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我会想看看下一集;但它是部电影,不是所有的意外断片和长久留白都会给人一个回味无穷猜想不断的开放式结局。
演员的表演无话可说,问题在于情节安排和拍摄手法。
看这片不由得会想起『万箭穿心』,同样的题材,方芳的戏剧张力要大的多,情节安排也更顺理成章又有头有尾。
雪松这个角色相对于宝莉(『万箭穿心』女角)更隐忍但不够立体,老蔡的窝囊跟自杀的马学武(『万箭穿心』男主)是不同类型的折磨人,出租车司机小吴也会让人联想起健健(『万箭穿心』男二),记得当时『万箭穿心』有篇写得很好的影评叫“不管是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总有一个健健愿意为你摇下车窗”。
健健是宝莉苦涩生活的港湾,但显然小吴不是,他青涩有余又担当不够。
所以雪松比宝莉幸运,老公健在孩子爱她(宝莉的老公自杀孩子怨她);她又没有宝莉幸运,她比宝莉更迷茫,游走在离开和留下的边缘,只因为看不到未来可以依托的希望(年轻的小吴和张一白演的房产商显然都不是合适依靠)。
其次,贾樟柯不应该当监制,同样的剧本他当导演说不定会好点。
最后,片名太隐忍,在戏中藏得太深,就像女主恨男主不够懂她,观众看完戏都恨自己忘了片名。
我知道导演想说我们常常因为熟悉而忘了理解,最亲近的人反而被推得更远。
但导演你不能因为观众智商普遍不低而忘了点题啊,这让观众如何去懂你?
~
影片暴露了婚姻中几乎所有的丑陋面,婆媳矛盾,夫妻猜疑,无数琐事带来的矛盾,麻木,争吵,疲惫,无力,这些构成的这对中年夫妻的生活常态,看完后只觉得无比压抑。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幕,雪松彻夜未归,伟航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人结婚时的录像,当时的幸福更加反衬出现在的一地鸡毛,巨大的落差,让人倍觉唏嘘。
中年夫妻就是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时间和生活的挫磨下,他们早已放弃了解对方,而长久稳定的关系却需要动态平衡。
我始终紧跟着你的脚步,你也一直懂得我的需要,丧失了这一点,婚姻要么名存实亡,要么分道扬镳,这是大多数夫妻的常态,毕竟婚姻就是和漫长生活的一场较量,而鲜少有人能取得胜利。
但也永远有人,从未放弃过努力。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段的感情败落的那天,参加社团的活动,一个人坐在了前排,明明应该是悲伤地想哭的时候,却偏偏若无其事的把自己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不给自己失态流泪的机会。
那个时候,讲台上有个姑娘诗朗诵,是余秋雨的你不懂我, 我不怪你。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就这样一直记到了现在。
应该是最亲近的人,却连彼此的心都不在乎,又算是什么最亲近的人。
我宁愿不要离你这么近,好像近所以才失去倾听你的机会。
所以分手。
也许分开才会让你也想念我们交心的那些瞬间吧,可是好像没有。。。
记得以前的一天,你说,过去了的就是过去了。
过了很久的一天,你说,说我好像一直念念不忘。
又过了很久的一天,我才知道自己念念不忘的不是没有在一起。
你看,我好像也不懂我自己,又怎么让你懂我。
如果时间重回到那天,我会笑着告诉你:我们做朋友吧,可以谈心不谈感情。
不是不稀罕朝夕相处,只是宁愿你懂我。
“忘了去懂你”,影片的故事应该是偏指丈夫忘了去懂妻子。
丈夫在遭遇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磨砺下,只顾自己内心的痛苦,忽视妻子的感受,最终与妻子渐行渐远,造成婚姻破裂的结局。
本文将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影片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
纵向:家庭不幸的原因其一,家人不睦。
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困境,之后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福的冰山一角。
雪松去学校接孩子,而孩子却被奶奶偷偷摸摸地接走了。
奶奶接走孩子是为了给自己过70岁生日。
雪松找到孩子时,没有上去而是坐在远处观望。
这时婆媳关系已经初见端倪。
后来雪松来到奶奶家把孩子接走,蔡也来了。
本该是关系最近的亲人,却从来都没有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影片将雪松和孩子、蔡、奶奶分开表现,从镜头上象征出这个家的破裂。
之后,我们从雪松口中得知了家人不和睦的原因。
其二,妻子的绯闻与丈夫的不信任。
陶虹饰演的雪松在影片中是一个很招男人喜欢的女人。
雪松因为与有钱的房产商杨九诚谈过恋爱,还一度成为小小的白沙镇中的著名人物。
雪松与杨九诚的恋爱史一直让蔡耿耿于怀。
蔡是个耳根子极软的人,只要一有人说闲话,就会在蔡脆弱的心中掀起波澜。
网络上的新闻、摩的师傅的讽刺、妹妹的挑拨都燃起了蔡心中的怒火。
除了有钱的杨九诚,年轻的的哥小吴也像卫星一样定位在雪松左右。
对于脆弱多疑的蔡来说,这还真是雪上加霜。
其实女主角雪松并不是水性杨花的人,影片将她塑造成一个朴素柔弱的女人。
这里从演员的衣着来分析。
雪松在整部影片里基本山峰都穿白色碎花的衣服,她去找杨九诚借钱时,也不过是白衣蓝裙,依然清新素雅。
即使是在她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即她发现丈夫去了色情场所,以及之后与小吴接吻,她的衣着也不过是深蓝圆点连衣裙,深蓝色大概隐喻她内心的伤痛,但依然朴素简单。
影片还设置了其他女人来衬托她。
作为蔡家不安定因素之一的蔡的妹妹虽然在整个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她在哥哥和嫂子的婚姻行将终点的进程中又推了最后一把。
就是她跟蔡说媛媛不是蔡的孩子。
蔡的妹妹穿的是一件豹纹上衣,表现了她的强势与威胁性。
雪松去东方保健城找蔡的同时还有一个女人去找林老板(注意这个女人还不是林老板的正妻)。
这个女人穿的是黄色紧身连衣短裙,这更衬托了雪松的朴素与本份。
讽刺的是,东方保健城里的女人个个穿的是花红柳绿,而林和蔡却穿着一向表现正派高尚的白衬衫。
其三,穷。
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来源。
蔡是个下岗工人。
他缺钱又急需钱,而他对杨九诚的恨更甚于小吴,就是因为杨九诚非常有钱。
如果他有钱,或许蔡家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或许他就不会揪着妻子的绯闻不放。
影片通过布景等造型手段来表现蔡家的经济状况。
蔡家的布景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奶奶家也是,非常的破败与老旧,甚至整个白沙镇都呈现出一种颓败之感。
蔡家甚至只有一张床,女儿只能和父母挤在一张床上,没有自己的床,更没有自己的房间,为了更鲜明地显示蔡家的穷困,影片特意随着蔡来到了林老板的公司(或者是家),色调完全不同,金碧辉煌,一派奢华大气的景象。
钱是问题之源,同样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之源。
雪松为了蔡去找杨九诚借钱,钱解决了蔡的燃眉之急,于是蔡与雪松的关系缓和了。
月光下,蔡抚摸着雪松,影片第一次出现了由钢琴演奏的抒情音乐。
之前都是沉重抑郁的弦乐,而第二次出现抒情音乐是在雪松与小吴接吻时。
只可惜他们的婚姻还是毁在了蔡的不信任上,影片最终定格在蔡家的门上,人去楼空之感油然而生。
横向:蔡家的生活影片要揭示蔡婚姻破裂的原因,就要用一系列的故事来“包装”这些原因。
这一系列的故事就组合成了蔡家的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重复,一个是小吴来找雪松换零钱,一个是接媛媛放学。
这些重复的动作表现出生活的单调,而雪松每次在小吴来的时候都会问小吴“有新闻吗?
”也正反映出这种单调与无聊。
此外,虽然同样是接媛媛放学,但是每次都借此反映人物的关系。
第一次反映了奶奶与雪松的关系,第二次是在蔡与雪松强行做爱之后,雪松与蔡陷入了冷战,第三次是蔡带媛媛去做亲子鉴定,这一行为将雪松中最后一点不舍抹杀地消失殆尽。
蔡家的生活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蔡努力把家具厂盘给林老板,为自己谋条生路。
蔡的心病杨九诚也包含在这个故事里。
另一条是雪松与小吴的故事。
第一条线主要是用来反映蔡家的贫穷和他对雪松的不信任。
雪松很明白自己和小吴之间是不会有结果的,但在蔡的不断伤害下,小吴是雪松唯一的慰藉。
蔡与雪松的婚姻终于在这两条线的撕扯下破裂了。
毫不怀疑影片在制作上是精良的:朦胧的影调尽显压抑、色彩的运用贴合人物性格、道具(电话)的选用来反讽人物之间的疏离等等。
导演也有雄心,想要表现贫困的平民的婚姻的不幸,表现现实中的一种现象。
但是根据笔者之见,影片的题材有些平庸,丈夫不信任妻子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显得有些老生常谈。
虽然影片涉及到了很少提及的婚内强奸的现象,但是影片没怎么表现,或者说非常含蓄地表现了这一行为对雪松的伤害,而有着传统女性品质的雪松也只是用沉默与遗忘来对待这一伤害。
所以这一现象的涉及并不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就这样被影片的故事一笔带过了。
之前真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刚知道暑期档末期上的,那时候的电影院估计还是小时代之类的“网生代”导演们和恐怖片特效大片的天下,《绣春刀》排片已非常稀少,这片自然被人看到的机会更少。
七年之痒,这样题材的电影这两年陆陆续续也是有一些的,两个人之间的伤害,最后家庭的崩塌,感觉上《万箭穿心》说的差不多,但是其实差了很多,如果说《万箭穿心》好看,那仅仅是故事本身带来的纠结有意思,感觉更狗血一点,说是不开心的中国人,但是并非人人日子都那样,也许人人的日子应该像这部《忘了去懂你》一样。
电影的开场警报声,黑场,让人莫名的危机感,画面出来了后,陶虹饰演的女主睡在前景,仿佛背后的电视新闻与她没半毛钱关系,这时候我们看她只会想着她是陶虹,之后睁开眼睛看电视,主观镜头进入电视新闻内容,这时候陶虹才刚开始成为了女主走入了一个充满着丢孩子的社会中。
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电视,第一次自然是开场的警报声第二次是在老蔡在网吧看到妻子瞒着他的那段情史,他含着苦水回家,这时候陶虹居然在看《潜伏》!
这是一种什么搭配,好像重返二十岁里的那段还珠格格,真的很搞笑。
第三次则是老蔡在看他自己的结婚视频,渐渐的开始微笑,然后红了眼眶。
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只能回忆不能往以后想的地步了。
电视里没有新闻了,新闻是来自于小司机口中。
陶虹人物的出场后紧跟着就是小司机,小司机穿着花衬衫大摇大摆欢欣雀跃的出现了,这样的状态就是在以工作为借口泡妞,陶虹姐姐开口第一句也是有新闻吗?
是生活太无聊了吗?
感觉这更像是一句问好?
可以打开话匣子的方式。
所以陈雪松的命题就是今天新闻是什么?
其实就是你自己,谁让你成为大街小巷人们口中的和司机有关系的人,谁让你成为网路上被搜索的富翁前女友,对,你就是新闻。
郭晓冬出现是简洁的,开启一扇门,老蔡进来,开始介绍木材,即使是水曲柳也是被卖家嫌弃的,因为经典等于土。
之后老蔡回到工友们身边表现高兴,好像自己谈好了生意,同事们只能附和“蔡老板路子野”所以他的命题是计算与对比,计算是过程,对比是目的。
情敌与自己相比,旧情人与自己,工作上与厂长,与林老板,与杨久成,最后他自己只不过从蓝衣服穿到了白衣服,算到最后连女儿的血缘关系都加入到了自己的计算。
事情不说清楚,还这样含着噎着,然后自己有小动作,这一定是双子座。
(也许是某种双子座吧,看到这句的人求别拍我)再来说说小司机,非常明显女主即使跟了他也不会过多好的日子,因为小司机有点冲动,纹身就能看出来,穿着花衬衫,然后为女主纹个身。
问说为什么你名字有雪,因为我爸爸以前东北生的我,这里暗示了女主的过去并不简单,未知的还有很多。
把女主带到废旧的摄影城的那场戏小司机终于换新衣服了,这新衣服是一件白色,纯白的Tshirt,在这时候上演表白戏,看来仍然想说明这个小司机的单纯和对陈雪松爱的一种干净和直接。
后来也一直到了与老蔡对峙的戏份才又穿上这件白衣服,其余都是花衬衫,小司机是个敢于直面问题的人,外表花衬衫,内心白Tshirt.电影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并未出乎意料,但是情节的设置却很有意思,开场不久之后的一场戏是两人回到家在床上,陈雪松坐着,老蔡躺着,老蔡躺着说今天是奶奶过生日,陈雪松开始小脾气小懊恼说了一通话。
我记得我以前看《阮玲玉》的时候片导演对阮玲玉说,你坐上椅子就是一种反抗。
我看到这陈雪松中坐着开始说话,我就想着原来这也是一种反抗啊,刚这么想着,雪松牢骚发完躺下了,换成老蔡坐起来生气了,哈哈哈,坐着就表示你在反抗。
像这样通过制造一种对比的去推进剧情还有不少。
老蔡发现了老婆和杨久成的情史后把她从画面右边载到了画面左边来到了工地,进行一番暴动之后从左边开出车子往右边开走了,老婆留在了后面,两人已经第一次严重分裂了。
之后的那场戏,对,陈雪松和小司机一个方向的去到了一个不真实的片场世界,然后两人感情第一次正面接触,回来的时候跟去是一个方向的,所以有种他们两一起,然后一起走远离开是非的感觉。
这样的对比直接让小司机参与到了这桩婚姻里而不是隔着货架调情了。
还有一个对比是老蔡第一次去重庆,出了火车站看到的是乞讨者,然后孩子,老人,一对留在车站候车室的情侣,这是一群看起来无家可归的人,当他谈完生意准备回家,到了车站没票,身份证还没雪松藏起来,他也成了乞讨者一般的角色。
影片还有两个段落也有意思,老蔡和厂长喝完酒回到家里抽了菜刀来到大马路,他老婆追了出去,两人在路上拉扯,看的时候确实很心惊胆战,只是没想到陈雪松喊杨久成你给我出来之后杨久成这个人物就出来了,对,既然我就是那个新闻,所以新闻一般都明天见。
还有就是小司机最后跟她说走吧,然后下一场戏就给了她一个理由终于走了。
可是说这样的设置太顺了一点嘛,应该是因为剧情要继续,但是总觉得有点快。
影片的最后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次次打破了陈雪松的底线,开篇找孩子的戏让她感觉最重要的人是孩子,没想到最后的这两场戏依然找孩子,最后孩子行李都不要的走了。
不知道老蔡能不能追回来,但是这样的感情还有多少勇气和耐心忘记以前从心开始。
电影可以是讲故事的,故事的核心是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世界,不管是所处的现实世界,还是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每个“世界”中又不一样的故事。
导演权聆以当代城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七年之痒”的悲欢离合。
共同的世界——正在现代化的白沙城故事发生的地点,直辖市重庆的下属县城——白沙,和所有已经现代化城市发展轨迹一样,白沙城正在经历现代化。
重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出租车司机来往重庆,白沙城的知识分子要去解放碑旅游,蔡木匠要去重庆找出路、消遣娱乐;重庆成为了白沙的标杆,白沙是重庆的过去。
白沙,现在正在大兴土木,投资商人杨九城的楼盘正在兴建,网吧与茶楼土洋结合,家具厂公有制要变成私人承包,一切的一切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雪松的世界——超市陈雪松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姑娘,初恋情人是已经在白沙变成大老板的杨九城,但是他和杨九城的关系也一直是白沙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现在的丈夫蔡伟航而言,也曾经为她和杨九城的关系大打出手,甚至要对女儿验明真身。
至于陈雪松而言,她的世界是要不断更新的,而超市则是通往新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超市的名字叫做“美好超市”,但是从故事的角度丝毫没有发现一丝美好的意思。
超市的地理位置,在摄影师的手中,两次定位主镜头表现得很清晰,大门正对镜头,两侧纵深到画面外。
正如陈雪松我所关注的永远是新的东西,在超市里面听的是电视新闻,每次出租车老吴来换零钱,也是问“有没有新闻”,等到知识分子要去重庆旅游,她的手中拿着的也是新闻报纸,包括把超市里面的过期的面包和牛奶给蔡伟航,趁着丈夫不在和司机老吴调个情。
对她而言,“新”才是她的世界。
蔡伟航的世界——家具厂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是“潜伏”的,他既知道妻子与杨九城的关系,也知道妻子与老吴的暧昧,夫妻两个人在晚上互相检查手机,晚上睡觉中间始终隔着孩子,这样的无性婚姻也许让蔡伟航压抑了很久,所以才有了山上野合施暴的一幕。
蔡伟航性格木讷、老老实实,手艺应该不错,做人也忠厚,但是骨子里面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自卑,既无法协调婆媳关系,也不能捍卫自己丈夫的地位。
一开始的他,服装上还是宽松的衣服,后来就和他的家具厂一样,先是大门锁着,接着封条封着,空间闭塞,到了后来要找老吴摊牌的时候,已经是条纹衬衣裹缚在身上,最后一种无力的抽打自己。
他的世界是家具厂,就好比他的合伙人说的一样,换了牌子就不一样。
他和他的世界就是陈旧的事物不得不接收新事物的挑战,而他的拼命挣扎却是无能无力。
老吴的世界——自由的出租车老吴是个很有趣的人,暗恋雪松,为她纹身,甚至要和他私奔。
朝气、蓬勃,很让雪松喜欢,但是雪松最后谁都没有选择,说明他和雪松的世界还是不一样的。
他们原本还可以在超市里面调情,超市里面第一次出现他们两个,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第二次就变成了两个人都坐着,到了他们来到废墟的时候,老吴成为了舞台的中心,而雪松则与他的位置进行了对调,从一开始的暧昧,变成了正大光明的喜欢。
老吴是一个自由的、流动的人,他给雪松永远带来的是新的东西。
小人物的世界不仅仅是白沙,因为白沙会变成重庆,所以小人物也会变化。
杨九城从大老板变成阶下囚,蔡伟航从蔡木匠变成了蔡老板,出租车老吴到底会不会变不知道。
陈雪松求新,但是她也在变,奶奶从一开始不喜欢孙女,到最后对孙女的态度也在变化。
人在变,世界也在变,所以我们渐渐忘记了去懂“你”,所以越来越陌生,我们会对我们消失的城镇陌生,我们也会对已经变化的白沙陌生。
白沙是这个世界的缩影,小人物是我们自己的缩影。
觉得这个家庭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小男人&一个成熟女人的故事,结局就是女人终于选择重新开始新生活。
Oh Ye,为觉醒的中国女性鼓掌!!!
从开始这个小男人自己忘了母亲生日而责问妻子,到因为妻子过往的恋情而对妻子残忍发泄,最后甚至于听信流言带女儿去做亲子鉴定...(相对比妻子的行为是:再去看望有积怨的婆婆并安抚沟通,为了支持丈夫的创业去向多年不联系的过去的恋人借钱,总是努力在女儿面前保持冷静)这样不成熟、不懂事、小心眼的中国式“小男人”不要才好,才有可能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去过重庆 哪里生活的人 确实挺安逸的。。
很悠闲。。
电影中体现的悠闲却是在主角 周围的人。。。
而他们却是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 生活了七年 。。
少了情趣 少了激情。。
面对的人熟悉而又陌生。。
我忘了去懂你 还是你忘了去懂我。。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能懂得。。
而我们又能懂得多少。。
结尾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 还是继续生活吧。。
几天后某个中午还是会像开头一样。。。
本片将镜头聚焦于一对经历着丧偶式婚姻的夫妻之间的生活,引得人们关注丧偶式的婚姻家庭。
这对夫妻二人之间似乎仅仅只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以及两人共同的孩子能将两人捆绑在一起,还能让两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实则这对夫妻之间早就已经是形同陌路、同床异梦了。
夫妻之间充满着各种不信任,不信任对方是否有外遇等等。
这对曾经恩爱的老夫妻见了面就是不停地吵架,为了各种琐碎小事都能吵起来。
终于在一份亲子鉴定报告下使得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彻底崩塌。
不过影片结尾还是给了个相对开放的结局,没有彻底交代这对夫妻二人最终的结局。
但可以预见的是两人的命运都是极其悲催的。
片中郭晓冬和陶虹两位老戏骨把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形象演绎得极为出彩。
第一次看到权聆是在《上海壹周》的专访上,那一期的主题是小说家投身于电影事业,很多都身兼数职当起了导演,当时也没觉得她有什么特别。
直到昨天看完《忘了去懂你》,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得去读她的书。
权导是一个能把细节处理的很好的导演。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没什么色彩,所以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平凡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夫妻,他们在没有色彩的环境里生活,每一天重复着相同的事,这样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看完电影就能对号入座。
影片一开始,妻子在吵杂的声音中醒来,随之而来的是潜在小三(小吴)的挑逗,交代了妻子是个很有姿色的女人,而小吴也是很关键的角色,他可能出现在很多有感情危机的夫妻之中,一不小心可能就上了位。
接孩子这场戏中,一方面妻子是生气的,但是她没有摆在脸上,只是对孩子发火,后来丈夫来了之后,她赌气不坐丈夫的车,但是孩子是不懂事的,她不会看脸色,于是一声声地叫着“爸爸”缓和了家庭矛盾。
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在中间,分开了夫妻两人,这也是夫妻关系紧张的表現。
妻子对丈夫不放心,回家的时候还要闻一闻他的衣服,偷偷翻一翻他的手机;无独有偶,丈夫也偷偷翻着妻子的手机。
这个场景就把夫妻关系袒露在观众面前。
丈夫在网吧上网,写着:下岗男,求包养。
无意中看到很多年前妻子的情史暴跳如雷。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为什么他还会揪着不放?
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男人的小气,也是很多男人的小气,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风流快活,但决不允许他的女人有一点闲言碎语。
后来的妻子遇到别的女人喊他老公,他却振振有词地说都是为了工作。
他花着妻子“老相好”的钱做生意却还怀疑妻子和别人有一腿。
小吴过来挑衅的时候,他也只是扇自己耳光。
我看到的是他的无能与懦弱,作为一个丈夫,他无疑是失败的。
连自己的女人都怀疑,既然怀疑了小三又不敢动手,还坦荡地花着自己女人前男友的钱。
小吴贯穿影片的始终,看不出来他到底爱不爱女主,但是到最后他向男主摊牌,还要带女主角走,作者这样的设定是让妻子无聊的生活泛起一点涟漪。
或者说,他是来拯救她的。
但是她没有跟他走,她享受的是他带来的一点点不一样。
影片的开始,女主角对婆婆说,有什么事就要说出来。
我们看得到她的坦诚,但是在夫妻关系上,她也没做到那么坦诚。
她很苦恼,她苦恼丈夫的不理解,到了后来情愿被误解,所有的痛苦情愿自己一个人承受。
影片的结尾,妻子选择和丈夫离婚,她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丈夫伸手挽留。
妻子夺门而出,丈夫追了出去。
故事的后来,女主角会被挽留住吗?
电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会吗?
会的。
为了孩子。
丈夫像极了《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的佟振保,后来又想做一个好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每次伤害妻子之后却又振振有词而又问心无愧。
很多男人都这样,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
妻子倒是让我觉得可惜,总觉得不管走哪一条路都比现在幸福。
她没有跟小吴走,这是现实给她带上的枷锁,一圈一圈地禁锢着她,为了孩子,很多女人甘心被婚姻活埋。
夫妻双方又有着各自的小心思,其实有些事情说开了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拐弯抹角、装模作样,于是误会越来越大,大到不愿意解释,当然对方也不愿意听你解释,所以两个人越走越远。
不是忘记了去懂你,而是忘记了信任和尊重。
怀疑真的是让人寒心。
七年之痒是很多婚姻破裂的因素,有些没有破裂的,也是摇摇欲坠,各自都过得不幸。
但是为了孩子,也是心甘情愿。
那么,对于孩子,是幸福呢?
还是不幸福呢?
看看《忘了去懂你》,作为局外人的你,或许真的能理解故事中的人。
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反思的电影,或许能帮你止了这七年之痒。
3-1分,陶虹满分,渣老公看着恶心
我觉得严重被低估啊 非常好。(这是以前看的时候写的,想再看一次 嗷)
婚姻破裂的原因不一定是钱
我们的视角总是有些小,不够看清事实的真相。
电影很像欧洲片,闷,结尾也是嘎然而止,小桃红表演100分,郭晓东的话,为什么一直演渣男?明明就是很帅。 小吴的话,不够骚,不吸引啊,有点遗憾,给分的话,3星,主要给的是摄影音乐小桃红。
咔嚓一下就没钱了。
剧情的张力弱了一点,这时候演员也没太撑得起来。廖凡尚且能留下个高档三级片男星的印象,郭晓冬就连床戏都总也上不去档次。不过这回终于记得了有个出彩的“小鲜肉”叫王紫逸
烂尾嫌疑
结尾???是我电影没下完吗
頗有陰暗風格的清新,作為導演處女作,它比近期大賺的韓寒有風格和誠意,也比韓寒有內容和內涵。
总感觉缺了什么
剧本很失败,虽然平淡但没有亮点,虽然是文艺片但也不该平淡过头了吧。
好
点的选择没有错,但故事的铺陈总是感觉或不到或有离奇,人物把握还是有所欠缺
这片是正常结尾吗?像是导演实在是编不下去了。
陶虹才是唯一的亮点 好么 编得好烂 有有意向老谋子那种出口片暴露中国的肮脏面的所谓写实 但全部串起来 好多地方显得毫无意义 请问 逻辑呢
2015.4.26
色彩很喜欢,情节很现实,反应了大多数中低家庭的婚姻、金钱纠葛。但总得来说情节较为混乱,抓不住人的思绪,很容易走神,从观影角度不是很好的体验。
还算工整的文艺片,如果能把情感的黏黏答答和关系中的无法选择表现出来会更好。陶红为啥这么美
剪辑太差,开放式结尾也太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