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另一端,有一只三毛在流浪。
离开乡村生活,踏上找寻父亲的路,感受城市化,感受成长。
小男孩视角,工业化对城市的改变,破坏环境,摧毁普通人的欢乐,过度贸易带来资源滥用,差异同质化,资源争夺导致战争四起。
故事的最后,回到小男孩自己的故事,原来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自己,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地方,有烟头的小火车,离开时候很像贪食蛇🐍。
小男孩飘在音符上,动画中突然插入的实景片段,以及纺纱中露出的男孩圆圆的头。
每一帧都可以当桌面的成长故事,看到一点点自己。
一流的动画片应该是具有想象力的,而不是把动画拍的跟真人一样。
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的没,那么的奇幻,就像一个大的万花筒世界。
全剧本没有台词,或者有几句但我也听不懂,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语言,但是背景奇美动听的音乐弥补了这一点,很好的展现了情节的高潮,小男孩跟妈妈在饭桌上,小男孩扑向爸爸,却只扑到了椅子背,此时突然响起的背景音乐,一下子就把我的眼泪给震了出来。
内容方面大家看了都懂的,工业的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留守儿童问题,以及种种。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现在的中国找到。
不过动画电影的内容并不是我最最感兴趣的点,动画片最美的应该是画面和音乐,因为它展示的成人的幻想,幻想应该是会奔跑的大树,应该是会跳动的音符,应该是会吃人的怪兽,以及你想都想不到的东西。。
我想起了过去……小房间的窗外,从桑田变成了尘土飞扬的公路。
不知道为什么,去往外面经过的村庄们、石子路们,一个个、一条条消失了。
但这栋小房子,这个小村子,却被留了下来。
突兀的,孤单的,破败的。
我还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住宿在干净整洁的学校,模仿着大家的装扮,附和着女孩们最新的话题。
一度,你会以为你已经走出来了,从那个破败不堪,鸡鸭屎尿的村庄来到了新的真正的生活。
就这样慢慢的长大着。
每个周末,一个人走回家的路,从光鲜亮丽的城市中央,一路走到夜幕降临、路灯寥寥的公路尽头。
回过头,恍惚穿梭在两个平行的世界之中。
这个村庄,越来越老了。
像一棵被拦腰截断的老树,你几乎能闻到它一点点腐烂的气息。
它和儿时的那个让人轻快透明的小村庄,再也不一样。
朦胧的路灯下,开始是抽着烟、袒着肚皮,谈天说地的男人们。
渐渐的,变成了窃窃私私、煞有介事的几个妇人和一边玩闹的小毛孩。
但这一刻,村子的小路中央如此安静。
留在村里的老人们,不喜欢休憩,不喜欢聚在一起,早早地关窗睡下。
他们休息得太久了,日复一日地休息。
路灯下,只有几只飞蝇让人厌烦。
再往上,光晕越来越淡。
最后是什么都没有的黑色,深深的黑。
沉沉地压在整个死一样寂静的村子之上。
过去,像炊烟一样软软地包裹着身体。
印象里,每当临近傍晚,一天的撒野玩乐就该结束了。
从田间的小路,一路蹦着跳着回家。
路边都是小小的,不知名的野花。
慢慢地走近了,村子的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淡淡的白米饭的香。
一声两声的叫唤和催促,随着炊烟升起来,又消散。
到门口和鸡呀狗呀,再闹上一会儿。
跑进屋,凑到爷爷的小板凳旁,看着灶台里的最后一点火星被草木灰扑灭。
灶洞里变成了一团小小的黑,暖暖的黑……借着路灯黯淡的光,走进黑色的巷子里,悄无声息的,发冷的。
打开铁门,推开玻璃门,换好鞋子,上楼,钻进被窝。
可能是我忘了关上床边的窗。
梦里,一会儿是黑黑的马路轰隆隆的作响,一会儿又是绿绿的桑田透明的天。
如果我可以去做一部动画电影,或者绘本,这是我想要做的风格,或者说风格之一!
看的时候萌萌的小男孩不禁让人想起小侄子,所以了解一下小男孩成长的世界,学习了解他更好的对待他,有一天我也遇见一个我生命里小男孩当然最好还有一个小女孩……有人说这个画风简单,其实它可一点不简单,不管是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还是几何图形的组合,都是超专业水准的,因为有关服装的生产和男孩一直织出的那块彩色的布匹,让人觉得制作组里有人懂服装设计也不一定。
他采用正叙,倒叙,插叙,相互穿插的手法,为人们描绘出一副如梦似缓瑰丽的诗篇。
看之前不知道怎么弄错信息以为是西班牙的作品,但是里面特别明显的巴西音乐的风格,使我非常好奇怎么会不是巴西的作品呢?
巴西的国鸟,巴西的棉花……甚至那个足球场地,但是外行的我这样做判断会不会被笑话呢,看完影片再去看简介的时候发现,本来就是巴西的作品呀,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它是错的也没有关系。
而影片中出现的《疯狂约会美丽都》中那种象征工业社会人的某种神秘力量异化控制的呆板的黑色方块人 ,大概是对这部法国影片的致敬吧!
一边看的时候想起《如果有来生》这首歌,这个词写的真的特别棒呀!
谭维维不管是最初那种少女安静期待一个童话的梦的安静的唱腔还是后来用摇滚的表现都特别的棒,还有那个催泪的动画短片《父与女》都和这首歌一样,写尽人生的爱与悲欢离合,“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100年来时代的飞速变迁工业,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击,一百年的孤独,小男孩终其一生对父母的追寻依恋,以及与世界.一次次的相遇,童年与父母恩爱相伴那美妙的乡间生活,动听的犹如爸爸一次次吹响的笛声,飘散的音符融进人生的背景中。
长大后城市的纸醉金迷,艰难的奋斗,青春的生活,梦想的追寻,他一直一直在织一个美丽的彩虹羽衣,年老时战战兢兢面对农场主的挑剔,最终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怀抱也是追寻了一辈子,父亲,许多普通人的人生写照吧,也是《百年孤独》巴西版的映照。
看完的时候还想起了以《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命名的诗集,于是断章节选几句诗句,并取取其中一组抽象的名字作为本篇的题吧!
我生活在苹果园和天空,在第一次欢欣和绝望之中,我生活在云朵和火花之间,生活在一块正在成长的石块里,“你是谁?
你要选择谁?你朝向何方——上帝 ,或魔鬼的深渊?
”"我不选择上帝,也不选魔鬼,两者都是墙,难道我要用一堵墙去换另一堵墙?
"我的困惑是照明者的困惑,都会将我的双眼蒙上。
我的道路比神灵和魔鬼的道路更为遥远我在我的书中跨越在明亮的闪电的行列中跨越在绿色的闪电的行列中跨越我的歌声列成一队。
我正集合鲜花,动员松柏,我爱,我生活,我在词语里诞生,在早晨的旌旗下召集蝴蝶,培育果实我和雨滴在云朵和它的摇铃里、在海洋过夜。
我向星辰下令,我停泊瞩望,我让自己登基,做风的君王。
我把岁月交给……我把岁月交给深渊任它在我的座骑下起起伏伏我在双眼里挖掘我的坟墓我是鬼魅的主人,我把同类交给他们昨天,我把语言也向他们交付我对着历史失落地哭泣踉踉跄跄,哭声从唇间跌出我向着恐惧哭泣,我肺里把天空铺展为华盖。
但愿来自幽谷和岁月的雪杉向我张开怀抱,但愿它守护我远离珍珠和船帆的诱惑。
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那么,我就会变成霞光和云雾呈现在天际——这安宁的国度。
http://changba.com/s/U3L_YOOWjDyRvvUzKNUZVQ
今年评论口碑最好的动画电影,竟然是来自巴西的一部画风极其简单的《男孩和世界》,还得了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简单到什么程度呢?
主角小男孩的四肢是四根线条,手似鸡爪,腿足似高尔夫球杆,海报上,铁轨中心他那顶着三根毛的大圆头上竖着一对眼睛,看起来就像视频被按了暂停键,就连服装、花鸟上色,也都是意思一下,蜡笔都不涂满。
你若习惯了那种载歌载舞、颜色浓郁的好莱坞大制作动画,或者日本和法国那些风格赞画面精的动画,不一定忍得下这个画风,但忍下去,就会看到一个天马行空又返照现实的世界,不只是巴西的世界,还是全球的世界。
这样简约的画风,却是与表意和主旨相关的。
动画开头,是小男孩在自家原野上玩耍,纯白背景下,男孩对地上一块万花筒化成的彩色石头好奇,它发出持续不变的笛子旋律,接着他的注意力被蝴蝶吸引,然后是水桶,大牛,森林,画面内容越来越丰富,他来到整片色彩斑斓的世界,也蹦跶到蓝天中像棉花一般的白云上……直到这种完全的自由被远处的火车烟囱打断,沿着如同之前画面倒放的顺序,孩子又回到了彩色石头旁,但是这一次有妈妈的召唤,他们要一起面对爸爸独自登上毛虫火车的远行……这段序幕,不仅是整部动画的微型预演,也是“简—繁—简”的人生预演。
爸爸离家去打工,男孩原有的世界崩塌,他在家乡不停看到臆想中爸爸的身影和他们干过的事,其中有个伏笔:爸爸爱吹笛子,吹的总是片头彩石发出的那段熟悉单调的旋律,男孩把空中的音符连同妈妈的歌声装进了小罐子,埋入地下;爸爸与妈妈还一起种了棵树。
没有爸爸、困在乡间的孩子注定叛逆,他终于在一个雨夜离开家,还学模学样地提着体积和重量都很夸张的箱子和全家福照片,登上火车……导演(也是编剧)Alê Abreu没有交代这个孩子是怎么遇到棉花田老农的,只是突然改变画风,用一连串快速变幻的黑底线条画展现一路噩梦般的颠簸,醒来,男孩加入老人及其他农民整齐划一的采棉花工作,这部分画面看似优美和谐,宛如展示理想的工作环境,但气氛很快被巨型货车、飞机带来的不详气息卷走,犯咳嗽的老人瞬间被农场主开掉——你会猜测,咳嗽是棉纤维引起的支气管炎吗?
又是个雨夜,孩子、老人和狗卷入大河之浪——你又会猜测,这是不是暗指巴西的亚马逊河呢?
但导演又笑而不答,继续飘逸地突然将他们放到一棵红色大树下——你又要猜了,这是巴西国家词源巴西红木吗?
孩子爬上大树,看到车上疑似爸爸的男人,布厂招工广告飘落孩子手中。
导演继续隐而不谈地直接把男孩送到布工厂,棉花的目的地,继续一幕幕展示城市大喧嚣,军政府的气焰,工人的孤独生活,机器化大生产逼迫工人失业,布出口到国外做了成衣又高价卖回本国,战乱,资源过度开发,树木被严重砍伐……突然切入的真实砍伐录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金字塔似的城市设计,也正印证了巴西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东南地区,那里有圣保罗和里约,而南部也正是高原地区。
环境恶化到尽头,每一个陌生人都变成爸爸的样子,寻父无望的男孩,只得回首天堂般的童年记忆。
至此,导演开始不动声色地揭幕:老人,青年,孩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电影说的,正是关于巴西发展的寓言,全球化经济的寓言,农业文化被工业文化破坏的寓言,以及全世界打工仔一生的共同故事。
这是《百年孤独》一般的魔幻现实,也是普鲁斯特式时间并行的瞬间。
故事早有伏笔:小孩、老人、青年的衣服是一样的颜色;父母种的树,在男孩青年时长成小树苗,他晚年时变成那棵红色大树;刚失业的青年工人戴着妈妈织的彩色帽子,读着棉花田招工海报……有趣的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无论在棉花田还是布厂,男孩始终没有丢失过纯真的心,以演奏音乐为代表的美,就是男孩对抗世界恶意的武器,也是他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法宝,音符是彩色的,青年披上的艺人锦衣也是彩色的,从人们的歌声中升起的幸福鸟也是彩色的,幸福鸟与工业、战乱、趋同文化所变成的黑色巨鸟搏斗,即使倒下,依然能像拉撒路那般复活。
导演童心四溢的想象,变成很多飘逸的场景,比如雨天变成河上浪,比如男孩一心一意看着手里的万花筒,不经意从一块块“跳板”踏上大船,漂洋过海,串起布匹制成衣的全过程。
《憨豆的黄金周》曾用这种方式展现脱线的憨豆先生如何从室内走出、踏上大小不一的车顶、最终直线到达戛纳海滩,既幽默展现憨豆的性格,又讽刺交通堵塞的现代街景,而《男孩和世界》则因为动画可以天马行空的先天条件,将同样的方式用到了内涵更深的地方。
飘逸的故事还没有终结,孑然一身的老人,戴上青年时的彩帽,穿起青年时的彩衣,最终回到了片头那枚彩石边,原来那正是他埋下的罐头,打开,他依然能听到自己珍藏的熟悉音符:爸爸的笛声,妈妈的歌声。
他又能回到父母怀中,返老还童。
此文12月3日载于“澎湃”网,发表时略有删改。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五彩的泡沫承载着年少轻狂的想象,却终有幻灭的瞬间;跳动的音符舞动生命的活力,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想方设法谋求生存之道。
出卖肉体,亵渎灵魂,冷落亲情,消耗精力,只为追求那存在于泡沫之中的美好未来。
或许那么一点物质回报会让我们忘却现实的残酷,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我们是否真的快乐?
有没有反思真正令我们快乐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我们现今疲于工作是为了今后更加自由充裕的人生。
于是乎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到点吃饭,到点工作,到点睡觉,像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往返两点之间,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区域做无限循环运动。
唯一与人造人不同的是我们内嵌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担负着离职的风险;又有人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渴望能为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于是乎我们除了睡前一句“晚安,好梦”醒后一句“亲爱的,早上好”就再也找不到交流的素材。
家庭临近破碎边缘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为了能够充实自我,不虚度光阴。
于是乎我们在不断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又不断消耗现代文明成果,由完美几何学构造的现代都市磨平了我们桀骜的棱角,弱化了我们独特的人格,剥夺了我们作为动物最根本的权利。
我不断回忆着小时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一个模糊却真实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
那时的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和邻居同伴奔跑在大街小巷,捉蚂蚱,追蝴蝶;那时的我每天最温馨的时刻便是和父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那时的我每天最疯狂的时刻便是入睡前的一小段时间,幻想自己驾驶着月亮为漆黑无助的夜晚提供沁人光泽。
那时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欢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
那时的我古灵精怪,无拘无束;奇特的想象常常令自己心花怒放,激情澎湃。
然而,现代文明的步伐终究会超越年龄的增长,残酷的现实终将束缚想象的翅膀。
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注定被驯服为一个现代文明的铸造者,一个自认为是为自我为将来拼搏实则为现代文明打工的机器人。
我们常想抓住时间,却不知是时间定格了我们。
我们常说创造了一个时代,却不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
我们常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任务是延续人类文明,却不知人类文明并不能延续人类无穷尽的欲望。
电影一开始会觉得是这个小孩离家出走后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各种人和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青年时候就背井离乡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孩,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父亲离家远走打工,再也没回来过。
长大后为了追寻父亲的踪迹,来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
从此日复一日在纺织厂干着机械的工作,每天拖着一身疲惫爬上回家的台阶,吃两口速食食品就毫无生气的在电视前打起了瞌睡。
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前来打工,修铁路也好盖楼房也罢,每个人都长着父亲的模样。
被迫下岗后去了棉花种植基地,年老后由于身体不够好又被迫下岗。
看到实景拍摄那段时,即使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片段,还是被震到了,想到同样的事情在巴西以外好多地方都有发生,还是觉得哎,人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
吃掉树木的机器被设计成蝗虫的形状也简直妙的很。
最后再回到长大的地方,即便物非人非事事休了,只要还有以前的美丽回忆,就会感觉一切还好吧。
看的第一部巴西动画长片,蜡笔和彩铅的画风充满童趣的天真,而故事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男孩的成长之旅。
男孩经历的世界几乎是巴西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一个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外国资本的压榨中改头换面,尤其是画纸被点燃的那段,背后是森林被肆意砍伐、环境污染的真实影像,震撼无比。
曾经帮过男孩的善良青年和老头其实就是长大后的男孩,这个设定让我想起了汤浅政明的《梦的机器》。
片尾长大后的男孩再次出发,生命的轮回带给这个孩子的仍旧是冷酷的现实吗?
还是他能找到那段藏在这个民族心底的美丽旋律?
我希望是后者。
下载这部电影时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 ,冲着简洁可爱的造型和绚烂充满童趣的画风去的,之前一直以为它是旅人日记那类的动画, 看完之后却让人久久的心痛,影片几乎是无对白的,偶尔出现的那两句也没能听懂,射手被关了之后我也放弃了满互联网找字幕的打算。
影片一开始如观众预想的是个充满幻想与童真的世界,色彩斑斓的草原,小男孩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奔跑,风吹动他的头发还有母亲的裙子,美丽的母亲,年轻的父亲,还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父亲在临走之前用笛子为小男孩吹了段曲子 ,乘上火车远去,我开始预感到了悲伤。
父亲走后风依旧吹着草原上的每棵草,小男孩整天幻想的都是父亲在时的情景,而母亲一个人提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点燃路台的灯,小男孩心疼母亲想念父亲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他跳下床拿出那张照片决定出门寻找父亲。
小男孩的出门影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在一阵狂风暴雨中小男孩离开了家,当他醒来正躺在城市的吊床上,墙上贴着自己带走的那张照片,或许这个也暗示了小男孩这段历程的艰辛,影片很多次用了这种方法让小男孩任意处在任何世界通过the Boy 来展示the World给观众看,而此后影片中也再没出现小男孩的母亲。
The Boy and the World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同一个世界却分很多国家,国家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一如影片中很多次出现的金字塔形建筑和机械流水线般的社会环境。
小男孩醒来是在一个孱弱又疲惫的陌生人家里,他是这庞大系统的一份子,影片将现代社会的运作具象到了制造业上,陌生人无疑是这条产业链最低端弱小者,粗狂的蜡笔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有趣的表现手法让人缓解了内容本身所承载的沉重,就连这群最低端的弱小者也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和被抛弃的命运,陌生人没能躲过命运,他拉着自己的小车被迫离开,在颠簸巨浪与狂风暴雨中小男孩与陌生人漂落到一处如梦境般静谧的夕阳下,此时小男孩发现父亲的信息沿路奔跑而去,留下了陌生人孤寂的身影。
小男孩找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一座森严冰冷毫无人情味的工厂,如果说陌生人所处的是生产链原料生产的第一环节,那么小男孩的父亲所处的就是原料加工的第二环节,而这些都是不发达国家主要的就业方向,巴西是不发达国家,我们国家比巴西还要差一些,金字塔下层的人消耗自己的人生来换取上层人的优越生活,第三世界国家牺牲自己人民幸福来换取国际地位,影片中那座空中城市就是指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而发达国家赚取了制造业中最富利润的部分,最终将产品销售回发展中国家同时剥削掉了成倍的利润。
当小男孩找到父亲时,父亲正在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着,头上戴着临走时母亲送的那顶花线帽子,拉长的身体疲倦的近乎要睡着了,接下来就是匆忙和疲倦的都市人群,拥挤而麻木的公交车,巨大的印刷这巨乳红唇的广告牌,具有尖嘴利齿的塔吊正来回吞噬这城市,小男孩跟着父亲下了公交车后回家的路好长,父亲住的地方好远,万家灯火,小男孩疲惫失落的跌坐在台阶上,父亲将他背在肩上一路走到了小屋,吃完那只为能像机器般活着的食物,父子两坐在电视前,小男孩拿出自己带在身上的那张照片想让父亲看而父亲却睡着了,电视里正播放着购物广告。
镜头顺着父子两睡着的身影一直往外拉,拉出金字塔交代社会地位。
任何时候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梦想追求,第二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小男孩带着草帽 ,还有那把富有创意的伞一起逛这个城市。
父亲用自己制作的奇怪乐器为小男孩演奏,有无数音乐泡泡,相比之前离开时为小男孩用笛子吹出的泡泡多了好多,影片中音乐泡泡有特殊含义,代表社会底层人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表现了小男孩的父亲从未放弃梦想与希望,在父亲的音乐声中小男孩看着眼前的万花筒开心的走着,而上帝自会照顾他脚下的路,无数美梦如音乐泡泡般浮现,小男孩在万花筒里看到了草原上自己的家, 而窗外却浮现了那个如阴影般的金字塔城市建筑,梦被现实一瞬间打破了,小男孩随同那些出口的原料一起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座浮现在空中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和谐与美好文明与发达,无数导弹在为他们保驾护航,小男孩在噩梦一般的制造过程中目睹这一切,所有的原料最终变成了产品被再次送回,城市上空烟花绚烂,举国欢庆。
影片中还表现了随着技术的革新新生产工具的运用,无数手工业者下岗和返乡,即使在任何一类世界中总有创造梦与希望的人们,片中那些弹奏乐器载歌载舞的人就带表这类人,小男孩的父亲也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无数音乐泡泡汇聚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与那些工业兵器所形成的黑色大鸟相对抗,这两种力量分别代表梦想与现实,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纯真美好与自私贪婪,在强烈的对抗中彩色的鸟败了下来,现实世界总是残酷的,任何冲突牺牲的都是弱小者的利益,而这类人群大多数是金字塔下层的人,上层建筑掌握力量,控制资源 ,并在媒体上大肆渲染。
小男孩和父亲回到了他们曾离开的地方,什么都变了,家已破败不堪,母亲也再没有出来,父亲回忆自己离开时的情景,然后把自己在工作的地方偷着做的那张彩色桌布铺在草地上,眼前又是一片美好景象,孩子们又奏起了音乐,一只新的雏鸟诞生,小男孩和父母一同种下一颗梦与希望的种子。
PS:小男孩在城市中找到的不是他父亲,是他未来的自己。
他的父母、亲情的记忆,已经被这个世界扼杀,仅留下了残缺的记忆碎片,和老来的孤独...小男孩自己和父亲的角色的合二为一是慢慢转化的,并不能只单纯的理解为始终只有他自己,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儿子和父亲的命运几乎是一致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直到影片最后小男孩的恍惚中自己和父亲才合二为一,你可以注意父亲离开时的帽子和工作时的帽子子,小男孩找到父亲后一起逛街时戴的正是父亲当年走的那顶帽子
社会瞬息变迁,男孩被洪流裹挟,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社会瞬息变迁,男孩被洪流裹挟,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Ⅰ三线并织 ⒈男孩寻父
男孩的父亲离开家乡入城务工,美好回忆重现却又转瞬即逝,男孩从失望到惶恐。
于是他选择了月夜出走,去寻找他的父亲,一个人面对世界。
由此电影开端,进入核心主题。
⒉串起人生
男孩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采摘棉花的农夫。
他和许多其他人一起,从事农林业劳动。
但是对于雇主来说,若非身高体壮,即是裁员的对象,农夫不惜失业,失去生活最后一根稻草的他,只能终老。
男孩第二个遇到的,是一个织布厂打工仔。
白天他在郊区的工厂里工作,如同一个机器般摆动着手。
晚上他便回到城市中,独自享用孤独。
其实这青年和老年,都是男孩,是同一个人,电影用男孩遇见自己,来体现城市发展下被洪流裹挟努力生存的人。
⒊光怪社会这一条路,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棉花产业,由最初的在农野采摘,到在郊区编织,最后变成城市里的衣物,成为了繁华社会的一部分。
然而繁华下,不免光怪陆离。
我们从自然中掠夺资源,构建社会,形成文明。
Ⅱ童趣与自然社会飞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在高速运转追求效率下,我们是否还记得童年时那份天地草花鸟的快乐?
每次回到老家,我才有一种时光轻缓,万物可爱的感受。
电影结尾显示了许多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
是否记得,我们沟壑了自然母亲的容颜,为了求取的不过是更快的社会发展?
电影给了我们思考,关于童趣与自然。
Ⅲ主旨电影的背景是巴西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演以此电影启示人们反思。
但是不单单只有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电影包含得太多,较多篇幅的有社会发展下对人的思考,对家的思考,还有少量对战争的思考,对贫富的思考。
当然细心一些还可以发现妈妈对爸爸的爱,她为丈夫点燃回家车站的灯,太有爱了。
每个人心里其实都还住着一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不时的唤醒起来,他或她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后防线。
关注微信公众号:Soundtracker,获取更多影评和原声。
bili 动画2/父亲离乡入城务工男孩去寻找。采摘棉花的老农、织布厂打工仔。巴西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讲述了一个男孩寻找离家打工的父亲,迷失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最终孩子长大,踏上了和爸爸一样的路。片子还借机控诉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掠夺。片子的色彩、艺术风格、音乐与音效都很出众。很好看。
画风简单却又不简单,对色彩和各种元素的运用收放自如,创意层出穷,天马行空,像是一场梦,美丽又悲伤。
音乐很好,画面有意思,故事线还是老套。
看过的唯一的巴西动画片。
2014《小王子》《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父与女》的感觉…白云和棉花,像蚯蚓一样开走的火车,缤纷的万花筒,五彩斑斓的音符…整个片子整齐、有序、简洁、协调,《天书奇谭》造型乱入。生活对小孩的眷顾和残酷,通过简单而富有层次感的色彩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单纯又悲伤的童真世界。
人一旦度过童年,最重要的东西便一去不再复返,今后几十年,无非就是寻找那不再存在的回响
一分钱特效,半分剧情,半分画质,给两分。
剧情太弱了
3.5,非常悲伤的反现代化动画
配乐很好听,可惜我看的时候一直在分心。
既然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了,可为什么我还是那个孩子?
很一般
这种画风完全看不下去
当机器取代人力 下层阶级是不是连被剥削的资格都失去了呢?
它好像一个单纯可爱、天真悲伤的游戏,但是却要用一生去玩。
西亚风格的无对白动画,画面很梦幻线条简约,讲述了社会贫富命运的故事,穷人的命运都是一模一样的。
Get不到这部动画的优点,无论画风还是立意,让人昏昏欲睡。
本届电影节遇到的大惊喜。画面又美又萌,最后交代时间线一下子提高了电影层次,虽然反资本化的议题不新鲜,前一段时间刚好看过雨林保护者被利益集团暗杀的纪录片,动画里穿插的唯一几个实拍镜头让人揪心不已。动画的体裁美好,讲的故事却很沉重。唯有家是永在的温暖。
【大和谐线上影展2nd】第三部(动画万岁):一部拍给成年人看的回忆动画,除了刚开始的那一段小男孩天真玩乐的场景之外,其它的剧情都或多或少带有不同寻常的意味,不仅仅是回忆与亲情的交织,更是将现实生活中残酷无情的一面展示在我们眼前,男孩眼中的幻想有多美好,现实世界就有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