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烦的角色。
不明白她在深沉什么,镜头给她就烦,还搞的那么慢那么深沉。
她有事吗。
端着碗骂娘。
不知道感恩,跟着朋友蹭这蹭那,结果内心觉得自己无限委屈,觉得自己无限正义。
把人家一个好小孩给害了。
给自己好朋友家招贼。
真要命,双标叫她玩明白了,好个正义感白眼狼。
btw Olivia是不是lesbian,是不是爱她,她俩啥关系。
白莲花第一季对我直观冲击比第二季大。
故事结尾,为了“鸡毛蒜皮”事情作天作地白人特权者全身而退,留下了一个空欢喜一场而万念俱灰的按摩师;一个因入室盗窃而入狱的本地人;一个因拉屎而丧命的酒店经理。
甚至入室盗窃还把一对婚姻亮红灯的中年夫妻给整圆满了……个人认为第一季人物比第二季饱满真实,也更耐人寻味。
第一季宝拉,对标第二季谭雅助理波西亚。
都是平民有志青年,前者过分天真,后者满嘴虚无。
宝拉虽天真近乎蠢,但是好歹看清本质。
知道白人特权者的伪善,知道他们资本残酷积累,也并未在物质中完全迷失。
怂恿服务生小哥犯罪的初衷也是让他拿回被夺走的(可能会有分析觉得她嫉妒好友的犯罪动机,我只能说可能女性就是嫉妒的化身。
就好像我们所有低阶高阶思维都是建立在情绪化的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只属于睾丸)。
当然最讽刺的是,原住民拿回被殖民者被掠夺的一切已经不合法了。
白人体制让掠夺合法,但是夺回不合法了。
暴力完了跟你谈法,文武兼备。
第二季波西亚,最开始我看她抱怨还能共情,但是后期她所谓的虚无很快被声色犬马所代替。
派对和性爱很快就使她快活。
进入舒适圈后,她很快开始走心,不巧立马被当头棒喝,直接知道好感对象的阴暗面。
但是面对这一反转,也无法激发出她身上任何发光本质,除了她有些晕开的妆面和欲哭无泪的神情,我也没看出来她有啥建树性的情感表达。
痛斥和接纳,两者都没有。
最后经历一切也直接独善其身,完全不顾谭雅死活(谭雅对她迫害从她的叙述中我都没听出来多少,除了象征性的让她不要出房门……)就个人而言基于前文铺垫我找不到她连警都不报的合理理由,可能就是最后Jack说对方势力很大不要惹吧……总之,就觉得真的毫无优点......宝拉这种角色生活中有,也很值得写,因为有发光点也有缺陷,就觉得存在理想和现实的戏剧性挣扎。
波西亚这种角色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是你写她干啥呢。
无非讽刺当代青年的虚伪做作,全程说社交媒体逼疯她,但是全程不离手机,书皮子都没摸。
她的当下生活就是感官享乐,我在她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闪光点,就纯纯反面典型呗。
非常巧合的又是一位女性来演了这个角色,一二部青年角色不少,结尾一般都是女性闯祸,男性迎来救赎。
只是上一部俩女孩还有闪光点,二部就对比太强烈了。
二部男青年Albie天真善良,圣光遍地,还非二元性别,同情妓女,原谅渣父,甚至直面他爷爷的屁,最后播洒他爹的五万欧福音全身而退。
他一定有美好未来,毕竟他是特权白男。
对比之下剧里波西亚甚至精神头都比不上他——机场那场波西亚愁容满面,他了无遗憾神清气爽……一二部大堂经理其实塑造挺好的,一个男同一个女同。
特别第二部的女同经理,极富人情味,个人感觉相当可爱。
一部里面大堂经理其实我前期觉得很不讨喜,他工作导致失误后期却一直圆滑地甩锅或欺骗,我甚至觉得他不值得被共情。
但是最终他因此丧命我觉得剧情讽刺就合理了ーーShane和他都存在情绪问题,但一个得到惩罚是老婆和他闹离婚,一个被开除之后因此丧命,对比惨烈......二部大堂经理情绪合理很多,也没有过多怨气,只是来来回回调动人员而已。
而且情绪很容易平复,也没有一些打击报复。
Mia工作虽然是性爱交易,但是也不是完全无实力,对比其他事件也就觉得还好了……最后,谭雅为啥狗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虽然很遗憾,但确实是谭雅溺毙这一结局更有张力,给人一种久久意难平的感觉。
就好像你单挑二十多人头,被对方偷了水晶的感觉……谭雅的渣男丈夫估计是李白高玩。
反正我是看者有意。
第二集三个年龄段女人对成功的看法很典型。
女权也很典型。
女人45:搜索引擎公司掌权者女人30:闪婚嫁入豪门小记者女人18:自以为是叛逆小刺猬话说30搭话45,说我好仰慕你,可不可以给我点人生建议。
45说你嫁入豪门要签婚前协议,要知道不是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后,你要留好后路,独立自主是你的力量,不要放弃这力量。
女人不容易,我遇到了都能帮就帮。
30觉得很有用,说谢谢,说我以前写过你的报道,科技业十大影响力女性45脸色一变,说你写的?
那篇报道完全是在中伤我。
30不解地说,我是在赞美你啊,说你在企业界大杀四方。
45说那篇报道让人感觉公司是为了外界观感才让我升迁,搭上了反性侵运动的便车,把我描绘成精通算计的妖女,把公司的受害女性当垫脚石去实现自己的野心。
这篇报道让我很受伤,更伤害了反性侵运动的理念。
我历经磨难往上爬,全凭一己之力卖命工作,没有搭什么便车。
30说我是看其它报道改写的,没想到你不喜欢。
18是45的女儿,对父母和弟弟不屑一顾,对其他游客评头论足,带着女友来家庭度假,把弟弟赶到厨房过夜。
45对18说为什么陌生人把我当成模范,欣赏我的成就,你却觉得我有人格上的缺陷?
18说你一直忙个不停是强迫症,是掩盖内心的空虚。
你公司是社会结构解体的罪魁祸首之一,难道因为是女性当家我就该支持这家公司吗?
45说你应该支持的是当家的是你妈!
目前总结:45苦乐自知,尽力帮扶;30急功近利,患得患失;18个性解放,大义灭亲谁是白莲花?
白莲花也不是个好词了,都是白莲花夏威夷,我也想去,想去《迷失》里的那个瀑布潭
说起「共富」这个话题,美国人已经折腾了百年了,现在大概是什么样呢?
《白莲花度假村》这部戏真的是很好的诠释了。
这部戏表面上是演了个凶杀案,但它一点不悬疑也一点不血腥,其实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类似于「无人生还」那样的封闭空间的人性故事。
这部戏有很明显的政治隐喻,因为故事里面的人阶层都不一样,还几乎包括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
而它经典的地方在于,这些涵盖了不同阶层的人,最后都真实地呈现这个阶层的处境,以及这些阶层是如何彼此撕裂的。
01巨富们这部戏里面的游客都是统治阶层。
1、新婚夫妇代表了美国社会的old money。
妈宝男(新婚丈夫)的母亲做慈善、做交际,说明他们已经早都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就是靠圈子和声望维护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他们身上早都去掉了「奋斗」味,妈宝男从始至终没有讨论过工作,而且他们家人嫌弃工作,对还想要工作的新娘Rachel的想法不能说是不支持,而是完全不能理解。
最关键的是,全程妈宝男对新婚妻子的诉求免疫,注意力全在跟酒店经理维权上。
这份捍卫权力的执着真是让人「敬佩」!
2、女高管一家则是美国的new money女高管一家则是美国的new money,看着很像是在映射facebook的桑德伯格。
她说着蹩脚的中文(美国人认为这帮互联网大佬和中国合作是可耻的),不停地在屋子里推倒重建(象征互联网的颠覆性),对自己的奋斗史充满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她责怪Rachel不理解她的奋斗是能力,谴责丈夫不支持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他们家是奋斗起家,对社会底层还有一些口头上的理解。
保险柜被偷了,他们也没四处嚷嚷(对比妈宝男本来事不关己却主动去投诉),女高管还一直在忙着工作(她是整部戏唯一一个还在酒店工作了的人——Rachel最后放弃了那份工作)。
但是这种口头上的理解最后还是被真实想法给击穿了。
家里的爸爸说:难道我们就因为有人受了苦难就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
你愿意把钱都捐出来做慈善吗?
他认为人性使然,没有人愿意放弃特权。
可能是因为还是互联网新贵,他们对慈善这事还不太感冒。
得到了妈宝男一家那个阶段,他们才会知道美国那些大慈善家是怎么用慈善来维护自己阶层的。
3、疯女人和她那个做官的老男友,这是美国食利者阶层的化身疯女人从来不愁钱,你看她疯疯癫癫的,百无一能,但她既不关心政治,也从来不关心钱,因为她有不知道多少钱,反正是永远也花不完的钱。
这种人对社会已经丧失了最后的关心,他们只关心个人的feeling,emotion。
她只记得原生家庭如何迫害它,多少个男人受不了她……
现在德国社会这样的人特别多。
他们坐拥着几百年都花不完的钱,从来不参与政治,从来不抛头露面讲奋斗,几个电话就可以在全球移动资产,收割着全世界的财富。
而他们自己就像好莱坞英雄片里很多主角一样,失落、迷茫、找不到人生意义……当然,这个故事对这两个人还是有个清晰的主题的:死亡。
不管你有多少钱,最后也难逃一死。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这就是美国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在他们周围是正在继承财富和权力,希望通过各种方式(继承、婚姻、奋斗)挤进这些阶层的人。
02继承者、边缘富人、中产1、新娘Rachel
是个想要通过婚姻混进豪门的兼职记者,她有美貌,还有些口头上的事业心。
但她最终发现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圈层,她不想做个花瓶,一直在纠结自己要不要离开这个家庭。
但最后她没有离开,还是和丈夫和解了,做花瓶又何妨?
毕竟还是统治阶级。
在黑技师不再给她建议的那个夜晚,她终于「觉悟」了。
2、女高管的女儿
女高管的女儿:她想要自由,渴望情感和伴侣。
但是她跨不出自己的阶层。
她和闺蜜不一样,闺蜜是有白左信仰的,她没有信仰,她只有叛逆,反对自己的父母,其他的并没有什么。
她象征着美国社会的白左,嬉皮士,就像阿甘的女友那样,其实没什么真正的信仰,只是叛逆啊叛逆,最后弄得浑身是伤,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阶层。
女高管一句话就戳穿了她们这些人的虚伪:你能对陌生人都那么友善,为什么就不能对家人好一点?
是呀,这就是白左的虚伪之处,乍一看好像是关心社会底层,强调团结和谐,但实际上这套思想全是捍卫自己阶层利益用的。
高管一家从没去过黑人技师那里,对跟底层人都不怎么接触,只要是活生生人他们都不感兴趣,满脑子就是自己high和那些抽象的道理。
3、小闺蜜
她应该是拉美裔,按说应该属于被统治阶层,但她有很高的学历,很强大的人脉圈,研究殖民主义。
她象征着美国社会的知识分子基层(教师、律师、医生……)。
美国的知识分子恐惧权力,信仰白左,反对种族歧视、殖民主义和一切压迫,很多人确实也在为此而战斗。
但是最后呢?
她输出的是理想,买单的是小土著,他们就像一切没有枪杆子的煽动者那样,软弱、妥协,把别人送去做了炮灰。
知识分子注定只是权力阶层的附庸,当他们倒向民众的时候发现枪不在手,倒向权力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穷二白,又担心权力阶层掠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这种摇摆的身份,软弱性和妥协性自古如此,今后也不会改变。
4、女高管的丈夫这是个在家里不太有存在感的男人,满脑子茶党思想,看不起穷人,瞧不起LGBT,认为现在的就是最合理的,白人有不表达自己态度的权利(就是只要我没公开说我种族歧视,我就不算种族歧视)。
他象征的是美国南部的保守主义势力。
别看他们和白左斗得不可开交,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能抱成一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傲骨》里面的Diane、Kurt夫妇,看起来观点相左,但在特权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最后还是能抱成一团。
他们这个阶层是卫道士,虽然没有老钱,也被互联网的新时代抛弃了,但是人家始终是统治阶层,在关键时刻总能找回自己的存在感来。
5、小男孩
他是个环保主义者,也是美国下一代白人的象征。
他们迷茫了,找不到方向。
就像女高管妈妈说的那样:他这个年龄的白人男孩在社会里是孤立无缘的。
现在统治阶层都找到了自己位置,只有他不知道该去往何方。
他被LGBT姐姐排挤,被互联网新贵控制(舆论对白人的炮轰),他只能沉溺游戏,在海滩上睡觉。
后来他手机被海水冲走了(象征离开网络),他终于看到了世界的美好,找到了和土著融合的道路(加入船队)。
或许这也是主创团队对美国下一代的一种寄托吧:日子还要过下去的,实在不行,就融合吧。
毕竟驾着船征服世界,这是美国祖先们建国立业的基础啊。
整部戏酒店里的员工,全都是美国社会的被统治阶层。
03被统治者整部戏一条大主线就是身为主子的客人们带着各种焦虑、情感问题、纠结和恐惧,都得到了酒店员工的帮助,但是最后受伤的全是酒店员工。
1、经理高级打工仔,以为自己拥有特权,但其实他分分钟就会被富豪们碾压至死。
他是真的LGBT+瘾君子,而不是那些口头上仁爱的白左。
并没有人真的去同情他,跟他产生过认同。
他能改变命运的方法无非就是偷点客人的东西,使点坏,捣捣乱。
但凡有一点使用特权的机会,他都不放过。
偷小闺蜜包里的东西,给妈宝男使个坏……
他的这些小伎俩最后都难逃权力的压制,最后把命搭上了,也只是换来妈宝男在候机厅里冷冷的一瞥。
更搞笑的是,他对比自己低一等级的人毫无同情心,他承认剥削自己的下属小男孩,小土著被抓他无动于衷,他对在他办公室生孩子的胖女孩充满厌恶,唯一能倾诉情感的黑技师,他其实也只是利用而已。
让我们对他完全同情不起来。
打工仔阶层的悲哀,全写在他的种种作为之上了。
2、黑技师
象征着美国社会广大「黑命贵」阶层。
他们有手艺,朴实单纯,渴望改变。
她全程都是服务者,拿出了真心和诚意。
但是最后疯女人的话太精辟了:我不希望我们的关心因为金钱而变得不纯粹。
疯女人一句不想不纯粹,把黑技师所有的希望砸碎了。
她终于明白:阶层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壁垒,在疯女人心目中,她永远也只是个服务者而已。
需要你的时候,给你希望,说要投资;不需要你的时候,「我不喜欢我们的关系不纯粹」。
我想那些葬身南北战争、两次大战、「黑命贵」的参与者们最后大概都体会过这种辛酸。
3、小土著这是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底层:原住民。
他们地被白人抢了,人还得被迫给白人打工,出卖自己的时间和情感服务于这些「抢夺者」。
他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爱,以为小闺蜜是真心在帮他(他们以为拉美裔的应该跟他们是同一阶层),但其实他们是孤军奋战,人家只是说说而已,最后小闺蜜躲得一干二净,跟高管家庭和解了,而你呢?
4、生孩子的胖女孩
这是美国底层白人穷人的缩影。
让我们想起《致命女人II》里面的胖女孩。
她们没学历,一切都平平无奇,怀了孕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没有人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是白人。
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被视为不知道努力,不知道上进的穷人。
现在福利社会的欧洲这样的人更多,毕竟美国还是信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在欧洲,这些白人领着可以饿不死的福利,每天吃薯片看电影做爱,怀了孕男的提上裤子就跑,留下女的自己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还在在穷苦中长大,成为犯罪分子……
这部戏告诉我们一个最残酷的现实:美国社会已经完全碎裂,各玩各的,根本没办法融合在一起了。
统治阶级治愈了各种无病呻吟的痛苦、焦虑绝望,最终大团圆了;而被统治阶级则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被抛弃和被嫌弃。
阶层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事不关己,从彼此的世界匆匆路过,留下满地狼藉。
“Let us alone. Time driveth onward fast, And in a little while our lips are dumb. Let us alone. What is it that will last? All things are taken from us, and become Portions and parcels of the dreadful past. Let us alone. What pleasure can we have To war with evil? Is there any peace In ever climbing up the climbing wave? All things have rest, and ripen toward the grave In silence—ripen, fall, and cease: Give us long rest or death, dark death, or dreamful ease. (lines 88–98)
這個劇名其實挺有意思的,white lotus在英語里雖然沒什麽隱含的意思,可是在我們中文語境里,“白蓮花”形容本片大部分角色,那簡直太合適不過了。
這是一群富人度假的故事。
這些人里,有隨便買個手镯就要幾萬美元的女CEO和她的家人;有習慣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富有直男和他的新婚妻子;有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生活多舒適的單身中年婦女。
明明是美景美食當前,這些人卻因爲對很多人來說不值一提的煩惱而不以爲意。
對這群早就習慣了優越生活的人上人來說,他們不知不覺中就把自己的現實生活帶到了本來應該是逃離現實的假期裏。
Mossbacher一家的假期,從一開始就風波不斷。
女主人Nicole只想帶著家人好好度個假,男主人Mark卻心事重重,總算得到了自己沒有得癌症的好消息後,卻忽然驚聞自己父親居然是深櫃,令他開始徹底懷疑人生。
女兒Olivia帶著自己的朋友Paula一起,但看著Paula和度假村工作的本地小夥Kai在一起後,妒忌心發作。
Paula跟著朋友一家來度假,但她顯然並不真的那麽喜歡Olivia這個朋友,她的內心煎熬終于以一種糟糕的方式爆發。
兒子Quinn全程被忽略,被姐姐欺負地只能睡在海灘邊,不過這個陌生的異鄉卻給了他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Shane是典型的出身好、一輩子沒吃過苦的富有人,他習慣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當他沒能住到自己想要的房間,甚至被酒店經理Armond戲耍後,本應該放松快樂的蜜月就徹底被毀掉了。
這個從來都自我中心、被媽媽寵壞了的男人,甚至對枕邊新婚妻子Rachel的異常舉動完全沒意識。
Rachel長得漂亮但出身普通,雖然嫁了個有錢男人但並沒有想放棄自己的事業。
當新婚丈夫把蜜月的焦點都放在和酒店經理爭執上,當婆婆忽然出現在自己的蜜月里,Rachel終于不得不直面自己做靈魂拷問:我是不是犯了個大錯?
Tanya帶著母親的骨灰盒來到度假村,打算和母親做最後的告別。
在遇到度假村里的SPA經理Belinda後,一片迷茫的Tanya似乎找到了新方向,但很快,她的注意力又變了。
在現實里,這群人無一例外都過著遠勝于普通人的生活。
但他們對此卻好像一無所知,似乎要什麽有什麽是正常的,是應該的。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能用來逃離現實的昂貴度假村在他們眼里,反而普普通通甚至充滿了“得不到”的煩惱。
這是一個關于privilege的故事,但比起其它相似題材作品,本片無論是故事走向還是角色塑造抑或內核深度都是相當出色的。
遊客里,Paula是唯一一個非白人,但此刻她享受著一切白人特權,膚色只是讓她比她的同伴稍微敏感一點而已。
從Paula和Kai的對話里能看出,她並不那麽喜歡自己“最好的朋友”Olivia,對她的缺點完全明白,甚至看著Olivia這一家人不由自主流露出的高高在上感,她也並不是那麽舒服。
但與此同時,她卻跟著這一家人度假,享受著這家人特權帶給她的一切好處,她內心自然是煎熬的,但這份煎熬並不能改變她同樣作爲擁有特權一方的身份。
Quinn大概是本片最讓人同情的角色,他被家人忽略,也沒有家人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可是作爲這一家人的一部分,他同樣是享受著特權而不自知的。
另一個讓人同情的角色Rachel也差不多。
Rachel的丈夫Shane是典型到不能典型的有錢直男。
他自信爆棚,對自己應該擁有一切毫不懷疑,毫無意識地俯視所有非自己階層的人,哪怕是自己的新婚妻子。
還在蜜月中的他就可以隨意貶低妻子娘家,貶低妻子的工作,完全可以想象對其他人,他會是如何瞧不起的態度。
可是Rachel和這樣一個人在一起真的那麽值得同情嗎?
丈夫咄咄逼人的態度雖然令她不舒服,可在這里,她卻實實在在因此享受到了隨之帶來的特權。
並且Shane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是怎樣的人,這就讓人好奇,Rachel怎麽會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大錯”呢?
擁有特權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對別人的影響,Tanya就是典型。
在她最迷茫最消沈最孤獨的時候,Belinda出現了,她于是鼓勵Belinda去擁有自己的事業,提出自己能投資。
一開始並不爲之所動的Belinda慢慢開始相信,相信眼前這個“富有的白女人”(rich white lady)真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但Tanya的一時興起後,根本沒有在意留給Belinda的會是多麽大的失望。
本片主旨顯然是嘲諷1%階層,但這種精准揭開這群人虛僞表面的方式,真是太獨特了。
和其它講富人作品不一樣的是,大部分作品里,無論是角色本身還是觀衆視角,都會很明確地表明“這不是一群好人”,或者至少,這是一群“缺點明顯又多面的人”。
這個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好人。
Mossbacher一家都覺得自己很woke,但說著說著Nicole就忍不住心疼作爲“白直男”的兒子,認爲這個人群這幾年已經遭了夠多苦了。
Olivia倒是能爲朋友Paula說話,也理解看著夏威夷土著表演時Paula不悅的反應,可是她的一切意識都只是言語上的,毫無任何行動,哪怕是和Paula真的好好談一談。
Shane覺得自己作爲丈夫,讓妻子不要辛苦做無意義的工作是體貼,“我都養妳了妳還要怎樣?
”甚至算得上這群人對立面的酒店經理Armond,他對于自己這份無時無刻不需要和麻煩的客人們打交道的工作非常厭煩,于是找到了自己對抗發泄的方式,和Shane對著幹,但不知不覺也讓自己陷入了爬不出來的深坑里。
大部分以富人爲主視角的故事裏,哪怕主角是“壞”的,也會讓觀衆不由自主站在主角一邊。
但本劇特別就特別在,它同樣是從富人視角來講故事,既沒有合理化這些角色的“壞”,又沒有因爲大部分角色都不那麽好而讓觀衆沒法看下去。
它既沒有刻板印象里的富人醜態,沒有用卡通化醜化的富人形象來嘲諷,又確實揭露了他們虛僞的一面,所以讓人覺得真實的同時,作爲文藝作品,也足夠好看。
撇開對富人階層的嘲諷,本片整個故事本身就很特別。
雖然第一集一上來就有一個“有人死了”的大謎團,但是和《大小謊言》(Big Little Lies)不一樣,越看下去,觀衆越不在乎謎底。
全部這6集,所有角色經曆的故事看起來都是波瀾不驚的小浪花,但就是這些小浪花慢慢彙聚起來,最終迎來了大波浪。
觀衆的觀看經曆就是,也說不上到底期望一個什麽結果,但就是想看下去,想看看這些人一步一步都會經曆些什麽。
所以前5集來看,這好像是沒有誇張大drama但是能勾著觀衆一直看下去的故事,但是到了最後大結局,卻奉獻給了觀衆非常意外的高潮。
所有的故事都不是無用的,所有看起來不經意的小細節最終爆發,這個“誰死了”的謎底以一種非常黑色幽默,又非常合理的方式把所有故事線收攏起來,相當意外,也相當精彩。
而且更難得的是,正是這最後一集,很多角色都變得更立體,更像真人。
比如,本來觀衆非常同情的Rachel,當她對著被Tanya拒絕的Belinda哭訴自己的人生困境時,真的很難讓人再有什麽同情。
想想看,一個人群里一眼就能成爲焦點的年輕美女,她最大的困境是富有的丈夫要養自己,但是自己又不想當一輩子的arm candy。
坐在她對面的Belinda呢?
幹著一份普普通通沒什麽前途的工作,成天和這些何不食肉糜的富人打交道,剛以爲遇到貴人能將迎來人生轉折,結果不過是人家旅途的小插曲,還得繼續爲生活奔波。
天天996的社畜要是面對一個富二代哭訴自己明明想努力,可是無奈家里太有錢了只能委屈自己天天到處花錢玩,Belinda一臉生無可戀站起來就走的反應,大概已經是相當克制了。
一整季都讓人覺得Bitchy的Olivia在最後一集里也有驚喜,她似乎理解了Paula對自己和父母完全一樣優越而不自知的指責,沒有選擇爆出Paula的秘密,反而擁抱她安慰她。
Tanya也是,不能說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讓Belinda多失望,她顯然是有所內疚的,只不過Olivia和Tanya的負罪感都是在自己已有框架內的,她們確實是真實的有感情的人,但對于她們既有認知,也就是充滿特權生活之外的東西,一疊鈔票和一個擁抱,大概已經是做出的最大道歉努力了。
【之前给纸媒写的几篇稿子之一,这篇对方没要,直接发豆瓣吧,有大量剧透】2021年前三个季度,随着美国影视产业体系加速复工,陆续有不少新制作的美剧被推到全世界观众眼前。
而今夏播出的《白莲花》,是其中值得细细品味的一部作品。
白莲花度假酒店与度假式叙事在不少观众印象中,看美式剧情剧就是看故事、看剧情反转。
这种印象固然有其事实依据,但已不能准确描述近二十年来美式剧情剧剧作的多元发展态势。
《白莲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8个性格迥异且在各自生活中面临不同问题的美国富人乘坐同一艘船来到一个太平洋小岛上名为“白莲花”的高档度假酒店,在度过了气氛诡异、偶然事件频发的六天后,岛上死了一个人,随后,众人怀着不同的心情离开小岛。
如果只看这样的剧情概括,人们也许会误以为这是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悬疑剧。
但《白莲花》其实是一部节奏轻快,以幽默讽刺语调展现美国中上层社会百态的剧情剧(Drama Series)。
对强烈戏剧冲突和高密度剧情转折抱有期待的观众,在初次观看这部剧时可能会体验到不小的挫败感。
编剧迈克.怀特(Mike White)为这部剧集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叙事形式,这使得其剧情难以用简单几句话概括。
尽管编剧在第一集的开场用倒叙告知观众在本剧结尾会有一名(身份对观众而言暂不知晓)的角色死亡,但剧集并没有围绕这一悬念展开叙事。
相反,在开场快速交代八位乘客同船抵达“白莲花”度假村并受到酒店管理方接待的情节后,本剧再没有出现一个统摄全部叙事线且连贯的叙事主干。
这部剧每一集、每一个情节单元,都有各自不同的叙事节奏和叙事焦点,观众在看到结局之前很难看出这部剧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想要讲述怎样的故事。
不过,如果观众尝试走出自己的观影舒适区,便会发现,伴随着观影预期被打破的挫败感而来的,还有出乎预料的惊喜。
《白莲花》的叙事大体上以时间为顺序展开,一集大体对应角色们在岛上生活的一昼夜,叙事视点不断在几名主要角色之间来回切换,而这些叙事线和情节片段之间,有时候在剧情上互相关联,有时候也没有明确的叙事联系。
单集之内往往也没有一个总体的叙事线,更像是同一天之中酒店内不同事件的组合。
但这样松散的叙事并不拖沓、无聊:尽管本剧没有一个总体的叙事中心,但各个叙事线和情节单元内含的情节和情绪张力,其实都颇具可看性。
第一集中发生在奥莉薇亚(Olivia)、宝拉(Paula)和瑞秋(Rachel)三位角色之间的对话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奥莉薇亚来自富裕白人家庭,宝拉(少数族裔)是她在大学认识的闺蜜。
平民出身、能力平平但相貌出众的瑞秋凭其美貌和富家子弟丈夫夏恩(Shane)闪婚,度蜜月时与奥莉薇亚等人同船来到“白莲花”酒店。
这段对话发生在众人抵达酒店后不久。
瑞秋试图在泳池边与两位女大学生拉近关系,于是在她们面前表演起某种独立女性姿态。
而奥莉薇亚和宝拉则看穿了瑞秋的“花瓶”本质,明里暗里用言语讽刺瑞秋。
瑞秋察觉对话的尴尬氛围后主动终止谈话,起身脱去外衣,走入游泳池里游泳,而上一秒还对瑞秋颇为不屑的奥莉薇亚和宝拉,面对瑞秋姣好的身材露出了嫉妒的表情。
在这一段情节单元中,编剧在交代几名角色性格特征的同时,通过人物的对话,逐渐建构起对话角色间的紧张关系。
同时,编剧幽默地讽刺了两种美国富人的虚伪态度。
瑞秋清楚自己能力平平,是靠美色傍大款过上了现在的富裕生活,但自欺欺人,一直试图在外人面前演出一副追求独立自主的姿态。
奥莉薇亚和宝拉,作为美国顶级高校的人文专业大学生,对后殖民主义理论、“他者”概念如数家珍,但她们对瑞秋的刻薄表明她们事实上并不能真真平等地对待他者。
而二人对瑞秋身材流露出的嫉妒眼神也表明,熟知各种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二人,在实际生活中事实上仍然服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形态。
整部《白莲花》都是由类似上述片段这样看上去并不激烈、有些“日常”但又不乏戏剧和情绪张力的角色互动、情节单元组装而成。
而这种散漫但又互相交织的叙事形式,完美地模拟出了剧中角色度假休闲时那种无目的漫游的自由无序状态。
换言之,《白莲花》的叙事形式是表演性的(performative,也译为“施行性的”),其叙事形式本身表达出一种与其叙事内容相关的效果。
而构成本剧的诸多情节单元各自具有强度不同的情感和戏剧张力,既涉及特殊、具体的微观叙事(个体焦虑、个体对支配他人权力的病态欲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涉及普遍、抽象的宏观叙事(人与自然的关系、阶级矛盾、种族矛盾、个体对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体系的无能反抗)。
观众在不同情节单元构成的复杂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中,被喜、悲、怒、怜等不同的情绪和观影体验缠裹住。
《白莲花》的叙事形式构建了一个充满理解和阐释潜能的意义和影像空间:这个空间难以被一两句剧情简介概括,难以被框限在单一的理论阐释中,难以被还原为特定的意识形态话语。
崇高与卑下近二十年来,随着美剧精品化的潮流,美式剧情剧不但在剧作形式上愈发多元,其借助剪辑、摄影、音乐、场景调度、特效等各种视听手段左右观众体验的能力也在不断向电影靠拢。
如今,由好莱坞顶级团队制作的美剧,其视听表达已经与优秀的电影作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白莲花》也是一部视听制作上不乏亮点的美剧。
接下来我会以本剧中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片段为例来做说明。
首先是一段约2、3分钟的平行蒙太奇,来自第二集结尾。
多数角色已经入睡,本剧主要角色之一,莫斯巴克(Mossbacher)家的小儿子奎恩(Quinn),一个眼睛被粘在电子屏幕上大宅男,由于被姐姐奥莉薇亚排挤,没有地方睡觉,只能抱着被子走出酒店套间,前往沙滩。
镜头跟随奎恩走向沙滩的同时,片中响起了流传甚广的夏威夷原住民颂歌《夏威夷的问候》(Hawai’i Aloha)。
这是一首由美国传教士作词,美国音乐家作曲的“夏威夷”歌曲,其配器、曲调风格有非常浓厚宗教颂歌意味。
圣歌般的音乐没有停止,镜头却突然一转,切到了酒店经理办公室。
酒店经理阿蒙(Armond)刚刚度过糟心的一天,此时他面对着从旅客失物里找到的毒品和精神类药物(来自奥莉薇亚与宝拉),陷入深深的犹豫,最终他还是没能忍住,吞下一颗红色药丸。
音乐继续,镜头再度切换到奎恩这边。
奎恩背对镜头,在海风的吹拂下,面对着大海和远方的岛屿。
他放下手里的电子设备,漫无目的地眺望远方。
此时镜头转到奎恩的正面,随着镜头逐渐从全景拉近到中景,观众可以看到,奎恩脸上渐渐流露出一副夹杂惊异与欣喜的表情。
然后镜头再次切到奎恩身后的全景:在奎恩正对的海面上,一只鲸鱼浮上水面换气。
柏克、康德等思想家用长篇大论探讨的“崇高”,在跃鲸、波涛、高山、奎恩、圣乐所构成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被具象地呈现给观众。
在本剧的开场,奎恩和阿蒙是两个高度异化的角色。
奎恩沉迷于电子游戏,是个仅仅满足于活着的富二代,不参与生活、也不思考生活。
阿蒙完全认同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打工人”身份,作为酒店经理他能非常熟练地完成工作,但他面对尚不熟悉工作的新员工,十分刻薄冷漠,面对旅客也没有真心。
与奎恩一样,他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没有反思和审视。
在这个意义上,他与卓别林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流水线工人没有差别。
但二人在第二集结尾的不同行动,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倒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第二集结尾的平行蒙太奇,是奎恩、阿蒙二人剧中命运的影像判词。
另一段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段落则来自最后一集后半段。
这个片段在观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阿蒙在同夏恩(Shane,瑞秋的富二代老公)的对抗中彻底落败,夏恩动用人脉关系,让阿蒙被酒店高层开除。
面对第二天就得打包走人的窘境,阿蒙彻底放飞自我,在全身心投入并游刃有余地完成最后一次餐厅接待工作后,他向夏恩发起报复,悄悄潜入夏恩的房间,向其旅行箱里拉屎。
而这一出格行为也导致他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
这一段戏的争议之处在于,编导有意识地用非常清晰(尽管是有一定距离的全景镜头而非中近景)且时长不短的镜头表现阿蒙排便的过程。
不少观众在网络评论中发出质疑:有必要如此清晰地呈现这样恶心、卑下的行为吗?
一般商业影视剧编导运用诸种视听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沉浸在他们为观众编制的幻梦中。
这个幻梦也许包含冲突、斗争,但幻梦本身必须风格融贯,内容自洽。
在《白莲花》的大部分场景中,创作者也为观众编织了一个在高档酒店度假般的视听体验:整部剧画面都是偏黄的暖色调,镜头中不乏美人、美景,再加上夏威夷风格的配乐,处处散发着闲适的味道。
但类似阿蒙排便这样直观暴露的镜头,在《白莲花》中总是时不时出现。
尽管总量很少,但一出现就会给观众的观影体验带来被闯入的不协调感。
这是《白莲花》创作者有意追求的效果,他们为观众编织幻梦,恰恰是为了将其撕裂。
这些偶见的、“上不了台面的”镜头,像是全剧的伤疤,戳破了剧集大多数场景中带给观众的体面感,提示观众这样一个事实:污秽、冲突也是现实和自然的一部分。
白莲花亭亭立于水面,水面下布满污泥。
《白莲花》:作为“白莲花”的美国有产者前面我提到,《白莲花》由于其叙事形式的去中心化特点,具有多重阐释空间,但这一事实本身并不妨碍我们从特定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把握这部剧集。
横看、侧看、山中看、山外看,看到的其实都是庐山真面目。
阿蒙、奎恩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事实上已经向观众提示了一种理解、把握《白莲花》的可能路径:尽管不是本剧唯一的叙事动力和线索,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互动,有产者与无产者欲望的差异与碰撞无疑是《白莲花》中极为重要的叙事内容。
前文提到奥莉薇亚、宝拉这两个角色,此处我再次以这两个角色的叙事线为例来作说明。
奥莉薇亚和宝拉这对闺蜜,表面上看关系非常紧密:二人都有美国精英高等教育背景,价值观相近,出入同床,共享使用违禁药物的秘密。
但实际上,两人的友情其实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奥莉薇亚需要宝拉这样一位非白人同学做闺蜜,彰显自己尊重(种族、阶级)弱势群体的进步态度,占据施舍同情的道德高地,宝拉则需要奥莉薇亚这样一位有钱人家出身的闺蜜带她体验各种物质、精神享受。
但随着二人共享的毒品和精神类药物在第二集因为意外丢失,两人关系的潜在裂痕渐渐凸显。
宝拉和一个在白莲花酒店工作并给旅客表演夏威夷原住民文化、舞蹈的当地帅哥凯伊(Kai)谈恋爱,之后还发生了性关系。
奥莉薇亚嫉妒宝拉的恋情,欲作为第三者插入其中,不料凯伊对宝拉非常忠诚,明确拒绝了奥莉薇亚的勾引,并在事后向宝拉做了说明,这进一步加大了宝拉和奥莉薇亚的裂痕。
与凯伊交往的过程中,宝拉了解到当地原住民逐渐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制的境遇:他们的家园被白人资本家占领,而为了糊口,他们不得不给抢占了他们家园的酒店打工。
本身就属于少数族裔、论文研究方向涉及后殖民理论的宝拉,自然对凯伊及其族人的遭遇感到同情,遂主动提出要帮助酒店小哥反抗白人殖民者、资本家剥削。
为此,她提出了一个“革命”方案。
她怂恿凯伊趁奥莉薇亚一家集体外出的日子去盗取奥莉薇亚母亲存放在保险箱里的珠宝。
她自己也参与其中,利用与奥莉薇亚的关系帮凯伊搞到了保险箱的密码。
凯伊一开始认为此举不妥,但宝拉最终还是说服他实施该计划。
然而,“革命”行动的展开过程出乎宝拉预料。
奥莉薇亚的父母妮可和马克在即将出海时相互拌嘴,提前回到了酒店房间,正好遭遇来偷珠宝的凯伊。
凯伊不想伤人,和马克略作打斗之后夺路而逃,马克挂彩。
这一事件引发的诸多结果如下。
凯伊最终还是被警方逮捕,一向受到酒店管理方好评的他丢掉了养家糊口的工作。
妮可和马克共同经历这一突发的创伤性事件后感情迅速回暖。
奥莉薇亚后来根据各种线索猜到事实真相,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
尽管她一度对宝拉表示不满,但当她看到宝拉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感到伤心时,还是对其施以“宽恕”。
宝拉虽心存芥蒂,但不得不配合奥莉薇亚的“宽恕”,与她重归于“好”。
事实上,如果我们以各个角色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为参考来观察本剧中各条叙事线(包括前文没提及但同样重要的那些叙事线,如单身中年富婆谭雅与按摩师贝琳达的交往)就不难发现这些互相交织且拥有不同戏剧强度的叙事线实际上遵循相似的发展框架:有产者在白莲花酒店引起一地鸡毛后全部全身而退,留下一群或可悲或善良或憨厚的无产者或死、或懵、获刑。
即便在有产者内部,角色的结局好坏也与其经济地位呈正相关。
夏恩的烦恼在结局全部得到解决:阿蒙与他的斗争戏剧性地结束,他并未遭受实质伤害和损失,而本来欲离开夏恩但经济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妻子瑞秋,也为了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得不选择向夏恩妥协。
奥莉薇亚在本剧中本就没遇到什么真正的困难和烦恼,假期结束后她的家庭关系还得到极大修复,而在经济上依附于她的宝拉在丢了男友的同时也不再被奥莉薇亚信任,只能被动接受奥莉薇亚施舍给她的“宽恕”。
白莲花度假村里发生的一切,无疑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寓言:有产者们把池塘搅浑后仍能“出淤泥而不染”,继续在美国社会里扮演着众人艳羡的“白莲花”,而无产者只能“自由”地体验着不自由。
“出路”及其限度奎恩似乎是编剧向观众展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出路和转变希望的角色。
第二集结尾他带到海边的电子设备在涨潮时被海水毁坏,而他也被自然景色带给他的崇高体验深深震撼,这使得他无意中踏上一条摆脱初登岛时“僵尸”生存状态的出路。
到剧集后半段,奎恩积极地享受生活,真正平等地对待那些经济地位远不如他的当地原住民,同他们打成一片。
全剧结尾,他不顾父母反对,留在了白莲花度假村,与同伴们在大海上自由地航行、训练,驶向人类与自然的大和谐。
但这真的是出路吗?
如前文所述,本剧没有真正的叙事中心。
奎恩的叙事线不过是本剧诸多叙事线中的一条,事实上在剧中这条叙事线与其他叙事线也没有特别深入的互动。
换言之,奎恩改变了自己,也仅仅能改变自己。
奎恩所选择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能解决其他角色叙事线所呈现出的政治经济学困局、情感困局、道德困局。
观众如果略微后退一步,站在鸟瞰视角来观看、思索各个角色的处境,就不难发现编剧早已借助凯伊、阿蒙等无产者的悲剧故事告诉我们,奎恩得到救赎的可能性前提,其实还是其家庭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占据的优越经济地位:如果不是衣食无忧,如果过不是父母把他带到高档度假村,他哪里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参与当地人的航行训练,去探索自然探索新的生活方向?
与HBO今年春季推出的美剧《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类似,《白莲花》用美国社会的一角,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面临的政治经济学困局。
然而二者的缺陷也很类似,在精确描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同时,无力给出出路。
要么在结局回归传统美式主旋律套路:如《东城梦魇》结尾,主要角色善恶各有报。
要么只能一直在叙事中坚持真诚但无用的反讽姿态:《白莲花》剧本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讽刺较之剧中奥莉薇亚、宝拉二人对白人富豪的批判当然更具反思性也更为真诚,但也仅只是更真诚而已,难以撬动现实。
《白莲花》编剧为观众建构的讽刺性寓言,是其魅力来源,也是囚禁其自身的牢笼。
如果说《继承之战》是每个镜头都透着对顶级阶层富豪的讽刺,那么《白莲花度假村》就是每个毛孔都透着对中产阶级的讽刺。
一座夏威夷的茂宜岛,一座四季酒店,每天接待着世界各地的贵客,而度假酒店里的司机、spa经理、门童、甚至经理……都是不折不扣的蓝领。
蓝领和白领金领的对比,加上剧里一开头的悬疑,就是个加长21世纪版的《高斯福德庄园》。
春假出去玩,在茂宜岛上看这部剧,感觉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有身临其境之感。
茂宜岛上最流行的住宿地点,一是前国王重镇拉海纳(Lahaina)以北的号称全美最美的绵延五英里的海滩卡纳帕里(kaanapali),威斯汀君悦都在这里,我们也住在这里;另一住宿地是南边的小镇基黑,人少沙滩好,华尔道夫、四季酒店等更昂贵的酒店都在这里。
美国人度假不出酒店,一周时间都在享受酒店里的美食、鸡尾酒、无边泳池。
夏威夷的法律规定所有海滩必须公有,因此酒店恨不得把自己的领地范围推到海里,以便客人可以一头扎进去。
夏威夷是个神奇的地方。
理论上,这里属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和大溪地、汤加等太平洋上的岛屿气候、人种差不多;政治上,这里是美国的一个州,所以货币、商业模式全照着美国来。
岛上有种慵懒生活的气氛,和美国本土急匆匆的基督教勤劳工作伦理风格完全不同,加上和本土几个小时的时差,所有人都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完全把工作和几小时之外的红尘世界抛诸脑后。
夏威夷是我去过的世界上气候最好的地方之一,被温暖的海水和来自北极的清凉洋流包围,全年温度不超过24,湿度不超过75,是可以一件衣服穿一年(或者不穿衣服)的地方。
加上没有污染,海水清澈,沙滩礁石应有尽有,确实可以在这里过神仙般的日子。
因为稀缺,所以昂贵,白菜六块钱一磅,半加仑的牛奶十块钱一盒,酒店比本土贵一倍不止。
但所有美国人排着队来这里挨宰,没被宰到还不开心。
《白莲花度假村》的故事也是如此。
《白莲花》主人公都是谁呢?
一个科技公司女高管,带着不工作的老公、青春叛逆期的女儿和她的下层阶级黑人朋友,加上一个正值发育期的小儿子,五个人住一室一厅的套房;一个“不慎”嫁入豪门的小记者和她的妈宝男老公;一个恋爱脑富婆(记得《破产女孩》里的苏菲吧,请以她的形象代入展开,演员也确实就是她),故事场景设定在虚构的白莲花度假村,实际上在茂宜岛的四季酒店拍摄,所有的故事纠葛谋杀悬疑,都发生在他们这个场景中。
说故事讲的是中产阶级,其实不对。
美国的中产阶级是老师、职员,和中国新发明的高大上的“中产阶级”概念不同。
这里的主角们最起码是中上产或上层阶级了,除了公司女高管,另外两家都是不需要拿着工资W2税表交税的人,只不过没有《继承》里罗根家那么富有而已。
他们来岛上干什么呢?
两个字,吃土。
公司女高管拿着笔记本电脑天天开会,还得把酒店房间布置成自己家的样子,怕对面看出来人在度假;她的老公能力远不如老婆,因为自己挣得没有老婆多而失去了自尊,天天忧心忡忡,一度怀疑自己得了睾丸癌;上大学的女儿一门心思左派思想,吸毒嗑药,却没有想过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同来的女儿朋友是个黑人,其实是这个家庭政治正确的点缀;黑人女孩自己认为自己的权利被剥夺,却又享受朋友的免费假期,不但在夏威夷谈了个土著服务员男朋友,甚至幼稚到怂恿自己的男朋友去偷朋友母亲的手链,还认为“这是他们欠我们的”。
除了这一狗血的一家,嫁入豪门的灰姑娘小记者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认识九个月就结婚,老公家里有钱但签了婚前协议,想保住自己微薄薪水的工作却被老公责备,而老公妈宝到连蜜月套房都是婆婆定的,被搞错套房都搞不定。
而婆婆连蜜月都要来飞过来插一脚,话里话外告诉她,你就是一个花瓶老婆,这也没什么不好。
苏菲演的富婆,不愁吃穿却愁没人爱,抱着妈妈的骨灰四处找人倾诉,恋爱脑却又满脸不自信,却可以PUA为她提供服务的spa员工,处处狗血,却又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每个人都来逃离尘世,可这里就是红尘俗世。
白莲花的佛教形象背后,即使包容万物的大千世界,有美好,有肮脏,有觉醒。
每个人都来这里都吃了一鼻子灰,滚了一身土。
为什么度假时的你,就不是你?
坐在卡纳帕里洁白的沙滩上,看形形色色的人背着名牌包、戴着宽檐太阳帽来来去去,不知道有多少游客发生着《白莲花度假村》里的狗血故事。
而夜里的夏威夷海风吹起,昏黄的灯光亮起,酒店举办的,每人200美金的夏威夷土著Luau宴会上,白天的服务员小哥们正脱下制服,穿上草裙,举起火把和号角,cosplay当年夏威夷国王跳海的壮举,赚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
此情此景,正是剧中被怂恿去偷手链的土著人形象。
游客和当地土著在一起,是每天见面但不说话的两个阶层,中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墙。
我们开车穿过600多个弯道的哈纳之路,来到风高浪急的茂宜岛东边,这里有漂亮的黑沙滩和红沙滩。
去沙滩的路上,一个小哥正在卖椰子,用大刀熟练地切皮,这让我想起万宁或三亚。
我问他,你的椰子是哪里来的?
“就在我家后院长的。
”“你是本地人吗?
”“土生土长!
”我问他当个夏威夷本地人什么感觉。
“不能再幸运了,”他说,“生活特别放松,也不用想太多的事情。
”后院里不但长椰子,还长柚子。
一个椰子十块钱,三个二十,还送我们一个柚子。
每天他的工作就是坐在路上卖椰子,和过往的游客聊天。
我跟他说我们之前忘了预约,黑沙滩进不去。
“啊,要是我卖完了椰子,我就可以带你们过去,我家就在那边。
”椰子水喝完,他帮我们切成果肉,我们向他道别,继续往前走。
电视剧特意把滤镜调成看不见蓝天的屎黄色,和真实的茂宜岛情况相去甚远。
因为他们在这里是看不见蓝天的,只能看见菠萝套房、自助早餐和下层阶级的spa服务;只有那个女高管的儿子,那个全家只开了一间套房导致他没有房间而只能睡在海滩上的青春期少年,因为海水泡湿了手机和平板,而意外地抬起眼看见了凌晨的大海,浪花翻涌,群鲸嬉戏,和当地人一起训练划艇,从一个成天打飞机打游戏的中二少年变成了和大自然最亲近的人。
他是唯一一个享受了假期的人,也是居中唯一被编剧带着善意书写的人。
假期为什么被发明?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那个男孩一样,过着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全剧从三个纬度解决多个问题。
1.“概念”的产生就已经有了对立种族歧视来自于白人歧视,以及有色人种的自我歧视,以及反歧视。
(身为一个上海人太明白这个概念了) 男女权对立来自于歧视和被歧视以及反歧视。
社会歧视来自于歧视和被歧视,以及反歧视2.对立永远不是单向的全片白人也好,大女人也好,有钱人也好都有缺点,但是有色人种,穷人,男人也并非善类,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报复3.解决对立的关键就是通过理解来消除“概念”。
最后解决这些问题是通过“爱”“理解”“包容”,最后的BGM.圣歌正好阐述这个观点。
叙事结构也很好,前几集让一部分角色特别讨厌,慢慢的变成都挺讨厌,最后变成都可以被理解非常好,高分片 精彩的多维度分析,以后还给了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小白婊只是嫉妒小黑婊不告诉她自己恋情(不够朋友),到了小黑婊这里的理解就是带有种族偏见,以及自己是穷人被当做装逼道具,其实小白婊没那么想,这当中有误解,但是凡有了“种族”…“贫富”“男女权”这些概念后人类自然就被各种“概念”一刀切的分割撑对立面事实上我看到,很多评论单方面的指责资本主义,白人至上,富人无耻,我就觉得,显然这类人还是被分化的。
白人,富人固然有他邪恶的一面,穷人,黑人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再本片里,酒店经理故意不给换房,故意安排夫妻和骨灰女同船,还去人家的房里拉屎,黑婊怂恿偷窃,都是非常恶劣的,比白富的伪善也好不到哪里去。
其实你仔细想,白男要求换房也好,打电话给酒店上司也好,这绝对是合情合理的,这里完全是一个顾客对于酒店服务的要求。
换做我应该也会那么做。
但是在酒店经理眼里就是一个富人对穷人的刁难和压迫,这个阶级分化的概念这个男客人有,但是在这个经理内心更严重,他自己的自卑感,小人物化,让自己走上了对立的道路,并且付出代价。
如果各位看官您也在这里仇富,仇白,您和这位经理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当你抛弃一切阶级分化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仅仅是一个顾客消费的问题同理可证,这对新婚夫妻!
固然男的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是自始至终他的自私自负也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虽然讨厌,但是也可以理解,你要知道虽然他自负,不顾他人“,但是在“贫富“概念上,他可从来没有看不起女的,并且一再表达自己的真心和婚姻稳定,即使被激怒,他回头还是真心要求挽回。
女的虽然讨喜,但是你知道女的所有的不满意都来源于“她对自己的定义”,她觉得自己家境差,会被牵制。
这才是她根本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和自卑的来源。
其实她婆婆已经给了她最大的认可“既然我儿子选了你,你就是百里挑一。
值得的”。
所以她的心魔来源于她自己。
老妖婆也是,她的自卑完全是她自己定义的“没人爱”,结果有人搭讪马上解决了她自己定义的自卑感。
小男孩呢?
他觉得被大家讨厌,就躲在手机里,是他自己定义自己没人喜欢的,她姐姐有不让他睡房间在他看来是他姐姐故意排斥他。
但是你仔细想两个女生和一个弟弟睡在一房确实很不自在,她们闺蜜说话,吸k有个人多不自在。
显然大海帮了忙,强制他没了手机。
为什么他最后说“我不需要手机”,就是因为手机是他逃避世界的安全港湾,让他以为他没人喜欢,一旦没了手机,他就发现原来朋友很容易交。
当他可以自由交朋友的时候,他就不再需要手机躲避世界男爸爸自卑来自被老婆压制,老婆比自己强确实让男人“硬不起来”,虽然时不时会气势压倒,但是实际上她也没说过刺激老公的话。
是爸爸自己自卑,直到他和儿子坦白自卑他才释然,看上去是坦白出轨,潜在表达是,“老子曾经也硬的起来,爷们过”,他自己打破心魔,马上就爷们了,不再叽叽歪歪。
看出来了不。
如果你还在这里抱怨资本主义毒害穷苦人民,抱怨女权兴盛,抱怨富人,抱怨肤色,对不起有可能你的心魔来源于你自己。
你就会和这个不思悔改的经理一样。
要想别人看得起你,你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并抛弃“分化”的概念。
没什么白人黑人,穷人富人,男人女人,大家赤条条来,光溜溜走,剥了皮都是一样的。
他看不起你,你看的起你自己就可以了,别TMD整天说酸溜溜的话。
关于你不喜欢他们角色的点小白婊:你觉得她婊?
其实美国【即使在中国】中学生甚至大学生这种婊气太正常了。
你觉得她觊觎闺蜜的恋情,你觉得她看不起黑婊,正如黑婊自己觉得的,其实这只是美国青少年常态。
她可没真的抢了黑婊男友,剧组让你觉得她在勾引,其实她这个很模糊,最后她也没抢不是吗蜜月男:让你讨厌的是他看不起别人,剧组故意让你看到他妈宝男?
但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
他看不起老婆?
都没有!
疯婆子:神神叨叨!
可是她最后虽不能投资,也给了一笔钱,还不够意思吗?
素未谋面的spa经理,疯婆子也说了,她要的是真朋友,不是花钱买的,本来她自卑才想花钱买。
最后你觉得酒店经理死了?
谁跟你说的呢?
只是你自己觉得棺材里是他,其实棺材里是每个人曾经的自己,这次旅行治愈了所有游客,希望它也能治愈你。
补充————————🌴🌴🌴🌴🌴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Free Soul(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816997/对于诸多角色的自卑。
反而让我想起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刘姥姥。
刘姥姥就是很正面的例子。
刘姥姥在面对显赫的贾家时候,可一点都不自卑。
相反她落落大方,得了好处后,还能不失礼仪的带着瓜果进大观园回礼,和身份远高自己的贾母谈笑风生,她被歧视了吗?
当然被歧视了,林黛玉和一帮姐妹都歧视她,林黛玉还说她是母蝗虫,刘姥姥是一点都不自卑的,随你说。
刘姥姥这种不自卑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1.你赠我银子是你的心意,我回你农产品是我的心意,你大户人家不缺钱,若谈心意,你的金银和我的瓜果是等价的。
2.普通穷人得了好处撤了也来不及,她还回礼,一点都不自卑,同样讲究礼仪3.看穿了阶级本质,你过你穿金戴银的生活,我过我小农自在的人生,任你豪门阔绰,我只爱我平凡生活,你能说这贾府大小姐们过得有刘姥姥自在,我不信。
不同形式的苦不同形式的乐罢了,本无高低贵贱。
🌴🌴🌴🌴🌴🌴🌴🌴🌴🌿🌿🌴🌴你再用刘姥姥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剧中人物就有解了。
1.新婚妻子。
大可不必自卑自己身家比老公差,老公不缺钱,你压过他又如何?
只不过变成另外那个家庭妈妈压过爸爸,造成夫妻生活不和谐。
你多爱你老公一点,就和刘姥姥回瓜果一样的,对于老公来说等价的。
2.小黑婊不为肤色自卑她和小白婊在一起就是朋友,就好像贾母和刘姥姥,你把肤色当个问题,你们就是阶级分裂其他角色都能套用这个理论你管别人是不是歧视你?
你自己看得起你自己就可以。
你指着骂着有钱人就是断了自己的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人生,你就不大气了。
做人大气点,过好自己日子。
别人就会尊重你。
不尊重你的人不论贫富 肤色都不会尊重你。
尊重你的人不论高低富贵都会尊重你。
所以本片其实也是为那些无辜被反歧视的白人,富人,平反的意味。
🌴🌴🌴🌴🌴🌴在回头说说生活中的例子吧我也算是个上海普通家庭80后出身,大学同学一直一起玩,毕业后也一起玩很久。
其中一个同学家境差,慢慢就支持不了和大家一起开销(我们唱唱k.不铺张),大家知道他情况,每次都不要他AA,但是时间长他自觉不好意思,就不来了,这同学再也不联系,你说其他同学们歧视他了吗,反而大家是想要他一起玩,没这心,是他自己自卑不来了不是吗?
再说说我身边的很多有钱人,家里都法拉利了,出门和大家一起玩,也不是照样路边摊撸烤串?
人家更不显摆生怕自己太显露失了朋友。
多了麻烦倒是那些没钱的,透支,欠钱买名牌,带出去炫耀,压人的很多。
网上各种显摆虚的,各种装,各种婊。
所以看世界看人真的两面性,不是富人,就一定可恨,富人穷人都有可恨可爱之处,都是普通人,是你自己非要分阶级
一、不愿意放弃特权的情况下,跨越jie层的共情是不存在的挺诙谐的,不知道“白莲花”语义是否全球通用,该标题确实是对某些群体(欧美语境下往往是白左人士)追求zz正确却矫枉过正的讽刺。
以自己的体验来说,出国后也确实认识了一些给自己贴满了tag但并非真诚的🇬🇧人。
“我是素食主义者,meats make me feel sick……“要了一份vegan菜单之后却跟我们一块吃炸鸡吃得很开心并解释“it doesn’t matter, chicken is fine for me…”“我很乐意跟亚洲/其他少数族裔学生做朋友”,有些人是真心的,有些也暗含了不纯的动机,比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多么接纳包容多元群体,我真的很min主,我帮你们争取quan力,我虽然可以享受特quan但我还帮助你们,我多友好。
“嗯,是的,我是bi”。
可当我邀请对方参加Pride March的时候,对方却表示“啊啊最近有这个活动吗?
以前没参加过呢,感谢你的邀请,这是第一次,让我来ins上搜搜是什么具体安排呢…”如果常听德国电台广播,就会发现热度最高的前几个话题:我们要环保!
你家暖气开几度?
你还不骑自行车上班吗?
我们要提倡素食!
吃肉肉好残忍,怎么可以吃肉肉…养殖牛羊还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大型连锁商超收gou牛奶让农民亏损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我们要接纳难民,我们要支持乌克兰,虽然我们本地已经物价越来越贵,失业率高,但大家请多多给难民工作机会,请多多给教hui捐钱!
二、Vacation是原本社会角色“不在场”的特殊时期,是一种“例外”。
(一)“例外”时期的情感劳动和剥xue度假的旅途是一场跳出原本生命秩序的“例外”,人们带着这种“例外”的身份,通过转移压力、满足需求、找存在感等方式来到消费地、度假村去解决“例内”的情绪,留给消费地、度假村的却是一地鸡毛。
剥削不仅仅存在于肉眼可见的经典雇yong关系,比如国内广泛讨论的996、养老金双轨制;还有隐形的家庭照料劳动对母亲、女性的剥xue,要求他们无偿奉献。
又或者是付费家政工,以低价购买与之并不匹配的高昂劳动,家政工甚至还要付出与丈夫家人子女分离、无法融入城市和雇主家庭、受中介佣金盘bo等其他代价。
以及越来越发达的平台经济,数字云计算、消费者评分系统对快递员、外卖员、客服、滴滴司机等数字劳工的高强度监管和技术剥xue。
卫星实时监控外卖员的速度、用时、规划路程,消费者“差评”与分红和派单数量挂钩。
在这部剧集里,我关注到旅游业,尤其是殖民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转型为旅游集散地的情感剥xue,这种情感剥xue不同于单纯的服务业情感剥xue,因为紧张的原住民-殖民者的矛盾、城乡矛盾、阶层矛盾,使得情感剥xue之中杂糅了阶ji对立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社会问题。
正如第一集里经理对实习工的嘱咐,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承担的是有偿的情感劳动,他们有求必应、他们用微笑 热情的服务去让客人满意,为的就是给客人一种脱离原本社会角色的朦胧感。
他们“朦胧”了,工作才是完满了。
剧集最后,度假村里有人锒铛入狱,有人身首异处,有人被利用情感,而带着“例外”身份来到这里的消费者,那些购买他们情感劳动的人,却释放了自己“例内”的压力,开开心心圆满地回归原本生活秩序。
我终于明白,为何中学毕业时我在广西桂林壮族聚集区参观会那样心里不是滋味。
看着年纪大的老奶奶仍然展示着他们不洗 不梳 不剪的长头发,每来一群游客就不得不散发一次,还被有些游客嫌弃说“真臭,油烘烘的,脏死了”;看着和妈妈年纪一样大的妇女穿着传统的代表母系氏族社会的袒露xiong部服饰,却被围观的某些不友善群体指指点点甚至偷看偷拍;看着跟我一样大的小孩子装模作样在织布机上模仿着传统织作,却连自己在干嘛也不知道…… 他们脚踩着自己的土地,却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靠没有灵魂的旅游业维生。
而观众,拿走了那些土地,却仍要求他们展览他们的文化,这是一种我对他们的剥xue,此时的我才明白这种心痛和难受是从何而来。
(二)“例外”时期的情感体验和选择如果说度假是一种生活的“例外”,那么gap year、刚毕业、刚辞职、刚退休等阶段则是人生的一种“例外”。
好比日剧《悠长假期》说到的人生的long vacation一样。
前者抛开了原本生活的秩序,后者则是处于人生的一种停歇的当口,身份处于转变之中,前一重身份的任务刚刚完结,后一个角色的压力还未降临,自己超然于任何一种划分之外。
就像人生没有派订单给自己的一个空窗期。
这种不被人生角色的归纳法所掣肘的感觉,真爽,却不可持续。
因为“例外”之所以有外,就一定有内,人始终都要回归到“内稳态”的终点去的。
这也就导致,“例外”时期做的决定,常常有一种新鲜感和激情怂恿下的虚幻,也就是“昙花一现”。
有的人享受这种明明知道会终结但仍然追求烟火绚烂的放纵一刹,有的人则宁愿为未来的回归考虑而不想轻易投身到不稳定的快乐中。
还是看个人选择。
初中的时候妈妈送过我一本书,《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讲的是一个姑娘休学穷游去芬兰的故事。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片段是,她在亚欧大陆桥的火车上和一个外国男生crush了,男生邀请她做自己的女朋友,她却拒绝了他。
她的大意是,这种旅途中的契合是不真实的,因为彼此都并不是原本秩序中的真实性格、真实生活方式,加上旅行这样一种特殊状态会让人产生冲动刺激,所以她并不相信关系能够落到实际。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的朋友身上。
7月初我的好友到了海南咖啡店做义工,临别时她与我谈心,分享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刺青师、带他们吃宵夜的顺风车大叔、“海南只有椰子树是直的”云云——“我突然发现,在这里走比在上海辞职难多了。
因为我在上海是一个替代性很高的商品,在这里不是,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觉得这里好奇妙,在这里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趣的快乐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和精神内核,独立有个性。
”“但突然又发现,这里认识的人都是同一种类型的,你认识不到内向的人。
”“我之前每次做选择的时候常常自我反省,是不是只是为了求异,为了与众不同,但我现在确认了,我不是为了求异,因为我在这里每天都很舒服很自在,我做什么事情都很合理,都不会看起来出格……我心目中的乌托邦有了具象”我的回应是:“可能是因为来到海南的人,本身就是超脱日常规范和那些所谓的人生‘应该’的人,所以寻找到趋同,是比较自然的结果”“有些内向的人,融入海南义工的群体环境里,也可能呈现出了外放,而此刻的你只看到了她外放的那一面,内向的实在却被隐匿了。
可能我们所见的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横断面,一块玻片,一个暂停键。
”最后友人还是被迫提前缩短了义工之旅,毕竟承受着隐瞒父母的道德压力来海南,即使身处”例外“,也无法不被“例内”打扰。
很多法国电影给我们呈现的都是人生“例外”的个人体验——不可多得的浪漫和美好,灿烂一瞬的短暂相伴,结尾不得挥手作别、深埋心底云云。
比如爱在三部曲,比如侯麦的四季故事。
对此我的态度就是,看看就得了。
这些法国电影里“例外”时期的关系缔结,我更青睐将其归纳为,“at this moment”时间的同频、状态的巧合,加之没有内容清单的人生空窗期,而不见得就是两个个体的交换和一致,这种感情在回归冷静、回归有内容生活的“例内”之后还会长远吗?
对此我并不信任。
而《悠长假期》的情感关系为何经受了考验,因为二人根本不是单纯“置身事外”,可以说是以人生vacation的形式走着“例内”的生活轨迹。
据统计,在两人失意期间,小南找了23次工作,濑名天天兼职钢琴老师还参加比赛。
他们用“vacation”作为安慰彼此的比喻,却没有放松过对自我理想和发展的追逐,他们俩都始终坚定地有各自的生活信念。
他们二人并不能简单地概括成处于特殊状态的个体的相遇,而是共同面对起起落落,在倾诉、误解、沟通、扶持中深度交换了彼此的个体。
这么多蹉跎恐怕是无法在短暂的“例外”时期一一经历的。
以上。
以悬疑剧为卖点,其实最终回归的还是生活家庭剧?反正挺糟心的,结局是有钱人依然过着幸福生活,而穷光蛋们还得打起精神来打工,太TM绝望了。
第一次荧幕看人拉屎
不如第二季,富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就连运气也偏爱富人
可以说是在Parasite的基础上吊打Parasite了
全体酒店人员迎客时热烈挥手,满脸笑容,结尾送别时是一模一样的挥手和笑容。大大的讽刺,假面的人生依旧要继续,这一场诡谲的度假算是画上了句点。
这个系列Mini剧已经播出二季了,评分和口碑不错,补看第一季,觉得一般,好在只有6集,年前两天就看完了。虽然是轻松愉快的度假生活,倒也内涵着不少对当今社会、时代精神、文化的评判与反思,寓深刻于娱乐轻松外表之下,应该是进入家庭、融媒体网络中的视听作品的路数。等第三季出来,再看是否补看第二季吧。
有点烦这种故弄玄虚的,而且除了弟弟,每个角色都让人讨厌
这剧也配8分???到底是谁在推荐啊 推荐的看没看过好剧啊老天 人生的360分钟被浪费
千万别觉得这是一个富人们遭遇各种精神感情危机后与自己和家庭和解的美好寓言。这个发生在夏威夷,这一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的小岛上的喜剧,早已注定了其讽刺性的内涵,所谓的富人们的大团圆结局不过是美国精英主义体制下,弱势群体的再一次集体失语,无论是被闺蜜原谅的宝拉,还是回归丈夫身边的瑞秋,亦或是接受了富婆金钱补偿的贝琳达,他们的挣扎和反抗看似是对少数精英话语的挑战,但结局都不过是毫无选择的接受上等阶层居高临下的恩赐。《白莲花》绝对是我心中今年最佳美剧,不仅因为精致的喜剧节奏,更因为深刻的思想性。
抓马queen 讲故事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结婚前和他(她)去旅游一次,因为你会看到他最真实的样子。如果Rachel和Shane这么做了,Rachel一定不会产生后悔结婚的烦恼,因为她根本不会和Shane结婚。起初以为Olivia很婊,后来才发现Paula才是真的婊。
就这?
拍成电影比做成episode会好很多,不停地故弄玄虚紧张的微妙关系一口气看完真费劲儿。
导演嗑药了吧,剧情非常空虚,演员说话都跟卡戴珊似的
这个剧简直给那些:自以为听billboard很不得了,认识Dua lipa,赞美SZA,仿佛居住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or纽约上东区精英,能懂美国阶级矛盾,觉得自己品味高人一等的,假批爆人士,量身定制!真的,太他妈难看的肥皂剧了!!!装逼犯必备!!!
太有趣了,看得直上头,看不够
一些白男自作聪明,明面上扫射自嘲,暗地里售卖情色镜头和异域风光的剥削消费:以肤浅的质地描绘肤浅本身,将真人秀剧本粉饰成系列剧,以几度反刍的政治身份舆论洗牌嘲弄反思政治正确,把恶意消遣包装为高阶讽刺。摆出回应死而不僵的殖民主义看似销声匿迹却悄然改头换面渗入社会肌体转世的姿态,但又一以贯之白人原罪加以轻飘消解非但不诚恳反显自恋,结局编剧满心的神来之笔不过是另一典型的失位白人下凡少数族裔中间,出走「文明」回归「原始」自我净化救赎的套路。创作背后的沾沾自喜清晰可闻,恰好讨好了同样自以为绕开阶级所属,独醒看透一切,实则保守昏聩大饕奇观的白人及潜意识致力于维护白人地位的非白人观众。
看似是美式婊气抓马大戏,但其实对白人中产群体做了一次全面的剖析。略激进的左派女儿和右派母亲最终在一次意外事件后愉快地谈笑风生,代价是一个年轻人一生,女儿的黑人朋友说得没错,但她又可以全身而退。由白人身份到资本权力再到女性主义,一个酒店凑成了当代社会的全景图,一旦成为精英群体,就多少无法避免地变得利己。
不要给垃圾剧强上价值,不要在一坨屎里刨黄金。
什么破东西,不表达是一种高级,但是潜意识的东西还是表达出来了,恰恰是剧里privilege自以为是的伪善。缺少批判的讽刺也不过是成为谈资的消遣,资本自high还要人为他的清醒喝彩