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扎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Wangdrak's Rain Boots

主演:周拉多杰,朋毛样专,金巴,先玛吉,尕代扎西,东主才郎,完玛多杰,尼玛太,才多,乐加才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8

《旺扎的雨靴》剧照

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7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8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9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0

《旺扎的雨靴》剧情介绍

旺扎的雨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备胎逆袭战2零和一正宫的复仇绑架地球人伊薇真相诡新娘陌路惊笑限制来电废品飞车冥约烟村三月新男孩婆婆的镯子眼见不为凭暮光之城3:月食孤楼求生神的孩子喃喃自语朱家花园还魂砂心碎情歌潜龙飞天2特别追踪窈窕老爹少主且慢行第一季穿越情欲海竞速求生那时候那些人七黄五狼黑之神机秘策反起跑线联盟

《旺扎的雨靴》长篇影评

 1 ) 亲爱的小孩,许你一个会下雨的明天

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把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认真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个不同物种。

虽然大人和小孩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说着一样的语言,想的却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两码事。

《旺扎的雨靴》正好抓住了这个矛盾之处,然后两条线平行叙事层层递进,一条线是小男孩旺扎对雨靴的渴求,得到之后又希望在雨天穿上它,并由此与大人发生“天气纷争”;另一条线就是旺扎的父亲所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每天勤奋劳动,关心庄稼收成,为了获得丰收,希望整个夏天无暴雨又无冰雹。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也都有过孩童独有的“幼稚心理”。

比如我,至今还怀念儿时的那个自己,虽然那时的我挺不懂事总是和家人闹别扭,也曾缠着父母要东要西,要是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一连好几天情绪低落。

举个例子,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葫芦兄弟》的动画片,看着同学们拿着《葫芦兄弟》的连环画在班里炫耀,自己实在眼馋的不行,便让家人也给好歹买一本,然而父亲一向烦孩子乱要东西,他那边是没指望了,只有母亲心软,在我死皮赖脸地央求之下,她就拜托了一位叔叔在县城的书店里买了一本。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手捧新书那一刻的感觉,就跟得了什么仙丹差不多,虽然是一本盗版加胡拼乱凑的《葫芦兄弟》,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哪吒大战葫芦娃,蛇精大战恐龙),可是依然兴奋到快爆炸,晚上把书放在枕边,刚闭上眼又睁开瞅一瞅,半夜起床撒尿还得赶紧打开看一会,然后心满意足地入梦。

所以我能理解旺扎的微妙心情,还有他一系列的“反常行为”。

他把妈妈用羊皮换来的蓝色雨靴视若珍宝,晚上睡觉放在枕边然后被父亲训斥,晴天穿着雨靴去上学,在被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以后,便天天盼望着下雨,以前从不看天气预报的他甚至都改变了习惯,天天盯着《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让家人很是费解。

当他从《西游记》中得知雷公电母这些降雨神仙之后,便和同学来到寺院里还愿,虔诚祈求天降大雨。

可是老天不明白旺扎的心情,总也不下雨,让旺扎心急如焚,而村里的老法师却要作法“挡雨”,更是让小男孩如临大敌,于是他便设计把法师“挡雨”的桃木剑给偷了出来……可以说为了光明正大地穿着雨靴上学,旺扎真是豁出去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旺扎的雨靴》里奔跑的旺扎在大人眼里,一双雨靴简直普通到不值一提,而除了会影响收成,老天下不下雨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在男孩旺扎心中,雨靴却比什么都珍贵,雨天比什么都难得。

所以大人们不理解他,甚至觉得他很奇怪。

而这也成为整部电影戏剧冲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这种种的误会让我不禁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星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颗上有一朵看不见的花。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个地方藏着一口井。

”这世上,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肉眼能看到的,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它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处,拨开层峦叠障的表象,细细感悟,才可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这双雨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旺扎从未有过一双雨靴,只能在下雨天穿一双破烂的旧球鞋上学,湿透了脚还被同学嘲笑,他很在乎这个。

而有了雨靴后,老天却像和他作对似的天天不下雨,让这双雨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也就是雨天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可是,有哪个大人会在意这些只有孩子们才在意的小细节呢?

放眼望去,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墙里夹杂了各种误解与伤害,而只有越过这道墙,大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关爱孩子。

可惜现实生活中,大人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从没有哪个大人真正走进过孩子们的世界呢。

而这也大概就是本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也是整个故事的内核了。

从儿童片的角度看,本片无疑是成功的,越过纷繁复杂的表层关系,主创抓住了儿童独有的微妙心理,并把“在雨天穿上雨靴”的执念不断放大,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让一颗真实纯粹的童心毫发毕现。

而与本片类似的,就是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可以比对欣赏,都是从小男孩的视角出发,慢慢窥视成长历程的人间百态,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父母到同学老师再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渐渐地,男孩的整个世界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无论是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子,还是为了让心爱的雨靴可以在雨天行走,传递的都是无比真挚的情感,展现的都是一颗纯粹圣洁的童心,穿过繁复的成人世界,在阳光雨露中闪闪发光,宛如无价的宝石。

而这颗宝石般的童心,是用肉眼难以看到的,只能用心感受,在童年生活中的小细节上慢慢体会。

正如《小王子》的那句话,“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

《小鞋子》里奔跑的孩子童心之所以珍贵,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纯真无邪,在孩子尚未被污染的心中,总是习惯异想天开,他们可以为了一个简单到近乎愚蠢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全情奔跑大胆追求,为了实现心中渴望,他们会选择努力坚持下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会始终如一地小心呵护那份“心中所爱”。

这“心中所爱”是什么?

你可以做各种理解,可以是一双雨靴,可以是一册连环画,可以是一辆小单车,可以是一只折翼的小鸟,也可以是同学间的友谊……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

可大人们总是忽视。

童心很难得也很脆弱,长大了还会渐渐消失,所以我们没理由不尊重不爱护不珍惜它,对吧?

 2 ) 旺扎的雨靴

看完电影心里有点酸酸的,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的,他们要的东西总是很简单,快乐也总是很容易,一旦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就期待下一次能用上它,体验心爱之物带来的双倍快乐。

旺扎就是如此,他一直都期待能够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雨靴,拥有了雨靴之后就希望有一场雨,能穿上新雨靴出去玩。

 3 ) 简单纯真,但缺乏些野心

很有童趣的一部藏地电影。

大家都有的雨靴,而旺扎却没有。

好不容易换到了雨靴,好天气却又来作对。

暴雨来临,大人们都在祈祷不要真的下,怕毁了庄稼,而旺扎却“从中作梗”,只为了能穿上他心爱的新雨靴。

简单纯真的故事真的是引起了我的共鸣,但其实我还是想看到更多地藏地风情,点缀起来会让影片更丰满。

 4 ) 藏族儿童题材

主要为了支持藏族导演,儿童题材,讲述旺扎想要一双雨靴,得到以后又期待一场雨的降临,为此而付出的努力。

这不禁让人想到伊朗电影小鞋子,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之处,藏族中的宗教因素和小孩的天真结合再一起,影片讲诉的故事并不复杂,也把这故事算合格的讲完了,可能是因为心中的期待高,所以对影片感觉还是停留在基本叙事上。

但还是推荐去看看,支持民族电影,今天可能太累了,后面结尾睡着了,下次再有机会一定要把再完整的看一边,片中的配乐不错。

 5 ) 总体还好,细节差点

总的看来,还是很不错,很贴近生活,借雨靴展开方方面面,也有一些深刻的地方。

有一个细节让我很不舒服,可能是强迫症的原因。

男孩渴望一双并不贵的雨靴,可是,有一个镜头,他身上穿着Champion的T恤(如果没看错的话),这个牌子的T恤,即使是便宜的款,也可以换个5、6双片中的雨靴了。

嗯,除非是杰克马家里的货。

本来就是拍得很细的片子,说他家困难,当然也是更要注意这种细节的。

好比现在很多偶像剧,说主角是个正在努力奋斗的打工仔,月入几千块而已,然后住的却是豪宅,开的是豪车,奢侈品随身,请妹子去高档餐厅吃饭,那不是搞笑来的吗?

 6 ) 旺扎的雨靴两刷观感:既有童真,也有成人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刷:资料馆放了旺扎的雨靴,感觉还不错,挺有乡下气息。

而且用藏族本地语言也让我更好的融入本片的氛围当中。

虽然本片也有不少现实意义的东西(比如用羊皮换一个镰刀还是一双雨靴),但是在旺扎这个孩子的审美里就变得十分单纯,朴素(为了在学校争光非得买雨靴,结果不下雨)。

最喜欢的是旺扎为了让老天爷下雨故意偷走法师用法力的那把木剑。

整个过程虽然表面上俩人是对立的,但是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很有趣。

不知道放西游记电视剧那段是否是刻意的,因为小孩也是因为这个才想到召唤雨神的。

在映后了解到此片摄影是电影八月的摄影师,考虑有时间找来看看。

一直蛮喜欢这种用儿童视角去看大人世界题材的片子,细腻而又很灵动。

二刷:感觉到电视里画面的用意,西游记里召唤雨神反映着小男孩渴望下雨的心情,包括红色塑料袋象征着小男孩对于拥有雨靴的渴望。

而且有些场景二刷看不只是看到孩子的童趣,更多看到大人的烦恼。

父亲不给旺扎卖雨靴不仅是为了填补家用,更多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因为个人判断父亲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走出山区搞出个名堂。

三刷:#桃花岛观影团# 感谢岛主带来这么优秀的嘉宾,收获颇多,对藏地的宗教文化有更多的认识。

也对新学院派有更多的认识。

希望大家多多发现电影里的细节,比如配乐出现的那段小高潮和电视机画面对应的情节,小男孩心境。

 7 ) 柔韧的妈妈,作恶的孩子

特别喜欢电影中的妈妈,她对丈夫是在他面前好像怕他,其实心里不怕他。

她是一个柔韧又有智慧的女人,而且非常美丽。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她真是太自然了,就像是生活在这个家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

扣了两分实在是不喜欢后一半情节。

小孩子只是为了穿雨靴就希望不下雨,不只是希望,甚至还用行动来进行破坏,他们破坏的可是父辈一年辛辛苦苦的忙碌啊!

而且这个收成也是一家收入的来源,别忘了妈妈说起没有钱时的无奈!

一张本可以换镰刀的羊皮,特地给他换了靴子,这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还想让家庭雪上加霜,我觉得这不是藏族人的思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剧情而设计的情节。

但导演也是藏族人啊,他应该最了解藏族孩子。

我去过藏区很多地方,也有很多藏族朋友,就觉得他们敬畏天地,感恩父母,心地非常善良,而剧中孩子做的事情让我觉得很可怕,这不是调皮,而是自私,甚至为自私而作恶……写到这里忽然又想到一个细节,就是这孩子弄丢自己的铁皮青蛙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学偷了,甚至都没有丝毫想一想自己可能忘在哪儿了。

后来母亲对他的指责是对的,让他以后不要再随便怀疑别人。

这孩子的内心真的很危险。

所以呢,如果一个主角让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在我心里就立不起来。

 8 ) 专访拉华加:作为一个新晋导演,我的未来影片类型很难讲

6.30,拉加华导演的《旺扎的雨靴》与书本的观众提前见了面,一起来看看这部柔软童真影片背后导演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吧!

Q您好,导演您之前是学理工的,然后来去北电念了导演系,那是什么原因从理工科转向导演呢?

A我在高中的时候,万玛才旦导演老师开始拍藏语题材的影片。

那时候很多藏区的年轻人开始喜欢电影,我也一样开始喜欢电影,当年虽然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的物理系但是没有去上,一心想去北京学习电影,后来遇到万玛老师建议我去学文学,我去西北民族大学学了三年的藏语言文学,后来就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升本,然后就开始系统性地学习电影。

这期间去了很多剧组包括《清水里的刀子》,还有《那年八岁》,类似的很多影片都有参与,后来开始筹备自己的电影了。

Q今年上影节的主席锡兰,以前是学工程的,杨德春导演以前是学建筑的,您觉得您的理工科的学习和经历有没有对你的影像创作产生一些影响或者是帮助?

A也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后来学的藏语言文学对于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Q我们今天在场的很多都是汉族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去过西藏西宁,见过藏族同胞,大家可能对那边的生活也比较陌生,可以分享一下你小时候上学的一些经历,和我们汉族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A小时候上学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因为我们那时候上学的路途会比较遥远,要去乡里上学,所以就是开学的时候就过去,然后放假了再回家。

Q《旺扎的雨靴》,他是讲一个小孩和雨靴之间的故事,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静静的嘛呢石》也是一个小孩和电视之间的一个故事,实际上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的故事。

现在的物质生活其实相对要丰富一些,现在藏族孩子生活要比以前要好一些,上学非常便利,同时这样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您作品中有没有关于藏族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这方面的一些体现?

A也有一些,但是大家都看到了,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小孩子内心的单纯的一面,主要讲的是小孩子内心世界。

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就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曾经熟悉的一些情感或者概念,是不是现在已经很陌生了,我们大人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但是现在的我们所有人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单纯了。

Q近些年来藏族电影,大家可能会看过他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还有《77天》,您觉得这些藏族电影跟您理解中的电影和您自己作品有什么不同?

A我觉得主要在细节上,因为你会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乡,那里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只要有非常了解的东西才能拍得很接地气,所以很多的导演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镜头对准家乡,这也是有原因的。

Q其实您在北京生活了四年,也有一些汉族生活的经历,之前拍的作品都是反映藏族地区的生活,有没有想过以后也会拍一些汉族的故事?

A对,很有可能,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晋导演很难说。

每个人都可能会改变,现在国内的很多大导演也在,像张艺谋导演的早期的一些作品和现在的作品的话还有一些转变,所以对我来说很难说。

Q也可能会受到小说影响,昨天你也提到比如你看到这本小说特别喜欢,所以想把它改编成影像,您是想拍个电影去找到这样一个小说的,跟小说作者之间是怎样的一个契机去认识呢?

A小说是藏区的才朗东主老师的一个小说,也叫《旺扎的雨靴》。

他也是我的一个朋友,我当初读到小说的时候,就特别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是小说的篇幅特别短,只有四五千字左右。

小说的前半部分省略了很多内容,比如开头旺扎非常喜欢雨靴,终于有一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双雨靴,很简单的几句话交代过去。

但是影像的呈现不一样,需要向观众交代这个事情,他是怎样的喜欢雨靴。

所以后面展开这个故事,里面的很多元素也是后加的,包括里面的铁皮青蛙,原小说里面没有,后面加一个这样的道具。

主要是为了小孩子的心理平衡,他在学校里是没有雨靴的人,大家都嘲笑他,但是他有学校唯一的一个铁皮青蛙,。

很多人都羡慕他。

这样一个小孩子有一个内心的一个平衡,包括拉姆姐姐也是这样设计的,很多人都欺负旺扎,但是拉姆姐姐每次都护着他。

这就是心理上的一个平衡。

还有里面的《西游记》元素的融入,还有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电视的动画片元素片段都是后加的。

也加了进去,主要为了现实当中父子关系和电视里面的关系的对比。

Q影片的结尾和小说的结尾是有一些不同的。

具体是怎样的?

A小说的结尾结语是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已经下了雨了。

但是我的处理方式给了大家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一个答案。

我也不想破坏每个人的梦,对旺扎来说下雨是他的梦,但是对父亲来说不下雨才是他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

Q大家如果去藏区的话要趁早去,在没有完全被汉化和丧失掉自己的所有特色的时候,我之前去西藏的时候看到,当地的人有一个最大不同是有自己最根本和最坚定的信仰,因为信仰藏传佛教,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些礼仪和习俗,我们可能去一个山洞里就当作探险,但是他们就当做每天吃饭和走路一样,您自己对藏族传统的一些宗教信仰是怎样一种感受?

A这些都现在正在变,不光是藏区,还有汉族地区的很多农村,也已经在被同化,都消失掉以前的一些文化、习俗。

Q我们现在的小朋友相对还是比较幸福,上学完全没有门槛,爸妈很重视教育,其实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我以前所接触的一些藏族孩子,他们的父母是藏族人需要去进城打工,这一帮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但是政府没有办法全部去接管他们,就会有一些民间力量,自己成立一个孤儿院去收容这些留守儿童,我们这边的汉族热心人士去旅游的时候会带去一些衣服等等,不知道现在还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学上?

A存在的,我觉得不光是藏区,其他地方也有。

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到《米花之味》这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也呈现的讲的也是留守儿童的故事。

Q您除了跟万玛导演合作开发之前,还有跟《清水里的刀子》王学博导演,孙杨杨瑾导演也有合作,可以分享一下跟他们一起工作的一些感受,还有经历吗?

A上学期间确实去了很多剧组,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积累了很多,也认识了团队的很多人,包括我在这个影片里的化妆师,,万玛才旦老师也是对我第一次跟剧组的时候认识的。

他当时我们在玉树那边拍戏,他有高原反应,我那时候是翻译,每次都帮他一些拍拿一些东西。

后来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说有一天你拍戏我一定过来,刚好我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就过来会帮忙,是互相的一种帮助。

影迷提问:影片描写两个孩子,他们表演特别得真实和自然。

您在当时调解两个小朋友的时候有没有做一些前期的培训?

我记得有一个导演曾经说过,两种题材比较难拍,一个是小孩题材,一个是动物题材。

所以我觉得敢拍小孩题材的导演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最近的一些儿童题材作品,比如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还有《迦百农》,这些作品其中的小孩的表演确实不是在演,好像在生活里面的一些镜头的聚集,也足够显示出导演以及摄影的功力。

我想这很多是抓拍的镜头,导演在拍摄影片的过程当中,肯定也会有一些比较辛苦的事情和愉快的事情,可不可以分享一下?

A里面两个演员主演是非职业演员,是我们从村庄附近找的,因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方言不一样,青海牧区的方言和农区的方言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我们找小孩的时候,为了方言尽量找农区的,找了农区的一些学校,这样找到了男一号女一号。

前期没有开机之前七天左右,两个小朋友过来了解这个故事走进这个故事,扮演他的父母是专业演员。

因为他们是专业演员,他们两个俩每天都带着两个小朋友,还有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每天都能很投入地练演台词讲故事,融入这个故事。

辛苦的事情的话首先还是条件,我们选择的拍摄地方,交通不方便,还有住宿各方面都不方便,我们住在一个学校里面,夏天很热不能洗澡。

吃饭也没地方去吃饭,就自己做饭。

但是我觉得这样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蛮有意思的。

小朋友这边有时候确实很难去调教他们,尤其是拍夜戏的时候,晚上小朋友困了就自己睡了,一帮人等他也不管,他就睡着了,就没办法,只能第二天去拍。

Q第一部作品能够入围柏林电影节,真的是非常优秀的一个成果,国外的观众就看完这个电影有什么反馈?

A我觉得虽然是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但是里面的情感是共同的,所以当初在国内外放映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也过来看这部影片,但是有一个些小朋友站起来说看到旺扎以后特别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说自己想要一部个手机,一直求父母,但父母不给给他买。

还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希望自己也有一个像拉姆这样的姐姐。。

我觉得里面的情感是共同的大家都很有共鸣。

影迷提问: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敬畏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工作者,不管是做文学的还是做电影的,因为我觉得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会给他们赋予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这都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比如说刚刚的电影里面后面求雨的时候加入了很多宗教文化的东西,我觉得这都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地方的人无可复制的,那么我有一个疑惑城市改造过程中慢慢的所有东西都开始趋于一致了,比如说我们南长街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南长街,只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所以在这个城市文化互相趋于一致的时代,作为一个创作者,该怎样去保留影像当中的真实还有质感?

A我觉得我并不是刻意的去表现这样的东西,我这部影片主要呈现的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的世界。

包括近几年,国外的一些包括伊朗的影片,大家看到很多优秀的儿童题材影片,但是他们很多儿童影片都是一个通过这样的的题材去呈现一个大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像是民族文化这些,但是我这个里面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反思自己的童年深处。

影迷提问:还有关于电影节奏的一个问题,上半段我觉得它整个节奏我很好,不管是细节还是剪辑都非常的成熟。

下半段可能节奏稍微慢一点,下半段有很多旺扎跟踪别人,比如他跟踪他父亲,您还是采用一个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有没有可能如果跟随镜头的话,可能会节奏可能更紧凑一点?

A其实跟影像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包括这种摄影师也是《塔诺》的摄影师。

我们也考虑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这个事情,但是觉得不太适合,我希望他是一个很安静的客观的视角去呈现,大家看的时候就是很安静的看下去。

书本放映: 感谢拉华加导演在无锡特别需要雨靴的黄梅季的时候,送来了《旺扎的雨靴》。

7月19号旺扎的雨靴上映的时候,大家可以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走进电影院,再去感受一下安净和温柔的影像,这样纯真的一个故事。

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9 ) 《旺扎的雨靴》 算是今年复工后国产文艺片的一个惊喜,清新可爱。

一双雨靴,牵动着颗童心的喜怒哀乐。

但是孩子的小小心思,又和成人的世界处处背离。

成人考虑的是庄稼能不能丰收的生存问题,孩子则更多考虑快不快乐的问题,于是矛盾就这么诞生了,少年的烦恼也就来了。

因为有了跳跳蛙,没有了雨靴,就期盼雨靴;有了雨靴,期盼下雨,却又总是不下雨。

旺扎的小欲望和小私心,总是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于是各种纠结与忙碌,又在成人眼里各种犯错。

看这部电影,作为成人,似乎有些纠结。

因为一方面通过整个故事了解旺扎内心的发展历程,所以能够理解他的执着;但是另一方面,又对他周围成人世界的困顿颇以为然,孩子的执着与私念,也确实可以视为“不懂事”。

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又有多少成年人可以静下心,就像在电影院里安静的看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去耐心得了解孩子“不懂事”的缘由呢?

 10 ) 寓言故事

片子本身没有太多内容,我觉得半个小时就够了,如果这是一个文本故事应该是3-5分钟就讲完的寓言,开放式结尾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答案。

电影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没有雨靴/得到雨靴。

雨靴是一个物质符号。

在【没有雨靴】的部分,对于旺扎首先它具备切实的使用功能,其次它是融入群体的身份认同。

自尊被寄托在物质化身上,物质条件本身也奠定了旺扎的自尊。

资源有限,父亲只给旺扎一个选择。

铁皮青蛙这个物质符号满足玩具的使用功能和【全校唯一】的炫耀功能,满足虚荣心。

父亲是非常理性的,如果让旺扎充分认识到欲望并不能被无休止的满足,人应该妥当地处理欲望,就不会有坑爹熊孩子了。

此处慈母上线,败儿养成,影片进入【得到雨靴】的下半段。

得到物质却不等于欲望的满足,妄念起心魔生,没有雨靴时期待晴天,有了雨靴期待下雨。

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心态。

没有理智克制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

看到旺扎晴天穿雨靴上学被同学笑老师批,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

这是被欲望蒙蔽的初级非理性行为,目前只危害自己,如果能意识到并挣脱妄念回归理性,就问题不大。

对我来说影片到这里就够了。

所有的欲望,都必须经过理性检验。

物质就是物质,不要附加过多含义,使用它而非被它役使。

《旺扎的雨靴》短评

很朴实的片子,3.6星。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又是导演处女座,藏语,青海化隆农区,给4星鼓励一下!很喜欢藏区人说话都说谚语~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资料馆1号厅。一大早爬起来去故宫又骑过来还以为会睡着!北影节刚放完 人可真多真看出来是免费的了什么大爷大妈都带着孩子来吃吃喝喝!

5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山区孩子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匮乏之间的矛盾

9分钟前
  • 马可菠萝油
  • 还行

#桃花岛观影团#导演处女作想看~ 看过之后有很深的共鸣,不只是小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十分期盼却得不到的东西,儿童的视角让原本内心的这种伤感变得有趣的表达出来,喜欢~

11分钟前
  • 佟九七
  • 推荐

被一条弹幕笑到——这要是我儿,要啥雨靴,我给买aj!哈哈哈哈哈哈!!

13分钟前
  • wbyyspy
  • 较差

结尾能不能明确一点啊啊啊啊整个故事都已经在讲雨鞋了!

1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小孩子的小心思,简单又复杂,里面的无奈、悲伤、惊喜的转变真的是完完全全展现在观众面前,相比「小鞋子」我更喜欢「雨靴」的清新灵动。

22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我确信现在还是有困难的人,但是这和这部矫揉造作的片没啥关系。人物十分刻板,为了悲情而悲情。比阿巴斯差了十部小鞋子。

23分钟前
  • 较差

12/9@青年影展 故事朴素演员灵动,几乎第一时间会自然对标到伊朗儿童片,一丝真意的缺失却遗憾。构图也具保守美,但摄影所呈现出的电视电影品质与其基调略打架。结尾开放加分。(ps早场太困打盹了- -)

26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姐弟line可以代餐一下我cp。视听语言陈旧且啰嗦。

30分钟前
  • 阝女
  • 较差

上映的时机不太好,感觉和《第一次的离别》有很多背景上的相似。雨靴可以代表很多大的或小的渴望之物,童年却永远短暂。少数民族的故事这么少,而且却只能通过这样的视角来呈现。

3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蓝莓酱选片,一起看的

36分钟前
  • 苏格
  • 还行

何必放到少数民族背景下呢,看过原剧本,父亲完全符号化了,简单的权力压制,教师怎么会因为学生穿雨靴就批评他?小贩都不知道羊皮的价钱,太刻意了,没意思。

39分钟前
  • 渔歌
  • 较差

导演手法真的太稚嫩了,故事也太过简单……

44分钟前
  • coldfish
  • 较差

最后雨特别大,冲毁了庄稼,旺扎内疚极了,把木剑哭着还给了大师,大师安慰着他说没事。这样的结局不是更加合理吗?我正想说那个镜头很美,结果片子就结束了?!ps:旺扎的妈妈真漂亮啊。

49分钟前
  • 山水
  • 还行

稍微有点拧。

51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旺扎你一定要珍惜拉姆姐姐啊。

56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还行

手里的跳蛙比不上脚上的雨靴,换镰刀的羊皮最终换来一双雨靴,童年的旺扎在期待一场大雨。3.8

5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小孩子的心思真有趣

60分钟前
  • 德拉帕努斯
  • 推荐

中国版《小鞋子》,孩子的梦想向来比成人的世界简单而纯粹。

1小时前
  • 梅林
  • 推荐

看完一点也不觉得轻松童真,是我太敏感了吗

1小时前
  • シヤナ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