白人定义的,这一切都是白人的阴谋,他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因为他们靠杀戮和掠夺,而「观赏鱼」「食用鱼」是谁定义的?
是「人类」定义的。
这世界上定义的一切你都应该感到质疑,因为背后估摸着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b站推荐给我的,我很清楚地记得,下面的推荐语是:一部治愈的电影。
好嘛,那我点进去看一下,放松一下吧~然后越看越不对劲,越看越不对劲!
直到女主被端上饭桌那一刻,我顿悟了:噢,原来是致郁电影啊,还有一点点恐怖。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开头,是一个阴间滤镜下,很多建模粗糙且丑的人出现了。
正当我准备放弃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鱼出现了,我发现鱼的建模,还挺好看的。
(看到最后才醒悟了一下,也可能是是故意把人建丑的)还有一些市场的气息,描述得也很真实。
中间有很多意难平的片段。
比如,本来可以逃走的女主,因为放心不下小黄鱼,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大海;老比目鱼的旧识粉比目鱼,为了让老比目鱼活下去,教他装死,自己却被端上餐桌;小黄鱼为了营救女主,被帝皇蟹活生生戳死……还有3d转2d的动画,配上音乐,暗示了很多信息,2d真的很灵动,我十分怀疑做成3d也许是为了让电影看起来更加恐怖?
最后,女主被端上了餐桌,老比目鱼却带着自由的意志游向大海。
不过,没有在大海待过的老比目鱼,又能在大海生存多久呢?
看完后觉得,天呐,这种类型的所谓“小众文艺片”才是我喜欢的!!!
公路片那种我才真是接受无能哈哈哈哈哈韩国电影真的精品挺多的。
这一部寓意其实很深刻,配乐也挺好(虽然确实有点迪士尼/印度歌舞片的感觉。。
)前两段二维化唱歌的画面我真的还挺喜欢的,很酷hhh结尾的时候看到有弹幕说去了大海也是会死,想到了当时看《楚门的世界》结尾时候的弹幕,原来真的会有那么多人觉得,所谓的“温水煮青蛙”也是一种幸福,也是可以接受的,会不能理解即使凶险就算是九死一生,有机会当然会想要去体验一下真实世界的想法。
正如: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嘛。
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宁愿在更高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死去,也不愿意在一方小小的牢笼“苟且”一生吗。
以及为什么导演当时拍完后会一开始归入儿童片啊哈哈哈这真的是一部特别标准的成人暗黑电影了,说的不是鱼,说的也不是韩国社会,而是只要有人就存在的各种圈子。
只要有人,只要人数一多,无论是哪里,都会存在片里所描述的种种:弱肉强食、欺软怕硬、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等等,甚至很多时候你并不想参与任何一个派系的斗争,却因为与其他人处在同一环境中,而只能硬着头皮被迫做出抉择。
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这些经历还少吗?
看不见的墙,自相残杀的同类。。。。。
2020.6.26 bilibili 有点儿压抑的动画。不适合儿童。自由真的很可贵,哪怕付出生命?可是,还是活着最重要吧。
结局挺出乎意料的。故事有不少现实隐喻,生活就像鱼缸,分出身论阶层又压力重重面临死亡的下场,无非是短暂的被煮熟或是自然的老去。表现形式用3D动画加上2D音乐剧形式,里面的二足怪兽都很难看。
243号。不建议给小孩子看,海报有误导…不喜欢这种貌似黑色和深刻的片子,仿佛精神污染,很久都无法释怀。
对自由的渴望是每个人的天性,是挡也挡不住的,只是有些人醒得早,有些人醒得晚,有些人到死也没醒而已。
正前方就是家,却感觉相隔万里远,人类口中餐,它们确充满着的希望,好讽刺的一部韩国动画,除了画风有点诡异,都很好
好恐怖
有一种关于性别的凝视,当这些性别话题出现在鱼身上的时候会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不适感
恶心
把鱼和鱼缸当成一组意象去理解,作品就很值得解读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开始很惊艳,后面耐心不够。还是很不错的,是我的问题
很阴间的动画
有时候我也会想那些待售的鱼会在想什么,比目鱼待宰时的情景,感受到了它的恐惧。
通过鱼的视角,让观众更能从中感受到燕鱼对自由的渴望,对命运的无力改变,以及鱼被宰前的那份恐惧。本以为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结果却是那么的残酷,小鱼的惨死和燕鱼被送上餐桌太让人难受。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部动画,现实又黑暗。有的安于现状,选择装死来换取苟且活着的机会。而有的即使伤痕累累,也要努力挣脱,啪嗒啪嗒追寻自由。
对于喜欢这种装圣母婊心疼鱼怕鱼疼痛的片,奉劝你们还是连猪牛羊和鸡蛋都别吃了。也许是他们没什么经费,做出来的动画简直是粗制滥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电影本身都是下流作品。
箱里箱外,一摸一样。
做鱼还是要有梦想的,被生鱼片的新鲜吃掉,总比腌尸陈年再被吃掉的咸鱼要好,的吧。
一条先驱鱼唤醒了一条老年咸鱼~
前面还能忍,后面二十分钟纯屎,结局狗屎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