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第二部线上首映的电影《大赢家》,虽然出自敬爱的李潇和于淼老师之手,但还是改编自日本的《永不结束的游戏》,而在07年还被改编为《率性而活》。
《率性而活》和《大赢家》的区别:1、段子不同,毕竟《大赢家》更本地化一些,中韩文化的差异,段子不同,大赢家更好笑一些,全片不由自主的笑了7个地方,赶得上很多自诩为喜剧的喜剧了;而且由于本地化,《大赢家》的段子会更接地气更让人接受一些。
2、《率性而活》的形式主义是由新任署长放任并导致的,《大赢家》杜源饰演的局长很支持演习的公正公平,而反而是银行的行长更希望以形式主义结束一次完美的演习,包括孟非饰演的记者一开始都以为这就是玩玩而已,出乎人意料之外确实是两片的经典伏笔。
3、《率性而活》反讽的是体制和制度,《大赢家》反讽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关爱的丧失。
4、《大赢家》的最后10分钟有点儿为了过审而存在 ,《率性而活》倒是还好,一切为了剧作核心而发展。
5、综上,《大赢家》更具喜剧内核 ,《率性而活》更具荒诞现实主义。
年岁渐长,血性渐失。
有人说平和是一种境界,可有时候我觉得这句话本身有一种奴性,用东北人常用的某个粗鄙的词语来形容,说这句话的人很“操蛋”。
他是把自己汹涌奔腾的血液给稀释,给封闭,然后对日益厌倦的生活和日益厌倦的自己作出脉脉含情状,举手抬足都要慢三拍,说话像个绅士温文尔雅……他仿若一个泥偶,心中熠熠的光芒早已熄灭,外表鲜美而内在空洞。
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现实总是教人无奈,尤其是到了一个默认的岁数,你几乎就失去了率性而活的权利,很难再做回自己——尽管在内心里,那个声音始终还在,挥之不去。
其实,我们本来都是率性的孩子,可是到现在,还有几个仍然走在率性的路上呢?
这样一个命题真是沉重得让人悲伤,可是,韩国人却用一部超级搞笑的喜剧电影把它给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一番。
《率性而活》的绝妙之处在于,如果你的智商不是零的话,那么它是一部让你笑到忘情的电影。
虽然被归入喜剧之列,但《率性而活》却是全然与众不同的。
在这场角色扮演游戏中,从没有想过做强盗的警察却演得比真实的强盗还强,男主角郑在泳从头至尾都绷着个脸一副凛然大义的模样,但你会相信他更像强盗。
然而,当你捧着肚子拍着大腿畅快地把电影看完了,突然想起片名,会冷不防抖个机灵:率性而活,强盗与警察,哪一个才最真实?
我觉得韩国人是很有喜剧天份的,韩国电影中产量最多的就数喜剧电影,《加油站被袭事件》、《苏格拉底先生》、《色即是空》,甚至包括《我的野蛮女友》,但它们并非一味恶搞,而是从属于生活的根本,它们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你引入一个非常严肃和正统的主题之中,直至作出道德层面的反思。
《率性而活》中,导演和编剧精心构思了一出又一出让人捧腹的笑料,我却看着他们在背后偷偷地哭。
或许,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就像片中的强盗郑度满一样悲壮,只有通过电影才找到出口。
朋友说,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中,由规则编织而成的网让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如果每个人都率性了,后果无法想像。
然而,囿于规则之下,又极其痛苦。
或许,我们总是在矛盾之中挣扎,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人,需要在不同的环境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久而久之,只能远远地看着自己,让年少的无所忌惮和坚持理想渐行渐远,任何有可能突破那张无形的网的姿态、语言,在没发生之前就被自己先行扼杀了。
吃完晚饭在路上走着,手机里传来许巍的歌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心又重重地动了一下,想起去年10月在远方的快乐。
或许,不想沉沦,总还得时时地给自己创造一些率性的机会,去超越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看电影之前猜度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很摇滚的电影,然而电影开场从男主角拦下警察局局长的车子并开下罚单之后,就意识到这是一部轻喜剧。
每个人身边应该都有这样的人,那就是轴。
什么是轴,轴就是认死理,脑子一根筋,认定的事情别说八匹马了,就算再加九头大象都拉不回来。
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往往会把你气的不行,但是作为观众再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景,则会被逗的不行。
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一场警匪游戏的演戏,但是因为主人公的轴,导致这场演习直接成了一场真正的银行抢劫,全国媒体直播,全民关注,让局长苦心酝酿的一场政治秀则因为主人公入戏太深的情况下,给了警察局很是响亮的一个大巴掌。
在中国这种电影绝对是通不过审查的,更别说要进入大荧幕。
不过香港电影里,倒是有一部电影与这部有点类似,那就是杜老大的《大事件》。
其实《大事件》里的大事件也不是什么大事件,只不过是几个悍匪劫持了人质和警察对峙罢了,只不过当时的情况和这部电影有点类似,那就是警察局都陷入了信任危机,人民群众安全感极低,对警察信任度不高,于是警察局就想把这次事件作为一次公关事件,通过媒体直播,好提高警察的形象,展示警察的办事能力。
唯一不同的是《大事件》里是真的悍匪,而这部电影里是一个入戏太深的悍匪。
忽然想起了这部电影的名字,率性而活,究竟什么是率性而活呢?
想想男主角一生做警察,碌碌无为,各种被坑,倒是这一个客串的悍匪做的有声有色,把警察同志们耍的团团转转,甚至完全有可能逃生扬长而去的,所以有时候觉得不是男主入戏太深,是他的人生本身就适合悍匪这个社会角色的。
但是又不能这么说,毕竟男主虽然有点轴,当毕竟是个善良的人,从头到尾都是善良的人,善良到就算只是演戏做悍匪,就算演戏杀人,就算做戏去犯罪,心里很都有负罪感,这样的人,你又如何真心希望他成为悍匪呢?
忽然想起了以前和朋友讨论的话题了。
自己擅长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事情更想做哪一个?
我记得那时候自己想都没想的答案就是当然是做自己喜欢的,因为那样才是才是率性而活不是。
但是现在回想,那是的自己还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就像一个明明没有游泳天赋的人非要去做世界游泳馆们,就像是一个没有文学天赋的人非要去写小说,这又是何必呢?
对得起了自己的梦想,却糟蹋了自己的天赋,也糟蹋了自己的人生,所谓的率性而活也不该付出这样的代价吧。
率性而活,也不过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罢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本身就仿佛笼中鸟,狱中人,谈率性,总有点魏晋文人谈玄学的感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枷锁,永远是脱不掉的。
最近看了几部韩国电影,其中两部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下其中一个:《率性而活》。
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把一个错误的人用在一个错误的地方。
好吧,别打我。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治安混乱银行劫案频发的小镇来了一个新的警察局长,正在这位帅气的大叔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走上人生巅峰,哦,开车去警察局的第一天,就开始他与我们男主角的第一次邂逅,嗯,警察局长被小交警拦下开了罚单,两人擦出(爱的)火花。
当然了,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大人物怎么会对自己的下属生气呢,不是银行劫匪多吗,那就拿你们撒气,不是,拿你们捍卫正义了。
局长大人妙计频出:一场没有剧本的银行抢劫演习,既可以震慑那些无胆匪类,又可以挽回我大警察最近萎靡不振的形象,最主要是提现我这新上任的局座的机智无双,一石多鸟,天衣无缝,离人生巅峰一步之遥。
作为一个行动派,局长大人马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开抽签决定每人在演习中的角色, 当然,各自的角色保密。
作为一个尽心尽力的小交警,主角怎么可能不到场呢。
但是主角就是主角,即使你穿的再普通也会像黑夜中的萤火虫闪闪发光,嗯,你被局座大人盯上了。
经过一番短暂的交流,局座大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支票,不是,一张上上签,少年我看你骨骼惊奇,跟我学做银行劫匪吧。
喂喂,局座,说好的公开透明呢,好吧,你在作,你知道不,我都已经提醒你了。
如此受局座器重,主角自然表示要努力完成任务,保证不让党和人民失望。
回家之后,主角苦学劫匪技巧准备回报局座的器重。
终于到了规定的演习日,主角如期而至,却不知银行内部早就有便衣执勤。
喂,说你呢,不明对方底细就把腰间的枪露出来,你这便衣也太不专业了吧,看看人家劫匪多专业,一枪就把你蹦了吧,乖乖躺着吧。
银行劫案演习正式开始,好戏开场。
据可靠统计,这次绑架涉及无辜群众演员若干,警察演员3名,警察与劫匪斗智斗勇,甚至到最后特警出动,场面一度失控,好吧,其实场面一直处于失控状态。
为了大家的观影感受,具体内容我就不一一剧透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这个想搞政绩工程的署长,机关算尽,弄了一堆记者来,结果全程给自己出丑,政绩工程也搞成了豆腐渣。
处处都很过瘾,唯独结尾市长被绳之以法,署长还高高在上。
开始时他说自己没打算在这地方呆多久,结尾就应该交待他降职当交通警察呵!
另外,那个粉红装扮的记者感觉应该有更多戏,结果给了那个扛摄像机的,有点意外。
今天晚上看了韩国电影《率性而活》,才知道原来韩国也有既轻松又严肃的电影。
经济学里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的说法,指的是在铸币流通时代,成色好与成色不好的铸币在市场上一起流通,久而久之,成色好的良币逐步退出流通转为储藏,而留在市场上流通的都是成色不好的劣币,这样,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
这个这个现象出现的前提是这个市场没有遵循良好的规则运行。
想起在博物馆看中国历代钱币展,在两千多年的铸币使用过程中,铸币的制作和分量很好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国家安定富强的时候铸币制作精良分量也足,社会混乱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一个钱剖开当俩使用的情况。
历史的真实确实跟这个说法背后的规律一致。
在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管理混乱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用人管理中,真正认真工作的反而不如那些溜须拍马、见眼色行事的更能得到重用,时间久了这个队伍难免都变成无能之辈——谁让那些认真做事的都靠边站了呢。
但是良币终归是良币,在公开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是金子总会发出光来。
《率性而活》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电影的主人公郑度满因为工作认真,在调查跟市长有关的案子的过程中被迫从侦查科调去做巡警工作,该任警察署长也被撤职。
从此以后他们那个警区治安状况就很混乱,甚至连续发生劫匪抢劫银行的案件。
看看这帮警察在新任署长到任的时候献媚的态度就知道,他们把工夫用错地方了,面对抢劫他们自然是束手无策。
新任署长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的打算是在这干半年就升职离开这里。
面对频发的抢劫银行案件,他想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计划成功既可以震慑劫匪,又可以提升他们警察队伍的形象,为他迅速晋升铺好台阶。
他想出的办法是搞逼真的抢劫演习。
演习终归是演习,只要演习中警察扮演的“劫匪”按计划被“制服”,或者“投降”甚至被“击毙”,演习就会很快结束。
按照署长预计的,他们至多三十多分钟就可以解决“劫匪”,这样特警队即使赶来也派不上用场。
演习在署长的精心布置下如期开始了,没想到却没能如期结束。
那个工作认真的警察郑度满一如既往的表现出了他的认真,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过,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这两个字,这次在韩国人的电影里应验了。
安排演习角色的时候,郑度满原本抽到的是巡警角色。
这个新来的署长太追求演习的逼真——越逼真效果越好嘛,想到上任的路上在空旷的田野里违章表明自己的身份还是被郑警官开了罚单,就特意安排他做这次演习中的劫匪角色。
郑度满接到任务后照他一贯的认真去准备,在演习中用他的认真,真让署长和他另外的手下们无计可施了。
郑警官从演习一开始,就让自己照一个专业的劫匪的做法去做,为此他可是提前做足了功课。
控制银行里的局面时他“击毙”了守在银行里的警察,“捆住”了营业厅里的人员做人质。
当然,这“控制”、“击毙”不过是在相关人员身上挂一纸牌表示一下而已。
按照计划,这个时候署长下命令让当地的记者开始摄像,布置好的警察应该可以顺利进入现场,制服“劫匪”,演习就可以成功结束。
没想到郑警官认真的做“劫匪”,放下了银行的卷帘门,关上了百叶窗,外边的警察没法按照预定计划进入现场。
更令署长没想到的是,一家国家级别的电视台记者凑巧路过现场,记者特有的敏锐让她们捕捉到了这个有价值的新闻,尽快安排了现场转播车,在遭遇警察驱赶的时候也以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坚决地为自己争取了现场报道的权利。
里边的高素质的“劫匪”和外边无能的警察就这么耗上了。
硬冲不行;想从银行里其它通道进入,被“劫匪”预料到,全部“窒息”在封闭的房间;派来的谈判专家话都说不清,把“劫匪”的母亲请来,又没让她投入进去——“劫匪”后来说见到他妈妈掉眼泪,一定会投降的;让狙击手击毙“劫匪”,却“误伤”人质。
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劫匪”的专业即主人公作为警察接受任务的认真,这跟外边无能为力的警察形成了鲜明地对比,真是绝妙的讽刺。
他在面向全国的直播中说,他是一个警察,他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该尽力把他做好,无论他的角色是警察还是劫匪。
这就说明,如果他接受的任务是扮演警察这个角色,他也会这样优秀的表现自己的能力。
他以前曾经这样表现过,遗憾的是结果如同“良币被劣币驱逐”,被迫调离岗位。
这次演习,给了他一个公开公正的对抗机会,英雄本色再一次表现了出来。
外边的警察完全听命于他,给他提供车辆让他“逃跑”。
他精明地利用外边的警察少数了两个“人质”这一点,让“所有”“人质”都坐上巴士离开第一现场。
“人质”们看到了他的优秀和幽默,也乐于看警察出丑,把巴士开到很远的地方,最终让警察们看清楚他们上了当。
“劫匪”留在了银行,另外留下来的是演习中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的女银行职员。
本以为故事可以就此结束了,“劫匪”无意中从洒落的文件中发现了市长受贿的线索,于是他决定继续演下去。
他带女职员离开银行,一直“逃”到海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枪杀”“人质”,然后“自杀”,剩下的是完败的警察面对大批的记者。
从接到命令扮“劫匪”到最后的“自杀”,他以他态度的认真和素质的优秀做出了完美的表演,连谢幕都那么精彩。
他的优秀表现让他回到了侦查的岗位。
他把市长受贿的证据交给了署长,市长终于被绳之以法,也算是给署长和警局挽回了些脸面。
故事的结尾是他去那个银行找他的女友——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吧,结果有三个劫匪真去抢劫,他腾空跳了起来向劫匪扑去,全剧到此结束。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象接下来的故事:他勇敢地制服了那三个家伙,因为“良币”终归是“良币”。
影视作品有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是合情合理的。
回到现实生活中,这样优秀的人才如果不被重用,甚至因为本质的优秀被人为的淘汰出局,一旦他们站在了肆意调配他们的一方的对立面,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终归会用他们的高素质给乱中得势的一方响亮的耳光。
电影里描述的不过是无能的家伙丢脸,真实的历史不只丢脸这么轻描淡写,可能是某个企业的倒闭、某个单位的衰败,甚至是朝代的更迭。
努力用在对的地方,真的很炸。
这个死板个性,当警察碰壁,演强盗恰到好处,这个强盗的分寸把握真好,达到演习的效果,又带点让人哑口的搞笑(强奸 俯卧撑那个桥段),因为围巾而拿不稳的饮料倒在“犯罪证据”上,【那是怎么努力也无法触碰的票据,却这么可笑的找到,虽然是bug但意思带到了】最后破案。。
人生真是悲中有喜。。
柳暗花明。。
当你尽力而为,总会意想不到。
尽力而活
“被QJ”嘿嘿这疯子怎么想到的抢劫还俯卧撑的
爱情来了
20250303今天晚上有点闲特意找了一部喜剧,这部《率性而活》上映于2007年的韩国电影,同故事的大陆影片是《大赢家》也许会更符合中国国情。
影片用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观众刻画了主人公郑度满(郑在泳 饰)的性格形象:一个敬业而认真的交警,认真到新任市警署署长已经自报家门仍给他闯红灯行为开罚单。
故事主线讲的是新任市警署署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为造业绩,了解到辖区的抢劫银行案件层出不穷,计划公开进行一场角色扮演的银行抢劫案还邀请了媒体实时报道。
妙在署长指定由认真地一丝不苟的度满来当强盗,故事就这么在一场模拟银行抢劫案开展并发生了一系列趣事。
这场模拟抢劫案注定要让署长悔得肠子都青了,所有人配合着演戏闹着玩像过家家一样,就只有度满认认真真按署长要求完成强盗任务,上岗前反复研究各种强盗资料,自制枪火,学习强盗心理,还以警察职务身份到银行踩点,成为一个“真正”的强盗,以致于场面一度无法收拾,署长气质败坏,心态崩了。
在模拟银行抢劫案中,有很多名场面或者搞笑场面,如梅开三度虚实结合的枪杀让人心突然揪了起来、脑洞大开的俯卧撑、喉咙卡痰的美国谈判专家照本宣科、被警察误杀的人质,人质雨中撑伞躲避警察的识别,拳击和武术哪个更厉害之辩等等。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度满在职业上认真得与其他人都格格不入,也因得罪市长从侦察科降职到交警。
一个人工作上认真有错吗?
循规蹈矩,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意为拘泥准则,不敢多做变通。
度满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合情合理,找不出半点错误,但却因此得罪上级,同事们都调侃他。
这是不是情商低的表现,不懂人情世故,严格遵守底线,社会似乎容不得这样人茁壮成长,只会被打压?
我在想这社会本应是个无规则不成方圆的世界,理应人人都该遵守这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但又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意识,并非毫无感情千篇一律的傀儡,不然那得成了真正的NPC。
也正因为每个人的差异化,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人类才会成为这地球上最擅长改造环境的物种。
我共情度满,为他的认真和严以律己而感动,并不会为他的“低情商”而嘲笑他。
只可惜这类人在如今社会上有些寸步难行,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圈才能过得舒适。
在工作上,我也以公司制度为准则,审核公司流程或者与同事对接时,谨小慎微,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但往往有些同事不会理解,觉得这种事情无关紧要,比如没经请示要盖公章的文件等等,这些琐事被投诉到领导处,有些事情或许你可以通融,但融通后出现的万一后果是否能承担呢,职场上一旦出现问题,往往这锅甩得满天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许职场人都深有体会的。
这部电影笑料包袱恰到好处,认真的人营造出来的搞笑场面尤为精彩。
喜剧的背面还反讽了韩国当局的面子工程和虚假政绩,韩国的电影真够胆反映现实社会,观影的同时也许你也会对我们的处境有感同身受,此处涉及zz不再展开。
总而言之,是一部中上的电影,值得一看。
查了一下维基百科,这部韩片的英文名:Going By the Book。
翻拍自1991年日本电影『遊びの時間は終らない』。
《游戏的时间不会结束》是都井邦彦的小说。
另外,作为该影像化的作品,还有1985年制作的电视剧版、1991年上映的电影版,电影十分著名。
原著1985年发表于《小说新潮》。
获得第2届小说新潮新人奖。
日版的故事是: 某日,警察以提高国民形象为目标,进行了毫无头绪的防盗训练。
但是,被选为银行强盗一角的警察·平田(本木雅弘饰),性格认真、完全没有通融。
他认真地制定了抢劫计划并执行了犯人。
本应很快将平田逮捕的警官因为踩踏了漏洞,被平田拿着的模型枪击中而被当作死人看待,和人质一起陷入了被银行笼城的破绽。
而且这个事,根据祭祀志向的导演(萩原流行)被电视转播,银行前大量的看热闹的人纷纷来到。
警方随意平息想方设法平稳地结束训练的意图一个接一个地被挫败,防盗训练成了前所未闻的展开。
谁怎么落幕……1985年日剧版与电影版不同,女职员和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
小西饰演的主人公围绕香坂的行员,设定为与精英刑警是情敌。
最后,是小西诱拐香坂在车中做爱的地方(车上下摇晃着),机动队包围这样的景色。
小林克也扮演了与『广播时间』的播音员相似,严厉地审查泉谷茂对上司谄媚的懦弱的警察,一边看监视器训练的架空的设定的警察。
也有小林正确地发音「unfair」的言词,宣布擅长的英语的段。
2007年韩国电影,主演郑在咏。
故事发生在一个韩国城市三圃市。
好大喜功的新任警察署署长要搞一次银行抢劫沿袭,看上了脑子一根筋,给署长开违章罚单的警察郑度满来扮演劫匪。
结果这个一根筋的“劫匪”让整个警察署狼狈不堪,而在银行内成为人质们的银行职员却对这个“劫匪”同情有加,开始配合“劫匪”的行动。
总体算是一部有趣且荒诞的喜剧片。
三星半,为了看《大赢家》,提前看下韩版。虽然整体的设定可信度不高,但其实剧本既巧妙难度又高,真实与不真实之间的界限需要拿捏的很准才能提高的影片的可信度。半星为剧本而加。影片很明显会让人联想到《热天午后》,但就所反应出的社会性这一点来说,还是没有超越几十年前的经典作品。ps:结尾男主赤手空拳扑向三个拿枪歹徒,再次让我降低了对此片的可信度。
真够无聊的烂片、、、、、、那哪些傻子玩
虽然很有意思的剧情,可惜没出很有意思的效果,像一个不怎么好笑的冷笑话。PS:5年前的画面就这种粗糙感?还是韩国电影进步太快了?
很荒诞的故事,笑笑挺不错的,目前见过最幸运的老实人……
人质打伞从银行里出来一段挺逗。
因《大赢家》而前来观看《率性而活》,然后不禁再次为中国的翻拍感到失望。有原著小说《遊びの時間は終らない》以及韩国翻拍版为蓝本,却将比较合理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大肆删改,然后安排上各种尴尬又无趣的桥段,觉得编导应该像隔壁的《误杀》团队讨教一下。从郑度满的交警工作态度就可见其一根筋的认真,而后简单交代其刑警前史也为后续非比寻常的“抢劫”银行能力做铺垫,过程中分析警匪双方的是非也比较严谨一些,拼个你死我死的结局于我也胜过中国版限时“捉迷藏”的结尾。不过让“死去”的警察开巴士等段落还是有些欠考虑。稍可惜,1991年的日本版《永不结束的游戏》不能找来一起对比观影。P.S.:做俯卧撑→强奸,哈哈~~
也太难看了吧?人物形象浮于表面 有好几次以为要深挖“劫匪”这个人物的从警历史和家庭关系 关于为何会从刑侦组调到交通大队 关于家庭关系 母亲将房子写了儿子的名字等等 一度以为这些是铺垫伏笔 人物为什么要这么执念的去当一个劫匪 结果看完屁都没讲 原来是我想太多 市长贪污来得也莫名其妙 不论是叙事手法还是剪辑拍摄构图 都无法达到一个电影的水准 更像是一个流水账和舞台小品 再也不信评分了 观影途中还喜提五分钟澳门会所广告
2.5 TV感 剧情好弱
为了小黑幽加一个。210608UC1:38:52再刷,没啥印象了,整体感觉很一般,减一个。
很棒的构思和创意,人物刻画虽然不很细节,但情节却一气呵成,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喜剧效果一般,主要是周围配角面目模糊,没有跟一根筋的主角起到真正的化学反应,银行攻防的节奏也不够紧凑,这么看起来《大赢家》的改编算是相当出色了。好处是格局不止于演习,还带出政治腐败和治安恶化,都是大陆版碰不得的死穴。让人感慨的是那时候南朝鲜的衣着和妆容都很接近90年代的中国,比起精致得看不出原形的现在,让人更感亲切。
呵呵,其实还能更加搞笑,不过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要以为认真的人不是有性情的人,人家较真起来不是你能搞定的
8.0/10 分。初看。翻拍自1991年日本电影《永不结束的游戏》,是都井邦彦的小说。李英恩看上去萌萌的。。。不是那种爆笑的喜剧,属于那种黑色幽默,还是超冷的黑色幽默。。。
以认真的姿态演习,以演习的姿态犯罪,郑度满这个家伙极其有魅力,电影节奏明快,黑色幽默
1.开头铺垫太长,看到三分之一忍不住1.25倍速看完,还是有不少笑点的,合格的商业喜剧片。适合某个工作日晚上,不带脑子在家投影观看。2.可能因为设定本身限制,其一是场景局限在银行,看久了容易疲劳,花活儿有限;其二是一切都只是演习的大前提,观众也不会有真实的紧张感,只能说降低了受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吧,能算是合家欢的一种成功尝试,上映首周就以464,699票的票房高居韩国当周票房榜首。
尽管很扯淡,可的确很好笑
首先必须要厘清关系,本片也是翻拍日版电影,日版则根据原著小说改编,故本片不该拥有所谓原版光环。《大赢家》版权来自于日本小说而非韩版,这个也要明晰!接下来简单列举一些我认为本片存在的明显瑕疵①男主居然用的是真枪,可韩国是严格禁枪的。真警察也居然把手枪交给强盗了,这非常不符合演习设定,男主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也应该考虑到真枪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②节奏非常拖沓,铺垫太长,20多分钟才正式抢劫,商业类型片应该迅速进入正题。③主题陈词滥调,还是讽刺所谓公权力,很无聊,人物行为逻辑也有很多漏洞。④结尾设计雨伞遮脸明显不合理,警察就算误判,也不该完全疏忽让强盗轻松开车逃走。⑤强盗后续一直忽视可能被狙击手击毙的概率。⑥笑点不够密集,泪点莫名其妙,配角也形象单薄。唯一优点是提供了对比且传播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设定。
警察署长策划一起银行抢劫演习作为一次自己新上任的业绩跳板,没想却遇到一个超有原则非常耿直的男主,在这场演习当中男主把“我是一个演员”的良好态度贯穿始终,各种令人捧腹大笑的场景由此诞生,比如说俯卧撑!只是笑着笑着又会引起对职场责任和原则的深思。充满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电影,很有意思!
完全不觉得比《大赢家》拍得好。。。也不如日版的男主帅。。。
有些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